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69
颗粒名称: 明山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6
页码: 151-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明山乡的基本情况和各个地名的介绍。
关键词: 明山乡 武义县 地图

内容

明山乡 位于县城南部,四面环山。东界丽水县,南接大溪口乡,西邻云华乡,北连宣武、新宅两乡。总面积达46.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共961户,3868人,其中畲族6人,余为汉族。乡政府驻地东巨,距县城26公里,海拔380米,有县城客车直达驻地,交通便利。
  境内有大章山,是当地名山,后来把“名山”演写为明山,乡以此得名。解放初建政明山乡,属上坦区,1956年撤销上坦区归属柳城区管辖。1958年改乡建社,属新宅(曾名友谊)人民公社为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10月建立明山公社,1983年7月建立明山乡。
  该乡属山区,有大章山,海拔1000米以上,群峰巍峨,绵亘重叠,地势西高东低,山峦分南北两边向东延展。东巨溪,发源于双水岭头,上游称高坑源,流经铁铺电站、东巨、上坊,过板坑口出境,在新宅乡溪下村注入菊溪。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短缺,最高温度7月不超过35℃,最低温度1月-10℃。垄间溪旁多系梯田,种有水稻、山地杂粮。
  全乡耕地面积1988亩,其中水田1515亩,山林地6.5万亩,占全境总面积92%,非林地0.6万亩,占8%。主要经营林业,是县重点林业基地之一。1984年木材采伐量为2000余立方米,为国家提供1246立方米。粮食生产,1950年亩产约400斤,1971年跨纲要,1980年总产269万斤,1984年亩产1003斤,总产达331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产茶叶783担,油菜籽297担,油茶籽367担,生猪饲养量3763头,养蜂44箱。近年增加药材生产。
  乡镇企业,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57千瓦,竹木制品厂等10家,其中乡办3家,从业人员29人,年产值5.42万元。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52万元,人均净收入301元。该乡田少,有10%的剩余劳力输出,支援省内外建设,年收入达30多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初中1所,教职员工7人,在校生129人;小学毕业生入学率82.86%。小学14所,教职员工15人,在校生382人,学令儿童入学率97.18%。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人。1984年人口出生率12.74‰,自然增长率6.88‰。
  该乡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都是我党进行革命斗争活动地区。
  明山乡961户,3868人,驻地东巨。
  东巨行政村,109户,427人,驻地东巨。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东渠行政村,1956年建立东渠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东渠大队,1972年把“渠”简写为“巨”,1985年建立东巨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77亩,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等。
  东巨90户,333人。村、乡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东渠地名。古代有位姓戴的千九公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因当时属宣平县管辖,村位于县城之东,并有一条小溪象渠道一样从村口向东流去,取两者之义,定村名为东渠。距县城南26.3公里,村呈长方形。武明公路终点,每日有数班客车直达县城。
  朱坑19户,91人。
  在一百年前有李姓迁此定居,种杂粮度日,起村名为庙坑,后改为朱坑。坐落山脚,村前有田,沿小溪有机耕路通往东巨。
  双水行政村,38户,157人,驻地双水。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茶坑行政村,1956年建立双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双水大队,1985年建立双水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74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木材、茶叶等。
  双水38户,175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双水地名。村座落在两条小溪的汇合口,流水成双,故名双水。离乡驻地西5.7公里,村呈长方形。
  叶山头行政村,155户,603人,驻地叶山头。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铁铺行政村,1956年建立叶山头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叶山头大队,1985年建立叶山头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有耕地328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等。
  叶山头48户,16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叶山头地名。村座落高山头上,二百年前为叶姓人先建,故名叶山头。距乡驻地西3.3公里,村呈盆形。
  外上潘41户,166人。
  外上潘亦名外铺。清乾隆三十八年,村民从内潘移居此地,因从内铺向外移来,故名外铺,现改为外上潘。
  内上潘26户,103人。
  内上潘原名内铺。清乾隆三十五年,赖姓从宣平山下鲍迁此定居,发展成村。许多年后部份村民外迁,在许里建村,名外铺,原村即为内铺,后改为内上潘。
  马山头1户,6人。
  双水岭头1户,4人。
  芭蕉5户,21人。
  民国时期,有戴姓从东巨移居此地造宅建村。村建在山腰,该山形似芭蕉,名芭蕉山,村以山得名。四面环山。
  内铁铺12户,41人。
  祖先姓邱,明朝时期在此地结庐打铁营生,遂发展成村,取名铁铺。后有人迁移到一里外,另建一村,名外铁铺,故原村改名内铁铺。村坐落山脚溪边,东通东巨。
  外铁铺21户,93人。
  祖先姓陈,原住内铁铺,因遭火灾,房屋被焚,在村外里许处重建家园,故名外铁铺。坐落山脚小溪旁,西通内铁铺,东通东巨。
  谢山行政村,49户,178
  人,驻地谢山。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金岩村行政村,1956年建立谢山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谢山大队,1985年建立谢山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84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毛竹、茶叶、油茶等。
  谢山49户,178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谢山地名。二百多年前,谢姓祖先在该地山头上建村定居,故名谢山。距乡驻地东3.2公里,村呈圆形。
  上坊行政村,50户,193人,驻坊地上。
  以驻地得名。解放初属东巨行政村,1956年建立上坊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坊大队,1985年建立上坊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64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
  上坊44户,172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名上方,现名上坊。古代原名下坊,上面有上坊村。后来上坊人移居下坊,遂改名上坊。坐落两小溪的汇合口,村呈长方形,距乡驻地东1.2公里。武明公路沿村通过,有客车停靠站。
  茶曹6户,21人。
  金岩村行政村,93户,381人,驻地金岩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金岩村行政村,1956年建立金岩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金岩村大队,1985年建立金岩村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52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等。
  金岩村82户,33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金岩村地名。小溪从村中穿过,把村分割为二,溪南为金村,溪北为岩村,合称金岩村。距乡驻地东2.3公里,村呈长方形,武明公路沿溪岸通过,村口有客车停靠站。
  板坑口11户,50人。
  太平天国起义前夕,赖姓祖先从福建汀州兰标村迁来,建村在山坑小溪的出口处,进坑三里有板坑村,故名板坑口。村坐落溪边,武明公路在村口通过。
  上仁坑行政村,27户,154人,驻地上仁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茶坑行政村,1956年建立上仁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仁坑大队,1985年建立上仁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81亩,种植水稻和山地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毛竹等。
  上仁坑37户,154人,村委会驻地。
  该地有小溪,名仁坑,六百年前,下首建下仁坑村,后来该村废弃,现村坐落下仁坑之上,故名上仁坑。距乡驻地西6公里,村呈长方形。
  后汤行政村,89户,367人,驻地后汤。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茶坑行政村,1956年建立后汤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后汤大队,1985年建立后汤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165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主产木材,兼产茶叶、油茶等。
  后汤86户,36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后汤地名。村人姓汤,明朝初期,该村上首有一村,名上汤,现村建在上汤之后,故名后汤。距乡驻地西南4.4公里,村呈圆形,西南有岭通安凤,村东有小溪通东巨。
  茶坑行政村,148户,581人,驻地茶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建立茶坑行政村,1956年建立茶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茶坑大队,1985年建立茶坑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300亩,种植水稻和杂粮,产有木材、茶叶、油茶、毛竹等。
  茶坑148户,581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有茶坑地名。相传,村本名茶溪,因概念上“溪”大,“坑”小,故改名茶坑,村坐落山岙里,距乡驻地西南3.8公里,村呈长方形。
  安凤行政村,79户,379人,驻地安凤。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茶坑行政村,1956年建立安凤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安凤大队,1985年建立安凤村委会,1个自然村。有耕地199亩,种水稻和山地杂粮,以林业为主,产木材、茶叶、油茶等。
  安凤79户,379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安凤地名。相传,古时在千央丘正堂基建造庙宇,地下掘出金凤凰,为了永远留住凤凰,故取村名为“安凤”。村坐落高山腰间,距乡驻地南3.7公里,村呈圆形。
  板坑行政村,103户,397人,驻地板坑。
  因驻地得名。解放初属金岩村行政村,1956年建立板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属三坑口管理区,1961年建立板坑大队,1985年建立板坑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有耕地197亩,种水稻和山地杂粮,出产木材、茶叶、油茶。
  板坑93户,357人,村委会驻地。
  民国《宣平县志》载有板坑地名。古时村处森林地带,盛产木材,村民以伐木锯板营生,故名板坑。村口有两条小溪汇合,距乡驻地东南3.1公里,村呈长方形。
  大初坑10户,40人。
  清光绪年间,何姓祖先从南京迁此定居,以垦荒种玉米为生,逐渐发展成村。该地有座大初山,村建在山脚坑边,故名大初坑。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明山乡
相关地名
东巨
相关地名
朱坑
相关地名
双水
相关地名
叶山头
相关地名
外上潘
相关地名
内上潘
相关地名
马山头
相关地名
双水岭头
相关地名
芭蕉
相关地名
内铁铺
相关地名
外铁铺
相关地名
谢山行
相关地名
谢山
相关地名
上坊
相关地名
茶曹
相关地名
金岩村
相关地名
板坑口
相关地名
上仁坑
相关地名
后汤
相关地名
茶坑
相关地名
安凤
相关地名
板坑
相关地名
大初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