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8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
页数: 10
页码: 1152-1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文物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遗址与墓葬、古建筑、碑记石刻与出土文物、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等。
关键词: 武义县 文物古迹

内容

第一节 遗址与墓葬
  古遗存
  仓部堰遗址在清溪口水库及下游一带。唐昭宗年间(889~904)由该村徐镃建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灌溉面积仍有2000余亩。清溪口水库建成后,涵瀛淹于库底,其明渠成为水库渠道(1996年尚存出水涵洞口18个)。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堰遗址位于城西湖山潭上,始建于唐初。民国时期灌溉面积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0年后县后畈建成经济开发区,灌溉功能渐失而废圮。
  古窑址
  武义窑是婺州窑古瓷主要产地之一,始自东汉,经三国至宋、元,其窑多达140余条,主要分布在壶山、熟溪、白洋、履坦、桐琴、泉溪、王宅等街道、乡镇。其中桐琴管湖三国婺州窑、泉溪水碓周五代北宋窑的调查资料被收录在1988年11月紫禁城出版社《婺州古瓷》中。
  水碓周窑址位于泉溪镇水碓周村,有唐代至元代的窑床8条。遗物有碗、罐、壶、瓶等,口有卷口、敞口、敛口,足有圈足、撇足、卧足。瓷土精细,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有青灰、灰泛黄、白灰、黄、乳浊。部分开片有刻划纹、雕刻纹。窑具有凹底或平底匣钵、垫饼、垫圈等。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001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分两期对水碓周窑址范围内的陈大塘坑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陈大塘坑窑址位于泉溪镇水碓周村陈大塘坑,在长约500米的山上,有8条龙窑遗迹,时代为五代至元。遗物以碗为主,兼有罐、壶、碟、瓶等。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青灰,兼有灰泛黄、灰白、姜黄。其中元代碗层乳浊,有开片;部分遗物饰刻花。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村窑址群、南湖窑址群分别位于熟溪街道林村和南湖,窑址年代为宋代,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古墓葬
  明招山吕氏家族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陈村明招山。有南宋吕好问墓、吕弸中墓、吕大器墓、吕祖谦及夫人墓、吕祖俭墓等30余座家族墓。部分墓有三至五级拜坛。1987年12月,吕氏家族墓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吕祖谦墓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浙东金华学派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7月由省文物局拨款在原址进行了重修。墓坐西南朝东北,由拜台和坟墓两部分组成,扶椅式,占地面积386平方米。拜台分为三级,踏跺石板砌置。坟墓平面呈椭圆形,块石砌筑,墓顶封土作穹隆状。坟墓正立面宽2.22米,墓碑镌刻“宋吕东莱先生之墓”字样,1989年12月,吕祖谦墓(包括吕氏墓群、朱吕讲堂和明招寺)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阮孚墓阮孚,字遥集,开封陈留人,任安东参军,镇南将军。东晋咸和初年(326),迁广州刺史,赴任途中避乱隐居武义明招山。晚年舍宅建刹,名惠安寺(即明招寺)。墓在明招寺围墙东50米处,占地十余平方米,墓前尚存碑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潘竹涧墓潘竹涧(1476~1532),字仲鲁,号竹涧,金华人,明代正议大夫资尹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墓位于白洋街道(原邵宅乡)湖塘沿村大通寺左侧,为夫妻合葬墓。墓面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墓前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神道前端立石碑,其下驮以石龟座,皆为明代石刻艺术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1年墓曾遭到破坏,墓铭2方现移至县博物馆内保存。1987年12月,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潘湘墓潘湘,坦洪乡上坦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赐文林郎太常博士,升两广监察御史,转知府。墓葬位于新宅镇下坑林场,石砌,面东,占地面积50平方米,曾被盗、结构毁损。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宋丞相郑睿墓郑睿,字汝彻,鲍村(县后村)人,宋真宗时进士,景德间为长史。侄郑通,仁宗时进士,任广西参议。墓位于柳城镇(原云华乡)金西村南,占地200平方米,墓前有墓坊,为石构,冲天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巩庭芝、巩丰墓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婺州武义人。巩丰(1148~1217),字仲至,巩庭芝孙,宋诗人,从朱熹、吕祖谦学,有《东平集》存世。墓位于熟溪街道福圣寺后巩宅山,宋时所构,为石板墓,墓面鹅卵石砌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其他古墓葬德谦禅师墓,位于明招山朱吕讲堂南西侧约50米处,唐五代;朱若功墓,位于明招寺后山,清代;何德润墓,位于熟溪街道南湖村,清代;伏虎禅师墓,位于柳城镇台山寺,北宋。均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近现代重要史迹
  辛亥革命烈士墓原建双路亭福建山,并建祠奉祀,1984年4月迁墓于壶山西麓。分三穴,混凝土结构,穹窿顶,有踏道、平台、墓碑,葬有刘耀勋等辛亥革命党烈士遗骸14具。刘耀勋,武义人,辛亥革命时为光复军参谋,武义党军督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义风潮”中被捕殉难。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侵略军侵华遗址——大烟囱位于县城熟溪桥北端西侧百米处。民国31年至34年(1942至1945)日本侵略军侵占武义,在杨家、周岭一带开采砩石,掠夺矿产资源,就地建造发电厂。电厂占地21700平方米,安装2台大型发电机组。民国34年(1945)5月日本侵略军败退,拆除机器设备,留下大烟囱及主厂房。解放后办过中学、电厂。大烟囱高38米,底部直径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城市改造中拆除上部,保留3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2004年冬)之际,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勒石立碑。
  徐英烈士墓徐英(1907—1930)原名徐胡连,又名紫衡,化名于凤鸣,熟溪街道(原溪里乡)水碓后村人。民国14年(1925)冬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宁波特支书记、中共宁波地委委员。民国17年(1928)11月上旬,曾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当选为浙江省委书记,4月省委撤销,改任浙东南巡视员,即中央巡视员。12月17日在宁波君子道三街四楼特支机关被捕。民国19年(1930)2月押解杭州陆军监狱,4月28日被浙江高等法院宣判死刑;8月27日晨,与其他18位难友英勇就义于陆军监狱刑场。
  墓位于熟溪街道水碓后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0年8月重新修建。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3年,熟溪街道出资修建了徐英烈士纪念馆,2004年被金华市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邵李清烈士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邵李清(1900—1930),字泽民,原邵宅乡上邵人。民国15年(1926)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武义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当选农会主任,11月接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6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在国民党的清党、反共逆流中,曾两次遭逮捕关押后释放,6月被选为中共武义临时县委委员。民国17年(1928)10月,武义、永康两县联合武装暴动失败,遭通缉,化装离开武义隐蔽在外,11月下半月起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冬返回武义组织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民国19年(1930)2月,创建中共浙武红军游击队,同年9月赴沪买枪,途中因奸细告密被捕押解兰溪;10月2日被国民党杀害于兰溪台基,头颅被悬挂在武义县衙门前“示众”。殉难前曾给妻留下绝笔和诗句。
  土堆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原县水泥厂山坡上。1980年由政府进行修理,水泥坟面,四柱三间式,正中碑刻“邵李清烈士之墓”,碑额塑五角星,墓前有武义县人民政府1992年5月所立“中共武义县委书记邵李清烈士永垂不朽”石碑。1998年12月,其故居与墓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曾志达烈士墓曾志达(1906—1932),乳名尚志,化名曾昕、曾权,桃溪镇后溪村人。民国16年(1927)在杭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家乡(宣平)建立宣平县第一个党的独立支部,任书记;10月成立中共宣平县委,担任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1月,因避难在上海参加中共沪西区委工作,不久被委任为浙江特派员兼杭州互济会委员。1930年春,受党的委派前往恢复浙西特委,民国20(1931)2月任中共兰溪中心县委书记,4月回上海沪西区委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捕,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民国21年(1932)4月被害于杭州松木场刑场。
  故居和墓位于桃溪镇后溪村,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死难矿工墓原位于茭道镇杨家村附近。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姚炳塘、徐云从、杨海涛发起并筹集经费,收敛日寇掠夺萤石矿时被害、裸露荒野的矿工尸骨80多担(以头颅计有305具),安葬成“大坟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9月,浙江砩矿职工为纪念死难矿工而专立墓碑,上书“纪念抗日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死亡埋葬在此的305名工人阶级兄弟”;1971年4月重修,撰联:“牢记民族恨,不忘血泪仇”。1987年3月,其墓迁至三角坑水库口西侧。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古建筑
  俞源村古建筑群
  俞源村为俞源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千米。村落占地面积3.4公顷,四周群山环抱,村口古树成林,明代就有“九陇耕云”、“龙宫瀑布”、“啸云秋猿”、“硖石潮音”、“琳宫晚钟”、“雪峰晓霁”、“双溪钓月”、“西山暮雨”八景。发源于清风岭的上宅溪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村落,与发源于九龙山的前宅溪汇合而成西滨溪,在村口呈“S”形向西北转入樊溪。民国《宣平县志》载:“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自九龙发脉,如屏、如障、如防,六峰耸其南,双涧饶其北,四环秀丽如绘也。”
  俞源村肇基于南宋,以姓得名。村落主要沿上宅溪两岸建造,背山面北,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前宅、上宅、下宅3片区域。村内现存有文物建筑66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庙宇、桥梁、书院、商店等,其中51处属国家重点保护建筑,是国保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宋、元、明、清古建筑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以坐南朝北和坐东朝西为主,平面布置除“一”字形外,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一般为二至三进的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强调中轴对称和主次关系,较大的建筑则加建附屋、书院等。有幼儿启蒙的“家训阁”、青少年读书的“遗安堂”、房派私塾“六峰书馆”、村民娱乐的“藏花厅”、赡养老人的“养老轩”、举办红白喜事的“堂楼厅”和举办丧事的下市街“香火厅”、用于祈梦圆梦的“洞主庙”,还有宗祠、客栈、药铺等。始建于明代的俞氏宗祠规模宏大,造作考究,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称;民居建筑建造精良,装修讲究;公共建筑体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多样;壁画绘制题材广泛,水平高超;卵石铺地工艺精美,灵活多样。古建筑不仅在于多、精、全且奇,奇特之处在于有的屋檀木浮雕鲤鱼会变色,有的厅堂迄今为止无灰尘,无白蚁,无蜘蛛,无蚊蝇,无鸟雀宿夜,炎夏阴凉无比。俞源明、清朝共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
  1998年,俞源村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是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郭洞村古建筑群
  郭洞村距县城东南10千米,熟溪街道所属,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龙溪自南而北,出村转向东流。村落东侧的龙山海拔390米,山体峻峭,其古木树,有百余种树种。
  郭洞村分为上宅、下宅(现为郭上、郭下村,是何姓家族集聚村落)。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郭下村,村内有明代建筑41处,清代建筑32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桥梁、厅堂、书院、戏台、庙宇、牌坊、商铺、城垣等。民居建筑多为三合院式,规模稍大的有前后两进;也有四合院式和呈一字形排列的,多为两层结构。建筑考究的在梁、檩、栅上雕有纹饰,前檐饰牛腿、雀替,雕刻手法简朴,线条流畅。明代建筑都是楼上厅,高大敞朗。不少建筑砖雕精美。
  郭洞村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7月对外开放,是年12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忠孝堂
  坐落于县城壶山上街297号。建于明代中晚期,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徐平湖故居。徐平湖(1524—1596),字安世,号碧潭。明嘉靖庚戌年(1550)父因事而谪拘湖州狱中。适海倭猖獗,总督张侍御知平湖有勇略,遣使招募。平湖遂率义勇刘大道等应赴。因抗倭有功,令释其父,并赐堂名“忠孝”。平湖官授金华所指挥事。明隆庆二年(1568)解甲归田,以寿而终。
  忠孝堂坐南朝北,前后共三进三井,两侧有厢房,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梁架简朴,用材粗大,制作规整,梁枋构造手法别具特色,明代建筑风格明显,为县城内建筑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民居建筑。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5年3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招寺
  位于白洋街道(原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唐五代后改称明招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称智觉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史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多次讲学于此。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期间,损坏严重。仅存前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经数次修缮(本编第五章)后的建筑分两条自南往北的中轴线,朱吕讲堂依次排列照壁、前殿、传薪亭、讲堂、后殿,两侧为厢房;明招寺依次排列水池、大殿、大雄宝殿。1989年12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花厅
  位于白洋街道王村。建于明代。二进二院,两侧起厢楼。前院墙磨砖对缝砌置,五间六柱式,砖柱上端仿木做出丁头拱,明间砖额枋浮雕花草和几何纹,枋上施一斗三升。一进为厅,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抬梁式构架,月梁断面瘦高,柱梭形。檩下浮雕几何纹,托以雕花替木、竹节拱和丁头拱,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前后檐阑额上施一斗六升。二进楼上厅,与二进厢楼同为重檐结构。院落地面用石板铺砌,阶沿陡板浮雕几何花纹。建筑墙体内外均采用磨砖砌置讲究,为县内所仅见。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鳌峰塔
  位于熟溪街道沈店村对面鳌山之巅。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仿楼阁形式的建筑。1987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塔进行修理。砖砌中空,六面三层,高14.5米,原塔顶大半塌损,从下往上看似半座,故有“半塔”之称。塔身每面开窗,腰檐用菱角芽子五层叠涩出檐。塔南面有拱形门,门上方嵌有石匾,有造塔者恩贡生何元启亲题“筠湄题:鳌峰崛起”的楷书大字。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巽峰塔
  位于柳城镇龙帽山上。清道光三十年(1850)始建,次年落成。六面七层,砖砌中空,高24米。每层开窗,相闪错开,腰檐用平砖六层,菱角牙子3层相间迭涩出檐。塔刹为“十三天”式,即螺旋十三节。铜帽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厅
  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原为二进一井,现仅存第一进,明代早期建筑,面宽三间,梁架明间作抬梁式,用三柱,前二后一,次间抬梁穿斗混合。月梁断面瘦高,两端饰鱼鳃纹;柱头卷杀并隐出栌斗,形柱础;檩下施丁头拱,明、次间前后檐额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拱各两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
  在柳城镇南。原名通德桥,为宋末曹门郑松创建。垒石为址,架木为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架桥屋,改名为通济桥。后多次修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砌筑为五洞石桥,长30丈,宽1.8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桥
  位于熟溪街道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六年后毁。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单拱石桥,长28米,宽3.7米,纵联分节并列式拱券,跨13米,矢高7米。桥两端有条石铺砌的踏跺。桥上设石栏杆,其望柱头上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正中栏板上刻有“石虹三驾”四字,北面石栏板刻有“回龙桥”三字。乾隆十九年(1754)在桥上建亭,为攒尖顶,方形石柱。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碑记石刻与出土文物
  碑记石刻
  石翁仲、石马等石刻群(见第一节“潘竹涧墓”)。
  其他碑刻壶山街道横塘村明王寺内存有重修碑记2块;明招寺碑廊内陈列有与吕祖谦及其家人以及与吕氏有关人物的碑刻、墓志铭等;县博物馆内存有武义各地收集来的各种石碑、碑刻等。
  出土文物
  青瓷羊头壶东晋。桐琴镇东干砖瓦厂出土。盘口,细口长颈,圆腹,平底,肩一侧粘贴羊头,对称一侧安把手。高24.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1.3厘米。1986年1月20日出土。
  青瓷三足香炉元。俞源乡黄皮坑长蛇形出土。敛口,弧腹,外口沿及腹底相交处各有一圈鼓钉,每排六个,底近腹处装兽足三个。施青灰釉,外表腹下部及兽上附有土锈。高6.5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4.1厘米。出土时间为1986年6月26日。
  青瓷四鋬壶北宋。桐琴镇(原芦北乡)管湖村出土。小盘口、细颈、圆腹、圈足,盘口下与肩之间饰柄状鋬四个。高27.7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7.0厘米。1991年10月29日出土。
  影青执壶宋。大田乡三峰村出土。口沿呈弧形状外翻,颈粗短,周鼓腹,流外弧,肩部饰一扁状把,把上近口沿处与器盖各有一对应的穿孔,器盖呈弧形,内凹和口沿相符,下凹处有一小尖钮。通体施青白釉。高15.7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9.3厘米。1991年12月17日出土。
  伎乐五管瓶三国。履坦棺山出土。主体管呈葫芦形,中间大管为一人形,凹脸高鼻、眉清目秀,着短袖胡服,怀抱一婴儿正在哺乳,边上四只为素管,前二管中间跪着二人像是仆人,下一层正面有一人做倒立状,左边上二人拍手称好,一周共有动物四只。高36.5厘米,腹围22.4厘米,底径11.2厘米。1994年4月20日出土。
  第四节 文物保护单位(点)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武义县的延福禅寺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延福禅寺》)。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武义县的俞源村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章第二节)。
  第五节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延福寺保护延福寺自创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1989年6月,省文物局拨款修复被白蚁危害而倒塌的山门,复筑围墙。1993年7月,天王殿受白蚁危害倒塌,县文管会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抢修,恢复原貌,并在西侧建造功德碑亭。1996年5月,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家梁超、李小涛对大殿进行测绘和修缮设计。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对延福寺大殿维修正式立项。次年下拨专项维修经费130万元,由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修缮设计施工方案;2000年3月开始落架维修。至2001年12月告竣。同时,对山门、前后殿、厢房进行维护保养和修整,治理美化寺内环境。现寺院占地面积4347平方米。2002年编制完成延福寺“四有”记录档案,被国家文物局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记录档案标准文本的对象。
  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民居建筑由农户自行维护保养,公共建筑由宗族保护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李两祠先后由学校和粮站使用管理。
  1998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教授及学员十余人组成乡土建筑调查小组赴俞源村,对俞氏家族史、村落发展史、古建筑群进行调查,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法式测绘;10月,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俞源古村落保护规划》。同年,俞源乡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先后对六峰堂等一些涉及旅游开放的主要古建筑进行了加固和整饬。次年1月,县政府发布《加强俞源、郭洞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通告》。2000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俞源文物保护所,并由县政府公布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年,俞源乡政府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将粮站使用的俞氏宗祠收回并进行整修。
  俞源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实行“保旧村,建新村”的建设方针。2002年,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六峰堂、裕后堂维修设计方案。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俞源乡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筹资300余万元,腾空了六峰堂,对俞氏宗祠和六峰堂周边的现代建筑实施拆除。2003年开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对俞源村36处重要古建筑进行测绘、拍照和收集史料,完成急公好义宅等8处古建筑记录档案的编制。2004年,县文化旅游局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俞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05年,县文管会成立俞源村古建筑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由省文物局特邀、联系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进行论证、修改。尔后按规划实施,同时组建了义务消防队,配备了手抬消防水泵、消防梯、消防服、报警器等设备,主要的古建筑配置了消防灭火器材。
  熟溪桥保护熟溪桥自建桥起屡毁屡建。新中国成立后,大修一次,重建一次。
  1985年2月,县计委、县城建局、县文管会联合发起修葺,成立由县长李成昌任主任的维修工程委员会。省文物局分期分批拨维修经费20万,计划供应木料40立方米。1986年10月落架,次年9月竣工,耗资35万元。其后发布保护通告,雇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1988年4月,县政府公布熟溪桥保护范围。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和禁挖地带。1998年~1999年对桥墩、门墙、木构件和瓦顶进行了局部整修。
  2000年6月23日晚,因连日特大暴雨,洪水暴涨,造成桥墩桥体部分坍塌。县政府当即成立抢险、抢修领导小组。24日驻金某部200余官兵开赴现场抢险。28日,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先后赶赴熟溪桥视察灾情,指导抢修,带头捐款。30日,抢修领导小组聘请12名义务工设点募捐。不足2月,个人捐款百元以上者2000余人,武义籍台胞43人;单位(集体)万元以上30余家。东阳市和永康市分别捐赠了20万元、25万元,省文物局下拨抢修专款30万元。
  2000年9月28日举行修复工程开工,次年3月3日(称“吉日”)下午1时半举行古桥上梁仪式。4月底工程竣工,5月21日通过验收。为县优良工程(由东阳市建筑总公司中标承建)。5月28日举行竣工庆典活动,出版发行县文管会、县抢修领导小组和县文联承编撰写、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题写书名的《熟溪桥》。
  2003年7月,熟溪桥修复捐款名单勒石于桥北滨江广场。
  移建保护(芳华园)
  武义县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甚多,价值不菲而政府不可能悉数保护,在旧日城、旧村改造中,难免遭毁弃。1996年,武义民间收藏家王卿芳倾其所有,独辟移建保护之蹊径,在县城北郊香山建造了芳华园。
  芳华园占地4.8万平方米,依托自然森林环境,按照村落人文园林构思,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利用古建筑造园的园林。该园移建了武义直至省外的明、清古建筑31幢,构成园林式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园中设有石文化博物馆、萤石陈列馆等16个场馆。该园集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旅游探索于一体,置身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8集越剧电视剧《李清照》的摄制基地。在古建筑移建的防腐返新等项技术研究中,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
  其他移建保护
  1986年8月,清道光年间的壶峰书院门楼从壶山小学迁移到博物馆,复建后作为大门。
  1988年3月,对柳城镇前湾村反映陶德二农民起义的处州府布告遗址修建了保护亭。4月至9月,县城鸣阳楼落架维修。同时对基座及拱券门(包括过路戏台)作了基础加固等整修。
  1989年1月至3月,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先后对郭上村文昌阁、郭下村回龙桥实施维修;4月,对桃溪镇顺源村文昌阁进行维修;9月,对郭下村石牌坊进行了修缮。
  1990年1月至8月,对熟溪街道郭下村鳌峰塔进行加固维修。
  1991年4月至9月,对柳城祝村龙帽山巽峰塔进行维修施工。
  1994至2004年,由民间捐资对清修寺进行6次维修,重建大雄宝殿、观音堂,新建三宝堂,新开发灵岩景点等。
  1997年,郭下村何氏宗祠维修后对外开放。
  2003年,由县文物管理部门制订修缮方案和进行技术指导,白洋街道汤村自筹资金,对汤恩伯故居先行腾空再施修缮。
  2003年,在县文物管理部门和熟溪街道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水碓后村筹集资金,对清代建筑徐氏宗祠进行了修缮并开辟为徐英烈士纪念馆。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