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图书馆
武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港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8
颗粒名称:
三港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265-2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柳城区的三港乡,三港乡位于县城南部,处在宣平溪两侧,地形似葫芦。南西均接丽水县,西连竹客乡,北邻大溪口乡和柳城镇。总面积45.36平方公里,包括三港、黄山头、毛长、隔溪、石堂山、周源、双源口、黄西、毛弄等村的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柳城区
三港乡
内容
三港乡位于县城南部,处在宣平溪两侧,地形似葫芦。南西均接丽水县,西连竹客乡,北邻大溪口乡和柳城镇。总面积45.3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1359户,5354人,其中汉族5332人,畲族22人。乡政府驻地三港村,故名三港乡,距县城40公里,海拔170米。乡驻地有县城客车直达。
解放前称锦鼓乡,建国初曾建三港、曳坑两个乡,1956年合并为三港乡,1958年公社化建立三港(上游)人民公社为三港管理区,1960年为柳城公社三港大队,1961年10月体制下放,释原三港公社为三港、溪口两个公社,1983年7月建立三港乡。
该乡属山区,山峦重叠,蜿蜓起伏,有天师尖、五福后山,海拔都在800米以上,从松阳、丽水逶迤入境,成为南首之屏。有三条溪流分别汇入宣平溪:曳坑溪发源于大溪口乡里村,由东北入境,流经水头、曳坑,在曳坑口注入宣平溪;周源溪发源于竹客乡大毛岗,从西入境,流经周源、石门岭脚,在三港注入宣平溪;另一条溪发源松阳境内,在与竹客交界处流入,流经内祝、庙下畈等地,在隔溪村入宣平溪。气候四季分明,光照短缺,春夏多雨,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7月最高温度39℃,1月最低温度—7℃。
解放后建有水库一座,蓄水3万立方米,地下水库一处,渠长240米。有电灌站3个,装机容量43千瓦。
全乡耕地3798亩,其中水田3345亩,占耕地面积88%。山林地6万亩(其中杉木基地1.3万亩),占总面积的87.5%。非林地0.86万亩,占总面积的12.5%。粮食生产,1949年亩产约300斤,1971年跨纲要,1972年超千斤,1980年亩产1230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林业有松、杉、竹等,每年向国家提供500立方米。1984年产茶叶420担,油菜籽270担,油茶籽737担,养蜂73箱,生猪饲养量5190头
乡镇企业有锯板、榨油等厂20家,其中乡办2家,从业人员23人,年产值12.06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90万元,人均净收入260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初中1所,教职员8人,在校生253人;小学16所,教职员14人,在校生461人,学令儿童入学率97.02%。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影剧院4座。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5名,大村有医疗保健站。全乡有74.43%的人口饮用自来水。1984年人口出生率12.59‰,自然增长率4.7‰。
三港乡1359户,5354人,驻地三港村。
三港行政村,160户,667人,驻地三港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三港行政村,1956年建立三港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三港大队,1985年建立三港村委会,辖9个自然村。有耕地456亩,种水稻为主,兼种山地杂粮。
三港73户,315人,村委会及乡府政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三港地名。村坐落宣平、周源、石浦三条溪港汇合处,故名三港。距县城西南40.3公里,村呈长方形,是武三公路的终点,有数班客年直达县城。
黄山头8户,27人。
蕃薯山11户,44人。
原名石门岭。村民勤奋,种蕃薯出了名,被誉为“蕃薯山”,久之忘了原名,就以蕃薯山为村名。该村祖先黄家西,原籍温州平阳人,因洪水泛滥遭灾,带着全家五口逃荒在曳坑、章湾一带游住。后租种了三港王姓在石门岭的山,种蕃薯度日,遂在石门岭定居,至今已传孙七代。村四周都是山。
毛长17户,68人。
祖先郑岸,从江西南丰田里堡迁来,以贩卖小猪为业,原住鲍山头,后移居此地。村坐落山头上,山脚有机耕路东通三港。
隔溪26户,108人。
该村在三港村对面,中间有宣平溪相隔,故名隔溪。祖先范有胜从江西南丰流浪到此,后建宅定居,种麻为生。距今已传孙九代,村坐落山脚下,东靠高山,面对宣平溪,溪面建有石拱大桥,有机耕路与武三公路相接。
渡船头22户,93人。
该村由徐氏始建。徐姓从松阳毛源迁此,摆渡为生,至今约有二百年。此地过去是通丽水的必经之道,设有渡船,徐氏在渡头定居,年久“渡船头”成为村名。村后靠山,村南有畈,东对大溪,宣平溪在此折转南流入丽水县境。
石堂山1户,4人。
石浦坑口1户,5人。
石门岭头1户,3人。
洪潭行政村,134户,570人,驻地洪潭。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洪潭行政村,1956年建立洪潭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公社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洪潭大队,1985年建立洪潭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种水稻和杂粮,产有少量木材。
洪潭128户,53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洪潭地名。村里有口大池塘,说是山洪暴发时冲出的水潭,村以潭得名。距乡驻地北1公里,村呈长方形,坐落宣平溪两侧,武三公路从村口通过,有客年停靠站。
上山6户,32人。
周源行政村,192户,737人,驻地周源。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周源行政村,1956年建立周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周源大队,1985年建立周源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554亩,种水稻为主,兼种山地杂粮。
周源131户,51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周源地名。相传,明朝时期,此地曾住着一户姓陈的人家,后在京为官,为显赫家乡名声,称为“里街”。年久陈姓逐绝,继有南京人迁徙此地,见周围群山有似九龙蟠底之势,取村
名为“九龙底”。清时,又有曹姓从福建迁来定居,借溪流的发源地的“源”表示吉祥,把原名的“九”改为周,以表周祥之意,两字相联,定名周源,沿用至今。距乡驻地西3公里,村呈三角形。
双源口17户,56人。
石门岭脚44户,165人。
村建在双源与周源两村的出口处,曾名双源,后因村建在石门岭脚,更名石门岭脚。祖先曾大流从江西南丰迁来定居,已传孙十代。村后有石门岭,前有小溪,有机耕路从溪边通过,直达三港。
石吉务行政村,26户,108人,驻地石吉务。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曳坑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建立石吉务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三港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吉务大队,1985年建立石吉务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82亩,种水稻为主,兼种山地杂粮,产有木材、茶叶等。
石吉务26户,10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石积雾,现名石吉务。清乾隆年间,祖先吴亮富,从本县旧树迁此定居。村后山上有巨石,其形似马。日积月累岩石风化剥落,前人以为此石马是石积而成,故称为“石积马”,村名也取为石积马。以后演化成“石积磨”、“石积雾”,至今又写成“石吉务”。因当地方言“积”与“吉”同音,“马”、“磨”、“务”、“雾”近音,故有此变。距乡驻地东4.3公里,村呈元宝形。
黄西行政村,34户,138人,驻地黄西。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周源行政村.1956年属周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黄西大队,1985年建立黄西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129亩,以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
黄西34户,13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黄丝,现名黄西。相传,从前原有一户施姓在黄山田畈居住,后来发展成村,取名“黄施”,方言丝、施、西同音,故演写成“黄西”。距乡驻地西2.9公里,村呈扇形。
曳坑行政村,225户,810人,驻地曳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曳坑第一行政村,1956年建立曳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曳坑大队,1985年建立曳坑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629亩,水稻杂粮兼种,产有木材、毛竹、茶叶等。
曳坑198户,72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曳坑地名。祖先陈万山,于元朝时由缙云梅溪迁此定居。相传,陈游猎到此时,在水坑边烧了一堆篝火,过数月回来仍见火光,周围大雪不积,甚感奇异,以为吉祥之兆,就决心在此定居,把住宅建在水坑边,并取村名为锦溪。清乾隆年间,为纪念祖先建村功绩,追溯篝火闪亮之意,改村名为曳坑。距乡驻地东2.9公里,村呈直角形。
舍家地4户,15人。
处上畈23户,72人。
祖先姓李,从曳坑村移居此地,已传孙九代。村在曳坑上首田畈,故名处上畈。村后有山,村前有溪,西临曳坑村,有机耕路与三港相通。
毛弄行政村,39户,154人,驻地毛弄。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毛弄行政村,属曳坑乡,1956年建立毛弄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
毛弄大队,1985年建立毛弄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120亩,水稻、杂粮并种,主产木材。
毛弄39户,15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茅弄,现名毛弄。开始吴姓游猎到此,见土地肥沃,每年从家乡邀集数人来此开荒种植,搭茅铺暂居。因种植面积扩大,往返十余里,甚为不便,清乾隆年间,从祖处旧树移此定居。该地原是一条山弄,当时住的是茅铺,故起村名茅弄,弄后演写成毛弄。距乡驻地东5.2公里,村呈三角形,背山面水,有小路西通处上畈。
石浦行政村,204户,802人,驻地外曾。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石浦地名。石浦是黄坑、外曾、庙下畈、内祝等六个自然村的总称。解放初建立石浦行政村,1956年建立石浦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浦大队,1985年建立石浦村委会。有耕地675亩,种植水稻和杂粮,并产茶叶、木材、毛竹等。
外曾20户,85人,石浦村委会驻地,属石浦片村。
村民姓曾,村处在横坑、内祝、庙下畈之外,故名外曾。距乡驻地东4.3公里,村呈三角形,坐落两小溪的汇合处。盛产茶叶。
廖过20户,100人。
古时曾有廖姓造宅住过,故名廖过。廖姓衰落,直至民国时期才由章田、柘坑两村人民资助陶金宝造了三间草铺居住,陶姓一面种田,一面烧茶水供过往行人解渴歇息,夜里也可在此借火照明。村处在十字路口,四周是山,有小溪,东通内祝,西与竹客乡交界。
章边17户,76人。
祖先王启祖,原住张大山村,以租种章姓的山地为业,后在山腰建村定居,取村名章边。现已传孙十代。村四周都是山。
内祝15户,78人。
庙下畈37户,138人。
村建在内祝村口的庙下,下首是畈田,故名庙下畈。祖先姓祝,从邻近内祝村迁来。村后靠山,村前有机耕路。
横坑95户,327人。
村原名石浦。祖先石矶,青田人,兄弟三人到此打猎,搭石铺暂住。一日在铺内烧一堆火外出打猎,七天后返回,余火未灭,认为是吉祥之兆,就定居于此,并取村名石铺,后演写为石浦。民国时期“石浦”定为行政村名,故改名横坑。村坐落横坑岭脚,有坑水流村口,自东往西,有路北通外曾。
天师尖(废村)
祖先周国华,原籍松阳周山头,有田在天师庙脚,为耕种方便,于一百年前迁居此地,原名岗头,后改为天师尖,相传七代,在1971年全部转迁廖过,现成为废村。
章湾行政村,98户,372人,驻地章湾。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三港乡,建立章湾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建立章湾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章湾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85亩,种水稻和杂粮,产有茶叶、木材。
章湾84户,32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章湾地名。由章姓始居,村建在宣平溪下游转湾处,故名章湾。距乡驻地南1.3公里,村呈新月形,坐落宣平溪东侧。
隔溪14户,50人。
陈上弄行政村,33户,126人,驻地陈上弄。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曳坑乡毛弄行政村,1956年建立陈上弄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陈上弄大队,1985年建立陈上弄村委会,1个自
然村。有耕地88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茶叶、木材等。
陈上弄33户,12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陈上弄地名。清乾隆年间,有李氏兄弟两人从江西南丰县迁此定居。因大都姓陈,村位于曳坑上首,又是山弄,故名陈上弄。距乡驻地东5.6公里,村呈长条形。
双村行政村,46户,178人,驻地双村。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曳坑乡毛弄行政村,1956年建立老鼠窠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老鼠窠大队,1967年曾改名红卫大队,1972年又复名老鼠窠大队,1932年3月改名双村大队,由二个自然村组成,因两村人民贯来团结互助,故名双村。1985年建立双村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01亩,种植水稻和杂粮,出产木材、茶叶等。
双村35户,14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老鼠窠。现名双村,是原老鼠窠的内窠,曾名金村。因处在深山密林中,时有虎狼出没,也称为老虎窠,后改为老鼠窠。1982年县地名普查时,定新名为双村。距乡驻地东6.3公里,村呈三角形,坐落两小溪的汇合处,是宣平通往丽水的要道。
外窠14户,37人。
张大山行政村,76户,310人,驻地张大山。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张大山行政村,1956年建立张大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公社曳坑管理区,1961年建立张大山大队,1985年建立张大山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230亩,种水稻和杂粮,盛产木材。
张大山76户,310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张大山地名。村周围多山,又高又大,又是张姓始居,故定村名张大山。距乡驻地南3.6公里,村呈圆形,有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流向丽水注入雅溪水库。
五福行政村,75户,300人,驻地五福。
以驻地定名。解放初属曳坑第二行政村,1956年建立五福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五福大队,1985年建立五福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有耕地262亩,种植水稻和杂粮,兼营林业,盛产木材。
五福46户,17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五福地名。开始由五户人居住,家境平安,生活安定,衣食饱暖,子孙兴旺。人们称赞他们五户人福气好,久之,村名就唤五福。距乡驻地东5.4公里,村呈方形。全境群山纵横,盛产木材。
上高田2户,8户。
柳舒3户,15人。
下垵18户,76人。
舒姓祖先,原孤山后人,先移居五福,一百年前转居于此,取名野垵。意为“也安”。因方言也、下、野同音,故后人演写为下垵。村坐落半山腰中,南有五福村,东通双村,北通处上畈。
张山4户,18人。
西山1户,3人。
西隔1户,9人。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三港乡
相关地名
三港
相关地名
黄山头
相关地名
蕃薯山
相关地名
毛长
相关地名
隔溪
相关地名
渡船头
相关地名
石堂山
相关地名
石浦坑口
相关地名
石门岭头
相关地名
洪潭
相关地名
上山
相关地名
周源
相关地名
双源口
相关地名
石门岭脚
相关地名
石吉务
相关地名
黄西
相关地名
曳坑
相关地名
舍家地
相关地名
处上畈
相关地名
毛弄
相关地名
石浦
相关地名
外曾
相关地名
廖过
相关地名
章边
相关地名
内祝
相关地名
庙下畈
相关地名
横坑
相关地名
天师尖
相关地名
章湾
相关地名
陈上弄
相关地名
双村
相关地名
外窠
相关地名
张大山
相关地名
五福
相关地名
上高田
相关地名
柳舒
相关地名
下垵
相关地名
张山
相关地名
西山
相关地名
西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