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78
颗粒名称: 桃溪镇
分类号: K925.5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桃溪区桃溪镇的地理位置和辖区自然村简介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武义县 桃溪区 桃溪镇

内容

桃溪镇 位于县城西南部,武宣公路两侧。东与坦洪、云华乡为邻,南与泽村乡毗连,西与登云、西联乡交界,北和俞源乡接壤。面积22.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2033户,7577人,其中畲族270人,余系汉族。镇政府驻地陶村,海拔230米,距县城29公里。
  桃溪,古时溪边多种桃树而得名。解放前称桃溪镇,解放初建立桃溪镇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桃溪大公社,1961年10月,桃溪大公社释为5个公社,成立桃溪人民公社,因与桃溪滩公社名称相近,邮电通讯等容易混淆,于1982年3月更名陶村公社,1983年7月建立陶村乡,1985年11月建制为桃溪镇。
  该镇地处半山区,峦峰重叠,亘绵起伏,溪流纵横。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龙溪发源于境内东垄源和百丈泄,从北向南流经陶村与无名小溪汇合成桃溪;另一条无名小溪发源于登云乡子坑,由西向东流经陶村与龙溪汇合成桃溪,从东南出境。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6℃左右,无霜期236天,年降雨量1450毫米,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水稻,兼营茶叶、蚕桑、油茶、油菜籽、糖梗、苎麻、蘑菇、苹果等。特产有宣莲。
  解放后建有百丈泄、东垄等水库和石眠床电站,装机895千瓦。此外尚建有里下源等水库15座,蓄水量282万立方米,电灌站4座,灌溉面积570亩。
  交通、运输方便,车辆来往频繁,有客车直达县城、宣平、松阳、金华等处。
  全镇耕地4683亩,其中水田4309亩,山林地3.7万亩,占全境总面积73%,非林地1.4万亩,占27%。粮食生产,1949年亩产400斤左右,1969年跨钢要,1971年超千斤,1980年亩产达1439斤,总产673万斤,1984年亩产1642斤,总产846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作物,1984年产茶叶493担,蚕茧75担,油菜籽773担,油茶籽515担,红糖185担,水果720担,生猪饲养量7752头,养蜂39箱,养鱼面积96亩。
  乡镇企业有水电站、萤石开采、被服厂、砖瓦厂、巧普食品厂等24家,从业人员218人,产值79.17万元。
  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20万元,人均净收入达315元。
  文卫事业有初中1所,学生310人,教职工22人。有小学8所,学生716人,教职工24人。还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各1个。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大村有医疗站。1984年人口出生率8.76‰,自然增长率2.53‰。
  离驻地1里远的延福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现在的正殿,系元朝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所建,木结构斗拱,完整地保留古建筑特征和艺术风格,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驻地陶村,1981年开始,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贸易日,附近一带的农副产品、山地杂货、手工业品均在此交流。
  革命烈士王湘出生于西坞村,1927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宣平挺进队,曾任红军西营、北营军事联络员,南营红军军事委员。同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被杀害在宣平县城北门,年仅二十一岁。
  桃溪镇2033户,7577人,驻陶村。
  陶村行政村,1036户,3497人,驻陶村。
  以驻地陶村得名。解放初属桃溪镇一至五行政村,1955年合作化时成立跃进(陶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陶村大队,1985年建立陶村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2231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麦类、茶叶、苎麻、蚕桑,特产有宣莲、苹果、蘑菇。
  陶村803户,2633人,区、镇、村驻地。
  该村东西两面靠山,村中有二溪环流。民国《宣平县志》载:“环溪多陶姓,旧有桃千树”,取名桃溪。村民多姓陶,解放前改为陶村。位于县城西南29公里,村呈长方形,居住集中,交通运输便利,武宣公路穿境而过,建有汽车站、影剧院、银行营业所、供销社、区卫生院等。该村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西山下183户,632人。
  村坐落西山脚,故名西山下。与陶村相隔一条小溪,总的叫陶村。清朝中期祖先从缙云县迁此定居。村西南依山,东北旁小溪。
  下库王50户,232人。
  村坐落桃溪下游,地形象仓库,原名下库。因是王姓居住,民国后期改名下库王。地处丘陵,北靠山,南旁溪,东西是垄田。
  东垄源行政村,38户,137人,驻内铺。
  原名内外铺大队,早时居住的是草铺,2个自然村,名内铺、外铺。解放初属东垄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龙溪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内外铺大队,1982年3月更名为东垄源大队,因此地有条山垄叫东垄,溪流发源于内外铺,故名东垄源。1985年建立东垄源村委会。耕地58亩,山林基地40亩,以种山地杂粮为主,兼营林业、茶叶、畜牧业等。
  内铺21户,68人,东垄源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内铺地名。村坐落山坞,旧社会生活贫困,住的是草铺,村位于外铺的里面,故名内铺。村呈长条形,东南面各有一条溪流,距镇驻地北5公里,交通不便。
  外铺17户,69人。
  东垄源行政村分内、外铺两个自然村,过去没有瓦房,都是茅铺,村名就叫外铺。邵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村坐落山峡中,南旁小溪。
  玉堂源行政村,75户,284人,驻玉堂源。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桃溪镇东垄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龙溪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玉堂源大队,1985年建立玉堂源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42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菜籽等,养有奶牛6头。
  玉堂源75户,28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滥塘源。村前田畈叫鱼畈,状似水塘,村呈圆形,畈名“鱼塘圆”,后雅称玉堂源。距镇驻地北3.4公里,坐落山脚,东临武宣公路。
  东垄行政村,173户,708人,驻东垄。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桃溪镇,1950年建立东垄行政村,合作化时成立龙溪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东垄大队,1985年建立东垄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420亩,山地800余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茶叶、畜牧业,特产有蘑菇。
  东垄162户,65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东弄地名。村坐落的山垄叫东垄,村以此得名,后为书写方便写成东弄,1982年3月复名东垄。距镇驻地北3公里,村呈长方形,小溪穿境流过,村北建有东垄水库,系混凝土重力坝,是桃溪区的骨干水利工程。
  后阳11户,50人。
  大路山行政村,60户,237人,驻大路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上江乡后茶园行政村,合作化时成立大路山初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大路山大队,1985年建立大路山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49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山地杂粮。
  大路山33户,14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大路山地名。据传,一百多年前,村后有座山称“大闹山”,村以山得名。以后村民认为此名不吉利,改名大路山,含义兴旺发达。村呈半圆形,距镇驻地北3公里。系少数民族地区,除1户汉族外,其余畲族。
  陶七弄27户,86人。
  原名日头山脚,太阳从后山升起,取村名日头山脚。后因村旁有桃树,从大路山到该村经过七条山弄,故改名桃七弄,现写成陶七弄。明末有涂姓住此,清咸丰年间在兵荒中灭绝。后畲族兰姓迁此定居,现均是畲族。村坐落半山腰,四周是山地与梯田。
  后茶园行政村,78户,290人,驻后茶园。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上江乡,1950年建立后茶园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后茶园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后茶园大队,1985年建立后茶园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61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茶籽等。
  后茶园68户,25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后茶园地名。古代后山是片油茶园,遂名后茶园。距镇驻地北2.3公里,村呈长方形,有两条小溪穿境流过。
  温州铺10户,38人。
  清朝雍正年间,有户杨姓从温州迁此定居,取名杨华村,表示杨姓会荣华富贵。当时他们搭的是草铺,当地人就叫温州铺。坐落山垄,东旁小溪。
  泉丰行政村,194户,722人,驻泉畈。
  解放初属上江乡西坞行政村,1957年办农业社,以泉畈的“泉”字与前面雪峰山的“峰”字联称为泉峰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泉峰大队,为书写方便,1966年改称泉丰大队,1985年建立泉丰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有耕地569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麦类、茶叶等,特产有宣莲。
  泉畈79户,265人,泉丰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村名前畈。村前有畈田,村庄得名前畈,以后写成泉畈。距镇驻地北2公里,村呈半圆形,居住集中,是文明村。
  西坞106户,422人。
  村坐落西坞口,以山坞故名,叫西坞。王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东邻泉畈村,南依雪峰山,西靠坞口,北是田畈。革命烈士王湘出生于该村。
  庆恩寺5户,20人。
  汤弄4户,15人。
  西塘行政村,183户,706人,驻西塘。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上江乡,1950年建立西塘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西塘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西塘大队,1985年建立西塘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517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蚕桑、苎麻,特产有宣莲、蘑菇。
  西塘168户,65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西塘地名。古时村西有一塘,遂取村名西塘。距镇驻地东北1.8公里,村呈长方形,东临小溪,北靠雪峰山。
  水头山8户,33人。
  此地原有一户徐姓人在此开山种地,取名徐头山。后来徐姓迁走,郑姓于清朝中期迁入此地,改名水头山。该村坐落山坳,三面环山,西靠水库。
  龙泉畈7户,22人。
  破田坑行政村,74户,275人,驻破田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桃溪镇第六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跃进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破田坑大队,1985年建立破田坑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202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菜籽等。
  破田坑54户,19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破田坑地名。村坐落山坑,古时村头有座破殿,后破殿重新修建,村庄改名破田坑。距镇驻地2.7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条形,有一小溪穿村流过,居住分散,新建公路通到村口。
  华山20户,79人。
  清朝中期,邱姓祖先从福建迁此定居,房屋建在山坳中,取村名华山,含义荣华富贵,兴旺发达。该村四周群山环抱,出门就翻山越岭,交通不便。
  里九畈行政村,44户,181人,驻里九畈。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桃溪镇第六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跃进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桃溪管理区,1961年建立里九畈大队,1985年建立里九畈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68亩,以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菜籽、山地杂粮。
  里九畈36户,144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里九畈地名。村坐落山区,一里内就有九条山垄,认为垄不雅气,取名里九畈。距镇驻地西3.4公里,村庄散列,呈长方形,交通不便。
  坛头舒8户,37人。
  据《赖氏宗谱》记载,福建上杭县赖长余在破田坑种靛青为业,清光绪年间移居此地,在坛头背地方建村,取村名为坛头舒。三面环山,北面较宽阔,下面是悬崖石壁。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桃溪镇
相关地名
陶村
相关地名
西山下
相关地名
下库王
相关地名
东垄源
相关地名
内铺
相关地名
外铺
相关地名
玉堂源
相关地名
东垄
相关地名
后阳
相关地名
大路山
相关地名
陶七弄
相关地名
后茶园
相关地名
温州铺
相关地名
泉丰
相关地名
泉畈
相关地名
西坞
相关地名
庆恩寺
相关地名
汤弄
相关地名
西塘
相关地名
水头山
相关地名
龙泉畈
相关地名
破田坑
相关地名
华山
相关地名
里九畈
相关地名
坛头舒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