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人文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4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文地理环境
分类号:
K901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章记述武义县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了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党团社情、经济状况、文教事业。
关键词:
武义县
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内容
第一节 行政区划
武义县的行政区域,建国后至2001年9月经历了15次调整。其中主要有:1950年4月6日至6月,建立新的乡、村。武义县将原有6个区改为5个区、1个镇,建立32个乡,227个行政村;原宣平县设立4个区、2个镇,33个乡,166个行政村。1958年5月宣平县的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同年9月开始至1983年以前经历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1983年政社分设,“以社建乡,以大队建村”,全县设6个区、1个镇,33个乡,553个村、7个居民区。1986年底,武义县设6个区,2个区级镇、3个乡级镇、29个乡。1992年5月进行“撤区扩镇并乡”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6个区的建制,原有的34个乡镇调整为7镇16乡计23个乡镇。2001年9月,将全县23个乡镇,调整为柳城畬族镇、履坦镇、泉溪镇、桐琴镇、新宅镇、王宅镇、桃溪镇、茭道镇等8个镇和大田乡、白姆乡、俞源乡、坦洪乡、西联乡、三港乡、大溪口乡等7个乡和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等3个街道。调整后,全县设村委会544个、社区居委会14个。居民委员会2个。
第二节 人口 民族
人口
武义县人口记载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有丁26706。清康熙二十年(1681),武义、宣平两县有丁口15308。民国17年(1928),有41209户,171307人,其中男99628人,女71679人。1949年,有43009户,153666人(已剔除原宣平县1958年5月划入丽水县的原曳岭区5个乡的户数、人数,下同);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1.54‰。建国后,曾分别出现1950年至1958年、1962年至1970年两个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年净增率分别为19.42‰和26.52‰.1971年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展开。1980年9月国家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随后人口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县人口317964人,其中男166335人,女女151629人;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3‰。2000年全县人口327900人,其中男170932人,女156968人;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05‰;男女性别比是108.90∶100,家庭平均人口是每户2.83人。2005年,全县人口328409人,其中男170629人,女157780人;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男女性别比是108.14∶100,家庭平均人口是每户2.05人。
民族
武义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则以畲族为主。1953年有汉族166178人,占总人口的97.82%;畲族3701人,占2.17%。1982年汉族294659人,占总人口的97.97%;畲族6060人,占2.01%;2000年,汉族293221人,占总人口的97.34%;畲族7218人,占2.4%;余者有100人以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10人以上的土家族、彝族、壮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水族、白族、黎族。
畲族分布在柳城、桃溪、王宅和新宅等地的山区、半山区,建有一个畲族镇和27个畲族村。大部分与汉族混居,也有整村聚居。主要有雷、蓝、钟三个姓氏。一般通用本地汉语方言,本族人内部多用畲语,不易听懂。畲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服装,除节日,平时很少穿着,风俗习惯也有与汉族不同之处。
第三节 党团社情
党团组织:武义县自1926年8月开始建立中共党组织以来,至2005年,全县有各级党委55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1080个、党员18686人,占总人口的5.7%。有各级团委49个、团总支89个、团支部836个、团员234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5%。此外,县内还有民主同盟总支部1个,支部3个,盟员56人。
宗教:古代以佛教、道教为主,近现代传入基督教、天主教。武义(包括原宣平)县历代有寺庙87座,现完整保留的仅有4座。基督教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传入,至2004年,全县有教徒4500人,分布在6个乡镇、街道,有聚会处38处,定期聚会传道。天主教曾于民国9年传入,现已自然消失。
侨情:武义县旅居在国外的侨胞人数,据初步统计有281人,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泰国、荷兰、菲律宾、加拿大、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业、意大利、阿根廷、摩洛哥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属于中下层人士,但也有教授、博士、工程师、实业家。全县归侨和侨眷884人,分布在16个乡镇和2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
港澳台胞情况:据统计,居住在港台地区的武义县籍人员共有1500余人。其中香港、澳门122人,余者均在台湾。
第四节 经济状况
武义历来为传统农业县。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是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示范县。畜禽产品有生猪、灰鹅等。低山丘陵广植笋竹两用林、油茶、茶叶,是省商品粮、生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柳城宣莲曾为清朝“贡品”。武阳春雨、金山翠剑、汤记高山茶、郁清香和马府翠绿等曾先后获国内、外茶业博览会金奖,全县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茶叶、高山蔬菜、茭白、宣莲、苗木、香菇、猕猴桃、板栗、蜜梨都有较大发展,并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
工业以城区为中心,建有省级武义经济开发区,以桐琴、泉溪和茭道、杨家为东西两翼,均建有工业功能区,已形成五金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文教用品、印刷包装、服饰、制茶等支柱产业,尚有小五金、机械、皮革、电力、采矿、酒业等产品400余种。
至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52亿元,第二产业32.37亿元,第三产业19.54亿元,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产值。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586家,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310家,年收入500万元以下非国有企业5276家。
全县商业、旅游业也有新的发展。2005年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有集市32个,年成交额8.8亿元。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业快速升温,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7.5万人,门票收入750万元。本县的俞源、郭洞已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参观考察者纷至踏来。
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7.2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3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3元。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3年至2005年底,全县有14315户、43729人,计47个村、328个自然村的高山深山农民,通过县政府组织、引导搬迁下山。2005年下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180元,为1993年下山前人均年收入的10倍,是1985年的13.9倍。
第五节 文教事业
解放前,全县文化教育事业极为落后,在校学生不足万人,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文教战线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文化方面:文化机构不断健全,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电影院26个,其中县级电影院、影剧院、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各一个。图书馆35个,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基本藏书12万册。县专业婺剧团一个,演员52人,现已改革转制。业余剧团68个,演员264人。电影放映队62个。录像放映队(点)35个。俱乐部、文化室200个,文化户110个。教育方面:经过撤并调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1所,其中高中4所,学生6783人;初中7所,学生12249人;职业中学3所,学生3950人;小学38所,学生20424人;幼儿园326所,幼儿7185人;成人农职校16所,学生4780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另有电视大学武义工作站、职工学校、函大等。全县共有教职工2852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86年省人民政府发给本县“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全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2005年,全县已通过教育强县验收。
建国后,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63年武义县建立农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78年建立林业科学研究所。至2005年统计,全县已有各类科技人员46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4人,农业技术人员211人,教学人员2714人,医务人员884人,经济类人员265人,文博等其他人员215人。在各类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05人,中级职称的2074人,初级职称的2374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军事志》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方勤务、兵役、民众武装、国防动员、战事、军事人物等十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