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64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五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4
页码: 1129-1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机构与单位、文化事业、文学艺术、文物古迹、明招文化、档案与史志。
关键词: 武义县 文化

内容

1986年之后,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增加投入。先后拆建了文化馆,迁建了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和农村的文化设施也列入了建设范畴,逐渐满足了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此外,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且不乏成果。
  1986年~2005年间,武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物古迹有2处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郭洞古建筑群在发现、保护中开发成武义的旅游亮点。“明招文化”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掘、方志的编撰、武义革命斗争史料的征集和宣传、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都提高了武义的文化层次。
  第一章 机构与单位
  第一节 行政机构
  县文广局
  1981年2月,撤文教局,建立武义县文化局。1996年6月,文化局与教育局合并,成立武义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文化,内设文化业务科,管理全县文化行政业务。2002年1月,文化与教育又分开,文化与原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组建成武义县文化旅游局,设一名副局长分管文化,职能科室为文化科。2005年8月,文化与旅游分开,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统一组建为武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后的机构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设有办公室、文化科、广电科、文化市场管理科4个职能科室,主要职能是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业的管理、行政许可及行政执法。2005年年底,配有干部9名,均大专以上学历。
  基层文化站
  武义县基层文化机构是乡(镇)文化站,其性质是民办公助;行政上受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双重领导同时行使上级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业务上由县文化馆负责指导和辅导。1986年,全县34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有职员35人,其中17名是国家正式干部;1992年6月,又有7名接收为招聘干部;1995年5月,仍在岗的10名全部接收为招聘干部。乡镇文化站主要业务活动是运用文艺手段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开办书刊阅览和群众读书活动,举办文艺讲习班(讲座),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指导村和社区文化室(俱乐部)工作,管理文化市场。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中,乡镇文化站划归乡镇管理。到2005年年底,全县18个乡镇(街道)均建有文化站(三港、大溪口2个文化站干部空缺)。计编制30人,在职在岗24人。
  1991年,桐琴镇文化站站长李美芳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文化站站长称号。
  文化市场执法大队
  1989年4月,武义县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是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下具有行政管理(执法)职能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94年9月,建立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与文化市场办公室合署办公。2002年9月,撤销文化市场稽查队,建立文化旅游稽查队,仍与文化市场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5年11月16日,撤销武义县文化市场办公室和武义县文化旅游稽查队,建立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同时挂武义县文物监察大队牌子,核定编制10人。
  2003年,县文化旅游稽查队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行政执法优秀单位”称号。
  第二节 事业单位
  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是县政府设立的文化事业机构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位于解放中街72号,90年代后期原地重新拆建,2000年12月竣工,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面积169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574平方米。第一层店面出让(所得款项用于支付工程款),文化馆实际自有面积2900平方米,2001年5月1日开始使用。
  县文化馆派出机构——柳城文化分馆,坐落于柳城畲族镇,也于同期进行了改造(2000年12月22日竣工),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是武义县南部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县文化馆系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5年年底编制为15人。
  县图书馆
  1985年3月,图书馆从文化馆正式分开,独立建制,并于次年建成1305平方米的新图书馆(解放南街),总投资32万元。1987年6月29日开放。1998年再行迁建至2002年8月主楼竣工,新馆坐落于县城武川中路18号,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总投资924万余元。2003年12月16日正式开馆。武义县图书馆是一家集公共图书馆、名人艺术馆、展览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图书馆;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有编制14人。2005年6月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县博物馆
  武义县博物馆的前身是1976年1月成立的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址在县城溪南诰山之北,1985年2月县政府批准成立武义县博物馆,并于1987年1月经浙江省文物局验收核准,报国家文物局备案。90年代中后期又行扩建,2005年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36平方米。馆藏文物4352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34件,三级文物103件。该博物馆为全额拨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7人。
  县影剧院
  县影剧院系1982年由剧院改称而成。1991年~1998年年间,先后增设电影环绕立体声、水冷中央空调,大屏幕投影放映设备和装修改造,基本跟上电影放映技术进步。武义县影剧院系全民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财政关系上属差额补助。进入21世纪后,家庭电视普及,影剧行业萧条,影剧院收支困难。2005年12月,转换职工身份,终止劳动合同的方法进行改制。在职职工予以安置(办理提前退养5人,一次性发给安置补助费1人)。人事关系转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依县社保处规定交付托管费用。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武义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于1980年11月。下属单位有县电影院、柳城35毫米电影放映队。负责全县电影发行、放映和农村电影队的管理工作。
  1986年,武义县农村、乡镇集体办电影放映队48个;县城常常排队买电影票。在专业剧场改成影剧院后,1990年在第一百货大楼开设“激光电影厅”。1991年,电影增设环绕立体声。1998年建造武阳小影城,90年代中后期,电影业迅速衰落。至2005年电影业则难以为继。
  2005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向从事电影工作50年以上的老一代电影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武义县周祥龙、韩永辉、徐小惠、潘炳法4人得此殊荣。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原为自收自支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2005年12月进行改制。原有职工买断工龄转换身份7人,办理提前退养5人,26名离、退休人员办理托管。
  县婺剧团
  武义县婺剧团由原武义县昆剧团(即并县前的宣平昆剧团)和原武义县婺剧团合并而成。属差额补助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
  县婺剧团是县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1984年3月,金华地区文化局还在武义召开了专业剧团体制改革现场会,并有7省17个市的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团体到武义交流改革经验,文化部《文化工作通讯》刊载过武义县文化局的《改革越是深入,剧团越有生气》文章。此后至2002年间,先后编演了《双狮图》、《长乐宫》(1985)、《讨饭国舅》《梨园情话》(1987)、《白鲞娘》(1989)、《羊角湾的喜事》(1991)、《鹰之歌》(1992)、《胡公大帝》(1996)、《双忠义》(2001)等优秀剧目,1991年,团长周竹芳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2000年后,戏剧行业不景气,婺剧团入不敷出。2003年2月,实行体制改革,安置在职职工42人,其中提前退养7人,买断工龄转换身份35人。对5名已退休人员和8名享受固定生活补助的定补人员向县社保处一次性办理了托管手续。改制后保留“武义县婺剧团”牌子,组建成“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民间职业剧团。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武义县婺剧团经营有限公司”。
  县新华书店
  县新华书店为国有独资图书发行单位,除发行外也直接销售图书,下设中心门市部、教材门市部和柳城门市部3个经营单位,新华书店是自收自支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1986年,新华书店址在五圣堂弄解放街与壶山上街交叉口。2002年,移至温泉路经营。2005年,定址俞源街,占地1056平方米,建筑面积4994平方米。新卖场面积1500平方米。1986年~2005年间,前期试行经理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的改革,其后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承包经营。
  2000年10月,根据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各县(市、区)新华书店实行改制报告的批复》,武义县新华书店变更为浙江武义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成为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01年7月办理了交接事宜,由省集团公司统一管理,时有正式干部、职工16人。新华书店1987年、1989年获省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及2000年~2002年,分获省新华书店“教材发行三等奖”。
  第二章 文化事业
  第一节 群众文化
  文化娱乐
  1986年~2005年间,随着群众需求的多样化,除演戏、迎龙灯、擎抬阁等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外,新型文娱形式不断涌现。
  大型广场文化活动90年代起,出现了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993年8月18日,柳城镇人民政府在柳城举行“’93首届中国宣莲节”大型游艺活动,有民间乐队、舞蹈队、抬阁、彩车、广告牌等组成,参演人员1354人,观众上万。1995年11月18日,武义县在县体育广场举行“’95中国武义温泉节”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活动,除大型歌舞《温泉之歌》外还有众多传统民间艺术,参演人数3600余人次,20多个文艺方阵,参加踩街者6000多人。1996年8月18日,县政府与浙江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希望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在县体育广场举行,本次活动还邀请了相声演员唐杰忠、歌唱家殷秀梅、尹相杰、李文华等明星参加演出,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女主持王雪纯、上海卫视男主持曹可凡担任节目主持,此次活动由浙江卫视现场直播,这在武义尚属首次。
  县、乡文艺百花会县、乡文艺百花会是80年代~90年代的一项制度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始自1983年。乡镇文艺百花会每年一届,县熟溪文艺百花会一至两年一届。王宅镇“双岩文艺百花会”、后树乡“重阳文艺百花会”、新宅乡“六一文艺百花会”、白姆乡“中秋文艺百花会”等都颇具影响。在乡镇百花会的基础上,每个乡镇选拔1至2个有代表性的节目,参加县“熟溪文艺百花会”演出。1992年开始,熟溪文艺百花会改为主题性的乡镇文艺百花会,该年主题是“税务杯”,其后有“计划生育宣传”、“乡镇企业”等,由相关单位和文化局主办,县文化馆与各乡镇文化站承办。90年代末期起,县文艺百花会继续举行,乡镇则有部分坚持。
  文艺下乡巡回演出配合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文艺下乡巡回演出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群众文化的一大特点。1988年9月,配合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县文化馆组织“文艺下乡轻骑队”巡回演出22场。1990年12月,以县委“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的名义,进行巡回演出(同时进行图片展览)39场。1991年7月,“税务之歌”文艺下乡巡回演出8场。2000年12月,“武义县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9场。次年11月,“全县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文艺宣传巡回演出”在全县各乡镇、村共演出165场,观众17.5万多人次。2002年4月,“武义县公民道德建设文艺宣传巡回演出”,有21场。2005年,配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乡镇组织了文艺队伍到各村进行巡回演出。
  “壶山之春”文艺晚会县委、县政府于1990年春节前,举办了“1990年武义县新春团拜会暨首届‘壶山之春’文艺晚会”,由县长主持,县委书记致辞,参加者除县四大班子、机关各部委办局及乡镇领导之外,特别邀请了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社会各界代表。会后即举行“壶山之春文艺晚会”,晚会由县文化馆负责总体策划,节目由县文化馆专业干部组织创作,县内文艺骨干排练演出,此后每年春节团拜会均照例举行文艺晚会。
  征文活动专题征文,是群众乐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80年代~90年代,由文化馆发起(承办)向全国征文的有3次。1988年“烈火警钟”征文活动,收到19个省、市来稿143件,并举行了消防文艺专场演出,其中《春游》和《火神爷怒斥许厂长》两个节目参加了浙江省消防文艺创作节目会演。同年《法,在我心中》文艺征文大赛,收到全国15个省、直辖市,67个县(市)作品460多篇,51篇优秀作品在《熟溪》专辑上刊发,省委副书记吴敏达为专辑作了序。1991年,与省文化厅、省群艺馆和武义县财税局、矿管局、交通局、土地管理局、林业局、水利水电局联合主办的“六法杯”曲艺、戏剧小品征文大赛,收到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参赛作品503件。10月召开了征文大赛颁奖大会暨六法杯文艺节目汇报演出。省、市、县有关领导参加了颁奖仪式并观看文艺演出。
  老年文化活动室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组织,50年代起是以民校和农村业余剧团为基础、青年为主体的农村俱乐部,1984年全县有455个;1985年后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经商,俱乐部活动相继停顿,组织减少;1990年始,全县建制村和社区居委会陆续开展老年文化活动室创建活动,到2005年年底,全县544个村和16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老年文化活动室,配置电视机、象棋、扑克等文体器具,组织旅游、迎龙灯、打扫村庄卫生等文体公益性活动,老年人逐渐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主体。
  文艺培训
  培训是繁荣武义群众文化的基础性工作。1986年起,县文化馆每年举办2期以上乡镇文化站干部业务培训班,并到农村、社区开展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辅导活动。1986年~2002年,每年举办一期盲艺人曲艺培训班,一期一主题,先后有计划生育、法律知识、交通安全、移风易俗树新风等。培训后,盲艺人深入全县各地为群众演唱,有的在乡镇广播站录音播放。1991年~1998年文化馆开办了在校生电子琴培训班,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培训,每年学员30余人。1996年9月,县文化馆与县总工会职校联合创办了浙江艺术学校武义文艺班,由县总工会职校负责文化课教学,满3年后颁发由市教委验印的职业技术高中毕业文凭;浙江艺校、县文化馆负责专业课教学,满3年后由浙江艺校考核,合格者颁发浙江艺校专业结业证书。50余名学员中,学器乐的11人,学表演艺术的40余人。1986年~2005年间,举办各类培训268期,8048人(次)
  民间艺术挖掘抢救
  武义县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70年代~80年代初已经挖掘、整理了部分民间艺术,1985年,根据国家文化部统一部署,成立了“武义县五大集成编纂领导小组”和各集成编委会。开始《戏曲志》、《曲艺音乐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戏曲音乐集成》、《民间舞蹈集成》五大集成编纂工作。1986年5月、6月,《武义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武义县曲艺音乐集成》资料本上送金华市文化局。1987年12月,《武义县戏曲志》、《武义县民间舞蹈集成》资料本上送市局。同年还编印了《畲族民间传说》一集。
  1987年县、乡(镇)相继成立“民间文学三大集成”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展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集成搜集整理工作。1988年3月成立武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至该年12月,全县共搜集民间故事2100个,民间歌谣1473首,民间谚语20008条。经筛选编辑,编成《武义县民间故事集成》1卷,36万字,收录故事370个;《武义县民间歌谣集成》1卷,15万字,收录歌谣219首;《武义县民间谚语集成》1卷,15万字,收录谚语2609条。1989年1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武义县谚语卷》由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出版,8月、9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武义县歌谣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武义县故事卷》由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出版。并有中国民间文学武义县的三套集成也即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三卷合一本出版发行。
  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1995春节晋京参加由文化部社文司、北京市文化局等主办的“第九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获最高奖——优胜奖。1996年参加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获优秀奖。
  民间舞蹈《花轿迎宾》,1996年8月参加杭州“中日传统文化节暨民间艺术大串演”演出;1997年3月由浙江电视台拍摄并在浙江电视台《文化时空》栏目播出。同年9月由浙江电视台选送,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2000年10月改编成《花灯花轿》,参加浙江省广电局和金华市委宣传部联办的“2000年10月的阳光浙江省暨金华市步入新世纪”八婺民间艺术精品展演电视直播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同年11月,该节目随浙江婺剧团赴法国交流演出。2005年9月《花灯花轿》参加金华市民间表演艺术精品项目擂台赛,荣获“金华市十大民间表演艺术精品项目奖”。
  2003年,根据省文化厅部署,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全县各乡镇逐村进行了普查,列入登记265项,其中造型艺术类128项,表演艺术类126项,民俗类11项。每个乡镇形成了普查资料本,选出具有代表性的73项形成县级资料本,并上报省、市主管部门。
  2004年9月28日,举行了武义县民间表演艺术会演和踩街活动,展示了全县20多个表演艺术项目。2005年元宵节,组织了“易梵时代杯”武义县民间造型艺术作品展暨民间传统手工艺现场展示活动,展出武义民间收藏或创作的造型艺术作品985件,53位民间手工艺人进行了竹编、石雕、木雕、泥塑、棕编、刺绣等20多个项目的现场制作表演。并有10多件根艺作品被选送到了省、市民间艺术普查成果展,3位民间艺人入选参加省、市民间工艺美术现场表演。重点抢救保护项目《武义草昆》,经过召开老艺人座谈会和实地调查,收集到61本剧本和部分文物资料,组织了多场抢救性演出,在武义草昆发祥地陶村成立了昆曲传艺社。
  1986年~2005年间,武义县举办艺术类展览184次,上送演出市级77次,省级58次,国家级14次。
  群文理论研究
  1988年10月11日,浙江省第一个县级群众文化学会武义县群众文化学会成立。是年编印了《武义群文论苑》第一辑。研究中涌现了一批群文理论研究骨干。会员朱连法从1986年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3篇,计15万余字。1993年参与《群众文化学》中第二、第七、第八、第九章(计9.5万字)撰写,1994年又参与《群众文化管理学》中导言和第一、二章(计8.5万字)撰写,以上两书分别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后被列为中央电大中文系群文专业基础教材,20多所大专院校列为相关学科的教材。后又参与《浙江群众文化史》中1977年~1987年十年史(计5万字)撰写。会员唐桓臻有20多篇论文(计10余万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省级以上征文中获奖。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群文系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论文100多篇。
  潘絜兹艺术馆
  潘絜兹先生系武义县坦洪乡上坦人,中国工笔重彩画协会会长。1986年~1987年,潘絜兹先生两次返乡,表达了将作品捐赠故乡、留给后人的愿望。1993年,柳城镇筹资260余万元,于龙山公园内建造潘絜兹艺术馆,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5年10月15日落成开馆,中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先生,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和中央电视台首席播音员赵忠祥等出席了开馆仪式。艺术馆分展厅、春蚕艺苑、漱园等5个部分,馆藏潘絜兹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100幅,此外还藏有赵朴初、启功、文怀沙、刘春华等当代书画作品近百幅,还有全国100多名著名书画家作品300余件。开馆10年,接待来宾近10万人次。日常由柳城畲族镇文化站代管。
  文化史志编纂
  1986年~1991年,县文化局编成《武义县文化志》。全志共40余万字,设概述、大事记,文化行政机构、群众文化、戏剧事业、电影事业、文博事业、图书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职工文化、文艺社团、集成与志书、风俗和语言、历代文化名人、诗词艺文选等13章,囊括武义建县以后文化史迹。1993年4月正式出版。1989年~1992年,县文化局成立编委会,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老人、撰写回忆文章及下乡采集等途径,汇编成《武义县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全书计20万余字,记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间武义县革命(进步)文化史实。
  创建东海文化明珠乡镇
  武义县于2001年开始实施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创建工作。2002年大田乡、柳城镇通过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验收;尔后2003年坦洪乡、2004年茭道镇、2005年新宅镇通过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验收;2002年桐琴镇和王宅镇、2004年履坦镇通过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验收。
  第二节 图书阅览
  境内图书阅览功能属县图书馆最为齐全。1986年~2002年间,主要是以借阅图书、开辟阅览室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2003年,武川中路新图书馆落成之后,服务方式和服务功能有了质的跨越:2003年5月采用ILASS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开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摆脱传统手工操作模式;2004年基本完成馆藏文献计算机编目工作,实现馆藏文献数字化管理;是年购2台服务器、30台电脑、创办了电子阅览室,并在金华市首批开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库;2005年10月26日开通武义图书馆网站,免费试用并开通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购入北大方正APahi电子图书及管理系统,填补了县图书馆数字资源空白,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县图书馆内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工具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文怀沙先生赠书阅览室、地方文献特藏书库、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网络维护部、采编室、艺术休闲阅览室(与浙江图书馆联办)、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厅、培训中心。推出服务项目有图书借阅、报刊借阅、信息检索、数字资源查阅、书目检索、重点读者服务、一卡通读书金卡、上门办理借阅证、送书下乡、基层图书馆(室)辅导、举办展览培训讲座等。新办借书证2700余份,2005年接待读者17.29万人次,借阅图书34.61万册次,年底藏书106469册。
  叶一苇艺术馆
  2003年12月,叶一苇艺术馆开馆。该馆是武义为收藏、展陈武义籍老文艺家叶一苇先生诗、书、画、印作品与独树一帜的书法、篆刻等方面艺术理论,弘扬其高尚品格和爱乡敬业的精神而专设的。艺术馆设于图书馆四楼,面积700余平方米,分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为综合展厅,主要展示诗书画印作品及著述;第二展厅主要陈列篆刻作品。全馆收藏、展陈艺术作品、书著等841件,其中学术专著(含手稿)15部,论文90余篇。此外,还收藏国内外书法篆刻名家祝贺开馆作品78件,“武义书法作品展”作品32件,国学专家文怀沙主编的《隋唐文明》100卷。开馆之际,举办了“国内外书法篆刻名家作品展”、“叶一苇从艺7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97岁高龄的文怀沙先后两次参观艺术馆。2005年6月16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参观了艺术馆,并称赞叶一苇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地方文献收集与交流
  1985年起,县图书馆开始注重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特别是地方志、专业志,以及武义籍专家学者的著作、作品的收藏。收藏有武义、宣平县志6个版本,专业志、村志等地方文献540余种,计1100余册。2004年2月26日,武义籍画家吴远谋向家乡捐赠了巨幅奔马图《恐后》(6m×2.4m),揭幕之际,在县图书馆组织召开了“吴远谋绘画艺术座谈会”。其后(2007年5月),开辟了吴远谋绘画陈列馆,陈列捐赠作品112件。
  2004年7月,县图书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承办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血染的丰碑》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大型展览活动,前后16天,接待参观79批次。2005年,举办了“全浙书法大赛”、西泠印社“诗心造印”研讨会、省之江诗社“寿仙谷”诗词吟唱会、“金华市书画院书画作品展”、“武义县青少年现场书法大赛”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2005年7月,由县图书馆发起、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新闻传媒中心等联合举办了武义县首届“十佳藏书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藏书家庭”,分别是:王文政、王福良、吴金宣、严桂根、郑湖生、徐志扬、梅子明、谢德安、雷国强、潘国文,此外还评选出“武义藏书之家”十二名。
  农村合作图书馆
  农村合作图书馆,始创于1981年5月,到1983年10月,全县社社办起合作图书馆。
  1986年7月,市文化局在武义召开“农村图书馆(室)工作现场会”。至10月,合作图书馆计有藏书5万余册,流通292个村庄。1988年10月成立了“武义县图书馆信息交流协会”,并创办了会刊《农家良友》。1989年7月,柳城文化站图书馆成为全县第一个农村万册图书馆。同年9月省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武义召开,武义县介绍了发展乡镇图书馆及业务辅导工作情况。省文化厅、浙江图书馆、省图书馆学会及各市文化局相关领导和业务干部73人参加了会议。1990年以后,随农村俱乐部逐渐停止活动,合作图书馆图书先后停止流通,其图书集中到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供直接借阅。
  第三节 图书发行
  境内图书发行主渠道是县新华书店。1986年~2005年间,群众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县新华书店也提升了服务水平。图书销售由过去单一的图书卖场转变为开架售书、信息交流、送书上门、需求预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服务体系;图书发行也拓展了文具及音像超市、网上书城开通等多种业务;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组织流动图书供应站,送书到学校、农村、厂矿企业。县内也出现了众多的个体书刊零售、出租店,2005年已达48家。县新华书店销售册数波动不大,年销售总额从1986年的73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854.99万元(如下表)。
  第四节 文博展览
  中共武义县党史展览
  1985年7月1日《中共武义县党史展览》开展。当天,县机关中共党员、干部400余人参观了展览。前后持续一年,参观者总数达3万余人次。原浙南人民解放军三支队支队长宣恩金、原浙东人民解放军六支队九大队队长陶健、武义早期中共党员千家驹均参观了展览,并予指导。该次展览主要反映武义、宣平两县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各个时期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展出的革命文物100余件,其中有粟裕曾经使用的实物、邵李清和吴谦的遗书、宣平北营总指挥邱金伦用过的手枪、徐英在武义开会时的会议记录等等珍贵文物。1986年6月,为配合农村整党活动,将《中共武义县党史展览》的内容拍成照片,制作版面,到全县各乡镇巡回展出。到红军根据地西联乡、三港乡展出时,若干老人天未明即举火把赶到乡政府参观。
  武义县出土文物陈列展
  1991年5月,县博物馆举办境内出土文物陈列展,早期的有新石器时代石器文物,商、周的印纹陶罐、“S”钮壶,战国时期原始瓷鉴,汉代原始青瓷五管瓶及至唐、宋、元、明文物200余件。展品主要是婺州窑系列文物,一、二、三级文物居多。武义的婺州窑文物以器物完整、造型优美、釉色晶莹、品种多样而著称,时省文物局认为,要了解婺州窑可以到武义博物馆看展览。陈列展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关注。1994年6月,省文物局副局长梅福根和专家朱伯谦带领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六国(地区)专家及国内专家10余人参观了展览,古陶瓷专家对中英文对照的婺州窑陈列评价甚高。印尼专家原以为婺州窑产品很差,见到众多婺州窑精美器物后完全改变了看法。同年11月,全省文物考古工作座谈会在武义召开并参观了展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给予高度评价。其后,又有日本17位陶瓷专家和姜东舒等一批国内专家学者参观了展览。省委、省政府领导刘枫、梁平波、徐志纯,市委书记仇保兴、省财政厅长翁礼华等都观看了武义出土文物。陈列展2001年6月结束。
  其他展览
  1992年2月4日至3月29日,举办反映1840年至1949年中国遭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屈辱历史的《昨天的屈辱》陈列展,观众13000多人次。1995年7月,举办《日本侵略军侵华暴行图片展》,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
  1986年~2005年间,举办的文史类展览还有《武义县改革开放成就展》(1987年)、《武义县档案利用效益展览》(1987年)、《庆祝县人大成立十周年图片展》(1991年)、《浙江省革命文化史料展览》(1991年)、《陕西兵马俑复制品展览》(1992年)和《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光辉历程图片展》(2001年)。
  80年代~90年代,在博物馆展厅举办书画、根艺、摄影等艺术类和科普展览20场(次)。参观人数2万余人。书画名家展览有山东师专的吴远谋、张磊父子画展,西泠印社高级画师潘景友个人画展,台湾同胞伟升、徐旭阳、吴子胥、张长泓书画作品展和书法篆刻家叶一苇书画展等等。
  聚奎园
  千家驹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09年10月11日出生于武义县城,一生著书40余种。耄耋之年,千家驹表达了向家乡赠送平生著作、本人藏书、字画的意愿。1995年4月,遂由民间发起,通过社会募捐和企业赞助形式(遵本人“不取政府分文”之意),集资87万元,通过博物馆扩建形式,建造了聚奎园(群众称“千家驹藏书阁”)。1998年年底竣工,建筑面积2001平方米,同年11月11日,由其本人和夫人回乡参加了“情系桑梓——千家驹先生赠书仪式”。阁楼设有藏书室与展室。藏书室陈列千家驹捐赠著作、藏书、字、画、照片5000余册(件),并设有《情系桑梓——千家驹先生生平》小型陈列室。院门匾额“聚奎园”(院后诰山历史上曾建有聚奎塔)由千家驹所书。2002年9月3日,千家驹病逝于深圳,其爱国爱家乡的品行和勇于探索、敢讲实话的风范为世人和乡亲所敬仰。骨灰安放于武义壶山公墓。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
  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电影发行、放映经历了从低走高、又从高走低的发展过程。
  1986年之后,国家拷贝发行量和群众需求不断增长。在县城,立体电影、激光电影,特供片先后引进,同时随着放映场所的增加和设施的改善,观众上座率不断走高,4支35毫米电影队常出现“跑片放映”。电影价位又随市场经济规律调高,放映收入增加。在农村,集体、个人的电影放映队迅速发展。1986年,全县在册电影放映单位67支,其中乡镇集体电影放映队48支(16毫米40支、8.75毫米8支),个体电影放映队15支,其中16毫米的14支,发行收入也增长。1995年,全县电影发行放映收入是1986年的2.55倍。
  1996年开始,随着电视的全面普及,社会文化娱乐项目(卡拉OK厅、歌舞厅、电子游戏等)的兴起以及21世纪的电脑互联网的大众化,电影观众迅速分流,就是电影爱好者也是通过电视、电脑、光盘看电影更为经济和自由。电影发行、放映业走向萧条(见下表)。
  第六节 婺剧团演出
  1986年~2002年间,改革后的武义婺剧团面向农村,深入武义县及周边县市为老百姓演出(每年演出300多场),既获得生存,又促成了一批优秀剧目,拓宽了对外发展的空间。
  1985年10月9日应北京市演出公司邀请,在首都长安剧院和中央党校会堂演出《双狮图》、《长乐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艾青、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戏剧界领导张颖、马彦祥和首都戏剧名家马少波等先后观看了演出。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了《长乐宫》、北京电视台录制播放了《双狮图》电视录像。中央党校赠送了锦旗,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首都戏剧专家召开了座谈会。归途又在南京、苏州、杭州、金华安排了演出。在京演出和巡回演出中,先后有《戏剧电影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十几家报纸先后发表了评论文章。
  此后,又有一批剧目编演成功。1987年新编历史剧《讨饭国舅》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编剧、作曲、导演一等奖和集体优秀演出奖;1988年由浙江电视制作中心拍摄的《讨饭国舅》、《梨园情话》在全国播映,《梨园情话》获戏曲类三等奖;1989年《白鲞娘》获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出二等奖;1991年《羊角湾的喜事》获浙江省现代戏汇演二等奖;1992年现代剧《鹰之歌》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出一等奖、编剧一等奖、演员一等奖,并以超百场演出受到省文化厅表彰;1996年,新编历史剧《胡公大帝》获浙江省“年年红”首届婺剧节集体优秀演出奖。1998年,武义婺剧团应邀参加新加坡华族艺术节,演出《画皮》、《双狮图》、《稀奇国舅》3本婺剧大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赞许。2001年8月26日,《双忠义》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剧评活动银奖;2002年12月,《讨饭国舅》由金华电视台拍摄舞台剧,送中央电视台戏剧精品库,并由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映。
  2003年2月,县婺剧团改制为民间职业剧团。
  第七节 影剧院经营
  1986年~2005年,影剧院的经营既安排接待境内外专业剧团和学校的专场演出,也放映电影。其间先后邀请了乌克兰现代舞蹈团和国内的刘晓庆、蒋大为、潘长江等歌星与影视明星分别作专场演出。
  1988年~2001年,又增加了录像放映、开设招待所、门市部等经营活动,期间又筹资50多万元,对影剧院进行了全面改造,增设了电影环绕立体声、大屏幕投影放映设备,开设了演艺小厅。
  90年代之后,影剧院观众上座率下降,至2004年已是收支困难(见下表)。
  第八节 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是文化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泛指。文化市场开放后,个体文化经营户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起形成市场。
  娱乐市场娱乐市场是指向公众开放的、消费者自娱自乐的营业性歌舞、游艺等场所。1992年,全县有歌舞厅6家,卡拉OK厅9家,电子游戏室23家。1999年发展到歌舞厅49家,卡拉OK厅53家,电子游戏室86家。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2005年全县有歌舞厅33家,卡拉OK厅16家,电子游戏室3家。
  演出市场演出市场是兼有营利目的、为公众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改革开放后,若干农村剧团恢复。到1984年年底,全县有农村剧团67个,木偶剧团5个。2005年年底,全县有民间职业剧团13个,演出场所3个,此外,尚有分散的歌手、乐手和音乐茶座演员。
  音像市场音像市场是指录有声像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的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等活动。1993年,全县有音像制品出租、零售店录像放映单位73家,其中文化系统管理30家,广电系统管理43家。后历数次整顿治理,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音像制品出租、零售店及录像放映等33家。
  书报刊市场书报刊市场即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口、零售、出租等活动。1992年有书报刊零售、出租店24家,1999年发展到93家,2005年降至48家。
  网吧市场网吧市场是指通过计算机等装置向公众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网吧、电脑休闲室等营业性场所。1998年10月武义县电信局创办第一家网吧,后迅速形成市场;到2001年全县已有网吧49家。后经整治,遏制了无序发展势头;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网吧42家,电脑2365台。
  印刷市场印刷市场是指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经营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印刷行业不再专营,武义个体印刷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扑克生产和包装印刷为主的印刷产业带,集扑克印刷、造纸、胶水生产、油墨生产、制版、覆膜、机械制造、纸盒包装和营销为一体。到2005年年底,武义县共有印刷企业125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35家,其他印刷企业89家,打字复印63家,从业人员5104人,其中扑克销售量约占全国的52%,全球销售量的42%。
  市场管理
  1988年3月,浙江省文化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转发《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自此,文化市场开始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
  扫黄打非1989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清理整顿书报刊、音像市场电话会议,展开全国性的第一次“扫黄打非”。“扫黄”是指扫除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打非”是指打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的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武义县即年部署并持续开展,以1993年力度为大,该年秋天,县文化、公安、广电等部门联合开展秋季“扫黄打非”,公开处理了4家放映淫秽片的录像队,查封录像队8家,(包括查扣放映设备),处理录像发行站1个,查缴非法录像带125盒,淫秽带19盒,行政拘留录像队经营者1人。12月1日,县文化、公安部门将历年查缴的3400册淫秽、非法出版物送造纸厂化浆销毁。12月5日,县文化、公安两次联合突击检查县城内的音乐茶座、卡拉ok厅、咖啡厅,责令整改7家,责令停业整顿8家,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8家。取缔无证经营5家,收容5人,治安处罚9人。
  综合管理1994年7月,全县进行电子游戏市场整顿,电子游戏经营场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1999年2月,县文化、工商、公安、物价联合对娱乐业进行评级授匾。2000年9月,对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将原有的电子游戏场所59家压缩至27家。2001年4月,重新审核登记,压缩至6家。2001年7月,县文化、公安、电信等联合对全县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重新审核登记。2002年10月至12月,对网吧采取“休克式”整治,最后保留45家。2003年,开展了音像制品市场整顿,吊销证照18家,收回证照6家,罚款25家,总量从81家压缩至32家。2004年3月,武义建成与浙江省文化厅相连的OA办公系统及网吧管理平台,对网吧实行可控管理。
  对文化市场实施行政管理之后,武义县共查缴书籍报刊24856册,音像制品70509盒(张),有奖电子游戏机117台,电路板141块,电脑38台。共销毁淫秽、非法出版物3600册,非法音像制品32615盒(张),有奖电子游戏机10台,电路板40块,文化行政处罚865起,其中简易程序603起,一般程序262起。武义县文化市场逐渐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高,从无序经营转入有序竞争。
  突击整顿2002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早新闻》播出了题为《执法者放假,游戏室开赌》的新闻报道。对武义县部分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在元旦放假期间经营赌博机的情况进行了曝光。当天上午,武义县委、县政府即召集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对县城6家电子游戏室进行突击检查:对报道中涉及的4家电子游戏室的当事人分别作出治安拘留1人,处以罚款4家,查缴赌博机7台,吊销其证照的处理。对报道中尚未涉及,但有违规行为的另两家电子游戏室责令其停业整顿。此次行动,切实提高了电子游戏室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第三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学
  文学创作活动
  1986年以后,除了县文联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外,民间自发成立的团体还有“武阳川文学社”、“柳城文艺社”、“二月文学社”、“桐川文艺社”、“括苍书社”、“旮旯诗社”、“单身汉诗社”等,成员达到300多人。
  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是县文联配合县内重大活动、繁荣武义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式。1986年~2005年,选择专题或配合部门专项工作宣传开展各类征文活动30余次,优秀作品结集出版20余册(见附表):
  此外,县文联与有关单位还举行过“迎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武阳春雨杯”、“更香文化”等征文活动。
  为鼓励创作,检阅成果,2002年2月9日县文联召开“全县文艺工作会议”,表彰了1996年~2000年“创作成果奖”、“协会工作先进个人奖”共38名。2003年县文联发布《武义县文学艺术创作成果年度奖励试行办法》,确定“漠华文艺奖”为武义县最高文艺奖。2004年6月17日,召开“全县文艺工作暨首届‘漠华文艺奖’颁奖大会”,全县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文学、花卉根艺等各个文艺领域23件作品26位作者获奖(2006年始升格为政府奖)。2004年,首次编印、发行《武川潮》报纸,2005年建立武义县文艺人才数据库,开展武义文艺人才新闻网登载工作。
  文学创作成果
  1986年~2005年间,武义县作者出版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杂文、评论等著作20余部(见下表)。
  1986年~2005年间,武义县作者在省以上发表或入编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类作品2000余件。
  第二节 书法
  书法活动
  自1986年以后,县书法家协会共举办各级、各类书法活动100余次。
  1986年,协会以8名会员为骨干组成“熟溪书社”,吴舫任社长,聘请李成昌担任名誉社长,叶一苇、陈必武为顾问,并创办内部刊物《武阳书苑》,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为刊物题词。
  1986年、1991年,县书协与括苍书会先后在延福寺联合举办“咏菊书会”,叶一苇、朱关田、林剑丹、骆恒光、袁道厚等著名书法家与武义书协会员100多人以菊花为内容,进行诗词和书法创作交流。
  1987年举办了兰溪武义书法篆刻联展。1989年以后,组织会员先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郭洞及旅游景点书写对联。1990年举办了武义县10青年书法展览。1991年,举办了全县万人书法大赛,颁奖时,全省知名书法家与获奖作者在熟溪桥共同书写百米书法长卷。
  1991年6月举办“武义、诸暨书法联展”。7月,武义县书法作品展览在杭州书画社举行,展出书法作品80件;11月,承办浙江省第七次书学理论研讨会,全省30多位专家学者赴会,武义有10篇论文参加交流。同月在叶一苇倡导下,北岭印社成立,社长吴舫,叶一苇任名誉社长,叶一苇为北岭印社题名,并作《北岭印社社记》。收到全国17个印社和22个省及香港、台湾地区书法篆刻家60幅贺件。
  1992年起,连续15年举办“五四”青少年现场书法比赛,为武义青少年展示书艺提供艺术交流平台。1997年举办“温泉杯”全省书法大赛暨“中国武义温泉书法艺术节”。1999年策划并完成了熟溪大桥书法联廊;2000年与“沪江集团”承办“沪江杯”第四届全浙书法大展在杭州浙江展览馆展出。
  1986年~2004年间,县书协多次邀请知名书法家叶一苇、朱关田、骆恒光、金鉴才、杨西湖、陈必武、姚建杭等来武义讲学。1995年和2003年,吴舫主席先后两次代表省、市书法家协会分别出访日本和韩国,进行书法交流。1989年~2004年间,编辑出版了《武义名胜印谱》和《武义书法作品集》。
  书法普及
  县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每年春节组织会员为群众义务写春联,提高了群众对书法的兴趣,各地各单位纷纷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实验小学、壶山小学、熟溪小学、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大学、公安局、工商局、东风莹石公司、教师进修学校、矿山公司还分别开设了书法培训班。书法家协会骨干到班开展面对面培训。武义儿童、青少年书法作品在全国各类赛事中频频获奖。1995年12月,县实验小学被省书法家协会命名为“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8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5月4日,由协会创办的“武义书法艺术学校”在县
  书名 作者 体裁 字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思想虫》 王文政 社科专集 8.0万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3-11
  《浙江潮》 吴钟文 作词曲选 5.0印张 名人出版社 2004-07
  《徐松成小说集》 徐松成 中短篇集 13.0万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4-08
  《江南水彩》 邹伟平 散文集 23.0万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4-08
  《晨晖•晚霞》 童叔韶 散文集 16.0万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潘漠华传》 万中一 文学传记 22.0万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2青少年宫成立,市委副书记李成昌题写了校名。
  书法成果
  1986年以后,县书法家协会在国家、省、市书法比赛中获奖、入展、入选人数及作品数,屡居全省各县级书协之首。
  会员吴舫、林鸿、金云平、赵恩、蓝跃军、董三军、刘昌东、邹晓东、楼子海、陶雪华、金洪达、何秋瑜、邵璐程等13人67件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展赛中人选、入展和获奖。
  会员吴舫、林鸿、金云平、赵恩、蓝跃军、董三军、刘昌东、邹晓东、何秋瑜、楼子海、陶雪华、雷子南、胡扶正、项葛霖、贾国健、陶叶萍、王宇明、方颖燕、周飞彪、邵璐程、戴俊豪等30多人3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书协举办的各类书赛中入选、入展和获奖。其中:
  吴舫有2件硬笔书法作品获国际硬笔书法大赛和第四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并出集成册在全国发行;有1件作品获第三届全国楹联展提名奖,15件作品分别被日本、韩国和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并任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林鸿书法作品获中国硬笔书协举办的国际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展”;金云平1件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件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展”;楼子海有7幅书法作品入展(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大展”;何秋瑜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和全国行草书大展;赵恩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
  武义书法理论研究也有一定成果。陶雪华有三篇书法论文分别入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3篇书法论文入编《书法研究》,一篇书法论文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会”。
  第三节 美术
  1986年武义县美术协会成立,通过举办培训、观摩和举办画展、艺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美术爱好者队伍,提高了美术创作水平。20年中,武义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画家和作品。钟章法从1991年开始,驻足黄山九春秋,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云法造境”新路,200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美术培训交流
  80年代中期,武义教育系统通过升学引导、委托培养、教师调动等途径,集聚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至2005年,中小学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的占90%以上。1986年~2005年,经过中学美术班学习考入中国美院和高校美术班的学生计有691人,为社会各界培养了美术后备军。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武义尚有青少年宫、美协亚热带画室等美术培训班10余个。
  1996年7月,17位会员到南京观摩了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1997年组织会员赴上海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1998年分别组织会员观摩了浙江水彩画展和浙江省花鸟画展;1999年参观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1999年会员朱志强、包剑良、厉子强3人赴杭入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画高研班学习;2000年~2001年26名会员多次赴杭州、上海等地参加水彩画、国画、版画作品观摩会研讨会;2002年,组织参观了“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晋、唐、宋、元国宝展”。
  1986年以后,举办省、市、县各级各类画展48次,承办市级画展4次,省级画展1次,共展出美术作品达2872件。其中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十余次(如下表)。
  1996年以后,刘大伟、刘勃舒、孙心华、魏新燕、傅永达、黄发榜、池沙虹、赵延年、周刚、李以泰、张远帆、潘长臻、蒋跃、吕智凯、奥迪、平龙等一大批知名画家、美院教授与省美协领导曾先后到过武义,并与武义美术爱好者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协会还邀请了英国著名学者、水彩画家查理·波顿、亚洲设计泰斗林攀耸、台湾水彩画家杨恩生等到武义讲学。
  会员梅子明、朱志强、包剑良、厉子强、朱凌芳的作品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其作品被国外艺术机构入选或收藏。
  美术创作成果
  1986年~2005年间,尚有若干优秀作品被国家级机构收藏或书刊发表刊行,钟章法的《黄海之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黄海涛声》、《黄岳情怀》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十月黄山漫天红》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梅子明国画6件由国家邮政局出版“有奖明信片”发行。楼子海国画4幅刊登在《中国青年书画家》、《中国书画报》,《墨荷》等,国画6幅收进《中国书画艺术家专集》。包剑良水彩《春花意趣》等10余幅作品在《美术报》、《中国水彩》等刊物发表。朱志强水彩《草马湖》、《山村》发表在《中国水彩》,水彩《岁月》、《逝去的老房子》入编知名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水彩《痕》入编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大型书籍,水彩《乡亲》入编《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
  1986年~2005年间,武义县美术工作者包剑良、梅子明、朱志强、涂达生、厉志强、薛骁百、朱凌芳、陈琳滨、陈樱樱、楼子海、陈福章、李建国、何君伟、王福良等20余人在浙江美协、浙江版画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专门画展中,入选、获奖作品有80余件。其中梅子明、包剑良、李建国、厉志强等人的作品分别获一等奖、铜奖、优秀奖10余次。
  第四节 摄影
  摄影活动
  武义1986年成立摄影协会后,群众性摄影活动趋向频繁,协会每月组织一次摄影沙龙月赛和评议交流,每年举办影赛、影展3至4次。摄影爱好者日益增多。至2005年有会员100余人。
  1986年~2005年间,举办了多次专题性或跨县界的摄影比赛、展览或大型活动。影响较大的有5次。
  创作成果
  武义会员创作的摄影作品在报刊发表不少(包括报道性作品),在1986年~2005年间,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的周建军作品38幅、汤火云作品43幅,因难以统计而未具体统计数字的还有张建成、金水根、陈志和、涂学文、郎一刚等人。
  据不完全统计,袁剡武、徐文荣、周建军、吴维康、林鸿、涂学文、郎一刚、唐桓臻、王克仁、郑建华、李勇、施子飞、郑潇将、郑月嫦、徐新荣、韦思芳等获省部级组织的专业比赛中获奖30余项。
  第五节 戏剧与曲艺
  戏剧创作和活动
  1988年,潘金谊、张烈创作四集电视连续剧《梨园情话》,由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后由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播放。1991年,县戏曲协会与县文化馆共同发起浙江省“普法杯”征文比赛,组织并参与了全国“小白兔”杯口腔保健曲艺、戏剧、小品征文大赛,创作出《谢客》、《牙缘》、《虎口拔牙》、《心肝宝贝》、《听》、《开张前夕》、《牙》、《吊死鬼看病》等一批戏曲小品。同年,县婺剧团《羊角湾的喜事》获浙江省现代戏汇演二等奖。1992年,县婺剧团《鹰之歌》(大型现代戏)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出一等奖和编剧、演员一等奖。
  1995年,县婺剧团《春蚕》(大型现代剧)获第一届浙江省“改革之光”优秀剧本大奖赛提名奖。1996年,县婺剧团《胡公大帝》(新编历史剧)获浙江省“年年红”首届婺剧节集体优秀演出奖。1998年4月,由浦江县作者陈启兆和武义县作者潘金谊联合编成大型现代剧《天道与真情》,由武义婺剧团演出,郑洪明导演。2001年,郑洪明创作的《特殊礼物》获省课本剧会演优秀课本剧奖。2002年,徐松成创作的现代剧《春蚕》、古装剧《篾刀案》获省改革之光优秀剧本赛佳作奖,中篇故事《铺路石》、《矿洞生死恋》在省文学曲艺征文中获三等奖。
  2003年,童叔韶创作的《无品官上任》(小戏)入选省文化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选》。同年,县兰香艺校(一职校)学员参加第二届浙江省婺剧基本功大奖赛,获二金、六银、六铜,位列青少年组前茅。2004年,兰香艺校《摩天岭》(小戏)参加共青团省委、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卫视联合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演出。同年,郑洪明导演由兰香艺校创作排演的婺剧小戏《过河》,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总决赛上获金花一等奖,导演获奖状表彰;并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15家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名城·2005迎春电视戏曲晚会”演出。2005年,由武义县戏剧曲艺家协会选送的邹根兰参加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第二届戏迷擂台赛“西湖游春”演唱,获二等奖。邢新甫创作县婺剧团演出小戏《探路》、童叔韶创作县婺剧团演出小品《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省调演中获奖。
  曲艺创作和活动
  1990年,金启康与潘金生创作、演出的独角戏《劝妻》,参加金华市“土地·环境与我们”表演,获三等奖。次年,金启康创作《土豆轶事》(相声)、《红辣椒与仙人球》(小品),分别获浙江省“六法杯·交通法”戏剧曲艺征文大赛一、二等奖。
  1992年,在全国“小白兔杯”征文大赛中,童叔韶的《价值连城》(小品)获特等奖,金启康的《说牙道齿》(相声)、徐松成的《虎口拔牙》(小品)获三等奖。同年,徐松成创作的《挑战》在“我与图书”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何执中的《路障》(小品)与邢新甫的《谢客》(小品)发表于浙江《戏文》月刊。2003年,童叔韶创作的小戏《早晨的歌谣》获浙江省“珍惜生命”征文一等奖,郑洪明创作的《“法轮功”害死人》(双簧),在“省珍惜生命”文艺会演中获三等奖。2005年,童叔韶创作的小戏《山湾村朝闻》在浙江省“珍惜生命”征文中获二等奖。
  第六节 音乐与舞蹈
  县音乐舞蹈家协会自1983年成立以后,举办声乐、舞蹈、器乐等各种培训、声乐舞蹈大赛和群众性歌舞活动180余次。协会组织参加全国、省级艺术水平考级,有5人获省教育厅颁发的学生艺术特长水平A级证书,9人获B级证书,有1180人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1级~10级证书。1990年起又连续17年承办联办“壶山之春”文艺晚会。2003年成立“温泉之歌艺术团”。
  音乐创作和活动
  1987年,在省第三届戏剧节上,胡奇之、楼敦传作曲、薛啸海配器、武义婺剧团演出的《讨饭国舅》,获省文化厅颁发的“音乐创作、配器一等奖”。1984年10月起,薛天申参与了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1993年10月出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1994年10月出版)的编纂工作,并担任两书副主编,1997年11月,薛天申个人获文化部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奖”。1994年,吴钟文作词的《浙江潮》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主办的“爱我中华、爱我浙江”优秀创作歌曲评选三等奖,并在浙江电视台颁奖晚会压台演出。1995年吴钟文作词、何建中作曲的《乐为丝厂献青春》,获中国工人歌曲新作银奖。
  1996年的浙江婺剧节,胡奇之作曲、薛啸海配器、县婺剧团演出的《胡公大帝》,获省文化厅颁发的“音乐创作一等奖”。1998年吴钟文作词、范仙兰演唱的《大江南北有知音》,获首届浙江省婺歌大赛作品、演唱金奖。同年,何建中作曲、辅导的电子琴合奏《春游》,参加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演出,获“演出二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后在“全国电子琴重奏作品”评选中,获优秀创作奖。2003年11月,吴钟文参与合作作词的《好柔好柔的西湖柳》获省“社区之歌”创作演唱大赛创作、演出金奖,并于2005年4月由杭州歌舞团在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演出。2005年7月吴钟文作词的《永恒的遵义》获广西“风采杯”第七届全国词曲作品比赛一等奖。2004年7月,《吴钟文作词歌曲选——浙江潮》出版,编入作品79首,其中在省级以上发表作品38首。2005年,单希亮作词的《人民警察练兵歌》获中国第二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
  舞蹈创作和活动
  1995年,王群编导的《鲤鱼跳龙门》获“第九届‘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大赛”编导奖。1997年,傅鸿飞作曲的民间舞蹈《花轿迎宾》,被中国黄河电视台录制,该节目录像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2001年,王群编导的《浪街》获省文化厅颁发的编导奖和表演一等奖。2003年,金爱创作的舞蹈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获省舞蹈家协会、教育部门颁发的表演二等奖和创作三等奖。
  第七节 民间文艺
  1988年,武义县成立民间文学研究会,2003年改称民间文艺家协会。2005年协会吸收一批剪纸艺人为会员,并设剪纸艺术委员会。武义的民间文艺研究创作活动成果颇丰。
  专著和论文
  1989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故事、歌谣、谚语卷》3卷合订本和分卷本(主编潘金谊)由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出版。1997年11月,钟发品、唐桓臻担任编委的《婺州民俗大观》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雷国强、程源源担任编委的《八婺文化探微》由湖南文心出版社出版,钟发品畲族民间故事集《廊亭拾慧》由东方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雷国强《畲风越韵》由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1989年~2005年,武义民间文艺研究者唐桓臻、雷国强、钟发品、陈华文、胡彬5人在专著或省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入选)论文15篇。2003年协会与县国土资源局合编了《土地的传说》一书。
  作品
  1995年,武义作者唐桓臻、童叔韶、钟发品、郑慧娥、汤火华、郑淑菲、陈则美、张仙玉、祝建胜、程源源、邱德芝采集整理的民间歌谣19首入编《中国歌谣集成》。
  1997年~1998年,作者唐桓臻、钟发品、雷国强、吴钟文在专业杂志发表或入编《浙江民俗大观》的武义民间风俗作品有19篇。
  民间故事
  1985年~1997年,武义作者钟发品、吴钟文、程源源、汤火华、胡帆、田仙君、雷连根、邱德芝、王加丁采集整理的优秀民间故事入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专集的有13篇。
  剪纸
  民间剪纸在武义有着悠久历史,90年代在武义迅速发展,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
  2000年,朱莲花数次参加全国性活动并获得奖赏,其中《荷花神》获“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优秀奖;《林黛玉读西厢》获2001年“中国老年书画剪纸大赛”铜奖,《花瓶》获“山东威海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优秀奖。
  2002年,有朱凤英、刘桂娥、赵淑娥、高秀珍、陈淑卿、陈月锦、曹春芳7人10件作品同时获青岛胶州湾“中国剪纸艺术大展”铜奖,入编《当代剪纸艺术》一书。
  2003年,朱凤英的《寿比南山》、《鱼虾同乐》、《十二生肖》,陈月锦的《南国红豆》,邵美菊的《祖国万岁》同获黑龙江“中国剪纸艺术作品展”银奖,并入编《中国剪纸选集》。同年,赵淑娥的《中国北京奥运》、高秀珍的《国王》、《皇后》,陈月锦的《喜鹊成双》,潘冰心的《鸳鸯双喜》,均入选“神州风韵”中国剪纸艺术大赛,并获优秀奖。
  第八节 花卉、盆景与根石
  交流活动
  1986年以后,尤其90年代之后,培养花卉,制作盆景,创作根雕,收藏雅石等活动渐成群体性时尚。1989年,武义县成立了花卉根雕协会,后举办全县性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有6次。
  花卉协会先后举办了菊花、盆景、根艺、雅石展览。花卉、盆景展览促进了武义花卉产业繁荣。
  2004年,花卉协会编写了《花艺觅径》一书,收集整理了协会1992年至2003年的重大活动、创作成果及专业性基础知识。全书计20万字,收录获奖作品照片271幅,印数1000册,为武义县第一本专门介绍花卉、盆景、根艺雅石的艺术丛书。
  创作成果
  武义花卉、盆景、根艺、雅石爱好者踊跃参加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各种大赛和展览,优秀作品还获得了奖励。
  获国家级奖励的有6件:1989年10月,顾亦民的根艺《释负》获中国第二届根艺精品展优秀作品奖;2000年5月,刘杰平的根艺《万壑藏幽》和《丹凤朝阳》分别获中国第七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北京)银奖和铜奖;俞均銮的根艺《龙腾凤舞迎盛世》获铜奖;2003年12月,俞均銮的根艺《待鹤乔松》和《春满人间》分别获全国名家艺术精品邀请赛(武汉)金奖和银奖;2004年9月,王舍安的根艺《龙的故乡》获中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刘开渠根艺奖”。
  获省级奖励的有顾亦民、俞均銮、刘杰平、徐任建、王舍安等的作品11件。
  第四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遗址与墓葬
  古遗存
  仓部堰遗址在清溪口水库及下游一带。唐昭宗年间(889~904)由该村徐镃建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灌溉面积仍有2000余亩。清溪口水库建成后,涵瀛淹于库底,其明渠成为水库渠道(1996年尚存出水涵洞口18个)。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堰遗址位于城西湖山潭上,始建于唐初。民国时期灌溉面积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0年后县后畈建成经济开发区,灌溉功能渐失而废圮。
  古窑址
  武义窑是婺州窑古瓷主要产地之一,始自东汉,经三国至宋、元,其窑多达140余条,主要分布在壶山、熟溪、白洋、履坦、桐琴、泉溪、王宅等街道、乡镇。其中桐琴管湖三国婺州窑、泉溪水碓周五代北宋窑的调查资料被收录在1988年11月紫禁城出版社《婺州古瓷》中。
  水碓周窑址位于泉溪镇水碓周村,有唐代至元代的窑床8条。遗物有碗、罐、壶、瓶等,口有卷口、敞口、敛口,足有圈足、撇足、卧足。瓷土精细,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有青灰、灰泛黄、白灰、黄、乳浊。部分开片有刻划纹、雕刻纹。窑具有凹底或平底匣钵、垫饼、垫圈等。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001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分两期对水碓周窑址范围内的陈大塘坑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陈大塘坑窑址位于泉溪镇水碓周村陈大塘坑,在长约500米的山上,有8条龙窑遗迹,时代为五代至元。遗物以碗为主,兼有罐、壶、碟、瓶等。胎薄而硬,呈白或灰白色。釉色青灰,兼有灰泛黄、灰白、姜黄。其中元代碗层乳浊,有开片;部分遗物饰刻花。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村窑址群、南湖窑址群分别位于熟溪街道林村和南湖,窑址年代为宋代,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古墓葬
  明招山吕氏家族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陈村明招山。有南宋吕好问墓、吕弸中墓、吕大器墓、吕祖谦及夫人墓、吕祖俭墓等30余座家族墓。部分墓有三至五级拜坛。1987年12月,吕氏家族墓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吕祖谦墓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著名史学家,浙东金华学派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7月由省文物局拨款在原址进行了重修。墓坐西南朝东北,由拜台和坟墓两部分组成,扶椅式,占地面积386平方米。拜台分为三级,踏跺石板砌置。坟墓平面呈椭圆形,块石砌筑,墓顶封土作穹隆状。坟墓正立面宽2.22米,墓碑镌刻“宋吕东莱先生之墓”字样,1989年12月,吕祖谦墓(包括吕氏墓群、朱吕讲堂和明招寺)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阮孚墓阮孚,字遥集,开封陈留人,任安东参军,镇南将军。东晋咸和初年(326),迁广州刺史,赴任途中避乱隐居武义明招山。晚年舍宅建刹,名惠安寺(即明招寺)。墓在明招寺围墙东50米处,占地十余平方米,墓前尚存碑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潘竹涧墓潘竹涧(1476~1532),字仲鲁,号竹涧,金华人,明代正议大夫资尹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墓位于白洋街道(原邵宅乡)湖塘沿村大通寺左侧,为夫妻合葬墓。墓面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墓前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各一对,神道前端立石碑,其下驮以石龟座,皆为明代石刻艺术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1年墓曾遭到破坏,墓铭2方现移至县博物馆内保存。1987年12月,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潘湘墓潘湘,坦洪乡上坦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赐文林郎太常博士,升两广监察御史,转知府。墓葬位于新宅镇下坑林场,石砌,面东,占地面积50平方米,曾被盗、结构毁损。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宋丞相郑睿墓郑睿,字汝彻,鲍村(县后村)人,宋真宗时进士,景德间为长史。侄郑通,仁宗时进士,任广西参议。墓位于柳城镇(原云华乡)金西村南,占地200平方米,墓前有墓坊,为石构,冲天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巩庭芝、巩丰墓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婺州武义人。巩丰(1148~1217),字仲至,巩庭芝孙,宋诗人,从朱熹、吕祖谦学,有《东平集》存世。墓位于熟溪街道福圣寺后巩宅山,宋时所构,为石板墓,墓面鹅卵石砌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其他古墓葬德谦禅师墓,位于明招山朱吕讲堂南西侧约50米处,唐五代;朱若功墓,位于明招寺后山,清代;何德润墓,位于熟溪街道南湖村,清代;伏虎禅师墓,位于柳城镇台山寺,北宋。均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近现代重要史迹
  辛亥革命烈士墓原建双路亭福建山,并建祠奉祀,1984年4月迁墓于壶山西麓。分三穴,混凝土结构,穹窿顶,有踏道、平台、墓碑,葬有刘耀勋等辛亥革命党烈士遗骸14具。刘耀勋,武义人,辛亥革命时为光复军参谋,武义党军督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义风潮”中被捕殉难。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侵略军侵华遗址——大烟囱位于县城熟溪桥北端西侧百米处。民国31年至34年(1942至1945)日本侵略军侵占武义,在杨家、周岭一带开采砩石,掠夺矿产资源,就地建造发电厂。电厂占地21700平方米,安装2台大型发电机组。民国34年(1945)5月日本侵略军败退,拆除机器设备,留下大烟囱及主厂房。解放后办过中学、电厂。大烟囱高38米,底部直径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城市改造中拆除上部,保留3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2004年冬)之际,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勒石立碑。
  徐英烈士墓徐英(1907—1930)原名徐胡连,又名紫衡,化名于凤鸣,熟溪街道(原溪里乡)水碓后村人。民国14年(1925)冬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宁波特支书记、中共宁波地委委员。民国17年(1928)11月上旬,曾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当选为浙江省委书记,4月省委撤销,改任浙东南巡视员,即中央巡视员。12月17日在宁波君子道三街四楼特支机关被捕。民国19年(1930)2月押解杭州陆军监狱,4月28日被浙江高等法院宣判死刑;8月27日晨,与其他18位难友英勇就义于陆军监狱刑场。
  墓位于熟溪街道水碓后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0年8月重新修建。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3年,熟溪街道出资修建了徐英烈士纪念馆,2004年被金华市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邵李清烈士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邵李清(1900—1930),字泽民,原邵宅乡上邵人。民国15年(1926)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武义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当选农会主任,11月接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6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在国民党的清党、反共逆流中,曾两次遭逮捕关押后释放,6月被选为中共武义临时县委委员。民国17年(1928)10月,武义、永康两县联合武装暴动失败,遭通缉,化装离开武义隐蔽在外,11月下半月起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冬返回武义组织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民国19年(1930)2月,创建中共浙武红军游击队,同年9月赴沪买枪,途中因奸细告密被捕押解兰溪;10月2日被国民党杀害于兰溪台基,头颅被悬挂在武义县衙门前“示众”。殉难前曾给妻留下绝笔和诗句。
  土堆墓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原县水泥厂山坡上。1980年由政府进行修理,水泥坟面,四柱三间式,正中碑刻“邵李清烈士之墓”,碑额塑五角星,墓前有武义县人民政府1992年5月所立“中共武义县委书记邵李清烈士永垂不朽”石碑。1998年12月,其故居与墓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曾志达烈士墓曾志达(1906—1932),乳名尚志,化名曾昕、曾权,桃溪镇后溪村人。民国16年(1927)在杭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家乡(宣平)建立宣平县第一个党的独立支部,任书记;10月成立中共宣平县委,担任县委书记。民国18年(1929)1月,因避难在上海参加中共沪西区委工作,不久被委任为浙江特派员兼杭州互济会委员。1930年春,受党的委派前往恢复浙西特委,民国20(1931)2月任中共兰溪中心县委书记,4月回上海沪西区委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捕,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民国21年(1932)4月被害于杭州松木场刑场。
  故居和墓位于桃溪镇后溪村,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死难矿工墓原位于茭道镇杨家村附近。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姚炳塘、徐云从、杨海涛发起并筹集经费,收敛日寇掠夺萤石矿时被害、裸露荒野的矿工尸骨80多担(以头颅计有305具),安葬成“大坟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9月,浙江砩矿职工为纪念死难矿工而专立墓碑,上书“纪念抗日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死亡埋葬在此的305名工人阶级兄弟”;1971年4月重修,撰联:“牢记民族恨,不忘血泪仇”。1987年3月,其墓迁至三角坑水库口西侧。1998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古建筑
  俞源村古建筑群
  俞源村为俞源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千米。村落占地面积3.4公顷,四周群山环抱,村口古树成林,明代就有“九陇耕云”、“龙宫瀑布”、“啸云秋猿”、“硖石潮音”、“琳宫晚钟”、“雪峰晓霁”、“双溪钓月”、“西山暮雨”八景。发源于清风岭的上宅溪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村落,与发源于九龙山的前宅溪汇合而成西滨溪,在村口呈“S”形向西北转入樊溪。民国《宣平县志》载:“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自九龙发脉,如屏、如障、如防,六峰耸其南,双涧饶其北,四环秀丽如绘也。”
  俞源村肇基于南宋,以姓得名。村落主要沿上宅溪两岸建造,背山面北,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前宅、上宅、下宅3片区域。村内现存有文物建筑66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庙宇、桥梁、书院、商店等,其中51处属国家重点保护建筑,是国保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宋、元、明、清古建筑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以坐南朝北和坐东朝西为主,平面布置除“一”字形外,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一般为二至三进的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强调中轴对称和主次关系,较大的建筑则加建附屋、书院等。有幼儿启蒙的“家训阁”、青少年读书的“遗安堂”、房派私塾“六峰书馆”、村民娱乐的“藏花厅”、赡养老人的“养老轩”、举办红白喜事的“堂楼厅”和举办丧事的下市街“香火厅”、用于祈梦圆梦的“洞主庙”,还有宗祠、客栈、药铺等。始建于明代的俞氏宗祠规模宏大,造作考究,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称;民居建筑建造精良,装修讲究;公共建筑体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多样;壁画绘制题材广泛,水平高超;卵石铺地工艺精美,灵活多样。古建筑不仅在于多、精、全且奇,奇特之处在于有的屋檀木浮雕鲤鱼会变色,有的厅堂迄今为止无灰尘,无白蚁,无蜘蛛,无蚊蝇,无鸟雀宿夜,炎夏阴凉无比。俞源明、清朝共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
  1998年,俞源村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是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郭洞村古建筑群
  郭洞村距县城东南10千米,熟溪街道所属,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龙溪自南而北,出村转向东流。村落东侧的龙山海拔390米,山体峻峭,其古木树,有百余种树种。
  郭洞村分为上宅、下宅(现为郭上、郭下村,是何姓家族集聚村落)。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郭下村,村内有明代建筑41处,清代建筑32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桥梁、厅堂、书院、戏台、庙宇、牌坊、商铺、城垣等。民居建筑多为三合院式,规模稍大的有前后两进;也有四合院式和呈一字形排列的,多为两层结构。建筑考究的在梁、檩、栅上雕有纹饰,前檐饰牛腿、雀替,雕刻手法简朴,线条流畅。明代建筑都是楼上厅,高大敞朗。不少建筑砖雕精美。
  郭洞村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7月对外开放,是年12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忠孝堂
  坐落于县城壶山上街297号。建于明代中晚期,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徐平湖故居。徐平湖(1524—1596),字安世,号碧潭。明嘉靖庚戌年(1550)父因事而谪拘湖州狱中。适海倭猖獗,总督张侍御知平湖有勇略,遣使招募。平湖遂率义勇刘大道等应赴。因抗倭有功,令释其父,并赐堂名“忠孝”。平湖官授金华所指挥事。明隆庆二年(1568)解甲归田,以寿而终。
  忠孝堂坐南朝北,前后共三进三井,两侧有厢房,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梁架简朴,用材粗大,制作规整,梁枋构造手法别具特色,明代建筑风格明显,为县城内建筑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民居建筑。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5年3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招寺
  位于白洋街道(原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唐五代后改称明招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称智觉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史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多次讲学于此。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期间,损坏严重。仅存前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经数次修缮(本编第五章)后的建筑分两条自南往北的中轴线,朱吕讲堂依次排列照壁、前殿、传薪亭、讲堂、后殿,两侧为厢房;明招寺依次排列水池、大殿、大雄宝殿。1989年12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花厅
  位于白洋街道王村。建于明代。二进二院,两侧起厢楼。前院墙磨砖对缝砌置,五间六柱式,砖柱上端仿木做出丁头拱,明间砖额枋浮雕花草和几何纹,枋上施一斗三升。一进为厅,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抬梁式构架,月梁断面瘦高,柱梭形。檩下浮雕几何纹,托以雕花替木、竹节拱和丁头拱,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前后檐阑额上施一斗六升。二进楼上厅,与二进厢楼同为重檐结构。院落地面用石板铺砌,阶沿陡板浮雕几何花纹。建筑墙体内外均采用磨砖砌置讲究,为县内所仅见。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鳌峰塔
  位于熟溪街道沈店村对面鳌山之巅。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仿楼阁形式的建筑。1987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塔进行修理。砖砌中空,六面三层,高14.5米,原塔顶大半塌损,从下往上看似半座,故有“半塔”之称。塔身每面开窗,腰檐用菱角芽子五层叠涩出檐。塔南面有拱形门,门上方嵌有石匾,有造塔者恩贡生何元启亲题“筠湄题:鳌峰崛起”的楷书大字。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巽峰塔
  位于柳城镇龙帽山上。清道光三十年(1850)始建,次年落成。六面七层,砖砌中空,高24米。每层开窗,相闪错开,腰檐用平砖六层,菱角牙子3层相间迭涩出檐。塔刹为“十三天”式,即螺旋十三节。铜帽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厅
  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原为二进一井,现仅存第一进,明代早期建筑,面宽三间,梁架明间作抬梁式,用三柱,前二后一,次间抬梁穿斗混合。月梁断面瘦高,两端饰鱼鳃纹;柱头卷杀并隐出栌斗,形柱础;檩下施丁头拱,明、次间前后檐额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拱各两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
  在柳城镇南。原名通德桥,为宋末曹门郑松创建。垒石为址,架木为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架桥屋,改名为通济桥。后多次修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砌筑为五洞石桥,长30丈,宽1.8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桥
  位于熟溪街道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六年后毁。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单拱石桥,长28米,宽3.7米,纵联分节并列式拱券,跨13米,矢高7米。桥两端有条石铺砌的踏跺。桥上设石栏杆,其望柱头上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正中栏板上刻有“石虹三驾”四字,北面石栏板刻有“回龙桥”三字。乾隆十九年(1754)在桥上建亭,为攒尖顶,方形石柱。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碑记石刻与出土文物
  碑记石刻
  石翁仲、石马等石刻群(见第一节“潘竹涧墓”)。
  其他碑刻壶山街道横塘村明王寺内存有重修碑记2块;明招寺碑廊内陈列有与吕祖谦及其家人以及与吕氏有关人物的碑刻、墓志铭等;县博物馆内存有武义各地收集来的各种石碑、碑刻等。
  出土文物
  青瓷羊头壶东晋。桐琴镇东干砖瓦厂出土。盘口,细口长颈,圆腹,平底,肩一侧粘贴羊头,对称一侧安把手。高24.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1.3厘米。1986年1月20日出土。
  青瓷三足香炉元。俞源乡黄皮坑长蛇形出土。敛口,弧腹,外口沿及腹底相交处各有一圈鼓钉,每排六个,底近腹处装兽足三个。施青灰釉,外表腹下部及兽上附有土锈。高6.5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4.1厘米。出土时间为1986年6月26日。
  青瓷四鋬壶北宋。桐琴镇(原芦北乡)管湖村出土。小盘口、细颈、圆腹、圈足,盘口下与肩之间饰柄状鋬四个。高27.7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7.0厘米。1991年10月29日出土。
  影青执壶宋。大田乡三峰村出土。口沿呈弧形状外翻,颈粗短,周鼓腹,流外弧,肩部饰一扁状把,把上近口沿处与器盖各有一对应的穿孔,器盖呈弧形,内凹和口沿相符,下凹处有一小尖钮。通体施青白釉。高15.7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9.3厘米。1991年12月17日出土。
  伎乐五管瓶三国。履坦棺山出土。主体管呈葫芦形,中间大管为一人形,凹脸高鼻、眉清目秀,着短袖胡服,怀抱一婴儿正在哺乳,边上四只为素管,前二管中间跪着二人像是仆人,下一层正面有一人做倒立状,左边上二人拍手称好,一周共有动物四只。高36.5厘米,腹围22.4厘米,底径11.2厘米。1994年4月20日出土。
  第四节 文物保护单位(点)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武义县的延福禅寺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延福禅寺》)。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武义县的俞源村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章第二节)。
  第五节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延福寺保护延福寺自创建以后,历代均有修葺。1989年6月,省文物局拨款修复被白蚁危害而倒塌的山门,复筑围墙。1993年7月,天王殿受白蚁危害倒塌,县文管会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抢修,恢复原貌,并在西侧建造功德碑亭。1996年5月,国家文物古建筑专家梁超、李小涛对大殿进行测绘和修缮设计。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对延福寺大殿维修正式立项。次年下拨专项维修经费130万元,由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修缮设计施工方案;2000年3月开始落架维修。至2001年12月告竣。同时,对山门、前后殿、厢房进行维护保养和修整,治理美化寺内环境。现寺院占地面积4347平方米。2002年编制完成延福寺“四有”记录档案,被国家文物局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记录档案标准文本的对象。
  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民居建筑由农户自行维护保养,公共建筑由宗族保护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李两祠先后由学校和粮站使用管理。
  1998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教授及学员十余人组成乡土建筑调查小组赴俞源村,对俞氏家族史、村落发展史、古建筑群进行调查,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法式测绘;10月,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俞源古村落保护规划》。同年,俞源乡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先后对六峰堂等一些涉及旅游开放的主要古建筑进行了加固和整饬。次年1月,县政府发布《加强俞源、郭洞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通告》。2000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俞源文物保护所,并由县政府公布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年,俞源乡政府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将粮站使用的俞氏宗祠收回并进行整修。
  俞源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实行“保旧村,建新村”的建设方针。2002年,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六峰堂、裕后堂维修设计方案。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俞源乡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筹资300余万元,腾空了六峰堂,对俞氏宗祠和六峰堂周边的现代建筑实施拆除。2003年开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对俞源村36处重要古建筑进行测绘、拍照和收集史料,完成急公好义宅等8处古建筑记录档案的编制。2004年,县文化旅游局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俞源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05年,县文管会成立俞源村古建筑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由省文物局特邀、联系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进行论证、修改。尔后按规划实施,同时组建了义务消防队,配备了手抬消防水泵、消防梯、消防服、报警器等设备,主要的古建筑配置了消防灭火器材。
  熟溪桥保护熟溪桥自建桥起屡毁屡建。新中国成立后,大修一次,重建一次。
  1985年2月,县计委、县城建局、县文管会联合发起修葺,成立由县长李成昌任主任的维修工程委员会。省文物局分期分批拨维修经费20万,计划供应木料40立方米。1986年10月落架,次年9月竣工,耗资35万元。其后发布保护通告,雇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1988年4月,县政府公布熟溪桥保护范围。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和禁挖地带。1998年~1999年对桥墩、门墙、木构件和瓦顶进行了局部整修。
  2000年6月23日晚,因连日特大暴雨,洪水暴涨,造成桥墩桥体部分坍塌。县政府当即成立抢险、抢修领导小组。24日驻金某部200余官兵开赴现场抢险。28日,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先后赶赴熟溪桥视察灾情,指导抢修,带头捐款。30日,抢修领导小组聘请12名义务工设点募捐。不足2月,个人捐款百元以上者2000余人,武义籍台胞43人;单位(集体)万元以上30余家。东阳市和永康市分别捐赠了20万元、25万元,省文物局下拨抢修专款30万元。
  2000年9月28日举行修复工程开工,次年3月3日(称“吉日”)下午1时半举行古桥上梁仪式。4月底工程竣工,5月21日通过验收。为县优良工程(由东阳市建筑总公司中标承建)。5月28日举行竣工庆典活动,出版发行县文管会、县抢修领导小组和县文联承编撰写、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题写书名的《熟溪桥》。
  2003年7月,熟溪桥修复捐款名单勒石于桥北滨江广场。
  移建保护(芳华园)
  武义县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甚多,价值不菲而政府不可能悉数保护,在旧日城、旧村改造中,难免遭毁弃。1996年,武义民间收藏家王卿芳倾其所有,独辟移建保护之蹊径,在县城北郊香山建造了芳华园。
  芳华园占地4.8万平方米,依托自然森林环境,按照村落人文园林构思,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利用古建筑造园的园林。该园移建了武义直至省外的明、清古建筑31幢,构成园林式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园中设有石文化博物馆、萤石陈列馆等16个场馆。该园集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旅游探索于一体,置身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8集越剧电视剧《李清照》的摄制基地。在古建筑移建的防腐返新等项技术研究中,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
  其他移建保护
  1986年8月,清道光年间的壶峰书院门楼从壶山小学迁移到博物馆,复建后作为大门。
  1988年3月,对柳城镇前湾村反映陶德二农民起义的处州府布告遗址修建了保护亭。4月至9月,县城鸣阳楼落架维修。同时对基座及拱券门(包括过路戏台)作了基础加固等整修。
  1989年1月至3月,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先后对郭上村文昌阁、郭下村回龙桥实施维修;4月,对桃溪镇顺源村文昌阁进行维修;9月,对郭下村石牌坊进行了修缮。
  1990年1月至8月,对熟溪街道郭下村鳌峰塔进行加固维修。
  1991年4月至9月,对柳城祝村龙帽山巽峰塔进行维修施工。
  1994至2004年,由民间捐资对清修寺进行6次维修,重建大雄宝殿、观音堂,新建三宝堂,新开发灵岩景点等。
  1997年,郭下村何氏宗祠维修后对外开放。
  2003年,由县文物管理部门制订修缮方案和进行技术指导,白洋街道汤村自筹资金,对汤恩伯故居先行腾空再施修缮。
  2003年,在县文物管理部门和熟溪街道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水碓后村筹集资金,对清代建筑徐氏宗祠进行了修缮并开辟为徐英烈士纪念馆。
  第五章 明招文化
  第一节 明招山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抢救性维修
  1986年5月15日县文管会向省文物局书面申请,要求将明招山吕祖谦、吕好问、吕绷中、吕大兴、吕祖俭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月5日,县委书记李成昌考察明招寺,指示以不塌、不漏为原则进行抢修性维修。县财政下拨12600元。1987年9月开始,县文管会对标志性建筑明招寺、朱吕讲堂进行了抢救性维修;迁移住户和设在朱吕讲堂里的原生产大队的养兔场,清理住户的畜、禽栏舍,进行维修;明招寺前大殿部分檩条、椽木予以更换,屋面翻修;重做三合土地面,全面粉刷墙壁;受白蚁危害十分严重的朱吕讲堂第一进头门和传薪亭落架大修,柱、梁、檩、椽、楣、大门等大部分木构件换成新料;重砌讲堂东侧墙和头门墙,疏通并加宽加深阴沟。最后还为整个建筑群修建了围墙,维修是年结束,明招寺、朱吕讲堂初步恢复。
  1989年12月12日,省政府公布明招寺、朱吕讲堂、吕氏墓群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恢复性保护
  1991年2月,吕祖谦、吕好问、吕忱中、吕大麟等墓均发现盗洞,经县文管会分析调查挖出了县内外勾结的盗墓团伙,县公安局核实之后,批捕5人,其中4人被判刑、罚款。
  1991年10月15日,在下陈村村委会的支持下,县文管会支付补偿费1.5万元将原明招寺“文化大革命”时由下陈村接管的部分寺产,包括寺前水塘二口、4亩多水田及10亩山地归还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次年11月,又归还了包括1.5亩水田在内的明招寺东侧土地6000多平方米。明招寺前后吕氏墓群的山林和玩珠山共有19亩(土改时登记为寺产)因已分配到农户,树木培育成林,未能办理归还手续。
  1991年11月,省文物局拨款维修吕祖谦墓;次年10月底完工。修复后的吕墓拜坛按原样修砌,墓面包括墓碑参考宋代墓面花纹图案,块石踏道改用青条石。
  1992年12月19日上午,县委县政府、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博物馆馆长)涂志刚陪同到明招寺考察,形成“可以用群众集资的方式”复原明招寺的意见,年初,下陈村成立了恢复明招寺塑佛筹备委员会,3月,县文管会从桐庐村有偿移建一座七开间带两厢的古居,复建了明招寺此前已倒塌的后殿,至次年年底前后殿26尊佛像完工。其后,其房产、土地都落实专人管理。
  1998年2月,县政府安排10万元经费,由县公路设计室测绘设计,开通长1.4千米、宽8米的沙石公路。2004年年初,在县有关方面主持下改建为水泥路面。
  1999年6月,县人民政府安排10万元用于朱吕讲堂复建;次年9月完成。明招山主要遗址基本恢复历史面貌。
  明招文化保护工程
  为加强明招山遗址的整体保护和文化内涵的系统开发,2003年起专项实施《明招文化保护工程》。7月,由东阳市古建公司承担编制的《朱吕讲堂修缮工程技术设计》(先期)完成。11月,浙江省文物局下达省文物发文批复:原则同意修缮工程技术设计方案。是月,浙江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联合下文一次性补助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吕祖谦墓(朱吕讲堂)维修。2004年4月县财政拨款100万元启动《明招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期)》。
  2004年6月3日,成立《明招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兼任;副组长由分管的县政协主席、副县长兼任,成员分别由县政府办公室、文旅局、县建设局、白洋街道、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在文化旅游局)主持日常工作。
  2004年6月25日,召开了“明招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听取《武义明招山浙东学术历史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汇报,下达了《明招文化保护工程实施计划与责任分工方案》,确定了各项工作内容及工作目标与完成时间的安排。7月22日,领导小组又召开了《浙东学派历史文化保护区——武义县明招寺总体规划》评审会,市政协主席李成昌、县委书记、县长及有关专家参加了评审会,会议通过了总体规划的评审。
  规划实施于2004年7月底开始,次月进入全面施工。明招文化保护工程硬件建设主要是三项:明招文化保护一期工程测绘、勘探、规划、设计;朱吕讲堂整体修缮;新建碑廊、亭、寺前广场、游步道、放生池、寺用深井及整修吕祖谦墓和文化陈列展览等。
  新建碑廊系拓展性建筑,碑廊的北西侧陈列了《建造朱吕祠堂碑记》等13块宋、明、清三代永久保存石碑并用玻璃罩密封,南东面还散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县教谕翁嵩年撰写的《重建明招大殿朱吕讲堂记》碑以及吕氏墓群清雍正年至光绪年间的7块墓碑。在朱吕讲堂两侧厢房内陈列了《吕祖谦与明招文化》的图文展览。展览内容分《前言》、《深厚的家学渊源》、《吕祖谦生平简介》、《文化名人陈列》、《吕祖谦与明招山的不解之缘》、《武义宋代以后出现的名人》、《明招文化精神在历史中不断创新》7大部分。在朱吕讲堂中堂陈列了用汉白玉雕塑的吕祖谦半身像,在讲堂后殿用砚石贴墙并线雕历代理学人物像。东墙南侧列有宋以后武义、古括苍(宣平地区)进士、举人名录及分类统计表。
  至2005年12月竣工验收,三项工程建设耗资2120259.51元,白洋街道承担上陈桥加宽重建、开辟绕寺机耕路和停车场耗资554828元。
  第二节 明招文化研究与成果
  明招文化研究
  明招寺自古以后声名远播,唐五代后在佛教界颇具影响。吕祖谦讲学明招山更为文人墨客所青睐。90年代以前明招寺虽已破败,却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探访。
  80年代初,就有一批研究佛教的日本友人来明招寺考察,回国后专门出版了《明招寺》专著。
  1985年11月,武义藉农学家方粹农在县政协副主席陈正财等人陪同下考察了明招寺,他认为明招寺是武义的一块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要修好它、保护好。
  1996年3月7日,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许怀中到明招山参观了明招寺、吕祖谦墓。
  1998年5月至6月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鲍·彼得,浙师大教授、宋史专家方如金、国家文物局地面文物司司长晋宏逵和总工程师许言、傅清远等考察了明招寺。
  2004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吕祖谦研究专家杜海军专程从广西寻访到了明招山。同年8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古代书院史专家邓洪波也专程到明招寺,拜谒了吕祖谦墓。
  1986年以后,随着明招山遗址逐步修复也出现了文字研究。1989年6月,高金楼、涂志刚的《明招寺记略》和1991年朱和沈、高金楼的《吕祖谦与明招寺》,是当代县内人士较早研究明招寺和吕祖谦的文章。
  1994年4月,由朱和沈、刘俊林、邬浩良、陈南山等发起的明招学术研究会成立,第一次提出了“明招文化”这一概念和它的历史根据,并宣布研究会的研究总课题定名为“明招文化”。学会建立之初,围绕“明招文化”课题和“重在研究、贵在实用”的活动方针,提出了9个子课题,主要内容是3个方面:1.考查阮孚、德谦特别是吕祖谦及其家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在明招寺的活动。2.研究吕祖谦为代表的理学思想(金华学派、浙东学派)的形成、发展和它的特色、地位与影响。3.提出“明招文化”这一口号的依据,以及它对武义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所起的巨大作用。明招学术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到1998年终止的5年时间里,学会组织会员去缙云等地寻访吕祖谦的历史踪迹,召开了10多次理事会,写出了20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不定期地出版《明招学术研究简报》。
  2001年,金华市政协在筹组吕祖谦研究会之际,市政协副主席陈炫亮到武义县政协,听取了原会长邬浩良关于学会成立活动的情况汇报,进行调研。其后,武义县形成12000多字的《关于吕祖谦与明招文化研究的探索及其他》一文,送交市政协。
  2003年县政府将“保护、开发和利用明招文化,构筑武义文化底蕴和提升武义精神”,列入该年《县政府经济咨询顾问调研课题》,并由古梁撰写了《明招文化:古代文化基因与当代武义精神的历史沟通——明招文化课题研究综述》的调研文章。
  2005年11月18日至20日,由省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金华市政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古籍出版社及武义县政府联合主办了“吕祖谦暨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国内各地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收到论文近50篇。同时举行了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吕祖谦全集》首发式。来自国内外学者专家赴武义明招山参观了朱吕讲堂、碑廊,拜谒了吕祖谦墓并参观了《吕祖谦与明招文化》展览。
  明招文化研究成果
  21世纪初,武义出现了研究明招文化的高潮。王文政于2005年3月16日~17日参加省社科院和省社科联举办的“浙东学派和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其论文《由丽泽和明招延伸的千里浙东文化之路》在大会宣读;《吕祖谦年谱补编》于2005年11月入选“吕祖谦与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时选入该论文集的还有古梁的《丽泽书院:南宋吕祖谦在武义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朱吕讲堂:后人缅怀吕祖谦而另起名称的纪念场所》、《明招文化与当代武义精神的历史沟通》、《唐仲友是贪官、流氓、恶霸还是浙东学派领袖人物——读束景南〈朱子大传·六刻唐仲友的人间喜剧〉兼析朱熹劾唐六状》(合著)。陶锡忠的《浙东文化遗存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发表于2005年的《中国文化报》。
  武义人士在《金华方志研究》、《金华晚报》、《金华日报》,时有研究文章发表。县内的《武义日报》(今日武义)、《武义文史资料》、《武川潮》等报刊,均不乏研究或介绍明招文化的文章。明招小学2005年专门编了《明招传薪》(胡爱萍主编)。武义一中校刊也开辟专栏,登载有关明招文化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弘扬明招文化。
  通过研究和宣传,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明招山是研究吕祖谦和《浙东学术》的最好的实物基地;同时也使武义人民认知,明招山是武义教育、文化的发祥地与圣山。
  第六章 档案与史志
  第一节 档案
  档案机构沿革
  1986年11月,改档案科建县档案局,直属县政府。局、馆分行政、事业两种编制,定编9人,分别承担全县档案管理工作行政、事业两大职能。1992年9月,档案馆内设综合科、监督指导科、建设科3个职能科室(1997年3月,档案馆综合科改为局、馆办公室)。1996年6月机构改革,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保留档案局牌子,局、馆均属事业编制,为归口县委办公室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12月机构改革,县档案局、馆全体干部均过渡为国家公务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性质、归口管理单位不变。2002年机构改革沿袭不变。2003年2月县党政文件服务中心成立,设在县档案馆内,“中心”承担向社会公开现行非涉密党政文件职能。2005年年末县档案局馆有在职干部9人,其中中共党员8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
  武义县档案局、馆原设在县政府机关大院内,2002年9月迁入县城花园殿巷97号办公。档案馆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249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2005年年底,县档案馆有两幢库房,南三层楼库房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进行了重点改造,密闭墙体、门窗,屋顶防漏隔热,一楼墙体及地面采取防潮措施,基本符合档案存放要求。
  1986年~2005年间,从“六五”至“九五”连续被评为全省档案馆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县档案局局长徐爱华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1987年开始评聘档案专业技术职务,2005年年末全县共评定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21人,助理馆员66人,管理员58人。
  1994年4月武义县档案学会成立,有会员98人,团体会员59个。学会每年召开会员大会暨学术论文交流会,开展档案业务研讨、交流等活动。县档案局承担完成了《综合档案馆在“世纪档案收集年”活动中收集地方特色档案问题研究》科研项目,2000年获得浙江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乙类三等奖。
  馆室建设
  1986年,开展科技档案巩固提高工作,同时带动农艺、教学、艺术等多种专业档案的建立。1986年年底,武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26567卷,资料5916册。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县档案局为《档案法》行政执法主体。是年始,档案局通过新闻媒体、档案培训、档案展览等途径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执行《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及国家、省有关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开展档案年检和重点工程、工业区、改制企业、学校等档案执法大检查活动,以落实依法治档、以法管档。
  1988年~1991年,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全县先后有51家企业通过企业档案管理升级考评验收(其中国二级1家、省级7家、市级43家)。
  1989年起,全县机关、乡镇(街道)、县属企事业单位等相继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各单位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基本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保障了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共有185个单位通过省、市、县级档案目标管理认定(其中省级50个、市级17个、县级118个):
  1998年起,开展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县档案局介入改制企业,指导、督促做好档案的整理、清点、移交等工作,采取接收、寄存、委托主管部门及新企业管理等多种办法对企业档案进行了有效的处置。从1998年到2005年先后对武义无线电厂等63家原经委、二轻、商业、物资等系统的国有、集体企业的档案以寄存方式接收进馆,维护了改制企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999年,武义县在金华市率先开展农村的建制村建档工作,制定了村级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先在履坦镇进行村级建档试点,尔后全面推开。至1999年年底止,全县建制村建档率已在95%以上,整理完善案卷10多万卷。
  2002年,开展了文书立卷制度改革的试点,采用一文一件归档方法;2003年全县有近20家单位采用新法。
  县档案馆于1992年12月定为省三级综合档案馆,1996年10月升为省二级综合档案馆,1998年12月升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2004年11月30日通过省一级馆复查评估。根据“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要求和“要把县一级档案馆建设成为综合性档案馆”的精神,县档案馆分期分批地接收机关、区、乡、镇等一级单位档案和部分二、三级单位档案,并先后印发《武义县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武义县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征集。
  馆藏档案
  至2005年,馆存档案年代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主要分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包括改制破产企业档案)4个部分。
  明清档案1个全宗,档案9卷,档案内容主要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圣旨一帧,清宣统二年(1910)宣平县官立务本两等小学毕业文凭一张,以及明清期间的各种民间买卖契约234件。革命历史档案1个全宗,档案5卷,内容主要有中共武义县委地下组织活动材料,红军游击队活动地图、收款收据、支部会议记录、入党志愿书、招生通告,吴谦、邵李清烈士书信、绝命书以及学习、宣传共产党主张的资料等。民国档案9个全宗,档案8833卷,主要是武义县、宣平县国民党党部、县政府各部门、三青团、警察局、国民兵团、干训所的档案,内容主要有武义县、宣平县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关于党务、政务、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文件材料,日本侵略者侵占武义县的罪行及掠夺武义萤石资源的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183个全宗,档案47307卷,主要有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及部、委、办、局、科和区乡镇、群众团体等现行机关档案,部分厂矿、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档案,建制村档案,原宣平县委、县政府、区乡等撤并机关档案。此外还有改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98551卷。这些档案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武义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情况。除纸质档案外,有照片档案2386张,声像档案72盒,底图1151张,印章档案1563枚。从门类结构看,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包括土地证存根、土地房产清册、农业税清册及人口普查档案、工业普查档案、会计档案、统计档案等)。
  县档案馆除收藏档案外,还收集图书资料10979册,主要是报纸、史志、各种文件汇编、宗谱等。
  2003年6月,在全市率先开放县级党政文件服务中心;至2005年年底,“中心”共收集了县机关、乡镇、街道、部门单位非保密性的各类政策文件7161件,法律法规6209部,各种文件资料72本。
  到2005年年底止,武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94个,档案154705卷(册),档案排架总长度2231.26米。
  档案信息化
  1997年购置第一台电脑,是为档案信息化之始;2002年建立了局域网,同年10月依托数字浙江平台开通武义档案网站。2004年年初武义档案网链接到武义县政府网,同年9月开辟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2004年,通过专题培训,推广应用计算机软件,全县乡镇、街道、县直属各单位基本完成文书立卷制度改革的档案实体整理部分,有近30个单位配备了泰宇等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了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2005年年底止,馆内配有计算机15台,服务器1台,扫描仪2台。档案案卷目录和重要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计算机,已录入文件级目录497598条,案卷级目录48170条,馆藏机读目录达545768条。武义县委、县政府文件、山林权证、土地权证、婚姻档案实现计算机检索。党政文件服务中心有部分现行文件经过全文扫描,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档案利用
  县档案馆为党的中心工作、部门单位相关业务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县档案馆除案卷目录外,还编制了文件卡、人物卡和精简下放人员人名索引、全引目录,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义、宣平两县的《县机关组织机构演变情况》、《武义县大事记》等30多种参考资料。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之日始,县档案馆2600多卷民国档案向社会开放,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档案18859卷。据1984年~2005年统计,共接待利用档案者15210人次,调阅档案69250卷次,复制74591页。为编史修志,县机关各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及县内外群众提供合法、可信的档案资料。
  第二节 地方志
  80年代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方志已从县志逐步发展到各部门单位的专业志和各镇、村志。
  县志
  武义县从明正统初年(1436~1442)开始编纂县志,至清光绪年间何德润编成《武川备考》共计10部,原宣平县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始纂,至民国23年(1944)完稿或成书共修过9部县志,两地县志由于各种原因多数在境内已经毁损散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启动修志是1985年。该年7月,中共武义县委发文建立《武义县志》编纂委员会,11月抽调人员组成县志编辑部正式开展工作,县机关有47个单位也相继建立编志小组,共有专兼职编志人员170多人。经过拟订篇目、收集资料、各部门编写初稿、县志编辑部进行统稿总纂及有关领导、专家评审,然后修正定稿,历时4年多,于1990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志共87.7万字,志首设概述、大事记,专志分设地理、经济(上、下)、政治、文化、人物6大编49章179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新《武义县志》,全志贯通古今,在汇集历代修志成果的基础上又填补了近百年的历史记载空白,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义县自唐天授二年(691)建县以后(含原宣平县建县以后)的历史,着重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县域内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产关系变革、粮食生产、萤石开发、小水电开发、地方工业、名优特产、风景名胜、民间文化、畲族风情、革命老根据地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记述,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武义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记述中既记成就,又不回避曲折和失误,如实反映历史,体现求实存真的精神。新县志出版发行后,得到领导、专家和干部群众的好评,先后被评为金华市历史成果一等奖、金华市社科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2005年5月,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又调整充实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轮修志,这届修志性质是续修,定名为《武义县志(1986~2005)》,主要记载1986年~2005年这20年间武义县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并与第一部新县志相衔接。接着建立了县志编辑部,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都建立编志小组,配备了编纂人员。同年10月28日召开了县志编纂工作动员大会暨编纂人员培训班,部署全面开展收集资料、修订纲目、编纂初稿等任务。
  专业志
  按照历代修志的传统,地方志修到县一级县志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单位都在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探讨得失,以求更大发展,因此掀起编修专业志的热潮,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已有29个部门单位编纂出版了专业志,另有武义县旅游志、武义县曲艺志2部稿本未付印出版。这些专业志,都是首创性的,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单位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弥补了县志记述的简略与不足,为后人留下了方方面面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作用。
  镇、村志
  除国史、方志外,武义农村尚有编修宗谱传统,但未发现有编修的镇志、村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停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志的编修也向基层延伸。一批经济条件较好,领导班子较强、尤其是有特色的乡(镇)村开始修志。全面系统地记载本区域的地理环境、建置沿革、人口民族和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村志往往把原宗谱的有关内容纳入人口姓氏源流中,或把宗谱附于志后。至2005年年底止,全县已编纂出版了《柳城镇志》和9部村志。其中《柳城镇志》系统地记载了原宣平县城的建置沿革、地情风俗、经济文化、名优特产等,对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已编印的村志中,星光村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村和当前全县首富村,东皋村系改革开放后全县第一个开发工业园区的村,乌漱村为南部山区第一个修志的村,璇溪村为原淳安县建设新安江水库移民村等,它们的村志各具特色,在全县有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县地方志办公室还组织有关镇、村先后参加《浙江省名镇志》撰稿(1991年5月出版),壶山镇、柳城镇名列其中;参加《浙江省名村志》撰稿(1994年8月出版),星光、金星、下王宅、南丰、溪南、后陈、上茭道、余家、王宅、桐琴(组合)、赵宅、东皋、泉三、蒋马洞、界首、俞源、陶宅、陶村、柳城(组合)、华塘、周处等21个村名列其中。
  第三节 党史
  工作机构
  武义县建立征集、整理、研究党史的机构在1959年与永康合并期间,称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挂靠县委办公室。1981年3月,建立中共武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县委直属的常设机构,列入编制,配备专职干部。1986年3月,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武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由县委政工副书记兼主任,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委办公室。1990年9月,办公室更名为中共武义县委党史研究室(事业编制)。1996年6月,县委机构改革与调整,县委党史研究室归口组织部管理。2003年5月,原组织部组织史办公室业务并入党史研究室,确定事业编制2名,职能是负责武义党史和组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宣传及编印等工作。
  史料征集
  1959年开始,主要是征集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2003年起,征集重点转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81年建立党史工作部门以后,持续有序地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查档案、走访老干部和知情人,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共征集党史资料2000多万字,向全国各地的有关老干部发信1701封,查阅了历史档案1241卷,摘录资料(卡片)7866张,取得当事人的证明222件。图片资料800余帧,整理党史人物、烈士传略30多篇,专题80多个。征集组织史资料上万份。所得资料横分文书档案、资料档案,纵列短期、长期和永久档案,予以规范立卷,并及时按规定移交县档案馆。移交档案中,计有文书档案19卷,组织史档案58卷,现有档案110卷,刊物(信息)资料计120卷,党史期刊90卷,党史书刊1800余册。武义党史资料的征集和管理工作,多次得到省党史研究室的表扬。
  党史宣传
  各个革命时期的大量史料文物,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进行宣传。
  1985年7月1日在县博物馆举办《中共武义县党史资料展览》。预展时,邀请曾在武义从事革命活动的前辈卜明、应飞、宣恩金、张之清、陶健、朱恒卿、陈仿尧等革命老前辈和金华地区各县党史办主任计30多人参加展前审查。博物馆展览结束后,10月5日起分批到各区社巡回展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
  1983年以后,县委党史研究室举办图片展览60多次,党史知识竞赛40多次,举办纪念座谈会、理论研讨会、地方党史讲座、党史报告会等130余次;编印《武义党史简报》30多期;拍摄《武义党的发展史》专题片4个、协助省电视台拍摄了《历史的丰碑》、《挺进师在浙西南》等电视片,先后由省电视台播出。新建的潘漠华、徐英烈士纪念馆,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0年修建徐英烈士陵墓及纪念亭。协助民政局修建县乡革命烈士纪念碑33座。举办武义解放40周年、50周年以及徐英、潘漠华、曾志达等武义著名烈士纪念会10多次。发挥了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到2005年止,共接待参观5万多人次。
  在宣传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摸清抗战时期宣平党组织情况,为组织部门提供证明材料,落实了40名地下党员的政策。为民政部门提供史料依据,追认了3名烈士。协助有关部门落实老红军、老党员、老游击队员政策120人,提供了200多份史料依据。
  党史编印
  1983年以后,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收集史料编印党史书籍12部,其中正式出版3部,内部出版9部。
  公开编写出版的《中共武义县党史大事记》,1994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记录了1926年8月武义第一个党支部诞生至1992年年底的66年的战斗历程。按党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党的创建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8个部分,计有13万字。
  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武义县组织史资料》(第一、第二卷),计85.6万字,由县委党史研究室执行编写,分别于1991年12月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记录了1926年8月至1993年12月的67年间中共武义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政权、军事、统一战线、群众团体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沿革和领导人名录。
  内部出版发行的有《烈士的丰碑》、《震撼武义的红军》、《武义县土改运动纪实》、《光辉的历程》、《潘漠华烈士传略》、《历史的转折》、《徐英烈士纪念文集》等。《徐英烈士纪念文集》22万字,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2004年9月出版,印刷两次,共6000册。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徐英少年时期到走上革命直至牺牲的全过程。徐英烈士是浙江省第四任省委书记,在浙江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中作过较大贡献,其事迹被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首批陈列。2003年的《新编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也是22万字,以党史研究室为主,组织部相关科室配合编写。至2005年年底,共印刷3次计1.5万册。该书由入党须知、文献资料、武义党史三大编组成,在介绍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工作有关文献外,记述了武义党组织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的发展过程和武义籍重要革命烈士人物。《中国共产党浙江省武义县组织史资料》第二卷,公开与内部出版共计2万余册。
  在内部出版的书籍中,《潘漠华烈士传略》、《烈士的丰碑》获省优秀党史成果三等奖。
  在1986年~2005年间,县党史研究室还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关于《武义农业股份制研究》、《丁哲人包产到户理论》、《谢康淦事件》、《下杨事件》等研究课题。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