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姆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74
颗粒名称: 白姆乡
分类号: K295.5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下杨区白姆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水利条件、耕地、乡镇企业、文教卫生事业等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下杨区 乡镇 白姆乡

内容

白姆乡位于县城西部麻阳港两岸,地势西高趋向东低斜。东倚王宅镇,南靠俞源乡,西与金华县交界,北与后树乡、金华县接壤。面积83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有2232户,8874人,其中畲族207人,其余是汉族。乡驻地白姆村。据传,从前白姆有座新妇庙,门前匾上题有“白水灵宫”四字,故得名白姆,乡以村故名,海拔170米,距县城17公里。解放前称港源镇,1949年5月建政时称双岩乡,1950年冬分建白姆、麻阳两个乡,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红旗乡,1958年公社化属下杨人民公社白姆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白姆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成立白姆乡。
  该乡群山叠嶂、蜿蜓耸峙,从金华县逶迤入境,最高雄鸡坛,海拔1139米,三面环山,趋向东斜坡延展,山地面积占94%。溪流平坡合流成两条水系,一条起源于本乡小同村,一条起源子登云乡碧水坛,流经麻阳港,至王宅李兰桥汇入熟溪,注入武义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夏多雨,年平均温度16.7℃,无霜期约240天,年降雨量1450毫米,东南平坡阳充足光,西北多山日照短缺。地下蕴有萤石矿藏。
  水利条件较好,建有湾塘、芬山垄等水库8座,蓄水量2447万立方米,电灌机埠12座,装机208.5瓩、灌溉面积达2420亩。建有水电站7座,装机280瓩,是我县小水电重点乡。
  交通方便,武义至麻阳,武义至董处的客车都经过乡驻地。
  全乡耕地7415亩,占总面积的5.96%,其中水田面积7036亩,占耕地面积94.89%,山林地10290亩,占总面积85.5%。解放前山区人民吃饭难,行路难,疲于奔命,童山濯濯,农田失养,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农民生活十分贫苦。建国后,大力进行封山育林,和农田水利建设,排灌、耕作、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半机电化,生产有很大提高。1972年粮食亩产超千斤,1980年亩产1066斤,总产量791万斤,1984年亩产1496斤,总产量达1108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济经作物有茶叶1367担,油菜籽1446担,油茶籽297担,红糖207担,养鱼85亩,养蜂142箱,养猪8144头。家庭副业有芒杆、箬片,特产弥猴桃等。林业有木材、毛竹大宗出口。乡镇企业有电站、萤石开采、农机、竹编、仪件、染纸、制茶、造漆等42家,从业人员285人,产值43.11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99万元,人均净收入299元。
  文教卫生业。初中1所,学生303人,普及率90.48%,小学17所、学生1188人,入学率97.03%,教职员工39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影剧院2座。全乡有57%以上的人饮用自来水。1984年人口出生率10.35‰,自然增长率2.23‰。
  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源口水库,最大的水电厂——麻阳电厂,都建在该乡。
  白姆乡2232户,8874人,驻白姆。
  白姆行政村,210户,800人,驻白姆。
  因驻地白姆故名。1954年县搞点成立周桂章农业社,1956年合作化成立旗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宅大队,1985年成立白姆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耕地867亩,主要种植水稻,产茶叶。
  岭外13户,48人。
  清道光年间,梅姓祖先从邻村梅岗头迁此,后发展成村。解放初属梅岗头行政村,因与白姆便路,1960年并入白姆大队。白姆到梅岗头要经过一条山岭,村坐落在岭外,故名岭外村。三面环山,前有塘。
  中宅行政村,187户,759人,驻白姆。
  中宅在白姆与下宅之间。解放初建立白姆乡第五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为中、下宅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中宅大队,1985年建立中宅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647亩,种植水稻为主。
  下宅行政村,112户,448人,驻白姆。
  村驻地下首,取名下宅。解放初建立白姆乡第五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中、下宅农业社,1958年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下宅大队,1985年改建下宅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43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白姆485户,1923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白姆地名。据传古代有座新妇庙,新妇姓白,门前匾上题有“白水灵宫”四字,遂名白姆。有溪从村中流过,村口设有武麻公路停靠站,地处丘陵,是全乡的政治、济经、文化的中心。
  经堂7户,24人。
  该村原是白姆村边一座庙宇的经堂遗址,土改时分给从金华迁来的戴章文户,后成村落,村故以经堂为名。北有公路,三面都是田畈。
  舍坞坑4户,12人。
  茶丰行政村,49户,244人,驻茶山。
  原名茶山大队,改名茶丰。解放初是白姆乡第六行政村,1956年成立茶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茶山大队,1967年改名为茶丰,1985年成立茶丰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26亩,以林业为主,兼种水稻、杂粮、弥猴桃等。
  茶山23户,95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茶山,村坐落在山上,村边有株白茶叶树,较著名,遂名茶山。村呈长方形,离乡驻地3.7公里,属山区。
  张坑26户,129人。
  先祖张姓从福建迁来,村里原先有林姓居住,坐落在一条水坑沿,名为林坑,后林姓衰落,张姓发展成村,改名为张坑。村处在300米海拔的山岙中,四周环山。
  谢坑行政村,105户,417人,驻雪坑。
  原名雪坑、因重名改为谢坑、解放初属白姆乡第七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建立雪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雪坑大队,1982年3月更名谢坑,1985年成立谢坑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耕地501亩,主要经营水稻,产茶叶、毛竹。
  雪坑92户,363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雪坑。因地处山坳高处,冬天积雪,多日不化,遂名雪坑。村呈三角形,离乡驻地2.4公里。
  黄岗9户,41人。
  清道光年间,缙云陈姓在黄岗山结铺而居,为白姆徐家财主看守山林,后全家从缙云老江乡迁此居住,至今已有七代,村以驻地黄岗故名。三面环山,东有田,下面有通往后树公路。
  过水塘4户,13人。
  顺治寺行政村,45户,170人,驻顺治寺。
  以驻地顺治寺故名。解放初属白姆乡第六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顺治寺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顺寺大队,1985年成立顺治寺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24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顺治寺42户,154人,村委会驻地。
  古时村边有座和尚寺,名“顺治寺”。村由此得名。距乡驻地3.4公里,村呈三角形,地处半山区。
  岭脚3户,16人。
  岭脚村始于清道经年间,始祖陈茂才从东阳新屋乡百央迁此,买地建屋,在山上种玉米,芒杆为生,至今有5代,村建在一条三华里长的山岭脚,出入都要经过此岭故名岭脚。
  伍家坞行政村,133户,571人,驻伍家坞。
  以驻地伍家坞故名。解放初为白姆乡第五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伍家坞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伍家坞大队,1985年成立伍家坞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830亩,以种植水稻,山地杂粮为主。
  伍家坞107户,449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伍家坞村名。村庄坐落在山坞中,原先伍姓居住,故名伍家坞。村呈三角形,地处半山区,距乡驻地3.3公里。
  平圩13户,61人。
  平圩始于清道光年间,先祖廖姓子亮从福建来到岭头村,在一家农户中看牛,长大后在离岭头一华里的水圩王庙建屋成家,村遂以平圩为名,四周都是高山。
  岭头8户,42人。
  车塘底5户,19人。
  廖姓太公约在一百年前从平圩迁此,后发展成村。村坐落在伍家坞至车塘的路边,看去村庄好象在车塘的底下,故名车塘底。村后环山,村前田畈。
  黄斜行政村,69户,311人,驻黄斜。
  放解初属外麻阳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黄斜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黄斜大队,1985年成立黄斜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65亩,以种水稻、山地杂粮为主,兼营茶叶等经济作物。
  黄斜69户,311人,村委会驻地。
  清乾隆年间,历芝贵公从温州永嘉县迁住此地,已称黄斜。从前村庄分为上、中、下三铺,现已联成一个村。呈半圆形,西濒小溪,地处山区,离乡驻地7公里。
  后金行政村,139户,545人,驻后金。
  以驻地后金故名。解放初为白姆乡第七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后金农业社,196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后金大队,1985年成立后金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665亩,经营水稻为主,兼产茶叶等。
  后金123户,469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后金。后金与前金两村同祖,兄弟分居,一人迁居村后,后发展成村,遂名后金。村呈三角形,北临小溪,离驻地距2.1公里。
  黄泥弄6户,36人。
  清末年兰氏太公(畲族)从宣平上坦迁入此地,村坐落在山弄中均是黄泥之地,故名黄泥弄。
  马皮伍3户,10人。
  马皮伍早先为伍姓居住,后绝,约在62年前有周姓从新宅区移居王宅,后又迁入本村,村名来历无考,传说原姓伍住此,故名马皮伍。村四周都是山。
  老财山3户,15人。
  对门山4户,15人。
  龙潭行政村,42户,182人,驻龙潭。
  以驻地龙潭故名。解放初属白姆乡内麻阳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龙潭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龙潭大队,1985年成立龙潭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24亩,种植水稻和山地杂粮,主要经营林业,产木材、毛竹、猕猴桃等,副业有各种木、竹制品。
  龙潭42户,182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龙潭地名。村上首山坳中有水潭,水深且清,相传是真龙栖息之处,故名龙潭,村以此得名。村呈长方形,地处山区,距乡驻地28公里,产茶叶、木材等。
  群丰行政村,166户,624人,驻外麻阳。
  群丰是农业社名称的沿用。解放初建立外麻阳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建立群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群丰大队,1985年成立群丰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423亩,以种植水稻和山地杂粮为主,兼产茶叶、毛竹、猕猴桃等。
  外麻阳164户,614人。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麻阳地名。宋淳熙十四年,祖先郑宣义公从遂昌迁居此地,迄今有八百余年,麻阳是、内、中、外三村的总称,该村处在外面,故名外麻阳。距乡驻地4.5公里,麻阳港北侧,武麻公路在村内通过。
  梨树坑2户,10人。
  先祖何姓,约在一百五十年前从南京迁来,该村原叫女儿坑,后改为梨树坑,来历不明。村四周环山。
  麻阳行政村,232户,872人,驻地内麻阳。
  以村总称得名麻阳。解放初,建立内麻阳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红光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为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麻阳大队,1985年成立麻阳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678亩,以种植水稻、山地杂粮为主,兼营茶叶、毛竹、木材等。
  内麻阳154户,562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麻阳地名。麻阳是三个自然村的总称。位于麻阳港北侧,属山区,村呈船形。
  中麻阳55户,218人。
  据郑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先祖郑姓福十五,由外麻阳迁此发展成村。村前有溪,村后环山。
  深塘后21户,86人。
  清道光年间,叶姓延佑太公从壶山镇草马湖迁来,居住在隔溪村对面有口名叫深塘的后面,村故名深塘后。东临麻阳港,其余三面是山。
  下张2户,6人。
  高畈行政村,89人,驻高畈。
  以驻地高畈故名。解放初属白姆乡第六行政村,1956年成立梅岗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梅岗头大队,1969年因建源口水库迁移到高畈,1978年改称为高畈大队,1985年建立高畈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68亩,以种水稻为主。
  高畈20户,89人,村委会驻地。
  高畈原是大队养猪场,1969年建造源口水库,梅岗头村迁移此地,遂名高畈。村呈三角形,麻阳港西侧,地势平坦,距乡驻地0.9公里。
  白坛下行政村,106户,437人,驻枫树脚。
  村西南有座马山岗,据传岗上岩石原是白色的,得名白坛下。解放初为白姆乡第七行政村,1956年成立白坛下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为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白坛下大队,1985年成立白坛下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463亩,以种水稻为主。
  枫树脚72户,289人。村委会驻地。
  枫树脚是解放后新建村庄,村南有株大枫树,故名枫树脚。村呈三角形,位于麻阳港北侧,距乡驻地1.1公里,属平原地区。
  上蓬8户,38人。
  清乾隆年间,上蓬先有陈姓,到光绪年间有周姓迁来,继有罗姓从俞源乡破岗山迁来此地,后只剩罗家一姓。村处于麻阳港上游,故名上蓬。四周是田畈。
  下蓬12户,44人。
  传说朱姓始祖是位星相家,一夜,梦见有人告诉他,只有在白岩石下面居住,才能子孙兴旺。后来找到白坛下,见此处岩石白,就在清乾隆后期从福建携眷到此居住,遂成村庄,村处在白坛下下首,故名下蓬。村北有大溪,三面是农田。
  山脚14户,61人。
  清乾隆年间,朱姓祖先从下蓬分居到此,遂成村庄,村南边近靠高山脚,故名山脚。其余三面是农田。
  横 山行政村,93户,366人,驻塘头。
  村以七个自然村组成,如横排在山下、故片村名为横山。解放初为白姆乡第六行政村,1956年成立横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横山大队,1985年成立横山村委会。耕地45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塘头22户,84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塘头地名。村边有田叫塘丘,村庄坐落在塘丘的高处,故名塘头。距乡驻地1.2公里,村呈半圆形,属半山区。
  仙岩寺18户,76人。
  清光绪三年,雷氏太母从宣平上坦大西畈到此时,该村原张姓,后来张姓衰后,继有胡姓、兰姓(畲族)迁来,遂成村庄,村里原有座岩寺,故村名仙岩寺。村下有田。
  红驮口4户,7人。
  约在四十年前,张姓从麻阳村迁此居住,后山上有块呈红褐色的岩石,俗叫红驮,村坐落山口,故名红驮口。四周是山。
  湾内16户,54人。
  清乾隆年间,全姓始祖从义乌到此烧炭,后来全家迁居到此,迄今已有十一代。因村坐落在山脚,进出村都要经过一些小路湾头,故村名为湾内。四周环山,村东有小水库。
  梅坞24户,92人。
  梅坞起先是项姓居住,后因人丁不旺废绝。约在清乾隆年间,有梅姓从梅岗头迁此,遂成村庄。村处在山坞中,多种植青梅,杨梅等水果,村民又多姓梅,遂名梅坞。三面环山,东北面平坡是村出入口。
  大麻地8户,38人。
  田口塘1户,5人。
  坞驮畈行政村,118户,421人,驻坞驮畈。
  以驻地坞驮畈得名。解放初建立坞驮畈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坞驮畈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坞驮畈大队,1985年成立坞驮畈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234亩,以种植水稻及山地杂粮为主,兼产茶叶、竹、木等。
  坞驮畈80户,267人,村委会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坞云畈地名。村四周是山,当中是田畈,象一口湖潭,故名湖潭畈。1950年土地改革时,公章刻成“坞驮畈”,后遂名坞驮畈。村呈长方形,属山区,距乡驻地7.6公里。
  何村15户,57人。
  何村先前有何姓从南京迁来,后绝。约在清道光年间,有仙居何姓到此居住,遂成村庄,于今以有七代,村以姓为冠,故名何村。三面环山,前面有大溪。
  拦路17户,67人。
  在民国年间,廖姓从坞驮畈迁此,发展成村。因村位置离坞驮畈一公里处的路段上,是麻阳到沿朱岭必经的大路,可走陆路,也可涉水,俗称为“拦路”,“拦路”故成村名。三面环山,南临麻阳港。
  发洪坑6户,30人。
  沿朱岭行政村,99户,351人,驻白果树脚。
  村原驻地在沿朱岭。1961年驻地迁往白果树脚,未改名,解放初属坞驮畈行政村,1956年成立坞驮畈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麻阳管理区,1961年建立沿朱岭大队,1985年成立沿朱岭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173亩,以种水稻及山地杂粮为主。
  白果树脚34户,127,村委会驻地。
  据传约在五百年前,祖先从福建来此定居,村上首有棵白树,遂取名白果树脚。村呈三角形,东南面靠溪,地处山区,距乡驻地9.1公里。
  沿朱岭52户,183人。
  清乾隆年间,邓姓祖先由福建迁来,后发展成村。因出入村内需经过两条山岭,遂名沿朱岭。村前有麻阳港,村后东西三面环山。
  白坛(已废)于1984年全村迁入沿朱岭村。
  黄岗头8户,24人。
  平坛(已废)于1985年迁移白果树脚。
  八百行政村,152户,569人,驻八百。
  以驻地八百得名。解放初为白姆乡第八行政村,1956年成立八百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八百大队,1985年成立八百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耕地542亩,以种水稻及山地杂粮为主,兼产茶叶、竹、木等。
  八百118户,456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八百地名。相传,建村造屋选址在八百,遂名八百。村呈长方形,坐落在两条小溪汇合处,离乡驻地4.1公里,地处半山区。
  外处9户,31人。
  清道光年间,南京叶姓,因家乡洪水泛滥成灾,逃荒到武义横山,不久移居八百村的北山脚定居,因祖籍南京,称“南京铺”。属八百行政村,成为八百外边的一处村庄,遂名外处。村后山,村前梯田。
  水口25户,82人。
  清康熙年间,邹姓始祖从福建汀州上杭塘夏村流落本地,以种植靛青为业,后因兄弟两人分居到现在水口村,村处在八百村口,小地名也称水口,村故得名水口。东有机耕路,南北农田,西为山坡地。
  小同行政村,91户,345人,驻小同。
  以驻地小同故名。解放初为白姆乡第八行政村,1956年成立小同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白姆管理区,1961年建立小同大队,1985年成立小同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228亩,以种水稻及山地杂粮为主,产猕猴桃。
  小同91户,34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小同。原名为仙洞,相传村头有泉水洞,四季不涸,称为仙洞,村以此得名。又传有个官员要到仙洞游玩,村民招待不起,设法谢绝,那官员骂村民小气,把村名改为小洞,后写成小同。村呈长方形,半山区,坐落在两溪汇合处,离乡驻地5.7公里。
  梅岗头(已废)七十年代因做源口水库,全村迁居附近各村。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白姆乡
相关地名
白姆
相关地名
岭外
相关地名
中宅
相关地名
下宅
相关地名
经堂
相关地名
舍坞坑
相关地名
茶丰
相关地名
茶山
相关地名
张坑
相关地名
谢坑
相关地名
雪坑
相关地名
黄岗
相关地名
过水塘
相关地名
顺治寺
相关地名
岭脚
相关地名
伍家坞
相关地名
平圩
相关地名
岭头
相关地名
车塘底
相关地名
黄斜
相关地名
后金
相关地名
黄泥弄
相关地名
马皮伍
相关地名
老财山
相关地名
对门山
相关地名
龙潭
相关地名
群丰
相关地名
外麻阳
相关地名
梨树坑
相关地名
麻阳
相关地名
内麻阳
相关地名
中麻阳
相关地名
深塘后
相关地名
下张
相关地名
高畈
相关地名
白坛下
相关地名
枫树脚
相关地名
上蓬
相关地名
下蓬
相关地名
山脚
相关地名
横 山
相关地名
塘头
相关地名
仙岩寺
相关地名
红驮口
相关地名
湾内
相关地名
梅坞
相关地名
大麻地
相关地名
田口塘
相关地名
坞驮畈
相关地名
何村
相关地名
拦路
相关地名
发洪坑
相关地名
白果树脚
相关地名
沿朱岭
相关地名
白坛
相关地名
黄岗头
相关地名
平坛
相关地名
八百
相关地名
外处
相关地名
水口
相关地名
小同
相关地名
梅岗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