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村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1
颗粒名称: 泽村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5
页码: 230-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桃溪区泽村乡地理情况和辖区自然村简介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桃溪区 泽村乡

内容

泽村乡 原名德云乡,1982年更名。位于县城西南部,武宣公路两侧,东邻云华乡,南接大源乡,西接西联乡,北连桃溪镇,总面积2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有1959户,7725人,其中畲族1002人,余系汉族。乡政府驻地泽村,距县城31公里,海拔215米,交通便利,武宣公路从村口通过,有停靠站。
  乡以驻地泽村得名。解放后建政德云乡,1951年分设锦云、德云两个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德云乡,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人民公社德云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德云公社。因与相邻登云公社近音,容易混淆,1982年3月更名泽村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建立泽村乡。
  该乡地处丘陵,亘绵起伏,有部份平原,土地肥沃。主要河流有桃溪、松溪和一条未名溪。桃溪,从桃溪镇北入注,直贯全乡,至大源乡与东溪汇合;松溪,源起于山朱,流经内铺汇入桃溪;未名溪,发源于西联乡,流经大源乡西叶桥注入东溪。
  全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夏多雨,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适宜农业生产,以经营水稻为主,兼营棉花、茶叶、蚕桑、油菜籽等,特产有苎麻、蘑菇,苎麻产量居全县首位。
  境内有丰富的萤石和云母矿藏。云母矿蕴藏量大,布遍全乡,正拟开采。
  全乡水利条件良好,建有松溪、马岭脚、叶家田、杨子里等处水库23座,其中松溪水库为该乡的骨干水利工程,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东西两条渠道长8公里,自流灌溉面积达2507亩,并建有水电站7处,装机111千瓦。
  该乡是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耕地6157亩,其中水田5503亩,占耕地面积89.4%,山林地1.8万亩,占全境总面积51.5%,非林地1.7万亩,占48.5%。粮食,解放初总产量300万斤,1965年总产481万斤,1977年总产737万斤,1980年总产909万斤,1984年总产1172万斤,亩产达1842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经济作物,棉花287担,茶叶734担,蚕茧366担,油菜籽783担,苎麻335担,蘑菇885担,油茶籽371担,红糖120担,养蜂52箱,养鱼85亩,生猪饲养量7756头,长毛兔1805只。
  乡镇企业有萤石开采、水电站、塑料、锰钢、服装、食品、砖瓦、制茶厂等14家,从业人员150人,产值37.91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81万元,人均净收入358元。
  全乡有初中1所,学生264人,教职工11人;小学12所,学生651人,教职工27人。文化卫生设施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卫生院等。1984年人口出生率10.71‰,自然增长率4.21‰。全乡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已饮用自来水。
  凤凰山古文化遗址,系周朝晚期至战国晚期的文化遗址(详见文物卷)
  革命烈士曾志达,又名曾尚志、曾昕,出生于后溪村,1927年入党,同年10月任宣平县委书记,1929年冬任中央特派员(驻浙江)。1931年12月14日在上海被捕,1932年4月在杭州松木场被杀害。
  泽村乡1959户,7725人,驻泽村。
  泽村行政村,289户,1025人,驻泽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德云乡,1950年建立泽村行政村,1955年成立明星初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明星大队,1982年3月更名泽村大队,11985年建立泽村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有耕地932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棉花、蚕桑、茶叶、苎麻、宣莲、蘑菇等。
  泽村95户,325人,乡及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泽村地名。明朝中期,周若元从丽水板桥迁居附近的麻车源,当时只有一座房子,由周出钱购买定居,逐渐发展成村,因村前有溪,水又好,取名泽村。位于县城西南30.8公里,村呈长方形,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武宣公路穿境而过,有停靠站。
  章弄源25户,100人。
  祖先姓吴,明末从福建金田村迁来,在一条较长的山弄里建村,取村名长弄源,因长与章近音,后演写为章弄源。左右依山,东有小溪。
  外铺14户,46人。
  塘头65户,239人。
  村建在水塘上首,故名塘头。祖先姓叶,在元朝末年,从松阳武山后村迁来。地处丘陵,三面环山,西有小溪,并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下蒋14户,44人。
  古时村大人口众多,有一蒋姓在朝任尚书,见村处在松鹤村下首,村民又姓蒋,提议起村名为下蒋。蒋姓无继,清朝晚期有张姓从章岸迁入发族,村名不变。地势平坦,四周均是农田,村后有小溪,东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连。
  后溪64户,227人。
  原名湖溪,因村处在小溪后面,解放后改名后溪。清朝中期,曾姓祖先从江西南丰迁入。村坐落湖溪的山脚,南有公路,北靠山坡。
  革命烈士曾志达出生于该村。
  下后溪2户,6人。
  骨头山10户,38人。
  锦后行政村,169户,662人,驻乌石后。
  “锦”,原锦云乡,“后”,大队驻地乌石后,由此得名“锦后”。解放初属锦云乡,1950年建立乌石后行政村,1956年成立锦后初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锦后大队,1985年建立锦后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503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苎麻、蘑菇等。
  乌石后81户,337人,锦后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乌石后地名。村后有座大岩石,名饭甑坛,呈乌黑色,村庄遂名乌石后。距乡驻地北2.2公里,村呈方形,地处半山区。
  土地堂33户,121人。
  舍坑17户,65人。
  李庄23户,75人。
  松树下14户,60人。
  大平岗1户,4人。
  项湾行政村,196户,763人,驻项湾。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德云乡,1950年建立项湾行政村,1957年成立利丰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利丰大队,1982年3月更名项湾大队,1985年建立项湾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54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棉花、苎麻等。
  项湾 109户,44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项湾地名。村庄坐落在溪流湾处,为项姓人的土地,故名项湾。距乡驻地北1.2公里,村呈长方形,后靠山,前邻武宣公路,桃溪从村前流过。
  金狮弄26户,86人。
  该村建在泽村周氏土地旁边的山弄里,故名周氏弄,后雅化为金狮弄。清初有兰氏从云和县迁来,先在大源乡内潘村暂居,后移居泽村乡松树下,几年后再在周氏山弄建宅定居。地处丘陵,四面环山。
  枯枝蓬48户,181人。
  原名杉树潭。因古时附近溪潭边有大杉树而得名。大杉树被砍伐时留有后山一片梓树丛林,俗语称“丛”为“蓬”,梓树果实似珠,味苦,有“苦珠树”之称,故改村名为“苦珠蓬”,后演写为枯枝蓬。
  清初,谢姓祖先从江西景德镇迁来定居建村,地处丘陵,东依山,南北均与农田相连,西靠武宣公路。
  方上11户,39人。
  多宝寺2户,9人。
  锦坪行政村,427户,1675人,驻前吴。
  “锦”坪是取锦云乡和荒田坪中两字得名。(办社最早),办高级社时取名锦坪。解放初属锦云乡前吴行政村,1956年成立锦平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锦坪大队,1985年建立锦坪村委会,辖11个自然村。有耕地1067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蘑菇、苎麻等。
  前吴49户,220人,锦坪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前吴地名。南宋高宗年间,吴姓祖先从福建迁入该地,村庄坐落山前,故名前吴。距乡驻地北1.8公里,村呈长方形,东靠山,西临小溪。
  山朱44户,173人。
  朱姓祖先在清朝中期,从福建枫树窝迁此建村。传说,有位名叫金德王,闻说这一带山头有珍珠宝贝,他找了多时,只捡得三块圆形异石,视为珍宝,故取名“山珠”。村四面环山,祖先恰好姓朱,写为山朱。
  松溪90户,336人。
  南宋高宗年间,吴姓祖先从福建迁来前吴村居住,见松溪一带土地肥沃,山青水秀,又由前吴移居于此。因祖先在小溪旁寻地建村,故名“寻溪”。方言“寻”、“松”近音,又因溪边多长松树,故改名松溪。地处丘陵,西北依山,东旁小溪,南面与农田相连。
  山朱岭头14户,58人。
  鲍畈34户,130人。
  古时该地曾有马口村的鲍姓居住,取村名鲍畈。清朝中期,祖先雷朝发从遂昌迁此,仍以鲍畈为名。村东旁山,西有小溪、农田,有机耕路与泽村相通。
  内坞底29户,128人。
  村建在山坞里,故名内坞底。清乾隆年间,畲族雷、兰两姓,先后从平阳、青田迁入定居。村西南有垄田,三面环山。
  郑山头17户,66人。
  牛厄弄10户,40人。
  荒田坪48户,184人。
  清朝中期,祖先徐氏在荒田成片的地方建村,故名荒田坪。地势平坦,现为马、兰、雷等姓杂居。村东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陈弄21户,74人。
  清朝晚期,雷、兰两姓祖先从东阳迁往该地建村,取村名陈弄。地处丘陵,三面环山,西有机耕路与泽村相通。
  叶村71户,263人。
  清朝晚期,叶姓祖先在该地帮人守山,后在叶家田建宅定居,故名叶村。后有陈、鲍、徐、卢等姓相继迁入,现为多姓杂居。村庄散列,呈三角形,四面环山,东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锦源行政村,293户,1212人,驻顺源。
  取原锦云乡的“锦”和驻地顺源的“源”二字得名锦源。解放初属锦云乡,1950年建立锦源行政村,1956年成立锦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锦源大队,1935年建立锦源村委会,辖13个自然村。有耕地906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苎麻、蘑菇、茶叶等。
  顺源56户,246人,锦源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顺源地名。明末,何姓祖先从宣平千家村迁入此地,建村在溪流旁,故名顺源。地势平坦,上为顺早畈,下为顺口畈,两畈相连,前人称为十里畈。距乡驻地西3公里,村呈长方形,北面依山,南旁小溪。
  三百下31户,144人。
  村坐落一丘名三百田的下坎,故得名三百下。清乾隆年间,曾姓祖先从江西南丰县迁此定居建村。三面环山,西连农田。
  齐腰18户,71人。
  原名树岙,后称齐腰。清乾隆年间,有章、叶、李三姓相继从江西、福建等地迁入。村坐落山岙中,四面环山。
  潘村14户,57人。
  该村潘姓始建,故名潘村。在清乾隆年间,有陶、叶两姓从西联乡汤山村迁入定居。三面环山,村前有垄田。
  杨子里49户210人。
  村原建有道士堂,清雍正年间,周氏祖先从松阳迁入定居,后有郑姓也从陶村迁来,人称这里为“道堂”,认为不雅听,就以附近的杨子里坑为名,定村名为杨子里。四面环山,机耕路与小溪自北向南穿村而过。
  齐腰头8户,43人。
  马鸟6户,19人。
  坞春26户,102人。
  原名乌川,坐落山岙,古时该地溪边树木成荫,有乌黑之感,取村名乌川,后演化为坞春。清嘉庆年间,兰姓祖先从丽水迁入建村。三面环山,南有机耕路。
  齐源32户,134人。
  该村为徐姓始建,北有水源,故名徐源。因当地方言徐与齐近音,演写为齐源。清乾隆年间,有孙、陶两姓分别从孙里坞,陶村迁入。东北依山,西南连接农田。
  黄新村23户,85人。
  原名黄山头,为畲族兰姓集居。村建在高山顶上,离农田较远,交通不便,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于1981年至1982年间,集体迁移,在农田附近新建村庄,故改名黄新村。村前有小溪,新建机耕路从村口直向农田伸延。
  下里畈19户,64人。
  清乾隆年间,李姓祖先从福建迁来,在顺早畈下首的里许处建村,故名里下畈。东北依山,西南连接农田,村口有机耕路通向农田。
  风丘凹 7户,28人。
  大坟山 4户,15人。
  潘家洋 行政村,100户,387人,驻潘家洋。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云华乡,1950年建立潘家洋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和平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建立潘家洋大队,1985年建立潘家洋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357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蚕桑、宣莲等。
  潘家洋 97户,37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潘家洋地名。明朝初期,有潘姓定居此地,取村名潘家。到明朝中期,有王孟冀从上江迁居此地,给村名加一“王”字,改为潘家王。后因村前一畈烂糊田,终年积水,一片汪洋,方言洋与王近音,故改名潘家洋。距乡驻地东南1.2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方形。
  圆明山 3户,13人。
  种子源 行政村,234户,974人,驻地杨公源(无住户)。
  该地有烂泥田,不怕天旱,名种子丘,旧社会每逢大旱,远近农民都来该田选留种籽,成了种籽之源,故名种籽源。解放初属德云乡西山下行政村,1957年成立联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联丰大队,因重名,1982年3月改名种籽源大队,1985年建立种籽源村委会,辖11个自然村。有耕地851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苎麻、蘑菇、油茶等。
  种子源头 3户,11人。
  内源 43户,185人。
  村口有烂泥田,终年积水,清道光三年大旱,附近一带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都到该田选留种籽,故称种籽丘。内外两村合称种籽源。该村位于种籽丘内,故名内源。清朝中期,有韩、李两姓祖先从江南迁来建村。地处半山区,四周均有梯田,有小溪穿村而过。
  内铺 10户,43人。
  黄泥山 17户,73人。
  外源 44户,184人。
  外源属种籽源的另一村,因处在种籽丘外,故名外源。祖先畲族雷姓,在清朝中期从云和县迁来建村。地处丘陵,后依山,前接田,东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西山下 64户,246人。
  古时江山村有大财主,西山下一带均为财主的土地。清同治年间,有谢、李两姓先后从江西迁来,向江山财主买地建宅,逐步发展成村。因村建在江山村西首的山脚下,故名西山下。地处丘陵,三面环山,东有小溪,并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枫树塘 14户,54人。
  坟山脚 5户,22人。
  坊塘 26户,125人。
  祖先姓梁,在清朝中期从江西省迁来,种麻为生。因村址有四口水塘,排列成方,故村名方塘,后演写为坊塘。村后依山,前连农田,东有机耕路与武宣公路相接。
  隔溪 7户,27人。
  老斗窝 1户,4人。
  章岸 行政村,238户,948人,驻地赤沙坳(无住户)。
  以章岸得名。解放初属德云乡,1950年建立章岸行政村,1956年与江山等村成立红星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建立红星大队,因重名,1982年3月更名章岸大队,1985年建立章岸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826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棉花、蚕桑、苎麻、宣莲等。
  章岸 84户,333人。
  明末,章姓从义乌迁来,在溪岸建村,故名章岸。地处丘陵,东靠公路,西旁小溪,南北均是农田。
  乌山后 13户,51人。
  溪滩铺 17户,88人。
  江山 66户,255人。
  该地有一山,形似茶壶,故名壶山。祖先王姓,明朝后期曾任处州府尹,路过此地,见风景优美,后携带家眷,迁此建村,前有江,后有山,故名江山。武宣公路在村前通过,有客车停靠站,交通便利。
  凡天寺 58户,221人。
  唐朝时期,此地建有凡天寺、观音阁。李姓祖先从江西迁入定居,逐渐形成村庄,村以寺得名。“文革”时改为翻身村,1980年复名凡天寺。地处丘陵,东有小溪,其他三面均与农田相连。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泽村乡
相关地名
泽村
相关地名
章弄源
相关地名
塘头
相关地名
下蒋
相关地名
后溪
相关地名
下后溪
相关地名
骨头山
相关地名
锦后
相关地名
乌石后
相关地名
土地堂
相关地名
舍坑
相关地名
李庄
相关地名
松树下
相关地名
大平岗
相关地名
项湾
相关地名
金狮弄
相关地名
枯枝蓬
相关地名
方上
相关地名
多宝寺
相关地名
锦坪
相关地名
前吴
相关地名
山朱
相关地名
松溪
相关地名
山朱岭头
相关地名
鲍畈
相关地名
内坞底
相关地名
郑山头
相关地名
牛厄弄
相关地名
荒田坪
相关地名
陈弄
相关地名
叶村
相关地名
锦源
相关地名
顺源
相关地名
三百下
相关地名
齐腰
相关地名
潘村
相关地名
杨子里
相关地名
齐腰头
相关地名
马鸟
相关地名
坞春
相关地名
齐源
相关地名
黄新村
相关地名
下里畈
相关地名
风丘凹
相关地名
大坟山
相关地名
潘家洋
相关地名
圆明山
相关地名
种子源
相关地名
种子源头
相关地名
内源
相关地名
黄泥山
相关地名
外源
相关地名
枫树塘
相关地名
坟山脚
相关地名
坊塘
相关地名
隔溪
相关地名
老斗窝
相关地名
章岸
相关地名
溪滩铺
相关地名
江山
相关地名
凡天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