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预防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预防保健
分类号: R197.1
页数: 8
页码: 1090-109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卫生部门预防保健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预防保健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传染病、地方病自古以后就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新中国成立之后,随卫生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之后,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已达消灭标准。
  霍乱防治1994年7月,1例在宁波确诊的霍乱病人输入柳城镇,防疫人员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服药、环境消毒、医学观察和卫生宣传等措施后,杜绝了二代病人的发生。2000年开始,全县开展霍乱和0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外环境监测,未检测到霍乱弧菌,至2005年未发。
  伤寒副伤寒防治1988年至1990年计有5例伤寒病例散发。2004年泉溪镇王山头村发生甲型副伤寒流行疫情,发病39人。是年制订了防治伤寒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伤寒监测与控制。2005年报告发病8例,发病率为2.44/10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防治1981年~2005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报告。1991年开展针对脊髓灰质炎防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搜索、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1985年开始使用A群流脑疫苗,1986年发病18人,死亡3人,发病率为5.79/10万。2004年,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2005年柳城镇、西联乡突发A群流脑局部流行疫情,报告确诊病例8例,发病率为0.82/10万,无死亡病例。
  麻疹防治1967年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注射麻疹疫苗之后呈下降趋势。1997年至1999年全县先后对2岁~14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至2004年年底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2005年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65例,发病率为19.79/10万,无死亡病例。
  狂犬病防治1984年至2005年,未有狂犬病病例报告。
  病毒性肝炎防治1979年发病率曾高达484/10万。其后绝对数有减,但仍居高位。1997年后,发病顺位居各种传染病之首。2005年,报告发病仍有290例,发病率为88.3/10万,其中甲肝9例,乙肝241例,丙肝1例,戊肝4例,未分型肝炎35例。
  1986年3月,开始对母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1992年武义县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新生儿实行“0·1·6”免疫程序接种疫苗。199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2周岁儿童实行常规接种。2002年10月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乙型脑炎防治自1968年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下降。1990年报告发病13例,死亡1例,发病率4.06/10万。1999年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2005年无病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80年代年均发病率5.07/10万。1999年全县发病16人,发病率4.87/10万,死亡1人。后呈下降趋势,2005年报告发病3例,发病率为0.19/10万,无死亡病例。
  百日咳防治自1952年开始陆续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白喉二联疫苗和三联(加破伤风)疫苗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报告病例16例,发病率5.15/10万,1991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降至0.19/10万,2005年报告发病1例,发病率为0.3/10万。
  痢疾防治1987年6月20日~28日,武义泽村初中发现首例病人,却未隔离治疗,致使289名师生中有54人发病。1991年报告739例,发病率228.36/10万,1993年至1996年在各种传染病中的发病顺位上升为第一位。1997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下降至51.18/10万,无死亡病例。2005年报告发病193例,发病率为58.76/10万。
  麻风病防治到2005年年底,全县共发现麻风病人57例,其中1980年~1989年6人,1990年~1999年7人,2000年~2005年1人。57例病人中死亡29人,治愈27人,现症病人1人。1991年经浙江省卫生厅考核,武义县达到省级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性病防治1988年,县卫生局下文建立县性病防治领导小组和诊断小组,开展全县的性病监测工作。是年,共发现性病88例(淋病86例,尖锐湿疣2例)。1995年,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开始报告梅毒,是年报告病例5例,发病率1.51/10万;2005年全县共报告性病6种382例,其中艾滋病2例,发病率0.6/10万;淋病133例,发病率40.49/10万;梅毒193例,发病率58.76/10万;生殖器疱疹8例,发病率2.43/10万;尖锐湿疣31例,发病率9.43/10万,非淋菌性尿道炎15例,发病率4.56/10万。
  丝虫病防治1957年武义县被划定为丝虫病流行县之一,全县有19个乡丝虫病流行。1958年后开展普查普治。1998年武义县通过金华市卫生局达标评审,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按照全县总人口1‰的比例对原病区村民开展监测工作,均未发现丝虫病例。
  疟疾防治80年代初开始对疟疾病人采取协定处方治疗和抗复发治疗。1989年经省、市考核验收,武义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病的标准》,1990年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武义县为基本消灭疟疾县。对外赴高疟区的人员返乡后开展病原检测和预防性服药。1994年发现4例病人,1999年发现1例,2004年发现2例,2005年发现2例,上述9例疟疾病人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简称地氟病。主要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据1984年普查显示,县内原邵宅乡界首、白阳、石桥头、东吴,原白溪乡乾口龙、万石院,原茭道乡蒋马洞等7个村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嗣后,7个病区村有4个已完成改水工程,2个在进行中。2003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非地氟病区村也有氟斑牙患病现象,2005年全县农村饮用水监测结果显示,有10个非病区村的饮用水氟含量超标。
  碘缺乏病防治1984年抽查34024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2480例,患病率7.29%。1985年普查277476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15039例,患病率5.4%,在34个乡镇中被划为重病区的7个、轻病区22个、非病区5个,普治1至4度病人14305例。1986年对重病区30岁以下人群和轻病区14岁以下人群及生理性肿大者和孕妇进行普治,共计93845人份。1987年3月起,实行全县食用碘盐,并在每年5月15日的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00年1月,通过金华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综合评估,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开展碘盐监测、8周岁~10周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调查和尿碘监测,碘盐合格率100%,居民食用盐抽查合格率年均97%,甲状腺肿大抽查均<10%,尿碘盐监测中位数(平均数)均>100ug/L。
  血吸虫病防治武义县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6年~2005年间,在血吸虫病历史疫区查螺面积共计575.9万平方米,投入工时共计2032752工。2000年~2005年间,检测14岁以下儿童计238人次,斑点金免疫渗虑法(DIGFA)检测(简称金标法)阳性19人,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测(简称粪检)全部阴性;成人受检人数为404人次,金标法阳性4人,粪检全部为阴性;外来人口341人次,粪检阳性1人,该人于2005年被发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经积极处理,及时控制了该例输入病例的二次传播。
  肺结核监测与控制1986年卫生部将肺结核列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1990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对宣武乡大莱村1609人开展抽样调查,查出病人11人。1995年全面启动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管理。2002年1月起,该项目转入“浙江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自2004年10月份起,启动“CIDA-WHO(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原来结核病控制项目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实行药品检查费用减免、强化DOTS(医务人员面视督导服药)策略。2005年,武义县结核病报告发病数311例,发病率94.44/10万,第一次上升到各种传染病排列顺位的首位。
  艾滋病监测与控制1987年武义县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2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武义县首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县第一人民医院亦随后建立。2002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协调小组,同年印发了《武义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0年)》。2005年,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VCT)。
  2004年首次在监管人员中检测出1例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年在白姆乡中宅村检测出1例HIV感染者。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监测人数2800多例,检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4月22日,县第二人民医院接诊4位发热病人,经初步诊断有“非典”疑似可能,随即向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下午,金华市相关专家赶赴二院会诊,初步认为1例为“非典”疑似病人。县卫生局立即启动“非典”应急处置预案。4月23日,县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非典”可疑病例。同日,省疾控中心专家到达,初步认定了2名“非典”疑似病人。4月24日晚,2名疑似病人转入中医院救治。经严密隔离观察和积极治疗,并经省、市两级专家组会诊,2名“非典”疑似病人均被排除“非典”,于5月6日治愈出院。
  在“非典”流行期间,全县通过设立留验站、家庭隔离形式,对来自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的人员、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等人员,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计有数百人。对外来人员和外出返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4200余人次。抽调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技术骨干组成救治队伍,腾空县二院住院部开辟隔离区,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流行,县政府成立了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制定了应急预案,配备了大量的消毒、防护、救治物品和设备。4月24日,县中医院将温泉保健康复中心腾空作为全县的“非典”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区。县卫生局相继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疫情监测网络;组织力量在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入口设立医学观察哨,严把疫情入口关;对学校、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面积达8.8万平方米;开展宣传教育,印发《非典防治手册》15万册,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一册,城镇、农民居民每户一册,张贴宣传画10980份,每个村、主要公共场所全部覆盖。此疫防控,武义实现了“争取不输入病人,确保不发生第二代病人,出现疫情不死人”的工作目标。
  禽流感防控2004年2月,毗邻武义的永康市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间疫情,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即制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预案”,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实施预检分诊制度,对全县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组织开展了应急队伍演练,并进行处置物资储备,开展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等工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处置禽间疫情4起。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
  1987年10月,对全县乡(镇)企业开展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建立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档案,调查76家乡(镇)企业,职工4552人,其中生产工人4028人,接触有害因素2102人,有害作业点108个,主要有矽尘、水泥尘、煤尘、铅、铬、高温、噪音等。1988年在全县开展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全县尘肺病人多数在60年代~70年代致病(具体见本编第五章第二节《职业卫生》)。
  1986年至2001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开展了苯中毒、高温、辐射、噪音等因素监测,由于人员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基本委托市卫生防疫站进行。
  2004年后,由于县疾控中心设施未经资质认证要求,只能开展指令性业务和企业委托的职业健康体检。
  第三节公共卫生监测
  武义县已开展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有5类。医学人口监测(平均人口数、男性女性性别比)、出生监测(出生率、出生性别比和期望寿命)、死亡监测(监测区居民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监测(前五位死因顺位)、非传染性慢性病监测(冠心病急性事件报告发病率、脑卒中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意外伤害报告发病率和糖尿病报告发病率等)。
  1986年~1988年间全死因回顾调查1990年1月,组织50余名医务人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法开展了1986年~1988年间全死因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1986年~1988年,全县年死亡率分别为3.68‰、6.78‰和7.32‰,年平均死亡率7.07‰。平均期望寿命(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武义男性69.7岁,女性71.9岁;年均婴儿死亡率25.5‰、新生儿婴儿死亡率16.32‰。
  1990年~1997年卫Ⅲ项目疾病监测点1990年开始运行全国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Ⅲ项目)B领域(疾病监测与疾病预防)和C领域(健康教育)的工作,疾病监测区范围是桐琴、泉溪、芦北、项店、白溪5个乡镇,到1997年卫Ⅲ项目结束,随后加入浙江省省级疾病监测点。监测结果:1990年~1997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1∶1.07,年均出生率为12.53‰,婴儿死亡率年均26.94‰,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52.48/10万。1990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67.99岁,女性73.20岁;1993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68.62岁,女性72.69岁;1997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0.40岁,女性75.04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50.54/10万,恶性肿瘤年均发病率144.60/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1998年~2001年省级疾病监测点1998年,卫Ⅲ项目结束后直接转为省级疾病监测点,继续开展疾病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是:1998年—2001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1∶1.08,年均出生率8.28‰,婴儿年均死亡率18.65‰;居民年均死亡率655.34/10万。2001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2.08岁,女性77.23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73.49/10万,恶性肿瘤年均发病率152.74/10万,意外伤害年均发病率318.88/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由的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逐渐转向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2002年~2005年省级公共卫生监测区根据2001年省卫生厅《关于建立浙江省卫生监测区的通知》要求,2002年省级疾病监测区更名为公共卫生监测区,经省卫生厅抽样确定,新宅、俞源、柳城3个乡镇为公共卫生监测区。监测结果是:2002年~2005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为1∶1.13,年均出生率7.73‰,婴儿死亡率10.22‰;2003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1.11岁,女性76.50岁;2005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1.30岁,女性77.06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72.82/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140.89/10万,糖尿病年均发病率43.50/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仍为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第四节 儿童计划免疫
  武义县自1983年全面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后,经过普及、巩固、提高、深化四个阶段,正朝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免疫扩大规划(EPI)”目标发展。
  1988年4月,全县实行“四苗”、“六病(麻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保偿制,是年出生儿童入保率93%,一周岁儿童四苗基础免疫覆盖率99.86%。1992年3月,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91%。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2005年6月1日起全县接种第一类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苗和麻疹疫苗、新生儿乙肝疫苗、乙脑、流脑)由政府承担费用。
  1988年、1990年、1995年分别通过了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位和以乡镇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审评。1991年武义县建立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常规免疫接种监测系统。1999年,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推广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8月,武义县建立第一家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县卫生防疫站)。到2005年年底止,经省、市两级验审,全县“示范接种门诊”2家,“规范接种门诊”12家,占创建规范门诊的82.35%。据2005年年底统计,全县计划免疫工作人员31名,其中县级以上专业人员9名、乡镇防保人员22名。至2005年年底,全县疫苗冷链系统设备有低温冰箱3台、普通冰箱27台、冷藏冰箱1台、冷藏包44只、冰排291只。
  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纳入儿童基础免疫的“五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县“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8.27%,“四苗”(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34%。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9.54%、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14%、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90%、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8.47%,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83%,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第五节 牙病防治
  据区域调查牙病在武义患病率高达80%以上。1982年,县政府批准建立“武义县牙病防治所”。1986年,全县有牙科医生10人。
  1987年,县人民政府批转同意县卫生局《关于建立三级牙病防治网,加强牙病防治工作的报告》,成立县牙病防治办公室(1990年3月改称武义县牙病防治指导组),将发展牙防事业,建立以县牙防所为中心——县、区、乡三级牙病防治网,列入为全县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县卫生局将牙病防治工作列为医疗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了依靠农村医疗网络,发展牙病防治事业的规划目标。6月,县财政拨出专款1万元,由县卫生局在县卫校举办武义县第一期牙科专业培训班,学员40名,多系各区、乡(镇)卫生院卫技骨干。理论学习2个月,聘请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专家、教授编写教材和授课,临床实习6个月,分别落实在金华、兰溪、永康和县内9所医院进行。培训后,县卫生局给每个牙防网点配备了一整套简易的牙科器械,学员全部回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常见口腔疾病的补治、拔除和简单的镶牙服务。至此,武义县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县、区、乡三级牙病防治网,全县牙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由1∶3.1万提高到1∶0.49万,提前达到了卫生部提出的1∶1万的要求。
  1988年,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在学校和农村试行牙病统筹保健制,武义县牙防工作已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5月,浙江省牙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武义召开。1990年2月,武义县被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评为1989年度“全国爱牙日先进单位”。10月,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研讨会在武义县召开,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等出席,全国牙防组和来自各省、市卫生厅(局)、市(县)卫生局、医院等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确认武义为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四个模式之一,赞誉“武义县的初级口腔卫生保健为全国树立了榜样”。1995年,县牙防所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单位”,1996年,武义县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
  1997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县牙防所组建由11名口腔专业人员组成的“武义县牙病防治新长征扶贫巡回医疗队”,开展为期两年的巡回医疗服务,为全县42000多名在校学生和3000多名教师进行牙病的普查普治和口腔健康教育。1998年10月,卫生部召开“全国牙防新长征”总结表彰大会,武义县被评为“全国牙防新长征先进单位”(全国10家),被誉为“江南牙防一枝花”。是年,副县长傅美桃和县牙防所长何德文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个人”,并授予“全国牙防标兵”称号。2001年,武义县被全国牙防组授予2000年狮王全国牙防奖励基金一等奖,授予何德文“世纪牙防贡献奖”。
  第六节 妇女与儿童保健
  妇女保健
  为提高和普及住院接生率,开展了整顿农村接生员队伍,1986年,平原和交通方便的乡村的接生员产包予以回收,在偏远山区兴办了23个村妇产室。1988年全县村妇产室减至9个,全县新法接生率99.16%,1993年起达到100%;住院接生率83.5%,1995年起达到100%;新生儿破伤风病例1991年后则未出现。
  1987年在全县推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孕妇建卡率90.95%,早孕建卡率45.13%,产后访视率89.1%。同年,在桃溪、下杨、新宅3个区推行妇幼保健合同制,次年推至25个乡,825对夫妇与卫生院签订了妇幼保健合同。该年,全省产科质量检查,宣武乡卫生院得分为全市最高,县一院和桐琴区卫生院也名列全市前茅。
  1989年,制定实施了《武义县孕产妇保健保偿制试行办法》,对符合计划生育的孕产妇提供从妊娠之月到产后42天的系列化保健服务,全年共有851名孕产妇参加了保健保偿制。年内,先后建立了“妇幼保健协作小组”、“高危孕产妇抢救小组”和“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1992年建立高危孕妇报告制度,进一步严格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和监护。1993年制发《武义县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1996年,建立“武义县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聘请了母婴保健监督员,公布了首批33个《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许可证》单位和88名技术服务合格人员。是年,首次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的零记录。2002年,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进行重新认定,取消8家不具备条件单位的服务资格,认定了107名相关专业人员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
  1995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率先通过评审。次年,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通过评审,新宅和王宅中心卫生院、大田乡卫生院通过市级“爱婴卫生院”评估,至1999年,全县共有29所医院(卫生院)被评为“爱婴医院”或“爱婴卫生院”。
  2003年,实行了孕产妇系统管理统一建册制度。2004年成立武义县高危孕产妇管理中心,在县一院和县二院分别建立了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中心和分中心。母婴健康工程启动,制定了《武义县母婴保健工程项目计划书》,县政府与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签订了母婴健康工程责任书。
  1986年至2005年,县妇幼保健院累计妇检42419人次,检出患有妇女病的18240人次,平均患病率43%。
  儿童保健
  1985年10月县妇幼保健院开始对2岁~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986年19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兼职儿童保健医生,有15所卫生院为611名儿童建立了保健档案。同年8月,对泉溪乡328名小儿进行“四病”调查,查出贫血283人,佝偻病31人,肺炎26人,腹泻146人。1987年在全县开展0岁~7岁儿童体检,受检率50.4%,其中集体儿童受检率72.3%,有29个乡开设了儿保门诊。1990年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普遍开展了儿童保健门诊和婴幼儿系统管理。1995年,对县内全民、集体和县城个体办幼儿园首次进行考核验收,共检查各类幼儿园54所,对验收合格的5所幼儿园发放了合格证,对49所存在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1997年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检查,对全县372名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1998年在全县全面推行儿童保健保偿责任制。1986年儿童系统管理率7.8%,至2005年达到94.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4.7%。
  自1986年起,每年对托儿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健康检查,至2005年共体检116496人次。
  婚前保健
  1989年全县普遍开展婚前检查,27个乡卫生院共为1430对新婚夫妇进行了婚检。1992年,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联合行文,确定县妇保所、县二院、4个中心卫生院为婚检单位,发放了婚检许可证,12人取得了婚检合格证,年内有1840人接受婚检。1997年对非法开展婚前检查的大田乡卫生院和东风莹石公司职工医院依法进行了查处。2001年婚前医学检查定点单位由原来6家减为县妇保院、县二院2家。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出台,该条例不再将婚前医学检查作为婚姻登记的前置条件,参加婚前医学检查人数骤减,2005年全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56人,婚检率1.1%。
  第七节 社区卫生服务
  武义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于1998年开始试行。
  1998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之后,武义县开始推行“多湖模式”的卫生改革。县政府出台了“武义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12月,确定柳城、履坦两镇为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乡镇,开展农村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试点。是年,建立武阳镇金星村、柳城镇丰产村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9年,制订了《武义县推行“多湖模式”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城区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为群众提供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功能的,便捷、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要以个人为主体,服务入户到人,通过居民健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居民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通过家庭病床、电话咨询,定期随访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社区成员的医疗保健监护,并对不同人群突出不同的服务重点。”该实施方案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①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④妇女、儿童和老年保健;⑤常见家庭健康处理;⑥常见病、地方病的诊治;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连续性管理;⑧伤残康复指导和轻型精神病人管理。1999年7月21日至22日,金华市委、市政府在武义县召开全市推广“多湖模式”,深化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县长介绍了武义县推广“多湖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做法及进展情况。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柳城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王宅中心卫生院。是年,印发“武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全县规划设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8个。是年,全县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个,投入建站资金145.3万元,共有14596户,48071人享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制定《武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验收标准》,组织人员对全县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逐一考核验收,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人员、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是年11月在王宅中心卫生院召开了武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会,王宅、柳城、坦洪和白洋4个乡镇(街道)介绍交流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经验,重点推广开化县实行“驻村医生服务”工作的经验和“驻村联户”制度。
  2002年4月,制定并实施了武义县2001年~2005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建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武义县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武义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及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部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项目管理领导组织。
  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组建了王宅、泉溪两个社区卫生服务局域网,拥有21台终端设备。全县共完成4.8万人次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妇女病普查1.2万人次,签订居民保健合同1.6万份,开设家庭病床4359床日,出诊家访80512人次,转诊349人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5437人次,组织群众观看健康教育片、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162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5万余份。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