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103
颗粒名称: (五)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
页数: 8
页码: 305-311
摘要: 本文记述武义县文物古迹,其中包括了延福寺、万石院毓英宝塔、巽峰塔、石梁架屋、烈士纪念碑、凤凰山古文化遗址、宣阳观铜钟、常乐寺、大莱口风光、郭洞八景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文物古迹

内容

文物
  延福寺 位于桃溪镇东南的一个山岙中,距县城29公里。左依福平山,面对乌石山,周围峰峦环秀,绿树丛荫,寺前阡陌纵横,梯田层递,风景十分秀丽。
  该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称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保存的正殿,系元代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重建。明正统年间,当地农民暴动时,除正殿外,全被拆毁。现在的山门是清道光十八年重建,同治四年重修。解放后,1974年省拨款修葺,1983年又进行一次翻修。
  寺院的建筑,前是山门,次为天王殿,再为正殿,最后是观音堂。正殿与前殿之间有长方形水池一口,后殿左右两边各有小水池一处,殿后左侧有“石涧井”一眼。都有泉水涌现,四时不竭。
  寺的正殿是重檐歇山顶斗拱建筑,全部木结构,利用“斗”顶和“拱”托的力学原理支撑屋架屋顶,建筑巧妙,技艺高超。正殿分五间,宽近12米,布局成正方形,每进都有大小石狮拱门,甚是古朴幽雅。
  寺内存有宋朝宝祐乙卯年铸造的大铁钟,正殿内有元泰定元年刘演写的《重建延福院记》,和明代天顺七年陶孟端写的《延福寺重修记》两块石碑。尚藏有宣阳观在唐大历年间铸造的铜钟一口,唐开元五年的石碑一块等珍贵文物。
  1979年曾有日本友人关口欣也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陪同,专程前来参观,考察延福寺和古建筑艺术。延福寺的古建筑,驰名中外,是我县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熟溪桥坐落武义县城南门外,是座横跨熟溪南北,长140米,宽4.8米,九孔的木结构重檐斗拱,廊屋厢栏的古桥,极为壮观。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由武义县主簿石宗玉发起建造,桥成之后,为纪念石主簿,定名石公桥,后被洪水冲毁。明嘉靖二十五年,县尹赵奇募捐造六墩而中止。隆庆二年,县尹胡应轸图修未就,隆庆四年,县尹林一鹗捐俸助之,先后建为十墩,架木为梁,但因桥面无遮拦,木料很快被损坏。万历四年,县尹谭音重修熟溪桥,并盖有桥屋四十九楹,卫以壁榈,中为奎阁,文昌位。崇祯五年遭火焚毁,十二年六月又被大水冲塌。清康熙七年桥损坏,十一年四月遭洪水冲毁,二十五年县令李经邦重修,后又毁于火,三十七年八月再次遭洪水冲毁,五十八年县令徐亮祖重修。乾隆四十三年遭火焚,仅留桥墩十之二三,四十九年县令韩席珍重建。
  熟溪原名武阳川,元至正年间改为熟溪,明隆庆年间桥也改为熟溪桥。
  1942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武义时,为了掠夺周岭、塘里一带的砩石,把桥屋梁柱全部拆毁,铺上铁轨,载运砩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地方募捐重修,恢复原样,在桥头门楣上石刻“熟溪桥”三字。中间亭阁的柱子上书有“晓雨润花潘令县,春风曳柳许公堤”等对联,怀念修桥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整修加固,完整地保留了这座近八百年历史,具有民族特色的大桥,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寺位于云华乡台山上,气势雄伟。寺外古木参天,茶园翠竹,郁郁葱葱,风景十分秀丽。西南的陡崖上,修有二百多级台阶,直至石板岭,号称“步云梯”。沿“梯”而上,使人有登天扶云之感。半岭建“来翠亭”供游人歇息观赏。台山八景有步云梯、来翠亭、悬镜屏、显圣岩、伏虎石、天然池、挂榜岩、双树门等旅游胜地。
  台山寺为县级重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宣平县志》载,“台山寺始建于宋乾德年间”。明崇祯十二年改名真净庵,后废。清乾隆五十九年僧悟洪重建,复名台山寺,光绪十一年僧云栋偕同潘登魁、陶鹤胜等募建前殿。现尚存有清朝早、中期建筑若干,寺壁上书有“龙云虎风”四个大字,十分刚健有力。东西有厢房,并有观鱼阁,池中有各种小鱼,叫“观音鱼”。观鱼阁内有一水井,名曰“仙灵井”,水清味甜,从不枯竭。
  鸣阳楼位于壶山镇东侧的下王宅路,系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二层楼屋,明、清时代作为樵楼。清嘉庆《武义县志》载:“鸣阳楼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县丞潘棠,改建八素门。拆旧房,创新楼,悬钟其上,以警民之昏晓;兴文教,民勤而天下建立”。后废,清嘉庆四年重建。楼下为洞门,通往行人。相传古代有八个秀士,被官府迫害,佯装送丧,逃出此门,隐居在茭道乡八素山,门也因此得名,故取名八素门。
  “文革”期间,鸣阳楼与八素门改名为东方楼和东方门,但群众始终称呼原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复名。
  发宝象龙塔坐落县城东北2公里的金鞍山上,高30余米,底宽6.5米,砖结构,六面七级,内有扶梯,盘旋而上可登达塔顶,市声炊烟可收一望。
  塔建于明朝,由项世良等人募捐建造。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动工,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五月竣工,历时三年,取名发宝象龙塔,含义即:发:比喻人丁兴旺,众多如发,宝:取物华天宝,丰硕富有,象:指勤劳朴实,团结奋进,龙:是人才众多,力量强盛。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面貌一新,到此游塔览胜者终年络绎不绝。
  巽峰塔坐落于柳城镇麻济村南面的小山上。民国《宣平县志》载:“巽峰塔,县南五里,绿岩潭背,道光年间知县李寿榛建巽峰塔。”塔高约30米,七层六面,每层有窗口,现保存完好。
  万石院毓英宝塔
  位于县城东部白溪乡万石院村,距县城约10公里,坐落在万石院村北面的坡岗上。整座塔保留得比较完整,塔高约25米,六面七级,砖结构,塔身造型与发宝象龙塔基本一样,就是塔身略小,里面空心不能攀登。建造年月佚传,只是根据塔的建筑风格、结构特征,可推为明朝后期的建筑物,原名毓英塔。县级文保单位。
  石梁架屋建在离县城南15公里的大田乡岭下汤。横排三间,进深10.5米,开阔4.2米,建筑面积132平方米。其屋架除檀、椽外,全部是石条、石块雕凿而成,是我县一项珍贵的历史文物。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岭下汤石祠,南十二庄岭下汤枣岩前,自宋年间建,其梁柱俱以石为之,至今尘垢不染。”据省考古学家考察,现存石祠是明代建筑。
  石梁架屋,原是汤姓的一座三进五开间的祠堂,前两进多年前已遭火毁,现保留下来的后进五间的中间三间,是祖宗神龛,也是汤姓子孙祭祀祖宗之处,过去这里与别的祠堂不同,供奉的不是祖宗神位木牌,而是用樟木雕成的祖宗佛像,故其建筑气势宏伟轩昂。中厅两旁有直径42厘米,高约700厘米的雕石圆柱4根,为“四大天王”,上面架有长345厘米、宽73厘米、厚41厘米雕石大梁各1根,每根体积有1立方米多,重约2.8吨。石梁上面有长170厘米、宽91厘米、厚41厘米的蝙蝠形骑栋,每块有0.65立方米,重约1.8吨。两旁左右有边长40厘米,高6~7米的方柱共8根,方柱上架有石梁12根,石梁下有石揪12块,中厅左右两间的两并,有40厘米见方的8米长栋柱,和5.5米长的小步共18根,方柱之间有宽45厘米、厚15厘米、长166厘米的石揪16块,并联加固。前后檐有长420厘米、宽27~36厘米、厚16厘米的石楣,三间共12根。此外尚有元宝形、舌头形的垫石80余块。三间梁屋约有石料33立方米,重约88吨。
  所有的大梁、小梁、骑栋、楣、揪、垫石都雕有精美的图案,花纹细致、线条流畅、技艺精湛,是我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纪念碑在县城北岭洞东侧,武(义)金(华)公路边的风景秀丽之处,总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于1984年秋季动工兴建,翌年四月主碑竣工。整个烈士碑园由主碑、花坛、台阶三部份组成。纪念碑基面积306平方米,碑高14米,条石砌成巍然屹立,壮严肃穆。主碑下首左右两边建有6个花坛,3个平台,平台有石雕栏杆。从碑园山脚到主碑基地,有台阶132级。
  纪念碑正面由原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题词“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后面的石墙上刻有五位主要烈士的生平:
  徐英:水碓后人,1929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潘漠华:上坦人,193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
  李守初:壶山镇人,1926年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
  邵李清:上邵人,1927年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
  曾志达:后溪人,1927年任中共宣平县委书记,中央特派员。
  纪念碑建成后,专供人们瞻仰烈士的英雄事迹。
  上甘塔红军标语
  写在溪里乡上甘塔村的墙壁上。
  1935年红军挺进师栗裕部队的一支连队进驻武义上甘塔时,写下革命标语七十二条。内容是:“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当红军最光荣,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来当红军!”“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等等。如今大部分保留完整,历历在目。为县重点文保单位。
  太平天国时期标语
  在大田乡岭下汤村。清咸丰年间(公元1858年至1860年),太平军首领洪秀全部下侍王李世贤,率领部队进军丽水,取道岭下汤时,据传,土豪劣绅汤献书等人指使爪牙在路上设障碍阻击,后被太平军抓获,将汤献书等七人杀死在汤献书的书斋中,当地贫苦农民用污血在墙上写下“长毛杀妖多多杀!”七个大字,一直保存至今。原房屋因年久倒塌,现另盖了一座亭子,专为保护墙上的标语。为县级文保单位。
  抱弄口古窑址
  距县城7.5公里,在溪里乡的抱弄口与黄塘之间的山上,共有二十多处古窑址,在年代上朔至五代,下循至元朝。我国考古专家于1976年夏前往实地鉴定,认为该窑址陶器产品质地优良、造型精美、花纹繁多、手法朴实、釉色晶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凤凰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泽村乡章岸村的凤凰山顶,距县城34公里,是商周晚期至战国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有二千二百余年历史。从现场暴露的大量碎片证实了遗址的年代,从地理位置考察,它面南背北,旁边有溪流,适应当时人类生活栖息之地。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宣阳观铜钟
  民国《宣平县志》记载:“铜钟,旧志云:‘相传叶法善所铸,命其徒曰,吾去三日后,尔方可鸣。师去尔日,徒窃叩之,其声震地,居人惊骇。师遂返,以剑划之,少止及其所至之地而已。’”又云:“以草鞋击之遂止,钟上剑痕,鞋印犹存。”
  宣阳观钟款:“维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岁次丁已正月寅朔廿五戊寅,宣阳观奉为国王圣化普及道俗存亡,敬造铜钟一口,用铜1500斤……”又云:“钟移至慈愍庵,盗斧其纽今复其观。”
  宣阳观铜钟是一件珍贵的唐代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现珍藏在延福寺,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青瓷盘口龙瓶
  在1969年建造源口水库时出土的文物,制造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它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是件世上稀有的珍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展出,为国家一级文物。
  古迹
  明招寺坐落在县东白溪乡上陈与沈宅之间的山岙里,距县城13公里。原名“惠安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敕赐名为“智觉寺”(额书犹存)。据《武义县志》和《武川备考》记载,明招寺有山门、正殿、后殿,寺边有朱、吕讲堂、亭阁等许多古建筑。
  明招寺,原为东晋阮孚隐居宅院。阮孚,字遥集,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县西北)。晋元帝时(317~323年)为安东参军,晋明帝时(324~326年)敦赐爵南安县侯转吏部尚书,领东海王师,晋成帝咸和(327~335年)曾授“都督,广、宁三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刺史”赴任途中,朝廷出事,就在明招山避乱建宅隐居。阮孚不愿与封建王朝合作,性旷达,嗜酒,曾用金貂换酒,又好蜡屐(上蜡木底鞋),为纪念他,在明招山建有“金貂“、“蜡屐”两亭。南宋,县人巩丰有诗咏蜡屐亭:“千古高风挽不回,故山花落又花开。莫欺亭畔苍苍藓,曾印高人屐齿来!”现在亭子都已毁坏,只有阮孚的陵墓尚可辨认。
  明招寺,从阮孚舍宅建刹起,至今1600多年来几毁几修,惠安寺至六朝毁坏。五代后唐时,“德谦禅师开山聚徒,乃复其旧。”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再次重建;绍定年间(1228~1233)盱江处士吴应贤建“东莱大愚祠”。至元、明朝,“因主持无人,沦为荆棘蔓草,朱吕讲堂亦无存。”到清康熙年间(约1680年)才重建明招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张嵩,在讲堂修奉吕祖谦、巩庭芝、巩丰之像,又在讲堂前造了传薪亭。嘉庆二年(1797),邑人徐仁美、汤应祥、林德濂募捐重建,道光二年(1822年)邑人王宗孙、徐发云、柳仁德、徐经邦加以修葺;光绪十四年(1822年),知县陈元缘捐建讲堂三间、厨房一所,修寝室三间、斋房十间和大门、围墙等。
  解放初,尚存朱吕讲堂三进,东西斋房各五间,前殿、大殿、后殿和阮公祠,还有禅房、丈房、僧寮各住房、山门、蹲麓面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以及四周围墙,面积约5000平方米。但在1958年“大跃进”和十年内乱时,在此办农中、养猪场、养鸡场等,从而使明招寺和名人陵墓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建筑物被拆除,大批刻有各种文体对联的石柱被砸烂,碑刻和墓碑被毁或作他用,现仅残存朱吕讲堂、传薪亭和明招寺大殿而已。
  明招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地方,是我县有史以来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县的文化策源地。历代前来瞻仰凭吊的文人学士络绎不绝。
  大士庵坐落项店乡华山村下首的白革山。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大士庵,在县南四十里白革山上。昔异人支大士所居,故名。有大士岩、状元峰、三叠台、八宝陵、石佛、石果、仙掌、玉屏、龙井、狮岩十景。”现存破屋数间,屋后植有“吉祥草”,占地二分,成正方形,是一种稀有的观赏花草,屋前有石窟,是支大士的佛座。
  香山寺坐落县城东北侧的金鞍山(即发宝象龙塔山)西南部,现已废。清嘉庆《武义县志》载:“香山寺,一名普薰,县东北三里金鞍山,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僧道元建,宋淳煦戊申僧梵元等相继修葺,参知政事,马观文有记,明万历癸未僧瑞,邑人徐一棠、项世显、项世杰等建书院。有田地山塘四十亩,不征官租,新官须在此更衣后方能进城。清嘉庆六年僧心持佛像添金。现遗址住有农户,建有砖瓦楼房,保留香山寺村名。
  普照寺坐落柳城镇北面小山头上。民国《宣平县志》载:普照寺,在县西北一里,唐会昌六年,僧月庵始建。宋元以来迭有隆替,至明成化十年,僧大广重建,后堂为禅诵之所,嘉靖七年,僧守良募修大殿,为经行之室,万历十九年惠公后裔潘正清等协修。康熙二十六年僧挺然重修,高高下下架岩筑室,制甚显敞。道光十九年,住持僧空翠,董事郑怀贤、俞宗焕、郑成贤、潘忠精等募捐重建前殿、后堂,改用石柱,并建东西二楼房十间,遭寇毁,住持僧云栋募修后殿。旧有十二景:石犬眠云、午溪印月、隔浦村烟、沙湖百鹭、鹫岭丹枫、榅样雪、迥龙松涛、碧池空翠、鳌冈睛眺、云居梵磬、金山夕照、仙台晚霞。现存后殿,其余均废。
  法云教寺坐落壶山镇西隅。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法云教寺,县西一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建,僧会司在焉,习仪祝圣于此。有寺田壹顷贰亩,地叁抬贰亩,塘贰亩,奉香火,不征官租,寺久倾圮。大殿三间,山门五间,乾隆三十一年僧海昌建。观音阁一座,三十四年僧寂〓建。东西两廊并斋堂,客堂五十年间僧祖印建。”
  法云教寺,俗称西寺,是城镇中最大一个寺院,在文革期间拆毁,现仅存正殿,四周被新建民房所包围。
  常乐寺坐落县城北6公里寺后村前。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常乐寺,县北15里十都胜峰山,后唐清泰二年建,元大德四年修。有田四十二亩,官卖二十六亩,现存十六亩,地九亩,塘二亩,奉香火,不征官租。”解放后改建为学校。
  双岩洞又名双玉岩,位于下杨区王宅镇,海拔约500米,风景优美的双岩山上。双岩洞是石灰岩自然形成的双联溶洞,深约1000米,山后有出口处。约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有位进士,官居左参议,后隐居山林,与真君徐元吉,号老奏师,交为知己,游观双岩山,见玉洞清奇秀丽,就舍田捐募进行开山砌路,装塑神像,祭神奉祀。真君圆寂后,把真身放在缸内,上面也用缸盖好,用石灰密封,厝置在玉洞中,仙骨宝令至今犹存,后人将真君仙像雕塑成佛,供人瞻仰礼拜。
  据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双玉岩,即双岩洞,在县西四十里,有二盘石、旧蔽于草莽。”
  双岩洞,过去僧人也多次募化叩捐修葺。在清朝乾隆癸丑(1793年)腊月曾进行重整金身,开光修建。旋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被毁,老奏师宝令被砸,十六块碑文仅存一块,几乎破坏殆尽。
  洞主庙位于下杨区俞源乡俞源村,在一个依山旁水,风景十分优美的九龙山下。山上有龙宫飞瀑,庙前是苍郁的梦山,旁有小溪环绕,终年清流潺潺。一年四季,风光宜人。
  民国《宣平县志》载:龙宫山洞主庙,县东北40里,俞源祀清源妙道真君,祈梦甚灵。
  洞主庙占地约1500平方米,分正殿、两厢、附房三部分,计36间,其中附房三层砖木结构。整座庙宇建筑非常古朴、精致,尚有清音楼阁相陪衬,气势十分雄伟轩昂。
  洞主庙为敬仰汉朝水利专家李冰所建,但历来流传着“圆梦”的习俗,每逢立春日,各方善男信女,行商小贩,都云集而来,圆梦、做生意和观赏花灯,热闹非常。
  这里曾经燃烧过革命的火焰,1930年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同志,在此召开过秘密会议,组织过红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洞主庙,是座历史的古庙,无论在古建筑风格和塑像造型等方面,反映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惜毁于十年浩劫,现在仅留一座躯壳。建庙历史更无从查考。
  游览地
  大莱口风光
  大莱口是个新近拟辟的自然风景区,位于武义县城西部,陶宅乡的中部,距县城约17公里。
  大莱口风景区,方圆五华里,主要沿着一条发源于宣武乡,穿行在幽谷深壑之间的高溪,把重崖奇峰的千姿百态,倒映在篁业田畴之间,给人一种神秘奇夺的感觉,令人敬叹不已。
  在大莱口,呈现在眼前就有两株年已百岁的松柏树,参天挺立在一座古朴的石桥旁边。抬眼就可看见一座壶瓶山,颈小肚大,十分象民间的酒壶。隔一个山头,就有个鼻孔朝天,张嘴吐舌的仰天猪头,形象逼真,颇有要把日月星辰一口吞没的气概。
  接着,巍然突起的吓纱崖,崖壁如削,高耸入云,犹如泰岳扑面压来,气势十分雄伟轩昂。这里曾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说一个赃官,看到此崖,吓得掉下乌纱帽,几乎丢掉了性命,故命吓纱崖。但从另一侧面看,在春雨初霁之际,崖顶白云缭绕,宛如阿娜多姿的少女,舒袖翩翩起舞,令人百看不厌。
  左侧,就是有名的石井,呈圆形,高约五十米,直径十米,有一块巨石压在井口上,石井水清见底,终年不竭。相传有条恶龙见此地风光宜人,水清酣美,就在此栖居下来,但本性不改,经常喷水作戏,农田被淹没,房舍被冲毁,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后被一个法师收降,禁锢在石井里。在石井上首,一口碧水盈盈的龙潭,盛夏季节,站在潭边,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如饮用一杯潭水,清凉沁人肺腑,精神为之一振。龙潭之上有座削壁的悬崖,形似一个垂钓的老人,故名姜太公钓鱼,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不远还有一座金交椅,成为犄角之势,挺拔于群峰之中,飘逸俊奇,自多幽处。
  大莱口景色,气势确是巍峨壮丽,风光奇秀动人,使人为所感动,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我国著名书法家,全国书法学会理事,北京书法学院兼职教授,山东书法学会副会长,全国书法作品一等奖第一名,被誉为“奇鲁书圣”的修德先生,特地为大莱口风景区挥毫题写了《大莱口绝崖》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锦绸幅高3.5米,宽1米。同时还为青岛化工学院俞旭教授的《咏陶宅乡大莱口绝崖》七律诗,题书成幅赠给大莱口,给大莱口风景区增光不少。
  咏陶宅乡大莱口绝崖
  亿年险壁尚憧憧,饱经风霜势更雄。
  吐出虬龙安后土,招来鹰鹫祈苍穹。
  溪横滚石泉声绝,山映杜鹃日照融。
  莫道封禅唯泰岳,应喜吾乡矗奇峰。
  乙丑年春月 俞旭
  郭洞八景 郭洞在县南溪里乡,离县城约十公里。向以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著称,电影《连心坝》和《八仙的传说》都到这里拍摄外景。
  宝泉岩:俗称狮子头,岩高数百丈,是郭洞风光最秀丽之处。自马坞口抬级而上,穿竹林过茶山,登高可达山巅,俯首鸟瞰,庵、亭、泉、洞、岩,诸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碧天庵:又称宝泉寺,建于明洪武末年,清光绪年间主持僧鹤林,易庵名为宝泉禅寺。该寺三楹,梁柱皆石,雕龙画虎,油漆门壁,金碧辉煌。厅前门楣书有“大雄宝殿”四字,正中座释迦牟尼,左右两旁各为广法天尊,普贤道德真君,十八罗汉或坐或立,或仰或俯,莫不栩栩如生。至后殿,千手观音笑迎香客,东有何氏祖公像,西有华陀神像。寺两侧有厨房和僧房。碧天庵还是红军革命根据地,1930年武义红军驻此,开展武装斗争,可惜该庵于1958年被拆毁。
  凭虚阁:后称文昌阁,建在回龙桥畔,濒溪有阁,旧名凭虚,建阁年月无考。清康熙五十六年修缮时,立文昌帝像,故改名文昌阁。1976年被拆毁。
  回龙桥:古名石虹,桥之初建纪元无考,后因年久而废。明隆庆年间,何氏倡举重建,改名回龙桥,六年后被洪水冲垮。清康熙六十年何氏募捐再建,桥长28米,宽3.7米,独拱,建有栏杆十二柱,东西有石级八、九级,乾隆十九年建亭于桥中,为往来行人憩息,至今桥、亭完好。
  海麟院:建于明末,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历经三百四十多年,保存完好,是村口四景之一。
  鳌峰塔:建塔之山如鳌鱼,塔建于巅,故名鳌峰塔。清乾隆四十三年建,塔为三层,底层嵌石匾,凿有清嘉庆九年《武义县志》分修人何元启手书:“鳌峰崛起”四字。鳌峰塔因只有三层,俗称“半根塔”,玲珑臻美,至今保存完好。
  郭洞水口:越鳌峰塔而下,即到郭洞。郭洞水口汇山川之秀,集诡异之景。观东山,古木参天、尖峰插云;望村口,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树、桥、院、阁,四景相依。旧城门位于西首,门楣题有“双泉古里”,对联题词“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
  郭洞双泉:即宝泉、漳泉。宝泉旱不涸,潦不涌,泉烹茶,清香沁脾。漳泉,在郭洞上宅后山麓,水清味甘,常年不涸,与宝泉上下对应,并称郭洞双泉。
  水帘亭 位于县城南8公里,泉溪乡茶亭村金柱山(俗名仰天饭甑)。有瀑布约从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落地有声,玉碎四溅,宛如珠帘,长垂挡住悬崖的洞口,洞前有龙潭,水清见底,潭外有巨石矗立,如屏风当户。相距十米处,原有一亭,与瀑布相峙,故名水帘亭。南宋朱熹、吕祖谦等人在此游山赏景之余,写下不少赞美的诗篇,后人镌石立碑呈于亭内,以作纪念。亭毁于“十年内乱”,碑被搬走铺桥等他用,旁边建成一座小水电站,围筑山顶瀑布水源发电,但流量小,发电很不正常,可惜影响了一处飞流泉瀑的景观。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