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县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43
颗粒名称: (一)全县综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5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地质、自然资源等几方面。
关键词: 地方志 概况 武义县

内容

武义县概况
  武义县 位于浙江中部偏西,属半山区。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59公里,从西南到东北呈长条形。东与永康、缙云县相连,南与丽水、松阳县为邻,西与遂昌县交界,北与金华、义乌县接壤。县人民政府驻地壶山镇,距省会杭州市154公里(直线距离),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全县总面积1577.2平方公里,丘陵占61%,山地占33%,平原占6%。1984年底全县居民8.17万户,30.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5万人,非农业人口3.06万人。有汉、畲、回、藏、苗、壮、满、侗、白九个民族。畲族有6000余人,苗族、满族、白族共30多人,余系汉族。辖6个区,5个镇,29个乡,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行政村,1530个自然村,以及果园、良种场等4个场圃。
  武义县始建于唐朝天授年间。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永康西境置武义县,以其县东有百义山而得名。”据说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名多数冠以“武”字。
  上古之时,禹划九州,武义为扬州地。夏、商、周、春秋均属越。战国属楚,秦统一中国,置会稽郡,为乌伤县地。三国吴赤乌八年,析乌伤之浦为永康县,属永康县地,至六朝到隋。唐天授二年析永康西境始置武义县,隶婺州,后改名武成县,唐天祐元年复名武义。自唐至宋末均属婺州东阳群,元属婺州路,明初属宁越府,明洪武二十年属金华府,民国三年废府设道,属金华道,民国十六年废道制,直属浙江省。解放后一直属金华地区,金华市。
  原宣平县部份,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分丽水之宣慈、应和两乡,及懿德之北乡置宣平县。1958年5月并入武义县,同年9月武义并入永康县,1961年8月恢复武义县,宣平仍属武义县。
  本县地处金、衢盆地的东南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中部隆起,丘陵起伏,低山连绵。山脉属仙霞岭的分支。海拨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雄鸡岩、太阳山、龙头眼睛等79座,最高峰是西联乡同遂昌县交界的牛头山,海拨1560米。
  河流分钱塘江和瓯江两大水系,以樊岭为分水岭。钱塘江水系主要是武义江,上接永康江,自桐琴入境至范村出境,与东阳江合流注入金华江,流长约37公里,它的主要支流有清溪、熟溪、小白溪、白鹭溪等;瓯江水系主要是宣平溪(午溪),上游由东溪和西溪组成,汇合于祝村,流经大溪口、三港乡注入丽水县的大溪,流长29公里。另一条是菊溪,发源于新宅乡桑坑头,流经大殿、乌门注入丽水县的雅溪水库,流长22公里。
  地质主要由第三纪火成岩构成,亦有沉积岩分布,土壤多系沙质,丘陵地带为黄色粘土,武义江和宣平溪两岸均属冲积层的沙质土壤。矿藏有萤石、铁沙、石煤、铜、辉银矿、花岗岩等十多种,其中以萤石储量最多,开采历史悠久,名扬中外,产量与质量均居全国首位。
  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势带季风区,阳光充足,春夏多雨,无霜期较长,年平均降雨量约1446毫米,年平均气温摄氏16.9度,最高温度7月为摄氏36至40度,最低温度1月为摄氏零下6至9度。
  武义是个以农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农业县。1984年农业总产值为12942万元,比1949年的2813万元增长3.6倍。全县总耕地面积26.53万亩,其中水田24.82万亩,旱地1.71万亩,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产粮县。1949年亩产300余斤,1971年跨纲要,1978年超千斤。1984年亩产1481斤,总产3.93亿斤,比1949年增长3.26倍。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蚕茧、油菜籽、茉莉花、黄花菜、米仁等。特产有著名的“宣莲”,为莲子中的上品,清朝中期在宣平一带开始种植,故名宣莲。桐琴果园的蜜梨(即杭州蜜梨),皮薄、肉脆,汁多,味鲜,驰名中外,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武义是本省林业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08.67万亩,用材林蓄积量89.37万立米,林产品有杉木、松木、杂木、毛竹、油桐等。1984年林业产值610万元。畜牧业以养猪为主,1984年生猪饲养量达29.45万头。水产品有淡水鱼和珍珠,1984年养鱼面积1.45万亩。
  解放前武义工业十分落后,只有少数几家手工业作坊和两家私人米厂,1949年产值只有204万元。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由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1984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33家,职工人数15015人,总产值为12957万元,比1949年增长62.51倍。主要项目有采矿、化肥、化工、纺织、造纸、建材、陶器、电力等。全县最大企业是武义棉纺织厂,职工人数1300余人,1984年总产值3113万元。乡镇企业(基本上是在七十年代起家)1984年全县共897家,年总产值2136万元。传统手工业产品棕绷,取材考究,加工精细,坚固耐用,早在明、清时已名闻遐迩。
  建国以来,全县共建成13000多处水利工程,库容在百万立米以上的中、小型水库17座,总蓄水量8240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旱涝保收田达13.75万亩。全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源口水库,总库容为2360万立米。块石浆砌双曲拱坝的方坑水库,高76米,是国内少有。武义水力资源丰富,已列为全国一百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1984年全县建成水电站129座,总装机容量15851瓩,年发电量4811万度。其中以麻阳水电厂规模最大,总装机4520瓩。在“七五”计划内,拟建宣平溪的西溪和三港两处骨干水电站,总装机10500瓩。
  解放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县境内只有两条公路,总长27公里,货物主要靠武义江船筏运输。解放后,交通事业发展很快,1984年底公路有干线3条,支线27条,总长315公里,汽车可直达金华、义乌、永康、松阳、杭州等地。全县34个乡镇,除登云乡外,均已通汽车。
  1984年底止,全县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零售网点近3000个,商品零售额达8607万元。集市贸易有壶山镇、桐琴、王宅、柳城、陶村、泉溪、上茭道、大殿、溪里、古竹等十多处。
  文卫事业: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影剧院、婺剧团等。农村有区文化站1个,文化中心7个,乡镇文化站33个,俱乐部455个,影剧院19座,电影放映队45个,业余剧团82个。
  全县有高中6所,初中39所,学生17295人,小学492所,学生29201人。省重点学校武义一中,创建于1928年,当时称师范讲习所,为武义县最高学府。壶山小学是地区重点小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06年,原名壶山学堂,1928年改为壶山小学。幼儿教育,有托幼园
  279所,9155人受托入园。尚有电视大学工作站、教师进修学校、农业中学、职工业余学校等。全县有34个广播站,建有壶山八频道电视差转台和武义6频道电视台。
  有县属医院3所,职工医院1所,防疫站1个,区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33所,共有专业医务人员786名。有保健站460个,全县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
  本县著名的文物古迹,有桃溪镇的延福寺,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熟溪桥、石梁架屋、发宝象龙塔、台山寺、古窑址、巽峰塔、万石院毓英塔、鳌峰塔、鸣阳楼、北岭洞、太平天国时期标语、红军标语等文物古迹16处。
  武义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满清末年,刘三春等爱国知识分子,曾与秋瑾一起参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后被清政府杀害。
  1926年夏省直属中共武义党支部诞生,同年12月成立中共武义县委,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农民协会、妇女协会、手工业职业工会相继成立,开展了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男女平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7年7月,宣平县成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同年10月成立中共宣平县委。1930年武义、宣平两县红军兴起。1935年至1937年红军挺进师开展游击斗争,攻打了宣平县城等地,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气焰。
  1937年秋至1949年春,我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游击活动,谱写了革命斗争的光辉篇章,终于在1949年5月9日迎来了全县解放。
  县城简介
  武义县城古称武阳镇,现名壶山镇,是座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城,北依壶山南麓,南有熟溪绕流,东是程王处广宽的绿野,西靠牛尾巴山之隅,地形东西长,南北狭,总面积8.66平方公里,海拨67—72米之间,自然降坡度5米,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武义自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置县,经五代十国至宋朝始建县城,迄今有1295年历史。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宋绍兴年间,县城周围长一里一百八十步。明崇祯十三年,造城墙,周围十里八步,九门,即镇东门、来远门、文兴门、上水门、下水门、接龙门、永丰门、迎恩门、水洞门。尔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均予修建。清末,周围城墙改建六门:即东门、西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永丰门。县城附近名胜古迹尤多:东有鸣阳楼、东岳宫,南有熟溪桥、江山殿,西有城隍庙、法云寺,北有禹王庙、北岭洞、发宝象龙塔。
  鸣阳楼:明朝正德年间县丞潘棠建,悬钟其上,以警民之昏晓。鸣阳楼的下面是八素门,相传古代有八个秀士被官府迫害,身着素服逃出此门,故名八素门。
  东岳宫:原名天齐宫,宋乾道四年扩建,改名东岳宫,现为熟溪小学校址,尚残留东西两厢佛座18间。
  熟溪桥:宋开禧三年主簿石宗玉发起建造,百姓为纪念石主簿,取名石公桥。明隆庆年间改名熟溪桥。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五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烧毁,嘉庆三年重修。现已拆除,为武义一中宿舍。
  法云寺:又名西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十年内乱中拆毁,现残存正殿。
  禹王庙:解放初为武义汽车站,于1964年新建车站时拆除。
  北岭洞: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有石拱洞门一座,是过去县城至金华的交通要道,行人到此,常在洞中休息,夏季凉风拂拂,入洞来心旷神怡。
  发宝象龙塔:塔名含义“人财两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六面七层,高30余米,内筑有台阶,可盘登而上。
  旧县城的街道是鹅卵石砌成,街面狭窄,坎坷不平,雨天积水成潭,行人叫苦不绝,两旁房屋低矮简陋。街道:有东西走向的直街,五圣堂弄通向汽车站的北街,祝宅巷通向小南门的横街三条,和一些小巷,到处是堵头卡口,交通阻塞。解放后,县城不断更新扩建,新建的工人文化宫、邮电大楼、武阳楼、溪南商场、医药公司、中医院、电影院、办公大楼及居民宿舍等,拨地而起,栉枇林立。同时扩大城区,纳入城郊的下王宅、溪南汤两村,扩建了壶山街、解放街,新建溪南街、熟溪南北两路、城东路、新兴路等,都铺筑水泥路面,还新建壶山桥、解放桥、江山桥、劳动桥等,沟通南北往来。
  县城是全县交通枢纽,城内有两个汽车站,客车可直达金华、义乌、永康、松阳、杭州及本县各乡镇,每天有上百次班车开往省内和县境各地。拟建的金(华)温(州)铁路将通过武义县城。
  武义县交通概况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属丘陵地区,解放前交通运输事业十分落后,公路仅有县城至上茭道15公里,和金温公路在境内通过12.13公里,总长27.13公里。此外,县城至下杨18公里的公路虽已完成路基,但因日寇侵占本县,被迫停工,直到1949年解放,已千疮百孔,破坏殆尽。
  解放后,我县公路发展很快,包括县境内金温公路段共有干线4条,支线27条,截止1985年底,公路总长346.5公里,是解放前的12.8倍。其中国道12.13公里,省道90.85公里,县乡道224.32公里,专用公路19.2公里。
  目前以县城壶山镇为中心,初步形成了我县的公路网架,全县34个乡镇,除登云乡外,已实现乡乡通公路。省内有金华至温州、松阳至金华等公路横贯东西全境。县际有直达杭州、金华、永康、义乌、东阳、诸暨、萧山、松阳等公路。
  全县有三条干线,联结19条主要支线。东有武(义)永(康)干线,连接东皋至瑶村、倪桥至管湖公路;南有武(义)(大)莱干线,连通溪里至郭洞、溪里至塘里、大庙至和阳坑、许里至东巨支线;西北有起自上茭道至松阳的干线,连接武义至范村、白洋渡至童庐、五一塘至清塘、十里岗至荷叶塘、四八店至要巨至前新屋、王宅至内麻阳、白姆至董处、王宅至岭下汤、宋村至俞源、吴宅至上坦、枯枝蓬至溪口、宣平至下田、宣平至三港、龙门洞至新塘后等支线公路。
  县城设有武义汽车站,武义县运输公司汽车站两个中心站。乡镇设有杨家、茭道、王宅、麻阳、桃溪、宣平、大庙等九个站,沿途农村设有111个停靠站。县城每日发有92班次客车开往省内和县境各地。
  解放后由于大力兴建水库,截流山水,同时也因河床逐年淤积,加上公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本县原靠武义江水路航运全被公路运输所取代。

知识出处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浙江省武义县地名志》

本书主要收录了武义县现行标准地名2900条,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名称、沿革概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附地图44幅,照片77帧。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