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级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2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
页数: 48
页码: 41-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至1990年浙江省武义县县级医疗单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医疗单位 医疗事业 武义县

内容

一、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一)机构沿革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壶山镇城东路41号。前身系武义县卫生院,创建于民国28年10月10日,是全县最早的一所公立医疗机构,设址在县城西寺徐氏宗祠(现壶山镇北上街西寺溪2号),首任院长徐铭新。民国30年春,日本侵略军轰炸县城,县卫生院疏散到县城西郊草马湖附近明王寺。民国31年5月县城沦陷,卫生院先后转迁至少妃上宅村和新宅周垅村。民国34年5月17日迁回县城,暂设在上街钱云舫家;6月5日转至县城东门脚王慕台家;12月定址大桥巷4号。37年开始设置病房,接收住院病人。
  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10月改称武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3年2月附设武义县城市妇幼保健站。4月,人民政府医务所并入卫生院。1955年复称武义县卫生院。10月,门诊迁到东门外下王宅大操场附近应诊。1956年5月更名武义县人民医院,原防疫股和城市妇幼保健站分别扩建为武义县防疫站和武义县妇幼保健站。1958年下半年病房迁至城东路熟溪小学。1959年4月易名永康县第二人民医院。1961年11月复称武义县人民医院,12月门诊部迁至北下街3号。1963年10月病房迁入城东东路41号。1965年8月,下辖柳城分院。1968年5月县防疫站与医院合并,统称武义县人民防治院革命委员会。11月柳城分院划出;12月,门诊部也迁入城东东路41号。1971年6月防疫组划出,恢复建立武义县防疫站,院名改称武义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更名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二)党组织
  1949年5月至1954年间,前后有4名中共党员,因工作调动频繁,未成立过党小组。1956年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保站3个单位联合成立中共武义县人民医院党支部,有党员10名,其中2名为预备党员,吴金宝任首任支部书记。1959年始单独建立党支部,称中共永康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有党员4名,其中1人为预备党员。1961年11月改称中共武义县人民医院党支部。1970年称中共武义县人民防治院党支部。1978年5月改名中共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党支部。1990年9月建立中共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总支委员会。同年11月,下设离休人员党支部,内科系统党支部,外科系统党支部,医技系统党支部,院直后勤系统党支部。全院共有党员64名。
  (三)人员
  民国28年10月建院时有医师2人,助产士1人,药剂士1人,护士4人,工勤3人,共计12人。33年10月减至8人。1949年2月有卫技人员6人,管理人员1人,工勤3人。是年5月县人民政府派胡秀吟、陈发祥接管卫生院,留有旧职员3人(医师、药剂员、工勤人员各1人),其它人员遣散。
  建国后,医务人员数增加较快,人员素质逐年提高(见下表)。1990年全院在职人员总数为282人,其中卫技人员218人(含管理人员中卫技人员)占总人数的76.4%;在卫技人员中副主任医师级职称有8人,主治(管)级职称有64人,师级职称有67人、士级职称有64人,员级及其他15人。医师与护士(包括助产士)的比例为1:3.5。
  (四)病床
  民国37年5月始首设病床12张。1952年20张。1984年12月核定编制病床224张。1988年10月病床调整如下:
  (五)科室
  1952年门诊分内、外二个大科。1953年建立药库和检验室。1955年7月设中医科门诊。1959年增开中药房,1961年新建放射科。1963年10月建妇产科。1971年设心电图诊断室,1972年始有五官科。1975年7月开办传染病病房。1979年设门诊急救室。1980年7月建立病理检验室。1982年设医政科。11月开设胃镜检查。1983年增加保健科和住院病人营养室。1984年住院部新开小儿科、中医科、离(退)休干部病房和妇产科婴儿室。开设B超诊断室。1986年12月原门诊五官科分设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1988年元月开设骨科(又称外二科)病区,设病床37张(其中骨科25张、耳鼻咽喉科4张、口腔科4张、眼科4张)。同年3月开设体外反搏室,8月建立特别检查科。1989年建立健康教育科、营养科。1990年2月于壶山镇解放路59号开设门诊分部。11月建立麻醉科。
  外科1951年前,外科仅限于一般创口缝合,体表小脓肿切除。1952年设门诊手术室,1958年能阑尾切除,剖腹探查。1962年,住院部分内、外两组,1965年全面开展上腹部手术,1968年起分科,设外科病床有65张。1973年开展骨科、脑外科手术,1976年开展肿瘤科手术。1981年能做不规则肝叶切除术。1984年新增泌尿外科,1987年开展部分胸外科、显微外科手术。外科、骨科手术进展(附表):
  麻醉 1964年前使用的麻醉方法主要有局麻、腰麻、开放滴醚简易麻醉三种,一般由手术医生或手术护士施行。1964年8月配有兼职麻醉士一人。1975年配专职麻醉医师1人。1986年有专职麻醉师1人、兼职麻醉医士1人。1990年设立麻醉科,配备专职麻醉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见习医师1名、麻醉士1名。
  内科(包括小儿科、传染病科)1950年住院部分设内科组。1952年3月首次选送1名内科医师到金华省立医院学习组织疗法;1953年1月建立推行组织疗法委员会;1956年施行组织注射疗法612人次、封闭疗法218人次。1965年内科组病床扩展到40张。1975年建传染科住院病房,设专科病床40张。1983年11月设小儿科住院病房,有小儿科病床24张。添置了新生儿保暖箱及一套危重病抢救器材,对重症肺炎患儿加用血管扩张药(立其丁),降低了新生儿硬肿症、败血症、窒息的死亡率。1987年用腹膜透析法抢救青鱼胆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得成功。传染病科开始采用腹膜透析法治疗重型出血热等新技术。1988年全院有内科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医师5名;儿科主治医师3名、医师3名;传染病科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1990年抢救成功1例心博停止4分钟的病人。
  1990年,内科、儿科、传染病科、中医科、已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5篇,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5篇。
  妇产科 1949年妇产科门诊诊治87人次。1952年助产士吴佩芳发现第一例子宫颈癌病人,并开展难产处理。1953年2月原卫生院妇产科业务人员编入城市妇幼保健站;1956年5月转入县妇幼保健站,1958年县妇幼保健站撤销,部分人员回归医院。同年由外科医师主持施行剖腹产4人次(古典式)。1962年开展腹部子宫切除术。1963年10月重建妇产科。1964年开展计划生育各项手术。1965年开展负压吸引法人工流产术。提高了手术质量。1967年开始应用胎头吸引器助产。1973年开展中期引产术,如雷佛奴尔或天花粉引产。1977年能施行子宫下段剖腹产、子宫全切、次全切术、卵巢囊肿摘除术。1982年开展尿瘘修补、输卵管、卵巢切除和子宫全切除加清扫术。1984年荣获浙江省妇产科质量检查评比优胜奖。1985年11月14日首次成功地抢救了一例急性羊水栓塞产妇。1987年开展宫颈松弛纠治术。1988年开展输卵管吻合术。1989年开展腹膜外剖腹产术。盆腔广泛清扫术。1990年底妇产科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1人、妇幼医士1人、助产士6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理员1人、全年门诊21863人次,施行各类手术217人次。
  五官科 60年代五官科手术由外科医生施行。1972年1月设五官科,有医士1人,病床5张。至1979年开展的手术有:声带息肉摘除、上颌窦根治、乳突根治、泪囊鼻腔吻合、眼球摘除、抗青光眼虹膜嵌顿、食道镜检查。1980年至1986年能开展的手术有:口腔良性肿瘤摘除、腭裂整复、面骨骨折复位固定、白内障囊内摘除、球内导物吸出术、鼻侧切开取瘤。1987年以来新开展的手术有:下颌骨方块切除、口腔一般恶性肿瘤切除术、下颌骨植骨术、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用透热电凝加巩膜缩短术治疗视网脱离、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眼球摘除加活动义眼植入术、疤痕性喉狭窄整复术,喉内胃管术,耳廓成形术。1988年1月在骨科病区分设眼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各4张病床。1990年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4名、护理1名;全年门诊共诊疗23373人次,收住病人281人,开展各类手术139例。
  中医科 1955年7月建科时有中医师1名,到年底共诊治2561人次。1956年至1958年间的年诊治人次分别为6085、6276、4544人次。60年代,中医科对乙型脑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麻疹、破伤风等疾病进行研究治疗。1964年中医门诊人次增至14238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数的23.3%。1965年7月运用中医药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体会在金华专区乙型脑炎防治会上进行了交流。1974年分设针灸科,有针灸医生1名、临床主要运用针刺、艾灸、拔火罐、穴位封闭等疗法治疗关节炎、扭伤、神经衰弱、胃脘痛。1982年新增中医推拿业务,配有推拿医师1名,运用滚、推、捏、抖、振、捺、板等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症、肩周炎、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1984年11月开设中医病房,核定床位11张,实际开放病床9张。1986年针灸科改为中医伤科,配有2名医师。1990年运用美国产痔疮治疗机治疗内痔、混合痔。是年中医科有床位11张,主治医师2名,中医师4名,全年门诊诊疗18214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15人。
  检验科 1988年开展尿酸测定、C反应蛋白检验、尿液快速分析、血液PH值及血气分析。1989年开展乳酸脱氢酶测定、酸性磷酸酶测定、放射免疫法T?、T4测定、放射免疫法AFP定量测定、甘油三酯酶法测定。1990年开展放射免疫法β?微球蛋白测定、铁蛋白测定、癌胚抗原测定及唾液酸测定、C4测定、霉菌培养等。1990年底、检验科有主管技师3人、检验师4人、检验士5人。是年获省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优秀奖。
  附:血源组织,1967年以前医院用血一般都要到金华接请助血员。1967年开始,在壶山镇先后组织有100余助血员。1982年后助血员人数减少,1985年上半年仅有74名助血员。1985年下半年在义乌县田心乡新组织82名助血员。1986年有助血员156人,年供血量12~13万毫升,至1990年底助血员已增至241人,年供血量达24~27万毫升。
  放射科 1961年9月成立,仅配备50毫安西子牌X光机1台,兼职医生1名,开展四肢、胸部X透视业务。1966年4月始有专职放射医生1名,开展钡剂胃肠、食道、结肠造影和口服法胆囊造影、静脉法胆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压迫法肾盂静脉造影及支气管造影业务。1967年1月首次通过肾盂静脉造影发现一例左侧肾生有双肾盂、双输尿管伴积水肾结石病人。1971年8月首次经食道造影发现一例食道憩室病人。1978年新开展上额窦窦道造影和床边拍片业务。1979年9月发现第一例纵隔畸胎瘤。1981年开展断层摄片,并发现一例胸内甲状腺瘤病人。1982发现第一例双胆囊病人。1983年3月运用肾盂静脉造影法发现一例左侧肾患多囊肾病人。1984年始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大剂量肾盂静脉造影、逆行肾盂造影。1985年开展四肢血管造影、胃肠、结肠双重法造影、脊髓碘油造影。1986年通过血管造影发现第一例左股骨前端巨细胞瘤病人。1987年增设隔室透视装置。1988年增设脑血管及四肢血管造影,1989年开展腺管造影,1990年放射科有主治医师2名,医师4名,医士1名,护理员1名。
  中药房 1959年6月成立,有中药剂员1名。1966年中药房共有中药380种,年周转量2000公斤。1976年有中药420种,中成药50种,中药年周转量2400公斤。1979年设中药仓库专人负责。负责中药的采购、加工、炮制和管理。1984年至1985年查处伪假中药3个品种60公斤,中成药4个品种300余盒,总价值1000余元。1986年有中药490余种,中成药100余种。1990年中药饮片种类480余种,中成药达200余种。
  西药房 民国28年,卫生院设调剂室,有药剂员1名,药品种类少,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的移交清册中记载的西药计107种。1951年设西药房。1953年增设西药库。1962年西药房开始按协定处方配剂,种类以口服复方酊剂、外用药膏、消毒液等为主。1965年春设病区配药中心(住院部小药房)1983年建普通制剂室,有专业制剂人员2名。截止1986年底,累计配制品种有颠茄合剂、碘酊、巴氏合剂、硫磺软膏、阿托品眼药水、止痒洗剂等42个品种,供医院临床使用。1990年底制剂室的制剂品种增至79种。药房有主管药师4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药剂师4名、药剂士3名,护士1名。库存金额245150元。
  心电图室 1971年设立,配有心电图机1台,心电图医士1名。1978年心电图医士增至2名,1986年已有心电图机3台,心电图医师1人,全年检查诊断4652人次,1988年开展血液循环功能测定,1990年开展乳腺透照检查、脑卒中鉴别诊断业务。是年有心电图医师2名,全年检查9467人次。
  超声波室(B超室) 1976年开展A型超声诊断业务,有A型超声波诊断仪1台,由心电图医师兼职操作。1984年新装配日本产B型超声诊断仪1台,有专职医师1人。1986年已有A型超声诊断仪2台,专职医师1人,共检查928人次。1987年开展胃B超业务。1990年B超室已有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全年共检查10350人次。
  理疗室 1977年开展电疗,蜡疗业务,配有理疗医生1名。1983年新增红外线治疗业务。1985年9月开展信息诊断业务。1986年又增激光、神灯治疗项目。1987年开展激光治疗近视。1988年开始用胆石仪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989年开始用TDP加感应电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01990年1月开始用超短波加激光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脑电图室 1978年10月开展脑血流图诊断业务,配脑血流机1台,专职医生1人。1986年共检查329人次。
  病理室 开设于1980年,配有专职医师1名,开展常规病理切片、穿刺细胞学、脱落细胞学、快速石蜡病理切片等业务。1989年开展病理尸体解剖。1990年底有医士2名。
  体外反搏室 1988年购进价值25797元的国产体外反搏机1台,开设体外反搏室,有专职医士1名。至1990年底,共治疗35097人次。
  特检科 1988年8月19日成立。下辖心电图室、脑电图室、理疗室、病理室、体外反搏室。
  护理部 1973年11月正式设立护理部。1981年全院实行护理表格书写正规化、护理操作常规化和护士长查房制度。1982年实行护理工作岗位责任制,施行分级管理,加强生活护理,实行一人一针一筒注射,避免交叉感染。1983年9月增设营养室、配备营养护士1名。1984年开始,护士长夜查房制度和专科护理。1985年开始施用心电监护和人工呼吸机,对抢救物品实行编号登记。1988年开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1989年实行责任制护理。1990年底,全院共有护理人员10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0人、护师22人、护士40人,助产士6人、其他护理人员11人。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1990年间在各项技术操作及业务考核中,护理部获市级优胜奖8次,县级优胜奖7次。
  (六)医疗器械
  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在财产移交清册上载有注射器、探针、镊子、剪刀等器械66件。
  建国后医疗器械不断更新和增添,特别是大、中型医疗器械逐年增多。1961年配有全县第一台X光机(50毫安)。1969年装备第一辆救护车。1971年,始有心电图仪。1981年购置纤维胃镜。1986年医院已有(400毫安)X光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脑电图机、外科双目显微镜、心电监护仪、纤维膀胱镜、手控同步呼吸机、浓度比色计等大中型医疗器械,总值达38万余元,占全院固定资产总值的29%。1987年到1990年医院开始大规模引进新的医疗、诊断仪器,其中价值千元以上的计60余件,万元以上的计12件。
  (七)基本建设
  民国34年前,卫生院的用房均为租用或借用的。34年12月经县政府敌产保管委员会指定准拨大桥巷4号(原日本侵略军遗留下的2幢平房)归属卫生院所有。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时共有各种房屋25间。1952年人民政府将县城东门外一幢2层楼房划归卫生院,同年建造门诊用房1幢。此后基建规模逐年扩大。到1990年止全院占地面积26703.26平方米,建筑面积17693.89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9548.75平方米。
  (八)医院管理
  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初期,由军代表负责管理。1952年开始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1955年制定《武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院务委员会办事细则》。1956年建立中共党支部,实行医院管理工作由支部书记、院长共同负责。1959年9月,医院制订《工作人员请假制度》、《报销赔偿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19种160条。
  1960年7月19日至8月5日,医院进行整顿,旨在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密切工作人员关系,提高医疗质量。1963年2月9日拟定《处方制度》、《关于证明、转院等手续的几项规定》,《手术制度》,对处方内容、书写规则、处方权限、手术室规则、施行手术时规则、手术进行时规定、手术后规定均列有明确条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医院的各种管理制度均被废除,医院管理混乱,医疗质量下降。1968年成立医院革命委员会,由革命委员会主任主管医院工作。1970年复建党支部。1972年建立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和手术前讨论,差错事故登记、请假、陪客探望、职工保健等制度。1973年3月,医院管理体系又进行调整,分设医院办公室、门诊部、住院部,配备科室主任6名,主治医师3名,(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下文公布,1980年经地区卫生局重新考核审批)护士长5名,助产士长1名,实行分级管理。
  1978年恢复主治医师查房、药房查对、交班、早会等制度。1980年贯彻执行《全国医院工作条例》。是年9月开始试行《五定一奖》(五定: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定床位、定奖金、一奖励)。1982年医院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业务指挥系统。1985年医院管理工作按照《浙江省医院管理若干规定》做到有章可循。1986年9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第一人民医院试行院长负责制。1987年10月首次对科主任实行聘任。1989年7月19日召开了第五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了《医院五年、二年发展规划》、《经济技术改革措施》、《职工住房管理条例》等决议,并建立健全了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疗工作小组,生活福利工作小组,干部监督考评小组,提案监督工作小组等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民主管理制度。1990年1月2日建立医院质量管理小组。10月4日根据县委批复、建立了中共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总支部委员会。
  (九)财务收支
  1990年有助理会计师2人、会计员4人、出纳员1人、其它财会人员10人。
  二、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
  (一)机构沿革
  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位于柳城镇北门后垄山脚2号,是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着柳城镇、柳城区、桃溪区的医疗任务。其前身为宣平县卫生院,成立于民国29年8月,设在柳城镇甘家宗祠。1949年5月宣平县人民政府接管后移至柳城太平坊;1950年11月改名宣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改称宣平县人民医院;1957年迁到现址、1958年6月,更名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是年10月又改名永康县第三人民医院;1961年11月称武义县柳城人民医院;1965年8月与武义县人民医院合并,改称武义县人民医院柳城分院;1968年11月分出,称武义县柳城人民防治院革命领导小组;1971年12月称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5月,称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
  (二)党组织
  1953年9月建立宣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党支部、有党员4人。1959年6月至1969年7月未正式任命党支部负责人,组织活动处于松散状态,一般事务工作由当时主要行政领导兼管。1969年8月成立武义县柳城人民防治院党支部,有党员5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对知识份子政策的落实,党员人数逐年增多,1983年8月,成立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委员会,有党员14名,支部委员6名。1990年党员人数发展到15名,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9.5%。
  (三)人员
  民国29年8月,建院时有职工6人,其中院长1人,医师1人,助产士1人,护士2人,卫生员1人。民国33年职工增至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人,民国37年减至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人。1952年职工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人。1972年职工增至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人。1986年职工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人。1990年有职工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6人,在卫技人员中主治中医师1人、主治西医师5人、主管护师1人、中医师2人、西医师12人、护师5人、中药师2人、西药师1人、西医士7人、护士12人、助产士1人、中药剂士1人、西药剂士2人、检验技士3人、西药剂员1人。
  
  (四)科室
  1940年至1952年间医院设西医门诊,未分科室。1953年1月设住院部和化验室。1954年设中医科门诊。1956年门诊部分西医内科、西医外科、中医科、西药房和化验室。1958年中医科撤销。1965年设放射科。1975年恢复中医科、1977年附设中药房。1987年开设五官科。1988年增设口腔科。是年5月,内、外科护理部分开。1990年门诊部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含传染科、小儿科)、外科、骨伤科、中医科、妇产科、五官科、急诊室、治疗室、小手术室;医技科室设有检验科、放射,科、西药房、中药房、B超室、胃镜室、心电图室、心动图室、食道调搏室;行政科室设有医院办公室、医政科、总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统计室;住院部分内科、外科、妇产科,其中内科病床28张(实际开放34张),外科病床14张(实际开放26张),妇产科设病床8张(实际开放10张)。
  (五)医疗技术
  1940年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1960年至1962年间医院曾作县级疗养院使用,前往疗养的主要对象是县、区、乡及部门单位的干部。1963年恢复综合性医院业务。1973年10月至1974年4月金华地区医院分两批派出23位医务人员,在二院蹲点服务。1989年9月至11月间医院抽出各科室主要业务骨干25人组成医疗队,分3批赴西联、竹客、大溪口、三港、云华等乡巡回医疗,诊治病人603例。1990年8月至1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原地区医院)又派出26名医务人员,分四批第二次到二院蹲点服务。在市医疗队医师的指导下新开展了眼科手术和首例贲门癌胸部手术获得成功。是年11月金华市政协由9名著名医师组成的医疗专家组,到二院开展医疗咨询3天,医治病人661例,其中眼科手术做了14例。1990年医院门诊37106人次,病床使用率82.65%。
  外科 1957年首次开展阑尾切除术。同年新开展的还有疝气修补、肛门瘘管、输精管结扎等手术。1968年新建外科手术室77平方米,配备手术专职护士1名,首次开展脾切除、宫外孕手术止血、子宫切除等8项手术。1971至1972年间新开展项目有胆囊切除、骨癌根治、甲状腺次全切除、睾丸切除等手术。1980年至1990年间先后开展了胃大部切除、贲门癌根治、肝破裂修补,输卵管吻合、前列腺切除、开颅探查,后腹脾肿块切除、乳房癌根治等项手术。
  内科(包括小儿、传染科) 1940至1955年间医院未设专门内科。1956年始设内科门诊。1988年有内科核定床位28张(实际34张),其中大内科14张,传染科10张,小儿科4张。1990年8月设小儿科门诊。是年门诊11040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次的30%;病床使用率95%。
  中医科 开设于1954年。1980年中医科增设针灸、推拿项目。1981年始将针灸与中医药物相结合治疗外伤性截瘫、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症。1984年至1985年间两次组织中医药人员赴牛头山区,调查中药资源,遍求民间草医草药及单方验方。1986年始运用中医药与穴位注射相结合疗法医治坐骨神经痛、痹症及各类关节痛。1990年中医科有主治医师1名,中医师1名。年门诊8270人次.占全院门诊人次的23%。
  妇产科 1952年有助产士4人,开始推广新法接生。1953年成功地施行了一例碎胎手术。1957年1月救治首例臀位难产重度窒息男性婴儿。1961年设妇产科门诊,有助产士2名;1964年开展计划生育各项手术。1972年开展宫颈电灼、雷佛奴尔引产术。1976年能做阴道壁修补、会阴撕裂修补。1990年有医师3人,助产士2人,妇幼士1人。年门诊3313人次,接生299例,做计划生育四项手术586例。
  五官科 1987年8月建科,配有西医师、中医师各1名,开展的手术项目有:扁桃体摘除、鼻息肉摘除、上颌窦根治、气管切开、声带息肉摘除、喉裂开吻合、鼻咽部活检查、附耳摘除、乳突根治、上颌窦穿刺、食道镜下取异物。1990年新开展白内障摘除、泪囊鼻腔吻合、抗青光眼、泪囊摘除、乙状胬肉切除、睑内翻端正、霰粒肿切开刮除、麦粒肿切开、眼球摘除等眼科手术,年门诊6437人次。
  口腔科 1988年3月设科,配有专科医生1人。主要开展:牙龈炎、牙周炎治疗、拔牙、颞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术、牙再植、脓肿切排、封闭疗法。1990年新开展活动义齿修复、桩冠、简单错〓颌矫正等手术。
  检验科 1953年设科,有专职检验员1人。60年代主要开展三大常规检验。1985年开展检验项目有肝功能检验,简单的血钾、二氧化碳结合率、尿素氮测定。1986年至1990年有工作人员4名,生化方面检验8632件,常规化验31224件。
  放射科 1962年建科。有30毫安小型X光机1台,兼职医生1名,仅开展胸部透视业务。1969年配专职放射医士1名。1974年添置东方红200毫安X光机1台,开展常规摄片,食道及胃、十二指肠钡剂造影。1978年开展肾盂静脉造影;口服胆囊造影与断层摄片。1987年发现肱骨上端成骨肉瘤病1例。1989年新装置300毫安X光机1台。1990年有可使用X光机2台,放射医师1名,放射医士1名,年透视851人次,摄片1310人次,造影94人次。
  中药房 设于1977年,有中药剂士1名,配药范围限本院医师处方。1990年有配药人员4名,其中中药剂师2人,中药剂士1人,中药剂员1人。中药饮片400种,中成药150种;年终库存药值25997元,全年配药24430贴。
  西药房 始设于1956年。1957年有西药剂士1名。1966年有西药剂士2名。1986年有西药剂师1名,西药剂士3名,西药剂员1名。1990年配方31181张;年底库存药品631种,其中针剂154种,片剂137种,酊剂57种,粉剂21种,其它76种,化验药物150种,库存额48504元。
  心电图室 1979年设室。1990年有心电图机2台,兼职医师1名,全年检查诊断166人次。
  心动图室 1989年设室。1990年有心动图机1台,兼职医师1名,年检查诊断84人次。
  B超室 1989年设室。1990年有B超诊断仪1台,兼职医师1名,年检查诊断1171人次。
  胃镜室 1987年设室:1990年有胃镜诊断仪1套,兼职医师1名,年检查诊断78人次。
  (五)医疗器械
  民国31年仅有方盘、缝合针、血管钳、导尿管、手术刀等小型器械120件。36年减至64件。1952年新添置高压消毒器1具,蒸馏器2具。人体磅秤2台,脚踏喷筒1具,其它小型普通器械250件。1964年添置显微镜2架,脚踏吸引器1具,煮沸消毒器(16时、20时)4只。1974年浙江省卫生厅调拨跃进牌救护车1辆。1981年全院医疗器械总值50094元。1985年新添的主要医疗器械有300毫安X光机1台,超声波诊断仪1台,心脏急救监护仪1台,高压消毒器1具,上海产救护车1辆。1990年单价在100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5件,全院医疗器械总值236711元。
  (六)基本建设
  1940至1952年间卫生院用房都是祠堂或庙宇。1957年投资22000元,于柳城北门后垄山脚新建门诊部238平方米,住院部430平方米,办公室和宿舍310平方米,辅助用房39平方米,共计1017平方米,随着医院的发展,基本建设项目相应增多。1977至1981年间投资62235元,新建职工宿舍2座,建筑面积1491平方米,1986年投资168740元,新造三层门诊大楼1座,建筑面积1389平方米;是年10月又投资380950元,征用土地3228平方米,动工新建造放射用房161平方米,三层门诊大楼1282平方米,先后于1990年1月和7月投入使用。
  1990年全院占地总面积97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690平方米。其中:门诊大楼1座1282平方米,1986年建造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1389平方米,改作住院病房,原两座住院病房改作其它用房。放射科用房167平方米;手术室77平方米;供应室50平方米;西药房81平方米。职工宿舍2座,建筑面积1491平方米;食堂1座,建筑面积308平方米。主要环境设施有:院内水泥地432平方米;院内花坛一座。
  (七)医院管理
  1949年前卫生院各项事务均由院长直接管理。1951年1月成立院务委员会,实行院务委员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1952年3月至8月院务工作由3人小组集体负责。1968年1月成立武义县柳城人民防治院革命领导小组,由革命领导小组主管医院工作,1969年8月建立医院党支部。1972年5月成立医院革命领导小组,由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工作。1978年底医院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医院工作由党支部书记和院长共同负责。1981年开始实行院、科(部)两级管理。1989年1月推行院长负责制,由院长主管医院行政、业务工作。
  (八)财务管理
  民国29年无专职财会人员。30年至38年有专职会计员1名。50年代增加事务员1名。60年代增配出纳员1名。70年代初建立财会室,有会计1名、出纳1名、收费1名。1981年成立总务科,财会室属总务科。1987年配助理会计1名。1988年成立财务科,公布财务科副主任1人,并相应制订了有关财务管理制度。1989年,财务科有助理会计师1名,会计员2名,出纳员1名,收费员2名,共计工作人员6名。
  三.武义县中医院
  武义县中医院位于壶山镇壶山街149号。前身系武义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成立于1955年5月,由9位社会个体医组成。1958年8月1日改称武义县壶山镇医院,转为镇属集体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1958年底更名永康县壶山公社卫生院。1962年换名武义县壶山镇联合医院。1969年改称武义县壶山镇卫生院。1982年9月改建为武义县中医院,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1987年3月13日,武义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中医院转为全民事业单位,原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不变。
  人员床位 1955年5月组成武义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时有9名职工,其中中医内科医生3人,中医外科医生1人,西医内科医生3人、接生员2人,置有留诊病床4张。1959年附设壶山公社产院,添加产床10张。1960年1月,在南狮子巷开设简易住院部,有病床16张。1960年底产院解散。1962年6月病床缩减到8张。1964年10月新建住院用房1幢,设病床16张。1966年12月撤销住院部和病床。1978年设临时病床4张。1982年改建为武义县中医院时有职工51人,其中卫技人员41人,上级核定病床50张。1986年新建住院大楼一幢,次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初设病床20张。1989年底开足核定病床。其中中医病床40张。1990年5月经省中医管理局批准,病床增至60张。是年底全院正式在编职工90人。其中卫技人员72人,占80%。卫技人员中:主治中医师5人、主治西医师3人、主管中药师3人、主管护师2人、主管医师1人、主管儿保医师1人。
  科室设置 1955年5月仅设有一个综合门诊室,按各医务人员的不同专长分别开展中医内科、中医外科、西医内科和接生业务。西药由医生直接付给病人,中药一般到中药店配取。1958年设中医科、西医内科、牙科、针灸科和中、西药房。1959年增设伤外科、治疗室和煎药室。1962年建妇产科、化验室。1966年12月撤销化验室。1972年撤销针灸科。1981年10月恢复化验室,增设五官科和理疗室。1982年1月重设针灸科,年底建放射科。1983年1月,设推拿科,牙科从中医院划出,自行扩建为武义县牙病防治所。2月,在原中医科的基础上分设出中医内科和中医妇科。6月,设西药普通制剂室。同年,设立了防疫科。1985年6月设中医儿科。9月设中医皮肤外科。1986年1月设西医痔科。1989年6月成立康复科,隶属县卫生局,依托县中医院。9月开设B超室。11月康复科改为武义县康复中心,隶属依托关系不变。1990年县中医院主要临床科室有中医内、外、(皮肤)、妇、儿、针灸、推拿科和西医内、外、妇产、痔、眼、耳鼻咽喉(五官)科和急诊室;医技科室有放射、B超、检验、治疗、手术、供应、制剂(药检)、心电图超声波理疗室和中药房(库)、西药房(库)。
  医疗设备:1955年至1962年间,仅有血压计、听诊器之类的小型器械。1962年添置显微镜1架。1975年配30毫安X光机1台。1986年全院医疗设备总价值7万余元;1988年总值12.15万元;1989年总值16万元;1990年总值增加到21万元,单价在100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有3件。
  业务进展 中医内科,以诊治常见多发病的中医内科病症为主,同时也接诊部分中医妇、儿、外科病人。临床上,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大承气汤加活血化瘀药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症,龙胆泻肝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运用大黄牡丹汤、红藤汤、清肠饮内服,外加自己研制的中草药制剂外敷治愈急性兰尾炎百余例。在痹症的治疗上,根据风寒湿热不同病因,分别采用乌附重剂(附片100克、制川乌15克以上)和苍术白虎汤(生石膏100克以上)。1990年接诊病人29096人次。
  中医外科 在1955年至1958年间以诊治痈疽疮疡一般常见外科病症为主,1958年后外科业务中断,直至1985年9月成立中医皮肤外科时才得以恢复。收治的病人多属中医痈疽疮疡范围,其中又以皮肤病患者最为常见。在治疗方法上采用以外用中药为主,佐以内服药物调治。对慢性骨髓炎、褥疮的治疗已初具特色。1990年诊治3390人次。
  中医妇科 在建科前多由中医科兼顾。1983年2月建科后,诊治的病种主要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症、先兆流产、妊娠恶阻、不孕症、月经不调等。
  中医儿科 1985年6月后开设中医儿科门诊,对于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和小儿疳积等病症进行了探讨。
  中医伤科 自1959年建科至1974年间主要接诊一般外伤、骨折、关节脱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病人。处理方法主要采用民间伤科的摸、提、挤、拔、旋等手法,外敷自制中草药药饼接骨复位,疏筋理肌。1974年后伤科门诊逐渐开展一些西医外科小手术。中医伤科和西医外科业务兼并。1982年后科室研究出新型外用中药药饼和内服治伤散、活血止痛散等中药制剂。1985年开始试用点穴按摩疗法收治术后肠粘连、截瘫病人。1990年伤外科病床10张。年接诊1041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98人次,并已开展有大隐静脉结扎、骨折定位牵引和一些下腹部手术。
  推拿科 1982年选送到金华学习推拿的中医生回院后,旋即开设中医推拿科门诊。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灵活取穴,分别采用滚、推、捏、抖、振、揉、斜板、牵引等手法诊治病人。
  针灸科 1982年1月恢复建科。1985年开展耳穴埋药治疗胆结石、肾结石。7月进行耳穴信息诊断。1989年,增设激光针灸业务。1990年针灸科主治病症有面神经麻痹、麦粒肿、急性软组织扭伤、截瘫、中小学生近视、弱视和穴位注射治疗气管炎等,其中面神经麻痹有效率为90%。
  中药房(库) 主要接受本院医师处方,采用传统方法称量、抓配中药。中药的采购,进货加工炮制由中药库负责。1985年7月至12月平均每个月配方2961张,药8980帖。1990年月均配方4167张,药12466帖。
  西医内科 以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遇有危急疑难病例多转送到县第一人民医院或上级医院诊治。1985年后,随着住院业务的开展和B超、心腔急救监护装置,双功能高速洗胃吸痰机等设备的添置及急诊室的设立,诊治疾病范围和处理能力有所扩大提高。1990年诊疗病人30010人次,收治入院171人次。
  五官科 1982年能开展部分耳鼻喉科和眼科一类手术。1984年7月后陆续开展部分耳鼻喉科二类手术。1985年3月开展首例内眼手术(白内障摘除术),此后相继增开了一些眼科二类手术,如各种白内障囊内囊外手术、抗青光眼内外引流术。同时还开展斜视矫正术、双眼皮手术等整容项目。1990年眼科能开展眼球摘除术、复发性睑内翻矫正术、水平肌斜视矫正术、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术。耳鼻喉科能开展鼓膜成形、直接喉镜下赘生物切除、鼻中隔粘膜下矫正、上颔窦肿瘤切除、鞍鼻矫正等手术。
  妇产科 60年代只限于常见妇科病的诊治和平产接生。70年代开始进行子宫腔内放取节育环、输卵管结扎、人流手术。1990年诊疗7277人次。
  痔科 1986年1月建科后,开展的主要业务项目有痔疮套扎、枯痔手术,肛周封闭、肛门埋线等疗法。1989年新开展内痔激光凝结手术。
  西药房 始建于1958年。1989年住院部设小药房,1990年西药房年配方64854张,平均每个月配方5405张。
  西药普通制剂室 1983年6月设立。1990年有业务用房36平方米,配有电热蒸馏水器、70型离子交换纯水器等设备,能配制27种制剂,产值8000余元。
  药检室 由西药房人员兼职管理。1990年主要设备有生化培养箱、细菌培养箱、分析天平、净化操作台、25型酸度计、高压灭菌消毒器等,药检项目有药物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业务用房42平方米。
  化验室 1962年能做三大常规检验。1982年增加肝功能测定项目。1983年新开展HBSA4测定,总胆固醇、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检测。1990年能做血液、尿液、粪便、体液、血清免疫、生化手工法的一类检验项目和部份二类、三类项目及血液、生化手法检验的部分四类项目及G双球菌(淋球菌)镜检。早孕试验(HCG半定量分析)。
  理疗室 由于人员不足,心电图、超声波(A超)等业务均由1名心电图医师兼任。1990年开展的主要业务项目有直流电疗、音频电疗、TDP照射、红外线照射、蜡疗、心电图诊断、A超诊断、骨质增生治疗机等。
  放射科 1982年底,能作胸腹部常规透视。1985年1月新开展摄片、胃肠道造影等项目。1990年透视1720人次、摄片1356人次、造影50人次。
  B超室 1990年业务项目主要有肝、脾、胆、肾、胃、子宫的检查和超声摄片,年检查1339人次。
  1990年县中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9.17%,出院者平均住院18.78日,病床年周转16.44次,平均病床工作日为325.5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22%,无菌手术感染率0.83%,治愈率51.54%,好转率40.74%,病死率0.59%,陪住率15.1%。
  医院管理 1955年设正、副主任,负责诸项事务。1958年8月始由院长执管院务,遇有重大事情由院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有壶山镇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由组长主管卫生院事务。1979年建中共党支部,支部书记与院长协同管理医院事务。1983年7月,分设中医门诊部、西医门诊部和后勤科,由各部、科主任协助医院主要负责人分工管理。1986年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开始参政议政。1989年成立医院医务科。1990年医院行政管理科室有:医院办公室、医务科。
  财务管理 1955年创建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时由职工筹集创办基金1200余元,其中现金225元、药品器械家俱折款975元,财务工作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管办,1958年8月1日改称壶山镇医院时有集体资金2300余元,并开始退还建院初向职工筹集的资金。1982年改建为县中医院时,设有专业会计1人,出纳1人,收费员2人。1990年配有会计员1人、会计助理1人、药品会计1人、出纳1人、收费4人(其中2人属临时工)。
  临床科研 眼科医师朱天芬经过8年努力,于1987年自行研制成功中西结合白内障囊内摘除器。获取国家专利局授于的发明专利(专利号87216088),1989年开始批量生产并推广运用于全省14家医院。1986年~1990年间,中、西医临床医生撰写并于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7篇。
  附:1、宣平县施药局 民国7年,宣平县疫疠暴发,知事陈邦彦创设施药局,购置各种治疫药,并呈请鸥海道尹选派医生到局。每日赴乡诊视,为罹病者施医送药、救治染疾者甚众。疫净后,因经费紧缺,施药局旋即截撤。
  2、武义县救济院施医所 为慈善医疗机构,创办于民国21年春。始设在县城内北门甲天段318号(现解放路46号附近),31年迁至熟溪桥北下首报功祠,有中医内、外科医师各1人。主要业务是施医、施药、施种牛痘。日门诊40余人次,下半年由于日本侵略军侵占武义,经费无支,被迫停办。
  3、浙江省第二医疗防疫队 民国31年9月浙江省第四区中心卫生院迁驻宣平县荷祥村。32年改称浙江省第一巡回卫生工作队。是年10月曾会同宣平县警察局、宣平县卫生院对疑有鼠疫发生的保华乡溪口村采取紧急防治措施。33年更名浙江省医疗防疫大队第一分队。34年1月改编为浙江省第二医疗防疫队,有队员25人,分设防治组和总务组,随后不久迁离宣平县境。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