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水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饮水改良
分类号: R123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饮水改良情况,武义、宣平两县城乡居民饮水、历来以溪、塘、山泉、水井为主。1990年止,全县已建农村自来水站696座,农村受益人口21979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7.72%。改水总投资908.03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投资770.96万元,占总投资的81.3%,农户自筹129.91万元,占13.7%,县财政拨款补助47.16万元,占4.98%。
关键词: 武义县 饮水 改良

内容

武义、宣平两县城乡居民饮水、历来以溪、塘、山泉、水井为主。唐、光化元年(898),武义县绅士任留,在县城西郊湖山潭筑长安堰,引熟溪水进城,供城区居民饮用(1934年,下王宅村王姓宗族,把堰址上移到白殿潭)。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宣平知县陈应鳞在西溪猪头潭修筑大流堰,引西溪水到柳城各街头巷尾,供居民饮用。后又规定:每日上午8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严禁在水沟内洗涤什物,不准抛入秽物,倾倒污水垃圾,牧放鹅鸭,以保城镇居民饮水清洁。
  武义水井遍布城乡、如南汤南路有一深水井,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至今仍为周围一些居民饮用。1952年3月,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开始对饮用水源进行改良,推广河、塘、池边砌浅水井和分塘分段定时用水制。是年,武义封闭废水井103口,挖建新水井13口。70年代,开始在城乡推广灶边井(即挖在灶边或庭院里的小口圆井)和插管压力井(即以6米以上的钢管插入地下至有水层,上配手摇水泵)。城镇多数居民和部分乡村开始用上自来水。
  山区历来饮用山泉为主,村民常用毛竹做成引水槽,将山泉直接引入户内水缸。由于水质、水源受地理、季节、气候的影响、或浊或枯。70年代后期部分山村开始建造蓄水池。
  1979年,茭道化社朱王村建起全县第一个农村自来水站,1984年11月开始对农村自来水站建立基本情况卡,至年底全县已有自来水站380座;建卡368座。1985年上半年新建自来水站58座,建卡49座,在建卡的49座自来水站中,在形式上采用的水塔式20座、自流式20座,直供式2座,在水源上采用浅井的25座,泉水22座,水库和其他水源各1座;在水质净化方面通过沉淀过滤处理的15座,未经处理的34座,进行水质清毒的2座,未消毒的47座。
  1990年止,全县已建农村自来水站696座,农村受益人口21979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7.72%。改水总投资908.03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投资770.96万元,占总投资的81.3%,农户自筹129.91万元,占13.7%,县财政拨款补助47.16万元,占4.98%。
  附:
  武义县自来水厂,位于壶山镇小南门弄89号,筹建于1973年,1975年7月1日竣工投产,日供水2500吨,1985年开始筹备日供水10000吨的扩建工程,1986年通过扩建设计会审。水源主要取用熟溪地下水。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武义县自来水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