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创建教育强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873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创建教育强县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6
页码: 1047-10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办学条件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筹资改善办学条件
  1986年前,境内中小学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校舍设施简陋、师资水平偏低等困难。为发展武义教育,县委、县政府除增加本级财政投入之外,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筹资改善办学条件。
  集(捐)资办学
  1986年实行分级办学后,城乡兴起集资办学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2005年,县内乡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教育集(捐)资款总计约16775.3万元。履坦镇自1985年以后,各村无偿赠送土地33.2亩,投入资金28万元。为搬迁叶长小学,叶长片6个村募集资金12.3万元,叶长村人均集资99.75元。武阳镇为解决城镇子女上初中难和小学“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的破旧现状,搁置镇政府买小车、建造办公楼和干部住房的计划,投资73万元,社会捐资20万元,村集资23万元,建造了武阳中学。1996年,王宅镇为迁建王宅初中,人均集资50元。199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建武义一中,动员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集资,共募集资金1276万元,占武义一中迁建一期工程总投资的51.6%。2003年至2005年,下王宅、程王处、鸣阳等村向熟溪小学捐赠5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各乡(镇)村均有可观的教育投入。
  港侨胞捐资助教
  1989年至1995年香港同胞沈炳麟先后5次共捐赠人民币39万元,用于县二职校、项店小学、白姆小学、邵宅小学和正新屋小学的建设。1995年,加拿大籍侨胞王昌真捐资100万元建设瑶村小学。1996年至1997年,香港同胞陈宜昌共捐赠25万元用于朱王小学和后汤小学建设。1996年,香港同胞闻儒根捐赠22万元用于东皋小学和端村小学建设。
  为表彰海外侨胞、香港同胞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之精神,1995年3月,县政府授予王昌真、沈炳麟“重教奖”,10月,县人大常委会授予王昌真“武义县荣誉市民”称号。
  危旧校舍改造
  武义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始于80年代初。据1981年普查,全县中小学共有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破旧校舍12万平方米,占60%,一级危房4万平方米,占20%。1986年,实行县、乡、村分级办学后,危旧校舍改造工作列入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1988年12月,县政府召开校舍危房改造专题会议,制定了乡村校舍无危房的验收标准和奖励措施,并与有危房改造任务的33个乡镇签订了校舍危房改造责任书,限期完成危房改造任务。通过拆除、回建、新建等方式,至1990年年底,全县已有32个乡镇实现“校校无危房”目标。全县校舍总面积达到25.73万平方米,比1981年时扩大了28.7%。尚存危房面积0.2万平方米,占总数的0.8%;破旧校舍2.22万平方米,占总数的8.9%。基本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
  扶贫建校
  1993年,浙江省倡议扶贫建校,组织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向贫困地区资助建校项目。据统计,1990年~2005年,武义共获得中央、省专项补助3628.8万元(含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等资助资金),外县市捐助1222.4万元,有47所中小学的90多个基建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占投资总额的25.4%;同时,县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大学校基建投入,一大批新校舍相继落成,中小学校舍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
  2004年2月,县政府下达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规划,提出到2007年,小学规划达标28所,其中达到规划I类标准1所,达到规划Ⅱ类标准5所,达到规划Ⅲ类标准22所;初中规划达标7所,其中:达到规划I类标准1所,达到规划Ⅱ类标准5所,达到规划Ⅲ类标准1所。规划达标的中小学需扩征土地将近12公顷(计173亩),新建校舍面积11.15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03亿元。是年6月,标准化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4月,芦北小学、下杨小学、漠华小学、云华小学、西联小学、履坦小学、泽村小学7所小学通过省Ⅲ类标准学校评定。至2005年年底,全县已实现扩征土地近10公顷(计148亩),在建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
  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
  2005年8月起,武义开始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在2007年前完成15所学校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4.81万平方米,扩征土地4公顷,总概算投资3367万元。
  是年,全县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项目13个,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完成投资1080万元(省财政60%,县财政40%)。
  绿叶奖、重教奖
  为表彰为发展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党政领导和社会人士,1990年,省教育基金会设立“绿叶奖”;1995年,县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重教奖”,2003年,县教育基金会设立“绿叶奖”。自1990年至2005年,许邦、郑水岩、程云荣、傅美桃、陈珠生、王国平、杨森才、赵舍平、沈国忠、谭爱平、张天德、汤志勇、蒋岩金、钟晓谷、程晓晖、何俊有、郑迪元、陈进一、金中梁、潘宣豪、应慧英、李雄伟22人获省“绿叶奖”。24人获县“绿叶奖”,6个乡镇、政府部门和33人获“重教奖”。
  第二节 控制中小学生流失
  1990年以前,由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人受“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操手术刀不如操理发刀”等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山区初中学生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柳城区教育办公室1990年调查,1988年至1990年,大溪口乡初中生辍学58人,三港乡初中生辍学36人。大溪口乡初中的辍学率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1988年为6.67%、1989年为12.43%、1990年为20%),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1990年,大溪口乡义务教育普及率为54.32%,三港乡为62.69%。
  1990年,县政府下发《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意见》,各乡镇政府和学校也普遍制定控制流失生的措施,并组织教师和乡村干部反复上门劝学。1991年9月,全县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活动。1994年7月,全县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县政府要求教育、劳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乡镇采取措施确保失学儿童返校。1995年,初中学生的年巩固率从1986年的94.5%提高到98.2%,其后走向稳定。
  第三节 贫助学
  政府助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设立人民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制度,以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初起,对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免收学杂费,1994年义务教育对象免收学费。进入21世纪,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残疾人子女、“五保”户供养的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因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活上实行资助。2004学年,全县共有2935名中小学生受到政府资助,受助金额203.55万元,受助面6.5%。
  2005年9月起,实施省“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是年秋学期,全县享受扶困助学金人数5204人,占在校生人数的11.98%(其中,小学15.36%,初中15.05%,高中1.58%,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100%)。资助资金共计1275055元。
  “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按每生每周5元,每学期20周,每生每学期100元标准补助。各校在开学后将“营养餐券”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由学校每周对上述学生免费提供2至3餐荤素搭配、营养合理的营养餐。2005年秋学期,全县享受营养餐人数3186人,占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数的9.74%,爱心营养餐资金共计318600元。
  “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经费由省财政、县财政各负50%。
  希望工程
  1992年3月,团县委、教育局、民政局、广播电视局、科技报社和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活动。1993年2月,香港同胞发起“笔纸传爱心”活动,武义县中小学生获1200套文具包的捐赠。1993年,全县为贫困学生入学发放了1.2万只书包。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希望工程”以后至2005年,全县有13682名贫困学生获得总计83.66万元的资助。
  春蕾计划
  1997年,县妇女联合会根据全国妇女联合会的部署,发起资助贫困女学生的“春蕾计划”,开展扶贫结对活动。截至2005年,全县共有2895人次的中小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女生)得到县内外热心名士的结对资助,其中县外结对2077人次,受助资金总额50.79万元。
  教育基金会
  1989年成立县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共获捐款42.6万元,用于评选“新苗奖”、“园丁奖”和“绿叶奖”等活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秀教师和对教育有贡献的社会人士。1998年后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停止活动。2004年5月成立县教育基金会;至2005年,募集资金40多万元。两年间,有42名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生得到总计7万元的资助。2005年冬,基金会购置棉被500床资助生活贫困的学生。
  奖学助学基金
  1989年县关工委成立不久,即开展“关心桥”等帮困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70余万元,至2003年止,济助中小学特困生1117人次。1995年4月,浙江印刷集团公司组织中层干部到柳城体验山区师生的艰苦生活后,在职工中开展扶贫捐款活动,职工捐款6万多元,公司捐款3万多元(合计10万元)为柳城小学建立了扶贫助学基金。1997年至1998年,武义一中先后接受何巧女、李守藩、徐子福、陈华文、张德荣5位校友捐赠共计140万元,设立了5个奖学助学基金,其中何巧女捐赠金额达100万元。2005年12月,杭州联华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楼刚捐赠50万元为壶山小学设立“俊彦秀阳光少年奖学助学基金”。
  第四节 “两基”达标验收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85年1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农民教育会议,提出普查农民文化,做好扫除文盲的扫尾工作,12月,经金华市扫盲检查验收组验收,全县12周岁至40周岁青壮年非盲率已达到90.13%,省人民政府予以颁发“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1990年,各区和乡镇均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对全县12周岁~40周岁青壮年文化程度进行摸底调查与扫盲补课,是年有891人脱盲。至2005年,合计扫除文盲4637人,青壮年非文盲率上升至99.27%。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7月,县教育局作出全县各乡镇分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6年起,先后在5个乡镇进行试点。1992年9月,县政府制定乡镇人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工作职责,明确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1993年,县政府组织各乡镇进行教育现状调查,制定“两基”达标规划。12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武义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规划》,提出1997年全县实现“两基”目标。次年1月,成立以县长为首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两基”达标责任书,并对各乡镇“两基”工作分批进行验收。
  1996年10月,武义县通过浙江省政府“两基”验收组评估验收。省验收组认为:武义县重视“两基”工作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小学入学率达到99.53%。初中入学率达到97.56%,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1988的60.14%和25.65%提高到91.7%和83%,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9%。全县“两基”工作已达到省评估验收标准,同意通过“两基”评估验收。自此,武义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1997年,省政府命名武义县为浙江省“两基”工作先进县
  第五节 教育强县验收
  1998年11月,武义在履坦镇首次进行县级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启动教育创强工作。2000年,县政府制定教育强镇(乡)奖励政策,通过县级验收奖励5万元,通过市级验收奖励8万元,通过省级验收奖励10万元。2002年10月,县政府决定对上等级学校或被评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中小学实施奖励:A级、B级初中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A级、B级小学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评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中小学奖励1万元。
  为创建教育强县,1998年至2005年,县委县政府先后5次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部署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先后签订了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创建教育强镇(乡)的工作目标责任书。相继成立了以县长为首的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领导小组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义县2003年~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武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武义县创建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逐步完善了教育条件保障机制。
  1998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资2.7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新增校舍25.7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约70%,先后完成了37所中小学迁建扩建工程。其中,新建扩建36个班级以上学校7所,建筑面积12.13万平方米。全县44所初中、小学中有7所学校评为省标准化学校。2003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入教育技术装备资金2269.8万元,有42所中小学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校校通”,乡镇所在地以上学校全部建智能广播、闭路电视和校园网,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到92%o
  2005年,全县有省一、二、三级重点中学各1所,省三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示范性初中4所,省示范性小学7所,省示范性幼儿园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所,省文明单位6个,省文明学校2个,省教育科研强校3所。小学入学率100%,初中辍学率0.0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35%,均高于省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7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3.08%,青壮年非文盲率99.27%。全县18个乡镇(街道)中13个乡镇(街道)通过省级教育强镇(乡)评估验收,省级教育强镇(乡)比例达到72.2%。
  2005年12月13日~14日,省政府教育强县验收组到武义进行评估验收。省验收组充分肯定武义县创建教育强县成果,认为武义县委、县政府举全社会之力开展争创教育强县活动,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完善教育条件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至此,武义县继义乌、东阳、婺城区之后成为金华市第四个通过验收的省级教育强县。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