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0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广播
分类号: G229.275.5
页数: 4
页码: 1173-11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武义县新闻广播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内容与形式、事业发展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新闻传媒 广播

内容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
  节目内容
  广播曾是受众最为广泛的宣传工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广播宣传的主要内容与政治任务。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出现政治风波,县广播站在用普通话播出的同时,还特地用武义话、宣平话等方言播出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要精神,以后又连续播出了全县各地贯彻中共中央精神的稿件20余篇,迅速稳定了民心和社会,广播(电视)宣传单位受到群众赞许和领导多次表扬。
  1997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一年。在悼念邓小平逝世期间,除大容量转播中央台节目之外,迅速组织力量,连续采编播送全县人民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和人民群众悼念邓小平的活动。香港回归前后,专门制作录放了“迎回归、庆六一”活动和“武义人民庆祝回归大会暨万人踩街活动实况”,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而又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广播宣传还非常重视宣讲武义的事,为武义的发展服务。
  1988年播出《农民厂长金年祥谈苦衷》一稿,披露了社会上利用职权,向乡镇企业伸手捞好处的不正之风;次年播出了西联乡某村支书新屋落成请酒70桌,而竹客乡东西村叶儒哲建房不择日子不请客的组稿,它们为整肃党风政纪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1990年进而与县纪委联合举办《党风党纪》专题讲座,因属省内首创而得到省市纪委领导肯定。1994年的通讯《被告的村支书和告状的村民》播出后,先后被《浙江日报》、《华东信息报》、《民主与法制》等报刊采用。
  1992年“私营米厂的风波”系列报道,以生动事例和百姓语言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向经济大市场。同年的《山沟沟花木专业闯京城》被省电台采用播出。1993年的《股份合作到山头、村民争相当股东》获金华市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有线广播好新闻奖。1998年,开设了《个私经济巡礼》专题,采访县内个体企业23家,同时还到遂昌、义乌、温州、丽水等县市进行异地采访,发稿80余篇,为大力发展个私经济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2002年以后,先后开设《工业园地建设》、《打造信用武义》、《走进牛头山》等专栏,向全县群众介绍了工业园区、12条农业特色产业带、招商引资情况。2004年,开设《877农村服务台》,每天播出3次,为农民提供农民政策咨询和致富信息。
  1999年3月,武义广播电台采制的录音报道《俞源——神秘的太极、八卦星象村》在美国洛杉矶双语电台播出,为武义广播新闻作品首次在境外电台播出。2005年,配合浙江卫视台完成《八八战略在基层——武义篇》,配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后陈村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村务监督制度”作了采访报道,武义的声音和形象逐渐走出县境、走出国门。
  从1981年广播好稿送评开始,武义县广播稿获省级奖20余篇、市级奖40多篇。武义人民广播电台连续6年(1996~2001)被授予“全省广播电台(站)信息网先进集体”和全省广播电台新闻协作先进集体优胜奖。
  节目形式
  武义广播站建站初期,每天仅一次——晚上播音2小时;1968年之后,增至每天3次、7小时~8小时;2003年6月,改为全天一次播音,时间扩展到15小时。播放形式初期是转播上级台节目与自办节目两种形式,后即逐步向多样化发展。
  转播节目自建站至1961年,县广播站基本任务是准时、安全优质转播中央台、浙江台每晚2小时的新闻等节目,后时间有所增加,2003年改为全天播音后,转播节目占6小时(40%)。转播内容除中央台和省台的几档重要新闻节目外,先后选播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央台《新闻纵横》、《小喇叭》、《对农村广播》、《今晚八点半》、《中国民族歌曲榜》、《音乐快餐车》和浙江台的《农村大市场》、《相声与说唱》、《海楠说农村》等节目。
  自办节目建站初期,采编播力量薄弱,自办节目每天只有10分钟左右的《新闻》和不固定的文艺节目,后增加了《专题》节目;1979年增设10分钟的《百花园地》,包括《戏曲与电影》、《生活与健康》、《百事通》、《勤俭嫂拉家常》、《武义风貌》、《俱乐部》6个子栏目。1994年下半年,县广播站向全社会发出征求意见书,搜集办好广播的《金点子》,后改《百花园地》为《北岭风》,内设《听众信箱》、《农家话》、《生活百科》、《武义大地》、《耳听八方》5个专题,独立设置“勤俭嫂拉家常”专题。
  《勤俭嫂拉家常》是1979年4月12日开播以后历20多年长盛不衰的武义名牌节目,它以城乡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为主要听众群,讲述百姓身边事,从鲜活的事例中以小见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展示城乡建设新风貌、倡导群众生活新风尚。它通过“勤俭嫂”和“惠香”两个妇女,用武义方言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道出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开释千万群众的忧愁和疑虑。节目以其贴近人心,通俗易懂而深受听众青睐。
  现场直播在1988年之前,“实况转播”是最具真实性的宣传方式。1988年上半年,召开县人代会、政协全会,县人民广播站首次采用播音员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了“两会”开幕式实况。其后每年的“两会”开幕式、主要工作报告、闭幕式和代表、委员活动情况都进行了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既增加了透明度,也活跃了民主气氛。1995年温泉节,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首次联合进行庆典大会广播和电视的现场直播,并获成功,从此广播电视直播广泛应用于县内大型活动,使全县人民在同一时间感知活动实况。
  广播会县委、县政府利用广播召开广播大会、内部广播会和发表广播讲话,是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并完成中心工作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仅1990年,就换届选举、春耕动员、计划生育等内部以广播会的形式播出20多次,计1263分钟;还播出人口普查、土地法宣传、交通治理等广播讲话21次,计870分钟。后来广播会内容拓宽。1994年,仅农业知识录音讲座就播出了6次,计360分钟。
  联办节目1986年7月,为加快金华市辖区相互之间信息传递,共同开办《金华市各县(市)广播站联办节目》,每周向各其他县(市)站发稿2篇,于星期天早上6∶05新闻节目中播出,中午11∶15和晚上7∶00重播。是年武义县站向其他县(市)站发稿26组,播出各县(市)来稿362篇。此后武义站发稿每年均在800篇以上,该档节目突破了广播新闻只报道本地消息的封闭状态,促进了毗邻县(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历12年,各县(市)特别是金华市本级广播信号覆盖功率增强,相互收听不成障碍,县(市)联办节目于1998年6月终止。
  1988年起,县人民广播站开始与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联办《希望的田野》节目,该年《武义农村的年青人》获省台优秀节目奖,1989年的联办稿《富翁的心愿》获省台联办稿评选一等奖,1991年的节目“擂台摆在田野上”获省台联办好节目三等奖。1997年2月13日和1999年9月28日,县、省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农村大市场”现场直播,现场设在武义县委书记蒋岩金办公室。其中第二次即9月28日11∶30~12∶00播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特别节目“幸福村庄”获金华市广播电视奖一等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与省电台联办节目一直持续至2005年。
  第二节 事业发展
  县广播站(台)建设
  1985年,县广播站以专线传输的有线广播和无线调频广播两种手段播出,有线广播已遍布城乡。调频广播覆盖17个乡镇(1989年1月停播)。
  1986年6月,武义县有线广播四个单项“县站设备”、“信号线质量”、“信号线传输”、“乡站设备技术”全部达标。达标进度在金华市范围排名第一,全省第三名。至1990年,县广播站已全面更新设备,广播质量继续显著提高。
  1991年开始试验广播线“一线多用(双向广播)”技术,并于该年在竹客、俞源两乡取得成功(乡至村内部双向广播)。次年7月,在全县建立双向广播系统,为县委、县政府组织内部广播会提供了领导讲话和基层发言可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1993年重新建立无线调频广播台,无线与有线广播同时传输。
  1994年7月,县人民广播站改为武义人民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筹)把广播电台节目信号通过调频调制器送入有线电视系统,使有线电视用户,可通过有线电视终端用户盒调频输出插孔,用调频广播音箱收听县人民广播站(电台)的广播节目。
  1995年,位于北岭四路占地3102平方米建筑面积2689平方米的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楼以及附楼竣工投入使用,并完成了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站、台(筹)的机房、播控、导播、制作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县广播站(台)播出系统全部达到甲级指标,信号线传输达乙级以上质量。县调频电台通过有线电视网络的97兆赫调频信号到乡镇广电站再变换为102兆赫信号送至农户,广播节目增加了一套95兆赫的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1999年开始又对广播播控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新建XW-200数字音频工作站自动联网播出系统,实现录音、制作、播出数字信号一体化操作。将广播音频信号经调制后的调频波送入全县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实现广播与电视同时覆盖。
  乡村广播网发展
  1986年,全县34个乡(镇)均设有广播放大站,合计有扩音机65台,收录机50台,乡站设备技术达标进度在金华市范围已属一流。431个建制村有广播室;全县共有喇叭63646只,农村广播入户率为83.9%。
  “八五”开始,乡村广播网建设以提高广播入户率、改造更新广播网设备、提高系统质量为中心。1992年,架设了县城至柳城46对千米的甲级质量的铝包钢线信号线,柳城片广播音质大为提高。“撤区扩镇并乡”后,乡(镇)广播站由原来34个随之调整为23个,乡(镇)站设备全部更新改造,质量指标均达乙级。至1995年底,全县广播喇叭总数达到85895只,其中音箱广播达40652只,农村广播入户率89.7%。
  乡村广播网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后,“九五”、“十五”期间城乡群众即随县广播电视台建设发展而提高方便程度和视听质量。1997年,实现无线与有线广播同时传输。1999年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体制改“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实现广播电视同时覆盖。至“十·五”期末,全县建制村广播通村率达99%,在用户中无线和有线调频广播逐渐取代音频有线广播,凡是联网用户,既能收录电视节目,同时还能接收广播节目。2005年起因广播不再是独立系统而不再专门统计。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