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物保护
分类号: G26
页数: 3
页码: 1159-1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文物保护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移建保护(芳华园)、其他移建保护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文物 保护

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延福寺保护延福寺自创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1989年6月,省文物局拨款修复被白蚁危害而倒塌的山门,复筑围墙。1993年7月,天王殿受白蚁危害倒塌,县文管会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抢修,恢复原貌,并在西侧建造功德碑亭。1996年5月,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家梁超、李小涛对大殿进行测绘和修缮设计。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对延福寺大殿维修正式立项。次年下拨专项维修经费130万元,由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修缮设计施工方案;2000年3月开始落架维修。至2001年12月告竣。同时,对山门、前后殿、厢房进行维护保养和修整,治理美化寺内环境。现寺院占地面积4347平方米。2002年编制完成延福寺“四有”记录档案,被国家文物局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记录档案标准文本的对象。
  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民居建筑由农户自行维护保养,公共建筑由宗族保护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李两祠先后由学校和粮站使用管理。
  1998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教授及学员十余人组成乡土建筑调查小组赴俞源村,对俞氏家族史、村落发展史、古建筑群进行调查,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法式测绘;10月,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俞源古村落保护规划》。同年,俞源乡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先后对六峰堂等一些涉及旅游开放的主要古建筑进行了加固和整饬。次年1月,县政府发布《加强俞源、郭洞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通告》。2000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俞源文物保护所,并由县政府公布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年,俞源乡政府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将粮站使用的俞氏宗祠收回并进行整修。
  俞源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实行“保旧村,建新村”的建设方针。2002年,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六峰堂、裕后堂维修设计方案。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俞源乡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筹资300余万元,腾空了六峰堂,对俞氏宗祠和六峰堂周边的现代建筑实施拆除。2003年开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对俞源村36处重要古建筑进行测绘、拍照和收集史料,完成急公好义宅等8处古建筑记录档案的编制。2004年,县文化旅游局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俞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05年,县文管会成立俞源村古建筑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由省文物局特邀、联系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进行论证、修改。尔后按规划实施,同时组建了义务消防队,配备了手抬消防水泵、消防梯、消防服、报警器等设备,主要的古建筑配置了消防灭火器材。
  熟溪桥保护熟溪桥自建桥起屡毁屡建。新中国成立后,大修一次,重建一次。
  1985年2月,县计委、县城建局、县文管会联合发起修葺,成立由县长李成昌任主任的维修工程委员会。省文物局分期分批拨维修经费20万,计划供应木料40立方米。1986年10月落架,次年9月竣工,耗资35万元。其后发布保护通告,雇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1988年4月,县政府公布熟溪桥保护范围。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和禁挖地带。1998年~1999年对桥墩、门墙、木构件和瓦顶进行了局部整修。
  2000年6月23日晚,因连日特大暴雨,洪水暴涨,造成桥墩桥体部分坍塌。县政府当即成立抢险、抢修领导小组。24日驻金某部200余官兵开赴现场抢险。28日,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先后赶赴熟溪桥视察灾情,指导抢修,带头捐款。30日,抢修领导小组聘请12名义务工设点募捐。不足2月,个人捐款百元以上者2000余人,武义籍台胞43人;单位(集体)万元以上30余家。东阳市和永康市分别捐赠了20万元、25万元,省文物局下拨抢修专款30万元。
  2000年9月28日举行修复工程开工,次年3月3日(称“吉日”)下午1时半举行古桥上梁仪式。4月底工程竣工,5月21日通过验收。为县优良工程(由东阳市建筑总公司中标承建)。5月28日举行竣工庆典活动,出版发行县文管会、县抢修领导小组和县文联承编撰写、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题写书名的《熟溪桥》。
  2003年7月,熟溪桥修复捐款名单勒石于桥北滨江广场。
  移建保护(芳华园)
  武义县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甚多,价值不菲而政府不可能悉数保护,在旧日城、旧村改造中,难免遭毁弃。1996年,武义民间收藏家王卿芳倾其所有,独辟移建保护之蹊径,在县城北郊香山建造了芳华园。
  芳华园占地4.8万平方米,依托自然森林环境,按照村落人文园林构思,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利用古建筑造园的园林。该园移建了武义直至省外的明、清古建筑31幢,构成园林式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园中设有石文化博物馆、萤石陈列馆等16个场馆。该园集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旅游探索于一体,置身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8集越剧电视剧《李清照》的摄制基地。在古建筑移建的防腐返新等项技术研究中,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
  其他移建保护
  1986年8月,清道光年间的壶峰书院门楼从壶山小学迁移到博物馆,复建后作为大门。
  1988年3月,对柳城镇前湾村反映陶德二农民起义的处州府布告遗址修建了保护亭。4月至9月,县城鸣阳楼落架维修。同时对基座及拱券门(包括过路戏台)作了基础加固等整修。
  1989年1月至3月,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先后对郭上村文昌阁、郭下村回龙桥实施维修;4月,对桃溪镇顺源村文昌阁进行维修;9月,对郭下村石牌坊进行了修缮。
  1990年1月至8月,对熟溪街道郭下村鳌峰塔进行加固维修。
  1991年4月至9月,对柳城祝村龙帽山巽峰塔进行维修施工。
  1994至2004年,由民间捐资对清修寺进行6次维修,重建大雄宝殿、观音堂,新建三宝堂,新开发灵岩景点等。
  1997年,郭下村何氏宗祠维修后对外开放。
  2003年,由县文物管理部门制订修缮方案和进行技术指导,白洋街道汤村自筹资金,对汤恩伯故居先行腾空再施修缮。
  2003年,在县文物管理部门和熟溪街道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水碓后村筹集资金,对清代建筑徐氏宗祠进行了修缮并开辟为徐英烈士纪念馆。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