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97.1
页数: 4
页码: 1090-10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发展情况。
关键词: 疾病防治 疾病 武义县

内容

传染病、地方病自古以后就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新中国成立之后,随卫生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之后,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已达消灭标准。
  霍乱防治1994年7月,1例在宁波确诊的霍乱病人输入柳城镇,防疫人员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服药、环境消毒、医学观察和卫生宣传等措施后,杜绝了二代病人的发生。2000年开始,全县开展霍乱和0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外环境监测,未检测到霍乱弧菌,至2005年未发。
  伤寒副伤寒防治1988年至1990年计有5例伤寒病例散发。2004年泉溪镇王山头村发生甲型副伤寒流行疫情,发病39人。是年制订了防治伤寒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伤寒监测与控制。2005年报告发病8例,发病率为2.44/10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防治1981年~2005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报告。1991年开展针对脊髓灰质炎防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搜索、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1985年开始使用A群流脑疫苗,1986年发病18人,死亡3人,发病率为5.79/10万。2004年,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2005年柳城镇、西联乡突发A群流脑局部流行疫情,报告确诊病例8例,发病率为0.82/10万,无死亡病例。
  麻疹防治1967年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注射麻疹疫苗之后呈下降趋势。1997年至1999年全县先后对2岁~14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至2004年年底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2005年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65例,发病率为19.79/10万,无死亡病例。
  狂犬病防治1984年至2005年,未有狂犬病病例报告。
  病毒性肝炎防治1979年发病率曾高达484/10万。其后绝对数有减,但仍居高位。1997年后,发病顺位居各种传染病之首。2005年,报告发病仍有290例,发病率为88.3/10万,其中甲肝9例,乙肝241例,丙肝1例,戊肝4例,未分型肝炎35例。
  1986年3月,开始对母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1992年武义县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新生儿实行“0·1·6”免疫程序接种疫苗。199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2周岁儿童实行常规接种。2002年10月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乙型脑炎防治自1968年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下降。1990年报告发病13例,死亡1例,发病率4.06/10万。1999年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2005年无病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80年代年均发病率5.07/10万。1999年全县发病16人,发病率4.87/10万,死亡1人。后呈下降趋势,2005年报告发病3例,发病率为0.19/10万,无死亡病例。
  百日咳防治自1952年开始陆续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白喉二联疫苗和三联(加破伤风)疫苗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报告病例16例,发病率5.15/10万,1991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降至0.19/10万,2005年报告发病1例,发病率为0.3/10万。
  痢疾防治1987年6月20日~28日,武义泽村初中发现首例病人,却未隔离治疗,致使289名师生中有54人发病。1991年报告739例,发病率228.36/10万,1993年至1996年在各种传染病中的发病顺位上升为第一位。1997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下降至51.18/10万,无死亡病例。2005年报告发病193例,发病率为58.76/10万。
  麻风病防治到2005年年底,全县共发现麻风病人57例,其中1980年~1989年6人,1990年~1999年7人,2000年~2005年1人。57例病人中死亡29人,治愈27人,现症病人1人。1991年经浙江省卫生厅考核,武义县达到省级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性病防治1988年,县卫生局下文建立县性病防治领导小组和诊断小组,开展全县的性病监测工作。是年,共发现性病88例(淋病86例,尖锐湿疣2例)。1995年,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开始报告梅毒,是年报告病例5例,发病率1.51/10万;2005年全县共报告性病6种382例,其中艾滋病2例,发病率0.6/10万;淋病133例,发病率40.49/10万;梅毒193例,发病率58.76/10万;生殖器疱疹8例,发病率2.43/10万;尖锐湿疣31例,发病率9.43/10万,非淋菌性尿道炎15例,发病率4.56/10万。
  丝虫病防治1957年武义县被划定为丝虫病流行县之一,全县有19个乡丝虫病流行。1958年后开展普查普治。1998年武义县通过金华市卫生局达标评审,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按照全县总人口1‰的比例对原病区村民开展监测工作,均未发现丝虫病例。
  疟疾防治80年代初开始对疟疾病人采取协定处方治疗和抗复发治疗。1989年经省、市考核验收,武义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病的标准》,1990年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武义县为基本消灭疟疾县。对外赴高疟区的人员返乡后开展病原检测和预防性服药。1994年发现4例病人,1999年发现1例,2004年发现2例,2005年发现2例,上述9例疟疾病人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简称地氟病。主要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据1984年普查显示,县内原邵宅乡界首、白阳、石桥头、东吴,原白溪乡乾口龙、万石院,原茭道乡蒋马洞等7个村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嗣后,7个病区村有4个已完成改水工程,2个在进行中。2003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非地氟病区村也有氟斑牙患病现象,2005年全县农村饮用水监测结果显示,有10个非病区村的饮用水氟含量超标。
  碘缺乏病防治1984年抽查34024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2480例,患病率7.29%。1985年普查277476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15039例,患病率5.4%,在34个乡镇中被划为重病区的7个、轻病区22个、非病区5个,普治1至4度病人14305例。1986年对重病区30岁以下人群和轻病区14岁以下人群及生理性肿大者和孕妇进行普治,共计93845人份。1987年3月起,实行全县食用碘盐,并在每年5月15日的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00年1月,通过金华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综合评估,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开展碘盐监测、8周岁~10周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调查和尿碘监测,碘盐合格率100%,居民食用盐抽查合格率年均97%,甲状腺肿大抽查均<10%,尿碘盐监测中位数(平均数)均>100ug/L。
  血吸虫病防治武义县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6年~2005年间,在血吸虫病历史疫区查螺面积共计575.9万平方米,投入工时共计2032752工。2000年~2005年间,检测14岁以下儿童计238人次,斑点金免疫渗虑法(DIGFA)检测(简称金标法)阳性19人,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测(简称粪检)全部阴性;成人受检人数为404人次,金标法阳性4人,粪检全部为阴性;外来人口341人次,粪检阳性1人,该人于2005年被发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经积极处理,及时控制了该例输入病例的二次传播。
  肺结核监测与控制1986年卫生部将肺结核列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1990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对宣武乡大莱村1609人开展抽样调查,查出病人11人。1995年全面启动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管理。2002年1月起,该项目转入“浙江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自2004年10月份起,启动“CIDA-WHO(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原来结核病控制项目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实行药品检查费用减免、强化DOTS(医务人员面视督导服药)策略。2005年,武义县结核病报告发病数311例,发病率94.44/10万,第一次上升到各种传染病排列顺位的首位。
  艾滋病监测与控制1987年武义县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2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武义县首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县第一人民医院亦随后建立。2002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协调小组,同年印发了《武义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0年)》。2005年,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VCT)。
  2004年首次在监管人员中检测出1例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年在白姆乡中宅村检测出1例HIV感染者。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监测人数2800多例,检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4月22日,县第二人民医院接诊4位发热病人,经初步诊断有“非典”疑似可能,随即向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下午,金华市相关专家赶赴二院会诊,初步认为1例为“非典”疑似病人。县卫生局立即启动“非典”应急处置预案。4月23日,县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非典”可疑病例。同日,省疾控中心专家到达,初步认定了2名“非典”疑似病人。4月24日晚,2名疑似病人转入中医院救治。经严密隔离观察和积极治疗,并经省、市两级专家组会诊,2名“非典”疑似病人均被排除“非典”,于5月6日治愈出院。
  在“非典”流行期间,全县通过设立留验站、家庭隔离形式,对来自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的人员、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等人员,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计有数百人。对外来人员和外出返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4200余人次。抽调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技术骨干组成救治队伍,腾空县二院住院部开辟隔离区,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流行,县政府成立了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制定了应急预案,配备了大量的消毒、防护、救治物品和设备。4月24日,县中医院将温泉保健康复中心腾空作为全县的“非典”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区。县卫生局相继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疫情监测网络;组织力量在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入口设立医学观察哨,严把疫情入口关;对学校、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面积达8.8万平方米;开展宣传教育,印发《非典防治手册》15万册,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一册,城镇、农民居民每户一册,张贴宣传画10980份,每个村、主要公共场所全部覆盖。此疫防控,武义实现了“争取不输入病人,确保不发生第二代病人,出现疫情不死人”的工作目标。
  禽流感防控2004年2月,毗邻武义的永康市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间疫情,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即制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预案”,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实施预检分诊制度,对全县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组织开展了应急队伍演练,并进行处置物资储备,开展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等工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处置禽间疫情4起。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