第九章 武义县牙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28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武义县牙病防治
分类号: R78
页数: 6
页码: 221-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牙病防治概况、牙防机构组织、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等知识。
关键词: 牙疾病 防治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牙病防治概况
  牙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的疾病。有史以来,由于牙病防治人员奇缺,民间口腔保健意识薄弱,不知牙病是病,牙病可防。更有甚者,终身不知牙膏味,一辈子没有见过牙科医生。一旦患有牙病,或以“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侬的命”的谚语聊以自慰,硬撑强忍,随其自然;或求助于“牙游医”;或俯首于“凤阳婆”,任其摆布,又伤钱财;或屈膝于符咒,求神佛。
  40年代末期,武义县卫生院开始接诊牙病患者,年门诊百余人次。1956年9月,3位个体牙医于城关镇(即壶山镇)中街北上街16号成立武义县城关镇镶牙联合诊所。1958年,壶山镇医院(现县中医院)开设牙科。1982年2月,第一所牙病防治专门机构——武义县牙病防治所成立。1984年,县牙病防治所负责人何德文,为了掌握农村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口腔保健的实际要求,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口腔疾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明确牙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引起人们对牙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挑着铺盖和简易牙科医疗机械,跑遍了下杨区6个乡(镇)的94个行政村,免费为农民查治牙病。
  1986年,全县有牙科医生10人,平均3.1万人口拥有1名牙科医生。1987年,县人民政府批转同意县卫生局《关于建立三级牙病防治网,加强牙病防治工作的报告》,成立县牙病防治办公室。将发展牙防事业建立三级牙防网,列入为全县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牙防宣传资料》题词供稿。县卫生局制定了依靠农村医疗网络,发展牙病防治事业的规划。6月,开始培训第一批区、乡牙防人员,配置牙科器械。是年底,县、区、乡牙防网基本形成。1988年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并试行牙病统筹保健制。器械装备已初具规模,全县牙防工作已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年5月,浙江省牙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武义召开。1990年2月,卫生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评定武义县为1989年度“全国爱牙日先进单位”。10月,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研讨会在武义举行,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出席会议,赞誉“武义县的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为全国树立了榜样”。是年底全县有牙科医生65名,平均每0.49万人口就有1名,基本上缓解了群众“看牙难”、“镶牙难”的矛盾。
  第二节 牙防机构组织
  一、武义县牙病防治所
  其前身是壶山镇卫生院(县中医院)牙科,始创于1958年。1982年2月27日武义县牙病防治所(简称牙防所)成立,系直属于县卫生局的集体所有制的牙病防治专门机构。建所初,有口腔医师1人,、医士1人、无职称人员3人。固定资产0.80万无。1983年1月1日,县牙防所开始实行经济独立核算,并从县中医院内迁址到壶山镇解放路。
  1986年12月,位于壶山镇解放路38号的牙防所、县卫生局合建的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县牙防所有业务用房295.2平方米,生活用房370.9平方米。1987年9月公布第一任所长何文德。1990年有职工10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3人、医士2人、技士1人、护士1人、无职称人员2人;固定资产17万元,其中医疗设备价值6.5万元。配有牙科油泵升降椅8台、综合治疗台8张、10mAX光机1架、台钻8台、热处理器1台、技工器械8套、光固化仪2台、高速锅轮牙钻1台、0.3立方米空气压缩泵1台和7个管道式高速钻头。日门诊44人次。以口腔内科、口腔矫形业务为主。年总收入10.5万元,其中业务收入8.7万元。
  二、县级医院口腔科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创办于1972年1月,原称牙科,有口腔科医士1名,简易牙科椅1台及少许牙科器械,病床3张。1973年改称五官科。1986年11月分设口腔科,归属五官科管理,有口腔科医师2人、医士1人。1990年配有牙科治疗机,、油泵升降椅、高速牙钻、牙科X光机、超声洁牙机、光固化机、银汞调和机等器械。日门诊30余人次,设病床4张,年收治病人90余人次。能施行颌面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早期切除,各种外伤和面骨骨折、唇、腭裂、下颌骨缺损修复等手术。人员增至4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
  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创办于1988年3月。配有专科医士1名,置有牙科综合治疗台、牙科椅等器械。(详见:医疗章,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目下)。
  三、区、乡牙病防治组织
  人员培训 1987年6月,县财政拨出专款10000元,由县卫生局主管,于县卫生进修学校举办武义县第一期牙科专业培训班,学员40名,多系各区、乡(镇)卫生院卫技骨干。理论学习2个月,聘请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专家参与教材的编排及授课;临床实习6个月,分别落实在金华、兰溪、永康和县内9所医院进行。1990年3月,举办以“补网”性质为主的第二期牙科专业培训班,学员10名,均系县卫生进修学校医士班毕业生,培训期6个月,在县内完成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习结束后,均返回或分配到区、乡(镇)卫生院担任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1990年底全县5个区(镇)和31个乡(镇)卫生院均配有1至2名专(兼)职口腔科医生。
  业务与设备 区、乡牙防人员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或本乡范围内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牙病普查普治和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治。1987年随着区、乡防治网的建立,县卫生局为每个区、乡网点配备了一套价值近千元的简易牙科器械。1990年各区、乡牙防网点共诊治牙病患者32800余人次。
  四、武义县牙病防治指导组
  1987年成立武义县牙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何德文,负责农村三级牙病防治网的设置、人员培训和经费筹集工作。1990年3月20日,在原牙病防治办公室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充实,改称武义县牙病防治指导组,组长姚茶芳(县卫生局局长兼)、副组长何德文、王泽民、办公室主任沈新来,共有组员12名。指导组主要任务是:制订牙病防治目标规划;完善牙病防治网,提高牙防人员素质,开展口腔卫生保健宣传与咨询,组织“爱牙日”活动;宣传、推广口腔保健用品。
  第三节 初级口腔卫生保健
  一、普查普治
  1984年1月至4月间,县牙防所协同县卫生防疫站,首次在全县34个乡(镇)分设449个点,对8-15岁的人群,进行地氟病普查,查出氟斑牙患者1683人,检出率为4%。(详见第五章第四节地方病的流行和防治)。是年,县牙防所于下杨区为农民查治牙病14000余人次。发现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80%,其中仅龋齿一项,患病率男性55%,女生64.88%。1988年,组织40余名医务工作者开展全县性的牙病普查工作,共查了168278人次,基本上摸清和掌握了全县牙病发病情况和病人分布状况。
  二、口腔健康教育
  1988年始,口腔健康教育工作被列入各医疗单位年终工作考核指标,要求县、区、乡牙防网点每年为当地中、小学上口腔保健课1~2课时,并通过对乡
  村医生进行口腔保健专题培训,将口腔健康教育扩大到农村。1989年9月20日,全国第一个“爱牙日”期间,县卫生局协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牙防医务工作者通过贴标语、编发宣传画、《爱牙日特刊》、以及广播、电视、幻灯、报纸等形式,开展较大规模的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活动,被国家卫生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评定为1989年“全国爱牙日先进单位”。
  三、牙病统筹保健制
  1988年10月,县牙防所首次在县第一中学实施牙病统筹保健制,双方签订了《学生口腔保健协议书》,要求每个在校学生每学期交纳牙病统筹保健费2元。县牙防所负责学生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牙病的检查治疗以及口腔保健物品的推荐和发放工作。县第一中学学生的刷牙率和龋齿治疗率从1988年的77.9%4.15%提高到1990年的93%。15.39%。牙病统筹保健制已分别在全县33所中、小学、幼儿园推广。项店乡卫生院,与项店村委会签订牙病保健合同,率先实行农民牙病统筹保健制,统筹费从村公益金中统一支出。1990年底,全县已有7034人参加牙病统筹保健。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