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档案与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9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档案与史志
分类号: G259.27
页数: 8
页码: 1165-1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档案与史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档案、地方志、党史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档案 史志

内容

第一节 档案
  档案机构沿革
  1986年11月,改档案科建县档案局,直属县政府。局、馆分行政、事业两种编制,定编9人,分别承担全县档案管理工作行政、事业两大职能。1992年9月,档案馆内设综合科、监督指导科、建设科3个职能科室(1997年3月,档案馆综合科改为局、馆办公室)。1996年6月机构改革,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保留档案局牌子,局、馆均属事业编制,为归口县委办公室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12月机构改革,县档案局、馆全体干部均过渡为国家公务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性质、归口管理单位不变。2002年机构改革沿袭不变。2003年2月县党政文件服务中心成立,设在县档案馆内,“中心”承担向社会公开现行非涉密党政文件职能。2005年年末县档案局馆有在职干部9人,其中中共党员8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
  武义县档案局、馆原设在县政府机关大院内,2002年9月迁入县城花园殿巷97号办公。档案馆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249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2005年年底,县档案馆有两幢库房,南三层楼库房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进行了重点改造,密闭墙体、门窗,屋顶防漏隔热,一楼墙体及地面采取防潮措施,基本符合档案存放要求。
  1986年~2005年间,从“六五”至“九五”连续被评为全省档案馆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县档案局局长徐爱华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1987年开始评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2005年年末全县共评定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21人,助理馆员66人,管理员58人。
  1994年4月武义县档案学会成立,有会员98人,团体会员59个。学会每年召开会员大会暨学术论文交流会,开展档案业务研讨、交流等活动。县档案局承担完成了《综合档案馆在“世纪档案收集年”活动中收集地方特色档案问题研究》科研项目,2000年获得浙江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乙类三等奖。
  馆室建设
  1986年,开展科技档案巩固提高工作,同时带动农艺、教学、艺术等多种专业档案的建立。1986年年底,武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26567卷,资料5916册。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县档案局为《档案法》行政执法主体。是年始,档案局通过新闻媒体、档案培训、档案展览等途径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执行《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及国家、省有关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开展档案年检和重点工程、工业区、改制企业、学校等档案执法大检查活动,以落实依法治档、以法管档。
  1988年~1991年,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全县先后有51家企业通过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考评验收(其中国二级1家、省级7家、市级43家)。
  1989年起,全县机关、乡镇(街道)、县属企事业单位等相继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各单位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基本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保障了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共有185个单位通过省、市、县级档案目标管理认定(其中省级50个、市级17个、县级118个):
  1998年起,开展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县档案局介入改制企业,指导、督促做好档案的整理、清点、移交等工作,采取接收、寄存、委托主管部门及新企业管理等多种办法对企业档案进行了有效的处置。从1998年到2005年先后对武义无线电厂等63家原经委、二轻、商业、物资等系统的国有、集体企业的档案以寄存方式接收进馆,维护了改制企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999年,武义县在金华市率先开展农村的建制村建档工作,制定了村级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先在履坦镇进行村级建档试点,尔后全面推开。至1999年年底止,全县建制村建档率已在95%以上,整理完善案卷10多万卷。
  2002年,开展了文书立卷制度改革的试点,采用一文一件归档方法;2003年全县有近20家单位采用新法。
  县档案馆于1992年12月定为省三级综合档案馆,1996年10月升为省二级综合档案馆,1998年12月升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2004年11月30日通过省一级馆复查评估。根据“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要求和“要把县一级档案馆建设成为综合性档案馆”的精神,县档案馆分期分批地接收机关、区、乡、镇等一级单位档案和部分二、三级单位档案,并先后印发《武义县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武义县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征集。
  馆藏档案
  至2005年,馆存档案年代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主要分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包括改制破产企业档案)4个部分。
  明清档案1个全宗,档案9卷,档案内容主要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圣旨一帧,清宣统二年(1910)宣平县官立务本两等小学毕业文凭一张,以及明清期间的各种民间买卖契约234件。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档案5卷,内容主要有中共武义县委地下组织活动材料,红军游击队活动地图、收款收据、支部会议记录、入党志愿书、招生通告,吴谦、邵李清烈士书信、绝命书以及学习、宣传共产党主张的资料等。民国档案9个全宗,档案8833卷,主要是武义县、宣平县国民党党部、县政府各部门、三青团、警察局、国民兵团、干训所的档案,内容主要有武义县、宣平县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关于党务、政务、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文件材料,日本侵略者侵占武义县的罪行及掠夺武义萤石资源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183个全宗,档案47307卷,主要有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及部、委、办、局、科和区乡镇、群众团体等现行机关档案,部分厂矿、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档案,建制村档案,原宣平县委、县政府、区乡等撤并机关档案。此外还有改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98551卷。这些档案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武义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情况。除纸质档案外,有照片档案2386张,声像档案72盒,底图1151张,印章档案1563枚。从门类结构看,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包括土地证存根、土地房产清册、农业税清册及人口普查档案、工业普查档案、会计档案、统计档案等)。
  县档案馆除收藏档案外,还收集图书资料10979册,主要是报纸、史志、各种文件汇编、宗谱等。
  2003年6月,在全市率先开放县级党政文件服务中心;至2005年年底,“中心”共收集了县机关、乡镇、街道、部门单位非保密性的各类政策文件7161件,法律法规6209部,各种文件资料72本。
  到2005年年底止,武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94个,档案154705卷(册),档案排架总长度2231.26米。
  档案信息化
  1997年购置第一台电脑,是为档案信息化之始;2002年建立了局域网,同年10月依托数字浙江平台开通武义档案网站。2004年年初武义档案网链接到武义县政府网,同年9月开辟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2004年,通过专题培训,推广应用计算机软件,全县乡镇、街道、县直属各单位基本完成文书立卷制度改革的档案实体整理部分,有近30个单位配备了泰宇等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了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2005年年底止,馆内配有计算机15台,服务器1台,扫描仪2台。档案案卷目录和重要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计算机,已录入文件级目录497598条,案卷级目录48170条,馆藏机读目录达545768条。武义县委、县政府文件、山林权证、土地权证、婚姻档案实现计算机检索。党政文件服务中心有部分现行文件经过全文扫描,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档案利用
  县档案馆为党的中心工作、部门单位相关业务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县档案馆除案卷目录外,还编制了文件卡、人物卡和精简下放人员人名索引、全引目录,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义、宣平两县的《县机关组织机构演变情况》、《武义县大事记》等30多种参考资料。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之日始,县档案馆2600多卷民国档案向社会开放,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档案18859卷。据1984年~2005年统计,共接待利用档案者15210人次,调阅档案69250卷次,复制74591页。为编史修志,县机关各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及县内外群众提供合法、可信的档案资料。
  第二节 地方志
  80年代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方志已从县志逐步发展到各部门单位的专业志和各镇、村志。
  县志
  武义县从明正统初年(1436~1442)开始编纂县志,至清光绪年间何德润编成《武川备考》共计10部,原宣平县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始纂,至民国23年(1944)完稿或成书共修过9部县志,两地县志由于各种原因多数在境内已经毁损散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启动修志是1985年。该年7月,中共武义县委发文建立《武义县志》编纂委员会,11月抽调人员组成县志编辑部正式开展工作,县机关有47个单位也相继建立编志小组,共有专兼职编志人员170多人。经过拟订篇目、收集资料、各部门编写初稿、县志编辑部进行统稿总纂及有关领导、专家评审,然后修正定稿,历时4年多,于1990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志共87.7万字,志首设概述、大事记,专志分设地理、经济(上、下)、政治、文化、人物6大编49章179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新《武义县志》,全志贯通古今,在汇集历代修志成果的基础上又填补了近百年的历史记载空白,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义县自唐天授二年(691)建县以后(含原宣平县建县以后)的历史,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县域内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产关系变革、粮食生产、萤石开发、小水电开发、地方工业、名优特产、风景名胜、民间文化、畲族风情、革命老根据地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记述,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武义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记述中既记成就,又不回避曲折和失误,如实反映历史,体现求实存真的精神。新县志出版发行后,得到领导、专家和干部群众的好评,先后被评为金华市历史成果一等奖、金华市社科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2005年5月,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又调整充实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轮修志,这届修志性质是续修,定名为《武义县志(1986~2005)》,主要记载1986年~2005年这20年间武义县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并与第一部新县志相衔接。接着建立了县志编辑部,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都建立编志小组,配备了编纂人员。同年10月28日召开了县志编纂工作动员大会暨编纂人员培训班,部署全面开展收集资料、修订纲目、编纂初稿等任务。
  专业志
  按照历代修志的传统,地方志修到县一级县志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单位都在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探讨得失,以求更大发展,因此掀起编修专业志的热潮,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已有29个部门单位编纂出版了专业志,另有武义县旅游志、武义县曲艺志2部稿本未付印出版。这些专业志,都是首创性的,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单位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弥补了县志记述的简略与不足,为后人留下了方方面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作用。
  镇、村志
  除国史、方志外,武义农村尚有编修宗谱传统,但未发现有编修的镇志、村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停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志的编修也向基层延伸。一批经济条件较好,领导班子较强、尤其是有特色的乡(镇)村开始修志。全面系统地记载本区域的地理环境、建置沿革、人口民族和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志往往把原宗谱的有关内容纳入人口姓氏源流中,或把宗谱附于志后。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已编纂出版了《柳城镇志》和9部村志。其中《柳城镇志》系统地记载了原宣平县城的建置沿革、地情风俗、经济文化、名优特产等,对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已编印的村志中,星光村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村和当前全县首富村,东皋村系改革开放后全县第一个开发工业园区的村,乌漱村为南部山区第一个修志的村,璇溪村为原淳安县建设新安江水库移民村等,它们的村志各具特色,在全县有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县地方志办公室还组织有关镇、村先后参加《浙江省名镇志》撰稿(1991年5月出版),壶山镇、柳城镇名列其中;参加《浙江省名村志》撰稿(1994年8月出版),星光、金星、下王宅、南丰、溪南、后陈、上茭道、余家、王宅、桐琴(组合)、赵宅、东皋、泉三、蒋马洞、界首、俞源、陶宅、陶村、柳城(组合)、华塘、周处等21个村名列其中。
  第三节 党史
  工作机构
  武义县建立征集、整理、研究党史的机构在1959年与永康合并期间,称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挂靠县委办公室。1981年3月,建立中共武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县委直属的常设机构,列入编制,配备专职干部。1986年3月,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武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由县委政工副书记兼主任,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委办公室。1990年9月,办公室更名为中共武义县委党史研究室(事业编制)。1996年6月,县委机构改革与调整,县委党史研究室归口组织部管理。2003年5月,原组织部组织史办公室业务并入党史研究室,确定事业编制2名,职能是负责武义党史和组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宣传及编印等工作。
  史料征集
  1959年开始,主要是征集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2003年起,征集重点转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81年建立党史工作部门以后,持续有序地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查档案、走访老干部和知情人,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共征集党史资料2000多万字,向全国各地的有关老干部发信1701封,查阅了历史档案1241卷,摘录资料(卡片)7866张,取得当事人的证明222件。图片资料800余帧,整理党史人物、烈士传略30多篇,专题80多个。征集组织史资料上万份。所得资料横分文书档案、资料档案,纵列短期、长期和永久档案,予以规范立卷,并及时按规定移交县档案馆。移交档案中,计有文书档案19卷,组织史档案58卷,现有档案110卷,刊物(信息)资料计120卷,党史期刊90卷,党史书刊1800余册。武义党史资料的征集和管理工作,多次得到省党史研究室的表扬。
  党史宣传
  各个革命时期的大量史料文物,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进行宣传。
  1985年7月1日在县博物馆举办《中共武义县党史资料展览》。预展时,邀请曾在武义从事革命活动的前辈卜明、应飞、宣恩金、张之清、陶健、朱恒卿、陈仿尧等革命老前辈和金华地区各县党史办主任计30多人参加展前审查。博物馆展览结束后,10月5日起分批到各区社巡回展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
  1983年以后,县委党史研究室举办图片展览60多次,党史知识竞赛40多次,举办纪念座谈会、理论研讨会、地方党史讲座、党史报告会等130余次;编印《武义党史简报》30多期;拍摄《武义党的发展史》专题片4个、协助省电视台拍摄了《历史的丰碑》、《挺进师在浙西南》等电视片,先后由省电视台播出。新建的潘漠华、徐英烈士纪念馆,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0年修建徐英烈士陵墓及纪念亭。协助民政局修建县乡革命烈士纪念碑33座。举办武义解放40周年、50周年以及徐英、潘漠华、曾志达等武义著名烈士纪念会10多次。发挥了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到2005年止,共接待参观5万多人次。
  在宣传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摸清抗战时期宣平党组织情况,为组织部门提供证明材料,落实了40名地下党员的政策。为民政部门提供史料依据,追认了3名烈士。协助有关部门落实老红军、老党员、老游击队员政策120人,提供了200多份史料依据。
  党史编印
  1983年以后,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收集史料编印党史书籍12部,其中正式出版3部,内部出版9部。
  公开编写出版的《中共武义县党史大事记》,1994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记录了1926年8月武义第一个党支部诞生至1992年年底的66年的战斗历程。按党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党的创建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8个部分,计有13万字。
  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武义县组织史资料》(第一、第二卷),计85.6万字,由县委党史研究室执行编写,分别于1991年12月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记录了1926年8月至1993年12月的67年间中共武义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政权、军事、统一战线、群众团体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沿革和领导人名录。
  内部出版发行的有《烈士的丰碑》、《震撼武义的红军》、《武义县土改运动纪实》、《光辉的历程》、《潘漠华烈士传略》、《历史的转折》、《徐英烈士纪念文集》等。《徐英烈士纪念文集》22万字,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2004年9月出版,印刷两次,共6000册。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徐英少年时期到走上革命直至牺牲的全过程。徐英烈士是浙江省第四任省委书记,在浙江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中作过较大贡献,其事迹被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首批陈列。2003年的《新编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也是22万字,以党史研究室为主,组织部相关科室配合编写。至2005年年底,共印刷3次计1.5万册。该书由入党须知、文献资料、武义党史三大编组成,在介绍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工作有关文献外,记述了武义党组织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的发展过程和武义籍重要革命烈士人物。《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武义县组织史资料》第二卷,公开与内部出版共计2万余册。
  在内部出版的书籍中,《潘漠华烈士传略》、《烈士的丰碑》获省优秀党史成果三等奖。
  在1986年~2005年间,县党史研究室还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关于《武义农业股份制研究》、《丁哲人包产到户理论》、《谢康淦事件》、《下杨事件》等研究课题。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