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口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9
颗粒名称: 大溪口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271-2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柳城区的大溪口乡,大溪口乡位于县城南部,东界丽水县,南连三港乡,西靠柳城镇,北接云华、明山两乡,总面积75.28平方公里,包括溪口、金山前、隔溪、曾公、郑岸、黄山等村的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柳城区 大溪口乡

内容

大溪口乡位于县城南部,东界丽水县,南连三港乡,西靠柳城镇,北接云华、明山两乡,总面积75.2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707户,6509人,其中畲族102人,余均汉族。乡政府驻地溪口,距县城38公里,海拔200米。
  乡以驻地得名。解放前称白水乡,建国初建溪口、双溪、水头三个乡,1956年双溪乡并入溪口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港(曾名上游)人民公社,为溪口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溪口人民公社,因金华地区有重名,于1982年3月更名为大溪口人民公社,1983年7月建立大溪口乡。
  境内山峦峙耸,蜿蜓连绵,有陆千岗、天狮尖,海拔都在1000米左右,从丽水逶迤入境,成为西南之隅。主要溪流宣平溪,从柳城镇流经大溪口村,折向南流,注入三港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因处山区日光短缺,平均温度15.5℃,低于全县平均温度。
  水利设施建有水库2座,蓄水44.5立方米,水电站4个,装机容量128千瓦。
  全乡耕地4646亩,其中水稻田3675亩,占耕地面积79.1%。山林地10.3万亩,占全境总面积91.2%,非林地1万亩,占8.8%。粮食生产,1949年亩产约350斤,1972年跨纲要,1980年亩产超千斤,1984年亩产1022斤,总产达566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产茶叶597担,油菜籽225担,油茶籽828担,生猪饲养6070头,养蜂127箱。每年向国家投售木材1000多立方米。
  乡镇企业,有电站、萤石开采、粮油、锯板、制茶厂等22家,其中乡办3家,从业人员63人,年产值10.58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16万元,人均净收入251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初中1所,教职员工10人,在校生176人;小学25所,教职员工26人,在校生589人。学令儿童入学率97.7%。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个,电影放映队2个。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大村有医疗保健站。1984年人口出生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23‰。
  1935年至1937年间,红军挺进师曾在车昌等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过激烈战斗。
  大溪口乡1707户,6509人,驻地溪口村。
  溪口行政村,310户,1146人,驻地溪口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大溪口行政村,1956年建立团结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溪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溪口大队,1985年建立溪口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487亩,种水稻为主,产有茶叶、木材等。
  溪口85户,319人,村委会驻地和乡政府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大溪口。村坐落小溪与宣平溪的交叉口,宣平溪是当地最大的溪流,故名大溪口,也叫溪口。位于县城西南37.5公里,村呈直角形,南有小溪,西有宣平溪,村口有武三公路客年停靠站,交通便利。
  金山前46户,178人。
  该村对面有座金字形的山,故名金山前。祖先梁氏在二百年前,从丽水梁村迁来,已传孙十二代。村前有公路通往三港。
  把背山27户,106人。
  该村坐落山背上,从村庄到大溪口要爬山过岭,十分费力,故称爬背山,后演写为把背山。祖先吴姓,从江西福建两地迁来,已传孙十代。村前有少量水田,村后有高山。
  隔溪16户,64人。
  曾公56户,205人。
  二百年前,祖先曾公从福建迁来,距今传孙十一代,村以人名得名。现已有凃、曹、郑等姓杂居。村坐落山脚,东有公路自北往南通向三港。
  郑岸80户,274人。
  村建在宣平溪岸边,先祖姓郑,故名郑岸。郑姓祖籍江西,二百年前迁此定居,已传孙十代。坐落宣平溪东侧,武三公路在村口通过。
  黄山行政村,68户,262人,驻地黄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山下鲍第二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建立黄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黄山大队,1985年建立黄山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208亩,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产有木材、毛竹等。
  黄山39户,15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黄山地名。村后有山,土呈黄色,取名黄山,村以山得名。距乡驻地北6.5公里,村呈梯形。
  孟姜源18户,66人。
  该村地处山区,村南有山似人身,两腿盘坐,中有流水,先祖将此比作孟姜女身形,方言女与源近音,写为孟姜源,村以此得名。祖先有刘、罗两姓,在清嘉庆年间,从福建长汀迁来,约有二百三十五年,村坐落山凹,前有梯田后有山,有小溪从村中流过。
  后源11户,42人。
  山下鲍行政村,203户,706人,驻地山下鲍。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山下鲍第一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建立跃进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山下鲍大队,1985年建立山下鲍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有耕地586亩,种水稻和杂粮,产有茶叶、木材等。
  山下鲍178户,61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山下鲍地名。村原名隐浦,因坐落大山脚下,村多鲍姓,故改名山下鲍。距乡驻地东北3.5公里,村呈长方形,有小溪穿境流过。
  对门山19户,73人。
  村建在山下鲍对面,坐落山腰。清朝中
  期,祖先涂、赖两姓相继从山下鲍迁移此地,村在山下鲍的对门山,故名对门山。村中有小溪,溪两边有两株枫树,故曾名枫树坑。
  交椅顶6户,14人。
  桥头行政村,167户,633人,驻地桥头。
  以驻地桥头得名。解放初建立桥头行政村,1956年建立桥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桥头大队,1985年建立桥头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402亩,种水稻为主,产有木材、茶叶等。
  桥头99户,35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桥头地名。村中有座古老木石结构的厢廊式大桥,桥两端建有村庄,都叫桥头,故村名为桥头。距乡驻地东北3.4公里,村呈三角形,坐落两小溪的汇合处。
  三百田29户,114人。
  祖先舒永望,在明初由东阳出迁丽水三村,再由三村分居至三百田定居,现已传孙十九代,此地曾住有下园官。村曾名下园畈,后因畈中有丘三百为最大,最有名,故改为三百田。村西靠山,东有机耕路与柳三公路相接。
  仁坑40户,175人。
  相传,古时此地开采过银矿,故名银坑。因方言银与仁同音,写为仁坑。清康熙年间,先祖鄂姓从江西逃荒到此定居,至今已传孙二十七代。村坐落山脚,东山坑有梯田,仁坑的小溪自北往南流入宣平溪。
  底章行政村,143户,586人,驻地底章。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金山前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建立和平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公社溪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和平大队,1932年3月更名底章大队,1985年建立底章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468亩,种植水稻和杂粮,盛产油茶、茶叶,并产木材。
  底章19户,80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底樟,即现名底章。清咸丰前,此地为朱、章等姓杂居,故名朱章村,年久遂废。于咸丰年间,潘姓祖先从潘山头迁居。方言猪与底近音,又把“朱”误为“猪”,以为村名不雅,遂改为“底章”。距乡驻地西北1.5公里,村呈方形,坐落宣平溪北侧。
  龙潭脚53户,221人,
  村东上方一公里许,有一龙潭,故名龙潭脚。祖先姓彦,从福建迁此定居,今已传孙二十五代。南、西两面有水田,东北是小溪。
  塘岗10户,39人。
  东山坑3户,11人。
  王大市45户,174人。
  该村自古产黄柿,柿树成林,柿子又黄又大,故得“黄大柿”为村名,后演写为王大市。先祖从福建长汀迁此定居,以种苎麻为生。建村后已传孙二十五代
  新屋13户,61人。
  溪岭脚行政村,92户,358人。
  解放初属桥头行政村,1956年建立岭脚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岭脚大队,1985年建立溪岭脚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253亩,种植水稻和杂粮,盛产茶叶、油茶。
  岭脚38户,139人,溪岭脚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岭脚村名。清康熙年间,祖先在潘山头与枫树园两座峻岭下建村,故名岭脚。距乡驻地东北2公里,坐落在两条山坑小溪的汇合处。
  枫树园47户,177人。
  在清朝中期,祖先潘姓从丽水迁此定居,当时村口有七株大枫树,从村外看去,只见枫树不见村庄,故称为枫树园。四周群山环抱,有小溪从村中流过。
  清水坑11户,42人。
  村南有小溪,溪水清澈,终年不竭,全村人都饮用此水,故称为清水坑村,以此得名。清朝中期,吴姓祖先从江西迁此,种苎麻为生。建村后已传孙七代。村东西两面靠山,北有少量梯田。
  内圩行政村,137户,531人,驻地内圩。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内圩行政村,1956年建立内圩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内圩大队,1985年建立内圩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有耕地423田,以种水稻为主,兼种山地杂粮,产有木材、茶叶等。
  内圩56户,21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内圩地名。清顺治年间,先祖陈德礼从少妃村迁居此地。因村口有一水潭,潭内有块平屿,故取村名内屿。民国年间修县志时写为内圩,直传至今。距乡驻地东4.4公里,村呈长方形,坐落两条小溪的汇合处。
  水孔弄15户,60人。
  鲍山头51户,190人。
  该村原为鲍姓始建,村坐落山头上,故名鲍山头。后鲍姓无继。清乾隆年间,有潘姓从潘山头迁入,距今已有九代。四面环山,村旁有少量梯田,有小溪从村中流过。
  外潘14户,65人。
  祖先姓潘,三百年前从本地潘山头迁入,因村建在潘山头之外,故名下潘。村后靠山,村前有小溪。
  竹翠行政村,226户,905人,驻地竹翠。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水头乡车昌行政村,1956年建立竹翠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水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竹翠大队,1985年建立竹翠村委会,辖12个自然村。有耕地626田,以种山地杂粮为主,有少量梯田种水稻,产木材、毛竹、茶叶等。
  竹翠45户,19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竹翠地名。古时该村广种毛竹,村庄周围葱郁碧翠,故名竹翠。距乡驻地东8.5公里,村呈葫芦形,有小溪穿村流过。
  豆腐坑17户,75人。
  西山头3户,8人。
  枫坑5户,23人。
  七里兰5户,24人。
  村原名七里畈,因与枫坑人发生地界争端,后经政府部门调解,改名七里兰。先祖建村已传孙十一代。地处高山,东与吴坑毗邻,西与枫坑相附。
  吴坑24户,100人。
  该村在二百年前为吴姓始建,因坐落在山坑中,以姓冠村,取名吴坑。吴姓无继,后有江、章、邱、王等姓,相继从老竹、高水、车昌和丽水的矿瑶等地迁入,虽为多姓杂居,仍用原名。村坐落山腰,山坑流水清澈,终年不竭,东有小溪,西邻七里兰村。
  高水45户,184人。
  明朝末年,由章姓祖先建村,当时名高溪。村下首有悬崖瀑布,飞流直下,十分壮观,故改名高水。坐落山腰,山势雄伟,景色宜人。
  里村2户,2人。
  车昌39户,152人。
  清嘉庆癸末年,祖先詹隆昌,从石浦移居在此建村,村址地形象辆年子,取名车昌,以示吉祥昌盛。村处在群山环抱、梯田层叠、山明水秀、风景宜人。
  1935年间,红军挺进师路过该地,曾与国民党军队发生过激烈战斗。
  大上湖24户,72人。
  大上湖是上湖、下湖的总称。祖先程姓在五百五十年前从吴坑迁此定居。村中有烂糊田,深达二米多,称为大上湖。人丁发展后,分为上湖、下湖两个小村。
  下湖9户,38人。
  西坑8户,29人。
  潘山头行政村,179人,驻地潘山头。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大溪口行政村,1956年建立勤俭农业社,1958年属三港公社桥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潘山头大队,1985年建立潘山头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有耕地586亩,种水稻和杂粮,盛产油茶、茶叶,并产木材、毛竹。
  潘山头52户,18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潘山头地名。明朝时期,祖先潘姓,从丽水竹舟迁此定居,因村建在山头上,故名潘山头。距乡驻地东3公里,村呈圆形。
  周山头42户,165人。
  明末清初,始祖潘姓,从外潘到周山头一带垦荒种粮,每天往返都要“走山头”,后在山头上建宅定居,起村名“走山头”,演写成周山头。村前梯田层叠,村后峰峦耸峙。
  旧树32户,126人。
  始祖吴姓,原籍江西,因触犯“王法”,逃此定居,在建房时,砍了一株大树,能截取九段木料,称为“九树”,村也名九树,年久演写为旧树。坐落山头,四面环山。
  千秧丘3户,17人。
  枝树坑6户,20人。
  吴家地40户,150人。
  四百年前,祖先吴姓,从旧树迁此垦荒建村,故名吴家地。村坐落山脚,东南有水田,西北靠山,有小溪穿村流过,下首有下钟坑水库。
  上担岗2户,6人。
  下担岗2户,7人。
  水头行政村,171户,607人,驻地水头。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水头行政村,1956年建立水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水头管理区,1961年建立水头大队,1985年建立水头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521亩,种山地杂粮为主,有少量水稻。山林面积广阔,盛产木材。
  水头66户,23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水头地名。村建在山岗顶,四周高山耸云,越过村后山岗,即入丽水境内。村下首有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有水从崖顶泻下,仰望水似迎头而来,故名水头。距乡驻地东6.3公里,村呈长方形。
  岗头14户,41人。
  油坑40户,148人。
  该村为游姓始建,因坐落溪坑旁,故名游坑,后演写为油坑。
  明末清初有曾、江两姓从福建汀州上杭西福坑和茶园地相继迁入,今已传孙十一代。
  陶舒39户,143人。
  村由陶姓祖先创建,陶妻舒氏,取夫妻两姓为村名,故名陶舒。陶姓无继。明末清初有刘姓、潘姓从福建汀州县迁入,仍沿用旧名。坐落山腰,东南依山,西北傍田。
  陶舒岭脚12户,43人。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大溪口乡
相关地名
溪口
相关地名
金山前
相关地名
把背山
相关地名
隔溪
相关地名
曾公
相关地名
郑岸
相关地名
黄山
相关地名
孟姜源
相关地名
后源
相关地名
山下鲍
相关地名
对门山
相关地名
桥头
相关地名
三百田
相关地名
仁坑
相关地名
底章
相关地名
龙潭脚
相关地名
塘岗
相关地名
东山坑
相关地名
王大市
相关地名
新屋
相关地名
溪岭脚
相关地名
岭脚
相关地名
枫树园
相关地名
清水坑
相关地名
内圩
相关地名
水孔弄
相关地名
鲍山头
相关地名
外潘
相关地名
竹翠
相关地名
豆腐坑
相关地名
西山头
相关地名
枫坑
相关地名
七里兰
相关地名
吴坑
相关地名
高水
相关地名
里村
相关地名
车昌
相关地名
大上湖
相关地名
下湖
相关地名
西坑
相关地名
潘山头
相关地名
周山头
相关地名
旧树
相关地名
千秧丘
相关地名
枝树坑
相关地名
吴家地
相关地名
上担岗
相关地名
下担岗
相关地名
水头
相关地名
岗头
相关地名
油坑
相关地名
陶舒
相关地名
陶舒岭脚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