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药品经营
分类号: F721.8
页数: 6
页码: 201-2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药品经营、其中包括了中药业、西药业、武义县医药公司等情况。
关键词: 武义县 药品经营 西药业

内容

一、中药业
  中药曾称国药。1949年前,为兰溪药商私人经营。药材来源以地产药材为主,少量来自金华、兰溪、杭州、上海等地。川广药材较为罕见。
  王储春药店是武义享誉最高、规模大、历史久的私营中药店。创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址在武义县城石水缸(现壶山镇北上街),时有创办资金20000银元,主要来自王、徐二姓股东,内设10个股份,每股2000银元,王姓8股,徐姓2股。创始人的姓名,据现有资料尚无从查考,从已知第2任开始,主管人分别是(按顺序):王慕行、王秉金、王锡康、王槐庭、毛岳松、徐士康总共7任。民国18年店主王秉金在店堂门首竖起“乐善好施”大石碑一块。店内经营药材品种完备,鼎盛时期(1942年初)有伙计35人,除王储春总店外,还设有王储春分号、春裕堂、同仁堂等分店。店员分工各自不同,总店有中药饮片加工6人、(分头刀、二刀、三刀、四刀),中成药品制作3人、中药配方8人(分头柜、二柜、三柜)、中药保管1人,拣选整理药材的半作2人,杂作1人,学徒2人,店后办有养鹿场,养梅花鹿32头。每逢杀鹿制药之际,店员杠抬活鹿,串街走巷,四乡张贴广告,而后于空圹处高筑坛台,当众用白绫细绢绞杀活鹿,以此来显示药店用药道地,招来顾客。另外武义县城内的同吉谦、履坦的童义丰、东皋的仁和堂、王船头的夏德裕和柳城的仁德品等中药店都开设于清朝后期,在当地也都有较高的声誉。有的店家既懂药又行医,有的店主则聘请当地名医坐堂处方。药柜上都备有长方形压方木尺,上面抄写着生化汤、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常用处方,以便病人问病撮药。对配方中药的包装、堆放、捆扎非常讲究,每帖药都按味包成小包,注明煎法、服法、然后用以帖为单位,把小药包堆叠捆扎成塔形,饮片的炮制十分注重形、色、味。
  30年代初期,中药业发展较快。民国23年,宣平县有中药店49家;民国24年,武义有中药店47家,从业人员达232人。药店多设在县城或农村集镇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中药店还有中成药加工场,自制自销一些丸、散、膏、丹、锭、露之类中成药。成药的品种产量以王储春药店最多,除销售当地外,还远销到松阳、缙云、丽水、金华等地。在农村的中药店多为夫妻店,本少利簿,亦农亦商。民国30年,武义中药店已发展到66家。是年4月,日军飞机疯狂轰炸武义县城,泰山堂、三益堂、王裕春、太和堂、明德堂5家药店被炸毁。民国31年5月县城沦陷,王储春店养鹿场被日军扫劫一空。多数中药店被迫倒闭或迁徒至农村山村,病家有病难求医,有医难觅药。中药业萧条惨淡。民国34年5月日军投降,撤离武义,避乱在外的中药店先后迁回县城。38年9月,武义县城中药店已恢复到13家。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扶持措施,使中药业从萧条惨淡逐步得到恢复发展。1954年武义有私营中药店53家,从业人员133人。宣平有中药店38家,从业人员39人。是年上半年,随着合作化高潮掀起,武义县城的同吉谦、太和堂、成德堂、王兆记、源昌参号、德之堂、春裕堂、王储春、王裕春9家私营中药店,组成城镇中药联营处。1955年生生堂并入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1956年2月,人民政府开始对私营中药店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中药店和药材收购划归县供销社土产站管辖。成立“公私合营武义县国药商店”。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任命王子如为经理,同年宣平成立“国药合营批发部”,(批零兼营)。是年武义县城乡共有公私合营中药店及门市部21家。1958年冬,农村中药店(包括部份城镇中药店)全部并入当地联合诊所,武义城镇中药店和城镇西药合作商店合并组成武义城镇中西药商店。1961年,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40条,城镇一些小商小贩和小业主退出国营商业,建立了中西药中心商店,由县商业局派公方代表领导。1962年11月,城镇中西药中心商店改为公私合营武义县中西药商店和公私合营柳城中西药商店。1964年,公私合营武义县中西药商店划归县中西药公司。1966年11月,公私合营武义县中西商店改称为武义县医药公司零售商店,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1972年12月,柳城中西药商店从柳城供销社划归县中西药公司。
  1983年5月,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了搞活流通,改革国营商业体制,放手发展合作商业,适当发展个体商业,县医药管理局制订了《武义县个体药店开业人员(暂行)管理条例》,根据条例规定,对具有开业基本条件的,经本人申请,业务培训考核合格者,发给临时许可证。1990年,全县有个体中药店8家。
  二、西药业
  西药又称新药。民国初年,西药陆续流入武义、宣平两地。民国10年施友照在武义县南街上办起第一家私立西药房——华立药房。由于武义、宣平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生活贫困,西药品均从外埠输入,药源紧张,价格昂贵,西药业的发展比较缓慢。民国31年,武义、宣平两县有西药房5家,均设在县城内。民国34年,华立药房经营的药品达千余种,日配药50余人次,其他4家西药房品种种类不多,业务比较清淡。
  50年代初期,武义、宣平有8家西药店,1951年武义惠尔药房因从事反革命活动被人民政府封闭。1956年华立药房并入武义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华光、华联、民生、保康4家药房实行公私合营,组成城镇新药合作商店,下设两个门市部。柳城的济生、同新2家药房并入柳城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武义城镇新药合作商店与城镇国药店合并,组成武义县中西药商店,1964年,划归县医药公司统一经营。
  三、武义县医药公司(医药管理局)
  1961年10月,成立浙江省中西药公司武义县公司,设址在王储春药店旧址隶属县商业局。下设中西药批发部、药材收购门市部、药材仓库,负责经营管理中药材收购和药品批发业务有职工22人。柳城、桃溪两区西药批发业务由商业局柳城综合批发站经营。1963年7月,柳城综合批发站西药批发业务并入公私合营柳城中西药商店经营,隶属县中西药公司。
  1964年,根据省商业厅、省卫生厅、省供销社联合通知,凡设有中西药公司、中西药批发商店所在地,其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专业中西药零售商店以及批零兼营专业商店,均由当地中西药公司归口领导的决定。公私合营武义县中西药商店归口县中西药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核算。7月,浙江省中西药公司武义县公司改称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医药公司浙江省武义公司。1966年12月,公私合营武义县中西药商店改称武义县药材医药公司零售商店。1969年,为适应农村大办合作医疗的需要,县医药公司委托各区防治院、公社卫生所、区供销社开展药械批发业务,设代批点43个。1971年8月,成立武义县商业局医药公司革命委员会,1978年12月,易名武义县医药公司。
  1980年12月,建立武义县医药管理局,与县医药公司是二块牌子一套班子。原工交局所辖的卫生用品厂,商业局所辖的制药厂划归医药管理局管辖。1984年8月,医药公司中分设行政股,财务股、生产业务股、下属有中药批发部、西药批发部、中药饮片加工场、地产药材仓库、柳城医药商店、武义医药商店、药材贸易部、下街药店等8个经营部门。1984年8月6日,撤销县医药管理局,制药厂、卫生用品厂划归县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
  1985年,县医药公司中西药品种达2758种,其中;中药630种、中成药370种、药品1019种,器械379种、玻璃仪器77种、化学试剂260种、其它93种。
  1986年,县医药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公司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劳动组合制;下属科室调整为业务、企管、质检和行政股。企业实行经营承包。12月,公司与县经委签订了第一轮承包合同,承包期为3年。1987年、原中、西药两个批发部分释为中药、中成药、针片、医疗器械4个批发部。公司与各经营部门实行承包、租赁、内部责任制等三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0月,增设溪南参店,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设公司办公室。1989年10月重设武义县医药管理局。1990年11月,批发中药、中成药、针、片、医疗器械4个部合并,由公司中经理兼任批发部主任,下设西药、中药两个批发组。年底县医药公司有主管药(中药)师5人,药(中药)师、药(中药)士41人。营业仓库和其他用房3501.82平方米,租用公房1734.9平方米。年销售总额达554万元。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