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隘 城墙 机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关隘 城墙 机场
分类号: K878.3;E954
页数: 2
页码: 64-65
摘要: 本节记述武义县军事要地,其中包括了关隘、城墙、机场。
关键词: 武义县 关隘 城墙 机场

内容

关隘
  武义县从宋代开始,在县境要地段设立五处辅司,共配驻兵丁23名,以加强地方防守,并在茭道建立驿馆。
  县前铺:在县城仪门西,配兵丁5名;
  内白铺:在县城东南四十五里,配兵丁5名;
  茭道铺:在县城东五十里,配兵丁5名;
  会同铺:在县城东四十五里,配兵丁5名;
  接腰铺:在县城东二十里,配兵丁3名。
  茭道驿馆: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初名道山驿,隆庆元年(1567),改设茭道馆。
  原宣平县明代至清代,全县分设要隘八处,共配驻兵丁36名。
  三港塘:离县城二十里,配兵丁2名;
  曳岭塘:离县城四十里,配兵丁5名;
  周坦塘:离县城六十里,配兵丁5名;
  竹客汛:离县城三十里,配兵丁5名;
  玉岩汛:离县城五十里,配兵丁5名;
  陶村汛:离县城二十五里,配兵丁5名;
  和尚田汛:离县城六十里,配兵丁4名;
  河头汛:离县城六十里,配兵丁5名。
  建国后,经兵要地志调查,县境内现有重要关隘有如下两处:
  (一)上茭道隘口:位于武义、永康、金华交界处,离武义城15千米,离金华城27千米。坐标N29.18.49Z119.50.56(1∶5万)。高程150米。周围多山、公路可分别至武义、永康、金华。左侧山海拔266米,右侧山311米,山坡约20度,有密集松木林、山势狭窄长达0.2千米。可控制谷中公路,切断内外交通使金、温公路处于瘫痪。
  (二)凡岭脚隘口:位于俞源乡凡岭村一段公路,离武义县城28.5千米。坐标N28.44.9Z119.36.18(1∶5万)高程295米。周围多山,山峰连绵,是上茭道至松阳的主要通道。左侧山海拔625米,其海拔325米处有一小山头,右侧山海拔677米,其海拔402米处有一小山头,山坡约30度,有密集松木林,山谷狭窄,可控制谷中山路,切断内外交通,使上松线公路处于瘫痪。
  城墙
  武义县于五代吴越时期,始筑简易城墙,当时仅长一里一百八十步。至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冯王平为防御倭寇侵袭,率领义民用石块砌筑城墙,周围长十里零八步,高二丈余,宽一丈五尺许,并建有大小九个城门。
  四个大城门为:东镇东门,南来远门,西接龙门,北迎恩门。
  五个小城门为:上南文兴门(亦称小南门),下南上水门、下水门,西永丰门,北水洞门。
  大小每个门洞顶上都建有城楼。
  清代末年,城墙周围九门改为六门,即东门、西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永丰门。
  原宣平县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由镇守参将王有成下令居民拾取砖石,开始在县治四周建筑简易城墙,并以树木作栅建东、南、西、北四门。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张廷祜发动居民环城栽种柳树,数年后成荫,故名柳城,这对县城也有一定防护作用。
  建国后,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武义与宣平两县的旧城墙已基本拆除,但仍保留一些旧名称。
  机场
  民国期间,曾在武义县城东门外白溪口建有简易飞机场,后被日军飞机炸毁。建国后未予修复而废弃,现已成经济开发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