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4
颗粒名称: 大源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241-2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柳城区的大源乡,大源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大溪口乡为邻,西南与柳城镇毗连,北和泽村、云华乡接壤。总面积13.3平方公里,包括全塘口、观后、弄口、江山㘭、青坑、内潘、下青坑、郑回、上河等村的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柳城区 大源乡

内容

大源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大溪口乡为邻,西南与柳城镇毗连,北和泽村、云华乡接壤。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有894户,3575人,其中畲族448人,余系汉族。乡政府驻地全塘口,距县城35公里,海拔200米。
  解放初建乡时取大岭头、乌溪源两个村名的首尾各1字,得名大源乡。解放前是上坦区保华乡辖地,1950年建政大源乡,属上坦区。公社化时属柳城(卫星)公社为大源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大源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建立大源乡。
  该乡属半山区,东北部多系山丘,西南部分平原。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无霜期较长,适宜农业生产。河流有东溪从云华乡入境,沿该乡与泽村乡界西流,从西叶桥折南出柳城镇,汇入宣平溪;乌溪,发源于大岭头,流经乌溪源、上河、溪滩铺,在柳城汇入东溪。建有乌溪源、后塘畈等水库8座,蓄水量57万立方米,电灌站3处,装机40千瓦。农业以产粮为主,兼营茶叶、油茶、蚕桑等经济作物,特产有宣莲。
  全乡耕地3397亩,其中水田3094亩,占耕地面积91%。山林地1.86万亩,非林地0.8万亩。粮食生产:1972年亩产超千斤,1980年总产522万斤,1984年总产575万斤,亩产1771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作物:1984年产茶叶257担,蚕茧196担,油菜籽402担,油茶籽525担,生猪饲养量4222头,养蜂14箱,养鱼面积116亩。
  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砖瓦、制茶、陶器、服装厂等12家,从业人员140人,年产值9.5万元。
  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8万元,人均净收入292元。
  文卫事业:有初中1所,学生193人,教职员工10人;小学8所,学生364人,教职工19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等设施。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大村有医疗站。1984年人口出生率10.38‰,自然增长率5.33‰。
  文物“宣阳观铜钟”。唐朝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为道士叶法善铸造。现保存在延福寺;“冲真观石碑”,唐开元年间(公元713至741年)为李赞所书,碑文记述了当时宣平地区的有关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也保存在延福寺内。
  大源乡894户,3575人,驻全塘口。
  全塘口行政村,114户,421人,驻地全塘口。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郑回行政村,1955年合作化时与观后村成立新民初级农业社,1956年属先锋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全塘口大队,1967年称为新民大队,1972年,复名全塘口大队,1985年建立全塘口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38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蚕茧、油菜籽等,特产有宣莲、药材、桔梗。
  全塘口81户,303人,乡及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全塘口地名。祖先全喜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从永嘉县迁此定居,村后原有一口塘,村坐落塘口,故名全塘口。位于县城西南31.5公里,村呈梯形,西临东溪,后靠山。
  观后33户,118人。
  该村地处冲真观的后面,约二百年前王姓祖先从东阳迁此定居,发展成村,取村名观后。村庄四周均是农田,交通便利。
  后塘畈行政村,94户,378人驻后塘畈。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青坑岭脚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后塘畈大队,1985年建立后塘畈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有耕地388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宣莲、蘑菇、蚕茧等。
  后塘畈43户,16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后塘畈地名。夏姓云发兄弟三人,于清乾隆年间从福建迁此定居,村前原有一口莲塘,并有一畈田,故取村名后塘畈。该村外面有几个小村,后塘畈在里面,又称内铺。距乡驻地1.6公里,村呈直角形,西北靠山。
  江山坳23户,95人。
  村庄坐落山坳,对面的江山村,有人在朝里做官,较有名气,遂取村名江山坳。祖先姓夏,从江西迁来,已近二百年。东北是山,南有农田,西有路。
  章平院16户,62人。
  相传,此地原先地平,人多,土质好,与柳城争建县址,曾称章平县。约150年前陈氏从恒村迁来,离“章平县”址约100米左右的地方建村,故取村名章平院。村后靠山,三面是田。
  弄口12户,52人。
  大源畜牧场行政村,11户,45人。
  畜牧场11户,45人。
  青坑行政村,152户,533人,驻青坑岭脚。
  因驻地在青坑岭脚,简称青坑村委会。1950年建立青坑岭脚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青坑大队,1985年建立青坑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54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蚕茧、毛竹,特产有宣莲,药材有贝母、元胡。
  青坑岭脚77户,291人,村委会驻地。
  村后有座青坑山,村庄坐落岭脚,故名青坑岭脚。距乡驻地东1.1公里,村呈弧形,南临小溪。
  内潘28户,97人。
  六百年前,兰姓人从江东迁此定居,因地处山垄,垄里面曾住有潘姓,遂取村名内潘。三面环山,南面是田。
  苎麻片10户,40人。
  下青坑19户,74人。
  郑姓祖先于二百多年前,从浦江迁入,
  上首有青坑村,故取村名下青坑。坐落山脚,前旁小溪,南北是田,村呈长方形。
  八里坑2户,9人。
  高舒16户,72人。
  二百年前傅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据传高姓住此时,生活非常安逸,祈求今后生活都象高姓那样舒服,遂取村名高舒。村呈圆形,四面环山。
  郑回行政村,206户,824人,驻郑回。
  以村得名。解放初属柳城镇,1950年建立郑回行政村,1955年合作化时属县后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郑回大队,1967年改名政红大队,1972年复名郑回大队,1985年建立郑回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687亩,以种水稻为主,特产有“宣莲”,经济作物有茶叶、蚕茧。
  郑回151户,593人,村委会社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郑回地名。明朝初期郑姓祖先在此定居,村庄地处东溪西侧,溪水迂回曲折,绕村而过,故名郑迴,而简写郑回。距乡驻地西南0.6公里,村呈船形,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宣武公路从村西通过,村距宣平车站仅一公里。
  郑回后山5户,21人。
  西叶桥16户,75人。
  此处有座西叶桥,桥头建有凉亭。林姓从柳城迁入凉亭定居,发展成村,以桥得名。村庄坐落山脚,村东是宣武公路。
  火烧地17户,67人。
  此处原叫上原地,有一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又遭火焚,全村被毁,二百多年前,金、李两家从义乌迁此定居,得村名火烧地。坐落山垄,东南朝向,村呈圆形。
  上水碓4户,16人。
  火烧地口13户,52人。
  下圩行政村,77户,331人,驻下圩。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柳城镇县后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大源乡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下圩大队,1985年建立下圩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349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麦类、茶叶、蘑菇、柑桔、蚕茧、宣莲等。
  下圩29户,11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下圩地名。村前有一坛,村坐落坛下,坛后有一片圩田(“圩”即低田),故取村名下圩。距乡驻地南1.4公里,村呈弧形,西临东溪,与柳城一溪相隔。
  郑草弄28户,137人。
  村坐落郑姓山下,五百年前,有雷姓从江东来此为郑姓守山,房屋是草铺,地处山垄,发展成村后,起名郑草垄,后写成郑草弄。三面环山,南西是田。
  溪滩铺7户,34人。
  弄头5户,19人。
  周山坳7户,23人。
  村庄坐落半山坳,一百年前,钟姓祖先从江东迁此定居周姓土地上,每年要交纳租金,故村名周山坳。村庄坐东朝西,三面环山,西面是田。
  周山脚1户,6人。
  上河行政村,63户,293人,驻上河。
  因驻地得名。1950年建立上河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河大队,1985年建立上河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329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蚕茧、鱼苗、宣莲、蘑菇、贝母、元胡。
  上河52户,24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上河地名。村庄坐落于一条小河的上面,故名上河。距乡驻地南0.9公里,村呈三角形,南靠乌溪。
  上河溪11户,45人。
  乌溪源行政村,91户,341人,驻乌溪源。
  因驻地得名。1950年建立乌溪源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乌溪源大队,1985年建立乌溪源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338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茶籽、蘑菇、宣莲、蚕茧。
  乌溪源27户,11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欧溪源。村庄坐落乌溪的发源地,故名乌溪源。距乡驻地东南1.8公里,村呈长条形,前有乌溪,南北两面靠山。
  乌溪畈40户,130人。
  从前乌溪在此流过,现已改道,一百年前兰姓人从福建迁此定居,取村名乌溪畈。村庄坐落山脚,三面都是山垄田。
  做木凹1户,3人。
  内铺13户,49人。
  岩背10户,45人。
  大岭头行政村,71户,303人。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乌溪源行政村,合作化时属先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源管理区,1961年建立大岭头大队,1967年改名朝阳大队,1972年复名大岭头大队,1985年建立大岭头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235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山地杂粮,并产茶叶、木材、毛竹、水菖花。
  大岭头42户,18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大岭头地名。村庄坐落大岭顶上,故名大岭头。距乡驻地东4.3公里,村呈长方形,四面环山。
  仙路3户,12人。
  蓑凹1户,5人。
  大处1户,7人。
  大坑25户,97人。
  郑姓祖先于一百五十年前,从福建移居大岭头村,后迁居此地,因地处较宽阔,故称大坑。三面环山,北旁小溪。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柳城区
相关地名
大源乡
相关地名
全塘口
相关地名
观后
相关地名
后塘畈
相关地名
江山㘭
相关地名
章平院
相关地名
弄口
相关地名
大源畜牧场
相关地名
畜牧场
相关地名
青坑
相关地名
青坑岭脚
相关地名
内潘
相关地名
苎麻片
相关地名
下青坑
相关地名
八里坑
相关地名
高舒
相关地名
郑回
相关地名
郑回后山
相关地名
西叶桥
相关地名
火烧地
相关地名
上水碓
相关地名
火烧地口
相关地名
下圩
相关地名
郑草弄
相关地名
溪滩铺
相关地名
弄头
相关地名
周山坳
相关地名
周山脚
相关地名
上河
相关地名
上河溪
相关地名
乌溪源
相关地名
乌溪畈
相关地名
做木凹
相关地名
内铺
相关地名
岩背
相关地名
大岭头
相关地名
仙路
相关地名
蓑凹
相关地名
大处
相关地名
大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