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文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文地理环境
分类号: K901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章记述武义县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了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党团社情、经济状况、文教事业。
关键词: 武义县 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内容

第一节 行政区划
  武义县的行政区域,建国后至2001年9月经历了15次调整。其中主要有:1950年4月6日至6月,建立新的乡、村。武义县将原有6个区改为5个区、1个镇,建立32个乡,227个行政村;原宣平县设立4个区、2个镇,33个乡,166个行政村。1958年5月宣平县的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同年9月开始至1983年以前经历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1983年政社分设,“以社建乡,以大队建村”,全县设6个区、1个镇,33个乡,553个村、7个居民区。1986年底,武义县设6个区,2个区级镇、3个乡级镇、29个乡。1992年5月进行“撤区扩镇并乡”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6个区的建制,原有的34个乡镇调整为7镇16乡计23个乡镇。2001年9月,将全县23个乡镇,调整为柳城畬族镇、履坦镇、泉溪镇、桐琴镇、新宅镇、王宅镇、桃溪镇、茭道镇等8个镇和大田乡、白姆乡、俞源乡、坦洪乡、西联乡、三港乡、大溪口乡等7个乡和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等3个街道。调整后,全县设村委会544个、社区居委会14个。居民委员会2个。
  第二节 人口 民族
  人口
  武义县人口记载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有丁26706。清康熙二十年(1681),武义、宣平两县有丁口15308。民国17年(1928),有41209户,171307人,其中男99628人,女71679人。1949年,有43009户,153666人(已剔除原宣平县1958年5月划入丽水县的原曳岭区5个乡的户数、人数,下同);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1.54‰。建国后,曾分别出现1950年至1958年、1962年至1970年两个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年净增率分别为19.42‰和26.52‰.1971年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展开。1980年9月国家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随后人口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县人口317964人,其中男166335人,女女151629人;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3‰。2000年全县人口327900人,其中男170932人,女156968人;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5‰;男女性别比是108.90∶100,家庭平均人口是每户2.83人。2005年,全县人口328409人,其中男170629人,女157780人;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男女性别比是108.14∶100,家庭平均人口是每户2.05人。
  民族
  武义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则以畲族为主。1953年有汉族166178人,占总人口的97.82%;畲族3701人,占2.17%。1982年汉族294659人,占总人口的97.97%;畲族6060人,占2.01%;2000年,汉族293221人,占总人口的97.34%;畲族7218人,占2.4%;余者有100人以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10人以上的土家族、彝族、壮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水族、白族、黎族。
  畲族分布在柳城、桃溪、王宅和新宅等地的山区、半山区,建有一个畲族镇和27个畲族村。大部分与汉族混居,也有整村聚居。主要有雷、蓝、钟三个姓氏。一般通用本地汉语方言,本族人内部多用畲语,不易听懂。畲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服装,除节日,平时很少穿着,风俗习惯也有与汉族不同之处。
  第三节 党团社情
  党团组织:武义县自1926年8月开始建立中共党组织以来,至2005年,全县有各级党委55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1080个、党员18686人,占总人口的5.7%。有各级团委49个、团总支89个、团支部836个、团员234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5%。此外,县内还有民主同盟总支部1个,支部3个,盟员56人。
  宗教:古代以佛教、道教为主,近现代传入基督教、天主教。武义(包括原宣平)县历代有寺庙87座,现完整保留的仅有4座。基督教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传入,至2004年,全县有教徒4500人,分布在6个乡镇、街道,有聚会处38处,定期聚会传道。天主教曾于民国9年传入,现已自然消失。
  侨情:武义县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人数,据初步统计有281人,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泰国、荷兰、菲律宾、加拿大、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业、意大利、阿根廷、摩洛哥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属于中下层人士,但也有教授、博士、工程师、实业家。全县归侨和侨眷884人,分布在16个乡镇和2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
  港澳台胞情况:据统计,居住在港台地区的武义县籍人员共有1500余人。其中香港、澳门122人,余者均在台湾。
  第四节 经济状况
  武义历来为传统农业县。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是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示范县。畜禽产品有生猪、灰鹅等。低山丘陵广植笋竹两用林、油茶、茶叶,是省商品粮、生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柳城宣莲曾为清朝“贡品”。武阳春雨、金山翠剑、汤记高山茶、郁清香和马府翠绿等曾先后获国内、外茶业博览会金奖,全县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茶叶、高山蔬菜、茭白、宣莲、苗木、香菇、猕猴桃、板栗、蜜梨都有较大发展,并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
  工业以城区为中心,建有省级武义经济开发区,以桐琴、泉溪和茭道、杨家为东西两翼,均建有工业功能区,已形成五金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文教用品、印刷包装、服饰、制茶等支柱产业,尚有小五金、机械、皮革、电力、采矿、酒业等产品400余种。
  至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52亿元,第二产业32.37亿元,第三产业19.54亿元,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产值。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586家,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310家,年收入500万元以下非国有企业5276家。
  全县商业、旅游业也有新的发展。2005年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有集市32个,年成交额8.8亿元。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业快速升温,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7.5万人,门票收入750万元。本县的俞源、郭洞已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参观考察者纷至踏来。
  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7.2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3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3元。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3年至2005年底,全县有14315户、43729人,计47个村、328个自然村的高山深山农民,通过县政府组织、引导搬迁下山。2005年下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80元,为1993年下山前人均年收入的10倍,是1985年的13.9倍。
  第五节 文教事业
  解放前,全县文化教育事业极为落后,在校学生不足万人,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文教战线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文化方面:文化机构不断健全,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电影院26个,其中县级电影院、影剧院、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各一个。图书馆35个,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基本藏书12万册。县专业婺剧团一个,演员52人,现已改革转制。业余剧团68个,演员264人。电影放映队62个。录像放映队(点)35个。俱乐部、文化室200个,文化户110个。教育方面:经过撤并调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1所,其中高中4所,学生6783人;初中7所,学生12249人;职业中学3所,学生3950人;小学38所,学生20424人;幼儿园326所,幼儿7185人;成人农职校16所,学生4780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另有电视大学武义工作站、职工学校、函大等。全县共有教职工2852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86年省人民政府发给本县“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全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2005年,全县已通过教育强县验收。
  建国后,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63年武义县建立农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78年建立林业科学研究所。至2005年统计,全县已有各类科技人员46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4人,农业技术人员211人,教学人员2714人,医务人员884人,经济类人员265人,文博等其他人员215人。在各类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05人,中级职称的2074人,初级职称的2374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