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73
颗粒名称: 陶宅乡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0
页码: 175-184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下杨区陶宅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水利条件、耕地、乡镇企业、名胜等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下杨区 乡镇 陶宅乡

内容

陶宅乡位于县城西南部,南北长于东西,呈椭圆形。东与大田乡为邻,南与宣武乡相连,西与俞源乡接壤,北与王宅镇交界。面积44.4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有2657户,10296人,其中畲族26人,其余均是汉族。乡政府驻地陶宅,以陶姓居多,遂名陶宅,乡以村得名,海拔119米,距县城14公里。解放前称乌溪乡,1950年建立陶宅、大岭两个乡,属下杨区,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双溪乡,1958年改乡设社,属下杨人民公社陶宅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陶宅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成立陶宅乡。
  该乡地处半山区,地势南部高峻,怪石嶙峋,峰峦岭谷,山水明秀。最高的大拔山海拔917米。北部平缓,溪湖泉瀑,水木清华,风光十分旖旎。境内主要水系有高溪、乌溪两条。高溪发源于本乡项山头、深坑、大岭脚流经东阳门汇合,至陶宅流入乌溪。乌溪发源于俞源乡,流入陶宅与高溪汇合,入王宅镇李兰桥,与麻阳港合流注入熟溪。全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约245天,年平均温度16.7℃,属亚热带季风区,春夏多雨,光照充足,适宜农、林各业的发展。主要经营有水稻、茶叶、毛竹、木材等。地下蕴有萤石矿藏。
  水利条件良好。建有上四保、大泥塘、雪里、破塘弄等处水库12座,蓄水量457万立方米。电灌4座,装机46瓩,水电站9座,装机483瓩,县属源口水库的南干渠入注灌溉。
  交通、运输方便,有石井里、上四保两处公路直达县城。上四保公路把县城和下杨区、新宅区三处联成一片。
  全乡耕地10468亩,占总面积15.72%,其中水田10099亩,占耕地面积96.47%。山林地4.4万亩,占总面积的67%。解放前,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农民生活十分贫苦。建国后,大力进行水利、农田建设,推行科学种田。排灌、机耕、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半机电操作,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969年跨纲要,1980年粮食总产量1129万斤。三中全会后,落实农业责任制,1984年粮食亩产达1538斤,总产1606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经济作物有茶叶1700担,油茶籽244担,油菜籽2075担,养鱼700亩,养猪1.11万头,蘑菇菌种30万瓶。林业,是全县万亩毛竹乡之一,年产毛竹4.6万株,木材300立方米,收入达184万元。
  乡镇企业有农具、水泥制品、锯板、砖瓦、制茶、榨油、萤石开采、电站等厂55家,从业人员339人,产值88.49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71万元,人均净收入315元。
  文教卫生事业。初中1所,学生435人,小学19所,学生1079人,普及率98.1%,教职员工51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尚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电影院2座,2000个座位。1984年人口出生率10.96‰,自然增长率3.56‰。全乡有58%的人口已饮用自来水。
  该乡上四保村仰天垄,是中国工农红军武义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之一。1929年1月遭到省防军的围剿,红军西营营长马章荣率部浴血奋战,壮烈牺牲。
  名胜。该乡处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大莱口、东阳门、石井里一带景色十分旖旎。
  陶宅乡2657户,10296人,驻陶宅。
  陶宅行政村,259户,1032人,驻陶宅。
  以驻地陶宅故名。解放初建立陶宅行政村,1956年成立陶宅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陶宅大队,1985年成立陶宅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1226亩,主要经营水稻、茶叶、油菜籽等。
  陶宅217户,900人,乡、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中载有陶宅地名。先祖陶仁三十四公,于明嘉靖年间从后陶迁居到此,以姓氏为首故名陶宅。村呈圆形,乌溪与高溪汇合处,地势平坦。
  夏新屋36户,112人。
  明天启年间,夏姓祖先从永康世雅迁入履坦,后迁入此地。约在清嘉庆年间,夏姓在此造了一座新屋,由孙夏法顺所居,故名夏新屋。东临高溪,南依陶宅,西濒乌溪,北邻乌溪桥头。
  井潭弄2户,7人。
  清光绪年间,先祖钟良法从丽水到此给郭浦朱人看守山林,兼营船筏运输过活,村南有五华里长的山弄,弄中有沼泽地,低陷田终年积水,象井和潭一样,故名为井潭弄。村坐落在山脚,东面沼泽田,南农田,西北是山。
  狗头山3户,11人。
  乌溪1户,2人。
  梁宅行政村,198户,791人,驻梁宅。
  以驻地梁宅故名。解放初建立梁宅行政村,1956年成立梁宅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梁宅大队,1985年成立梁宅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100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油菜籽、蚕桑等。
  梁宅117户,45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梁宅村名。宋永康进士晟十一世孙绅迁武邑,廿三孙应耆始迁梁宅。乾隆丙申年间建方祠,故村名沿称梁宅。村呈荷叶形,地势平坦,东面有高溪流过,距乡驻地0.5公里。
  新屋桥头47户,196人。
  明天启年间,夏姓祖先从履坦迁此定居,后建造一座堂楼花厅(太平天国时被焚)。东边是溪,建有石拱桥,村以新屋和桥得名新屋桥头。东濒小溪,南邻梁宅,西北是农田。
  下叶头17户,75人,
  明崇祯年间,先祖夏君四从新屋桥头迁此定居。村在高宅下首,原名夏底头,后因“夏”与“下”和“底”与“叶”谐音,遂写成“下叶头”。东、南、北是农田,西靠高溪和公路。
  高宅14户,57人。
  明朝天启年间,倪姓始祖从武义城里迁入此地。高宅和下叶头两村紧联,该村在上首,故名高宅。东田畈,西临高溪,北邻下叶头和田畈。
  高溪桥头3户,8人。
  杨店行政村,302户,1209人,驻杨店。
  原名坎头,因重名更名杨店。解放初建立坎头大队,1956年成立南溪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坎头大队,1982年3月更名杨店大队,1985年成立杨店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1738亩,是经营以水稻为主的产粮村。
  杨店83户,333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杨店地名。传说以前杨店有店铺,附近村庄都要到这里购买物品,而村里又多数姓杨,故名杨店。村呈方形,南有乌溪,距乡驻地0.6公里。
  田铺39户,177人。
  清道光年间,先祖徐平湖从武义县城到此为别人看守山林,在山坡编结茅铺居住,后发展成村。村四周是农田,故名为田铺。现在已发展成相邻的上、下两个田铺村。东、南是农田,西临公路,北是丘山。
  坎头90户,367人。
  明朝成化年间,程姓祖先从永康迁此定居。清雍正年间,邵姓又从邵宅迁移到此,遂成村庄。古时杨店、坎头和村头三个村统称为南溪。南溪西边路下有一条与杨店相接的溪坎,村得名坎头。东邻陶宅,南接杨店,西靠小溪,北临乌溪。
  广福观1户,1人。
  相传广福观建于北宋乾德年间,迄今有1000余年。在清朝建国初,观内道士不满清朝廷统治,联络坦洪清修寺和尚一起反清,后被镇压,寺庙抄毁。大约在光绪年间,群众仍纪念反清被杀害的道士而重建广福观,但寺观的规模比以前小。寺四周是农田。
  村头89户,328人。
  村头始建于明朝,先有简姓居住,后绝。继有履坦施仁殿人迁入,以烧瓦为业,于顺治乙酉年(1645年),建屋成村,该村位在南溪最南首,故取名村头。东临高溪,南是农田,西是道士岗,北大路。
  岩宅行政村,100户,384人。驻岩宅。
  以驻地岩宅故名。解放初建立岩宅行政村,1954年县搞点成立岩宅农业社,1956年为九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岩宅大队,1985年成立岩宅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463亩,是经营水稻为主的产粮村。
  岩宅100户,38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颜宅村名。据传从前村内多姓颜,故名颜宅。解放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岩宅。距乡驻地1.1公里,村呈方形,东临高溪。
  两端头行政村,66户,237人,驻两端头。
  以驻地两端头故名。解放初属上四保行政村,1956年与吴山下成立团结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两端头大队,1685年成立两端头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261亩,是经营以水稻为主的产粮村。
  两端头66户,237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中载有炼端头,建有徐氏宗祠。清康熙年间,先祖徐康清从履坦迁到九峰山下炼端敦居住,故名炼端头。后迁移到现在村址,借音更为“两端头”。村呈长方形,地处丘陵,距乡驻地1.5公里。
  上四保行政村,327户,1210人,驻上四保。
  以驻地上四保故名。解放初建立上四保行政村,1956年成立联盟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四保大队,1985年成立上四保村委会,辖9个自然村。耕地1035亩,主要产粮食,林业有毛竹、木材。
  上四保243户,889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中载颜宅、曹宅、张家、石谷闸四村。据传有四个姓氏分别居住在四个小村,汤姓居石谷闸,黄姓居曹宅,张姓居张家,江姓居江村,后并联成一个大村,故得名上四堡,为了书写方便将“堡”简化为“保”。村呈三角形,地处丘陵,离乡驻地1.5公里。
  舍庙14户,48人。
  1945年下杨何章金迁入定居,又在1958年有黄泥坑人移居到此,发展成村。传说500年前新宅建造大庙,这里群众跟着募捐建造一座小庙,俗称舍庙,方言“小”与“舍”同音,村以庙故名。东农田,南靠公路,西依舍庙,北是山。
  口坑8户,31人。
  西山45户,181人。
  清乾隆年间(约1785年),祖先祝时哲从吴山下的历山村迁此定居,山脚西边有座寺,村以寺为名西山村。
  仰天垄1户,4人。
  清乾隆年间,俞源财主俞作风雇佣高山头农民叶三梅为他看守山林,在此结起三间茅铺居住。现在是孙婿汪建德所居。仰天垄是一条山脉形似仰天的巨龙,故名仰天垄。
  大门山下10户,32人。
  石塘1户,3人。
  黄泥岗2户,6人。
  连塘角3户,16人。
  吴山下行政村,206户,783人,驻吴山下。
  以驻地吴山下故名。解放初属上四保行政村,1956年与两端头成立团结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陶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吴山下大队,1935年成立吴山下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96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产粮村。
  吴山下118户,433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吴山下村名。因从前村民多姓吴,村坐落在山脚下,故名吴山下。村呈长方形,地处丘陵,有小溪通过村中,距乡驻地1.9公里。
  历山66户,268人。
  明朝万历年间,汤姓始祖从岭下汤村移居到此,又在清朝康熙年间,祝姓祖先从本乡祝宅到此定居,发展成村。村处在小山坡上,这山名叫历山,村因山得名。东、南溪,西面山,北面荒山。
  岭脚21户,80人。
  民国初期,里仁店的葛李明到此落户,继有邹丙旺,葛开明也先后到此定居,遂成村庄。村处在吴山下的东山脚,东山有条大岭,故名岭脚。东南是山和岭,西北是小溪和农田。
  里仁店1户,2人。
  清康熙年间,有邹麟英从福建上杭移居到此。传说里仁店早先有大皇、本保、金堂三座庙宇,外边围有一条石头城,故名里城庙,因“城”、“仁”方言同音,把“庙”写成“店”,村遂名“里仁店”。东山,南西竹园,北水库。
  平头行政村,89户,353人,驻黄坛口。
  本行政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平头建村最早,地势平坦,遂以平头为名。解放初属下巨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旗明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平头大队,1985年成立平头村委会。耕地270亩,主要经营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
  黄坛口38户,145人,村驻地。
  村后有座山,叫黄坛山,村坐落在垄口,遂名黄坛口。村呈半月形,西有小溪,地处丘陵。
  平头5户,26人。
  清乾隆末叶,有紫溪邹志和看到此处有块平坦地,可以建屋,后在此建房成家。因地处平坦,故村名为平头。村四周环山,处在山坡上。
  新屋20户,78人。
  民国初期,邹姓从平头分居到此落户,新建一坐新屋,故名为新屋。四周环山,村处在山坡上。
  滴水驮21户,85人。
  清雍正年间,马姓先祖从福建迁来定居,因村后有块几丈高的岩石,常年不断地有水从岩石上滴下来,故名滴水驮。东面山,南邻平头,西是农田,北有仙姑庙。
  仙姑庙5户,19人。
  下渠口行政村,108户,400人,驻下渠口。
  以驻地下渠口故名。解放初建立下渠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下渠口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下渠口大队,1985年成立下渠口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372亩,主要经营以水稻为主的作物。
  下渠口108户,400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为后渠口。村坐落在坑口,村中有小溪,故名下渠口(渠即小溪)。村呈长方形,地处丘陵,距乡驻地2.4公里。
  大莱口行政村,144户,485人,驻大莱口。
  以驻地大莱口故名。解放初建立大莱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大莱口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大莱口大队,1985年成立大莱口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341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毛竹等。
  大莱口100户,336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大莱口。大莱口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一般山地货外运必须经过此地出口,故名大莱口。村呈船形,高溪北侧,距乡驻地2.4公里,有客车直达县城。
  新屋20户,65人。
  清乾隆年间,大莱口何茂春二子何仁生分居到此,新建房屋居住,故名为新屋,一直沿用至今。南是路,其余三面是农田。
  谢坑20户,66人。
  清乾隆年间,谢姓祖先从福建汀州流落到此,为俞源财主在紫溪至谢坑一带看守山林,故名谢坑。后姓谢的迁移到紫溪居住,而谢坑又有方姓从永康花川到此看管山林,遂发展成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东有小溪,南和西是山,北是路。
  叶青坑4户,18人。
  叶青坑是条山坑,约长3公里,两旁山上长满竹木,绿叶繁茂,青青郁郁,故名叶青坑。解放后有王新溪户从老鸦叶到此看山种田,遂成村落。村处在山中,东西有小坑通过,南北是山林。
  马公塘行政村,77户,295人。
  以驻地马公塘故名。解放初属下渠口行政村,1956年成立马公塘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公塘大队,1985年成立马公塘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108亩,农业主要经营水稻和山地杂粮等。
  马公塘61户,208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马山”。村坐落在高山坞地,对面山岩似马形,附近有石笋象牵马人,俗称马公,山脚有塘,得名马公塘。村呈多边形,距乡驻地4.7公里。
  雪里15户,86人。
  雪里相传原是李姓居住,专营种植靛青,规模较大,有108口靛青塘,后遭瘟疫,全村灭绝。约在清乾隆年间,有谢姓从紫溪到此定居,村因李姓始居而灭,故名“绝李”,“绝李”与“雪里”方言谐音,写成“雪里”,得名雪里。东是山,南水库,西农田,北邻水口村。
  相国1户,1人。
  紫溪行政村,48户,201人。
  以驻地紫溪故名。解放初建立紫溪行政村,1956年成立紫溪农业社,1958年公社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紫溪大队,1985年成立紫溪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2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紫溪47户,199人。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紫溪地名。村中有溪名紫溪,村以溪故名。呈长方形,距乡驻地4.1公里,地处山区。
  紫溪岭脚1户,2人。
  石井里行政村,90户,339人,驻石井里。
  以驻地石井里故名。解放初属东阳门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朝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井里大队,辖3个自然村。耕地216亩,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毛竹等。
  石井里82户,311人。
  村边有座大岩石凹深似井,故名石井里。村呈长条形,沿高溪畔集居,武石公路终点。此处水清山秀,风景十分优美。
  西山6户,25人。
  清同治年间,王姓祖先从马昂到此看守山林,后发展成村。因村处在石井里西边山上,故名西山。村坐落在半山腰,四周环山。
  宅用2户,3人。
  东阳门行政村,89户,336人,驻东阳门。
  以驻地东阳门故名。解放初建立东阳门行政村,1956年成立彩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东阳门大队,1985年成立东阳门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247亩,主要经营水稻,兼产毛竹、茶叶等。
  东阳门68户,259人,村驻地。
  村前临溪,村后靠山,地形狭长,造屋为了方便出入,门口都要朝东,早晨阳光直射门口,故名东阳门。村呈船形,距乡驻地4.8公里。
  葡萄17户,68人。
  清光绪年间,李姓祖先从永康到此打铁为业,后定居于此,四周山上有成片的野葡萄,村以葡萄为名,沿用至今。村中间有小溪,东农田,南北是山,西临小溪。
  大坑口4户,9人。
  深坑行政村,28户,119人,驻深坑。
  以驻地深坑故名。解放初属东阳门行政村,1956年属彩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峰管理区,1961年建立深坑大队,1985年成立深坑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耕地98亩,主要经营水稻、毛竹。
  深坑23户,103人。
  村处在一条狭长的山坑中,俗称长为深,故名深坑。村呈长方形,村边有小溪,距乡驻地5.9公里。
  灯盏坞4户,12人。
  清乾隆年间,叶姓祖先从桃溪区昌坑到此看管山林,清宣统年间郑姓到此入赘,后发展成村。村处在山坞之中,形似灯盏,故名灯盏坞。四周环山,村中有小坑通过。
  深坑岭头1户,4人。
  内新屋行政村,49户,210人,驻内新屋。
  原名新屋,因重名改为内新屋。解放初属东阳门行政村,1956年属彩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新屋大队,1982年3月改名内新屋大队,1985年成立内新屋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耕地130亩,主要经营水稻、茶叶、毛竹等。
  内新屋8户,37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为夏新屋。始祖珪,宋咸淳甲戍进士,由会嵇移居履坦,后迁于此,建有夏祠,现更名内新屋。村呈圆形,位于乡驻地5.4公里,处半山区。
  上纸糟24户,106人。
  清乾隆年间,祖先钟开中从本乡里驮坑到此定居,后发展成村。过去这一带都以做纸为业,纸糟很多,村以纸糟为名。处在山脚,东南是山,西有水坑和公路,北是水坑。
  油皂树下14户,57人。
  清顺治年间,赖姓祖先从福建上杭县白沙里流落到此定居,因村上首长着一株很大的油皂树,村故名油皂树下。东边有水坑和公路,南、西、北三面是山。
  洪桥头3户,10人。
  石彭头行政村,41户,191人,驻石彭头。
  以驻地彭石头故名。解放初属东阳门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彩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石彭头大队,1985年成立石彭头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17亩,农业主要经营是水稻,兼产毛竹、木材。
  石彭头41户,191人。
  清嘉庆《武义县志》有石彭头地名,因村坐落在一座石彭山的上首,故名石彭头。村呈丁字形,东临小溪,处在半山区,距乡驻地5.6公里。
  大岭脚行政村,93户,336人,驻大岭脚。
  以驻地大岭脚故名。解放初属大莱口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大岭脚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大岭脚大队,1985年成立大岭脚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150亩,主要经营水稻和山地杂粮。
  大岭脚92户,33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大岭脚地名。大岭脚至项山头有五华里的山岭,村坐落在岭脚,得名大岭脚。村呈三角形,距乡驻地5.9公里。
  麻蓬1户,2人。
  里大坑行政村,141户,561人,驻里大坑。
  以驻地里大坑故名。解放初属项山头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茶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里大坑大队,1985年成立里大坑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46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毛竹。
  里大坑94户,37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里大坑地名。祖先从福建迁此,后取邻村里大坑口女为妻,为了与大坑口区别,外叫大坑口,内叫里大坑。村呈梯形,西临小溪,距乡驻地5.8公里。
  芋坑5户,15人。
  清康熙年间,先祖肖居义从福建汀州上杭李家坑避乱到此,垦荒过活,后发展成村。因村处在山坑,取名峪坑。“峪”与“芋”同音,写成芋坑。村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是高山。
  桐水芋33户,131人。
  清咸丰年间,先祖钟开龙从里大坑到此种田,后定居于此发展成村,村名来历不详。坐落在山顶上,东有溪坑。
  豆腐驮4户,22人。
  里驮坑岭当5户,19人。
  项山头行政村,183户,716人,驻项山头。
  以驻地项山头故名。解放初建立项山头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成立高峰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大岭管理区,1961年建立项山头大队,1985年成立项山头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耕地641亩,农业经营主要水稻,和山地杂粮。
  项山头168户,56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项山头地名。祖先姓项,村坐落在山头,故名项山头。村呈扇形,南临小溪,距乡驻地7.3公里。
  过路四百6户,24人。
  清道光年间,先祖陈姓从宣武乡少妃村到此定居,村坐落在与宣平交界处的山岙路边,路旁有丘小四百(即农田,约5亩),故村得名过路四百。东南是山,西北是梯田。
  前山9户,38人。
  清道光年间,李姓祖先从永康迁入此地,以打铁为业,后定居成村,村处在项山头前山上,故名前山。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是梯田。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陶宅乡
相关地名
陶宅
相关地名
夏新屋
相关地名
井潭弄
相关地名
狗头山
相关地名
乌溪
相关地名
梁宅
相关地名
新屋桥头
相关地名
下叶头
相关地名
高宅
相关地名
高溪桥头
相关地名
杨店
相关地名
田铺
相关地名
坎头
相关地名
广福观
相关地名
村头
相关地名
岩宅
相关地名
两端头
相关地名
上四保
相关地名
舍庙
相关地名
口坑
相关地名
西山
相关地名
仰天垄
相关地名
大门山下
相关地名
石塘
相关地名
黄泥岗
相关地名
连塘角
相关地名
吴山下
相关地名
历山
相关地名
岭脚
相关地名
里仁店
相关地名
平头
相关地名
黄坛口
相关地名
新屋
相关地名
滴水驮
相关地名
仙姑庙
相关地名
下渠口
相关地名
大莱口
相关地名
谢坑
相关地名
叶青坑
相关地名
马公塘
相关地名
雪里
相关地名
相国
相关地名
紫溪
相关地名
紫溪岭脚
相关地名
石井里
相关地名
宅用
相关地名
东阳门
相关地名
葡萄
相关地名
大坑口
相关地名
深坑
相关地名
灯盏坞
相关地名
深坑岭头
相关地名
内新屋
相关地名
上纸糟
相关地名
油皂树下
相关地名
洪桥头
相关地名
石彭头
相关地名
大岭脚
相关地名
麻蓬
相关地名
里大坑
相关地名
芋坑
相关地名
桐水芋
相关地名
豆腐驮
相关地名
里驮坑岭当
相关地名
项山头项山头
相关地名
过路四百
相关地名
前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