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华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80
颗粒名称: 云华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222-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桃溪区云华乡地理情况和辖区各个村简介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桃溪区 云华乡

内容

云华乡 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明山、大溪口乡为邻,南和大源乡毗连,西与泽村乡交界,北与坦洪乡、桃溪镇接壤。面积41.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有1941户,7251人,其中畲族414人,余系汉族。乡政府驻地溪口,距县城29公里,海拔225米。交通便利,武义客车直达驻地。
  解放前称保华乡,解放初建政时取云溪的“云”字和乡驻地华塘的“华”字,定名云华乡。1955年分为云华、云溪两个乡,1957年两乡合并仍称云华乡。公社化时属桃溪大公社,为云华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云华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建立云华乡。
  该乡属半山区,境内溪流纵横,主要有三条:坦溪,发源于坦洪乡,从大院后水库入境,自北向南流经溪口,在新田畈南汇入东溪;一条发源于静妙寺坑蓑衣坪,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静妙寺水库、台山脚,在新田畈南汇入坦溪;第三条,发源于明山乡的双水岭头,由东向西流经内铺、皮子源、湖石下,过金村汇入东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最高温度七月36至38℃,最低温度一月零下6至8℃,年平均温度16℃左右。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适宜农业生产。水利条件较好,建有大院后、三江望、静妙寺、李输、西坑等水库16座,蓄水量207万立方米,电灌站3处,装机44千瓦;水电站7处,装机299千瓦。农业以产粮为主,兼营茶叶、蚕桑等。
  全乡耕地5276亩,其中水田4995亩,占耕地面积94.7%,山林地4.6万亩,占总面积74.2%,非林地1.6万亩,占25.8%。粮食生产:1949年亩产400斤,1980年亩产1549斤,总产795万斤,1984年亩产1650斤,总产958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作物,同年茶叶1577担,蚕茧175担,油菜籽588担,油茶籽342担,生猪饲养量8170头,养蜂93箱,养鱼面积277亩。
  乡镇企业有水电站、萤石开采、陶器厂、砖瓦厂等24家,从业人员90人,产值10.43万元。1985年新办有手套厂、墙纸厂、五金厂等,增加职工80人。
  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93万元,人均净收入为308元。
  全乡设有初中1所,学生268人,教职员10人;小学12所,学生654人,教职工31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卫生院等设施。1984年人口出生率8.10‰,自然增长率1.65‰。
  台山寺: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处,建于宋朝乾德年间,有一千多年历史,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雄伟轩昂,风景秀丽,现拟开发台山旅游区。
  云华乡1941户,7251人,驻溪口。
  云溪行政村,521户,1911人,驻溪口。
  原名溪口大队,因重名,更名为云溪大队。解放初属云华乡,1950年建立溪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高潮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溪口大队,1982年3月更名云溪大队,1985年建立云溪村委会,辖12个自然村。有耕地1184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麦类、茶叶、油茶、蚕桑等。
  溪口336户,1317人,乡及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溪口地名。该村位于东溪上游,有两条支流在村口汇合,故名溪口。距县城西南28.5公里,村呈方形,地势平坦,居住集中,交通便利,县城有客车直达该村。村北建有大院后水库,蓄水量百万立米以上,是云华乡骨干水利工程。
  后塘底28户,96人。
  此地原为潘氏山地,据吴氏宗谱记载:“乾隆年间,吴永余同弟从庆元县洋边庄迁居宣平后塘底为潘氏管山种植,经卜卦而居住至今。”该村坐落低山丘陵,东临小溪,南有水田,西北是山地。
  盘龙坞6户,24人。
  古代步露坞叫外铺,现大树头村是内铺。清乾隆五十年有符长万挑“拔琅鼓”货郎担,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东门龙池廿一都来此搭铺种麻为生,后形成村庄,取名盘龙坞。村坐落低山丘陵,东靠公路和小溪,西北为山地。
  黄塘岗8户,31人。
  塘源坑39户,141人。
  原名桃源坑,古代此地桃树很多,取名桃源坑,后改为塘源坑。据王氏宗谱记载,乾隆八年祖先王君义、王君球从江西杨家田经商至宣平,见桃源坑有地可种,就迁居至此。村坐落低山丘陵,呈长条形,三面是山地,北有垄田。
  后潘25户,88人。
  此地为潘姓始居,取名后潘。原村庄毁于黄巢起义年间,后于清初重建。据饶氏宗谱记载:“乾隆年间饶志尚从福建上杭县里司后村来宣平后潘、以种麻为生”。村坐落低山丘陵,三面环山,东临公路。
  月松庵28户,120人。
  古时此地有一庵堂,庵后有山似半月形,遂名月松庵。清乾隆年间,姜氏从福建省建宁县迁居宣平,初住祝村、荷样,因居住与生产不便,就移居月松庵。村坐落平原,东靠公路,西南是田畈,北依小山。
  新田畈 15户,71人。
  古时此地是溪滩,后成良田、取名新田畈。据何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后期,何氏祖先从兰溪作小贩到新田畈落户。当时有毛氏住户的残基,据说毛氏骄傲,被人暗算绝代,故由何氏发展成村。
  蟠龙1户,5人。
  乌山后2户,6人。
  后前山1户,5人。
  牛栏岭2户,7人。
  上江行政村,340户,1206人,驻上江。
  以村得名。解放初属上江乡,1950年建立上江行政村,1956年成立上江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属云华公社,建立上江大队,1985年建立上江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828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麦类、茶叶、油茶等。
  上江340户,120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长江。古代叫云岗村,村边有一小溪,后冲涮成一条江,名长江,村以江故名,解放前改名上江。距乡驻地北2.5公里,村呈弧形,有小溪从北向南穿村流过。
  民丰行政村,111户,476人,驻观音寺。
  解放初属大树头行政村,1956年由11个村联合成立民丰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德云管理区,1961年属云华公社,建立民丰大队,1985年建立民丰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有耕地307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营茶叶、油茶等。
  观音寺21户,86人,民丰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观音寺地名。相传,六百多年前此地有座观音寺,后寺废建起村庄,遂名观音寺村。距乡驻地北1.8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方形,有一小溪从村东流过。
  天师殿脚31户,122人。
  该村后山有一座天师殿,村庄遂名天师殿脚。乾隆末年,祖先连氏从福建迁入宣平上江村居住,因遭暗算,房屋毁灭,就移居天师殿脚种麻为生。村坐落丘陵,东北是山地南有田畈,西靠机耕路。
  黄碧坑7户,21人。
  村旁有一条较大的坑,取名黄碧坑,村以坑故名。乾隆元年,甘氏从江西迁入此地种麻为生。村坐落丘陵,东北是山地,西旁小溪和水田。
  大树头47户,230人。
  古时此地有一株数人合抱橡子树,遂取村名大树头。乾隆末年,蒋氏从江西建昌府迁入此地种麻为生。村坐落丘陵,东临小溪,西北靠山,南是水田。
  观音寺对面山
  1户,6人。
  对面山4户,11人。
  白岩头行政村,28户,125人,驻白岩头。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云华乡荷样行政村,1956年属建华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坦洪管理区,1961年建立白岩头大队,1985年建立白岩头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96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营茶叶、油茶籽等。
  白岩头28户,12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白岩头地名。此地山上岩石呈白色,村庄坐落在岩石前面,故名白岩头。距乡驻地东2.2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方形。
  荷丰行政村,248户,881人,驻荷样。
  原名荷样大队,因与本县下杨、内河洋近音,故改名荷丰大队。解放初属云华乡,1950年建立荷样行政村,1957年成立云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荷样大队,1982年3月更名荷丰大队,1985年建立荷丰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有耕地723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蚕桑等。
  荷样93户,303人,荷丰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荷样地名。村后小山象荷花,故名荷样。距乡驻地南1.3公里,村呈长方形,居住集中,村西南各有小溪。
  上弄源55户,218人。
  村下有一条长垄,村坐落垄的上面,故名上垄源,现写成上弄源。清嘉庆年间,阮氏由福建双溪口村迁此捕鱼为生。至今有多姓居住。村坐落丘陵,东为山垄,南是田,西北靠山。
  台山脚25户,69人。
  该村坐落台山下面,取名台山脚。元朝初年,钟氏从遂昌逃荒迁居古坑源因山脚下有虎出现,后移居台山脚。地处丘陵,三面环山,南临小溪。全村均为畲族居住。
  江铺头12户,47人,畲族。
  中央铺17户,61人。
  该村坐落在江浦头和台山脚中间,取名中央铺。明末,兰氏从遂昌县迁到金村岭山前为地主守山,后移居江浦头,兄弟分家后,弟分居中央铺。地处丘陵,东是山地,南临机耕路和小溪,西北靠山。全村均为畲族居住。
  安背7户,33人。
  以山形取名安背。明末年间,钟氏从台山脚迁居蓑衣坪,清乾隆年间移居安背。三面环山,南临田。
  大溪滩21户,83人。
  此地原是一块荒滩,明朝后期严氏从江西迁居下华畈,就在这块荒滩上搭铺种麻为生,逐渐形成村庄,遂名大溪滩。地处平原,三面是田,西旁小溪。
  四百塘18户,67人。
  金川行政村,94户,346人,驻金村。
  原名金村大队,因重名,更名为金川大队。解放初属云华乡,1950年建立金村行政村,1957年成立光华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金村大队,1982年3月更名金川大队,1985年建立金川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274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蚕桑等。
  金村90户,330人,金川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金村地名。元朝建村,因是姓金人始居,故名金村。距乡驻地南2公里,村呈圆形,东临小溪。
  大桥头4户,16人。
  清湖行政村,70户,284人,驻湖石下。
  办初级社时以清修寺、湖石下二村定名清湖农业社。解放初属云华乡金村行政村,1955年成立清湖初级社,1957年属光华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清湖大队,1985年建立清湖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233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等。
  湖石下48户,206人,清湖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乌石下。村后有一小湖,湖中有两块大石头,村坐落湖的下首,故名湖石下。距乡驻地南1.9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条形,西临小溪。
  清修寺9户,27人。
  千丘坞13户,51人。
  原名清修寺坞,因宣平话不顺口,后改名春秋坞,现简化为千丘坞。清康熙年间,廖氏从福建古田县来清修寺做长工,后经老僧介绍到清修寺坞种靛青为生,发展成村。地处山坞,东北依小溪,西南靠山。
  皮子源行政村,165户,637人,驻皮子源。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云华乡金村行政村,1957年属光华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皮子源大队,1985年建立皮子源村委会,辖9个自然村。有耕地407亩,以种水稻杂粮为主,兼营茶叶、林业。
  皮子源37户,13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原名备子源。村后一块小山象篦子形,又是水源的发源地,村庄遂名篦子源。后为书写方便,改为皮子源。距乡驻地东南3.2公里,村呈方形,有一小溪穿村流过。
  内铺2户,8人。
  大合30户,112人。
  因村边有两溪汇合,遂取村名大合。清康熙年间,廖氏兄弟从福建上杭县迁居此地种靛青为生。村地处山坞,四面环山。
  十三丘14户,64人。
  下昌坑9户,44人。
  陈坑35户,120人。
  古时,村旁的岩壁上长满藤蔓,可攀藤而上,故名藤坑。清朝中期,叶氏从安徽迁此建村,民国时更名陈坑。坐落山坞,三面环山,北旁小溪。
  下马岭22户,81人。
  村口岭头上有两块巨岩朝向村中,象蛤蟆,遂称蛤蟆岭,后简化为下马岭。清宣统元年,曾氏从江西迁此开荒种粮。村坐落山岭,四面环山,西有少数良田。
  上昌坑6户,30人。
  龙潭背10户,39人。
  华塘行政村,224户,793人,驻华塘。
  以村得名。解放初属云华乡,1950年建立华塘行政村,1957年成立成功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华塘大队,1985年建立华塘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有耕地286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蚕桑等。
  华塘171户,59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华塘地名。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到清朝末年,人口发展,改名华塘。距乡驻地南2.9公里,村呈长方形,居住集中,坦溪穿村流过。
  山后坑33户,125人。
  此地有一坑,与华塘一山之隔,村在山后,取村名山后坑。清乾隆年间,林氏始居,因无后代,收吴金锋为义子,吴系福建永定县虎岭里人,故迁居山后坑成村。地处丘陵,四周均是山地。
  李水垄12户,37人。
  以山垄得名里输垄,后简化为李水垄。清康熙年间,黄氏从广西毛峰坪带二子到此开荒,两年后带全家到此安家。村地处丘陵,东南有垄田,西北靠山。
  后齐5户,19人。
  该地形象狮子盘踞,村庄坐落在后半部,取村名后狮,因方言“狮”与“齐”近音,后来写成后齐。清初黄曾龙从广西迁居此地种麻为生,咸丰年间,村遭火焚,黄氏重建村庄。东南旁小溪,西有良田,北靠丘陵。
  舍弄3户,15人。
  周处行政村,125户,458人,驻周处。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云华乡华塘行政村,1957年属成功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云华管理区,1961年建立周处大队,1985年建立周处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汉、畲两族居住。有耕地444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柑桔等。
  周处18户,63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周处地名。清朝初,周处是现在的麻铺弄,约在二百七十多年前,周处村住户迁居庵前,同时大坑村一些住户也迁来庵前,故庵前改名周处。距乡驻地南3.8公里,村庄散列,呈三角形,西临小溪。
  赵下村33户,108人。
  因赵姓始居,故名赵和村,毁于黄巢起义年间。清朝后期,兰氏从本地江铺头迁居此地,改为赵下村。地处平原,东南旁小溪,西北有良田。
  麻铺弄19户,64人。
  此处原名周处,为郑回周姓始居,后因有犯上嫌疑,被官府查抄,村庄毁灭。清康熙年间,兰氏从景宁、云和两县迁来,在大坑、内潘定居,因人丁发展,后移居庵前,太平天国时再移居麻铺弄。地处丘陵,东南靠山,西有竹园,北临小溪。
  大坑 39户,150人。
  当时称大川,是由大坑、小坑两条溪流汇合而成,后改名大坑。清康熙年间李氏从内山坑迁居此地。东靠山,西旁小溪。
  长蛇凹 8户,34人。
  畚箕坛 1户,5人。
  坛头脚 8户,34人。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华乡
相关地名
云溪
相关地名
溪口
相关地名
后塘底
相关地名
盘龙坞
相关地名
黄塘岗
相关地名
塘源坑
相关地名
后潘
相关地名
月松庵
相关地名
新田畈
相关地名
蟠龙
相关地名
乌山后
相关地名
后前山
相关地名
牛栏岭
相关地名
上江
相关地名
民丰
相关地名
观音寺
相关地名
天师殿脚
相关地名
黄碧坑
相关地名
大树头
相关地名
观音寺对面山
相关地名
对面山
相关地名
白岩头
相关地名
荷丰
相关地名
荷样
相关地名
上弄源
相关地名
台山脚
相关地名
江铺头
相关地名
中央铺
相关地名
大溪滩
相关地名
四百塘
相关地名
金川
相关地名
金村
相关地名
大桥头
相关地名
清湖
相关地名
湖石下
相关地名
清修寺
相关地名
千丘坞
相关地名
皮子源
相关地名
大合
相关地名
十三丘
相关地名
下昌坑
相关地名
陈坑
相关地名
下马岭
相关地名
上昌坑
相关地名
龙潭背
相关地名
华塘
相关地名
山后坑
相关地名
李水垄
相关地名
后齐
相关地名
舍弄
相关地名
周处
相关地名
赵下村
相关地名
麻铺弄
相关地名
大坑
相关地名
长蛇凹
相关地名
畚箕坛
相关地名
坛头脚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