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2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简介
分类号: K825.2
页数: 8
页码: 328-3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军事人物简介的情况。其中包括徐道隆、陶德义、徐平湖、刘大道、刘耀勋、詹蒙、陈豪、王星吾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军事人物 简介

内容

徐道隆
  徐道隆(?~1276),字伯谦。武义县城人。以父有功而荫封入官。初任潭州判官、全州荆湖制置使,后由江陵知府汪立信奏荐为参议官。立信迁兵部尚书,道隆同往。因参与军事得力,升任浙西提点刑狱、大理寺卿。
  南宋咸淳九年(1273),元军沿汉水入长江,形势危急,溃卒四出,浙西纷乱,安吉尤其甚。道隆奉旨治理,斩首乱者于市,危局转安。元军遣书诱降,道隆焚其书,斩其使。
  德祐元年(1275)冬,元军进逼临安,文天祥应诏勤王,道隆起兵响应,从安吉入援。陆路被元军所阻,乃备战船,由太湖经武康向临安进发。次年正月初一,元军追兵至,道隆指挥近卫军士二百余人,激战于船上,箭尽刀断,军上尽殁。道隆与敌拼搏,落水殉职。其长子与幼孙落水亦死。
  陶德义
  陶德义(?~1450),亦作得义、得二,陶村人,矿工出身。明正统十三年(1448)秋,为响应叶宗留、邓茂七两支农民起义军由福建进军赣、浙,与陈鉴湖在丽水宣慈乡(今属武义)发动矿工起义,推陈鉴湖为首、陶德义为辅。建立政权,国号太平,建元泰定。十月,夜袭武义县城获胜,继攻遂昌县城。次年正月二十五日,德义率军数千,突袭破桥峡(今丽水境内),杀分守参仪耿定、兵备佥事王晟,军威大震。继而攻处州府城未克。六月廿九日,德义等率军二万余,再次攻打府城,双方争夺激烈,毙都指挥脱纲,歼灭马队,义军损失亦惨重。
  处州告急,朝廷惊动,命都指挥徐恭为总兵,工部尚书石璞督军镇压。徐恭率军驰至处州,守城不敢出战。巡抚张骥,玩弄剿抚两手,出榜告示:“自新者免死,立功者赏官”,并命丽水县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赉榜入山,义军内部发生分化,陈鉴湖被诱,解送京师被害。陶德义杀诱降使者,入深山与明军继续作战。率军攻破遂昌县城,杀指挥弓礼、县丞张智,重震军威,义军又发展至数万。时叶宗留、邓茂七先后战死,闽、赣起义失败。朝廷命都御史张楷移军浙江,水陆并进,会合兰溪、金华官兵,驻军铜山寺。德义率军万余,与楷军列阵对战,受挫,回守破桥峡,被楷军重重围困,为保存实力出降。
  景泰元年(1450),张楷回京,陶德义复起。出庆元,战丽水,攻青田,五月十七日陷武义县城,击毙佥事陶成,继攻永康失利,退回破桥峡,坚栅自守。时兵部侍郎孙原贞督军浙江,调集大军,分三路夹攻破桥峡。寨破,德义、祝岳二转移东岩,与陈允才汇合,坚守18天,岩破。明军选军快万余,穷山搜捕,德义夜往南湖营,路遇军快被捕,解京遭害。后人在陶村大殿为德义塑像祀祭。
  徐平湖 刘大道
  徐平湖(1524~1596),字安世,号碧潭。武义县城人。膂力过人,勤练功,自武生三中武举人。乡友刘大道,勇壮有胆略,两人意志相投,交情深厚。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父亲徐亻雨,任运粮官,因率直遭妒,谪拘湖州狱。平湖上书申诉,倾资事父两年。适倭寇猖獗,总督张侍御知悉平湖武功强而多谋略,遣专使来聘。平湖谓妻曰:“此乃赎父之良机”,遂邀同大道应征。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倭寇犯嘉兴,平湖与大道力战却敌。总督欲表功,平湖乞赎父。其父狱中染疫,平湖求准迁父于仓库,得无恙。八月,追倭至分水,获大胜,朝廷表平湖功,赦释其父,并赐建“忠孝堂”。大道亦受奖。海盗汪五峰、叶宗满引倭寇侵扰两浙,平湖与大道双骑闯入敌垒,谕以利害,使之三次退回海上。后诱擒汪五峰等。平湖立功,授任金华防御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再侵嘉兴,平湖与大道又应召出征。敌围攻,势危急。大道把守北门十条街,奋力血战,杀敌数十人,被敌断一臂,乃以一臂杀敌。平湖指挥督战,跃马赶到,见大道已战死,怒火中烧,抡起大刀勇猛冲杀,倭寇败逃。平湖跪抱大道尸体,痛哭不已。朝廷为表大道忠勇,行文到县,当地为其立祠纪念。
  隆庆二年(1568),平湖因受牵连而解职归里。是年冬,平湖父患毒疮,平湖扫雪挖沟,得双蟾蜍入药,治愈父疾,旋又出征。
  隆庆五年(1571),平湖请求归里,养父于“忠孝堂”(在县城南上街,三进堂楼今尚存)。父病,亲侍汤药,衣不解带逾四十日。
  陈老三
  陈老三,俗名三麻子,茶蒲源(今西联乡四百田村附近)人。清咸丰四年(1854),陈老三聚集贫民响应太平军起义。他们四出活动,打击土豪劣绅。知县刘曦急令当地绅士筹办民团,图谋剿灭。陈老三等只得暂且隐伏。
  咸丰五年,太平军范汝杰部首次入浙。陈老三、陈老七、汪福贵等闻风而动,聚众数百,扎营四百田村,不时打击地主势力。刘曦纠集城乡绅董,督民团千余人直扑四百田。鉴于力量悬殊,陈老三率众撤离。茶蒲源一带茅屋被夷为白地。咸丰八年三月,陈老三趁太平军石达开部逼近松阳、遂昌之机,聚众设营大河源,准备先攻占陶村,扫清北乡地主武装,然后向县城逼进。知县邢鸿涛闻报,密谕四乡绅士限期聚集民团会剿。四月廿一日,农民起义军700余众,直捣陶村,不料进村便遭围击,70余人牺牲,起义军突围而走。知县又令民团乘势四处搜捕,烧毁起义者家属的房屋。陈老三下落不明。
  刘耀勋
  刘耀勋(1866~1907),字佐斋,幼名三清(三春),武义县城人。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20岁,补博士弟子员。耀勋在襄助修复熟溪桥中,精明能干,受到知县赞赏,命其襄助汤俊勋经理县育婴堂。他将育婴堂田产租谷一一查清,豪绅阻梗,俊勋卸任,而耀勋独当之。28岁,耀勋赴金华丽正书院就学。第二年考试,得一等第三名,补廪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义荒歉,知县命其前往绍兴采购粮米,以赈济饥民。耀勋放弃府试之机,以民为重,欣然应命,购米平粜,使民受惠。嗣后,创办县养正小学堂,任校长,并建造南湖余庆桥。
  耀勋眼见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可苦思不得其解,于是沉湎在鸦片烟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风潮兴起后,即一变常态,结交社会志士,多方探听革命消息,每闻必欢欣鼓舞。龙华会武义首领周华昌,为便于联络会党和各地志士往来休息,在县署前面开一片酒店。耀勋常与志友来此饮酒,到酒酣耳热时,他满腔愤懑迸发,痛骂清政府不止,即使有县署幕客在座,也毫不顾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元月,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司帐赵卓来县,经周华昌介绍,耀勋与之结识。随后到绍兴面见秋瑾,加入光复会。从此,他奋自责励,戒绝鸦片,投身革命,在县城、白溪、履坦、下杨、黄坛等处设点联络革命志士。是年四月,秋瑾来县,授耀勋为参谋。五月初,赵卓来县,同中军官周华昌商议起义事宜,周荐举耀勋为光复会党军武义督办。
  秋瑾发布“于五月二十六日起义”的命令至达武义后,五月十七日,周华昌等人游行街市,演说革命之事。嗣后,耀勋派周华昌去绍兴面议起义事宜,又将起义日期告“巡风”聂李唐,命其多加戒备,然后亲赴宣平去见龙华会副主张恭,共商起义。耀勋走后,聂李唐在邻居中泄出起义之举,风传全县,县城一片混乱,知县急电省请兵。
  耀勋在宣平会见张恭,张估计清政府会派兵镇压,说:“先下手为强,提早起义。”耀勋说:“二十六日乃军期,不可违背”。五月十九日辞归,归途中,闻说清兵已到县,聂李唐已被斩,并正在搜捕起义党人。耀勋只得与两随从往深山中暂避。后因李某告密,耀勋被捕。在刑审中,耀勋与之抗争,凛然不屈。五月二十二日,耀勋被押往刑场。游四门时,他一路高呼:“我是革命党!”并对友人说:“革命总要流血!”在西门就义后,头被悬大南门。
  民国元年夏,县署为之开追悼会,葬遗骸于双路亭福建山,并建祠奉祀。1984年,迁墓于壶山西麓。
  詹蒙
  詹蒙(1892~1911),乳名炳昌,字仰高,号养轩,溪口村(今属云华乡)人。
  詹蒙自幼气宇不俗。少时就学于华塘陈鹤书家办的作新民塾。后由县立高等小学转入浙江陆军小学。在陆小,詹接触到王卓等中国同盟会会员,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加入同盟会的外围组织——襄义社。卒业后,与同乡潘静观等在湖山小学增设高小班,自任义务教员,吸收贫寒子弟入学。后又离乡出外求学,就读于南洋陆军第四中学。詹自此益自振奋,常与进步同学谈时政、议国事,陈述救国大计,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詹蒙大喜过望,立修家书一封,以许身大义自期。先与王卓等同学谋划光复南京。及闻武汉吃紧,即偕季亮、陈人伟等同学奔赴武汉。他们求见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恳陈报国大志,黎委詹为军械科科员。詹拒绝受命,情绪激昂地说:“我远道投奔而来,只望能为国效命。今既人临敌前,怎能置身于无为之地?”后江浙同学陆续而至,遂合编为南洋独立队。汉口失守后,改编成决胜团学生队,由詹蒙和陈方栋率领。11月18日,学生队奉命进防琴断口,掩护架桥。革命军刚渡江,清兵蜂拥而至。詹蒙率众反击。因伤亡过重后援不继,势难抵敌,詹蒙乃独自殿后,掩护部队退守汉水南岸,断桥以拒敌。11月23日,清军从蔡甸进犯汉阳,詹蒙领队前往阻击。至琴断口,闻三眼桥因驻军通敌失守,遂与战友伏横堤下待敌。及近,詹蒙大呼杀敌,率先扑向敌阵。突然,一颗子弹击中左耳,血溅肩胛。季亮急解裹腿为之包扎。詹蒙用力推开,说道:‘我四肢健全,力足杀敌,伤只耳朵算得了什么?“说完,跃身向敌猛扑。又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贯穿脑颅,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0岁。国民政府在杭州孤山为詹蒙建造了烈士墓,颁发L尉级抚恤金。
  汤恩伯
  汤恩伯(1900~1954),乳名寄法,亦名基法,字克勤,武义汤村人。父汤德彩,为当地殷实之户,育有五子一女,汤恩伯居长。
  9岁在本村普岭殿私塾就读,13岁进县城壶山小学校,后考入浙江体育专科学校。体专毕业后,曾在兰溪体育学校任教,又去湖州警察局和本县东皋警察所担任巡官,因不安职守,为时均不长。汤早有赴日考察之意,时武义首富童维梓,系汤在壶山小学时的同班同学,结交甚厚,意欲东渡扶桑游览,遂极力怂恿同行。抵日后,童出资开中国餐馆。童回国,餐馆交汤主持经营。汤考入日本士官学校,不久餐馆亏损倒闭,汤留日费用断了来源,几乎被迫辍学。经回国奔走设法,由当时浙江省长陈仪,以官费保送汤在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继续学习。
  汤回国后,在浙江陆军第1师陈仪部任少校参谋。1927年,经陈仪介绍去南京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任中校参谋,后调升中央军校上校大队长,受蒋介石赏识。此后历任旅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率部进攻赣东北、豫鄂皖及中央苏区,参加对中央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围剿”。1930年汤曾派其部一个连来武义进剿红军游击队。
  抗日战争爆发时汤任13军军长。率部参加芦沟桥事变不久的南口战役,重创日军。1938年春,汤部在台儿庄会战中,配合孙连仲部作战,获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嗣后,连连擢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豫鲁苏皖边区总司令兼四省党政分会主任委员等职,驻扎河南。汤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扩充实力,有“中原王”之称。1944年4月,日军进犯河南,汤部一触即溃,不到半月,失地千里。中原大溃败后,蒋介石迫于舆论,调汤至重庆任闲职,旋又被任为西南第三方面军总司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汤奉命抢占沪宁地区,后调任南京卫戍总司令、第一绥靖区司令官、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48年汤部一个营进驻武义,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汤在民国军界地位显赫,武义乡亲熟人有不少前去投奔。他远离本土南北闯荡,曾多次回乡省亲祭祖,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两次回乡。汤担任私立明招中学名誉董事长,赠送钢琴一架,赠私产积谷300担和毛竹园80亩。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夕,汤被蒋介石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防守长江天险。时陈仪再任浙江省长,默察大势所趋,人心向背,准备起义。汤步入军界得陈仪提携甚多,对陈感恩戴德,视为恩师。是年2月,陈仪策动汤一同起义。汤竟将陈的亲笔密信送交蒋介石,致使陈遭软禁,后转押台湾被杀害。5月底上海解放,汤随蒋去台湾。在台期间,先后担任国民党东南军政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等职,1954年病死于日本。
  施觉民
  施觉民(1903~1990)字省吾,1903年出生于武义县城。1922年考入杭州省立师范。1924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并在广州参加毛泽东农民讲习所学习。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北京,施觉民被遴选20人之一参加扶柩队,与孙科一起扶柩到南京中山陵。
  北伐战争时施觉民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师连长、营长、团长职。1936年警卫师改编,分87、88两个师。施任88师第1团团长。
  1937年日寇侵犯上海,施觉民率团与第十九路军一起在上海浴血抗日。1938年日军侵占浙江北部,陷进杭州。施觉民率部在孝丰、于潜、苏、浙、皖边区与日寇打游击。
  1939年施觉民调福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20师副师长。1940年调重庆任总统府参军室中将参军,1946年任总统府警卫室副主任,1947年任重庆市警察局局长,后赴台湾任三局局长。
  1975年退休,1990年病逝,享年87岁。
  陈豪
  陈豪(1909~1980),又名陈方豪、少侠、小翼,本县华塘人。192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陈豪思想活跃,办事有魄力,深得教务长沈钧儒器重。1935年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攻读经济地理。回国后曾任沈钧儒私人秘书。“七君子”案发,陈豪积极参与营救活动。上海沦陷,陈迁徙汉口,再次担任沈钧儒的私人秘书。在此期间,曾数次介绍要求投奔延安的青年,到八路军办事处办理手续。撤迁重庆后,进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任少校科员。后曾任战时服务团团长、第三战区特别党部上校督导员、中央训练团少将教官、《中国时报》社主笔等职。
  1949年初,国民党军政机关开始疏散人员。陈豪认清大势,毅然携带家眷回到故乡。他创办了日新补习班,组织青年学习文化,宣讲时事,准备迎接解放。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策动和平解放宣平县的活动。宣平解放后,参加接管县政府,被委为宣平县初级中学主委,兼人民陪审员。1951年参加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次年,以“反革命”罪判刑7年。1986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复审撤销原判。
  王星吾
  王星吾(1914~2005),1914年10月出生于武义县城,1938年7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二分校指导员、东北通辽县公安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39军保卫部部长、军留守处政委等职。1952年由部队调入民航工作,历任民航公安处副处长、民航北京管理局政委、民航兰州管理局第二政委、民航北京管理局顾问,1984年离休,享受副部(军)级待遇。
  王星吾在革命战争中学习刻苦、英勇善战,在创建模范支部中,被评为“学习模范”。在抗大工作期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10月被评定为准师级,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他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还是在新中国民航的建设中,他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蒙冤受屈的日子里,也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毫不动摇。在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充分表现出了老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在担任民航北京管理局政治委员期间,始终坚持“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工作方针,团结同志,依靠群众,努力拼搏,保证了飞行安全,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一个又一个光荣任务。
  他生活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005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附:立功人员名录马继先
  马继先 原籍山东省苍山县人,1925年9月出生,1944年12月入党,1945月参军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区人武部长、县人武部副部长等职,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1947年,马继先在山东鲁南三军分区特务连任副班长,同年7月在万村地方,军分区司令部遭敌包围进攻,特务连由一名副排长带领马继先等12名战士掩护司令部撤退,在战斗中副排长临阵撤退,班长被敌俘虏,在十分紧急情况下,马继先主动担任临时指挥,以沉着勇敢的精神重新组织火力,阻击敌人的进攻,保卫军分区司令部机关安全撤离。为此,经军分区党委决定,给马继先记一等功。1948年,马继先曾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担任阻击任务。
  解放后,曾任巨州军分区巨县大洲区人武部部长,1961年10月调任武义县人武部副部长,1975年转业任武义县财政局副局长,1982年离休,2003年去世。
  刘长州
  刘长州 原籍安徽省宿县人,1919年出生,1941年1月入伍,1943年2月入党,历任新四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解放后任21军63师18团参谋、金华人武部军事股长、罗店区人武部长等职。
  1947年在鲁中一次对日军作战中,他勇敢带领战士冲进敌阵,用内部开花战术击败故人,取得胜利,全排荣立一等功,他被授予模范排长,他身上多处负伤,背上一个弹片一直未曾取出。1950年他被调去福建前线参加战备工作,因成绩突出,经21军27团报领导批准,荣立二等功一次。
  1955年1月转业任武义县供销社副主任,1961年1月调任县税务局副局长。1982年12月离休,2001年3月去世。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