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军事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6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军事机构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15
页码: 66-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村初期~2002年浙江省武义县军事机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军事机构 军事组织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民国政府军事机构
  民国初年,武义县设警察署,(宣平县设警察事务所),实行军事、警务兼管。民国17年(1928)后,两县才单独设立军事机构。
  保卫团
  民国17年6月,浙江省颁行《保卫团条例》,武义(含宣平)县相继成立保卫团。保卫团受县长指挥监督,并受警察局长协同指挥。设总团长1名,由县长兼任,配副总团长1名,督察长1名,训练员1名,事务员5名,书记1名,文书1名。总团下设分团,武义有分团4个(宣平有分团2个),每个分团各配正副分团长1名。
  国民兵团和军事科
  根据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行政院规定:“国民兵团为县级兵役军事最高机关,自卫队为维持地方之中心武力”。国民兵团的任务为征集兵员、组织军训和统辖地方武装力量。军事科的职责与国民兵团大体相同,它是与国民兵团相互交替设立的。
  民国27年(1938),武义(含宣平)县政府开始设立军事科。民国28年(1939)12月,根据浙江省政府与省军管区司令部命令,武义(含宣平)县相继成立国民兵团,同时军事科及社训总队即行撤销。团部组织,除由县长兼任团长外,设副团长1名,少校团附2名,副官、事务员、书记、司书各1名。团部下设总务、编练、政训三股。总务股设股长1名,军医、书记、副官、军需各1名,司书2名;编练股设股长1名,督练员、股员、司书各1名;政训股设股长1名,股员2名,妇训员,司书各1名。国民兵团成立后,即按照《国民兵团区乡(镇)保各级组织规程》之规定,整编乡(镇)队,保(队),甲(班)组织。自民国29年(1940)至31年(1942)统计,武义县有乡(镇)队24个,保队253个,甲班2576个;原宣平县有乡(镇)队19个,保队194个,甲班1923个。
  民国34年(1945)初,武义县国民兵团按照《战地兵团组织办法》之规定,分设编练、征募、警卫三股,合计配有官佐12名,士兵6名。编制之少,为本省战地兵团中最少县份。至同年9月,国民兵团撤销,复设军事科。军事科业务以国民兵团原有业务为准,国民兵团所属自卫队、预备役干部会、在乡军官分会一律改棣军事科掌管。
  民国37年(1948),裁撤军事科,改设小校军事指导员。
  民国38年(1949)又恢复军事科。
  防护团
  民国26年(19377),浙江省防空协会颁发《浙江省各县(市)防护团组织计划》,民国27年(1938)省防空司令部成立,同年武义县建立防护团,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防空。防护团团长由县长兼任,配有副团长1名,总干事1名,干事1名,书记1名,司书1名。民国34年(1945)11月,因抗战胜利防护团人员遣散,其业务交由警察局办理。民国36年(1947),又奉令恢复防护团,并设专职人员。
  军警稽查处
  民国29年(1940)7月,武义县警备区军警联合稽查处成立,以国民兵团副团长兼任处长,警察局长兼任副处长,下设四个军警稽查队,有队员165名。其任务是负责巡查各公共场所。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机构
  武义县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从北伐战争开始,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为打击土豪劣绅,抗击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浙江总暴动的指示,中共武义县委积极组织农民暴动,打击土豪劣绅。1930年1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于同年10月,后树战斗失利,11月队伍解体。在武义红军影响下,中共宣平县委亦于1930年5月,建立宣平红军,7月成立军事委员会,定番号为“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至11月,也因红军暴动失败,领导人被捕牺牲,队伍解体。
  永(康)武(义)联合暴动军事委员会(1928.9~10) 1928年7月,省委派刘寄云到永康组织农民暴动,9月13日,在永康、武义两县交界的桐琴镇金福春酒店,召开永康、武义两县党组织和暴动领导人联席会议,决定于10月10日夜,联合举行秋收暴动。会上成立了“永武联合暴动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两县的秋收暴动。
  主席 刘寄云(詹醒民,1928.9~10)
  武义暴动总指挥部(1928.9~10) 永武联席会议后,为了加强暴动的领导,武义县委及时成立了相应的暴动总指挥部,下设四个区的指挥部,10月10日夜按计划举行暴动。事发后遭国民党武装镇压而失败。
  总指挥 徐英 (徐胡连,1928.9~10)
  副总指挥 邵李清 (邵泽民,1928.9~10)
  倪云腾 (倪雨沾,1928.9~10)
  徐强 (徐乙威,1928.9~10)
  东区暴动指挥部
  指挥 徐理富 (1928.9~10)
  副指挥 倪云腾 (兼,1928.9~10))
  西区暴动指挥部
  指挥 方文德 (1928.9~10)
  副指挥 方济民 (1928.9~10)
  南区暴动指挥部
  指挥 金福仁 (1928.9~10)
  副指挥 赵德法 (1928.9~10)
  北区暴动指挥部
  指挥 邵李清 (兼,1928.9~10)
  副指挥 洪舍贤 (1928.9~10)
  浙武红军游击队(1930.1~11) 1930年1月27日夜,中共武义县委书记邵李清在王村龙潭坑召集农民协会骨干会议,研究建立武义红军,定番号为“中国共产党浙武红军游击队”,设总指挥部于大公山。6月,先后建立了东、南、西、北、第五等5路红军指挥部,约3000余人,活动于全县90%以上的乡村,波及宣平、金华、缙云等邻县边境,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土豪劣绅。1930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头版刊登了武义红军斗争活动的情况时指出:“跟着目前全国革命浪潮的日益扩大,同时其游击斗争亦日益发展,现在该县已在武装农民包围之中。该县游击队派代表与东方军委接洽,转变为红军。”同年11月,斗争失败,红军游击队解体。
  总指挥 徐金财 (徐子明,1930.1~10,后叛变)
  党代表 邵李清 (1930.1~9)
  副总指挥
  下属组织
  东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3月建立
  指挥 倪新富 (1930.3~6)
  张福林 (1930.6~11)
  南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3月建立
  指挥 张若安 (1930.6~10)
  副指挥 吴方伊 (1930.4~11)
  西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3月建立
  指挥 潘广天 (1930.3~6)
  邵炳荣 (1930.6~11)
  副指挥 方文德 (方德德,1930.3~10)
  北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2月建立
  指挥 邵顺长 (邵子虎,1930.2~6)
  李文廷 (李子龙,1930.6~11)
  1930.2~1930.6任副指挥)
  副指挥 刘增荣 (1930.6~10)
  钟樟旺 (1930.6-6)
  第五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6月建立
  指挥 何叶珍 (1930.6~10)
  副指挥 何福成 (1930.6~7)
  宣平攻城劫狱农军 1928年底,宣平农民年关暴动失败后,党员、农民协会骨干50余名被捕或牺牲。1929年,中共宣平县委为营救革命同志出狱,决定于10月10日晚,组织700余名农军举行攻城劫狱。由于行动计划泄密,敌人把囚禁人员转移,攻城后劫狱未成。
  指挥 郑友瑞 (1929.9~10)
  副指挥 阮芝唐 (阮芝,1929.9~10)
  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即宣平红军,1930.7~11) 1930年5月,在浙武红军游击队和“红十三军”的影响下,先后成立宣平红军北、西、南、东4个营。为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中共宣平县委向各营指派了党代表。7月,宣平红军定番号为“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同时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活动于宣平全县及松阳、遂昌、金华等邻县边境。11月,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围剿,领导人被捕或牺牲,各营红军因失去领导人解体。
  总指挥 曾志达 (曾权,1930.7~8)
  委员 吴谦(1930.7~1930.9)
  陈俊 (1930.7~8)
  邱金隆 (1930.7~1D
  郑树良 (1930.7~11)
  王湘 (1930.7~11
  阮芝唐 (1930.7~11)
  下属组织
  北营红军 1930年5月成立
  指挥 邱金隆 (邱满满,1930.5~11)
  副指挥 邹高水 (1930.5~11)
  党代表 陈俊 (1930.6~8)
  西营红军 1930年6月成立
  指挥 郑树良 (1930.6~11)
  副指挥 邹广春 (1930.6~11)
  党代表 吴谦 (1930.6~9)
  南营红军 1930年6月成立
  指挥 潘成波 (1930.6~9)
  党代表 王湘 (1930.6~11)
  副指挥 朱生明(1930.6~10)
  姜云龙 (1930.6~10)
  东营红军 1930年7月成立
  指挥 陈祖训(1930.7~11)
  副指挥 潘土法(1930.7~11)
  邱明隆(1930.7~11)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进入武义、宣平地区,建立宣(平)遂(昌)汤(溪)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的足迹遍及武义、(宣平)的16个乡镇,50多个村庄。至1944年9月全部撤离。
  1942年5月,日寇侵占武义后,武义党组织通过统战工作,积极筹集枪支弹药,于7月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武义抗日游击中队”,依靠群众,袭击日寇,炸碉堡,拆铁路,开展护矿斗争。1943年1月,被国民党浙江第三行署保安部整编。中共闽浙临边委迁驻宣平县石柱源村后,组建了一支以临边委机关干部和当地党员为主体的武工队,共10余人,活动于宣(平)、遂(昌)、汤(溪)边区,他们依靠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坚持秘密斗争,战胜了国民党反动军警的围困、清剿。1946年3月,临边委与中共处属特委合并,武工队消失。
  武义抗日游击中队(1942.7~1943.1)
  中队长 倪云腾(1942.7~1943.1)
  指导员 王照垣(王放,1942.7~1943.1)
  分队长 颜金元
  潘国杰
  郑双龙
  中共闽浙临边委武工队(1942.8~1946.3)
  队长 吴德昌(1942.8~1946.3)
  政委 宣恩金(1942.8~1946.3)
  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5)
  1948年3月,中共金华地区特派员、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3大队大队长应飞,抽调一个武装班和短枪组,建立了武义武工队;8月,扩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第6支队第9大队。
  1948年8月,第6支队又派领导骨干在宣平边境建立了金(华)汤(溪)武(义)宣(平)武工队。10月,成立新宅、上坦、曳岭三个区武工队。
  1949年3月15、16日,松阳、丽水两县国民党武装相继起义后,通过整编,分别建立了松(阳)宣(平)遂(昌)人民游击支队与丽(水)缙(云)永(康)武(义)人民游击支队。同月,武义境内成立了清溪、下杨两个区中队。4月初,处北县成立后,金汤武宣武工队与上坦区武工队合并,整编为桃溪、上坦两个区中队。
  武义武工队(1948.3~7)
  队长 陶健 (1948.3~7)
  指导员 王一虎 (1948.3~7)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第九大队(1948.8~1949.5)
  大队长 陶健 (1948.8~1949.5)
  副大队长 李西京 (1948.11~1949.5)
  副教导员 方高(徐金龙,1949.3~5)
  下设两个中队
  第1中队
  中队长 李西京(兼1948.8~1949.3)
  副中队长 程建德(1949.3~5)
  指导员 戈天泽(1948.10~11)
  王良玉(1948.11~1949.5)
  第2中队
  副中队长 童春(1949.3~4)
  方岩春(1949.4~5)
  指导员 程北辰(杨达,1949.3~5)
  副指导员 应永进(1949.5~5)金(华)汤(溪)武(义)宣(平)武工队(1948.8~1949.3)
  队长 张四达(1948.8~1949.3)
  指导员 陈华荣(1948.8~1949.3)
  区武工队(区中队)
  新宅区武工队 (1948.10~1949.5)
  队长 李桂生(1948.10~1949.5)
  上坦区武工队(1948.10~1949.4)
  队长 李瑛(1948.10~1949.4)
  曳岭区武工队(1948.10~1949.5)
  队长 李介甫(1948.10~1949.5)
  清溪区区中队(1949.4~5)
  队长 胡火明(1949.4~5)
  下杨区区中队(1949.4~.5)
  队长 陈起水(1949.4~5)
  桃溪区区中队(1949.4~5)
  队长 张四达(1949.4~5)
  上坦区区中队(1949.4~5)
  队长 谢陈兴(1949.4~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机构
  1949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第11军31师分别进驻武义(宣平)县城,两县同时宣告解放。武义县于5月10日贴出布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县警备司令部和武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月16日,成立宣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6月,通过地方游击队整编,两县分别建立了县大队。后来为使地区武装从组织上进一步走向正规化,1950年12月,遵照浙江省军区务令字第1号命令,撤销县大队番号,统一改建为独立营;1952年5~6月撤销独立营的番号,整编为县中队。这一阶段武义(宣平)县的军事组织分别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县警备司令部
  1949年5月9日武义宣告解放,10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武义县警备司令部,不久自然消失。
  
  
  
  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
  
  司令陶健(1949.5~5)
  武义县大队
  1949年6月16日,浙江第十一军分区集中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2游击纵队第6支队第9大队到金华二仙桥整训,6月18日成立武义县大队。
  大队长徐干(1949.9~1950.12)
  政委 李树平(兼,1949.6~1950.12)
  副大队长 李西京(1949.6~1950.3)
  常水泉(1950.6~12)
  副政委 李仁义(1949.6~1950.12)
  刘联邦(1950.4~12)
  武义县独立第十二营
  1950年12月由县大队改编,1952年6月改编为县中队。直属浙江第八军分区领导。
  营长 徐干(1950.12~1951.10)
  副营长 常水泉(1950.12~1951.D
  政委 李树平(兼,1950.12~1952.6)
  副政委 李仁义(1950.12~1951.1)
  刘联邦(1950.12~1951.5)
  李登云(1951.7~~1952.6)
  参谋长 孙兆泰(1951.8~1952.6)
  宣平县大队
  1949年5月,成立宣平县大队,下属2个中队。
  大队长 陈仿尧(兼,1949.5~1949.8)
  政委 晨光(兼,1949.7~1951.1)
  副大队长 钱大山(1949.8~1950.12)
  副政委 袁纪友(1949.8~1950.7)
  张天乐(1950.7~1950.12)
  宣平县独立营
  1950年12月,由县大队改编为丽水军分区第7独立营,下属3个连,1952年5月,改编为县中队。
  营长 钱大山(1951.1~1951.12)
  孙学礼(1951.12~1952.5)
  政委 晨光(兼,1951.1~1951.3)
  副营长 候国柱(1951.12~1952.5)
  副政委 张天禄(1951.1~1951.9)
  张士臣(1951.9~1952.5)
  参谋长 郑宝海(1951.1~1952.5)
  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
  1950年9月,武义(宣平)县建立人民武装部后,内设军事、政工二个股。
  1952年6月,县、区人武部正式划归军队建制。
  1954年8月和9月,武义、宣平两县人民武装部先后改建兵役局后,下设作训、政工、兵役三个股。
  1957年7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性质,武义县兵役局又改设为三个科:一科为组织动员科,并作预备役军官方面工作;二科为征集科,并作统计工作;三科为民兵训练科,并作预备役训练工作。
  1958年2月24日,浙江军区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为加强兵役工作建设和预备役训练,颁发县市兵役局编制表,武义、宣平两县均属丁等县兵役局,设组织动员、预备役训练2个科,编制人数为12人,其中:编配局长1人,政治委员1人,副局长1人,秘书1人,2个科各设科长1人、助理员各3人。
  1961年10月,复建武义县人民武装部后,下设作训、动员、政工三个科。同时在全县各人民公社都建立了人武部。
  1962年12月3日,浙江省军区对县(市)人武部编制问题又作出调整,武义县为丙等县,设作战训练科、组织动员科和政治工作科,编制为21人。
  1963年4月24日,浙江省军区根据南京军区编制工作会议规定的条件,对各县市人武部的员额分配作出决定,县人武部仍设3个科,编制仍为21人,其中:编配部长1人,政委(兼),第二政委1人,副部长1人,副政委1人,秘书1人,供管员1人,公务员1人,炊事员1人;作战训练科科长1人、助理员2人、军械助理员1人;组织动员科科长1人、助理员3人;政治工作科科长1人、助理员4人。
  1975年4月22日,武义县人武部与安徽省界首县人武部调防,调防后县人武部设作训、动员、政工三个科。编制为24人,其中干部21人,战士3人,按编制配备有部长、政委、副部长、副政委、秘书、管理员各1名;各科配科长、副科长各1名,配参谋、干事各3名,战士各1名。1977年12月,增设装备科。1982年12月,机关实行精简整编,人武部设军事、政工、后勤三个科。
  1986年5月,武义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定为副县级单位。编配部长、政委各一人,部长、政委为副县长级;一般干部按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确定职务等级,仍称参谋、干事、助理员。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和民兵装备仓库,定员为22名,其中干部15名,职工7名。1989年5月,增设劳武企业办公室。
  1990年,县人武部仍设办公室和军事、政工两科。实有人数为20人,其中干部13人,职工7人。1991年6月25日,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省编制委员会、省劳动人事厅、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的联合通知,确定武义县人武部人员编制数为22名,其中干部15名,工人7名。
  根据199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武义县人武部从1996年4月1日起改为军队建制,定为正团级单位,编制12人,设部长、政委、副部长各1人,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科为正营级单位。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仍接受上级军事机关与同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至1997年,县人武部现役军官编制11名,职工编制10名。
  2004年,根据南字第81号文件,调整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编制,仍定为正团级单位,仍设军事、政工、后勤科,科为正营级,配部长、政委、副部长兼军事科长、政工科长、后勤科长、参谋、干事、助理员。2005年1月,部机关执行新的编制,部机关有干部9名,职工10名,至2005年。
  基层人武部
  基层人武部是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基础。自解放初期建立区人武部开始,随着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化,先后建立了各人民公社、各区、乡、镇人武部。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加强基层人民武装建设,1984年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劳动人事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基层人民武装部的设置和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配备原则等问题的通知》。根据上级指示,本县在调整充实各乡、镇人武部的同时,除1978年11月建立的县直机关人武部外,又于1987年12月建立了县经委、县供销联合社、县商业局、县二轻局、县棉纺厂、县有机化工厂、东风莹石公司等7个县人武部直属基层人武部。至2005年,全县建有基层人武部26个,其中乡镇、街道、县直19个,企事业单位7个,共有专职人武干部40名。
  基层人武部属地方编制,政治上属地方党委领导,业务上由县人武部管辖。每个基层人武部视管理范围大小分别配备正副部长1至2名,人武干事1至3名。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地区本单位兵员动员、征集工作,参战支前,民兵的整组、训练、政治教育和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以及治安保卫等工作。
  县人武部(兵役局)历任主要领导人
  武义县人武部
  1950年9月建立。1952年6月改为军队建制。
  政委 李树平(兼,1950.9~1952.11)
  赵仲一(兼,1953.9~1954.8)
  副部长 魏树仁(1951.7~1952.9)
  咸端文(1952.9~1953.12)
  宋九祥(1953.11~1954.9)
  副政委 秦书田(兼,1953.1~1954.3)
  武义县兵役局
  1954年8月,县人武部改称兵役局.1958年11月,随并县撤销。
  局长 张证科(1954.12~1956.9)
  朱凤智(1956.3~1958.4。1958.4~6为副局长)
  王忠甫(1958.4~1958.12)
  政委 赵仲一(兼,1955.1~6)
  汪洪涛(兼,1955.6~1958.6)
  于耐毅(兼,1958.6~10)
  副局长 宋九祥(1954.9~1956.4)
  吴有荣(1958.4~12)
  副政委 王纯贵(1954.12~1955.8)
  夏忠怀(1955.9~1958.5)
  连作良(1958.4~12)
  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制,重建武义县人武部。
  武义县人武部
  部长 王忠甫(1961.10~1963.12)
  刘子元(1964.4~1975.4)
  王培富(1975.5-1981.10)
  钱德顺(1981.10~1983.8)
  田洪勋(1983.8~1985.8)
  徐锦明(1986.5~1993.2)
  成文良(1993.2~1996.4)
  邹忠玺(1996.10~2000.6)
  章建德(2000.6~2004.5)
  张锦良(2004.5~2005.3)
  王正山(2005.3~)
  政委 片宝森(兼,1962.1~1967.12
  第二政委 胡彩德(1964.4~1970.3)
  政委 梁守智(1970.3~1975.4)
  胡彩德(1973.1~1975.4)
  张洪禄(1975.5~1976.10)
  第一政委 王文章(兼,1979.3~1983.9)
  毛华岳(兼,1984.3~1985.7)
  政委 张洪禄(1976.10~1978.10)
  马如鹤(1978.10~1983.8)
  褚衍斗(1983.8~1995.3)
  成文良(1996.4-1998.3)
  夏改革(1998.3~1999.3)
  章建德(1999.3~2000.6)
  陈子根(2001.3~2002.3)
  李中军(2003.6~)
  副部长 马继先(1961.10~1975.4)
  沈久堂(1970.2~1975.4)
  戴泰(1971.3~1975.4)
  徐明诚(1975.4~1980.10)
  蒋国善(1975.4~11)
  刘华锁(1975.4~1978.4)
  荣蟠岭(1975.11~1982.1)
  孙茂宗(1981.6~1983.9)
  褚衍斗(1983.3~1983.8)
  唐炳华(1983.11~1985.9)
  李先俊(1996.4~2000.7)
  曹智冲(2001.3~)
  副政委 贾乐礼(1961.10~1965.4)
  王象庚(1965.4~1970.11)
  仇汉书(代,1967.7~10)
  侯信(1970.8~1975.4)
  朱刚(1973.2~1975.4)
  邹本欣(1975.4~1978.4)
  李加清(1975.4~1978.11)
  董振盛(1977.12~1981.8)
  吴启伦(1979.4~1981.8)
  褚衍斗(1981.9~1983.3)
  陈子根(2000.6~2001.3,主持工作)
  钟新民(2002.6~2003.3,主持工作)
  李中军(2003.4~6,主持工作)
  宣平县人武部
  1950年9月建立。1952年6月改为军队建制。
  部长 段成玉(1952.9~1953.11)
  政委 晨光(兼,1950.9~1951.3)
  崔光磊 (兼,1952.12~1953.10。1951.4~1952.11兼副政委)
  副部长 李竹安(1951.3~1953.1)
  朱凤勤(1953.10~9)
  副政委 耿旭东(兼,1954.3~5)
  宣平县兵役局
  1954年8月,由县人武部改建为兵役局,1958年4月,随并县撤销。并到武义县兵役局。
  局长 辛德明(1954.12~1956.9)
  陈茂山(1956.9~1958.4)
  政委 宋希图(兼,1954.11~1957.6)
  于耐毅(兼,1957.6~1958.4)
  副局长 朱凤勤(1954.9~1955.6)
  袁庆元(1955.12~1956.6)
  副政委 吴有荣(1954.12~1958.4)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