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编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908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三编 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0
页码: 1081-1110
摘要: 1986年之后,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成果渐显,群众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身心健康”有了基本条件;政府也有了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的物质基础,期间,卫生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卫技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升,历史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被消灭或得到控制,更多的社会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2005年,县域平均期望寿命由1982年的68.78岁上升到73.78岁。武义县卫生事业也面临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健康隐患,频繁的国际国内交往带来输入性疾病增加等新课题。是年8月,局党组改建为党委,下属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此外承担县红十字会、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等14个非常设机构的日常工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 武义县

内容

1986年之后,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成果渐显,群众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身心健康”有了基本条件;政府也有了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的物质基础,期间,卫生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卫技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升,历史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被消灭或得到控制,更多的社会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2005年,县域平均期望寿命由1982年的68.78岁上升到73.78岁。
  武义县卫生事业也面临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健康隐患,频繁的国际国内交往带来输入性疾病增加等新课题。
  第一章 机构与事业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县卫生局是主管全县卫生工作的县政府工作部门,1986年,全局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3人,党组成员共4人。1990年4月,设人事秘书股和业务股,6月,人事秘书股改称办公室。1996年县党政机构改革,归口管理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爱卫办)。内设机构增设计划财务科,核定行政编制11名(含爱卫办),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室领导3名。是年8月,局党组改建为党委,下属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
  2002年县机构改革,将卫生局原有的药政管理、药检职能划归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县药品监督检验所划归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原由县人事劳动局承担的职业卫生监察(包括矿山卫生监察)职能划入卫生局。职能调整后的卫生局内设办公室、业务科(县爱卫办)、法制监督科、财务审计科。机关编制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室领导4名。2005年年底编内干部中有党员9名,40周岁以下干部2名,大专以上7名,址在小南门路33号。
  县卫生局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履行卫生执法职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等工作;引导中医药的继承、创新;推行中西医结合。此外承担县红十字会、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等14个非常设机构的日常工作。1989年,县卫生局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爱牙日”活动先进单位;1996年,卫生部授予武义县“全国牙防先进县”荣誉称号,省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武义县“浙江省消灭血吸虫病先进集体”称号;省人民政府授予武义县2000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县”荣誉称号。
  第二节 县属医疗卫生单位
  县第一人民医院
  县第一人民医院是县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1991年5月被评为一级甲类医院。该医院为省级文明医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市级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是武义县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学、医疗急救、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老年康复和性病、艾滋病防治及临床检验中心。医院核定床位325张,设有12个病区、48个科室、40个专科专家门诊。2005年,有工作人员409人,卫生技术人员35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0人(含退休返聘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6人,有金华市名医4名,县级名医3名。
  1986年11月,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后住院大楼、急诊大楼和门急诊综合楼先后建成。至2005年,全院建筑面积34536平方米,固定资产7521.8万元。1997年起,医院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医院配备螺旋CT、数字化血管造影仪、数字化影像处理系统数字化胃肠摄影仪、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十二导联心电图仪、CP-QS产科中央监护系统、电腹水超滤系统、D28H3005+中央监护系统、电子胃镜、纤维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关节镜、纤维胆道镜、纤维乙状结肠镜、子宫镜、阴道镜、北美最佳2B麻醉机、纤维鼻咽喉镜、气压弹道碎石系统等医疗仪器设备。2000年12月,开通120急救寻呼系统,成立县120急救中心。2005年,门诊病人250482人次,住院病人8832人次,开展手术3579例。
  县第二人民医院
  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址在柳城。1993年9月,被评定为一级乙类医院。2002年11月,经金华市卫生局批复同意,增挂“武义县民族医院”院牌,是浙江省第一所民族医院。2005年,有工作人员109人,卫技人员9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核定床位10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放射科、手术室、药剂科、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等临床医技科室。
  医疗设备主要有:电脑病理切片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多功能床边监护仪、心肺功能检测仪、GE除颤机、GE全身CT、超声诊断仪、500毫安X光机、床头X光机、高压消毒锅、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电子胃镜、纤维直肠镜、微波治疗仪、牙科综合治疗椅、经颅多普勒检测仪等。
  县中医院
  县中医院址在壶山街149号。1987年3月由集体所有制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001年城市改造中迁至花园殿巷54号原武义宾馆。同年6月,位于武阳东路186号、建筑面积6735平方米的温泉保健康复中心落成,分两处开展医疗服务。1993年,医院评定为省标一级乙类中医院。1997年,评定为国标二级乙等中医院,该院也是省级文明中医院。2005年,医院有工作人员2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3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有金华市名医3人,县级名医5人)。核定床位150张,开放床位147张,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含手外)科4个病区;有23个科室。
  医疗设备主要有进口CT机、日本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潘太克斯电子胃肠镜、美国狼牌腹腔镜、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德国费森尤斯血液透析仪、美国GEB超、膀胱镜、支气管镜、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仪、肺功能仪、麻醉机、呼吸机等。2001年3月,开通96120急救服务电话,实行24小时免费接急危病人住院及孕妇分娩。2001年起,建立院内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电脑化管理。
  县妇幼保健院
  1986年时称县妇幼保健站,址在溪南街285号,1991年6月改称县妇幼保健所,1995年7月更名县妇幼保健院。1997年8月开设住院部,开展住院接生。有床位23张。
  2005年,有工作人员59人,卫生技术人员53人,其中副高职称3人。设有妇产科、儿科、孕保科、儿保科、男性保健科、皮肤性病科等临床科室和影像诊断、检验、药剂等辅助科室。医疗仪器有荧光电子阴道镜、红外线乳房透照仪、监护仪、经皮测黄疸仪、血球自动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X光机、黑白及彩色B超等。
  县牙病防治院
  县牙病防治院前身是1982年9月从县中医院牙科分出的武义县牙病防治所,为金华地区第一所牙病防治专业机构。建所时有4名卫生技术人员,普通牙椅3台。2005年3月,从壶山下街105号迁至城东路139号,更名为武义县牙病防治院,有医疗用房1000平方米,牙科综合治疗机18台及牙科X光机、洁牙机、机头高压消毒机等口腔医疗专业设备。有工作人员30人,卫生技术人员19人,其中主治医师9名,日门诊量100余人次。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是县防疫站,1978年5月,更名为县卫生防疫站。2002年9月,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址在江山新村二路2幢2号。该年,通过了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室验收,是县内第一家具备检测艾滋病抗体能力的实验室。2004年1月,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确认,正式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标志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社会出具的86项检测数据具备了合法公正的效力。2005年,有工作人员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人,设防疫科、公共卫生科、预防医学门诊、检验科、办公室5个科室,总占地面积2288平方米,综合楼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固定资产176.4万元,其中仪器设备60.2万元,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酶标仪、血球计数仪等,配备防疫用车2辆。
  县卫生监督所
  2002年9月,在原县卫生防疫站卫生监督科的基础上建立县卫生监督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5人。设有办公室、食品卫生监督、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等科室。该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行使公共卫生执法职能;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的行业规范行使执法职能。同时承担卫生法制、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和相关从业人员卫生法律及卫生知识培训、教育、考核;受理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等按卫生法律法规规定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负责卫生行政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行政控制措施的实施、处罚建议的提出,处罚决定的执行;负责卫生监督相关场所、产品样品的采集及现场卫生质量快速测定;负责危害公共卫生的中毒、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参与有关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等。
  县卫生进修学校
  位于环城南路249号。卫生进修学校系创办于1958年的武义县卫生学校改称(1981年)而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筑面积4057.6平方米,2005年有教职工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主要教学设施有人体骨骼标本、人体模型、各种局部解剖模型、急救复苏人体模型、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大型教学挂图及电化教育放像机等教学设备。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认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温州医学院本科教学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本科及大专教学点。学校2次被省总校评为“先进辅导站”。
  1986年春,开设护士专业自学考试。并先后开设过中药、妇幼保健、医学基础及职业高中、护士等班,学制都在1年以上,其中职业高中、护士和医士班学制为3年,毕(结)业学员202名。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为县红十字会举办汽车驾驶员卫生救护培训22期,培训1293人。1992年起,开设乡村医生培训班,共招收7届,总计培训乡村医生395人;1998年10月,开始承担全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2001年和2002年开展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招收学员64人,学制两年。2004年,开始进行大专、本科函授招生,开设临床、护理两个专业,有学员139人,其中大专77人,学制四年,本科62人,学制三年。至2005年年底,累计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07人次。
  县合医办
  2004年,武义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月相应建立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合医办),为县卫生局下属的全民所有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5年年底编制5名。址设卫生局内。其职责是:贯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合医委)的决定并负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暂行办法的具体实施;负责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做好基金预决算(草案)的编制及财务会计、内部审计;负责合作医疗定额以上医药费的审批、复核、报销及合作医疗有关的转院等审(核)批;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负责合作医疗证件的制作、发放与年检及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负责受理并调查处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的举报和投诉;负责对乡镇(街道)合作医疗管理组织的工作指导与督查;定期向社会公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定期向县合医委和上级合医办报告工作。
  第三节 乡镇(街道)卫生院
  1986年,全县共有桐琴、下杨、桃溪、新宅4个区卫生院,柳城、桐琴、履坦、王宅、桃溪5个镇卫生院和邵宅、寺前、桃溪滩、茭道、白溪、溪里、项店、芦北、泉溪、大田、新宅、宣武、明山、俞源、陶宅、白姆、要巨、后树、坦洪、云华、登云、泽村、大源、西联、新塘、竹客、三港、大溪口28个乡卫生院,实际在岗职工257人。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原桐琴、下杨、桃溪区卫生院改为东皋、王宅、桃溪中心卫生院,原新宅区卫生院改为大田乡卫生院岭下汤分院,原新宅乡卫生院扩建为新宅中心卫生院,被撤并的乡卫生院改建成分院。全县乡镇卫生院调整为中心卫生院4所,镇乡卫生院20所、镇乡卫生院分院12所。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被撤并的乡卫生院和分院被并入中心卫生院或乡镇卫生院;2005年,柳城畲族镇卫生院更名为柳城中心卫生院。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有东皋、王宅、新宅、桃溪、柳城5所中心卫生院,壶山、白洋、熟溪3所街道卫生院,泉溪、桐琴、履坦、茭道4所镇卫生院,白姆、坦洪、西联、大田、俞源、三港、大溪口7所乡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实际在岗职工有345人。
  1986年以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投入增大。1989年至1993年,先后完成了泉溪、新宅、三港、大源、明山、登云、寺前、竹客等卫生院门诊综合楼,王宅、桃溪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建设;1995年大田乡卫生院门诊楼交付使用,1996年柳城、西联卫生院门诊楼竣工。1997年,武义被列为省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26个项目县之一,省财政补助6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5万元,卫生部门自筹560万元,进行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至1999年,8个项目全部完成,改造面积6448平方米,新建了王宅、新宅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及宣武、坦洪、云华、大溪口、桐琴、白溪等卫生院门诊综合楼;1989年至1993年间,筹措资金100余万元,为20多所卫生院配备了B超仪,200毫安X光机,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验设备等医疗仪器。1997年至1999年,为乡镇(中心)卫生院装备了60余万元、160多台(件)医疗仪器。1995年,明山乡卫生院通过二级卫生院考核评审(武义县首家)。1998年,王宅中心卫生院通过三级、柳城镇和大田乡卫生院通过二级卫生院考核评审。至2005年,所有1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用上第三代医疗用房,能开展心电图、透视、B超等检查,大多数卫生院能开展三大常规、生化、血尿分析等临床检验项目。
  第四节 村、社区医疗机构
  1986年,全县有村级医疗点348个,其中集体办145个,个体办154个,乡镇卫生院设点11个,其他38个;有农村卫生工作者526人。
  1987年,开展乡村医生认定工作,共认定乡村医生477人。1988年,《武义县村级医疗保健站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开始试行,一个村(建制村)一般设一个保健站,配备1名~2名经过业务培训、考核合格、责任心强的乡村医生或乡村卫生员。1991年县卫生局根据《浙江省村卫生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村卫生室整顿验收,次年完成。时全县有村卫生室221个,其中合格的村卫生室147个。1999年,普遍实行乡(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有171家,按照“四有”(看病有登记、配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转诊有记录)、“六统一”(统一卫生工作制度、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药品采购、统一工作规范、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财务监管)的要求建设和管理。2004年,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开展了乡村医生执业考试,通过认定和考试,发放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书161本。2005年,全县有村卫生室173家。
  1998年,县政府下发《武义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是年12月,县第二人民医院在柳城镇丰产村建立了全县第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嗣后,武义城乡先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具体见本编第三章第七节《社区卫生服务》)。
  第五节 其他医疗机构
  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
  1986年全县有职工医院1所,厂矿、校医务室(所)29个,床位150张,从业人员140人。其中以东风莹石公司职工医院规模最大,有床位40张,职工104人,占地1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24平方米,主要以收治矽肺病人为主。1994年曾更名为东风莹石集团职工医院,2001年由于企业改制更名为武义县杨家医院,体制改为民营,有床位100张,工作人员30余名,仍以尘肺防治专业为主,同时开展综合性医疗服务。
  1990年,县卫生局制定了《社会医疗机构考核验收标准》,并开展检查验收,合格者发放《社会医疗机构注册证》,将社会医疗机构纳入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轨道。1991年1月,县卫生局公布了首批合格的30个社会医疗机构。2002年对全县医疗机构实行分类核定,厂矿校医务室被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05年年底,全县有厂矿校医务室31所。
  个体诊所
  1986年全县有117人申领了个体开业行医执照,其中中医22人,中药2人,西医17人,镶牙48人,草药22人,其他初级卫技人员6人。1990年,县政府批转实施县卫生局制定的《个体行医管理条例》,统一了个体诊所的门诊病历、处方、发票、日志和收费标准,并对3家不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给予吊销行医执照的处理。1994年对全县56家个体诊所进行全面考核,对11家无行医执照、易地开业的诊所分别作出停业和迁回原址的处理。199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个体诊所只能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执业,整顿后个体诊所数量减少。2005年年底,全县申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个体诊所共28家,其中城区20家、农村8家,西医内科诊所22家、中医诊所4家、妇科诊所1家、口腔科诊所1家,有从业人员38人。
  第六节 “卫生Ⅲ项目”
  项目简介
  1987年~1997年“卫生Ⅲ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促进了武义县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管理与业务水平。“卫生Ⅲ项目”即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项目,系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贷款发展卫生事业的第三个项目。1987年,国家卫生部确定浙江省金华市为全国3个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与实施试点地区之一,世界银行给予金华市卫生Ⅲ项目1090万美元贷款的支持,其中武义县为72万美元(期限20年),地方配套88万美元,合计相当于人民币594万元,根据规划,经费用于基本建设194万元,医疗设备138.6万元,培训费、活动费261.4万元。
  “卫生Ⅲ项目”内容包括卫生管理与改革、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急诊医疗服务、医院与医疗设施、康复医疗、医学教育、设备维修9大领域,62个子项目。
  为实施“卫生Ⅲ项目”,武义县专门成立县卫生工作委员会、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办公室,并根据“卫生Ⅲ项目”要求,各领域分别设立相应机构,分级领导、组织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
  卫生Ⅲ项目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县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和妇幼保健站的工作用房。县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1989年9月开始筹建,规划建筑面积为5864平方米,设病床300张,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利用卫生Ⅲ项目货款80.1万元)。1990年12月动工,1992年7月竣工。县妇幼保健站新建工作用房943平方米,总投资26万元(其中利用卫生Ⅲ项目贷款7.2万元),1990年7月动工,1991年5月竣工。
  同时还利用“卫生Ⅲ项目”经费添置了电视装置X线机、越野车、激光治疗等医用仪器设备。
  1989年4月,成立武义县吸烟与健康协会,开展反吸烟活动,每逢世界无烟日(5月31日),通过电视广播讲话、播放电视录像、印发《吸烟有害、危害健康》倡议书和《吸烟与健康》、《吸烟危害健康》等科普小册子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争创“无烟单位”和“无烟户”活动。医疗卫生单位首先作出禁止在会议室、门诊、病房、实验室等场所吸烟的规定。1990年4月,桐琴区项店乡茆角村建立健康教育监测点,宣讲吸烟危害,发动在校学生劝阻父母、亲友吸烟。同年6月,在金华市卫生防疫站举办的“卫生科普一条街”活动中,武义县的反吸烟宣传画被评为三等奖。
  1989年8月至10月间,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县人大主任作广播电视讲话,贯彻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武义县科技报》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4000余份。安排宣传车在县城及各乡镇农贸集市巡回宣传。向中、小学生发放卫生课本,开设卫生课。卫生局与县广播站合办《祝您健康》节目,每周2次,每次20分钟,宣讲卫生科普知识。
  1989年制订《武义县结核病防治5年规划(1989~1993)》,对结核病防治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1990年6月1日,桐琴卫生实验区的区、乡卫生院建立了意外伤害、中毒、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肿瘤、出生及死亡报告制度。随之,又建立了《武义县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中毒事件专题调查程序》及统一的疾病报告程序,要求各法定报告人统一使用“六卡四册”逐级上报,疾病管理走向系统化。
  1989年12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法(简称ICD-9),开展1986年至1988年间全死因回顾性调查。1990年1月,县卫生局建立县全死因调查技术指导小组,组织50余名医务人员,办班学习国际疾病分类法,并依此开展调查(2月结束)。1990年,在履坦、项店、壶山、白姆、竹客5个乡镇作了一次医学虫媒蚊子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调查,查出13个种类蚊子,以中华按蚊、三带咏库蚊、致倦库蚊为主,构成比分别为55.22%、32.78%、6.26%。在全县范围内,抽测了120个水样的碘含量,其中含碘值正常的有12个水样。
  1989年10月成立武义县康复医疗领导小组,11月原中医院康复科改建为武义县康复中心,是年举办了社区康复组长培训班,在原桐琴区项店乡举办了康复医学学习班,并在项店乡进行残疾人普查,查出残疾患者421人,占总人口的5.58%,其中精神残疾9人、视力残疾135人、听力残疾29人。是年,康复医疗活动展开,县康复中心选送2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到金华市康复中心矫治。1990年,全县共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199例,其中90%患者重见光明,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55例指令性任务。
  1997年年底,卫生Ⅲ项目实施完成。
  第二章 体制改革
  第一节 运行机制改革
  武义县医疗卫生运行机制的改革历经诸多尝试。1986年前,曾试点实施过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技术责任制、院(站)长负责制等。
  1986年9月,县第一人民医院试行院长负责制,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合同制。1987年10月,县卫生局在泉溪乡进行了乡管卫生院试点。是年,引进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尝试。同时改革了县、区医院的经营补助办法,县一医院改人头经费和床位补贴为任务补助,即根据床位开放日和门诊人次进行补助;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各区卫生院实行定额包干,超定额的业务收入按比例分成。1988年10月,县卫生局制定《武义县卫生系统实行院(站、所、校)长负责制暂行规定》,随后,县防疫站、县中医院相继实行了站、院长负责制。县一院、中医院、防疫站还实行了院(站)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至1990年,全县共有27个乡(镇)卫生院移交给乡(镇)政府管理,占全县卫生院总数的87.1%。
  1993年,武义县召开了首次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会议,把强化医疗卫生单位的内部管理作为医院改革的首要工作。重新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并对城乡部分医疗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县第二人民医院组织富余人员开办了卫生商行。
  1994年,县卫生局制定了《调整卫生事业经费补助办法》,对全民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事业费的补助,按各单位前三年补助占全县卫生经费比例的平均值确定补助比例;对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及中医中药分别按1%、2%及0.5%的比例安排专项补助经费。
  1998年,在县二院和大田乡卫生院进行了院长竞聘制的试点。在全系统41个单位全面推行了财务公开制度,局机关和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实行政(院)务公开制。2000年8月进行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公开招标,对桃溪滩乡卫生院实行了租赁经营。
  2001年,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控制卫生资源存量和增量。撤并6所卫生院、9所卫生院分院,将其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探索推行农村“三位一体”卫生综合改革,召开全县农村“三位一体”卫生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制定《武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验收标准》。对全县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逐一考核验收,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走上正轨。是年,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县级医院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制定了《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方案》,对县一院、二院、中医院和妇保院的药品收支执行“分季预留,按季上交,考核返还”办法。
  2002年,对全县医疗机构进行了分类核定,核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47家,营利性医疗机构23家。进行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卫生执法监督与其他卫生防病业务技术服务的合理分离。
  2003年,确定了以“动产卖断,不动产租赁”为主要形式,一院一策、因地制宜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策略,制定《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方案》。先后完成白洋街道卫生院、白溪社区卫生服务站、俞源乡卫生院、茭道镇卫生院和履坦镇卫生院的运行机制改革。
  2004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武义县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对1家县医院、9家卫生院实行了租赁制经营改革,对县第二人民医院及桃溪中心卫生院、王宅中心卫生院等9家卫生院实行了委托经营改革,6月底,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
  2005年,对租赁经营单位,规范了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奖励基金的分配制度,对院长工资总额实施限制;财政拨款的公用部分规定作为卫生院事业发展基金,人员经费专款专用,不作租赁人个人收入。对委托经营单位,明确业务收支考核指标,规定院长工资总额的上限。
  第二节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992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关于深化和加快卫生改革的“18条意见”。县一院试行了“点名手术”,将所得收入按比例分配给手术医师,同时探索后勤科室走经营型之路。县中医院和东皋中心卫生院、泽村卫生院等单位根据职工的岗位、贡献和服务态度等综合因素,拉开分配档次,东皋中心卫生院和柳城防保组举办与卫生产业有关的工副业,以工养医、以副补主的筹资渠道。
  1993年,县卫生局出台了新的改革方案:第一,在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破格低职高聘。第二,在医疗设备装备和基本建设方面实行择优扶持的原则。第三,在中心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开展了评选先进卫生院和优秀卫生院院长的活动,规定凡是评上先进卫生院和优秀卫生院院长的单位职工和院长将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内部破格低职高聘技术职称的重要参考条件。第四,建立了乡镇卫生院职工统筹医疗制度。县第一人民医院有组织地开展了点名手术服务。县第二人民医院制定了“效益工资考核办法”。县妇幼保健所制订了职工的奖金劳务费与工作量、质、德挂钩的改革方案。王宅中心卫生院实行了院科两级分配制,桃溪中心卫生院落实了创收计分、以分定奖的劳务费分配考核方案,其他若干乡镇卫生院也实行了工资和奖金浮动等多种改革形式。
  1994年,县中医院实行院科两级经济核算的改革实践,并把奖金劳务分配与医疗质量、业务实绩、床位使用率、周转率等指标相结合,采取公开招标形式对中西药品的采购实行承包经营,将放射、化验、制剂室以工作责任承包制方式经营。县第二人民医院对行政后勤科室实行“定编制、定岗位、定任务”的“三定”措施。县第一人民医院恢复行政查房制度。
  1995年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单位内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经营和管理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意见。县第一人民医院借鉴外地医院的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方案,实行了全院性的成本核算。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质量考核制度”,按综合考核分数决定科室奖金兑现比例。县中医院实行了“定额管理、科室核算、质量控制、超劳多提”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及分配办法。县卫生防疫站提出了二级聘任、优化组合,二级核算、科为基础,二级考核、全员管理,二级分配、效益挂钩,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施。县第二人民医院即于1999年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院内工资制,医院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
  2001年,县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对院领导、中层干部的竞聘,岗位变动率达47%,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至38岁,实行职工双向选择聘用、医院内部工资制;将膳食供应和保安工作交给社会机构承担。在县级医院实行了病人选医生制度,将每位医生的职称、专业特长、坐诊时间等上墙公布,方便病人选择。采用竞聘方式聘任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至2002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职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实施“院内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
  第三章 预防保健
  第一节 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传染病、地方病自古以后就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新中国成立之后,随卫生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之后,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已达消灭标准。
  霍乱防治1994年7月,1例在宁波确诊的霍乱病人输入柳城镇,防疫人员采取隔离治疗、预防服药、环境消毒、医学观察和卫生宣传等措施后,杜绝了二代病人的发生。2000年开始,全县开展霍乱和0157:H7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外环境监测,未检测到霍乱弧菌,至2005年未发。
  伤寒副伤寒防治1988年至1990年计有5例伤寒病例散发。2004年泉溪镇王山头村发生甲型副伤寒流行疫情,发病39人。是年制订了防治伤寒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伤寒监测与控制。2005年报告发病8例,发病率为2.44/10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防治1981年~2005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报告。1991年开展针对脊髓灰质炎防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搜索、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1985年开始使用A群流脑疫苗,1986年发病18人,死亡3人,发病率为5.79/10万。2004年,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2005年柳城镇、西联乡突发A群流脑局部流行疫情,报告确诊病例8例,发病率为0.82/10万,无死亡病例。
  麻疹防治1967年开始对7岁以下儿童注射麻疹疫苗之后呈下降趋势。1997年至1999年全县先后对2岁~14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至2004年年底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2005年全县报告麻疹发病数65例,发病率为19.79/10万,无死亡病例。
  狂犬病防治1984年至2005年,未有狂犬病病例报告。
  病毒性肝炎防治1979年发病率曾高达484/10万。其后绝对数有减,但仍居高位。1997年后,发病顺位居各种传染病之首。2005年,报告发病仍有290例,发病率为88.3/10万,其中甲肝9例,乙肝241例,丙肝1例,戊肝4例,未分型肝炎35例。
  1986年3月,开始对母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1992年武义县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新生儿实行“0·1·6”免疫程序接种疫苗。199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2周岁儿童实行常规接种。2002年10月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乙型脑炎防治自1968年使用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下降。1990年报告发病13例,死亡1例,发病率4.06/10万。1999年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2005年无病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80年代年均发病率5.07/10万。1999年全县发病16人,发病率4.87/10万,死亡1人。后呈下降趋势,2005年报告发病3例,发病率为0.19/10万,无死亡病例。
  百日咳防治自1952年开始陆续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白喉二联疫苗和三联(加破伤风)疫苗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86年报告病例16例,发病率5.15/10万,1991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降至0.19/10万,2005年报告发病1例,发病率为0.3/10万。
  痢疾防治1987年6月20日~28日,武义泽村初中发现首例病人,却未隔离治疗,致使289名师生中有54人发病。1991年报告739例,发病率228.36/10万,1993年至1996年在各种传染病中的发病顺位上升为第一位。1997年至2004年全县年均发病率下降至51.18/10万,无死亡病例。2005年报告发病193例,发病率为58.76/10万。
  麻风病防治到2005年年底,全县共发现麻风病人57例,其中1980年~1989年6人,1990年~1999年7人,2000年~2005年1人。57例病人中死亡29人,治愈27人,现症病人1人。1991年经浙江省卫生厅考核,武义县达到省级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性病防治1988年,县卫生局下文建立县性病防治领导小组和诊断小组,开展全县的性病监测工作。是年,共发现性病88例(淋病86例,尖锐湿疣2例)。1995年,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开始报告梅毒,是年报告病例5例,发病率1.51/10万;2005年全县共报告性病6种382例,其中艾滋病2例,发病率0.6/10万;淋病133例,发病率40.49/10万;梅毒193例,发病率58.76/10万;生殖器疱疹8例,发病率2.43/10万;尖锐湿疣31例,发病率9.43/10万,非淋菌性尿道炎15例,发病率4.56/10万。
  丝虫病防治1957年武义县被划定为丝虫病流行县之一,全县有19个乡丝虫病流行。1958年后开展普查普治。1998年武义县通过金华市卫生局达标评审,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按照全县总人口1‰的比例对原病区村民开展监测工作,均未发现丝虫病例。
  疟疾防治80年代初开始对疟疾病人采取协定处方治疗和抗复发治疗。1989年经省、市考核验收,武义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病的标准》,1990年省卫生厅正式下文,批准武义县为基本消灭疟疾县。对外赴高疟区的人员返乡后开展病原检测和预防性服药。1994年发现4例病人,1999年发现1例,2004年发现2例,2005年发现2例,上述9例疟疾病人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简称地氟病。主要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据1984年普查显示,县内原邵宅乡界首、白阳、石桥头、东吴,原白溪乡乾口龙、万石院,原茭道乡蒋马洞等7个村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嗣后,7个病区村有4个已完成改水工程,2个在进行中。2003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非地氟病区村也有氟斑牙患病现象,2005年全县农村饮用水监测结果显示,有10个非病区村的饮用水氟含量超标。
  碘缺乏病防治1984年抽查34024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2480例,患病率7.29%。1985年普查277476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15039例,患病率5.4%,在34个乡镇中被划为重病区的7个、轻病区22个、非病区5个,普治1至4度病人14305例。1986年对重病区30岁以下人群和轻病区14岁以下人群及生理性肿大者和孕妇进行普治,共计93845人份。1987年3月起,实行全县食用碘盐,并在每年5月15日的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00年1月,通过金华市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综合评估,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至2005年年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开展碘盐监测、8周岁~10周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调查和尿碘监测,碘盐合格率100%,居民食用盐抽查合格率年均97%,甲状腺肿大抽查均<10%,尿碘盐监测中位数(平均数)均>100ug/L。
  血吸虫病防治武义县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6年~2005年间,在血吸虫病历史疫区查螺面积共计575.9万平方米,投入工时共计2032752工。2000年~2005年间,检测14岁以下儿童计238人次,斑点金免疫渗虑法(DIGFA)检测(简称金标法)阳性19人,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测(简称粪检)全部阴性;成人受检人数为404人次,金标法阳性4人,粪检全部为阴性;外来人口341人次,粪检阳性1人,该人于2005年被发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经积极处理,及时控制了该例输入病例的二次传播。
  肺结核监测与控制1986年卫生部将肺结核列为重点控制疾病之一。1990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对宣武乡大莱村1609人开展抽样调查,查出病人11人。1995年全面启动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对肺结核病实行归口管理。2002年1月起,该项目转入“浙江省结核病控制项目”。自2004年10月份起,启动“CIDA-WHO(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项目”,在原来结核病控制项目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实行药品检查费用减免、强化DOTS(医务人员面视督导服药)策略。2005年,武义县结核病报告发病数311例,发病率94.44/10万,第一次上升到各种传染病排列顺位的首位。
  艾滋病监测与控制1987年武义县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2002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武义县首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县第一人民医院亦随后建立。2002年武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协调小组,同年印发了《武义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0年)》。2005年,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VCT)。
  2004年首次在监管人员中检测出1例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年在白姆乡中宅村检测出1例HIV感染者。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监测人数2800多例,检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4月22日,县第二人民医院接诊4位发热病人,经初步诊断有“非典”疑似可能,随即向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下午,金华市相关专家赶赴二院会诊,初步认为1例为“非典”疑似病人。县卫生局立即启动“非典”应急处置预案。4月23日,县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非典”可疑病例。同日,省疾控中心专家到达,初步认定了2名“非典”疑似病人。4月24日晚,2名疑似病人转入中医院救治。经严密隔离观察和积极治疗,并经省、市两级专家组会诊,2名“非典”疑似病人均被排除“非典”,于5月6日治愈出院。
  在“非典”流行期间,全县通过设立留验站、家庭隔离形式,对来自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的人员、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等人员,实施隔离医学观察的计有数百人。对外来人员和外出返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4200余人次。抽调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技术骨干组成救治队伍,腾空县二院住院部开辟隔离区,对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流行,县政府成立了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制定了应急预案,配备了大量的消毒、防护、救治物品和设备。4月24日,县中医院将温泉保健康复中心腾空作为全县的“非典”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区。县卫生局相继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疫情监测网络;组织力量在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入口设立医学观察哨,严把疫情入口关;对学校、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面积达8.8万平方米;开展宣传教育,印发《非典防治手册》15万册,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一册,城镇、农民居民每户一册,张贴宣传画10980份,每个村、主要公共场所全部覆盖。此疫防控,武义实现了“争取不输入病人,确保不发生第二代病人,出现疫情不死人”的工作目标。
  禽流感防控2004年2月,毗邻武义的永康市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间疫情,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即制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预案”,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实施预检分诊制度,对全县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组织开展了应急队伍演练,并进行处置物资储备,开展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等工作。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处置禽间疫情4起。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
  1987年10月,对全县乡(镇)企业开展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建立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档案,调查76家乡(镇)企业,职工4552人,其中生产工人4028人,接触有害因素2102人,有害作业点108个,主要有矽尘、水泥尘、煤尘、铅、铬、高温、噪音等。1988年在全县开展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全县尘肺病人多数在60年代~70年代致病(具体见本编第五章第二节《职业卫生》)。
  1986年至2001年,原县卫生防疫站开展了苯中毒、高温、辐射、噪音等因素监测,由于人员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基本委托市卫生防疫站进行。
  2004年后,由于县疾控中心设施未经资质认证要求,只能开展指令性业务和企业委托的职业健康体检。
  第三节公共卫生监测
  武义县已开展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有5类。医学人口监测(平均人口数、男性女性性别比)、出生监测(出生率、出生性别比和期望寿命)、死亡监测(监测区居民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因监测(前五位死因顺位)、非传染性慢性病监测(冠心病急性事件报告发病率、脑卒中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意外伤害报告发病率和糖尿病报告发病率等)。
  1986年~1988年间全死因回顾调查1990年1月,组织50余名医务人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法开展了1986年~1988年间全死因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1986年~1988年,全县年死亡率分别为3.68‰、6.78‰和7.32‰,年平均死亡率7.07‰。平均期望寿命(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武义男性69.7岁,女性71.9岁;年均婴儿死亡率25.5‰、新生儿婴儿死亡率16.32‰。
  1990年~1997年卫Ⅲ项目疾病监测点1990年开始运行全国综合性区域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Ⅲ项目)B领域(疾病监测与疾病预防)和C领域(健康教育)的工作,疾病监测区范围是桐琴、泉溪、芦北、项店、白溪5个乡镇,到1997年卫Ⅲ项目结束,随后加入浙江省省级疾病监测点。监测结果:1990年~1997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1∶1.07,年均出生率为12.53‰,婴儿死亡率年均26.94‰,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52.48/10万。1990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67.99岁,女性73.20岁;1993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68.62岁,女性72.69岁;1997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0.40岁,女性75.04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50.54/10万,恶性肿瘤年均发病率144.60/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1998年~2001年省级疾病监测点1998年,卫Ⅲ项目结束后直接转为省级疾病监测点,继续开展疾病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是:1998年—2001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1∶1.08,年均出生率8.28‰,婴儿年均死亡率18.65‰;居民年均死亡率655.34/10万。2001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2.08岁,女性77.23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73.49/10万,恶性肿瘤年均发病率152.74/10万,意外伤害年均发病率318.88/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由的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逐渐转向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2002年~2005年省级公共卫生监测区根据2001年省卫生厅《关于建立浙江省卫生监测区的通知》要求,2002年省级疾病监测区更名为公共卫生监测区,经省卫生厅抽样确定,新宅、俞源、柳城3个乡镇为公共卫生监测区。监测结果是:2002年~2005年间,男女性别比年均为1∶1.13,年均出生率7.73‰,婴儿死亡率10.22‰;2003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1.11岁,女性76.50岁;2005年全县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1.30岁,女性77.06岁,脑卒中年均发病率172.82/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140.89/10万,糖尿病年均发病率43.50/10万。死因顺位第一位仍为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第四节 儿童计划免疫
  武义县自1983年全面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后,经过普及、巩固、提高、深化四个阶段,正朝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免疫扩大规划(EPI)”目标发展。
  1988年4月,全县实行“四苗”、“六病(麻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保偿制,是年出生儿童入保率93%,一周岁儿童四苗基础免疫覆盖率99.86%。1992年3月,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91%。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2005年6月1日起全县接种第一类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苗和麻疹疫苗、新生儿乙肝疫苗、乙脑、流脑)由政府承担费用。
  1988年、1990年、1995年分别通过了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位和以乡镇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审评。1991年武义县建立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常规免疫接种监测系统。1999年,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推广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8月,武义县建立第一家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县卫生防疫站)。到2005年年底止,经省、市两级验审,全县“示范接种门诊”2家,“规范接种门诊”12家,占创建规范门诊的82.35%。据2005年年底统计,全县计划免疫工作人员31名,其中县级以上专业人员9名、乡镇防保人员22名。至2005年年底,全县疫苗冷链系统设备有低温冰箱3台、普通冰箱27台、冷藏冰箱1台、冷藏包44只、冰排291只。
  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纳入儿童基础免疫的“五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县“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8.27%,“四苗”(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34%。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9.54%、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14%、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90%、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8.47%,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83%,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第五节 牙病防治
  据区域调查牙病在武义患病率高达80%以上。1982年,县政府批准建立“武义县牙病防治所”。1986年,全县有牙科医生10人。
  1987年,县人民政府批转同意县卫生局《关于建立三级牙病防治网,加强牙病防治工作的报告》,成立县牙病防治办公室(1990年3月改称武义县牙病防治指导组),将发展牙防事业,建立以县牙防所为中心——县、区、乡三级牙病防治网,列入为全县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县卫生局将牙病防治工作列为医疗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了依靠农村医疗网络,发展牙病防治事业的规划目标。6月,县财政拨出专款1万元,由县卫生局在县卫校举办武义县第一期牙科专业培训班,学员40名,多系各区、乡(镇)卫生院卫技骨干。理论学习2个月,聘请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专家、教授编写教材和授课,临床实习6个月,分别落实在金华、兰溪、永康和县内9所医院进行。培训后,县卫生局给每个牙防网点配备了一整套简易的牙科器械,学员全部回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常见口腔疾病的补治、拔除和简单的镶牙服务。至此,武义县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县、区、乡三级牙病防治网,全县牙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由1∶3.1万提高到1∶0.49万,提前达到了卫生部提出的1∶1万的要求。
  1988年,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在学校和农村试行牙病统筹保健制,武义县牙防工作已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5月,浙江省牙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武义召开。1990年2月,武义县被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评为1989年度“全国爱牙日先进单位”。10月,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研讨会在武义县召开,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等出席,全国牙防组和来自各省、市卫生厅(局)、市(县)卫生局、医院等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确认武义为全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四个模式之一,赞誉“武义县的初级口腔卫生保健为全国树立了榜样”。1995年,县牙防所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单位”,1996年,武义县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
  1997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县牙防所组建由11名口腔专业人员组成的“武义县牙病防治新长征扶贫巡回医疗队”,开展为期两年的巡回医疗服务,为全县42000多名在校学生和3000多名教师进行牙病的普查普治和口腔健康教育。1998年10月,卫生部召开“全国牙防新长征”总结表彰大会,武义县被评为“全国牙防新长征先进单位”(全国10家),被誉为“江南牙防一枝花”。是年,副县长傅美桃和县牙防所长何德文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个人”,并授予“全国牙防标兵”称号。2001年,武义县被全国牙防组授予2000年狮王全国牙防奖励基金一等奖,授予何德文“世纪牙防贡献奖”。
  第六节 妇女与儿童保健
  妇女保健
  为提高和普及住院接生率,开展了整顿农村接生员队伍,1986年,平原和交通方便的乡村的接生员产包予以回收,在偏远山区兴办了23个村妇产室。1988年全县村妇产室减至9个,全县新法接生率99.16%,1993年起达到100%;住院接生率83.5%,1995年起达到100%;新生儿破伤风病例1991年后则未出现。
  1987年在全县推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孕妇建卡率90.95%,早孕建卡率45.13%,产后访视率89.1%。同年,在桃溪、下杨、新宅3个区推行妇幼保健合同制,次年推至25个乡,825对夫妇与卫生院签订了妇幼保健合同。该年,全省产科质量检查,宣武乡卫生院得分为全市最高,县一院和桐琴区卫生院也名列全市前茅。
  1989年,制定实施了《武义县孕产妇保健保偿制试行办法》,对符合计划生育的孕产妇提供从妊娠之月到产后42天的系列化保健服务,全年共有851名孕产妇参加了保健保偿制。年内,先后建立了“妇幼保健协作小组”、“高危孕产妇抢救小组”和“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1992年建立高危孕妇报告制度,进一步严格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和监护。1993年制发《武义县母婴保健保偿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1996年,建立“武义县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委员会”,聘请了母婴保健监督员,公布了首批33个《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许可证》单位和88名技术服务合格人员。是年,首次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的零记录。2002年,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进行重新认定,取消8家不具备条件单位的服务资格,认定了107名相关专业人员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
  1995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率先通过评审。次年,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通过评审,新宅和王宅中心卫生院、大田乡卫生院通过市级“爱婴卫生院”评估,至1999年,全县共有29所医院(卫生院)被评为“爱婴医院”或“爱婴卫生院”。
  2003年,实行了孕产妇系统管理统一建册制度。2004年成立武义县高危孕产妇管理中心,在县一院和县二院分别建立了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中心和分中心。母婴健康工程启动,制定了《武义县母婴保健工程项目计划书》,县政府与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签订了母婴健康工程责任书。
  1986年至2005年,县妇幼保健院累计妇检42419人次,检出患有妇女病的18240人次,平均患病率43%。
  儿童保健
  1985年10月县妇幼保健院开始对2岁~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986年19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兼职儿童保健医生,有15所卫生院为611名儿童建立了保健档案。同年8月,对泉溪乡328名小儿进行“四病”调查,查出贫血283人,佝偻病31人,肺炎26人,腹泻146人。1987年在全县开展0岁~7岁儿童体检,受检率50.4%,其中集体儿童受检率72.3%,有29个乡开设了儿保门诊。1990年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普遍开展了儿童保健门诊和婴幼儿系统管理。1995年,对县内全民、集体和县城个体办幼儿园首次进行考核验收,共检查各类幼儿园54所,对验收合格的5所幼儿园发放了合格证,对49所存在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1997年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检查,对全县372名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1998年在全县全面推行儿童保健保偿责任制。1986年儿童系统管理率7.8%,至2005年达到94.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4.7%。
  自1986年起,每年对托儿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健康检查,至2005年共体检116496人次。
  婚前保健
  1989年全县普遍开展婚前检查,27个乡卫生院共为1430对新婚夫妇进行了婚检。1992年,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联合行文,确定县妇保所、县二院、4个中心卫生院为婚检单位,发放了婚检许可证,12人取得了婚检合格证,年内有1840人接受婚检。1997年对非法开展婚前检查的大田乡卫生院和东风莹石公司职工医院依法进行了查处。2001年婚前医学检查定点单位由原来6家减为县妇保院、县二院2家。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出台,该条例不再将婚前医学检查作为婚姻登记的前置条件,参加婚前医学检查人数骤减,2005年全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56人,婚检率1.1%。
  第七节 社区卫生服务
  武义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于1998年开始试行。
  1998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之后,武义县开始推行“多湖模式”的卫生改革。县政府出台了“武义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12月,确定柳城、履坦两镇为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乡镇,开展农村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试点。是年,建立武阳镇金星村、柳城镇丰产村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9年,制订了《武义县推行“多湖模式”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城区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为群众提供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功能的,便捷、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要以个人为主体,服务入户到人,通过居民健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居民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通过家庭病床、电话咨询,定期随访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社区成员的医疗保健监护,并对不同人群突出不同的服务重点。”该实施方案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①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④妇女、儿童和老年保健;⑤常见家庭健康处理;⑥常见病、地方病的诊治;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连续性管理;⑧伤残康复指导和轻型精神病人管理。1999年7月21日至22日,金华市委、市政府在武义县召开全市推广“多湖模式”,深化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县长介绍了武义县推广“多湖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做法及进展情况。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柳城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王宅中心卫生院。是年,印发“武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全县规划设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8个。是年,全县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个,投入建站资金145.3万元,共有14596户,48071人享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制定《武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验收标准》,组织人员对全县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逐一考核验收,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人员、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是年11月在王宅中心卫生院召开了武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会,王宅、柳城、坦洪和白洋4个乡镇(街道)介绍交流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经验,重点推广开化县实行“驻村医生服务”工作的经验和“驻村联户”制度。
  2002年4月,制定并实施了武义县2001年~2005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建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武义县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武义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及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部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项目管理领导组织。
  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组建了王宅、泉溪两个社区卫生服务局域网,拥有21台终端设备。全县共完成4.8万人次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妇女病普查1.2万人次,签订居民保健合同1.6万份,开设家庭病床4359床日,出诊家访80512人次,转诊349人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5437人次,组织群众观看健康教育片、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162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5万余份。第四章医疗
  第一节 医疗队伍
  1986年,武义县卫生系统职工总数为959人,其中技术人员791人(中医98人、西医师116人、护师17人、西医士111人、护士86人、助产士16人)。卫技人员与全县总人口之比为25.5/万。后经招收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安置部队转业(复员)卫生人员、选拔录用乡村医生等途径,医疗队伍逐年发展和壮大。
  1987年,卫生技术职称评定纳入国家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序列。同年,武义县成立初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开始实行卫生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至1990年,全县有708人取得卫生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其中士级290人,师级242人,中级167人,副高级9人。副高以上职称集中于县第一人民医院,中级卫技人员有78%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2%在区、乡卫生院。1994年,时任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程洪智被评聘为武义县首位主任医师;1996年被评为首批金华市名医。
  1994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专门性法律法规,实行医护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及注册制度。护士执业资格认定及注册制度始于1994年,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注册执业护士356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12人,乡镇卫生院42人。医师执业资格认定及注册制度始于1999年,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注册执业医师716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00人,乡镇卫生院216人。乡村医生资格认定及注册制度始于2005年,是年全县共有注册乡村医生174人,其中村卫生室167人,社区卫生服务站7人。
  至2005年年底,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拥有在编职工1173人,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818人,乡镇卫生院355人(详见附表)。
  第二节 医疗业务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80年代末期起,武义县各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1990年,县级医院都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对该单位医疗质量的指导和监督。至2005年,县卫生系统成立了护理质控中心、病历管理质控中心、院感(院内感染)管理质控中心、急诊管理质控中心、血液管理质控中心和药事管理质控中心等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同时,县卫生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提高医疗质量活动。1989年,县级医院开展以“优质医疗,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百日双优”竞赛活动。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并提出科技兴院口号,是年开展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研究70多项;同年,各医疗单位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的病案首页和执行新的病历书写规范。1997年,开展“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主题活动,各医疗单位均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和考核标准以及医疗技术规范;县一院推行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系统性服务的整体护理活动。2002年,开展“创满意工程”活动,各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测评均达到90%以上。2004年开展“医疗质量规范年”活动,是年10月开展“病历书写质量月”活动。2005年,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医疗急救管理80年代起,武义县加强了医疗急救体系建设。1986年,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全县21个医疗单位的夜间急诊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1987年,县卫生局制定统一的急诊抢救工作程序、病历和处方书写规范,并将实施情况列为各医疗单位考绩内容。1989年,成立“武义县高危孕产妇抢救小组”和“武义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1997年8月,县第一人民医院投资64万余元,建立危重病人监护中心(ICU)。2000年,县第一人民医院成立急救中心,开通120急救热线和急救“绿色通道”。2001年,县中医院开通96120急救热线。至2005年,全县共配备了急救车辆15辆。
  医疗安全管理1987年9月,武义县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由13名委员组成。是年,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制定完善了医疗事故差错登记处理制度。1989年8月,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认定一起医疗技术事故。2005年建立医疗纠纷、事故评议制度。
  药事管理2001年以前,全县药品主要以各医疗机构自行组织采购为主。2001年7月,成立医疗机构药品联合招标采购领导小组,药品使用量较大的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15所医疗机构被确定为首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单位,是年共组织进行了抗感染药、心血管药、消化类药等3大类62个品种药品的公开招标采购,药品采购价格降幅达47%。2002年,各医疗单位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2003年7月,县属医疗机构大输液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采购价格降幅达42%。2004年1月,县级医疗机构执行药品价格顺加作价制度;4月,县级医疗机构首次参加金华市卫生局组织的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7月,组织专家对全县18家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检查。2005年4月,成立武义县药事质控中心;10月,县麻醉药品使用登记系统正式启用,14家医疗机构获准在网上直接办理麻醉药品门诊专用病历。
  血液管理1994年3月,县第一人民医院成立血库,对献血员进行表面抗原、肝功能、血型检测后开展输血业务。1995年1月,加强县第一人民医院血库规范化建设,增加对献血员的艾滋病、丙肝、梅毒等项目检测;同年,县二院、中医院也相继开展了输血业务。2000年2月,全县医疗用血统一由金华市中心血站供应,停止医疗机构直接采血。同年,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先后组织无偿献血3次,献血人数775人次,献血量占全县临床用血量的23%。2001年,先后组织3次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培训,共有236人次医务人员参加学习。至2005年年底,共组织无偿献血活动121次,43210人次参加了献血,献血量达412升,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100%,并连续4年被省政府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县称号。
  第三节 中医药
  1986年以前,武义县公立卫生机构都设有中药房,并配备有中医药工作人员。县中医院即是全县唯一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
  2002年起,个私企业涉足武义县中医药行业。2003年金华市太和堂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在县城温泉路首开连锁店,经营中、西药零售业务。之后,相继有金华市尖峰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金华市泰来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金华市九德堂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等来武义县城及柳城、王宅、桐琴、泉溪等地开设连锁店,至2005年年底,共有18家连锁店有中药零售业务,另有武义县医药公司所属中药店16家,单体店3家,共计中药店37家;个体中医诊所2家,分别开业于县城和柳城镇;全县中级以上职称中医人员39名,其中主任中医师2人,副主任中医师17人,主治中医师20人。1995年,县中医院舒灯红被评为第一批金华市名中医,2003年被评聘为主任中医师,是武义县第一位正高职称的中医工作者。
  第四节 学术团体
  武义县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省武义县分会成立于1979年4月,1986年10月和1998年12月历二次换届改选。学会主要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科普宣传等活动。自2001年起,县医学会每年组织医疗队赴乡镇开展下乡义诊活动,累计下乡280人次,义诊1160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21500份。自2003年起,学会共申请医学科研立项14项,其中由县第一人民医院组织开展的“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变化与迟发性颅内血肿关系”项目科研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学会每年组织开展疑难病历讨论活动。届内,学会年均组织全县初级卫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600人次,参加率达85%以上。2005年,学会组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70余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质控会议、培训班等110余人次,外派进修50余人,举办《现代医学与急救》、《成分输血和安全用血》、《传染病防治知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霍乱防治知识》等主题讲座10余次,听众3000余人次,该年会员共发表论文120多篇。至2005年年底,学会拥有会员30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69名。
  武义县中医药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武义分会成立于1982年1月,后最终更名为武义县中医药学会。1990年,学会组队参加金华市首届中医知识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95年,学会组织编写了6万余字的《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专辑》一书。至2005年止,中医药学会历5次换届改选,第五届会员80人。
  武义县护理学会前身是县医学会护理学组。60年代为30多人,2001年发展到287人。2001年5月,武义县护理学会成立,首批会员68人。2005年年底止,县护理学会共有会员24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以上4名。
  第五节 医学教育与科研
  医学教育1986年,武义县卫生进修学校与武义第三中学联合开办职业高中医士班,有学员64名。同年,成立武义县中等医学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挂靠县卫校)。1988年,县首届个体医生学习班开学,有学员17人。同年8月,首批职业高中护士班毕业,58名学员走上工作岗位。1990年9月,县首批中医大专自学考试辅导班开学,有学员23人。1992年,县首批护理大专自学考试辅导班开学,有学员19人。同年,成立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武义辅导站,11月,首届乡村医生培训班开学,学制3年,有学员65人。1998年10月,县继续医学教育中心成立,挂靠县卫校。1999年5月,举办县首期“全科医学基础与临床培训班”,有学员35名。2001年9月,县首届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班开学,有学员24人。2004年,县卫生进修学校被确定为再就业培训基地并正式挂牌。2005年,县卫生进修学校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合作,成立成人教育基地,开展大专班、本科班函授。
  医学科研及成果1988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同年,该院成功抢救一例因车祸致重度脑挫伤持续昏迷4个多月的病人。1989年1月5日,县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一例重2千克的巨脾切除手术。5月6日,原邵宅乡王村、朱村83名村民吃了沙门氏菌感染的牛肉中毒,经该院成功救治,无一例死亡。8月10日,该院首次为一出生15天的婴儿实施嵌顿疝手术。同年,县中医院朱天芬医师研制的“白内障摘除器”获国家专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91年2月7日,县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开展股动、静脉瘤切除加血管移植手术。1992年1月,该院利用肺动脉插管,开展首例肺癌病人的化疗治疗获得成功。1994年10月,县第二人民医院“硬膜外复合氯胺酮麻醉11例效果观察”获全国华佗杯二等奖。1997年6月,县第二人民医院“胃B超造影剂选择研究”获全国华佗杯一等奖。1998年12月,县第一例早产3个月的超体重三胞胎新生儿,经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治疗40天后健康出院。2000年6月,县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开展胆囊、胆结石、子宫肌瘤等腹腔镜下手术项目。2001年12月2日,县中医院首例脑肿瘤摘除手术获得成功。2002年,县第二人民医院始开展畲医畲药的研究。2002年11月,县中医院开展了境内首例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2004年,县中医院成功开展全国第三例,全省首例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2004年8月,县中医院完成“可冲洗尿道的导尿管预防留置尿管所致逆行尿路感染的研究”的医学科研项目,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县第一人民医院仅2002年~2005年间,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有126篇。
  第五章 卫生监督
  第一节 食品卫生
  1986年7月,县政府主持召开食品卫生联席会议,县人大组织代表视察壶山镇食品卫生,检查饮食摊192家。1987年5月,组织食品卫生知识竞赛,并选拔代表参加金华市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竞赛,取得全市第一名。1987年~1990年举办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29期,有1182人次参加,印发各种食品卫生资料5950余份,依法进行食品卫生监督9422户次,行政处罚189户次,销毁变质过期食品8804千克,罚款10565元。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25880人次,受检率95%以上,查出五病(肝炎、痢疾、肺结核、伤寒、皮肤病)275人,并依法监督其调离原岗位。抽样监测食品3410份,合格2743份,合格率80%,比执法前的1982年提高30.2%。新发卫生许可证2690份,发证、验证率为98%。
  1991年,在壶山镇创建食品卫生一条街活动,在柳城创建食品卫生示范镇活动。增设消毒炉、篓50套,保洁柜5只,工作衣帽107套,食品夹150只。次年,对16类食品计417份样品进行检测,合格351份,合格率为84%。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实施10周年,县人大代表视察武阳镇、柳城镇、王宅镇食品卫生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知识竞赛,参加竞赛1.5万人。县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饮食行业管理、消毒管理的通告》。
  1994年,对学校配餐的卫生实施专门管理,县卫生局、县教育局联合召开防止食物中毒工作会议,组织检查组对武阳镇、柳城镇等18所中、小学校及学校周围的食品商店进行了卫生监督检查。同年,对武阳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面大检查。全年平均每月监督检查203户次,平均每个卫生监督员检查348户次。
  1995年,在武义县举办第一届“温泉节”期间,卫生监督员分片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宾馆、饭店的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确保了“温泉节”期间的食品安全。次年,组织卫生监督员对每一食品经营户进行连续监督,共查处了21家严重违法行为的经营单位,罚款额6900元,销毁伪质食品300千克。
  1997年8月份因天气炎热引发了2起食物中毒事件,卫生部门随即组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抢救病人,食物中毒及时得到控制,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宣传。
  1998年7月,对城区范围内的各餐饮单位、个体摊点进行食(饮)具消毒效果检测,检测的512份样品中,合格234份,合格率45%。
  2000年全年检查户次7000余家,监督户数3000多家,监督覆盖面达100%,重点开展了:①鲜牛乳的专项整治;②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量的监测;③夏秋季海水产品致病菌监测;④对全县61所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及副食品店的专项整治;⑤进行食用油、大米及有毒黑瓜子的专项检查。次年,对县城菜场内销售的蔬菜进行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阳性的82千克蔬菜现场予以没收、销毁。
  2002年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监督检查7000余户;没收销毁伪劣食品3500余千克,价值约3.6万元;行政处罚11户,共计罚款6000余元;抽检各类食品325份,合格295份,合格率91.05%。开展了以各类奶粉、儿童食品、调味品、肉制品、桶装水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整治活动。
  2003年4月,武义县出现“非典”疑似病人,为之设立5个应急预备卫生监督小组,以食品、公共场所、学校、医疗等行业为重点,开展预防“非典”的专项监督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监督检查2000余户次。是年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为中心,全年出动执法人员3500余人次,监督检查5200余户;没收销毁伪劣食品1000余千克,价值约1.1万元;行政处罚198户次,其中一般行政处罚19户次,简易处罚179户次,罚款计41080元;抽检各类食品及食品包装容器175份,合格165份,合格率93.02%。新发卫生许可证1137本,完成卫生许可证年检2105份,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约5400人。
  2005年,组织召开餐饮业卫生规范宣传贯彻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会议,对城区19家大中型餐饮单位进行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评定工作。春节前开展以“保障年夜饭安全卫生”为主题的“卫监1号”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4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85户次,查获违法食品55千克。同年开展以“规范许可条件,严格准入门槛”为主题的“卫监3号”行动。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县168家农村食品“放心店”进行了考核验收。
  第二节 职业卫生
  1987年10月,县乡镇企业局、卫生局根据卫生部、农牧渔业部通知,组织了企业劳动卫生调查并建立了档案,调查了76家乡(镇)企业、4552名职工,其中4028名是生产工,接触有害因素2102人,占生产工人总数52.2%。有害作业点108个,其中有矽尘、水泥尘、煤尘、铅、铬、高温、噪音等,主要危害是矽尘。接触矽尘职工513人,占接触有害因素工人的24.4%。检测尘毒样品36份,合格12份,合格率33.3%。主要尘毒作业点38个,监测14个,监督率36.8%。对接触矽尘职工606人作了健康体检,受检率69.1%,作X光线摄片检查矽肺419人,检出矽肺0期~Ⅰ期矽肺85人,I期矽肺患者4人,Ⅱ期矽肺2人。对查出的矽肺病人,分别向有关企业建议:(1)给矽肺患者适当休息,疗养和治疗;(2)适当减轻劳动强度;(3)调换工作岗位。
  1988年11月,开展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证实,全县尘肺病人多数在60年代~70年代初得病,系手工式采矿作业、防护条件差所致。以后逐步改干式为湿式除尘,发病率即下降,并基本得到控制。
  1990年,全县各厂矿企业中,查明有毒物、粉尘、物理因素三类15种有毒物质。毒物类有氰化物、铬化物、铅、苯、氯、汞、氨、汽油;粉尘类有矽尘、泔矽法、水泥尘、电焊尘;物理因素有高温、辐射、噪声等。
  1991年,对厂矿企业粉尘实施监测,据县属企业36个作业点的114只样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44.4%、66.7%;乡镇企业12个作业点26只样品,合格率分别为75%、73%;对8家砖瓦厂和2家陶器厂的高温作业场所进行高温测定,窑炉工和加煤工操作时的温度高达44~50℃。
  1992年,全县共有县属厂矿46家,有毒、有害因素作业点有232处,监测79处(监测覆盖率为34%),合格点51处(合格率为64%)。其中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分别为51%、95%、62%。乡镇企业5家,有害因素作业点21处,监测12处,合格11处(合格率为91%)。对从事有害作业的794人进行了健康检查,检出职业病患者2人。
  1993年,对有害因素种类和55家企业进行了建档(建档率96.5%)。档案统计共有有害作业点187个,实施有害作业工人3037人。其中粉尘点75个839人;毒物点38个395人;物理因素点74个1836人。
  1994年,对县水泥厂24个粉尘作业点的50只样品测定,合格作业点5个,合格样品15只,作业点与样品的合格率均低于国家标准。对1307名接触尘毒工人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新发生职业病患者3例。对7名医用x线机的空气照射量测定,设点42处,测定结果:台合格率为57.1%,点合格率为90.5%。
  1995年,对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动态心电图机、心功率测定、综合心电图机、彩超显示器进行了X线测试。
  2002年,武义县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大会。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咨询日(6月9日)咨询活动,发放各类职业病防治宣传资料1500份。举办了4期企业法人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培训班,296位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对箱包、皮革制作等含苯作业的17家单位进行了调查,并组织涉苯作业人员40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卫生局、经贸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了全县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的专项整治,次年,开展了辖区内电镀、化工、涉苯、接尘的62家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专项整治执法检查。
  2005年,开展了以“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障劳动者健康”为主题的“卫监5号”行动,对存在职业危害的69家企业进行了检查。是年对全县18家医用放射诊断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中对7家未取得放射装置工作许可证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59人参加。
  第三节 学校卫生
  1984年开始,每年对学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开展健康指导。
  2000年起至2002年,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对165所(次)学校的食堂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小卖部等实施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
  2003年,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对全县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品、饮用水卫生开展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对132名分餐教师的健康体检。组织全县学校、托幼机构负责人卫生知识培训,有16人参加培训与考试。
  2004年,顺利完成武义一中、武义二中、武义三中高考考点的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开展了学校食堂、校内小吃店和学生餐具的监测。对城区学校60名分餐教师进行了健康体检。对城区、乡镇共20所学校食堂和校内小吃、副食店进行了专项食品卫生检查。
  2005年开展了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以实施“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学生安全”为主题的“卫监2号”行动。9月对辖区内的54所学校进行了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专项检查。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在武义一中召开了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现场会。
  第四节 公共场所卫生
  1987年4月,国务院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县卫生防疫站对影剧院、理发店、旅馆、浴室进行卫生监测。1989年开始着手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查处公共场所违法案件。
  1991年对80家公共场所进行监测,计监测240项次,合格193项次,合格率为80.4%。1992年,对领取卫生许可证的71家公共场所进行检查,对92名从业人员进行了上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对291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对5家文化娱乐专场开展了卫生监测,合格率为58.3%。
  1993年,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88本(其中新发68本)。对292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体检率64.46%。
  1994年,组织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全年共培训123人。体检360人,占应检人数的92%,共查出禁忌证患者7名,其中乙肝患者1例,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5例,大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1例。次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面达到92.3%。组织597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87.6%。对公共游泳池加强了监测力度。
  1996年,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708人(体检率为96.7%),对公共场所检查1420户次。1997年7月,开始开展公共场所整治活动,对城区公共场所的微小气候进行了重点检查。
  1998年,对公共场所的公用茶具、噪声、空气进行监测。检测茶具40份,合格35份(合格率为89%);现场噪声、空气监测36份,合格29份(合格率80%)。次年,公共场所体检679人,其中旅店业109人,文化娱乐场所82人,浴室服务业15人,理发美容304人,博物馆1人,商场68人。
  2001年9月,开展公共场所抽查工作,抽查总户数10家,其中普通宾馆、招待所4家,星级以上宾馆1家,理发美容店5家,抽查的主要内容有顾客用杯具、毛巾、浴巾、床上用品、理发工具及美容用具。
  2003年4月,卫生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召开了公共场所“非典”防治培训会议,100余个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对因预防“非典”而停业的90家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复业前的卫生监督监测。对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出租车等客运场所消毒情况开展了巡回督查。
  第五节 医疗机构管理监督
  企事业医疗机构管理
  1986年,全县企事业单位计有医务所(室)30个,病床150张,人员140人,其中卫技人员102人。以东风莹石公司职工医院规模为最大。
  1989年8月,县卫生局对全县企事业单位医务室进行了全面整顿验收,并制定了《武义县企事业单位医务室整顿验收细则》,验收80分以上为合格,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发给“社会医疗机构注册证”。整顿后1990年有职工医院1座,医务所(室)39个,人员152人,其中卫技人员121人,在卫技人员中:中医师4人、西医师43人、护师5人、西药师2人。
  1990年6月,县卫生局设立武义县社会医疗机构管理办公室,负责武义区域范围社会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注册登记、业务管理,以及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医疗机构来武进行医疗业务活动的审批工作。10月,对全县35所企事业单位医务室进行考核验收,有30所达到规定的标准,占参加验收总数的85.7%。不合格5所,责令限期整顿。至2005年12月,全县共有企事业单位医务室31家。
  乡村医疗机构管理
  60年代至70年代,武义农村(大队)普遍建有医疗站,配有赤脚医生,1982年,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医疗站相继改称卫生室。
  1987年12月,县卫生局组织乡村医生进行医疗保健、中医中药多个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考试。1988年10月,对考试合格、审查批准的288名具有任职资格的乡村医生予以公布。
  1991年至1992年,根据《浙江省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开展村卫生室检查验收,184家合格的村卫生室予以注册登记。至1996年6月底共有村卫生室197家。1997年第一次制订全县村卫生室设置规划,共设置村卫生室213家。1996年至1998年组织全县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参加全省乡村医生执业考试,共有103人考试合格,对合格者发正式“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不合格乡村医生发临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2年5月公布调整后的村卫生室规划,共有村卫生室249家;6月,对34家从业人员不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及2家乡村医生超龄的村卫生室予以注销,至2005年12月底,全县共有村卫生室173家。
  个体医管理
  1986年,全县发放个体医开业执照117份,其中中医22人、中药2人、西医17人、镶牙48人、草药22人。
  1990年2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关于个体开业医务人员管理的若干规定》。重申从事个体开业行医者,必须向县卫生局办理个体行医开业申请手续,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并经县卫生局审核批准,领取个体开业行医执照,方可开业行医。开业必须按照批准科目范围,不得更改、扩大。要求看病有记录,配药有处方,收费有收据。同时,对个体开业的诊疗场所、医疗设备、收费标准、执业地点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是年3月,对全县26家个体诊室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制定了武义县个体医生工作职责及行医规章制度、用药管理制度、诊室工作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3家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个体诊室,给予了吊销行医执照的处理。1990年,全县共有个体开业医生72人,其中西医师4人、中药师1人、西医士1人,其他中医29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7人。
  1994年,县政府发布《武义县个体开业医务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县卫生局制发了实施细则,是年对56家个体医诊室进行了检查考核。验收得分70分以上的予以通报表扬;对15家不合格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33家无证或易地开业的进行了检查清理,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11份,对11家无证、易地开业的诊室分别作出了停业、敦促迁回原开业地的处理。1996年,对全县的个体诊所进行现状调查,截至6月底,共有个体诊所204家,其中有证58家,无证146家。1996年至1998年,组织全县个体医生参加全省个体医士执业统考及民间中医一技之长考核,有92人考试、考核合格。1999年组织个体医士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共有17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2002年6月,注销个体诊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78家,至2005年12月底,全县共有持证个体诊所28家。
  医疗机构综合管理监督
  1994年,武义县制发《关于医疗卫生单位开设医疗分支机构的若干规定》和《武义县卫生系统离退休医务人员继续行医问题若干规定》;1996年,制定《武义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6月成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完成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调查摸底,10月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武义县医疗机构整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年,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医疗机构53家(次),查处案件11件。
  1997年,召开武义县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动员大会。之后,聘任了首批武义县医疗机构监督员,并举办了8次医疗机构管理法制培训班。嗣后组织了一次全县性的医疗机构管理执法大检查,并进行监督检查20余次,出动监督人员180人次,检查医疗机构112家,对72家作出了责令停业、整改的处罚决定,收缴失效行医执照32本,销毁非法医疗广告、牌匾113块,查扣没收药品、器械76件(箱)。取缔无证行医的社会医疗机构119家,关闭违法违规的企事业单位医务室4家,关停医疗单位外延性医疗分支机构13家,完成了120家村卫生室、34家个体医诊所的登记、注册。通过整顿和规范管理,县内“乱办医、办医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1998年,根据《武义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成了290家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注册。次年,取缔无证行医25家,整顿游医20多人;为43家医疗单位、45家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66家村卫生室和60家个体诊所发放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0年,查处非法游医药贩40余人次。年内审核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1份,校验医疗机构324家,变更登记29家,注销医疗机构14家,核发“输液许可证”185份。
  2001年~2003年,分别组织了药品、一次性医疗器械、医疗机构的专项整治和常规执法检查。2002年,新设置审批医疗机构52家,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5家,注销108家;核发“输液许可证”80家,换发139家。
  2004年,卫生、环保部门检查了医疗机构医疗废水处置,卫生、药监部门开展了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和验收。开展了采供血、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广告、医学美容、性病、皮肤病诊治、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专项检查和两次非法行医整治集中行动。
  2005年3月,开展了“卫监4号”专项行动,检查了各临床用血单位血液制品的贮存、使用管理等情况。4月,对各医疗卫生单位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同时还开展麻疹防治工作督导检查、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检查,共检查各类医疗卫生单位47家。卫生、药监、计生部门对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手术行为进行专项检查,共检查医疗单位15家。5月至6月,在全县开展了三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是年还开展了“血液疗法”专项检查、乡镇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消毒管理及规范执业综合执法检查、城区个体诊所综合执法检查、内镜及口腔器械消毒工作专项检查、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等专项行动,对查出的问题督促整改。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农村改水改厕
  80年代,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改水,随后普遍推广。至90年代初农村建有自来水站430座,受益人口27.6万人,自来水饮用率96.8%。由于易建易损,至2002年,尚能运营的自来水站为233座,受益人口14.7万人,饮用率52%,197座自来水站处于停供状态,农村人口有的回到挑水或采用井水。2002年后,武义县实施了新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完成县城至桐琴、王大路、履坦、五一塘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新建王宅水厂、新宅水厂。2005年年底,除县城水厂直供外,全县自来水站回升到315座,受益人口22.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9%。
  农村改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义经历了4个阶段:50年代是粪缸加盖、密封使粪便升温发酵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60年代~70年代,开展“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和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善环境卫生。80年代,开展改厕粪管的示范区建设。90年代,重点推广普及农村卫生厕所,1991年县爱卫会与县陶器厂联合研制成功三缸组合式家用卫生厕所,并在原项店乡珠门村安装试用,同年,县爱卫会下派9个工作组,历时2个月,完成739户三缸式厕所示范试点工作。2005年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户数已达7.04万户,普及率达75%,其中三缸或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2.95万户,粪便无害化处理率31%。世纪之交,少数先进村住宅建设采用卫生间、化粪池,全村建有公共净化池和排污管道。
  第二节 爱国卫生活动
  1987年,创办武义县爱卫会除害药械服务部,专供除害药械和卫生洁具,组建武义县爱卫会灭鼠队,累计捕鼠20多吨。同年创办了武义电猫厂,全县单位、家庭拥有电猫1万多只。1988年,县城环境卫生实行三级负责制,县环卫所负责7条大街6700平方米,原壶山镇街道办负责78条巷道,其他部门各自负责包干区卫生。1989年4月,首次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共计有11500人次参加,清除垃圾1465吨,新栽树木和花卉8246株(盆)。1989年6月,武义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其后,全民卫生不再是单独组织的“运动”或“活动”,逐步进入了常态化的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该年开始并长期坚持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及以后陆续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农村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等,使城乡的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详见第三十七编第一章《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1991年4月,武义县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成立,并拟定《武义县“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正式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简称初保)工作。1996年,全县所有村均设立初保领导小组。该年,省卫生厅拨付武义县初保专项资金100多万元,是年印发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全县223所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农村居民和中小学生的基础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1996年7月,在泉溪镇召开全县初保现场会,介绍交流“一室两改”(即一个村级卫生室和农村改水、改厕)和农村集资医疗工作的经验做法。至年底,全县有205个村设了村卫生室,其中:村集体办村卫生室128个,占62.4%;甲级村卫生室40个,占应设卫生室总数的36.4%;集体办村卫生室绝大多数采用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98.5%的乡村医生的年均报酬不低于该地村干部。全县321个村实行了“免四费”(注射、挂号、检查、观察)医疗保健制度,占村总数的57.8%,“儿童‘六病’保偿”、“母婴保健保偿”分别占村总数的97.2%和91.1%,有34个条件较好的村实行了“合医合药”、“集体劳保”和“集体医疗综合保险”制度,占村总数的6.1%。同年,武阳镇金星、星光、南丰等10个村,共投入130多万元资金为村民投保有医疗保险内容的综合险,泉溪镇在泉二、泉三村试行合医合药的集资医疗形式,每年筹资5000元,在其他26个村试行合医不合药的集资医疗形式,集资医疗保健覆盖率达60%。1997年4月19日~22日,经省初级卫生保健评审团考核,武义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达标。
  第四节 全民健康教育
  1986年前,卫生防疫站设有卫生宣传科,33个医疗卫生单位共设有76名兼职卫生宣传员。
  1991年~1993年,在全县开展了“青少年控烟”活动,对城区5所学校3600名学生进行控烟干预。1996年起与原金华市卫生防疫站联合编印《金华健康教育》,至2005年年底共发行133期10万余份。2002年9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原卫生宣传科改名为健康教育科,健康教育工作范围从医疗单位逐渐向学校、街道社区、厂矿企事业、公共场所和乡镇等延伸。2004年~2005年,开展“健康面对面·乡村行”大型健康教育活动,足迹遍布全县18个乡镇街道493个村,巡回展出健康知识大型图片25张,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4万余份,并为农民建立了第一手“健康档案”。2005年3至6月在全县开展“关注民工,共享健康”活动,同年10月全县启动“健康知识农村行”活动。2003年~2005年,制作并发放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艾滋病等宣传资料15万份。
  至2005年年底,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纵向网络达100%,横向网络达60%~70%,全县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580余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