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粮饷供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粮饷供给
分类号:
E23
页数:
2
页码:
157-158
摘要:
本章记述了中国古代所说的“储备”、“蓄积”、“委积”、“饷馈”、“贮聚”、“武备”“甲兵”、“屯戍”等,都属于后勤的范畴。地方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无论内容、方式或组织都比较简单,主要是粮草、装备和俸饷的供给。
关键词:
后方勤务
武义县
粮饷供给
内容
中国古代所说的“储备”、“蓄积”、“委积”、“饷馈”、“贮聚”、“武备”“甲兵”、“屯戍”等,都属于后勤的范畴。地方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无论内容、方式或组织都比较简单,主要是粮草、装备和俸饷的供给。
第一节 历代粮饷供给
历代的统治者对军队的粮草供应都十分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弱小的越国之所以能打败强大的吴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双方在后勤上的得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越国为了灭吴,对内,领导百姓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以富国强兵;对外,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使其民食军粮都发生恐慌。最后,终于消火了吴国。为了解决军队粮草问题,自汉代开始实行屯田制度,军队且耕且戍,以省馈饷。三国时期,孙吴重视屯田,有军屯、民屯两种。军屯由部队屯垦,吴军一般都有屯田任务,无事耕种,有事出战。民屯主要由被驱赶出山的山越人(古越人的后裔,散居在今浙、苏、皖等省的山岭地区)承担,屯田的收入,一部分供给军需。隋、唐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军人平时耕作,战时出征,自备资粮,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军费。唐朝中期,韩滉任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时,在两浙置子弟军,大州一千,小州八百,缓则修农,急则为兵。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坚持“保境安民”的国策,杭州有撩湖兵千人,专事兴修水利。两宋、元代,屯田制度进一步发展,分兵屯垦,以资军饷。明初,大力推行军屯制度,自洪武到宣德(1368~1435)四朝六十几年间,饷粮基本上做到了军队自给。当时,卫所都有屯垦任务,内地卫所二分防守,八分屯种,计兵授田(每人平均50亩),以地养兵。屯田由都司统辖。浙江都司屯田2390余顷,产粮6.8万余石。正统末年后,因沿海倭寇侵扰,军屯逐渐松驰。
从古代以来军队均没有完整的后勤体制和统一的后勤指挥,缺乏一定章程。为解决长期以来饷绌兵单的困难,清廷陆续制定出一系列有关营制的饷章。同时,在组织上逐步强化后勤机构,在各旗都统衙署内设立俸饷房、银库、马档房、米局等,以利办理后勤事务。浙江八旗、绿营、新军的后方勤务,执行清廷统一制定的营制饷章,由布政司负责,归户部、兵部统制。平时的后勤供应较为简单,战时的后勤供应因时因地而异,情况较为复杂。清初,对军屯民垦仍很重视。康熙六年(1667),定江、浙等省份驻投诚官兵屯田,每人给荒田50亩,家口多的还可适当增加。清代正处于火器取代冷兵器的关键时期,而清廷不重视火器的发展,致使清军的火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光绪二十年(1903),清朝仿效西方军队编制,设置后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担负后勤保障任务。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饷供给
民国初期,浙江驻军沿用北洋营制饷章。供应补给,多就地筹饷、筹粮。官兵薪饷标准略同清末新军,服制比较统一,但军械工业十分落后,军队装备缺编严重。民国15年(1926)12月,北伐军入浙,其军费的筹措与粮饷的供应,均由浙江省负担。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补给系统,制定了一定的补给制度。驻浙的军队按系统、按标准由上而下层层补给。军队采用薪饷制,每月发放一次,伙食由薪饷支付。抗战后,因经费困难,改发“国难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红军挺进师及当地红军游击队、抗日游击队的给养:主要采用打土豪筹措和群众支援的方法供应。解放战争期间,地方游击队供给生活费、零用费、什支费、办公费、节餐费等都发给一定数量的大米,其中生活费、零用费按发给时的大米价格计算发给现金。同时,根据季节发给棉被、衣裤、鞋袜及雨伞、面巾等。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