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联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5
颗粒名称: 西联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8
页码: 247-2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柳城区的西联乡,西联乡位于县城西部,三面环山,东邻泽村乡,南接新塘乡和柳城镇,西界遂昌县,北连登云乡与金华县。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包括马口、陈宅、何宅、八百岭头、外八百、树坑、下铺、田坪等村的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柳城区 西联乡

内容

西联乡位于县城西部,三面环山,东邻泽村乡,南接新塘乡和柳城镇,西界遂昌县,北连登云乡与金华县。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一个乡。辖24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有1952户,7781人,其中畲族44人,余均汉族。乡政府驻地马口,海拔215米,距县城36公里,有客车通达县城,因处山区,山高路陡,交通不便。
  解放前分河西乡、西联乡,解放初两乡合并建立西联乡,属桃溪区。公社化时,属柳城(卫星)人民公社为西联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西联公社,1983年7月建立西联乡。
  该乡属山区,面积辽阔,西北部地势高峻,崇山重叠,峙耸蜿蜓。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南有铜锣尖、西有狮子岩、牛头山,海拔都在1500米左右,由丽水逶迤入境构成西障南屏。东南部多丘陵,梯田层叠,溪涧纵横。主要溪流有西溪,发源于牛头山北麓,流经马口等地向东入柳城祝村,汇入宣平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500毫米,年均温度15.5℃,无霜期约230天,属亚热带季风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农、林业生产,主要经营以林业为主,兼种水稻、山地杂粮。特产有宣莲、香菇、药材、猕猴桃、水菖花等,地下蕴有萤石、金、银矿藏。
  解放后建有水库6座,总蓄水量20万立米。
  全乡耕地5483亩,其中水田4656亩,山林地14万亩,占总面积91%,非林地1.4万亩,占9%。粮食,1979年总产625万斤,1980年总产600万斤,1984年总产815万斤,亩产1229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产茶叶986担,油菜籽489担,油茶籽1024担。生猪饲养量8131头,养蜂119箱。林业:木材年产量4000立方米,1984年向国家提供1690立方米。特产猕猴桃,年产量最高有10万多斤。
  乡镇企业有水电站7座,装机300千瓦,并有萤石开采、农具厂、砖瓦厂等19家,从业人员99人,产值14.01万元。
  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7万元,人均净收入255元。
  文卫事业:有初中1所,学生312人,教职工12人;有小学24所,学生813人,教职工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01%,尚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大村有医疗站。1984年人口出生率10.66‰,自然增长率4.24‰。
  该乡水力资源丰富,为我县建设小水电提供良好条件。西溪水力发电工程正在建设,计划在马口建造一座装机容量为6400千瓦的水电站。
  该乡是革命老区,解放前建有22个地下党支部,有共产党员186人。革命烈士吴谦出生于马口村,1927年入党,曾任宣平县委委员,宣平西营红军党代表等职,1930年9月3日赴杭购买枪支,被叛徒出卖,在兰溪被捕,9月6日被杀害在兰溪南门外沙滩上。
  西联乡1952户,7781人,驻马口。
  马口行政村,276户,1085人。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马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马口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口大队,1985年建立马口村委会,辖10个自然村。有耕地783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菜籽等,特产有宣莲。
  马口130户,462人,乡及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马口地名。马口地形象马,村庄坐落“马头下”,故名马口。位于县城西南36公里,村呈长方形,南靠西溪,交通便利,柳城至下田公路穿境而过,有停靠站。
  陈宅16户,68人。
  何宅17户,74人。
  隔溪33户,92人。
  明末,周姓祖先从本县新塘迁此定居,因对面有马口村,与该村相隔一条溪,故取村名隔溪。地势平坦,依山旁溪,左右是田。
  八百岭头17户,76人。
  约在四百多年前柳姓祖先从浦江移居此地,附近有丘大田叫八百田,故村名八百田,因村庄坐落山腰,后又改称八百岭头。三面环山,村前是田。
  外八百4户,18人。
  树坑34户,145人。
  明正德年间,傅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坑又有许多大树,就起村名树坑。村庄坐落山脚,三面环山,村前是田。
  柿树坪18户,63人。
  树坑弄12户,55人。
  下铺4户,18人。
  田坪行政村,38户,139人,驻田坪。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东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东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田坪大队,1985年建立田坪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36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杂木,兼产香菇、中药材、水菖花、猕猴桃等。
  田坪21户,7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田坪地名。高处有田,村前田畈较平,故名田坪。距乡驻地西北12.5公里,村呈长方形,地处高山,交通不便。
  荷花地14户,52人。
  村庄坐落山坳,地形象荷花,遂取村名荷花地,凌姓人于1976年从山水村迁此定居。四面环山。
  石柱源行政村,40户,156人,驻石柱源。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东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东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柱源大队,1985年建立石柱源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40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杂木,兼产香菇、水菖花、厚朴等。
  石柱源25户,9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石柱源地名。村口有两座岩石,形似石柱,村庄是章溪发源地,故名石柱源。距乡驻地西北10.7公里,村呈长方形,西南靠小溪,地处山坞,交通不便。
  水口15户,64人。
  水碓坑行政村,37户,151人,驻下水碓坑。
  该村委会辖上、下水碓坑二村,总称水碓坑。解放初属章五里行政村,1956年属西
  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水碓坑大队,1985年建立水碓坑村委会。有耕地25亩,以种山地杂粮为主,兼营林业,特产有香菇、猕猴桃。
  下水碓坑15户,70人,水碓坑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下水碓坑地名。村内有小溪,上首溪边建有水碓,故村名为下水碓坑。距乡驻地西北8.5公里,村呈长方形,地处高山,交通不便。
  上水碓坑22户,81人。
  该地山坑建有水碓,村建在水碓上首,故名上水碓坑。坐落山坞,有两条涧水在村口汇合,四面环山,交通不便。
  东坑行政村,67户,275人,驻东坑。
  因驻地得名。1950年建立东坑行政村,1956年成立东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东坑大队,1985年建立东坑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109亩,以种山地杂粮为主,兼营林业,特产有水菖花、香菇、猕猴桃等。
  东坑36户,15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东坑地名。村坐落坑(小溪)的东面,遂取村名东坑。距乡驻地西北10.8公里,村庄散列呈三角形,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和尚田9户,33人。
  旧处3户,12人。
  马栏12户,52人。
  村庄形成已将近二百年,祖先姓徐,从山东迁此定居。据传早先在遂昌大平田一带打仗时,曾在此地养过马,故名马栏。坐落山腰,四面环山。
  大坑下7户,27人。
  田铺行政村,23户,102人,驻田铺。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东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东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田铺大队,1985年建立田铺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31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杂木,特产有香菇、厚朴等。
  田铺23户,10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田铺地名。祖先是马口人,到此掘山粉(淀粉),在田后坎定居形成村,取名田铺。距乡驻地西北10公里,村呈圆形,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章五里行政村,62户,240人,驻章五里。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章五里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西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为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章五里大队,1985年建立章五里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35亩,以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毛竹、木材、竹箬等。
  章五里61户,23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章五里地名。明朝万历年间,浦江钱永强来林重坑居住。附近有章溪村,为章、卢、郑三姓聚居,后因败落,钱永强第二代孙移居此地,与林重坑相距五里,改章溪为章五里。距乡驻地北6.8公里,村呈长方形,东北靠溪,交通不便。
  东山背1户,3人。
  殿下畈行政村,73户,286人,驻殿下畈。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章五里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联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管理区,1961年建立殿下畈大队,1985年建立殿下畈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47亩,以种水稻、山地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猕猴桃。
  殿下畈73户,286人,
  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殿下畈地名。章五里水口原有一座穆西殿,殿下首有田畈,称殿下畈。清朝嘉庆年间,朱世海从溪口迁此定居,将殿下畈定为村名。距乡驻地北6.4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方形,西南靠小溪,交通不便。
  双溪口行政村,60户,251人,驻溪口。
  原名溪口大队,因重名、更名双溪口大队。解放初属章五里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联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溪口大队,1982年3月改名双溪口大队,1985年建立双溪口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44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的半山区,兼营林业,特产有猕猴桃。
  溪口60户,251人,双溪口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溪口地名。村庄坐落两条溪的汇合口,故名溪口。距乡驻地北5.1公里,村呈三角形,地处山坞,交通不便。
  上田行政村,23户,100人,驻上田。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四百田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弄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田大队,1985年建立上田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24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杂木、毛竹等,特产有香菇、猕猴桃。
  上田23户,100人,村委会驻地。
  该村位于下田、四百田两村的上面,故名上田。距乡驻地西8.7公里,村呈圆形,西南靠小溪。
  四百田行政村,84户,328人,驻四百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四首田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弄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四百田大队,1935年建立四百田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00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毛竹,特产有竹箬、猕猴桃。
  四百田68户,26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四百田地名。古代村前有四亩田(一百把为一亩),故村名四百田。距乡驻地西北6.2公里,西南靠小溪,交通方便,邻村下田有客车通达。
  老鼠岩16户,61人。
  下田行政村,57户,219人,驻地下田。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四百田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弄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下田大队,1985年建立下田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83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茶叶、木材、毛竹、猕猴桃等。
  下田49户,19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下田地名。以四百田为中心,上首的村叫上田,该村坐落下首,故名下田。距乡驻地西北5.8公里,村呈长方形,南靠小溪,交通方便,县城客车直达该村。
  金竹坑8户,28人。
  金山行政村,90户,369人,驻金鸡山背。
  驻地在金鸡山背,为书写方便删去“鸡、背”两字,合作化时取名金山农业社。解放初属内河洋行政村,1956年成立金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金山大队,1985年建立金山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有耕地216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
  金鸡山背37户,150人,金山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金鸡山背地名。
  清嘉庆年间,杨姓祖先从溪口迁此定居时,村庄山脚曾开过金银矿。据传:矿中曾开出一块形似金鸡的矿石,山就取名金鸡山,村庄建在山背上,故名金鸡山背。距乡驻地北4公里,村呈直角形,属半山区。
  杨梅岗25户,98人。
  三百年前,陶姓祖先从本乡汤山迁居于此,村庄坐落山岗上,当时该地杨梅树很多,故取村名杨梅岗。四周环山。
  小溪下16户,61人。
  黄宝舒12户,60人。
  五百年前蒋姓祖先从东阳迁居于此,村名来历不详。村坐落山腰,村前是田,三面环山。
  汤山行政村,70户,273人,驻汤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汤山行政村,1956年成立汤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章五里管理区,1961年建立汤山大队,1985年建立汤山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耕地267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
  汤山70户,27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汤山地名。相传:此地原是汤姓居住,后来汤姓绝,陶姓祖先于明朝年间从本县东垄迁此定居,因汤姓先居,取村名汤山。距乡驻地北4.2公里,村呈圆形,居住尚集中,交通不便。
  弄坑行政村,49户,207人,驻弄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四百田行政村,1956年建立弄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弄坑大队,1985年建立弄坑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耕地72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产松、杉、杂木、毛竹、猕猴桃、竹箬等。
  弄坑49户,20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砻坑。村前有一条山垄,一条坑(小溪),取村名垄坑,后写成弄坑。距乡驻地西北4.8公里,村呈长条形,南靠小溪,交通方便,柳城至下田公路从村前通过,有停靠站。
  河涧行政村,83户,335人,驻河涧。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河涧行政村,1956年建立河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河涧大队,1985年建立河涧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216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
  河涧79户,32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河涧地名。该村是缺水之地,古人想得到水,取名河涧村。距乡驻地北2.2公里,村呈长方形,居住尚集中。
  黄岭头4户,8人。
  内河洋行政村,236户,986人,驻内河洋。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内河洋行政村,1956年成立内河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内河洋大队,1985年建立内河洋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750亩,是以种水稻、杂粮为主的半山区,兼产茶叶、油茶籽,特产有宣莲。
  内河洋236户,98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河洋。何姓祖先尚—于明朝正德年间,从丽水西乡游览到此,“见此地山明水秀,平坦可居,遂卜筑而家,其地名为河洋,表示宣邑西河,何氏盛大”,后因武义有下杨,桃溪镇有荷样,方言与河洋同音,改名内河洋。距乡驻地北2.2公里,村呈方形,有一小溪穿村流过。
  雪坑行政村,58户,215人,驻雪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河涧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河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雪坑大队,1985年建立雪坑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114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营茶叶、油茶籽。
  雪坑6户,20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雪坑地名。据传,清朝道光年间,章、黄两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后太平军造反到此,清政府镇压农民革命,杀人无数,血流成坑,取名血坑。咸丰以后,村遭火焚,成为白地一片,改名雪坑。距乡驻地东北2公里,村呈方形,南靠小溪,属半山区。
  大坪5户,19人。
  大屋23户,88人。
  此地原有一幢21间的房子,年久而废。二百多年前,黄姓祖先从福建迁此以种麻为生,后发展成村,叫大屋。村庄坐落山脚,前是田,三面环山。
  黄沙岗17户,64人。
  三百年前,谢姓祖先从温州平阳迁此定居,因此处全是黄沙地,故取村名黄沙岗。三面环山,村前依田。
  樟树脚7户,24人。
  三笋坑行政村,44户,175人,驻三笋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大溪口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弄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三笋坑大队,1985年建立三笋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90亩,是以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为主的山区,兼产松、杉、杂木。
  三笋坑44户,17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三笋坑地名。村旁龙潭边有三座岩石象石笋,得村名三笋坑(坑即小溪)。距乡驻地西3.9公里,村呈长方形,柳城至下田公路从村北通过,有停靠站。
  大溪口行政村,1C2户,368人,驻大溪口。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大溪口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大溪口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大溪口大队,1985年建立大溪口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200亩,是以种水稻、杂粮为主的半山区,兼产茶叶、木材、毛竹等。
  大溪口71户,25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大溪口地名。西有大溪与小溪在村西汇合,村庄得名大溪口。距乡驻地西1.9公里,村呈长方形,柳城至下田公路从村前通过,有停靠站。
  中央畈14户,47人。
  内庵17户,66人。
  早先此地有个尼姑庵,在大溪口里面,三百年前,邹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就取村名内庵。村庄坐落山脚,三面环山,村前依田旁溪。
  乌坛下行政村,46户,155人,驻乌坛下。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饭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饭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乌坛下大队,1985年建立乌坛下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97亩,以种山地杂粮、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等。
  乌坛下46户,15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乌坛下地名。村庄坐落于一块乌黑的大岩石下面,故名乌坛下。距乡驻地西2.3公里,村呈三角形,属半山区。
  饭甑行政村,137户,
  531人,驻饭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饭甑行政村,1956年成立饭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饭甑大队,1985年建立饭甑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384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毛竹。
  饭甑86户,31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饭甑岭头地名。村庄坐落小山头,此山头地形象家用饭甑,故山名饭甑岭头,村以山得名,后简称饭甑。距乡驻地西2.5公里,村呈圆形,居住尚集中。
  半丘36户,142人。
  三百多年前,周姓祖先从本县新塘后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因村庄坐落山腰,村前有几亩田,村周围大树成荫,太阳只能照到半丘田,故取村名半丘。三面环山。
  高舒15户,70人。
  直坑行政村,27户,117人,驻直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饭甑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饭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直坑大队,1985年建立直坑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76亩,是以种水稻、杂粮为主的半山区。
  直坑23户,10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直坑地名。村北有一条坑(小溪)很直,故取村名直坑。距乡驻地西3.6公里,村呈三角形。
  荔枝铺4户,16人。
  壶源行政村,157户,616人,驻壶源。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壶源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壶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立壶源大队,1985年建立壶源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58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特产有宣莲。
  壶源60户,22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湖源。地形象茶壶,村旁有溪源,故名壶源。《县志》载:有泉自岩隙出,可灌田四百亩,四时不竭,冬暖夏凉,亦名水源泉”。距乡驻地南1.8公里,村呈圆形。
  下塘23户,86人。
  古时,此地原是一座和尚寺,寺边有口塘,五百年前,祝姓祖先从浦江迁此定居,取村名下塘。村庄坐落山脚,前依田,三面环山。
  后昌外2户,8人。
  上村41户,182人。
  因地处壶源村上首,故名上村。五百年前郑姓祖先从新塘乡乌坛村迁此,后发展成村。村庄坐落山脚,村前旁田,三面环山。
  李章后30户,11人。
  始祖姓李,从新塘乡内周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家后,至今已传宗十一代,因方言家与章近音,后演写为李章后。村庄坐落山脚,四面环山。
  李塘坑1户,3人。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西联乡
相关地名
马口
相关地名
陈宅
相关地名
何宅
相关地名
隔溪
相关地名
八百岭头
相关地名
外八百
相关地名
树坑
相关地名
柿树坪
相关地名
树坑弄
相关地名
下铺
相关地名
田坪
相关地名
荷花地
相关地名
石柱源
相关地名
水口
相关地名
水碓坑
相关地名
下水碓坑
相关地名
上水碓坑
相关地名
东坑
相关地名
和尚田
相关地名
旧处
相关地名
马栏
相关地名
大坑下
相关地名
田铺
相关地名
章五里
相关地名
东山背
相关地名
殿下畈
相关地名
双溪口
相关地名
溪口
相关地名
上田
相关地名
四百田
相关地名
老鼠岩
相关地名
下田
相关地名
金竹坑
相关地名
金山
相关地名
金鸡山背
相关地名
杨梅岗
相关地名
小溪下
相关地名
黄宝舒
相关地名
汤山
相关地名
弄坑
相关地名
河涧
相关地名
内河洋
相关地名
雪坑
相关地名
大坪
相关地名
大屋
相关地名
黄沙岗
相关地名
樟树脚
相关地名
大溪口
相关地名
中央畈
相关地名
内庵
相关地名
乌坛下
相关地名
饭甑
相关地名
半丘
相关地名
直坑
相关地名
荔枝铺
相关地名
壶源
相关地名
下塘
相关地名
后昌外
相关地名
上村
相关地名
李章后
相关地名
李塘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