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14
页码: 1209-12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王骏铃、王良、吴方廉、徐强、施觉民、倪云腾、胡洪言、陈正财等人物传略。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武义县

内容

王骏铃
  王骏铃(1919—1984),武义县王宅村人。1933年2月,壶山小学高小毕业。1936年8月,考入浙江省立金华中学学习。1942年5月,辍学务农。次年2月,任教于王宅横鹭中心小学。1944年2月,任稽山中学武义分部理化指导员。8月,考入泰顺百丈国立北洋工学院。次年8月,转温州国立英士大学就读。1948年7月,大学毕业回武义,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训导主任,兼教数学。武义县县境解放后,1949年8月,任县立中学总务主任。次年3月,兼任校工读委员会主席,接着兼校教育工会负责人,校工会主席。同时,兼教物理或化学课程。1958年后专门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审查批斗,并于1969年8月被开除公职,回乡务农。1973年4月,恢复公职,在桃溪中学任教。1979年9月,调回武义一中,任副教导主任,兼教物理。1980年12月,当选武义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科协副主席。
  王骏铃老师事业心强,对学生富有爱心。他讲课分析透彻,深入浅出,比喻生动,重视因材施教,并把物理定律、原理编成顺口易记的“口诀”,深受学生欢迎。在武义县中任总务主任时,亲自做电灯修理等多种事务工作。课余带领学生去农场劳动,抢干重活、脏活,处处起“师表”作用。1984年春,王骏铃身患重病,仍坚持辅导浙江师范大学来校实习生。8月20日,因肝癌后期,医治无效去世。
  王良
  王良(1919—1987),武义县城花园殿巷人。小少从父学打猎,1937年代兄从军,编入国民党军89师529团3营2连,因其枪法准,选为机枪手。是年8月居庸关南口大会战,用机枪击落日本侵略军战机1架,伤1架,自身亦被炸弹震伤肺部,送至汉口伤兵医院治疗后回武义。不久即参加由县民众教育馆组织的青年抗日救亡歌咏团。1938年1月到丽水碧湖参加由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主办的战时工作训练团。1941年10月经王照恒、王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在良畈垅一灰铺刺死日本侵略军清乡时正在强奸妇女的日本侵略军1名,毙援敌2名,缴步枪3支。1943年4月,化名郑锡攀任国民党军79师236团突击队副队长,吸收武义县人胡云富、王真来等人积极从事抗日锄奸活动。在岭下汤击毙日伪闽浙赣行营驻金华办事处武义分处主任、铁杆汉奸陆宗奇及侦察股长、卫士等6人。在前新屋击毙日本侵略军便衣3人、俘4人。在岩山重创日本侵略军1个排。在履坦重创日本侵略军预备队。1944年农历正月,参加抗日武装袭击日本侵略军项村炮楼,与战友一举歼灭日本侵略军60余人。1944年任县三青团行动队副队长,全歼日本侵略军白溪情报组,积极开展对侵华日军盗挖武义萤石的反掠夺斗争,先后活捉敌矿业公司副理、击毙两名警卫,巧取敌人炸药和雷管,炸毁中央王、四百勘、周岭等矿井,尔后又袭击了敌火车站。
  抗战胜利后,曾在苏州、上海任职。回籍后于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6支队9大队任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武义县的剿匪反霸斗争中,参加活捉浙南行署主任兼永缙武纵队司令张飞远、八婺纵队第一支队长陶锡智等匪首。历任县公安局侦察员、区财粮助理、乡农会主任、区人武部副部长、县人武部军事股长、县供销社采购科长等职。1958年2月在反右扩大化中被开除公职,并被判刑5年。1980年9月平反恢复干部身份,1986年5月办理离休。1987年在武义县逝世。
  吴方廉
  吴方廉(1900—1988),字国楹,武义县熟溪街道吴杨村人。少年就读于壶山学堂,后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在司法储才馆研究两年,分派山东省青岛市地方法院任检察官,后调上海市法租界第二特区任推事。1935年调任浙江余姚地方法院任推事兼院长。1942年余姚沦陷期间调任仙居地方法院推事兼院长。1946年1月,再次调回余姚任推事兼院长。后调任绍兴地方法院任推事兼院长。1949年4月绍兴解放,拒绝国民党绍兴县长要其上山打游击、后逃台湾的阴谋,毅然率法院(包括检察院)人员,保护库存的黄金、白银、档案、枪支等物资,与民主开明士绅和平起义,迎接解放军入城,受到军管会的表扬和鼓励,并被量才录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干部。1949年11月,根据周恩来、董必武意见,经邵力子、绍兴市军管会推荐,进新法学研究院学习。1951年分配皖北高级人民法院工作。1958年整风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因“历史问题”被迫退职,1980年平反退休在家。
  吴方廉少时就有救国之志,认为封建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国应走民主法治之路,老百姓最痛恨的是政府腐败,法律不平等;汤恩伯在抗战胜利后任京沪杭卫戍总司令时,邀请吴方廉任军法处长(少将军衔),吴方廉婉言拒绝,他认为直接为一方清正廉明解决一些冤案才是最现实且力所能及的事。1942年吴方廉调任仙居地方法院任院长,由其堂妹夫李×陪同步行赴任。到任后安排李×任法院执行庭的“执达员”,李×招摇诈骗,向当事人索取送达车旅费用,后当事人向法院控告,吴方廉接控告信后,立即指示检察处立案侦查,由法院审理,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退回勒索款50元。此事民间传为美谈,堂妹则怨方廉无亲情。吴方廉嘱其家人多向堂妹解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许徇情枉法。但又告诉在家乡的妻子,李×家庭生活上的困难,要多方协助。吴方廉生活俭朴,从抗战开始后,一直到去世,最好的衣服是一套米黄色的布质中山装。他关心犯人生活,在余姚地方法院任内,为改善数百犯人囚居一块狭小“看守所”的环境,向社会公开募捐,兴建监狱宿舍,每间只限四个囚犯,西式平房,并教以技术,使犯人改恶从善出狱后有谋生本领,防止因生活困难所迫重新犯罪,危害社会。吴方廉198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徐强
  徐强(1901—1989),原名徐乙威,武义县白洋街道白溪村人。1916年就学于武义县立壶山小学,1919年考入武义县立师范讲习所,1920年到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处州)求学,1922年在日本东亚实习学校学日语。回国之后,在白溪小学教书。1927年经倪云腾和邵李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9月3日,徐强与倪云腾代表武义县委参加浙西特委在桐琴召开的永康、武义两县党的领导人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于10月10日举行永(康)武(义)联合秋收暴动。会后,中共武义县委迅速成立秋收暴动总指挥部,徐强任副总指挥,积极参与制订暴动计划、筹办暴动物资。这次暴动虽未取得预期目标,但对国民党反动派震动很大。
  1928年冬,徐强赴上海,后担任闸北区少共(CY)秘书长。1930年7月任中共闸北区委宣传部秘书长;是年接任原由陈云、严朴分别担任的中共青浦、松江中心县委书记,兼淞浦特委执行委员,1931年任中共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同年12月受中共中央特科(中央特委)委派赴河南从事兵运和军事情报工作。1932年通过策反对象惠东升(少将副旅长,北伐时救过蒋介石的命),从国民革命军总参议杨永泰处获取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计划和相关军事密电码,为中共中央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32年9月在中央特科(上海)从事秘密工作。1936年由冯雪峰指定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获取日本侵略军侵华期间的御前会议记录、对华作战计划等绝密情报,深为李克农赞许。1937年又组织成立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1939年至1947年因托派嫌疑在延安被康生领导的中共中央调查部隔离审查。后经宋庆龄保释,1947年参加山东渤海区土改工作。1949年2月任中共山东省工商部委员会书记,是年9月任中共济南市工商局总支书记,后又担任南下接管工作的青州纵队政委、上海市军管会贸易处政委、中共华东贸易部党委书记兼政治室主任。1957年起任上海市第一、第三商业局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视察委员会委员。1976年任上海市第一商业局顾问,1983年离职休养。1985年8月,徐强1939年至1947年在延安受审查的问题得到国家安全部党组的彻底平反。1989年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施觉民
  施觉民(1903—1990),字省吾,1903年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城。1922年考入杭州省立师范。1924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并在广州参加由毛泽东主持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北京,后遴选20人参加扶柩队,施与孙科一起扶柩到南京中山陵。
  北伐战争时施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总警卫师连长、营长、团长职。1936年警卫师改编,分87.88两个师,施任88师第一团团长。
  1937年侵华日军侵犯上海,施率团与第十九路军一起在上海浴血抗日。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浙江北部,杭州陷落。施觉民率部在孝丰、于潜、苏、浙、皖边区与侵华日军打游击。1939年调福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20师副师长。1940年调重庆任总统府参军室中将参军,1946年任总统府警卫室副主任,1947年任重庆市警察局局长,后赴台湾任三局局长。1975年退休。1990年在台湾逝世,享年88岁。
  倪云腾
  倪云腾(1908—1990),武义县白洋街道沈宅村人。1927年寓居杭州马坡巷,受同学余心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同年由徐英、余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即由倪维宏介绍赴汉口中央党务学校学习。回杭后考入之江大学学习英语,并任中共之江大学党支部书记,在校内外扩大马列主义宣传,在杭州闸口一带的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中建立党小组。后遭到国民党通缉,避到永康,以教书为业。
  1928年回武义,任中共武义县委委员、共青团县委书记。是年秋任永武联合秋收暴动副总指挥,并负责旗帜、印信、红缨枪、土制手枪和黄檀炮等物资的筹备工作。秋收暴动失败后,反动武装四处搜捕共产党人,倪带人在履坦渡头芦苇深处镇压了捕人头目林金良。随后,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上了重镣,受诸多酷刑,并被判处无期徒刑。至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方被释放出狱。重获自由后,先到永康后杜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中共的秘密工作。1938年,曾被党组织派任丽水乡村指导员,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是年7月回武义,参与恢复中共组织和发展党员工作。1942年6月,被坚持抗日的民国武义县县长蔡一鸣委任为阳山办事处副主任,并以办事处出面组织抗日游击中队,任中队长。蔡勉其仿效明朝的张篁言、戚继光出而抗日,倪曾率游击中队埋伏于蒋马洞公路边的山上打击了杀害武义中共组织领导人李守初的日伪汉奸李阿福、钟明士。后又抓获了日伪乡镇联合会主任陈友文,交付国民党政府判处死刑。袭击了杨家、茭塘等地的侵华日本侵略军采矿区,破坏采矿设施,迫使矿区停产,并打死杨家矿区日本侵略军警备队员3人。配合国民党79师歼灭驻项村日本侵略军60多人。
  抗战胜利后,倪继续从事中共的活动。1948年,国民党武义县党部书记长何如圭被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武工队处决于白溪黄泥山,国民党政府疑为倪率人所为,倪只得远避金华等地。临武义县城解放时回武义协助解放军维持社会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白阳区工作人员、明招乡乡长、县工商科科员、武义一中教师等职。1958年2月因“政历问题”错定为有右派言论被开除公职。1982年8月恢复教师身份,作退职安置。1984年8月改为离休。1990年在武义逝世,享年83岁。
  胡洪言
  胡洪言(1940—1991),1940年4月生,原籍永康,随父迁住武义县城。1956年入米厂当学徒。1958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退伍到米厂做工,他总是抢重活、脏活来干,一人做几人的工作,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也不叫苦喊累。1971年调到公安局工作,历任派出所民警、副政治指导员、治安科副科长、内保科长、局纪检员等职。做内勤工作时,他所记的治安材料很是详细、所掌握的情况多,被人誉为“活字典”;作外勤工作时,他勤学苦练出一套治安本领,成为远近闻名的“反扒窃能手”。1982年调入县局治安股任副股长。1986年任内保科科长,他深入厂矿企业基层,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被誉为“保护神”。1990年调局纪检组工作。1991年3月任局纪律检查员(正局级)。他工作细致、办事公道,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说他“是一名合格的纪检员”,多次被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嘉奖和表扬。
  1991年10月底,他患牙周炎,整副牙齿松动,只得拔去4颗牙,吃饭艰难。妻子劝他休息几天,可他不肯,瞒过领导,悄悄去办案。11月6日,他和柳城派出所副指导员王火木到东风莹石公司办案。晚上,搜查两个可疑人,其中一人突然拔枪转身向王火木射击,胡洪言徒手跃上夺枪,不幸中弹,而仍冲去压住另一歹徒。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12月30日,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92年1月9日,公安部追授他为“一级英模”;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授他为“人民卫士”。
  陈正财
  陈正财(1932—1993),1932年2月出生在武义县王宅镇四八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2月参加工作,1952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武义县中枢乡乡长、履坦区副区长、区委第二书记、武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永康县壶山公社党委书记、永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武义县委宣传部部长、武义县委副书记、县人委县长、金华地区革委会农办副主任,武义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参加工作后,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钻研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刘少奇写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读了又读,圈了又圈,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因此“文化大革命”中把他作为“黑修养”的典型批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主要“走资派”和“三反分子”遭到揪斗,但他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造反派”怎么拷打他,都只承认自己是“犯错误干部”,而从不承认反党反人民。陈正财1971年调金华地委工作期间,负责筹建北山电视台(海拔1248米),是本省早期建立的一座高山骨干调频转播台。1973年调回武义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工业富有成效,1976年应邀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认真学习,坚决拥护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中。后来他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仍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陈正财时刻牢记党的教导和人民的重托,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他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永远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知心朋友。他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参加劳动,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有一次,他到马昂村调查开发农业,抱病坚持工作到深夜,胃部大出血,群众连夜把他送回县城抢救。
  陈正财一生淡泊廉正,两袖清风。他生前没有购置任何高档服饰和现代家具,家中只有一台40厘米(12英寸)黑白电视机。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都买成书,购买珍藏了二十四史、中国共产党年鉴、国家政策法规、革命领袖著作及古典文学等书籍近千册。他去世后,从他的办公室和家中都发现不少未曾动用过的代购券,他曾说不应得的钱物一点也不能要。他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从不搞特殊化。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工作模范。
  陈正财在杭州住院治疗期间,不住干部病房而住普通病房,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从不悲观失望。1993年12月21日,陈正财因病情恶化,还没有办退休手续也没有过一天清闲日子就离开了人世。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成长队挥泪为他送别,众口称赞他是人民的好公仆,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陈士怡
  陈士怡(1912—1994),武义县新宅镇少妃村人。中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动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和教育家。6岁入学,因其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7年考入浙江省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读初中。1930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后以优异的会考成绩被保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生物学系,1937年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助教。1940年赴遵义任中国蚕桑研究所助理员,从事家蚕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由于勤奋工作和突出的研究才能,于1945年被“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选派去法国留学。1946年入法国巴黎物化生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作研究生,进行遗传学研究。1948年又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遗传研究所兼助理研究。195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陈士怡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回国,受聘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学教授。1952年任浙江农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1958年受命参与杭州大学的筹建工作,任教务长、生物学教授、系主任、生物研究所所长、杭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又任浙江省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以及国家教委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成员兼遗传学教材编审小组组长等职。
  陈士怡长期从事遗传学研究。早期侧重中国家蚕数量性状和果蝇眼色的遗传研究,后转向酵母菌的染色体外遗传研究,编写出版了《酵母遗传学》专著,为中国的遗传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教学方面,长期担任普通动物学教学工作,并编著出版了《动物学》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以及其他论著27篇,极力提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育人,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陈士怡关心生命科学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办好生物系和生物研究所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为表彰陈士怡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国家给予政府特殊津贴。
  陈士怡一生不断追求进步,早年留法期间,就积极参加了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的“巴黎中国学生会”、“旅法华侨联合会”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进步群众组织。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他的生平事迹先后被载入《中国生物学家传记》、《中国遗传学史》和《中国科技名人传略》。1994年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
  王茹芝
  王茹芝(1915—1995),1915年10月出生于武义县原云华乡上江村的一个农耕之家。小学毕业时以全县会考第一名的才华保送到金华女子中学就读,初中毕业时又以会考第一名的成绩直升高中,1937年考取西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1941年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起担任某科研所副所长兼某所某室主任。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同年任某科研所总工程师。
  王茹芝是国家著名女化学家,防护工程技术领域的开拓者,是参加国家首次核试验的唯一女专家。1959年以后的20多年中,她为国防事业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获奖成果已达192项。
  王茹芝一生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几十年来她与家人两地分居,很少有团聚日子。1995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应人
  应人(1910—1996),别名应华庭。1910年10月3日也即农历九月初一出生在武义县城壶山上街。
  学生时期,就读于家乡壶山小学和武义师范讲习所,后继续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和浙江省高级童军训练团。毕业后回武义任县立迴川小学(即东皋小学)童子军教练。1936年9月,投入国民党中央黄埔军校,为第八期学员。1938年9月,毕业并留校任教官。1941年年底从黄埔军校调到蒋介石身边的警卫总队部,先后任参谋处、军械处主任,军衔上校。1948年奉命赴台湾省警备司令部任职,军衔晋升为陆军少将。
  1962年与东阳籍王惕吾一起,调金门前线作战部队任司令长官。应、王两人对时局认识一致,认为台湾与大陆迟早总是要统一的,不应该再打仗了。而且态度明朗、坚决,一起辞去军职,回台湾联合社会上中、小报社,创建《联合报》,应人任报社行政主管。经过几年艰苦创业,该报在台湾报业界占了优势。其办报精神受到蒋介石表彰,故发行量渐升,后遍及全球。《联合报》社在70年代改制为公司,应人任总经理,国民党中央授予他一枚金质勋章。应人在台湾报社任职时,能及时、如实地向世界宣传新中国。1978年,《联合报》全文刊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并如实报道了祖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9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根据有关政策,决定将辖区内应人的300多平方米房产归还原房主。应知道后立即表态,将这房产无偿赠送给政府,并教育子女:“我们全家都应感谢共产党,千万不要向政府提什么要求。”应人退休后移居美国旧金山,1996年10月1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7岁。
  谢挺扬
  谢挺扬(1926—1998),武义县桃溪镇西山下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1937年起在松阳、西安等地读书,1940年随林伯渠去延安参加革命,并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俄文系、外国语学院、中央党校等学习。1942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58年先后在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东北工业部计划处、鞍山钢铁公司工程技术处历任秘书、厂长、矿长、主任、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1954年至1956年赴苏联学习。1958年调湖南湘潭钢铁公司,先后历任经理、总工程师、党委常委、科协主席兼业余大学校长。调冶金部后,历任统配司司长,科技情报产品标准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兼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以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和冶金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
  谢挺扬长期从事工业战线工作,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并曾翻译出版过一批俄文技术文献,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991年从冶金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岗位上离休。1998年病故时,朱镕基、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
  徐鹤翔
  徐鹤翔(1923—1999)武义县履坦镇履坦三村人,1935年1月履坦履川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金华县立初级中学、缙云私立仙都中学、省立金华师范学校。1945年2月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汤溪塔石小学、义乌佛堂省立金华师范学校小学部。武义县解放后,1949年7月回履坦中心小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1950年任履坦小学副主委。1951年2月调任陶宅中心小学主委,次年春用“突破重点,四面开花”的办法为筹足12所村小的办学经费,是年被金华地区评为优秀教师。1952年9月调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兼任校工会主席。1953年9月任县立初级中学溪南分部主任。此后一直在武义一中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既教书又育人,积累了一套培养学生管理学生的经验。教学上采用表扬先进,鼓励后进,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业务上刻苦钻研教材,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学,尤通语法。1963年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参加升学考试学生的升学率达100%。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或先进教师。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武义一中学生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徐鹤翔被首当其冲点名批判,从此他长期受到批斗和人身摧残。1969年9月被开除公职,留校劳动改造,只领生活费。1972年11月恢复工作,仍矢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培养。他身患二级高血压,常常头昏上讲台。他以“要上好课,先备好课”为座右铭,广泛收集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979年11月,退休后仍留校任教。1982年12月,县委宣传部下达文件对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错误处理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9年6月,年过花甲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9月,获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执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匾额。1999年在武义逝世。
  许东涛
  许东涛(1913—2000)又名许澜,武义县白洋街道柳宅村人。16岁从壶山小学毕业,跟父亲许高寿学过中医,19岁进武义师范讲习所,未毕业便外出南京学开汽车,1938年初回沈宅小学教书。在沈宅小学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倪云腾、颜金元。同年3月由林一心和倪云腾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这期间许东涛先后发展了沈宅村的杨树才和童庐村的童玉秀等1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许东涛经中共组织决定打入国民党担任流亡的阳山乡乡长,积极开展抗击侵华日军的斗争,派队伍黑夜摸进童庐侵华日军司令部驻地捉拿汉奸区长童友明和其他资敌人员,多次袭击侵华日军塘里砩矿、东吴矿区,缴其炸药,破坏其矿井设备,曾受国民政府通报表彰。1944年2月5日,许东涛领导的阳山乡武装配合国军二三六团雪夜攻打日本侵略军项村炮台,击毙日本侵略军60多人。1946年,由爱国民主人士蒋卓南保荐担任武义汽车站首任站长,武义汽车站即成了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联络站,为应飞部队筹划经费,采购制作军用物资,掩护和帮助陶健、寿吾新等地下党领导人开展工作,这期间又发展地下党员许东山等多名。1948年4月,许东涛提供准确情报,陶健带部队到郭洞抓获国民党武义县党部书记长何汝圭,并出布告将其枪决在白溪黄泥路。由于何汝圭留下的遗嘱中署明“汝圭于柳宅”,致使许东涛身份暴露。金华保安司令吕师杨派遣军警团队大肆搜捕许东涛。许东涛本人参加游击队,而弟弟许东山则在壶山小学被捕,受尽酷刑,后被解往杭州特种刑庭。同一天被捕的还有许东涛怀孕的妻子王亦球,年迈的母亲徐鹤松及子女等十多名。许家财物也被抢掠一空。
  在部队,许东涛曾任武义武工队中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参谋。后来支队政委卜明派他回武义做联络城区工作,他策动自卫队王希昶等人带枪起义,并顺利缴了履坦警察所的枪支。他为武义的抗战和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5月8日,许东涛率六支队九大队的项冲、胡玉仙等十几人从东门进武义县城,受到人民的夹道欢迎。次日,武义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东涛任武义汽车站站长,金武永汽车公司经理等职。1953年任武义二中图书馆管理员,1958年3月被错定为反革命并被判刑劳改5年。1979年冤案昭雪,回武义一中工作。1985年恢复党籍,党龄从1938年3月算起。1987年被提为处(县)级待遇离休。2000年2月28日许东涛在武义一中逝世,享年88岁。
  千家驹
  千家驹(1909—2002),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出生于武义县城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通过友人资助,于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不久进入经济系学习。1932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广西大学,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抗日救国和民主革命运动。1948年年底,千家驹和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应邀北上,谒见了毛泽东主席,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兼中央私营企业管理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和中国人民银行高级顾问。历任第一届起的各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他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和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千家驹接受革命思想较早,1925年在浙江省第七中学师范部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金华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暑假回武义发展了李守初等一批中共党员,并成立了中共武义第一个党支部。进入北大后,曾被北洋政府逮捕,出狱后脱离了党组织。但他继续投身于学生民主运动,并当选为北大非常学生会主席。北大毕业后由胡适介绍他到陶孟和领导的社会调查所工作,并与他们合作翻译过《资本论》,因国民党政府限制未能出版。
  千家驹长期研究财政经济,早在30年代就有经济学方面的专著问世,他执笔的《广西经济概况》调查报告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中国农村月刊》,周恩来曾亲自约见他。抗战胜利后,他在香港办了一个经济通讯社,出版了《经济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诬陷和折磨。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一切政治待遇,并应邀赴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关于中国经济形势报告,强调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市场,按客观规律办事。他还曾先后应邀赴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多国作学术讲演,深受好评。80年代后,他又被聘为广州大学名誉校长,厦门大学、汕头大学、陕西财经学院等院校名誉教授,深圳、重庆、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市的经济顾问,以及一些著名企业的名誉董事长、董事等。他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种著作40余种,不下数千万言,北京及美国各著名大学图书馆无不藏有他的著作。他一生刚正不阿,敢讲真话,备受赞誉。
  千家驹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曾数次回武义考察指导,并为许多教育文化单位题词。1999年11月,他在耄耋之年将部分藏书及文物无偿赠送给家乡作为纪念,珍藏在武义博物馆建的“千家驹藏书阁”。2002年9月3日在深圳逝世,享年94岁。同年9月15日移葬武义县城公墓。
  潘絜兹
  潘絜兹(1915—2002),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工笔画大师,历任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笔画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出生于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他对山村的青山绿水和村庙壁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小画迷”。
  潘絜兹13岁就离别故乡到外地求学,中学时代是在杭州和北平度过的,张麂山等老师向他传授了中、西绘画技艺。193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师从徐燕荪,攻习工笔人物画,自此便和工笔重彩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参加张自忠将军领导的抗日军队,从事军队文艺宣传工作。1945年,敦煌的发现和张大千先生的摹本展览,使他奔向大西北,开始了以敦煌为主题的写生创作。尽管流离颠沛,环境不好,但他深入生活,勤奋泼墨,创作了不少佳作,并在兰州、西宁、南京、上海、杭州、金华等地举行个人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组建了上海新国画研究会,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50年调北京工作,从事工笔重彩画、美术理论和壁画研究,继续孜孜不倦地在画海中遨游。
  经过几十年孜孜以求的磨炼,他的绘画传统艺术功力日渐深厚,兼取东西绘画之精华,自成一家。其代表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荣获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金质奖。他毕生致力复兴工笔重彩艺术,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工笔画得到了空前发展。
  1995年10月15日,潘絜兹艺术馆在其家乡柳城龙山公园内建成开馆,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赴开馆仪式,并捐赠了代表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及尹瘦石、刘勃舒、刘春华、何海霞等书画名家的作品400余件。开馆以后,已接待海内外游客十多万人次。许多省市领导曾赴馆参观。艾青的夫人高瑛参观后在签名本上欣然写道:“艺术的根子在故乡。”2002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卢锦章
  卢锦章(1923—2002),男,武义上卢村人,中学高级教师。1941年7月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毕业,9月参加教育工作。1945年任教于武义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后先后任教于明招中学、武义一中,主要从事地理和外语教学。对学生既能悉心关怀又能严格要求,故深受学生敬重。中苏友好期间,学校需开设俄语课程而无俄语教师,卢锦章不避艰难,借助留声机自学执教俄语;“反修、防修”之后,学校的俄语课程改为英语,卢锦章又再度自学执教英语,且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而对学生辅导即数理化也相当在行,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学之师”、“全能之师”。“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因家庭出身被清退回家乡,在生产队养猪场精心养猪达10年之久。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回到武义一中任教(作连续教龄计)。1983年被评为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同年出席浙江省教育工会第二届代表大会。1986年获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执教四十年桃李满天下”匾额。2002年在武义逝世,享年80岁。
  潘景友
  潘景友(1935—2003),原名潘金友,笔名景友,字雪园,1935年6月出生于武义县城,故又号壶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的早期会员,历任浙江省国画创作组、省“两江”创作组、省山水创作组副组长、组长和省科协科普美术顾问、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等职。系杭州西泠印社高级画师、国家高级美术师。
  他早期受胡也纳老师启蒙,后进上海美术研究社、浙江文艺干校、浙江美术学院进修班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科普美术工作,数十年里,一直坚持中国画创作,曾得到潘天寿等老一辈著名画家的指导。初攻花鸟,后专山水,兼及美术理论。曾在江苏、浙江、深圳等省市举办个人画展,其中《惊涛卷起千堆雪》、《丹鹤图》、《翠屏通途》、《山高水长》等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山河新装》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广播电台出版社出版向海外发行,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驻法大使馆、宋庆龄基金会、天津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入选、征用、收藏。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并有《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中国美术家·潘景友》、《潘景友画集》等专著出版。1993年应邀随团赴香港作《地质构造与山水画皴法刍议》的学术讲座,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注意。1994年、1997年、1998年先后3次应邀访问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进行“中西绘画技法对比”、“中国画史略”等文化交流。在科普美术方面,《网箱养鱼》等作品先后获省市科技作品创作奖多项。其艺术探索的宗旨主张以大自然为师,将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结合起来,把自然科学与绘画艺术糅和在一起,研究创新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具有不同地貌特征的新山水画。2003年1月16日在杭州逝世。
  汤祊德
  汤祊德(1925—2004),武义县大田乡岭下汤村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昆虫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和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
  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系。他博学多才,通晓英、俄、德、日多种语言。自1951年以后应邀主持国家检疫性危险蚧虫类的研究,1974年开始又主持国家动物志的调查研究和编写。40多年间科学考察了全国广大地区,收集上万件实物材料,制成三万片显微玻片,查获鉴定一千余种标本,发现大量新属种和新纪录属种,解决了诸多蚧虫类的国际性难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口岸检疫人才。1985年匈牙利以其姓命名“汤氏粉蚧属”,以纪念他的研究功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译著2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中国粉蚧科》和《中国珠蚧科及其他》被国家列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中国蚧科》和《中国粉蚧科》专著被著名蚧虫学家英国伦敦大学教授Hodgson.C.J.和澳大利亚Gullan.P.J.教授作了专文介绍。他考察了国防工业原料紫胶蚧和生物食品染料胭珠蚧等中国稀有名贵生物资源,发现新种,并明确分布情况;考察了中国东部沿海的松干蚧、华南地区的松突圆蚧和三北地带的杨圆蚧等影响国计民生的有害蚧虫,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建议;为治理70年代严重发生在山西的柿绵蚧和核桃草履蚧作出了较大贡献。晚年,又受托研究东亚重要害虫日本龟蜡蚧的生理、生态、形态学,合成特效新药“蜡蚧灵”,并批量生产在晋南该虫严重发生区连续应用三年,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推广防治近5万亩,约增值7500万元。担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分管农业,主持总结了太谷土郊院蓄水覆盖旱地丰产沟耕作技术,已推广万亩,使旱年玉米成倍增产;1991年主持召开马铃薯学术讨论会,主编50万字《马铃薯大全》专著,使全省30余亿公斤马铃薯提高了经济价值。他还编写了《玉米大全》、《小麦大全》等《农业大全丛书》,为促进农业发展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生前,曾获山西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4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逝世,享年80岁。他对养育他的家乡有无限深情,故家人遵其遗嘱将其部分遗灰安葬故乡祖墓旁。
  王昌真
  王昌真(1926—2004),字介夫,武义县泉溪镇瑶村人,旅加拿大华侨。曾任台湾武义同乡会会长。
  5岁入私塾,高小毕业于武义县壶山小学,中学就读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树范、稽山及浙东第二临时中学。194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毕业前即聘为台湾省公共工程局工程师。从公之余,以家乡为名成立“瑶村工程公司”,研究重新开发台湾的建筑业。同时邀约该地业主,觅取土地,自行设计建筑居宅进行经营。20世纪60年代因学识超越同侪晋升职务,派兼两主管,开创了该地公路工程界以机械筑路及完成第一条直达公路(台北至基隆港)的历史记录。1967年举家移居加拿大。40岁还进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院钻研一年,获应用科学硕士学位。在异国他乡经营汽车、旅馆、酒店、房产及社区开发等行业。扎实根基后,除家庭经营“王氏企业公司”外,另创办加拿大加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加华营造公司、新加坡加华营造公司并自任董事长,3公司以经营土木建筑工程为主。并从考察欧美、深入中东为沙特阿拉伯筹建规划全国中小学校中获特殊经验。80年代以4个月时间建成以抵御风沙著称的台中港大楼。承造远东最大、工程难度极高的台北市美术馆工程。在承建澎湖机场大道、台北跨新店溪秀郎大桥及高雄市高23层住商大厦等工程中皆有成就。新加坡加华公司成立,派有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长子王宇人前往主持,承建了新加坡国民住宅1500户,并开发裕廊工业园。
  1994年,返乡探亲访友,为瑶村小学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建造教学综合楼,命名为“介夫楼”,又另赠2万元购置教学设备,王昌真被该校聘为“名誉校长”,被武义县人大常委会授予“武义县荣誉市民”。
  王星吾
  王星吾(1914—2005),1914年10月出生于武义县城,1938年7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二分校指导员、东北通辽县公安局局长、四野三十九军保卫部部长、军留守处政委等职。1952年由部队调入民航工作,历任民航公安处副处长、民航北京管理局政委、民航兰州管理局第二政委、民航北京管理局顾问。1984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
  王星吾在革命战争中学习刻苦、英勇善战,在创建模范支部中,被评为“学习模范”。在抗大工作期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被评定为准师级,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在担任民航北京管理局政治委员期间,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对民航事业的热爱,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的光荣任务。2005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吴双连
  吴双连(1936—2005)武义县泉溪镇叶墙头村人。笔名吴戈、夏凉等。1942年起先后在巩宅小学、泉溪小学、武义一中(初中)、金华二中(高中)就读。195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9月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专业研究生班毕业。1963年9月起先后在上海市文化局剧目室、文化部教育司戏剧处、文物出版社、浙江省文化局、《浙江文艺》编辑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工作。期间曾任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南戏学会、西湖诗社会员。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职期间,吴双连踏实工作,精研业务。尤其是1979年后,一直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相关的文化行政工作,在戏曲评论方面业绩卓著,是浙江省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戏剧评论家。1987年起又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常务副主编。1996年退休后,还担任《中国曲艺志浙江卷》副主编。并参与《浙江事典》、《浙江文学志》等志书的编纂工作。罹病期间,仍倾心于《中国婺剧史》的编撰,书未竟而逝世。吴双连著述甚丰,且思想犀利、独具见解。尤在其个人学术专著《论戏》中,详引博征,精考细研,是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戏剧论文集,也为其学术成就之总结。
  吴双连为人正直、善良、真诚,能热情扶持青年戏剧工作者。学养深厚,学识广博,治学一丝不苟,肯挑业务重担,在浙江戏剧界,深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2005年在杭州逝世。
  徐精彩
  徐精彩(1959—2005),出生在武义县履坦镇履坦一村,1976年毕业于武义第一中学,1978年应征入伍,1980年入西安矿业学院,继在西安科技大学任教,1997年晋升为教授,同年担任该校能源学院院长,并兼任校长助理,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他身为领导,却身先职工,出生入死,直接参加与指挥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70多个矿的150多次防灭火救灾工作,从灾区抢救出的设备价值6.9亿元,解冻火区煤矿价值50多亿元。他经过努力,攻克了煤自然发火期测定等世界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1996年,山东东滩煤矿发生火灾,他带2个同事前去灭火,由于井下情况复杂,他阻止同事而自己下井,一口气干了40个小时,最后制止了火灾的蔓延。2002年初,他在连续扑灭了甘肃马蹄沟、宁夏汝箕沟等5处煤矿的火灾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北京开会,突然病倒在路上,径送回西安医院检查,诊断得了严重乙型肝炎。经一个多月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又急着出院,奔赴救灾第一线,白天忙工作,晚上自己动手给自己打针。由于病情加重,不得不第二次住院。2003年10月,宁夏白萁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他亲临现场,在井口被气浪炸翻,左侧肋骨断裂,但他仍忍痛坚持坐运人车下井,经过现场观察,根据巷道布局,作出了裂缝灌水措施,制止了瓦斯继续爆炸。
  为了煤矿的安全,他一年中约有200多天在外奔波,甚至春节都在矿上过。2005年初,徐精彩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任命为专家组第八组副组长,负责宁夏、甘肃重点煤矿的安全会诊,他出差后曾回过西安4次,但都没有踏进家门。2005年6月14日,他在赶往兰州窑街煤矿的路上,不幸遇车祸身亡。2005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追授徐精彩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12月,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先后播放了徐精彩的先进事迹,国家教育部党组作出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徐精彩学习的活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骏铃
相关人物
王良
相关人物
吴方廉
相关人物
徐强
相关人物
施觉民
相关人物
倪云腾
相关人物
胡洪言
相关人物
陈正财
相关人物
陈士怡
相关人物
王茹芝
相关人物
应人
相关人物
谢挺扬
相关人物
徐鹤翔
相关人物
许东涛
相关人物
千家驹
相关人物
卢锦章
相关人物
潘景友
相关人物
汤祊德
相关人物
王昌真
相关人物
王星吾
相关人物
吴双连
相关人物
徐精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