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编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879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编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28
页码: 1053-1080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机构、队伍与经费、科普宣传、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成果、科技成果奖励、科教兴县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科学技术

内容

1986年~2005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促使武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中1992年,县委、县政府确立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县”发展战略;1999年,武义县被公布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年来,政府的科技投入,增加了上百倍;每万人中的科技人员拥有量,从1985年86人增加到2005年年底的589人;获国家和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计21项、次。总之,武义土地上留下了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深刻的科技进步轨迹,武义人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
  第一章 机构、队伍与经费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县科技管理机构
  负责组织管理全县科技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原为1978年建立的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科委主任兼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县科协)主席,行政上设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科协设专职副主席1名。县委在科委、科协设立党组。县科委、科协办公场所于1990年从县府大院迁至樟树脚科技大楼。1993年,科协主席单设,党组建制未变。2002年1月机构改革中,科委更名为科学技术局(简称科技局),科协独立设置,党组分设。科技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党组成员含局长、副局长中的党员共4名。内设办公室、计划管理科、科技信息科和归口管理的食用菌办公室。2005年年底,行政编制公务员10名,均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以上9人。另有事业单位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事业编制人员5名。
  县科技局职能主要是: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贯彻执行科技领域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县域科技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领域、组织编制全县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负责年度科技计划编制和科技成果、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开拓技术合作平台、管理技术市场,归口管理知识产权(专利),指导协调县域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特色产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协同参与人才工程建设,会同开展科普活动。1986年~2005年间的1995年,科协主席王祯钟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武义县被团中央、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科技活动先进示范县”;1999年,武义县被公布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5年,科技局被省科技厅授予“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部门、乡(镇、街道)科技管理机构
  政府部门均有管理本系统科技工作之职能,工业系统经委、二轻局、乡镇企业局(2002年机构改革组成经贸局)则单独设有技术科,农业局设有人事科教科。乡(镇、街道)自1997年起建立科委(2002年改建为科技领导小组),并配有主管科技的副乡(镇)长(或科技助理)。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主要是:编制本乡镇科技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制订本乡镇科技进步政策措施;协调组织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开发;抓好科技示范园(地)、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和重点发展行业的产业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指导建制村科技工作等。村一级从1997年起开始配备科技副村主任(委员),职责是根据该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实用技术的培训、应用、推广和开展科研、科普活动;1999年起,建立以科技副村主任为站长的村级技术服务站,为农户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
  第二节 科技研究推广机构
  研究推广机构
  1986年,农业系统的研究推广网络,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粮油技术推广站、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食用菌技术推广站;2002年机构改革后仍沿袭并增设了茶叶技术推广站。乡(镇)一级原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改革后改设农业综合服务站,内列农业技术服务站。林业部门有林业科学研究所,机构改革后,组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利(水务)部门设有水产技术推广站,后改称水利水产技术推广站。教育系统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其他部门与事业单位即根据需要组织科技人员选题立项,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活动。
  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1986年至20世纪末企业改制前,全民所有制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均设有技术科,企业改革重组后,科技型企业和规模较大企业仍设技术科(部、中心)。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之后,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建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简称研发中心)。到2005年年底止,境内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属省一级的有:武义茶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茶叶产业省内首家),浙江金星食药用菌科技研发中心。市一级的有:金华市博阳有机硅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浙江双峰洁净燃烧技术研发中心。
  学会、协会、研究会
  学会、协会、研究会是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是按学科建立的专业组织,它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的特点。武义境内1978年开始陆续组建了农学会、地理学会、机械学会、化工学会、医学会、数理化学会、美术摄影协会、食用菌研究会等,后既有发展,也有消亡。2005年尚有34个、会员近4000人。1983年始,乡(镇)一级成立科普协会;1989年起,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集中的乡(镇)自发成立专业协会。至2005年,曾建立养蜂、养鱼、蚕桑、柑橘等学(协)会十余个。
  民办研究所
  1988年,武义境内开始出现从事技术商品经营、民办个体(后来有集体)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营科研机构,县科技部门首批登记开办的是王卿芳创办的“北京星火技术研究所武义推广站”和张孝华创办的“武阳科技信息站”。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搜集、有偿转让和技术服务。此后县内先后曾批准建立各类民办研究所42家,遍布农业、工业和社会服务行业,主要是根据业主从业特长,进行新品种引进培育、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推广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企业兴衰而消长,至2005年年底,在县工商局登记在册的还有10余家。
  第三节 科技队伍
  专业技术人员
  队伍发展1985年年底,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具中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者,含机关)2659人,每万人中含86人,高校大规模扩招和重视人才资源之后,专业技术人员增长迅速,至2005年年底,全县国有企事业、私营企业有专业技术人员(不含机关)10386人(含乡土人才和管理人才为589人),每万人中含316人。
  90年代后期,浙江省实行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武义县注重人才资源(即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总和)开发,人才总量明显增长,但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在省内位次总体上仍居中下水平,据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各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汇总表显示,武义人才资源数在省内位次如下表:
  对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继续教育。科技团体依靠自身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和具有学科众多,人才汇集,知识密集的优势,承担了全县继续教育工作。武义县科协于1993年7月成立“金华市科技教育中心武义办事处”,开展常规继续教育,考核后统一由办事处在《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上登记签章。1993年7月至1994年末,对全县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进行了调查、登记、统计,发放继续教育登记手册,1995年正式开展继续教育,以组织收听现代科技知识专题讲座为主,参加者500余人。1995年7月1日起,县劳动人事局作出明确规定,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晋升职称的一项考核内容,1996年开始执行。要求参加职称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统一教材培训、统一考试、统一发结业证书的继续教育,嗣后由办事处验证登记。2000年开始,市科协统一聘请省内有关大专院校教授专家巡回各市县授课,专业技术人员也把继续教育作为追求新知识的终身教育。1996年~2005年,全县接受继续教育人数12447人(次)。其中卫生系统2935人(次),乡(镇)街道2119人(次),城乡建设系统1717人(次),农林水系统1299人(次),教育系统1177人(次),厂矿企业780人(次),所有科技人员都参加了不同组织形式的继续教育。
  农村乡土人才
  农民函授教育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简称农函大)是中国科协主办的一所面向农村、传授农业技术,以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目标,满足农民渴望得到实用科技知识、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愿望的函授教育大学。武义县于1988年成立农函大武义县辅导站,1990年正式建立农函大武义分校(县科协主办)。至1999年先后开设了果树、食用菌、畜禽养殖、茶叶、蔬菜、农村卫生保健等专业,共招收一年制学员3235名,结业2397名。该年开始,省统计局将农函大办学情况列入科技进步监测体系。
  农函大办学路子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农函大与县委组织部开展的农村党员“学科技奔小康”活动、与县妇联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县民政部门的扶贫计划、与县农业部门的“绿色证书”制度、与县劳动人事部门的乡土人才培训、与县教育部门的农村成人教育等有机组合,实行联合办学。2000年~2005年,武义分校联合开办过茶叶、水果栽培,家禽畜牧养殖,草莓、蔬菜、蚕桑、花卉苗木、笋竹林、奶牛饲养、山羊养殖、家电使用维护、消防、中老年保健、妇幼保健等专业,同时针对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失地农民增加的实际情况,武义分校配合县劳动部门开展工业和“三产”(第三产业)技术培训,先后开设电动工具装配、美容美发、烹调等专业课程。六年中,共招收学员5647名,农函大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基于武义农函大办学业绩,1995年受中国农函大表彰1人,受浙江省农函大表彰先进工作者、学员4人。
  农职称评定为加速培养和合理使用不属于国家职工编制的农民技术人员,以适应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198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从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和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意见》,武义县于是年成立农民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并于次年1月建立“农职称评定委员会”,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职称分高级技师、技师、助理技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5个等级。是年首批评定,928人取得职称。至2003年共评定12次,3972人获得职称。2004年,农职称评定委员会改为“乡土人才评定委员会”,职称分农艺师(经济师、工程师)、助理农艺师(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经济员)3个等级。2004年~2005年评定3次,2059人获得职称。2003~2005年,经推荐金华市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37人取得农艺师(工程师)职称。
  优秀科技人才评选
  80年代后期,从中央到地方均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予嘉奖。1996年,组织了全县科技标兵评选活动,有10位标兵受县委、县政府嘉奖。2004年,武义县开始系统化实施“人才工程”,颁布了《武义县关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人才培养、人才待遇、激励措施等制定了政策性意见。自该年起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人民币)作为人才奖励基金。
  至2005年,武义县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科技人才有3名:黄烈文(1994年,农业局)、董闺聪(1998年,实验小学)、李明焱(2000年,金星食用菌公司)。武义县被选为金华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三年一期,动态管理)、享受津贴的有5人,县一级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了4批,共29人次,
  是年,进行“人才工程”的首届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人才评选,评出名师、名校长25位、名医12位、企业优秀人才15位、村优秀人才9位、民办非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优秀人才10位。其中9位农民身份的农村人才享受政府津贴社会反响强烈,先后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第四节 科技经费
  县财政科技投入
  县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包括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科技基建费和投入全县各行各业的科技经费,是武义县科技进步的引导力量。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1999年~2005年县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具体如下表。
  科技三项费用
  科技三项费用为直接应用于科技活动的专项经费。1986~1996年,武义县的科技三项费用(科学研究、中间试验、新产品开发等计划项目补助费用)尚处低位运转状态(见下表)。
  1997年起,武义县三项费用科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技改贴息”、“技术创新资金”(2001年始)、“人才专项资金”(2004年始)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5年始),各项资金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调剂使用。1997年~2005年,三项费用绝对量增长较快,在县财政支出中比例稳中有升。
  科普宣传、活动经费
  1986年~1996年,科普(宣传、活动)经费在科技业务费中列支,其中1996年为2.6万元。1997年起指标单列,首次达到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全县人均0.2元的标准。至2005年,科普经费已达到人均0.6元。
  乡(镇)科技投入
  1997年起,乡(镇)政府建立科技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工农业总产值1亿元以下乡镇,科技经费不少于1万元,亿元以上按总产值万分之一安排,是年即基本达到这一标准,超过4万元的有4个乡镇,1998年,科技专项经费超过4万元的有7个乡镇,其后均有一定的投入。
  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2001年全省R&D资源清查显示:2000年武义县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3293.4万元。至2005年,已增加到9233万元,科技投入多元化体制已经开始形成,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第二章 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986年~2005年间,县科协牵头,以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组织了科技下乡活动、科普主题活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并在农村开展科普示范,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频繁地接受到科学的熏陶。
  第一节 科技下乡
  1991年起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科委、科协、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年,全县14个学会协会、230余名科技人员到壶山、柳城及各区镇集市设摊为农民开展科技咨询等服务活动。咨询项目450余项,发放资料250余种、11000余份,受教育者45000余人(次)。同年10月,会同科教电影协会成员单位开展“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全县组织57个乡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放映科教电影60余部,2496场次。受教育78.5万人次。此后即以常态化形式开展“三下乡”活动,其中有4个年度规模比较大。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由县科协组织送科技下乡至16个乡镇,传授食用菌技术,听众1300余人次。同时放映科教片59场,观众达49600人次。发放科协自编科技资料两种,3000余份。2001年上半年,县科协及学会组织科技下乡306次,参加科技人员507人次,遍及392个村,主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60期,放映科教影视片22场次,送科普图书300册、科教录像片63部、科技资料10530份,受教育农民达12260人次。县农业局、农学会科技人员撰写效益农业文章90余篇,汇编成《农民致富顾问》一书,印发1万余册,赠送农村。2005年,县科协租用科普宣传车巡回乡(镇)村开展科技宣传,并组织了县高山蔬菜协会、珍珠协会、蚕桑协会、蜜梨协会等一大批会员,深入农村,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服务。
  第二节 科普主题活动
  开展专题性的科普节、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编写专题性科普读物等也是科普活动普遍形式,其中代表性的几次影响深远。
  1990年3月至4月,县科协牵头,会同农业局在农村举办《第二届农业科技推广年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集中放映了1985年以后优秀农业科教片33部,全县57个放映队共放映454场次,受教育者24.66万人次,武义县成为“省科教电影汇映月”先进单位。同年,县科协会同宣传部联合发起,由县政府发文统一部署开展《’90科普之夏》宣传周,全县工、农、科(科委、科协)、教、卫、贸七大系统上百单位,114名科技人员先后在壶山镇及主要集镇设摊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累计咨询项目300余项,发放科技资料250余种,4500余份,受教育数3万余人。同时,在体育馆举办《工业科普之夏》展览馆,展版100余块,展出新产品31种,展示了武义县10年来工业战线的科技成就。
  1995年,武义县建立了科普宣传周制度,2001年,又正式建立了县委分管领导牵头的“武义县科普联席会议制度”,有领导有组织地在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科普宣传,传授科技知识,提高了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宣传周活动。
  2000年,县科协及县级学(协)会,联合开展“新千年科普大行动”,组织科普报告会、开展送科技下乡208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8期,放映科教影片10场,送科普图书至农村886册,科普挂图34套,科技资料455份,受教育农民2.5万人次。
  2002年,利用“崇尚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的大型科普宣传图片,在城市人流集中地段和10多所中学进行展览。尔后还与有关部门一起组织了反邪教知识竞赛。
  2003年,在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抗击“非典”)过程中,科协及各专业学(协)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抗击“非典”第一线,宣传科学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并将1000余份科学挂图送至农村。
  2005年8月,县科协与县委宣传部,电视台联合开办每周一期(播2次)的《科学时刻》栏目,内容包括科学博览、农作物栽培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等。县科协创办《武义科普》会刊,免费向社会公众赠送,年度发送量达50余万份。同年,县委、县政府将市级科普示范创建村列入全县城乡一体化整治范围,创建村成为有人抓科普,有图书室、农函大教室、科普宣传窗等“八个一”的标准化科普阵地。
  第三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科技兴趣活动1986年,武义县成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县科协会同教育局、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少年以科技为主题的课外兴趣活动,为中小学生开辟第二课堂。1988年至1991年间,组织科技作品评展3次,展出作品800余件,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养殖、气象、电工、小五金等领域,组织城镇及部分乡镇中小学生参观,计1万余人次。1992年至1996年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等“五小”活动。在省市“五小”比赛中,参赛作品20余件获奖,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连续六届被评为金华市先进协会。1997年至2002年间,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武义县有103件作品获奖,其中获省一等奖的10件,获市一等奖的15件。“环保型自动无尘黑板擦”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科技夏令营夏令营是青少年的传统活动,后期,即注重了科技内容。1995年开展科技夏令营活动,组织了50名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参加以“科学与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主题的活动。参观了东风莹石公司,麻阳、龙潭电站,进行电子计算机知识培训,营员拓宽了科技视野,增长了知识。1997年在全县30所中、小学中组织了以“科技与香港回归”为内容的“九七”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参加者1000余人。1999年,县科协与县教文委、团县委、城建部门联合组建了青少年“科技环保夏令营”活动,聘请清华大学武义籍学生举办环保科普讲座,参观武义县科技示范基地。2000年至2002年,组织在“五小”活动中获得省、市级奖励的部分学生与椒江市洪宇实验小学合作开展科技夏令营活动,其他县市营员开展电脑操作竞赛和劳技现场竞赛活动。2002年的夏令营,县科协与青少年科普辅导员协会,青少年宫联合举办主题为“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接未来世界挑战”的活动。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奉化市滕头村进行天文天体观察等活动,并与该地科技界人士开展交流,参加的青少年有120名。
  第四节 科普(科技)示范
  科普示范基地
  1993年~1994年,武义县农村开展学科技奔小康活动,全县建立了219块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621户。1998年开辟了菌、果综合示范的武义科技试验场。2002年~2004年,建立了3家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开发区龙祥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壶山街道余家村武阳春雨名茶基地、俞源乡下杨二村象山红橙橘基地。2004年县级科普示范基地有:桐琴镇甫上村蜜梨基地、俞源乡凡岭脚村杨梅基地、白姆乡谢坑村笋竹两用林基地、茭道镇蒋马洞村水果基地、白洋街道桩塘村蔬菜基地、大田乡徐村笋竹两用林基地、柳城镇华塘村名茶基地、泉溪镇麻蓬村西瓜基地、大溪口乡竹翠村天麻基地、熟溪街道抱弄口村花卉苗木基地、宝禾植物园花卉基地、壶山街道七孔塘花木水果基地。2005年度新建县级科普示范基地有:白洋街道汤村柑橘示范基地、柳城镇祝村宣莲超级稻示范基地、泉溪镇巩宅珍珠养殖基地、白姆乡谢坑村柑橘示范基地、西联乡马口村食用菌示范基地。
  科普示范乡镇、示范村
  2002年,桃溪镇被金华市科协确定为首批市级科普示范乡镇。2003年,王宅镇、俞源乡被市科协确定为第二批市级科普示范镇。2004年,王宅镇被省科协命名为首批省级科普示范乡镇。
  2004年,县科协根据“以科学为基础,以技术为龙头,以新的劳动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标准。经县科协推荐、市科协评审,桃溪镇华溪村、茭道镇蒋马洞村、熟溪街道抱弄口村、白洋街道桩塘村被评为2004年度市级科普示范村。白洋街道汤村、桐琴镇甫上村、泉溪镇巩宅村、白姆乡谢坑村、柳城畲族镇祝村、西联乡马口村为2005年度市级科普示范村。
  科技示范户
  90年代同时开展了科技示范户建设。武义先后有10位农民成为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大田乡上下仓村的傅春喜(茶叶生产),桃溪滩乡余家村的余步云(茶叶生产),王宅镇桥亭村的项维增(粮食种植),泉溪镇新屋村的张增荣(粮油种植),桐琴镇赵宅村的赵世平(果树开发),泉溪镇巩宅村的高跃平(养殖),柳城镇前湾村的郑黎明(食用菌生产),茭道镇胡宅垅村的胡国威(奶牛养殖),俞源乡下杨二村的徐增平(柑橘种植),白洋街道程王处的程话中(花卉苗木)。1993年被评为金华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先后有顾能显等33户。2003年,县科协组织县级首批科技示范户评选,共评选出科技示范户101户。2005年(第二批)有39户。
  第三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计划
  科技活动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系统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科技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来实现的。1986年~2005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武义县通过科技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技项目,不仅数量上呈递增态势,涵盖领域也逐步拓宽。
  国家级项目
  1991年,浙江武义无尘石棉厂(技术依托:原青岛化工学院俞旭教授)申报的“0.6毫米(mm)超薄石棉布”,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2003年,浙江武义金星食用菌公司申报的《代料香菇周年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同年,与日本Vrlor株式会社、浙江农科院申报的“雪茸品种选育栽培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合作”列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4年,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牵头,武义县中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浙江省武义县俞源现代茶园示范区专家大院建设”列为国家星火计划。
  省级项目
  1986年~2000年间,武义县组织申报的科技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的67项。其中农业类:星火计划12项,火炬计划1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4项。工业类:新产品试制计划29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新技术开发计划2项,成果推广计划1项,星火计划7项,火炬计划1项。社会发展类:医学临床研究项目3项,医疗器材、保健新产品试制计划3项,社会综合研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2001年~2005年,武义县组织申报的科技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的47项。其中农业类:星火计划4项,成果推广项目1项,成果转化项目2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项,省科技特派员项目16项。工业类:新产品试制计划12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社会发展类:医疗保健新产品试制计划2项,古建筑保护研究项目2项(重点1项),社会服务体系研究项目3项。
  市级项目
  1986年~2000年间,武义县组织申报的科技项目被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的共35项。其中:农业类29项(推广6项、星火9项、重点研究3项、一般研究11项),工业类3项(研究、新产品试制、星火各1项),社会发展类3项(自然资源开发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各1项)。此外,参与县外单位合作(协作)项目8项。2001~2005年,武义县组织申报的科技项目被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的共70项(2001年年底,科技计划不再分细类,只分重点、一般等)。农业类37项,其中重点项目(即重点研究项目或技术创新重点工程项目——下同)10项;工业类30项,其中重点项目18项;科技特派员项目13项,社会发展类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县级项目
  1986年~2000年,全县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70项,其中,农业类223项,工业类105项,社会发展类42项。2001年~2005年,全县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67项,其中,农业类135项,工业类82项,社会发展类50项。
  第二节 科技合作
  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是武义县实施科技项目的普遍形式。进入21世纪以后,网上技术市场和多元化科技合作平台的建立,使科技合作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和广泛的项目对接空间。
  技术市场
  80年代~90年代,境内技术贸易尚处初级阶段。科技部门以收集适合县域发展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编印“武义科技情报”,与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召开“科技信息发布会”形式,传递科技信息,企业自主选择进行技术交易。2002年5月,“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武义分市场”开通,并组织相关部门和部分企业参加首次网上科技成果交易会。尔后陆续开展了信息收集、信息代理发布、信息配送、技术咨询、技术难题招投标、成果对接等市场业务。该年,全县在网上技术市场发布信息的企业有100余家,武义锅炉制造有限公司与浙江CAD应用发展中心、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首批网上市场成功交易者。2003年~2005年,网上技术市场有所发展(如表32-6)。
  科技合作平台
  科技部门联系牵头,组织境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举行科技合作洽谈会,进行科技项目对接,是实现科技合作的普遍方式。至世纪之交,地方政府日益重视科技合作,直接参与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使境内企业科技合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面。
  市工科会1999年,金华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及中科院上海分院、金华市辖县(市、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组织了首届“金华·中国科学院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简称市工科会)。在市工科会上,科学院与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科技项目的展示和信息发布,两院院士和博士与企业界的交流,为企业向高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首届工科会上,武义第一个签约的项目是武义锅炉制造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制“组装式循环硫化床锅炉”。1999~2005年共举办六届市工科会,武义县有22个项目签约,其中已经取得成果的有13项。
  上海高校武义企业科交会2004年,为加快武义企业融入“长三角”(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步伐,搭建科技合作新平台,县委、县政府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举办“上海高校——武义企业科技合作交流会”。首次交流会由上海市教育科技服务中心与武义县科技局承办,于8月18日—20日在武义图书馆举行。参加的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17所理工类大学和上海高校科技产业园、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席的专家教授有52位。会议期间举办了“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研究”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无形资产”两场科技报告会,设置展板153块、数百项科技成果参展,展示第一天即有300多家企业前往参观、咨询、洽谈。会期内有13所高校与武义企业达成39项合作意向。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合作项目该年签约并进入实施。这次合作交流会建立了武义企业与上海高校常态化互动合作通道。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1993年~2000年,县科委、县农能办、省能源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与德国不来梅海外研究与发展协会合作,先后在邵宅乡界首村、柳城畲族镇后坪山村(后改屏山村)实施“农村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和“欠发达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并取得预期成果。这是中、德之间唯一的民间合作项目,也是浙江省农村第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基于德方代表彼德·迪马对武义人民的真挚友情和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所作的特殊贡献,武义县人民政府报请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7年11月18日授予彼德·迪马“武义县荣誉市民”称号。
  第三节 科技服务
  1986年起,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旨在把先进的实用技术引向农村,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进步,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科技开发计划——“星火计划”,并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武义县实施星火计划,重点是建立两个全程服务体系,培育“菌”、“茶”两大支柱产业。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又向武义7个乡镇(全省100个)派遣科技特派员参加扶贫服务。
  食用菌全程服务体系
  1984年,武义境内已有袋料代替段木(简称代料)栽培香菇试验。1987年,“香菇代料野外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被省科委列入星火计划,县科委确定青年食用菌技术员李明焱所在车苏村为首批示范点、县星火项目实施单位。是年,该村28户农民,栽培代料香菇10万余袋,并在壶山、陶宅、柳城、桃溪滩等乡镇推广成功。1989年,武义县被省科委、团省委列为“青年星火技术致富带头人”试点县。李明焱以其业绩显著被评为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和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11月,省科委选送其为1990年国家星火总公司组织的首批赴日本研修生,专修食药用菌育种、生产、加工、储贮技术;是年回国后,县科委聘其任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1994年,李明焱独立经营“金星食用菌公司”与“真菌研究所”,以其技术特长和科研成果,继续引领武义菇农发展食用菌产业。
  1991年,县科委把代料香菇列为重点星火产业开发,并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该年全县规模为400万袋。产值600多万元,菇农净收益300余万元。1992年4月,科委落实专人,自筹资金建立“食用菌技术服务公司”和“食用菌研究所”,组织产、供、销,保护收购价格。该年秋冬菇发展到800万袋,同时试推广研究所选育的高温菇200万袋,产值达490万元。是年全县菇农净收益达1000万元,贫困山区出现了一批万元户。同年,食用菌公司首次出口鲜菇50吨,创汇25万美元。1993年,高温菇发展到400万袋,菇农净收益1700多万元,明山乡人均增收330元。食用菌公司出口180多吨,创汇50多万美元。
  1994年,县委、县政府将农业局所属食用菌推广站划归科委管理,同时将茶叶开发移交农业局,以集中精力做大两块产业。1995年2月,建立武义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和食用菌生产办公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分别颁发制订了鼓励食用菌的发展政策和规范了菌种生产与供应、原材料组织与销售、产品收购等制度。
  1995年,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组织乡镇领导赴庆元、景宁及福建寿宁考察后,决定引进花菇,次年西联乡试养350万袋获得成功。该年,食用菌被列为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县食用菌技术服务公司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农业龙头企业。1997年,全县放养香菇总量为3650万袋(冬菇2100万袋、花菇800万袋、高温菇750万袋),产值超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菇农净收益近7000万元,产量、产值、菇农收益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1998年后,产业已趋成熟,服务方式由全程服务改为宏观调控。2000年,县食用菌公司随全民企业改制注销,积累资产上缴;2002年,县科技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武义香菇地方标准》,规范监控生产全过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亦由外延扩张转为扩大内涵,以与生态保护相协调。2004年,正式确定“控制香菇生产总量,提高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节木珍稀食用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2005年,全县常规香菇1657万袋(秋冬菇1309万袋、花菇313万袋、高温菇35万袋),节木珍稀菌杏鲍菇、秀珍菇229万袋。总产值8506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2500万元。
  1986年至2005年,围绕食用菌课题,武义的科研单位、农林气象部门、乡镇政府或食用菌企业组织了“高温季节栽培”、“周年栽培”、“节木栽培”等33项成功的试验与研究,培育引进品种10余个,部分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近20年的产业发展,使武义数万农户从贫困走向富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菇农陆续出县、出省择业发展。境内亦形成了“金星”、“海兴”、“辰谷”三家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食药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李明焱(2005年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陶金友(1995年授予)等先进模范人物。
  “科技兴茶”全程服务体系
  茶叶素为武义主要经济特产,且有相当规模(1982年4212公顷)。由于产品多为烘青,市场价位不高,1990年茶叶产量有3325吨,产值仅为1482万元。1984年农业局开始组织“龙井”茶生产,但因技术力量不足未及大面积推广,至1990年,年产量为10.5吨,产值87.8万元。
  为开发茶叶资源加速实现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茶农增产增收,1990年县科委和县茶协组建了“武义县‘科技兴茶’全程服务”体系,次年3月即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后简称“中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前引进专家技术、产中设点组织培训、产后打通销售渠道的全程服务。1991年在云华乡华塘村首开“龙井茶”培训班,中茶所派出4名专家现场面授,制作清明前龙井茶,边示范、边炒作、边销售,相同茶草,“品牌”和“技术”使价格提高20倍(每千克180元)。茶农纷纷集资请专家继续培训,龙井茶炒制锅从示范班的34只,第二批增加到62只,到结束时增到260只(户均1.1只),仅培训班生产的龙井茶就有300千克,春茶一季达1000多千克,产值6万多元,人均70余元,全村年产值达22万元,户均860元。次年,华塘村形成了龙井茶市场。
  华塘办班吸引了十多个乡镇茶农赶赴学艺,并邀请专家到村办班。1992年、1993年,又在俞源等16个乡镇设点办班计18期,培训1000余人次。在此期间,桃溪滩余家村又延请了江苏无锡茶叶研究所、南京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办班培训,开发了“碧螺春”、“雨花”等名茶。1993年,该村茶叶产值达45万元,亩均3949元,人均2960元。
  1993年,全县茶叶产量4051吨(比1990年仅增726吨),而产值增加近一倍——2880万元。原因在于名茶已达124吨(为1990年的11.8倍),产值960万元。3%的产量创造了33%的产值,效益促进了茶农对茶叶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全县清明前春茶基本上生产“龙井”茶。武义农贸市场兴起热闹的龙井茶早市,一批批茶叶经纪人坐地收购,进而下伸到产地组织货源,日夜兼程,赶赴杭州茶市交易。经纪人在武义与杭州之间贩销“龙井”,一方面增加了茶农收益,另一方面又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政府相关部门临时改设卡检查为源头(按茶园面积档次定额)收税,堵住了税收漏洞。
  1994年,全程服务体系项目结束,引进的10多位专家随之撤回。由于技术力量跟不上产品转型的速度,兼之又未建立有序的监控体系,出现质量失控、标志混杂带来了价格下滑和市场萎缩的现象。
  在产品实现初次转型后的紧要时刻,县农业局组织引导开发地方名茶,继1994年“武阳春雨”开发成功之后,又组织引导开发有机茶。先后由上规模企业研发的“金山翠剑”、“汤记高山茶”、“郁清香”、“乡雨”、“马府翠绿”、“更香”、“茗宇”等名茶相继问世,并有了“武阳春雨”系列品牌商标。自具知识产权的武义名茶逐渐替代了舶来名茶。2004年,“武义茶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式获准成立,并开始发挥技术开发和服务功能。
  科技特派员
  2003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向全省100个列入“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决定,作为加快实施“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的重要举措。4月,首批派驻武义的7名特派员入驻乡镇。
  2004年,省农科院选派汪宝根替换郑云林,余作为第二批特派员继续留驻原乡镇。2005年为第三批,浙江省农科院选派水建国替换汪宝根,其余未作轮换,同时增派浙江省医科院刘骅入驻大田乡。该年,金华市向武义派出6名,武义县机关派出1名,入驻其他乡镇。科技特派员会同政府申报实施“珍稀食用菌节木设施化周年生产的研究推广”等省级科技项目16项,市级6项,县级1项;引进了莲子、食用菌、油桃、水稻、蔬菜、蚕桑、生猪、奶牛、山羊、山核桃、瓜果等若干优良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省特派员在武期间,为县委中心组作了“蔬菜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武义发展蔬菜产业化建设”、“武义蚕丝行业的发展与展望”、“浙江竹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精深开发”等知识讲座。2003年大旱,蔬菜专家针对旱情为全县干部作了蔬菜抗旱科技讲座,为高山蔬菜挽回损失近千万元。2003年8月,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省科技厅长蒋泰维一行专程到武考察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并予充分肯定。2003年度,入驻西联乡、柳城镇、新宅镇的周立平、金梅松、郑云林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次年,桃溪镇李国勤、坦洪乡钱建华被评为第二批省优秀特派员。2005年度,柳城镇的金梅松、三港乡的徐坚被评为第三批省优秀特派员。此外,先后有15人(次)被金华市、武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并通报表彰。
  第四节 专利
  专利服务
  1985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后,归口管理的科委即配备专利工作人员开展宣传活动。1990年初,金华市科委下文设立“金华专利事务所武义接待站”,为专利申请者提供专利咨询、协助办理申请等业务,为市事务所提供武义的专利申请介绍、专利文献检索和武义的专利纠纷调查等事务。2002年,科技局增设知识产权办公室。2005年8月,经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驻武义办事处”。开展服务活动有代理国内外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代理专利侵权纠纷诉讼及侵权调查;代理请求宣告专利无效;代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此外还有代理国内外商标申请注册、商标变更注册、商标转让注册等。
  武义县自1988年申报首项专利起至1998年止,全县申请专利70余项,授权专利54项。1999年~2005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期间,申请专利1379项,其中发明专利629项;授权专利42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专利实施
  1988年,境内首项专利《铜锌电炭两用暖锅》授权后即组织开发。次年,实施专利达10项(含引进6项)。6个项目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专利产品展销会。其中:《铜锌电炭两用暖锅》、《折叠式算盘》获优秀奖。另一项《电动丝棉糖机》专利技术在全国星火适用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银奖。此后又有环保型“工业消声器”、“无尘湿法生产石棉产品专利技术”、“三保书包”、“两合一内衣衬衫”等一批专利产品开发成功,继之形成了一批专利型企业。2001年至2005年,武义县进入省级专利示范企业(企业拥有授权专利20项以上或发明专利5项以上,专利产品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专利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1家:浙江麦克园林机械有限公司。进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拥有授权专利10项或发明专利2项以上,专利产品销售收入800万元以上,并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30%以上)10家:浙江麦克园林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恒芳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武义中润工具有限公司、武义通用科技有限公司、武义鹰达刀具有限公司、武义华东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武义驰江铝业有限公司、浙江武义宏力工具塑包有限公司、浙江浪花扑克有限公司、浙江华泰园艺工具有限公司。
  专利奖励
  为鼓励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武义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11月颁布了对国内外授权专利、专利实施、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办法(试行)》,2005年5月,修改后形成《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同时规定,国外授权专利最多奖励两个国家,属职务发明创造,奖给发明设计人不少于50%,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后并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成果的,每件再追加5000元。
  2002年~2005年,获奖授权专利174件,发放奖金13.88万元。
  《实施意见》对重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购进和引进)实施,且产品销售额较好并依法纳税的县企业按销售额规模给以奖励,奖励标准为: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奖励5万元;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奖3万元;年销售300元~500万元,奖2万元;年销售100元~300万元,奖励1万元。
  2003年~2005年,获奖企业10家,发放奖金16.5万元。
  《实施意见》对专利示范企业奖励是:经县科技局申报,列入国家、省、市专利示范企业的,2005年起,分别给以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2005年度,已奖励9家、发放奖金11万元。
  专利权保护
  2002年,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科技、公安部门协商成立了“武义县公安局驻武义县科技局知识产权联络室”。2003年,根据武义华东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投诉,市、县两级专利管理部门开展了联合执法行动。对该公司两位原职工盗用专利技术,假冒制造、销售该公司专利产品“液压模切机”一案作出协议处理:一是在科技、公安部门执法人员监督下,当众销毁侵权专利产品,并在电视、报纸曝光。二是侵权人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出具不再发生侵权行为的保证书。三是侵权人向有关方面赔偿经济损失。此为县内首例查处专利侵权行为。2004年,为遏制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2005年5月,县科技局帮助圣奇运动器材公司,麦克园林机械公司联系到上海某专利事务所,分别解决了专利产品“二冲程大功率水冷发动机”被县外企业仿制的侵权诉讼和“割草机档位调控器”与德国某公司的专利纠纷问题。
  第四章 科技活动成果
  1986年至2005年间,武义县实施的科技项目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其中有部分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也对武义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果选载限1986年~2005年间武义作为主要承担单位(或同等)并获国务院、省政府颁发科技进步奖及其市一、二等奖项目,完成单位等见下章奖励表;评价根据鉴定意见中的专家结论;个别项目评审资料缺失,未能记述,原市属东风莹石公司科技成果发现的予以收录。
  第一节 农业类储粮新技术应用与推广1987年,武义县粮食局自行引进研究和应用推广储粮新技术,1988年通过鉴定,认为其“机械通风”、“微机测温测湿”新技术和仓储管理深度、广度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据此制成的保粮科教片《在改革中前进》,在国际粮农组织会议上播放并获专家肯定(县一等奖)。
  汕优64的选配和加速推广由省种子公司牵头武义县种子公司参与承担的“汕优64”(珍汕97/测64)选配,1985年完成了多点试种、示范,掌握了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198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1985年列入农业部推广项目至1995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1120万公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仅次于汕优63居第二位的杂交水稻组合,10年累计增加稻谷840万吨,增收84亿元。
  双季杂交稻模式栽培技术推广由县农业局组织实施的“双季杂交稻模式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于1988年12月通过鉴定。鉴定认为:武义县两年来实施粮食高产模式栽培成效显著,把推广杂交早稻列为模式栽培的重要内容,实现灾年夺丰收,基本上摸索到粮食生产高产更高产的配套技术,把粮食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值得相似类型地区借鉴。
  “改灶节柴试点县”实施1987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省人民政府下达县人民政府“改灶节柴试点县”项目实施(为县政府十件大事之一),1989年7月通过验收。全县推广省柴灶59266户,占总农户77.7%(到年底占91%)。省验收组随机抽测30户,平均热效率32.85%,合格率100%,武义II型水箱省柴灶被评为省级优秀省柴灶,一年可节柴14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683万元,为武义生态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县一等奖)。
  调整水稻品种布局、优化组合、夺取全年丰收1989年~1990年,武义县农业局承担了《调整水稻品种布局、优化组合、夺取全年丰收》项目课题;1990年12月通过鉴定。该课题以推广杂交早稻为突破口,调整品种布局、优化组合,以培育早晚稻多蘖壮秧为中心,推广多秧配套,改进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高产配套技术,使双杂水稻比其他搭配方式增产8.1%,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课题在水稻地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尤其是杂交早稻种植比例和优化栽培居省内先进水平。
  木本植物资源调查1990年与1997年,县林业局两次立项开展武义县木本植物资源调查(县科研计划),先后历时6年,于1997年年底调查完结,经整理鉴定,全县共有木本植物93科308属820种,初步摸清了县域木本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这次调查还发现一个新分类群和3个浙江分布新纪录,调查成果与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写了《浙江省武义县木本植物资源研究》,该资料除对境内木本植物作综合分析研究外,还对野生观赏树种、野生果树、珍稀濒危树种、古树名木、野生木本中草药资源分门别类作了调查记述。鉴定认为:植物区系研究有新发现。在植物资源调查方面填补了浙江中部地区的空白,为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牛头山自然保护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武香1号”香菇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1991年至1997年,县真菌研究所、县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共同承担该项目(市科研计划),经菌株分离选育、出菇试验、中间示范推广成功后,又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1997年通过项目评审委员会鉴定。1998年,经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武香1号”为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组合)”。“武香1号”香菇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填补了中国低海拔地区高温季节大规模栽培香菇品种及技术上的空白,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该品种与相应栽培技术为县域山区、丘陵地区农民新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尔后为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所推广应用。
  香菇周年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1999年,武义县真菌研究所与丽水市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等六单位承担该项目(省星火计划),次年取得成功。筛选出高温型、低温中温和中低温型香菇品种14个,摸索出不同季节,不同方法组合的9种生产模式和4个培养基配方,改进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通过对上述技术的配套组装,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香菇周年栽培模式,为周年栽培提供了技术依据。该项目实施至2000年年底,金华、丽水的8个县(市、区)推广香菇计13.06亿袋,创产值33.94亿元,菇农增加收入21.57亿元,创汇1.98亿美元。
  “双季稻—香菇”吨粮万元工程基地建设1998年,县科委、县农业局、柳城镇政府,与丽水地区食用菌办公室共同承担了该项目(金华市星火项目)。从1995年先期实施到1998年年底终结,重点对“双季稻—香菇”茬口衔接及稻菇品种筛选,缩短香菇生产周期技术,菇稻高产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改革香菇棚架栽培模式,提出香菇地沟中棚栽培方法和废菌筒还田标准,解决了吨粮万元工程的关键技术。这是一项粮经复合型高效种植技术的创新,其栽培技术和覆盖率居省市领先水平。四年实施面积计217多公顷,折3260亩,据1998年统计,县域基地粮食平均亩产987.96千克,吨粮以上占34%,每亩年产值达2.07万元。
  有机茶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武义有机茶开发始于1995年,由武义金山茶业有限公司技术依托中茶所共同完成。2001年武义县农业局先后组织了县星火计划《有机茶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省星火计划《武义县有机茶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2003年12月通过评审。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本地区生产实际,开展了有机茶生产实用技术的系统研究,总结提出的不同类型有机茶园施肥、修剪、采摘、病虫草害控制、种养结合技术和“荒芜茶园、新开发茶园、常规茶园”三种有机茶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用性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并制定了武义县有机茶地方标准和有机茶管理办法、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普及有机茶理念和知识,保证有机茶生产技术的有效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有机茶之乡”。在有机茶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田歌立体种养加工贸易一条龙综合开发武义田歌实业有限公司系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的研究推广基地,曾承担农业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绍兴鸭”配套系选育和全程开发技术研究。1999年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共同承担省科研计划《田歌立体种养加工贸易一条龙综合开发》项目,2000年完成并通过鉴定,其良种鸭的选用推广、高产蛋鸭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的合理安排、鸭蛋加工技术和系列产品开发研究、“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实施和发展均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提高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既带动了武义及周边地区养鸭产业发展,也创立了“田歌”知名品牌。在同类研究中居省内领先水平。
  巴西蘑菇产业化技术合作开发2002年~2003年,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真菌研究所和磐安、松阳食药用菌研究所(协作)承担《巴西蘑菇产业化技术合作开发》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并如期通过鉴定。本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引进巴西品种进行产业化研究,根据浙江省自然条件,对巴西蘑菇种植、加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配套的技术措施,解决了春季低温地区栽培巴西蘑菇发酵温度上升难、“冒菌”和既要保温又要通气等难题。为浙江省新菇种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巴西蘑菇的废料制作有机肥研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节 工业类
  6NF-13.2分离式铁辊碾米机1984年武义农机具总厂正式承担全国农用碾米机设计组设计的“6NF-13.2分离式铁辊碾机”第一、第二轮样机试制任务。年内成功,10月通过鉴定。该机能使稻谷一次加工成白米,并能将白米、粗糠、细糠、碎米谷咀四分离,又可将粗糠回碾成细糠,将白米、细糠、碎米谷咀三分离。具有国内同类机型先进水平(1986年度、1987年度分获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JBW-112型微机巡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87年,该系统由武义无线电厂开发成功,它采用微机巡控,功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并增设了定时打印、打印值班代号、火警复检等功能,并采用矩阵扫描、多重显示、数字滤波、信号传输光电隔离等技术,提高了巡测速度和系统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乙型石油脂1987年,武义有机化工厂开发“乙型石油脂”产品成功,并通过鉴定。该产品是PVC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代用品中比较优良的一种,应用效果好,且属实际无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可制成副产品——盐酸、次氯酸钙,仍为商品,无直接三废排放。鉴定认为“乙型石油脂”产品开发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甲型石油脂1986曾获县一等奖,资料缺)。
  2,2'-二氨基联苄二磷酸盐新工艺开发1992年,由浙江工学院与武义有机化工厂承担的该项目(1991年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省级鉴定,该新工艺以2.2’-二氨基联苄为原料进行低压液相催化加氢、水相酸化成盐,具有收率高、成本低、质量好,基本无三废的特点。鉴定认为:该工艺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无尘超薄石棉布1991年,武义县无尘石棉厂承担由青岛化工学院引进的“0.6毫米超薄石棉布”(91国家级新产品计划)试制任务,次年完成并通过鉴定。该产品在单位面积质量减轻条件下抗拉强度、耐高温增加,克服了石棉防火服普遍存在的粗硬笨重缺点,为消防、锻造、焊接、石油化工等作业的防火隔热服装提供了优质基料,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无尘湿法生产技术是生产工艺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QZB-230型电热蚊香全自动包装机1992年,武义通用电器厂承担该机92省级新产品计划试制任务,年底完成并通过鉴定。该包装机具备进口新型包装机的功能,而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功率,操作维修更为方便,每台价格仅为进口机的十分之一,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综合性能处国内领先水平,接近进口同类机先进水平。
  3·4·5三甲氧茎苯甲醛1992年,武义县医药化工厂与协作单位上海新兴医药化工研究所承担该产品试制(省计经委《工业新产品试制计划》),次年底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TMB是甲氧苄啶抗菌增效剂TMP的主要原料。其生产采用甲酚法合成路线,收效高,三废少,副产品可回收利用,并突破了相近沸点物相分离的难关,该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军警特种鞋1993年,武义行风鞋业公司承担“军警特种鞋”产品试制任务(93省级新产品计划)。同年完成,经武警天安门警卫队试穿,日本大阪市选点试销,反应良好,是年通过鉴定。其防滑、绝缘、防穿刺、耐磨、耐腐蚀均达到国家标准。该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浙江好来西集团服饰有限公司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是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应用)项目。1988年,由浙江好来西集团服饰有限公司与协作单位杭州商学院、浙江大学共同承担,1999年完成并通过鉴定。通过项目实施,较全面地实现了企业计算机应用信息,过程和功能综合集成,大幅度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了管理费用。鉴定中专家一致认为HLX-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功能齐全,效果明显,在供需链管理和计算机管理过程控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催化裂解废旧硅橡胶制备甲基环硅氧烷1999年,浙江武义博阳实业有限公司以废旧橡胶为原料,采用催化裂解方法制备二甲基环硅氧烷。2001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认为:催化剂组分的选择与复配、减压裂解工艺等方面有创新,具有产品得率高、反应时间短、设备腐蚀小、生产能耗低、三废少等优点。催化剂新型独特、技术国内领先(县一等奖)。
  SNL双逆流高效耐用金属热风炉2003年~2005年武义万达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杭州市机械设计研究院协作,研制了国家专利(实用新型)产品——SNL双逆流高效耐用金属热风炉。2006年4月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该产品充分利用低温低流速、高温高流速与高温烟气的双逆流热交换原理,具有换热效率高、煤耗低、单位面积热交换强度高,炉子单位重量换热量大等特点,燃烧室顶部烟流分配结构,炉膛下部粗尘沉降室结构具有首创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第三节 社会发展类
  中药资源普查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指示,确定武义县为30个重点县之一(金华地区还有磐安、东阳)。该年6月,县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全面普查,次年10月完成并通过鉴定。调查以省定的220种中药为重点,县收购的大宗、地道紧缺药材为主要对象,查遍34个乡镇,339个建制村,野外普查996人天,调查访问324人次,基本查清了县域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药用价值、生产收购以及产量蕴藏量,初步掌握了境内中药资源家底,并撰成《武义县中药资源名录》,收录地产中药材926种,是武义县有史以来第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中药资源基础资料。
  萤石矿工尘肺预防控制与消除的研究杨家砩矿(后称东风莹石公司)原系国内最大萤石矿山企业,也是尘肺病发生集中区。1962年起,矿山职工医院卫技人员即在临床治疗中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分析研究,形成若干专门性论文。2001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完成单位)、浙江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尘肺预防控制与消除的系统研究。创造性地将尘肺病因——尘源控制——效果评价——效益分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和方法,完成课题任务并通过评审。该成果在国内尘肺防治领域中是个新突破,国外亦未见报道。该研究首次提出“萤石混合性尘肺卫生标准”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GB10439-89),即国家级技术法规。该标准经省内8个萤石矿山实施,相应观察期内未发生一例尘肺,经量化分析,投入产出比为1∶26.30
  小学活动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3年,武义县实验小学与协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承担此项国家教委“九五”规划专项任务项目;1996年完成并通过鉴定。该课题从课程改革入手实施素质教育,其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操作,已处于全国活动课程研究的领先地位。
  农村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1993年~1996年县科委、县农能办、省能源研究所承担该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在邵宅乡界首村实施完毕并如期通过鉴定。该项目采用了成熟和适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通过16个子项目实施,对利用无污染能源,提高农村用能档次、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住宅功能和卫生条件,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成功范例,本项目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属省内首创。
  欠发达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1993年~2000年,浙江工业大学、武义县科委与德国不来梅海外研究与发展协会共同承担该项科研任务(金华市科技计划)。2000年在柳城镇后坪山村实施完成并通过鉴定。该课题采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新方法,为欠发达的地区农村提供了新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其成果已在浙江省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印度得到成功应用,并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关注。
  古建筑造园与保护技术开发1996年,浙江芳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基地和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文物学会等协作下,开展为期10年的“古建筑造园与保护技术开发”研究(2004年列为省重点攻关计划),2005年通过鉴定。该项目解决了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在古建筑造园与生态保护和环境科学、建筑构件的去污、整旧防腐防蛀等方面有独创新技术并获得14项国家专利。该研究在古建民居抢救性保护并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中国园林式民间露天博物馆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五章 科技成果奖励
  科技活动之过程和成果,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其优秀者同时获得了国家、省、市(地区)、县人民政府的奖励。1986年至2005年间,全县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不含协作)获科技成果奖205项。
  第一节 省级以上奖励成果
  1986年~2005年,武义县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8项。
  第二节 市(地区)级奖励成果
  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包括东风莹石公司)原科技成果获金华市(地区)“科技进步奖”(含“星火奖”)57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如下表)。
  第三节 县科技进步奖
  国务院于1984年9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之后,1986年4月,省政府颁发《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武义县于1987年3月制订并施行《武义县科学技术进步奖》与《武义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实施细则》。
  奖励项目为县域内优秀科技成果,主要是:1.科学技术研究成果;2.科学技术应用研究成果;3.取得实效的科学考察、计量标准、科技情报、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4.科学技术推广成果(简称推广成果);5.“星火计划”技术开发成果。“科技进步奖”经规范的技术鉴定(验收)、评审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颁布。
  武义县科技进步奖分为四等,奖励实行荣誉(颁发集体、个人奖励证书)和物质奖(奖金)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原则。其物质奖励亦随科技成果作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作相应调整,历次奖级、奖金设置如下表:
  县科技进步奖一般2年评审一次,1986年~2005年共评9次,获奖项目129个,获一等奖16项(前章已作简介。未注明者为同时获省、市奖励项目)。
  第四节 获奖学术论文
  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是评价科技发展水平,发现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1986年~2005年间,武义县学术空气日趋浓厚,获科协系统组织评选的获奖学术论文数量增加。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论文2篇(仅据论文作者递交证件统计)王懋、张信平、汤竣跃、陈美胜撰写《纳夫妥染色缓冲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计算和调整》(1989年度~1990年度),1990年10月发表于《纺织学报》,并为《美国化学文摘》摘登。陈南山、何德文、陈文蔚撰写《浙江武义盆地萤石矿田氟的地化环境》(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1月发表于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武义县科协于1987年开始开展学术论文评选,原则上每2~4年评选一次。评审委员会评审入选论文发文公布,并颁发等级证书。自1987年以后,共进行七届论文评选。
  1990年起,涉足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和论文增多,郑希龙撰写《浅析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利与弊》发表于《浙江房地产理论研讨论文集》(1997年度),被收入中国软科学文库(1998年)。刘斌靖根据后陈创建村务监督委员会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推进基层民主的成功尝试》发表于《中国民政》2004年第10期,《第三种权利:财务监委会》发表于《观察与思考》2004年第16期。
  第六章 科教兴县
  1992年8月,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科教兴县”战略,并配套颁布《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振兴武义经济的若干意见》。1996年,建立县科技领导小组。1998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县政府提出的《武义县“科教兴县”规划纲要(草案)》,并颁布实施。尔后,通过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实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技术创新工程”,对推动“科教兴县”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1993年,国家科委在全国开展“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简称“科技创先活动”)。浙江省部分地区即率先开展,并有桐乡、温岭、鄞县相继通过验收。1995年,即在全省开展“科技创先活动”。武义县于1998年开展“科技创先活动”,建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并将职责、考核指标逐项落实到部门、乡镇,签订责任书,建立考核制度。年底完成了自查,次年一月申请验收。1999年5月5日至6日,浙江省科委应武义县人民政府要求,受国家科技部委托,组织了由省科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政协科教委、省委政研室等11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对武义县进行验收,验收委员会对验收标准的十大指标,27个子项进行量化评价,以968分(总分1000分)成绩,一致同意通过验收。1999年,国家科技部审核后,下文公布武义县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县委书记蒋岩金、县长金中梁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科教兴县(市)先进个人”,受到国家科技部表彰,随后顺利通过三度复查考核。2000年,金华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创建金华市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活动”,武义县先后有桃溪滩乡(2001年),王宅镇(2002年),泉溪镇、柳城镇(2004年)被授予“金华市科技进步先进乡镇”称号。
  武义县1993年(第五届)起参评自然科学论文和获奖情况表
  第二节 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1996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为增强党政领导推进科技进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推进科技进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主要责任目标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达到认识、领导、工作三到位;制定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教兴县纲要、科技发展规划和推进科技进步政策措施;县、乡建立领导、管理机构,专家咨询组织(县),实行科学管理和决策;制定、落实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六大目标。
  考核的责任人县一级即县党政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和党政领导正职、主要分管领导(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分管科技副县长)。
  考核方式对县一级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市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市委组织部、市科委(科技局)牵头,市科技领导小组组成单位成员和有关专家组成考核组,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安排,对县分批进行考核。
  考核分年度进行。定于次年初由责任单位、责任人写出自查报告,填写《考核表》上报。5月底之前,上级考核小组进行实地考核,嗣后将考核结果报省委、省政府。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奖惩和调整使用重要依据之一,并以适当形式通报,进行表扬或批评。
  武义县自1997年度至2005年度均以其实际业绩顺利通过考核,其中2002年、2004两个年度为“金华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县”。
  县机关和乡(镇)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1997,武义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县机关和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根据县情制定了主要责任目标并具体分解到乡(镇)和县机关有关单位,每年根据实际进行充实调整。年终对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考核。1999年始,县机关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乡、镇(街道)仍单列进行。2005年始,乡、镇(街道)亦并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序列,作为一个“单项”进行考核。考核得分较高的前5名为“乡(镇)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予以表彰。
  第三节 技术创新工程
  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系列化活动。2000年11月,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县技术创新大会”,尔后连年召开会议,制订政策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县域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政策措施
  2000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决定每年安排60万元作为县技术创新资金,鼓励扶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发展高新技术。对认定的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予以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予以5万元、3万元奖励,对省市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实行资金配套和奖励。
  2002年,县政府制定《武义县专利申请和实施奖励办法(试行)》,对企业和个人获得专利给予补助,对企业实施专利进行奖励,以加快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005年县政府又制定《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提高补助和奖励标准,引导培育专利型企业。
  2003年,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跨越性发展的若干意见》,技术创新资金提高到300万元。提高对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奖励额度。增加了对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奖励措施。同时制定《武义县扶持民营科技企业若干规定》,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对符合条件已被确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获得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称号的同样分别享受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是年,兑现企业“技术创新”奖励资助14万元。此外还制定下发了《武义县名师名校长名医评选奖励试行办法》。
  2004年,建立每年100万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同时下发管理办法,对省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农业科技招标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及组建省、市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进行扶持。
  是年,专门召开了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出台《武义县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人才培养(引进)、培训、人才待遇、激励措施经费保障等政策性意见,并建立人才专项基金(该年80万元,后提高到100万元),用于培养、引进、激励人才,同时制定了“农村乡土人才”、“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专业”、“技术工人”序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设置、评定等配套措施,制订了武义县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及目标、措施。同时将年度具体任务量化分解到18个乡镇(街道)和15个部门,年终进行考核。
  是年,县委、县政府兑现“技术创新活动”奖励补助经费119万元。
  2005年,县政府制发《武义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孵化基地管理办法》,以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安排专门科技经费培植“孵化”农业科技人员领办的处在初级阶段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中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绿色支柱产业。
  是年,县委、县政府兑现“技术创新活动”奖励、补助经费180万元。
  “技术创新”型企业
  实施科教兴县之后,1996年县委、县政府就曾组织“科技明星企业”评选;时有8家企业获表彰:浙江武义化工实业总公司、浙江武义机床厂、浙江武义白洋建材有限公司、武义锅炉厂、浙江武义剪刀厂、浙江万鹏集团塑料彩印总厂、浙江好来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武达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起,县委、县政府组织了“四个一批”(行业龙头、著名品牌、外向带头、科技进步)个体私营企业评选活动。三年中前后受通报表彰的“科技进步企业”有6家(次):武义张氏包装实业有限公司、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浙江武义三美有限公司(2次)、武义县南方齿轮厂、浙江创业钢带有限公司。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始,武义洪帆电子机械设备厂“CCD曲面寻迹定位数控铣槽机”项目获浙江省“技术创新基金”资助(10万元),是武义县获此基金补助的首家企业。至2005年,已涌现出一批省、市、县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
  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0家(第二章第三节已述)。
  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武义博阳实业有限公司。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武义县驰江铝业有限公司。
  省农业科技企业1家: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
  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浙江洪帆电子机械设备厂。
  市高新技术企业8家:武义博阳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洪帆电子机械设备厂、武义县驰江铝业有限公司、武义震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恒友齿轮有限公司、武义圣奇运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武义通用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芳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浙江麦克园林机械有限公司、武义家园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武义华东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武义嘉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武义更香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
  市制造业信息化(前称CAD/CIMS)示范企业14家:武义好来西服饰有限公司、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武义洪帆电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武义永晖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创业钢带有限公司、武义通用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隆达园艺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武义圣奇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武义优力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武义现代电器有限公司、武义海特锅炉有限公司。
  列入中国科学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5家:浙江双峰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北京通用能源动力公司、浙江大学)、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武义县威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单位:长天化工研究所)。
  市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3家: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武义田歌实业有限公司、武义汤记高山茶叶有限公司。
  县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
  第一批(2004年度)7家:浙江创业钢带有限公司、浙江金色年华药业有限公司、浙江麦克园林机械有限公司、武义圣奇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武义永晖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武义震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义华东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第二批(2005年度)10家:浙江武义华杰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武义嘉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意达电器有限公司、浙江保康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弩牌电器有限公司、浙江奥特工具有限公司、浙江宇信门业有限公司、浙江神掌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震宇工贸有限公司、浙江更香有
  机茶开发有限公司。
  县首家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孵化基地:武义辰谷菌物科技有限公司。
  “十五”科技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武义县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和“技术创新”、“人才”两大工程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较大,但在全省列入科技统计的88个(2005年为90个)县(市、区)中,三项指标有两项位次离“中等”县(市)尚有不小差距。
  “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开始,武义县开始单独制订科技发展规划。
  2005年2月,县科技局与浙江大学签约,开展“武义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并撰写了研究报告,9月制订了《武义县科技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尔后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代表的意见,次年交全县科技大会代表讨论正式定稿,由县人民政府颁发执行。
  《规划》在总结经验和SWOT(科技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基础上,确定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养位居浙江中等水平,基本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开放型区域特色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优良,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传统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为到“十一五”末期或“十二五”前期基本建成创新型县和科技强县奠定扎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