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客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7
颗粒名称: 竹客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259-26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柳城区的竹客乡,竹客乡位于县城西南,上(茭道)松(阳)公路两侧。东邻三港乡,南界松阳县,西接新塘乡,北连柳城镇,总面积40.4平方公里,包括竹客、乌漱、丁鸟、下屋、石门洲、龙门洞、江杭、顶头、叶坑等村的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柳城区 竹客乡

内容

竹客乡位于县城西南,上(茭道)松(阳)公路两侧。东邻三港乡,南界松阳县,西接新塘乡,北连柳城镇,总面积40.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共976户,4105人,其中汉族4098人,畲族7人。乡政府驻地竹客村,得名竹客乡,距县城45公里,海拔305米。交通方便,有县城客车直达,并有金华至松阳的班车来往。
  解放前称阳和乡,建国初建政竹客乡,公社化时属柳城(曾名卫星)人民公社为竹客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竹客公社,1983年7月恢复竹客乡。
  该乡属山区,全境山峦重叠,连绵起伏,盛产竹木。山麓涧边有梯田和少数垄田。主要河流竹客溪,从松阳县入境,与新塘乡的小溪合流,至柳城镇江下注入宣平溪。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短缺,无霜期较长,7月最高温39℃,1月最低温—8℃,水利条件较差,近年建有水库3座,蓄水7万立方米。
  全乡有耕地3652亩,其中水田3336亩,占耕地面积91.3%。山林地5万亩,其中林业基地4974亩,占总面积84.7%,非林地0.9万亩,占总面积的15.3%。粮食生产,1949年亩产约350斤,1980年总产338万斤,1984年亩产1047斤,总产434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产茶叶306担,油菜籽156担,油茶籽390担,生猪饲养3498头。每年投售国家木材574立方米。
  乡镇企业有棉纸制造厂、算盘厂、家具厂等14家,其中乡办8家,从业人员32人,产值8.95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50万元,人均净收入228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初中1所,教职员工8人,在校生198人。小学11所,教职员工18人,在校生423人,学令儿童入学率84.53%,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4人,大村有医疗保健站。
  1984年人口出生率16.04‰,自然增长率为8.86‰。
  1935年至1937年间,红军挺进师曾在该乡进行过革命活动。
  竹客乡976户,4105人,驻地竹客。
  竹客行政村,157户,605人,驻地竹客。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竹客行政村,1956年建立竹客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竹客大队,1985年建立竹客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449亩,山5000亩,农林并举,出产木材、毛竹等。
  竹客157户,605人,村委会及乡政府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竹客地名。古时村内多姓陈,曾名陈宅。
  相传,此地原来只有一爿“新庄店”,某日有一位卖小猪的住此宿夜,在店旁烧了一堆火,又栽了一根小竹,翌日离店时留言说,明年再来时如火种还在,此地就取名火村,若竹子成活那取名竹客。第二年小猪客回来,见火种已灭,小竹居然长出嫩叶了,于是定名竹客村。距县城西南45.5公里,村呈长方形,有小溪穿村而过,为武(义)竹(客)、松(阳)竹(客)公路的交接点,交通方便。盛产竹木。
  乌漱行政村,133户,515人,驻地乌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乌漱行政村,属新塘乡,1956年成立乌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新塘管理区,1961年建立乌漱大队,划归竹客公社管辖,1985年建立乌漱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421亩,种杂粮和水稻,有山林4000亩,主产木材。
  乌漱133户,51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乌漱地名。明朝正德年间,有位吴姓人,从遂昌梧桐口迁此定居。此处四面环山,古木蔽天,光照短缺,使人有晨乌早黑之感;树上百鸟栖聚,地下野兽群集,骚鸣吼啸,昼夜灌耳,因起村名“乌哨”。民国十九年吴绍良路过乌漱岭,在凉亭里歇息时,看见亭柱的对联上有“乌漱岭”三字,联想到村名,建议村从岭名,改“乌哨”为乌漱。距乡驻地3.3公里,村呈长方形,柳城至新塘公路从村脚通过,有客车停靠站。
  丁鸟行政村,77户,336人,驻地丁鸟。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丁鸟行政村,1956年建立丁鸟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丁鸟大队,1985年建立丁鸟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300亩,种水稻和杂粮,山林地3000亩,盛产木材。
  丁鸟70户,305人户,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丁鸟地名。村内多数姓丁,村下首有座山,形似大鸟,故名丁鸟。距乡驻地西北3.3公里,村呈长方形。
  下屋7户,31人。
  石门洲行政村,91户,403人,驻地石门洲。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石门洲行政村,1956年建立石门洲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门洲大队,1985年立建石门洲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300亩,水稻和杂粮并种,产有木材、毛竹、茶叶等。
  石门洲68户,30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石门洲地名。村入口处有座巨岩,状似大门,村坐落在“石门”里面,故名石门洲。距乡驻地东北3.2公里,村呈圆形,柳(城)竹(客)公路穿村而过,有客车停靠站,交通便利。
  龙门洞23户,96人。
  村后龙岗山有石洞,名龙门洞。村以洞名得名。清朝晚期,鲍姓祖先从遂昌县濂竹
  乡越家田村迁入此地,至今已有五代。村四面环山,坐落两条小溪的汇合处与两条公路的交叉口。
  江坑行政村,58户,233人,驻地江坑。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丁鸟行政村,1956年建立江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江坑大队,1985年建立江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216亩,种植水稻和杂粮,非耕地200亩,护养林木,盛产木材。
  江坑58户,23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江坑地名。元朝延祐年间,曾姓从茭湖迁住此地。村坐落垄葱山脚,村后村中都有山岗,村前有水坑,故起名“岗坑”。当地人“岗”、“江”读音相同,后简写为江坑。距乡驻地西北3.7公里,村呈船形,南有小溪沿村流过。
  顶头行政村,82户,336人,驻地顶头。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顶头行政村,1956年建立顶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顶头大队,1985年建立顶头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262亩,种植水稻和杂粮,有山林基地500亩,盛产木料。
  顶头50户,204人,村会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鼎头,即现名顶头。村建在山头顶,地势突兀,象只巨鼎,故起名“鼎头”,后简写为顶头。距乡驻地西北1.9公里,村呈方形。
  樟头32户,167人。
  从前,村四周多樟树,又属顶头村管辖,取村名樟头,又名外顶头。清朝中期,吴姓祖先从本县乌漱村迁来。村坐落山头,四面环山。
  叶坑行政村,42户,167人,驻地叶坑。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石门洲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石门洲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叶坑大队,1985年建立叶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132亩,种水稻和杂粮,非耕地1500亩,护养林木,盛产木材、毛竹,并产有茶叶、油茶等。
  叶坑42户,16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叶坑地名。早年村人姓叶,村前后均是山坑,故名叶坑。距乡驻地东北2.1公里,村呈三角形,坐落柳竹公路南侧,有两条小溪在村口汇合。
  六葱湖行村政,83户,393人,驻地六葱湖。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六葱湖行政村,1956年建立六葱湖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六葱湖大队,1985年建立六葱湖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397亩,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产有木材、茶叶等。
  六葱湖53户,24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绿葱湖。古时村前有泥糊潭,终年积水,四周长遍绿色水葱,故名绿葱湖。发展成村后,村亦名绿葱湖,现简化六葱湖。距乡驻地东2.8公里,村呈方形,坐落小溪西侧,溪水沿村流过三港,汇入宣平溪。
  向后9户,45人。
  六葱湖村,人口发展较快,住房拥挤,又缺乏宅基造屋。清朝晚期,有陈、曾两户在宗祠后面建宅,另成一村,因向后面发展成村,故名向后。四周环山,交通欠便。
  高坑21户,101人。
  原名田铺垄。明朝时期有廖姓,石门洲人,在此田垄塔铺居住,种田为生,因该地山岗较高,岗下有山坑小溪,故改名高坑。
  四面环山。
  西舒行政村,51户,241人,驻地西舒。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西舒行政村,1956年建立西舒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上游公社三港管理区,1961年建立西舒大队,划归竹客公社,1985年建立西舒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224亩,种植水稻,兼种杂粮,该地山高林密,盛产木材。
  西舒51户,24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西舒地名。相传,古代此地有18户舒姓居住。大都在外做官,有的随官出迁,有的子孙无继,逐渐无人居住。清道光年间,周姓从松阳周山头迁此定居,因以姓舒人先居,村庄坐西朝东,取其两义,定村名为西舒。距乡驻地东4公里,村呈梯形。
  东西行政村,148户,621人,驻地叶宅。
  由东社、叶宅、过路田三个自然村组成。解放初建立东西行政村,1956年建立东西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东西大队,1985年建立东西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540亩,种水稻和杂粮,山地面积广阔,是木材的主要产区之一。
  叶宅89户,385人,东西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叶宅地名。元朝有叶姓,从松阳卯山迁来定居,村以姓氏起名,故为叶宅。距乡驻地南0.9公里,村呈圆形,坐落两小溪的汇合处。
  东社50,200人。
  原属叶宅村,因解放初农业社建在此地,又坐落叶宅东西,后命名东社。清朝中期,叶姓从松阳县迁入叶宅,后有曾、陈两姓相继迁来。东北依山,西南有小溪,竹客至松阳公路穿村而过。
  过路田7户,36人。
  从前竹客至松阳要路过此地,村建在田边,遂名过路田。东旁小溪,西依山,南北有垄田。
  石牛山行政村,39户,191人,驻地石牛山。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叶宅行政村,1956年建立石牛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柳城(曾名卫星)公社竹客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牛山大队,1985年建立石牛山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52亩,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主产木材、毛竹。
  石牛山38户,18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石牛山地名。村后山岗有一巨石,其状似牛,传说,是神仙把牛丢弃于此变成的,后人称此山为石牛山,村以山名得名。距乡驻地东1.6公里,村呈椭圆形。
  石牛山原是这里一处风景,属宣平八景之一,名“石牛望月””。现已风化无存,但民间仍流传着有关石牛的故事。
  和坑1户,6人。
  古时,该地小溪边有许多荷叶,故得名荷坑,后演写为和坑。抗日战争时期陈姓从松阳县三都乡迁入建村。四面环山,村旁有小溪。
  农家副业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竹客乡
相关地名
竹客
相关地名
乌漱
相关地名
丁鸟
相关地名
下屋
相关地名
石门洲
相关地名
龙门洞
相关地名
江坑
相关地名
顶头
相关地名
樟头
相关地名
叶坑
相关地名
六葱湖
相关地名
向后
相关地名
高坑
相关地名
西舒
相关地名
东西
相关地名
叶宅
相关地名
东社
相关地名
过路田
相关地名
石牛山
相关地名
和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