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宅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71
颗粒名称: 王宅镇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
页码: 157-164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下杨区王宅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乡镇企业、文教事业、名胜等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下杨区 乡镇 王宅镇

内容

王宅镇位于县城西部,麻阳江畔,周围环山,形似驼峰。东与大田乡相接,南与陶宅、俞源两乡毗邻,西与白姆乡接壤,北与要巨乡交界。面积25.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有1918户,7854人,其中满族1人,畲族155人,其余是汉族。镇政府驻地王宅,海拔121米,距县城14公里。解放前是港源镇、横鹭乡的辖地,1945年合并为双岩乡。1950年冬建政时成立王宅乡,属下杨区。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红旗乡,1958年并乡建社,成立下杨人民公社,为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王宅公社,1983年7月政社分设成立王宅乡,1985年11月建制王宅镇。
  该镇四周丘陵起伏,崇峦远峰,苍郁荟翠,中间平坡延展,水田平坦,土地肥沃。溪流纵横,形成主要水系有发源于登云乡的麻阳港,流经本镇在李兰桥和发源于俞源乡的乌溪汇合成熟溪,注入武义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平均温度16.7℃,无霜期约240天。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有水稻、茶叶、油菜籽、梨、桔等。地下有丰富的萤石矿藏。
  水利条件良好,建有双岩里、菜坞垄、额头垄等处水库。电灌2座,装机35瓩;小水电5座,装机1230瓩。县属源口水库总渠自流注入该镇。基本实现自流灌溉。
  交通、运输方便。松阳、宣平、麻阳至武义的公路都经过镇驻地,机动车辆往来十分频繁。
  全镇有耕地11253亩,占总面积29.09%,其中水田11235亩,占耕地面积99.84%,山林地约20167亩,占总面积47.2%。解放前,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农民生活十分贫苦。建国后,进行兴修水利,推广科学种田,机耕、排灌、脱粒和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半机电化,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979年总产量1199万斤,1980年总产量1114万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粮食亩产1520斤,总产量1634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经济作物有茶叶1754担,蚕茧258担,红糖569担,油菜籽1556担,鲜梨1500担,养蜂185箱,养鱼43亩,养猪9728头,平均每人1.24头。特产杭州蜜梨。
  乡镇企业有电站、萤石开采、农机、水泥制品、造纸、制茶、灯炮、棒冰、福利厂等30家,从业人员552人,其中镇办8家,共有产值377.2万元。198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16万元,人均净收入436元,为全县之首。
  文教卫生事业。初中一所,学生322人,小学10所,学生790人,入学率98.88%,教职员工41人,代课教师8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8人。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等。全镇有80%以上的人口已饮用自来水,1984年人口出生率12.38‰,自然增长率5.75‰。
  区、镇驻地王宅,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位在武义至宣平、松阳等地的交通枢纽。近年已建集市,为三日一市,市场活跃,贸易兴旺。
  名胜,全县闻名双岩洞就在该镇北面。
  王宅镇1918户,7854人,驻王宅。
  王宅行政村,312户,1175人,驻王宅。
  以驻地王宅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四行政村,1956年成立民生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为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王宅大队,1985年成立王宅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耕地1736亩,主要经营水稻等粮食作物。
  王宅145户,547人,村、镇、区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王宅,建有王富三祠。先祖王姓,从东阳迁此,发展成村,取名王宅。位于县西13.5公里,武宣公路北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马地头26户,91人。
  清光绪年间,畲族兰樟旺从上坦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全村都是畲族。解放前马地头叫余处,村里都种植苎麻,俗称“麻地头”,“麻”与“马”谐音,故名马地头。村四周是农田。
  新店77户,277人。
  抗日战争前,王宅王源茂到此开设王义生商店,继有王姓到此做买卖,村得名新店。东南是农田,北是公路。
  王船头20户,89人。
  王船头和王宅原是兄弟村,与王宅同祖,两村都沿麻阳港而建。过去麻阳港常发洪水,淹没农田村庄,而王船头村地势较高,不易被淹,远看象船一样浮在洪水中,说王宅是船身,王船头是船头,故名王船头。村处在王宅大桥下首,西临麻阳港,西北靠公路。
  杨林22户,90人。
  杨林村民因建新安江水库,1962年从淳安杨林村迁来,新建村庄,仍保留杨林原名。村处在王宅大桥南面,西面是山。
  长岗11户,42人。
  瓦灶弄11户,39人。
  杜畈行政村,75户,308人,驻杜畈。
  以驻地杜畈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成立群乐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杜畈大队,1985年成立杜畈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542亩,主要经营水稻等粮食作物。
  杜畈71户,298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杜畈。最早是杜姓居住,坐落在田畈后面,得名杜畈。村呈一字形,地势平坦,居住集中,距镇驻地2.5公里。
  七百塘4户,10人。
  清道光年间,本区俞源财主到此买田400把,挖塘300把(注:60把为1亩),约共700把,得名七百塘。并在此建造三厅三堂楼房一座,太平军将领陈进曾把此屋作监狱,监押过土豪劣绅,此屋现保留完整。村三面环山,南为农田。
  马府下行政村,289户,1203人,驻马府下。
  以驻地马府下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属胜利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府下大队,1985年成立马府下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耕地1971亩,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梨、桔等。
  马府下169户,686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马府下。村上首先居有马姓,叫马府。该村在马府下首,得名马府下。村呈棱形,地势平坦,居住集中,北靠小溪,距镇驻地1.4公里。
  申塘弄12户,54人。
  抗日战争初期,陶宅乡谢坑方增道迁此定居,继有上坦乡上陶村陶生堂迁来,遂发展成村,因村处在一口名叫申塘的后边,故名申塘后。东、西、北是山,南有垄田。
  火腊沿9户,42人。
  清朝,有汤春喜一家三口到此为财主看守山林,这座山叫火腊形,在山脚结铺而居,后发展成村,得名火腊沿。村东、西、北是山,南有垄田。
  叶处51户,207人。
  清道光21年(1841年),有叶金益从桃溪滩乡清塘下店到此定居,因当时村内都姓叶,故名叶处。四周都是农田。
  叶墙头15户,55人。
  清朝末年,叶姓太公兄弟分居后,到石井里守山结铺居住,后发展成村,得名叶墙头。东、南是山,西与上汤为邻,北是农田。
  新塘沿17户,59人。
  新塘沿原是处小墩头,是何姓太公备葬的坟地,墩边有口小水塘,故名新塘沿。村四周都是农田。
  下徐14户,57人。
  该村徐姓祖先,原从武义城里西徐到马府下定居,后有子孙到此发族,故名下徐。村四周都是农田。
  空岩寺前11户,43人。
  山碧张行政村,101户,435人,驻山碧张。
  以驻地山碧张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成立双合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山碧张大队,1985年成立山碧张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712亩,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
  山碧张97户,414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山碧张地名。先祖张姓从金华迁此,房屋建在山沿的两条小溪汇合处,依山傍水,隐约在青山绿水之间,风景十分幽雅,遂名山碧张。村呈马蹄形,离镇驻地1.5公里。
  王仓4户,21人。
  1895年,山碧张村的张桂林迁此。传说张桂林因反对摊派戏金不公,被山碧张村赶出,在财主黄谷仓旁建房居住,发展成村,故名黄仓,现写为王仓。四周都是农田。
  胡家行政村,100户,421人,驻胡家。
  以驻地胡家故名。1962年由淳安县风水公社胡家大队集体迁来武义,沿用淳安老家旧名。1985年成立胡家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耕地42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胡家72户,350人,村驻地。
  1962年由淳安集体迁来武义,在淳安村名胡家,来武义后仍沿用。距镇驻地1.6公里,村呈长方形,北靠武宣公路,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上叶墙头18户,71人。
  上叶墙头初由汤处的汤天水迁此,继有下杨的杨春德因家遭火灾也迁此定居,后有胡家移民到此建立新村,村处在叶墙头上首,故名上叶墙头。东南是茶山,西北是农田。
  桥亭行政村,87户,346人,驻桥亭。
  以驻地桥亭故名。解放初为王宅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成立桥亭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桥亭大队,1967年改为朝阳大队,1982年复名桥亭大队,1985年成立桥亭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耕地470亩,主要种植水稻。
  桥亭59户,239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桥亭。相传古时村庄前有座亭,亭前有小石桥,入村前须通过石桥,故名桥亭。村呈长形,离镇驻地1.3公里,地势平坦。
  前金22户,88人。
  元朝元统年间(1333年),始祖王宣义从金华驮五塘村到此定居,王姓以前村里多姓金,故村名为前金。四面环山,南靠麻阳港。
  双岩洞 1户,1人。
  陈宅 4户,17人。
  湾弄 1户,1人。
  马昂 行政村,390户,1524人,驻马昂。
  以驻地马昂故名。解放初为王宅乡第三行政村,1956年成立马昂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马昂大队,1985年成立马昂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耕地248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茶叶、蚕桑等。
  马昂311户,1218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马昂,建有王祠。马昂原名溪滩头,在清朝中叶改为马昂。因村前有座马肚岗,村在马肚岗旁边,得名马昂。村呈长方形,南靠熟溪,武宣公路支线通过本村,离镇驻地4.6公里。
  蝴蝶山头 27户,93人。
  1972年马昂王法和到此定居,后陆续有人迁来,遂成村庄。村处在蝴蝶山边,故名蝴蝶山头。东北是山,南溪,西农田。
  颠倒畈 16户,52人。
  公元1825年,马昂王金登迁此定居成村。村处在溪流的转弯处,溪水本向东流,因回旋造成反向流水,故名颠倒畈。村东北是山,南临干渠,西是农田。
  金华铺 14户,65人。
  公元1813年金华小埠头张恒山流落此地,结铺种地后形成村庄,因张姓是金华人,住的是草铺,故名金华铺。村东北是小山,南临干渠,西面是农田。
  许坞坑 19户,85人。
  许坞坑始建于明朝,福建林昌龙到此定居成村,村处在山坞中,又有一条水坑,故名水坞坑,现写成许坞坑。四周环山。
  钟山头 2户,7人。
  大斗山脚 1户,4人。
  郭浦朱 行政村,229户,895人,驻郭浦朱。
  以驻地郭浦朱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三行政村,1956年成立民主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郭浦朱大队,1985年成立郭浦朱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08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郭浦朱 229户,895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郭浦朱,建有朱俊六祠。郭浦朱分上、下两村,郭姓住上郭浦,朱姓住下郭浦,后成一村,才称郭浦朱。距镇驻地0.6公里,村呈长方形,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汤处 行政村,212户,902人,驻汤处。
  以驻地汤处故名。解放初为王宅乡第三行政村,1956年成立裕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汤处大队,1985年成立汤处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耕地1285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汤处 68户,304人,村驻地。
  汤处是上汤、下汤两村的总称,村以汤处故名。位于麻阳港北侧,距镇驻地2.5公里,村呈一字形,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下汤 26户,108人。
  明万历辛卯年(1573年),汤祖福荣有二子分居,长子能仁从汤处迁移到此,村处在汤处的下首,故名下汤。坐落麻阳港畔,村北是山,东南西是农田。
  下郭浦 33户,132人。
  下汤能仁之弟能良分家到此定居,村坐落在汤处与郭浦朱中间,故名下郭浦。四周是农田,临麻阳港。
  彭宅 20户,84人。
  清康熙年间(1662年),彭姓始祖从江苏省苏州市迁此买地建宅,成彭家大院,故名彭宅。四周是农田,濒临麻阳港。
  李兰桥 59户,252人。
  清顺治年间(1644年),有邱姓从江苏省朝昌府到此定居,后在汤处麻阳港口建桥,因资金不足,中途被迫停工。这时有个乞婆名叫李兰,捐献饭干1500斤,大桥方能造成,为纪念李兰之功,命名李兰桥,村也名之。处于麻阳港、乌溪港汇合处,南有大洛山,西是田畈。
  六百型头 6户,22人。
  森草坞坑 行政村,24户,99人,驻森草坞坑。
  以驻地森草坞坑故名。解放初属王宅乡第三行政村,1956年成立森草坞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王宅管理区,1961年建立森草坞坑大队,1985年成立森草坞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耕地12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森草坞坑 24户,66人,村驻地。
  清嘉庆《武义县志》载有森草坞坑,亦名青坑。村坐落在山坑中,借用王宅的“森草殿”的“森草”两字,故名森草坞坑。村呈长方形,有小溪从村中流过,距镇驻地2.2公里。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王宅镇
相关地名
王宅
相关地名
马地头
相关地名
新店
相关地名
王船头
相关地名
杨林
相关地名
长岗
相关地名
瓦灶弄
相关地名
杜畈
相关地名
七百塘
相关地名
马府下
相关地名
申塘弄
相关地名
火腊沿
相关地名
叶处
相关地名
叶墙头
相关地名
新塘沿
相关地名
下徐
相关地名
空岩寺前
相关地名
山碧张
相关地名
王仓
相关地名
胡家
相关地名
上叶墙头
相关地名
桥亭
相关地名
前金
相关地名
双岩洞
相关地名
陈宅
相关地名
湾弄
相关地名
马昂
相关地名
蝴蝶山头
相关地名
颠倒畈
相关地名
金华铺
相关地名
许坞坑
相关地名
钟山头
相关地名
大斗山脚
相关地名
郭浦朱
相关地名
汤处
相关地名
下汤
相关地名
下郭浦
相关地名
彭宅
相关地名
李兰桥
相关地名
六百型头
相关地名
森草坞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