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树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76
颗粒名称: 后树乡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199-204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下杨区后树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利条件、乡镇企业等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下杨区 乡镇 后树乡

内容

后树乡位于县城西部,是三面环山、叠峰峡谷之地,东与要巨、桃溪滩两乡为邻,南与白姆乡接壤,西北与金华县交界。面积26.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有1003户,3964人,均系汉族。乡政府驻地董处,海拔250米,距县城14公里,后树乡名来历:据传从前有位府太爷,外出察访都要坐轿,一次路过杉树塘村时,有棵枸树横拦在路上,坐轿、骑马的都要下来才能过去,这位太爷下轿后说:“此树长得恶,为何没把它砍掉。”以后群众传为“恶树”之地,方言“恶”与“后”谐音,取名后树。解放初为后树乡,属履坦区,1956年撤区并乡属胜利乡,1958年公社化属下杨大公社,为后树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后树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成立后树乡。
  该乡属山区。群山耸峙,蜿蜓起伏。溪流交错,合流成主要水系,有起源于上辽、长蛇形、元明寺三处,汇合于蓬桥头,再与河山、老铺垄两处支流合流于新塘岗,流经下舌,注入金华安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6.9℃,最高温度7月35~38℃,最低温度1月—5~8℃,年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适宜发展农、林业,主要经营有水稻、杂粮、木材、毛竹等。地下蕴有萤石矿藏。
  近年建有大小水库13座,蓄水量27万立方米,水利条件有很大改善。此外建有水电站1座,装机80瓩。武义县城到董处已通客车,沿路5个村有停靠站,基本解决山区的行路与照明的困难。
  全乡有耕地2758亩,占总面积6.84%,其中水田2547亩,占耕地92.35%。山林地3.5万亩,非林地3.7万亩。解放前,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农民生活十分贫苦。建国后,进行植树造林和农田水利建设,在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使用半机电操作,生产有很大发展,1969年粮食亩产700斤,1980年亩产1073斤,总产量达293万斤。近来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粮食亩产1332斤,总产量达390.3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茶叶854担,油菜籽129担,养鱼29亩,养猪2942头,林业有木材、毛竹出口。
  乡镇企业有萤石开采、林场、茶场、电站、工艺、五金、榨油等厂30余家,从业人员有320人,其中乡办7家,年产值40.14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6万元,人均净收入319元。
  文教卫生事业。初中1所,学生147人,普及率达90.35%。小学11所,学生432人,入学率达98.65%,有教职员工16人,代课教师11人。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6人。敬老院1所,尚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2座,有座位1500座。全乡有85%以上的人口已饮用自来水。
  1984年人口出生率9.91‰,自然增长率为2.03‰。
  后树乡1003户,3964人,驻董处。
  董处行政村,151户,644人,驻董处。
  以驻地董处故名。解放初建立董处行政村,1956年成立董处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董处大队,1985年成立董处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482亩,主要经营水稻和山地杂粮,兼产茶叶。
  董处151户,644人,村、乡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董处。清乾隆15年建董祠。祖先董秉义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取名董处。村呈长方形,离乡驻地13.5公里,属半山区。
  上辽行政村,22户,107人,驻上辽。
  以驻地上辽故名。解放初属董处行政村,1956年建立联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辽大队,1985年成立上辽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8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
  上辽22户,107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上犁地名。该村坐落在上辽山边的山坞中,遂名上辽。村呈长方形,距乡驻地2公里,地处半山区。
  河山行政村,71户,263人,驻河山。
  以驻地河山故名。解放后建立河山行政村,1956年成立河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河山大队,1985年成立河山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1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
  河山71户,263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河山地名。最早由何姓住此,四周都是山,遂名何山。后何姓迁去,张姓从福建迁来,将何山改为河山。村呈丁字形,距乡驻地1.2公里,南临小溪,属山区。
  黄泥坑行政村,46户,185人,驻田塘坞口。
  行政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全长5华里,黄泥坑村较大,又较集中,故1961年改称为黄泥坑大队。解放初属水阁行政村,1956年属水阁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黄泥坑大队,1985年成立黄泥坑村委会。耕地9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
  田塘坞口4户,19人,村驻地。
  1952年由黄泥坑村移驻到此。村后有一座山,叫“田塘坞山”,村坐落在山脚坑口处,故名田塘坞口。距乡驻地2.1公里,村呈半月形,属山区。
  黄泥坑12户,45人。
  清道光年间,永康三十里坑陈有开到此定居,村原名黄泥坞坑,后改为黄泥坑。东西是山,南北是路。
  老铺基8户,28人。
  1917年本地沙坑村有23户人迁此建村。村址原是一块看山铺的铺基,故名老铺基。东是路,西是山,南北临溪。
  下舌 5户,15人。
  民国年间,缙云徐德辉到此为山主看管竹林,后定居成村。传说先前此地居有舌姓两位财主,后绝,村遂名下舌。东边农田,南西北是竹园。
  大炉 3户,14人。
  1974年陈志有从黄泥坑到此定居,村边有山名叫大炉山,村亦名大炉。东黄泥坑,南路,西北是山。
  沙坑口 2户,12人。
  横坞口 4户,23人。
  新塘岗 4户,17人。
  西坑 4户,12人。
  西田行政村,60户,226人,驻西田。
  以驻地西田故名。解放初属董处行政村,1956年成立永进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西田大队,1985年成立西田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19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
  西田34户,123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中称西殿。古时村名叫仙桥,因村边有座石桥,名仙桥(又称西桥),后来村前造了一座殿,改为西殿,近年因书写方便写成西田。村呈蝴蝶形,东临小溪,距乡驻地0.8公里。
  杉树塘26户,106人。
  据传清时有人从本乡河山到此定居,发展成村。过去村边有古松,近处有口小塘,故名松树塘,后写成杉树塘。东有前山,南靠机耕路,西有后山,北农田。
  桑叶坞行政村,71户,237人,驻桑叶坞。
  以驻地桑叶坞故名。解放初属董处行政村,1956年建立永先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桑叶坞大队,1985年成立桑叶坞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9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
  桑叶坞71户,237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桑叶坞地名。村庄处在山坞中,形似桑叶,故名桑叶坞。村呈燕窝形,距乡驻地1.4公里,西南濒临小溪,属半山区。
  水阁行政村,136户,522人,驻水阁。
  以驻地水阁故名。解放初建立水阁行政村,1956年成立水阁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水阁大队,1985年成立水阁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45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
  水阁136户,522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水阁村名。因坐落四周环山的洼地中,水位低,容易积水,故名水阁。村呈方形,村中有小溪,北靠武后公路,距乡驻地0.7公里,属半山区。
  下徐宅行政村,67户,302人,驻下徐宅。
  以驻地下徐宅故名。解放初建立下徐宅行政村,1956年成立联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下徐宅大队,1935年成立下徐宅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7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
  下徐宅67户,302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下徐宅村名。村中多徐姓,故称徐宅。古时附近有个村称上徐宅,本村在下首,遂名下徐宅。村呈散列点状,东临小溪,村口有武后公路通过,距乡驻地1.7公里。
  元明寺行政村,47户,174人,驻元明寺。
  原名茶丰,因重名改为元明寺。解放初属下徐宅行政村,1956年成立高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茶丰大队,1982年3月更名元明寺大队,1985年成立元明寺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2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
  元明寺47户,174人,村驻地。
  元末明初建有元明寺,后来寺废村存,仍以寺作村名。村呈长方形,东临小溪,距乡驻地3公里,属半山区。
  松树下行政村,154户,576人,驻松树下。
  以驻地松树下故名。解放初建立松树下行政村,1956年成立金星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松树下大队,1985年成立松树下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348亩,以植种水稻为主,产茶叶。
  松树下154户,576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松树下。传说,古时村边大路斜横着一棵大松树,其下首住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取名松树下。村呈散列点状,东濒小溪,武后公路从村中通过,离乡驻地2.3公里。
  长蛇形行政村,165户,604人,驻长蛇形。
  以驻地长蛇形故名。解放初属松树下行政村,1956年成立长蛇形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后树管理区,1961年建立长蛇形大队,1985年成立长蛇形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39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
  长蛇形116户,418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长蛇形地名。建有徐祠。据传县城西徐衍分于此,村后山形似长蛇,故名长蛇形。村呈散点状,两条小溪汇合处,武后公路东侧,属半山区,距乡驻地3.3公里。
  西庙下49户,186人。
  清乾隆年间,谢姓始祖从福建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村东原有座古庙,村在庙西,故名西庙下。东临小溪,南农田,西靠公路,北环后山。
  山村农户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树乡
相关地名
董处
相关地名
上辽
相关地名
河山
相关地名
黄泥坑
相关地名
田塘坞口
相关地名
老铺基
相关地名
下舌
相关地名
大炉
相关地名
沙坑口
相关地名
横坞口
相关地名
新塘岗
相关地名
西坑
相关地名
西田
相关地名
杉树塘
相关地名
桑叶坞
相关地名
水阁
相关地名
下徐宅
相关地名
元明寺
相关地名
松树下
相关地名
长蛇形
相关地名
西庙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