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834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一编 教育
分类号: G529.55
页数: 42
页码: 1011-1052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教育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加教育投入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史 武义县

内容

1986年以后,武义县通过实施教育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加教育投入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1996年,通过省“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工作先进县;2005年12月,通过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
  第一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行政
  县教育行政机构
  1986年,武义县沿袭教育局建制。设局长、副局长;内设办公室、人事纪检股、教育股、财务基建股和勤工俭学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与县教育局合署办公。1996年6月,教育局与文化局合并成立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教育业务科、文化业务科、基建财务科、勤工俭学办公室;归口管理职工教育办公室;教育督导室、招生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仍为合署办公机构;核定编制32人。2002年1月,教育与文化分开,体育发展局并入,成立县教育局,同时挂体育局牌子。设局长(兼体育局局长)1人,副局长3人,另设体育局副局长1人;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基建科、教育科、体育科;教育督导室合署办公;核定编制18人。2005年年底,县教育局机关公务员19人,其中14人为中共党员,17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4人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95年前,武义县委在县教育行政机构设党组,1996年,改设党委。
  此外,教育工会、教育学会、共青团教育局工委和教育基金会等群众团体也在教育局机关办公,并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一定的教育行政职能。
  教育业务管理机构
  教师进修学校、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仪器站、教育会计核算中心、教育服务中心七个具有一定教育行政职能的全民事业单位,受县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分别承担教师培训、招生考试、教育教学、教育装备和后勤财务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
  基层教育管理机构
  1986年至1992年,各区教育办公室,为县教育局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的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活动。1992年5月,区教育办公室随区建制一起撤销。
  1986年,各乡镇沿袭中心小学和初中建制,由一人兼任中心小学校长和乡镇初中校长,执行基层教育综合管理职能。1993年6月,撤销各乡镇中心小学,改设乡镇总校校务委员会。并在原建制区和县城所在地范围设置学区教学研究站,负责教学业务活动。
  第二节 教育督导
  督导机构
  1989年10月,成立县教育局督导室。1993年9月改为武义县教育督导室。1999年3月,正名为武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简称县教育督导室)。1989年至1993年,从事督导的人员称督导员,由教育局聘任。1994年起改称督学,由县政府聘任。
  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有“两基”达标评估、办学水平评估、教育创强评估等。
  “两基”达标评估1992年11月至1996年4月,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两基”达标评估验收。
  办学水平评估1993年始,县教育督导室相继开展了中小学办学水平合格评估、等级学校评估、素质教育评估,并配合上级督导部门进行省重点中学评估。
  1995年4月,县教育督导室首次在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进行办学水平合格督导评估。1997年始,县教育督导室对乡镇初中和小学进行办学水平合格督导评估。截至2000年1月,全县有9所初中、36所小学通过办学水平合格评估。
  2002年,县教育督导室开始进行小学、初中办学等级和素质教育评估。至2005年,先后有11所小学、3所初中通过A级学校评估,8所小学通过B级学校评估;10所中小学被评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1993年至2005年,先后指导武义一中、武义二中、武义三中、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申报省重点中学。2004年始,每年对省重点中学(职高)进行年度视导。
  教育创强评估1998年11月,县教育督导室首次在履坦镇进行县级教育强镇(乡)的督导评估与验收。2000年,履坦镇、柳城镇通过省级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成为武义县首批省级教育强镇。2005年止,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通过县级教育强镇(乡)的评估验收,其中13个乡镇通过省级教育强镇(乡)的评估验收。
  其他督导活动1989年10月,国家督导团到武义进行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校舍改造、制止中小学生流失、纠正乱收费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5项内容的督导检查。2002年省政府总督学鲁林岳一行6人到武义作基础教育督导调研。2002年11月,国家督学金学方、马有良、王世福、沙迪尔·卡德尔、马延伟到武义,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调研。
  第三节 学生安全
  学生安全隐患改革开放以后,因学生活动半径扩大、出行方式多样化、学校与家长管理真空带延伸,安全隐患增加。1986年至2005年间,上学往返途中车祸,放学之后溺水几乎连年不断,死亡近百人。1986年10月,某农村中学晚自修下课,在楼梯转角处发生群体挤压踩踏事件,所幸未有伤亡。1987年9月和1988年1月,2名初中生先后从宿舍高铺跌落水泥地面,造成颅内出血不治身亡。1996年5月,县城某小学一男生从教学楼4楼平台坠落死亡。1993年1月,县城某区域停电,引起某中学早餐夹生,部分学生到校外饮食店买包子,致群体性中毒。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数人垂危,幸得省防疫站准确判明毒物,浦江县星夜驰援解药而获救。2001年11月15日夜,某化工企业发生化学气体泄漏,造成某中学师生刺激性反应,致多人住院观察。20年中,有据可查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达141人,其中溺水66人,车祸31人,学生安全防范凸现为教育管理的特殊内容。学生平安保险1986年1月起,各中小学发动学生参加人身平安保险和附加疾病住院医疗保险;是年参保率近70%。至1995年6月,上升至98%以上。投保费用由学校统一向学生收取,统一向保险公司支付,发生伤亡事故后,也由学校协助家长向保险公司索赔。2003年起,为理清与学校收费关系,改由学生家长向保险公司直接投保,大多数家长仍自觉为子女投保。学生安全教育1986年以后,学校安全教育时空逐步扩展,覆盖学生从早到晚、饮食起居、出操上课、外出等各个环节;内容涉及法制、交通安全、消防、卫生、防疫、防毒、防盗、防溺、防骗、自救互救、心理健康诸方面;教育方式多样,有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安全专题教育、安全周活动等。1995年5月,中小学统一开展交通安全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活动。1999年春,各校开展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2000年,中小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1月起,各校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90年代起安全教育逐步向家庭、社会延伸,形成立体化教育网络。各校以家长会、家长学校、致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提醒家长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以保节假日安全。各校将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常识等编印成册发给学生和家长,加强了监护和管理。1998年5月,教育与公安部门联合组织的金华市交通安全教育学校武义分校成立,开展社会化交通安全教育。2000年3月,县直属学校、乡镇总校首次聘请公安司法干警任法制副校长,以加强法制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其后多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和“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活动。学生安全管理1995年4月,县教育局制定了《武义县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就学校安全工作目标、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责任与奖惩作出规范。同年,省教委将该规定全文转发全省各地参考。1996年起,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与各校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2000年12月,某镇12名中小学生因放学后乘坐非客运车辆出事故,造成5名学生轻伤,3名学校领导因此受到行政处分。2002年,县教育局给寄宿制小学配备保育员编制,加强寄宿生课外管理。2004年3月,县教育局制发《武义县学校重特大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后又下发了《武义县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细则》和《武义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台账制度》。
  安全防范力度加强,增加了学生安全系数,遏制了事故多发势头。但又出现了家长怕出事故、学校怕担风险、学生校外活动减少的现象。
  第二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第一节 经费投入与支出
  1986年以后,县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并在民间发动捐(集)资办学,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2005年,全县教育总投入为13.99亿元,是前20年(1966年~1985年)的42.18倍(见下表)。
  教育财政拨款
  1986年~2005年,教育财政拨款总计7.58亿元,占教育总投入的54.2%。分年度具体情况如下表。
  教育事业费附加
  根据国务院关于《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的暂行规定》,1986年起,武义县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乡镇企业按税前利润5%左右计征,乡镇商业按营业额的0.1%以上计征,农业按农业税15%计征。1992年,农村教育费附加由原来的随农业税计征改为按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计征;乡镇工业企业(包括个体企业),按销售收入的0.4%计征;商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按营业额的0.2%计征。2002年下半年起,停止向农民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自开征至2005年,全县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12843.1万元,占同期教育总投入的9.2%。
  集资办学
  1986年实行分级办学后,群众集资办学热情甚高。农村除集资捐款外,还以无偿提供土地、劳力、建材的方式投入。同时,国家实行教育扶贫政策,拨财政专款资助,并组织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向贫困地区援建教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2005年,全县中小学共获得县内外单位、个人和港、侨胞捐(集)资款总计约1.8亿元,占同期全县教育总投入的12.8%。
  学校收费
  1986年~2005年,全县中小学学杂费(含借读费、择校费)等事业性收入21548.1万元,占同期全县教育总投入的15.4%。
  义务教育收费1986年~1993年,仍沿袭向义务教育对象收取学费。1986年,每生每学期,小学为学费3元~5元(分农村与城镇两个档次,下同)、代管费30元,初中为学费7元~11元、代管费45元。1994年起,义务教育对象免收学费。小学设杂费、住宿费等项目,合计每生每学期30元~35元;初中设杂费、住宿费、走读生夜自修水电费等项目,合计每生每学期75元~90元。1995年,对每生每学期代管费作出限额规定,县城所在地小学100元,农村小学90元;初中160元。2004年起,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即学校只能一次性向学生收取经政府核定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每生每学期标准为:小学160元~245元,初中325元~365元。义务教育段学生的杂费收到2005学年为止。
  非义务教育收费1986年,高中(含职高,下同)每生每学期(下同)学费10~14元,代管费50元左右。1994年,高中设学费、杂费、住宿费、走读生夜自修水电费等项目,合计一般高中170元,重点高中230元;职高设学费、杂费、实验费、住宿费、走读生夜自修水电费等项目,合计270元~460元(不同专业间有较大差别)。1995年,高中代管费限额130元。2004年,高中收费标准调整为:学费,省一级重点高中1100元,省二级重点高中900元,省三级重点高中800元;代管费统一为280元。
  2003年,根据省、市有关规定,高中择校生实行限招生人数、限考试成绩、限收费金额的“三限”政策,择校费最高限额标准为,省一级重点高中3万元,省二级重点高中2.2万元,省三级重点高中1.8万元。职业高中学费分专业确定。2005年,综合班600元,文科、工科专业950元~1200元,美术、戏曲专业1150元~1700元。从21世纪初开始,中小学住宿费按宿舍等级标准收取,分50元、80元、120元、170元等档次。公办幼儿园按政府确定的标准收费。2005年,省示范性幼儿园保育费1000元,代管费60元;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保育费800元,代管费50元;伙食费标准各园不同,最低225元,最高420元。民办幼儿园根据市场机制经政府物价审批的标准收费(未列入教育统计)。
  教育支出
  1986年~2005年,全县教育总支出14.99亿元。总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85.3%(最高年份为91.7%);人员经费占教育总支出的62.9%(最高年份为70.9%),分别见附表31-30
  第二节 经费管理
  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
  由县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含城镇教育事业费附加)由县政府管理。年初,县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提出预算方案,报县政府审定后纳入县财政预算。1997年以前,教育财政经费预算编制到县教育系统,由县财政部门按月划拨到县教育行政部门,再下拨到学校。1998年起,教育财政预算编制到学校,由县财政部门按月直接下拨给学校。
  2005年起,中小学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内经费和财政预算外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性收入)综合预算管理。
  由乡镇负担的教育经费(含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乡镇政府管理。
  学校收支管理
  中小学收费项目、标准、程序等由政府统一规定,接受教育、物价、财政和审计等部门管理和监督。
  1995年起,对中小学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统一纳入县财政银行专户,支出由财政部门审批后再划入学校银行账户)、财务公开、审计等制度。2001年8月,成立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对中小学经费实行统一会计核算、统一工资发放、统一会计档案管理、统一财务公开。
  1996年起,学校基本建设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制度。至2006年12月止,全县中小学共有110项基本建1998~2005年教育经费总支出情况表设工程实施公开招标,总建筑面积349969平方米,预算总造价3.115亿元,中标总造价2.392亿元,比预算总造价降低0.723亿元。
  2005年2月,县教育局成立教育服务中心,对全县中小学各类用品实行统一采购管理。是年,组织统一招标采购23次,节约资金229.74万元。
  制止乱收费
  从80年代末开始,行业乱收费现象也在学校滋生。1993年,县政府决定取消课桌凳押金、作业辅导费、义务教育保证金、节假日补课费、班务费、小学升初中报名费和中小学转学调档费7项不合理收费,并在教育系统开展制止乱收费大检查。2002年再次进行纠正教育乱收费大检查,全县中小学共清退各类违规收费55.88万元,武义县制止教育乱收费的经验在省纪检监察工作交流会上介绍并在全省推广,《中国教育报》作了专题报道。
  第三节 教育设施
  场地与校舍
  1986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入学校基建经费3.92亿元,校园总面积扩大近50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扩大15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36.6万平方米(2005年年末在建6.1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质量,中小学校舍1990年前泥木结构占33.7%,砖木结构占19.3%,砖混结构占47%。到2005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44%,砖混结构占53%,砖木结构和泥木结构分别占2.8%、0.1%强。
  教育装备
  1986年时,全县教育装备总金额仅为43.66万元。大多数小学只有黑板、毛算盘等简易教具,乡镇初中普遍缺少实验仪器。1992年,有171所小学按不同标准配置了教学仪器,70%的乡镇完成对初中教学仪器的配备,有47所学校建有实验室,县教育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
  1997年11月,通过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省验收组认为:“武义县采取‘乡镇筹一点,学校挤一点,县里补一点’的办法充实教学仪器是个好经验”。2002年,实验小学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义一中、壶山小学、熟溪小学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5年,中小学教育条件装备金额增至4446.5万元,生均装备金额1037元;所有中小学按省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并基本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等器材;拥有计算机3234台,生机比达到11.4人/台,各校均开设信息技术课;乡镇所在地学校建有校园网和微机室;中小学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92%;生均图书高中23.15册、初中14.89册、小学17.71册。
  第三章 教师队伍
  第一节 编制与结构
  教职工编制标准
  1986年,按班级数核定教职工编制。小学平均每班1.2人(其中县城小学1.7人,乡镇所在地小学1.5人);初中每班2.3人(城镇2.5人);高中每班3.8人(县属高中4人)。
  2004年,教育部新颁发的《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将教职工分为专任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4类,按学生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其标准(教职工与学生之比):县镇高中1∶13,农村高中1∶13.5;县镇初中1∶16,农村初中1∶18,县镇小学为1∶21,农村小学1∶23。并以此为基数另增不超过10%的附加编制。2005年,全县公办学校在编教职工2852人。据新编制标准,全县小学超编175人,初中超编44人,普通高中缺编74人,职业高中缺编129人。部分有代表性年份教职工分布与师生比情况如下表:
  教职工身份结构
  1986年,中小学教师仍分公办、民办、代课教师三类,其中,民办和代课教师比例,小学占47%,中学占24.3%。后通过“招干”(政府安排干部指标将民办教师招为公办教师)、民办、代课教师招生(将符合条件的民办、代课教师招收为师范院校学生,后者称“代招生”),使民办、代课教师锐减。1996年,公办学校中的民办教师消失。2002年起,代课教师不再列入教育年报统计。部分有代表性年份中小学教职工分类变化情况如下表:
  教职工学历结构
  根据国家规定,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为中等师范毕业学历,初中教师为专科学历,高中教师为本科学历。超此标准的称为“超标”。1986年至2005年,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老教师退休和师范院校毕业生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快速提升。部分有代表性年份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变化情况如下表:
  第二节 录用与评聘
  教师录用与调配
  中小学公办教师录用渠道有师范毕业生分配,招收优秀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向外地、外系统调入及向社会招考等。1986年~2005年,共录用教师259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990人(含从外省引进本科师范生117名),优秀民办教师被招收为公办教师382人,调入144人,向社会招考75人,正常减员1576人。20年间,净增公办教师1023人。
  2000年前,师范毕业生直接分配。2001年,中等师范毕业生分配首次采用考试录用办法;2004年小学教育大专生随之采用,2005年,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师范大专毕业生分别接待分配毕业生人数的30%和40%的比例考试录用。
  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考试录用、跨县、跨系统调动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武义县范围工作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调动,其余由学校提出或本人申请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教师职务评聘
  1987年10月起,首次进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至1988年6月止,全县有2016名教师首批评上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职务(中学高级教师、高级讲师)44人,中级职务(讲师、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457人,初级职务(中学三至二级教师,小学三至一级教师)1515人。
  2005年,全县在职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163人(含高级讲师,小学挂靠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含讲师)1048人,中学二级教师858人,中学三级教师42人;小学高级教师552人,小学一级教师481人,小学二级教师50人,小学三级教师2人。
  2005年,县教科所傅伟被金华市评为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全市首次评审,共9名)
  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经聘任方可任职。其中,高级职务和校长的教师职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中、初级教师职务由学校聘任。
  教师资格认定
  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6年5月,对1993年前任教的在职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过渡,全县有68名幼儿园教师、1007名小学教师、642名初中教师和274名高中(职高)教师符合过渡条件,首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002年3月,开始教师资格的首次认定工作;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有312人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1139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730人取得初中教师资格,582人取得高中教师资格。
  第三节 培训
  教师学历进修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别采取在职务晋升和民办教师转正时予以学历加分、报销全部或部分学习费用等措施,鼓励公、民办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并选派骨干教师到省、市教育学院脱产进修。据2005学年统计,全县2786名在职教师中,有1739名教师通过进修的形式获得合格学历或高一级学历,占教师总数的62.4%,其中师范261人,专科769人,本科695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
  教师业务培训
  教师的业务培训分级负责。中学教师主要由金华教育学院组织,小学教师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继续教育中心)组织。
  前期以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培训为主。截至1994年,全县有524名幼儿教师、307名小学教师分别获得相应的教材教法合格证书;593名幼儿教师、441名小学教师、66名初中教师、32名高中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合格证书。
  同时进行的还有岗位业务培训(后改称继续教育)。1996年起,教育与人事部门作出规定,将中小学教师取得相关科目的合格证书和相应的学分,并作为教师任职和晋升的基本条件之一。师范毕业生必须参加见习期培训,作为试用期满转正定级的必备条件。
  1996年至1998年,组织了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2000年开展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和计算机培训;2005年12月起,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1986至2005年,共组织各类教师培训300多期,受训教师25343人次。
  校长培训
  小学、初中、高中校长培训分别由县教师进修学校、金华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组织。
  武义于1985年首次组织直属学校、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校长培训。1993年,县教育局确定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县中小学校长上岗培训和提高培训的基地。先后举办初中校长、中心小学校长和完小校长培训班,有264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占在职中小学校长总数的98%,1995年11月通过金华市教委验收。而后,陆续举办了教育管理理论、法制等培训。2003年,县教育局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初中和小学校长高级理论研修培训班,有53名校长赴上海参训。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共组织中小学校长培训19期,受训786人次。
  名师名校长工程
  1985年,浙江省开展首届教坛新秀评选,坦洪初中英语教师潘谦松成为县内首位省教坛新秀。此后,实验中学徐晓威和陈红、壶山小学石玉珍、壶山幼儿园应红、武阳中学王福良、实验小学陈耿红、壶山幼儿园金爱7人先后获省教坛新秀称号,26人获市教坛新秀称号。1988年,武义县始评中小学教坛新秀;至2005年,共举办8次,评出县级教坛新秀263人。
  1998年,县教育局首次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9人被评为县首届“学科带头人”。2002年又有18人被评为县第二届“学科带头人”。
  2004年9月,钱建国被金华市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楼国萍、徐志扬被金华市政府授予名师称号。2005年11月,县政府组织首届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评选,评出名师33人,名校长2人。县政府分别给予名师、名校长2000元奖金和每月200元津贴。
  第四节 教师待遇
  教师社会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教师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人贬损的地位,开始成为令人羡慕的社会职业。
  1985年,国家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后每逢此节,各级党政领导以各种形式颂扬“园丁”职业和“春蚕”精神;适时量力为教师解决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各级中共组织重视吸收优秀教师入党,教师队伍的党员人数从1986年的378人增加到2005年的895人。一批知名教师当选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86年至200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先后有26人次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4人次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70人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6人次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3人次当选为市人大代表;52人次当选为县政协委员,4人次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其中,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1人当选为省人大代表,2人先后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人先后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党和政府以不同的形式表彰教师的业绩,授予一大批优秀教师以崇高荣誉。
  1998年,董闺聪被省政府授予省首届“功勋教师”。1986年至2006年,先后有熊庆良、董闺聪、唐建华、谢玲玲、徐钢良、楼国萍6人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叶春兴、朱建生、董闺聪、王水莲、王汉洪、江子潮、董佩仙、彭添生、楼国萍9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陶愫梅获首届国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烛光奖”;张益义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另有21人获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30人获省春蚕奖;2人被评为金华市劳动模范;120人获金华市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1700人次获县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班主任等)称号。
  教师工资福利
  1986年,全县公办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水平为82.8元。1988年,实行教师工资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同时执行教师技术职务等级工资上浮10%的优惠政策,全县87.4%的公办教职工增加了工资。
  1993年10月,国家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该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提薪与补贴发放与公务员基本同步,至2005年,全县公办教职工人均月工资(含补贴、奖金)提高到2895.8元。
  公办教职工依法享受退休、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补贴等待遇。1993年9月起,对任教满30年(2005年起,女教师教龄为25年)的教师按其基本工资额的100%计发退休金。
  1985年前,民办教师小学月工资20元、中学24元左右,相当于同级公办教师月工资的二分之一。1986年民办教师与同职务级别的公办教师同等幅度调整工资,其经费一半由县财政补助,一半由乡镇自行筹措,是年,民办教师平均月工资提高到小学45元、中学50元左右。1994年,首次对民办教师按教师职务进行工资改革,其后民办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达到400元左右。至此,民办教师除不享受公办教师的保留工资、公费医疗和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外已接近公办教师水平。
  1986年前后,代课教师月工资为50元左右。1990年,中学代课教师月工资80元,小学代课教师月工资75元。1995年,县委、县政府规定代课教师月工资水平,小学不低于200元,中学不低于220元。2002年起,全省代课教师不再列入教师编制序列,但部分学校仍存在少量代课教师,其工资参照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上浮执行。
  为稳定教师队伍,1985年,县委、县政府倾全县干部指标百余名用于招收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1989年、1999年,两次对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和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教师子女实行“农转非”。1993年9月起,给予新宅、宣武、明山、坦洪、西联、新塘、竹客、大溪口、三港9个山区乡教师发放教龄月津贴。
  1986年~2005年,是教师工资增长最为频繁和增幅度最大的20年(如附表)。
  第四章 教育改革
  第一节 办学体制改革
  1986年1月,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发《关于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试行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县属初中、小学由县人民政府(县教育行政部门)主办和管理;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由乡镇政府主办和管理,联办小学由乡镇政府牵头,以学校所在村为主联办;村小由村办;乡村小学一律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
  新体制对县、乡(镇)两级在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学校环境安全、教师队伍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责任作了明确划分。其中,教师考核、晋级、跨乡镇调配和校长任免等专门业务以县为主。原由县财政负担的教师基本工资和其他教育事业费以1985年的财政教育经费为基数,由县财政下拨到乡镇,对学校基建和危房改造等项目由县财政按统一标准进行补助或奖励;学校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中的一些地方政策性补贴等由乡镇通过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财政投入、集资和捐款等渠道解决。
  1990年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中小学数量逐年锐减,村办学校逐步消失,乡镇初中也渐次撤并。根据200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2002年,武义县开始实行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年起,教师基本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2005年1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同城待遇等地方政策性工资也由县财政支付。是年8月,初中全部收回县教育局管理,结束了乡镇办初中的历史;次年起中小学教师工资(含地方政策性待遇)、基建经费均纳入县财政预算。形成了中学由县办、县管,小学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二节 中小学布局调整
  80年代起小学、初中适龄儿童随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而逐年减少。一些村办小学、初中因生源难以为继而停办。至1989年,小学已从70年代高峰期的650所缩减为481所,且53.8%的小学学额在20人以下,小学班级总数的40.3%为复式班;中学从70年代高峰期的105所缩减为48所,34.1%的初中在5个班级以下。规模偏小,设施简陋的状况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990年,以云华乡皮子源村创办寄宿制小学(合并6所初小为1所完小)为典型,召开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会议,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始启动。1991年11月,县政府批转县教育局《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若干意见》。是年,小学缩减为330所,初中缩减为33所,并打破了分乡办初中的格局。1991年,武义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做法在金华市推广,理论成果在浙江省办学效益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1998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政府《武义县中小学1998年~2010年布局调整规划》,开始实施以撤并乡以下小学创办寄宿制小学和撤并乡镇初中创办规模化初中为重点的新一轮布局调整。2004年3月,武义县跨乡镇调整初中布局改革被评为金华市新世纪十大教育创新之一。至2005年止,全县撤销小学446所,初中39所。是年,全县保留8所初中;38所小学。(高中布局调整见第七章第一节)
  中小学布局调整实现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之目标。同时也带来部分农村学生食宿、交通安全及乡村废弃校产处置等问题。
  第三节 端正办学思想
  80年代,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90年代又有择名校上学的现象,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此,武义县进行了规范办学行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进展。
  规范办学行为
  早在1982年,县教育局即已规定,中小学除招生考试外,不再组织全县统一考试,学校只举行期中、期末考试。1990年,县教育局再次要求各校,必须减少考试次数,不搞分数排队。1993年,全县取消初中招生升学考试和择优录取,全部依法就近入学。2004年,县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规定》,对学校办学的10项行为作出限制性规定。同时,对违反教学计划,擅自增加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科目的课时,减少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课时的错误做法予以纠正。1986年至2005年,全县有5名教师因体罚学生受到行政处分和通报批评,学校违规办学行为和教师违规教育行为基本上得到遏制。
  1996年5月,县教育局下发通知,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作出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不得布置机械重复的大量抄写的练习,不准以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2000年3月,县教育部门对8所中小学的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显示,各校虽然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料多,考试多,课外作业多,节假日补课多,学生在校时间过长,睡眠时间少,心理负担重和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为此,县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减负”措施。2005年4月,县教育局统一制发中小学作息时间表。2005年,中小学开展了“减负年”活动。
  推进素质教育
  1985年前后,教育局组织了以端正教育思想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小学开始出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重培养智能;从以学业成绩好和听话作为好学生的标准转变为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开展课外活动等一系列转变。
  1987年12月,县教育局要求各中学开展初中每学年1周,高中每学年2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1992年,县教育局、农业局、科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初中在初中毕业会考后,对毕业生进行不少于100课时的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实用技术、劳动实践等毕业前教育培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990年,县教育局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和有能力的教师开展教改实验活动。
  1996年12月,县教学工作会议向全县中小学提出学习湖南汩罗经验,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997年9月,县教育学会发起素质教育征文比赛。
  1997年12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推行素质教育成为政府行为。是年底,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
  1999年,县教育局将1993年2月设立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定标准的“教学质量奖”改革为“教育教学质量奖”,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题,成为一项全面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性评奖活动。
  2004年秋,全县小学、初中从起始年级起实行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改革方案。
  在探索素质教育中,一大批教改实验课题被列为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1990年,实验小学开始进行教育教学全面性、整体性的教改实验,成为县内首所开展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学校。1993年起,又开展了小学活动课程实验研究,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1996年10月30日,全国活动课程成果鉴定会暨活动教学现场观摩会在武义县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的450余名教育专家、学者和校长参加了会议。1997年7月壶山小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创新教育首批试点学校。1998年1月,实验小学被中央电教馆命名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9年,熟溪小学开展了小学生特长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培养途径研究。2000年11月,浙江省首届创新教育研讨会暨现场会在壶山小学召开,200余名来自上海、重庆、天津、江西及浙江省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推广了该校1999年以后开展创新教育的经验。
  第四节 中小学招生改革
  1986年以后,小学沿袭以户口所在地为依据实行划片招生。
  1986年至1992年,初中招生沿袭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小学毕业生按考试成绩分别进入临近的县、区中学或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初中。1993年,取消初中招生升学考试和择优录取,依法就近入学。其中,城区小学毕业生,以本人志愿为基础,由县招生办组织城内各初中录取。农村小学毕业生,在乡镇政府的协调下组织入学。1997年起,武阳中学单独向全县招收一个少体班。1999年起,实验中学、武阳中学实行郊区划片、城内分档的招生办法。2003年8月由履坦初中、邵宅初中合并组建的武义五中,其招生范围即以原学区为主。
  高中招生几经变革。1986年以后,武义一中和武义二中沿袭在北部(武义片)和南部(宣平片)按志愿择优录取的办法,其他高中则在相应的学区范围内按志愿择优录取。1992年高中招生改革,为保证省重点高中的生源,先由武义一中在全县范围内择优录取200名,再划定其他学校的录取分数线。1999年起,武义一中首次向农村初中招收50名定向生。此后,随着武义一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定向生指标也相应增加。2004年,武义一中指令性招生计划560名,先按考试成绩录取280名后,再按招生计划的18%与报考人数挂钩,27%与中考成绩优良人数挂钩,5%与中考成绩倒数10%的人数挂钩的“四挂钩”的办法录取。其他高中招生按考生志愿同批次择优录取。
  1993年前,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农业户口考生为主,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居民户口考生为主。1993年起,由于市场经济和人们重普高轻职高观念的影响,职高招生滑坡,遂进行了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与企业合作、免试入学等改革。
  80年代中期后,部分条件优越的中小学开始招收借读生、择校生,并收取教育费用。1993年起,高中择校生列入调节性招生计划。
  第五节 学校管理改革
  校长负责制
  1986年至1993年,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8年,建立了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体制。1994年9月,县教育局在武义一中、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实行校长全面负责、中共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参与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1996年3月,全县有18所县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1998年秋,校长负责制范围扩大到乡镇6个班级以上的初中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党支部对学校实行政治思想领导,发挥政治保证与监督作用,同时实行财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等制度。
  校长的选拔和任用也作了相应改革,实行校长述职、教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制度。2002年,首次公开选拔部分县直属中学的校级领导干部,通过自荐、推荐、考试、考核等程序,有7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2005年,县教育局制发《校长工作手记》,规范校长的工作行为。此做法被评为金华市次年十大教育创新成果之一。
  教职工聘任制
  1998年,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首次下发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意见,于每年暑期从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以量化评分方式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分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次,作为教职工聘任、评比先进和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各校也积极改革教职工管理办法,建立考勤、岗位(课时)补贴、奖励、低职高聘等制度,使考核与待遇挂钩。
  2000年8月,教育部门首次在武义一中、壶山小学、泉溪初中和邵宅总校进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试点。次年8月起推广到全县中小学,是年,全县有95名教师试聘,5名教师待聘。对部分待聘教师进行校际交流。自实施聘任制至2005年,尚未有教职工因工作不称职而被解聘。
  教师调配也作了改革。从1994年起,县教育局对中小学教师调离本系统实行总量控制,每年不超过在职教师总数的5‰。1997年后,教师进城调动按“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业务考试和业绩考核,择优调配。
  第六节 德育改革
  德育目标与内容
  1981年~1986年,初中开设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和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1987年秋,初中一年级开设公民课。小学侧重品德、行为习惯启蒙,初中侧重法制、公德教育,高中以初步培养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为主。2000年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入中小学德育序列。
  1988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198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下发,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0年代以后,金华市教委编写的宣传金华历代志士仁人事迹的《婺州魂》、武义县委宣传部编写的反映本地风情、改革风貌的《可爱的武义》、县教研室编写的介绍武义地理、历史、革命烈士、风景、特产的小学乡土教材也相继进入中小学课堂,以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德育方式
  1988年,各中学改革学生操行评定办法,凡操行等级不及格的非毕业班学生以试读生论处,毕业班学生以肄业论处。1991年暑假,年仅16岁的芦北初中毕业生徐菊青在永康抢救落水少女而光荣献身,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师生向徐菊青学习。同年9月,召开以“学习堂头中学,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将德育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2000年以后,许多学校以谈心、讲座、“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德育方式的改革,出现了一批成功的经验。1996年以后,熟溪小学以“寄语式”改革学生品德评语做法,在全县推广;2004年以后,邵宅小学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倡导“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经验在金华市教育系统诚信教育推进会上介绍。2003年德育年会和2005年3月的全县德育工作会议,先后介绍了武阳中学、一职校、武义一中、下杨中学、东皋中学、壶山小学和后树小学等学校的德育经验。
  德育队伍与制度
  1987年,县中小学思想教育研究会成立(1989年改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1990年起,各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领导小组,下设政教处(小学称德育处)和团委(小学为少先队大队部),形成以政治教师、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的德育队伍。2002年4月,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各校相继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成立心理咨询(辅导)室。
  1989年起,各校建立了升国旗制度和国旗下讲话制度。1996年,县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行分级考核,评定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和先进学校。2003年4月,县教育局制定并推行《武义县中小学德育常规》和《武义县中小学行为规范达标评估操作标准》。2005年起,全县小学、初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
  社会化德育网络
  1986年以后,各校普遍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有家访、家长会、联系卡、家长学校等形式。1989年5月起,县内中小学普遍成立家长学校,以金华市教委编写的《家长必读》一书为教材,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2002年7月,为沟通“家—校”联系,县教育局组织“千名教师访万户”活动,有2548名教师参加,共走访学生家庭40237户,形成调查报告70多份。
  1989年5月,县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1991年5月改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是年有310名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参加该组织。关工委通过推荐有名望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员、编写《武义革命斗争史实选编》、宣讲革命烈士事迹、组织节假日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对青少年的校外辅导活动,在社会化德育网络中发挥了模范作用。2000年5月,武义县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1995年后,县内先后开辟革命烈士纪念碑、徐英烈士墓、潘漠华纪念馆、熟溪桥等14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基地)。
  2000年起,中小学普遍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保护、交通法规等法制教育。
  德育实验研究
  1994年起,实验中学开展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心理品质教育规律。壶山小学进行“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研究,探究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2000年,柳城小学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教育实践与研究,成为省内首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农村小学。上述3项德育实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奖。1995年,实验小学进行德育“三三”制改革,倡导人人争做“双好生”,次年6月15日,《浙江教育报》作了专题报道。
  第七节 普通话推广
  武义县从流行“土话”到开始普及普通话,历经50余年。先在中小学中的推广普及,改革开放中在商品潮流的推动下,21世纪初普通话走向社会化。
  中小学“推普”进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就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后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并设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推广根据“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有序地进行。
  武义县从1954年开始,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不用方言。至80年代教师在课堂使用普通话已经普遍化,90年代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逐年递增,教师普通话整体水平自然提高。
  1999年开始实行的教师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设置了三等(一、二、三等)六级(每等分甲、乙)的普通话等级制度。同时,对教师不同岗位限定了普通话等级要求,语文教师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其他学科教师应达二级乙等以上,教学辅助人员应在三级甲等以上。凡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参加高一级职务评审、特级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师评选,要求普通话必须达到相应标准。从2000年6月至2005年9月,共组织了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21次,参加者5090人次,其中获一乙证书2006人,获二甲证书597人,至2005年年底,全县2852名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91.3%人员持有与岗位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实现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从“普遍化”过渡为“标准化”。
  在中小学生中,90年代尚属“大力提倡”阶段,要求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
  1991年成立教育系统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进入“重点推行,逐步普及”阶段。是年,确定壶山小学、实验小学(武阳小学)为全县“双推”工作示范小学,泽村小学为“双推”试点小学,制定了小学普及普通话规划,提出1996年全县所有小学完成推广普通话目标。
  壶山小学为此专门建立从校到班的推广网络,设推普员54人,并将使用普通话列为小学生行为规范评分考核内容。实验小学专门为此设立醒目校训“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在校园内师生全部使用普通话。地处农村的泽村小学也作出师生在校时间必须讲普通话的规定。1994年,武义县又制定了职业中学普及普通话的规划和措施。此后,全县中小学普通话推广从示范、试点走向普及。
  从1991年“双推”启动后组织了经常性的全县中小学生普通话比赛和普通话宣传周活动。1996年,武义县对全县186所小学普及普通话进行第一阶段达标评估,认定73所小学为首批普通话达标学校,占小学总数的39.2%。1998年,武义一中被确认为金华市普通话第一阶段达标学校。1999年,武义县参加金华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普通话比赛,实验中学获初中组一等奖,东皋中学、王宅初中获三等奖;壶山小学、实验小学获小学组二等奖;武义一中获高中组三等奖。
  普通话的社会化进程
  武义地处农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封闭的生活环境给方言沿袭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外出谋生,用不上家乡话,还是入乡随俗,学客地土话。武义流行的“土话”,除“武义话”、“宣平话”外,畲族聚居地保持着“畲客话”,清朝福建、南京移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安江、永康太平水库移民则保留着“福建话”、“南京话”、“淳安话”、“永康话”,在县境周边乡村,县与县之间居民日常交往中,语言相互交融演变出独具韵味的语调,形成了“一乡(乃至一村)一腔”的语言氛围。外地干部分派武义工作,不是群众跟其学普通话,而是干部向群众学“土话”。
  80年代之前,以普通话作为语言交流工具的,多在教师、医师、干部等群体和课堂、办公室、社交等场合。群众场合还是乡音未改。90年代小学将普通话列为“校园语言”后,由于学生家长的配合又成为学生的“家庭语言”。改革开放以后,武义人外出、外地人来武,天南地北的人生活在一起,现实生活的需求冲破了旧有的语言区域樊篱,使普通话在平民百姓中得以迅速推广。同时,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的普及,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普通话水准。
  至2005年,普通话已经成为武义县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和公共社交场合的主流语言。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也是普通话的社会化过程。从国家推广普通话开始至2005年,全县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教育对象计有20.05万人,加上校生20424人,全县已有67.4%以上的人已基本学会并使用普通话,其余32.65%的人群中除了部分老年人和幼儿外,听普通话可达无障碍水平。
  普通话实现社会化也带来新问题,21世纪出生的新生代,从小到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置身于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因而出现了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武义土话的现象。方言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如何使之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五章 幼儿教育
  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沿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办园体制。有学制三年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学制1年的学前班,也有学制1至3年混合编班的形式。200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144所326个班,在园幼儿7185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从1990年的43.4%提高到2005年的95.8%,基本普及幼儿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设置
  公办幼儿园
  1986年,全县有壶山、柳城和熟溪小学附设幼儿园3所公办幼儿园。1987年秋,县政府在县城溪南汤创办武阳幼儿园;1989年秋开始招生。2001年,熟溪小学附设幼儿园改为民办幼儿园。至2005年止,县内仍为3所公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
  1986年,县内有21所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的幼儿园,乡村普遍办有集体或个体幼儿园。1996年后,随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和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大多消失。此后,私人幼儿园成为民办幼儿园的主体。多数乡镇设有中心幼儿园,基本上为所在地小学投资举办,属集体性质。2005年,县内共有民办幼儿园141所,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97.9%;在园幼儿5787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80.1%,其演变情况为下表:
  第二节 幼儿教育管理
  1986年,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沿袭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妇联管理的体制。1993年,民办幼儿园由县妇联划归县教育局管理。
  1992年,县教育局首次对民办幼儿园予以登记、注册和发证。1995年,县教育局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推行民办幼儿园等级证书制度。1998年,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下发《武义县集体、个体幼儿园管理规定》,对民办幼儿园的申办程序、管理体制、教育管理、卫生保健、基本设施、师资条件、经费和评估等作出规定。1999年年检结果为:173所合格,65所基本合格,10所受黄牌警告,39所被吊销办学许可证。2001年进行等级评估,评出3所县示范幼儿园,9所一级幼儿园,87所二级幼儿园,139所三级幼儿园,有15所幼儿园受黄牌警告或定为不合格。2002年进行民办幼儿园等级复评,公布县示范性幼儿园3所,一级幼儿园14所,二级幼儿园91所,三级幼儿园97所,限期整改幼儿园1所,不合格幼儿园1所。
  2004年3月,召开全县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县教育局下发《武义县幼儿教育管理方法(试行)》。2005年4月,县教育局根据省、市教育部门《关于换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民办幼儿园予以考核,换发新证。8月,县政府办下发《武义县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07年前全县幼儿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和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布局合理的幼儿教育网络;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武阳幼儿园园址在县城解放南街15号,创办于1987年9月。1994年评定为省示范性幼儿园,为金华市首座。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3476平方米,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在园幼儿705人,教职工39人。
  第六章 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
  小学设置
  1986年,全县有小学494所。1990年以后实施布局调整,村小大量撤并,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小学的规模不断扩大。至1998年,全县小学锐减为130所。2001年后,坦洪、三港、大溪口、履坦、西联、白姆、大田、俞源等8乡镇相继集中辖区全部学生创办寄宿制小学。2004年,小学复式班退出历史舞台。2005年,全县有小学38所,490个班级,20424名在校生。其中住校生501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4.5%。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熟溪小学、邵宅小学、明招小学5所城区小学在校生总数达7864人,占全县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8.5%,8个镇所在地小学的在校生总数5344人,占全县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6.2%,两项合计占64.7%。形成了生源主要集中县城和集镇的小学教育格局,20年的变迁情况如下表:
  小学学制变更
  1986年是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由于校舍、师资等条件无法满足小学生高峰期的六年制办学要求。1987年起,统一为五年制。
  1999年8月,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行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的起始年龄随之从7周岁改为6周岁。是年,所有小学同时招收两个年龄段、两种学制的一年级新生,即7周岁儿童就读五年制小学一年级,6周岁儿童就读六年制小学一年级。次年起,所有小学均招收六年制新生。2004年6月,最后一批五年制小学生毕业,结束了五年制、六年制并存的历史。
  小学课程演变
  1986年,五年制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及课外活动11门课程。外语为选修课。六年制小学开设12门课程(增农业常识)。
  1993年9月起,执行省编《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五年制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8门必修课及活动课、外语和自然科学为选修课程。
  1999年,小学六年制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8门必修课目及活动课、外语和自然科学作为选修课程。
  2003年,全县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外语课。
  2004年,按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课程,1至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7门课程,3年级至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社会实践或地方(学校)课程10门课程。
  省级示范性小学
  壶山小学前身为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壶山小学堂。原址北上街。1999年1月,迁入壶山上街137号原武义一中旧址。学校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少先队红旗大队和浙江省文明单位、省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绿色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2002年8月评定为省城镇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12209平方米,建筑面积8472平方米,共50个教学班,2469名学生,108名教职工。
  实验小学创办于1987年,始名武阳小学,1991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曾获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中期评估成果突出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绿色学校等称号。2002年8月,评定为浙江省城镇示范小学。原址县城解放南街15号,占地面积9454平方米,建筑面积6889平方米。2005年,共41个教学班,2006名学生,101名教职工。次年,迁入梅郎山新址。新校园占地面积45733平方米,建筑面积21850平方米。
  熟溪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毓秀女子初级小学堂。原址位于县城东门外,2000年迁入东升东路新址。曾获少先队全国雏鹰红旗大
  队、全国校外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教育创新优秀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教育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浙江省绿色学校等称号。2002年8月,评定为浙江省城镇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2506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1平方米。共41个教学班,1959名学生,98名教职工。
  柳城镇中心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务本小学堂,位于柳城。该校曾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12月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11525平方米,建筑面积7635平方米,30个教学班,1375名学生,89名教职工。
  王宅镇中心小学1934年创办,址在王宅,2001年南迁至原下杨中学校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2003年10月,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40888平方米,建筑面积9927平方米,21个教学班,971名学生,48名教职工。
  履坦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群英两等小学堂。2003年秋迁入隔江的原履坦初中校址。2005年12月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1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44平方米,13个教学班,564名学生,45名教职工。学校曾荣获全国围棋育苗工程先进单位。
  明招小学前身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的白溪小学。2001年迁入原白溪初中校址,改名为明招小学。2005年12月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小学。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58平方米,15个教学班,704名学生,34名教职工。
  第二节 初中教育
  初中设置
  1986年,全县有41所乡镇初中,另有7所县、区属中学设初中部。共计306个班级,在校生14972人。1990年后,每个乡(镇)设置1所初中,少数乡镇初中并入邻近的县、区属中学。1993年至1994年起,武义一中、武义三中相继停止初中招生。1998年起,先后扩建武阳中学、下杨中学、东皋中学,创办武义五中,大部分乡(镇)初中撤销。2005年8月,武义二中初中部并入民族中学。时全县8所初中,其中3所设县城,其余分设柳城、桃溪、王宅、新宅4个乡镇所在地和桐琴镇东皋村。该年,全县初中招生3915人,入学率99.8%,巩固率100%,共计在校生12249人,具体如下表:
  初中学制与课程
  1986年至2005年,初中沿袭三年学制不变。课程教材几经改革。1986年至1993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初中教学计划,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劳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14门课程。1987年12月始,每学年开设一周的教育实践活动。1994年,使用省编义务教育教材,政治课改为公民课,体育改为体育与保健,将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生物等课程综合为自然科学课,将历史、地理和政治课的部分内容综合为社会课。1997年,公民课改为思想政治课。2004年起执行新课程计划。初中设置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省级示范性初中
  实验中学创办于1974年,时名壶山中学,1991年命名为武义县实验中学,校址在县城金星巷。该校为浙江省文明单位、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2002年6月评定为省示范性初中。2005年,校园面积88268平方米,建筑面积37173平方米,有34个教学班,1757名学生,126名教职工。
  武阳中学1988年创办,原名城镇初中;1993年改武阳中学,址在县城熟溪北路。2004年9月评定为省示范性初中。校园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729平方米。2005年50个教学班,2738名学生,220名教职工。
  金穗民族中学1996年创办,建校中,得到省结对扶贫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的大力帮助(故冠金穗),址在柳城畲族镇。校园占地65405平方米,建筑面积21128平方米,1999年3月评为省农村示范性初中;2002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35个教学班,1971名学生,教职工112人。
  东皋中学校址在桐琴镇东皋村,1958年创办。该校为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2005年12月,评定为省示范性初中。校园占地面积54521平方米,建筑面积20173平方米,28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99名教职工。
  第七章 高中教育
  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义务教育实现之前,普通高中控制发展,职业高中鼓励发展。1998年起,武义开始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至200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首次突破90%,提前4年实现省定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普通高中
  高中学校布局
  武义县自1970年全面恢复普通高中教育起至1989年基本保持一区(镇)一高中(共7所)分片招生办学的格局。桃溪中学曾一度停招高中生。1990年起,一、二、三中承担普通高中教育任务,其他高中向职业高中过渡。1994年实行招生、教学、经费、教师聘用“四自主”的民办联谊高级中学创办,下杨中学、东皋中学、岭下汤中学恢复普通高中招生(桃溪中学下放为镇办初中),又扩为7所高中。2000年至2005年,全县保留3所独立高中,1所完中,其变化情况如下表:
  高中学制课程
  1986年至2005年高中沿袭3年学制未变。
  课程演变较大。1986年至1990年,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劳动技术11门课程。部分学科教材分难度较高的甲种本和难度较低的乙种本,分别供省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采用。1991年~2005年,高中课程设置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11门必修课程(2006学年新生开始实施国家新的高中课程改革计划)。
  根据高考类别与科目设置,各中学一般从高二年级开始,实行文科、理科分班教学,理科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为主,文科以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为主。
  高考升学与待业就业
  从恢复高考的1977年至2005年,全县共有11625名高中毕业生考入普通高校,从1980年起,武义取入高校万人比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6年,武义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李艳以总分641分的成绩获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2000年起,高校招生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5年县内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比例从1986年的20.4%上升至75%。
  1995年以前,高中毕业生除升学外,农村户口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少数进入高考复习班;居民户口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参加高考复习,一部分回家待业等国家分配。1996年后,随着国家分配就业制度取消,高中毕业生不论是否居民户口,不能升学的均自行择业或参加复习。
  省级重点高中
  武义一中由创办于民国27年(1938)的武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发展而来,址在县城北上街。1981年,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8年12月,迁址县城熟溪北路。该校是国家国防生生源基地、浙江省文明单位、省基层党校示范点、省“五四”红旗团委、浙江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成果突出学校。2002年,评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1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38平方米,40个教学班,2071名学生,162名教职工。
  武义二中址在柳城镇城东路。由创办于民国27年(1938)的宣平私立战时初级中学发展而来。2005年,评定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是年,学校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91平方米,33个教学班,1659名学生,114名教职工。
  武义三中原为1976年创办的城关区高中,址在白洋渡。1984年,定名为武义第三中学。2003年8月,迁址县城东升路276号新址。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2005年,校园占地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41平方米,48个教学班,2690名学生,181名教职工(次年评定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第二节 职业高中
  职高发展概况
  1983年,在双路亭原县“五七”干校旧址创办了县农业技术学校。1986年,更名为一职校。1988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始办幼儿师范班。1989年8月,创办二职校。县职工业余学校始设职业高中班。1994年,县职工业余学校改名为县职工学校。1994年起,下杨中学曾一度改制为职业高中。1998年5月,县技工学校创办。2001年,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来一职校创办“兰香艺校”,县技工学校并入二职校。
  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1986年~2001年,先后在武义一中、武义三中、下杨中学、东皋中学、岭下汤中学、桃溪中学、联谊中学附设过职业高中班。
  2004年10月,一职校和二职校合并组建为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由此形成了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工学校为辅助的职业高中格局,至2005年,全县职业高中有3950名学生,189名教职工。其中县职业技术学校69个班,教师进修学校7个班,职工学校13个班。
  职高学制课程专业与招生
  职业高中学制一般为三年,也有一些年份的少数专业学制为两年。
  课程按专业设置,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类。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工科类专业为3:3:4,文科类专业为3:4:3。
  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安排招生,并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动。1986年之后职校除独自开设专业之外,还先后与有关企业、部门合作开办过棉纺、护士、化工、军人预备役、金融、法律等专业。1989年至1993年,一职校主要招收农业户口的学生,开设农技、园艺、建筑、服装等专业;二职校主要招收居民户口的学生,开设工业与经济类专业。1993年后,一职校农林类专业相继停止招生,转向开设工业类、经济类和服务类专业。1995年,一职校、二职校及各中学附设职高班共开设法律、电工、服装、财会、金融、保安、家政、文秘、戏曲、计算机、烹饪、机电、美工、旅游、美术装潢、多种经营、机械、汽车修理18个专业,为境内职校开设专业最多的年份。2004年,一职校戏曲专业和二职校机械专业被确定为金华市示范专业。
  2005年,全县3所职校共开设机械、电子电器、计算机、烹饪、美术、财会、旅游与宾馆服务、文秘、戏曲、器乐、综合艺术、幼师13个专业和综合教育班。
  1986年至2005年,全县总计招收职业高中生15766人,毕业9778人。
  职业技能考核与竞赛
  职业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县职业技术学校(一职校、二职校)相继建立了服装、建筑、电工、烹饪、车工、钳工、计算机、宾馆服务、美术、戏曲等23个专供开展职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工场。1992年,二职校首届毕业生有141人首次获初级职业技能证书。1996年起,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武义开始推行职高毕业生“双证”(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是年全县职高毕业生参加电工、服装、烹饪、珠算、钳工、计算机6个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约90%获初级职业技能证书。2002年起,所有职高毕业生均获得初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毕业生获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1988年6月,首次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有11个专业400余件作品参展。1990年5月,有学生作品360余件参加金华市职教成果展。
  1998年4月,金华市职校生首届电子技能操作竞赛在县第一职校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市)21个代表队,103名学生参加竞赛,武义县第一职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1999年1月,举办县首届职高生技能比武,有326名学生参加钳工、家用电器等14个项目的比赛及队列、武术、戏曲等表演。
  2002年,兰香艺校参加省第二届婺剧基本功大赛,获2金、6银、6铜,总分居全省之首。2003年,赴义乌参加金华市第三届职校师生技能比武,获6金12银18铜。2004年5月,兰香艺校婺剧片段《过河》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浙江赛区选拔赛第一名;7月,参加在江苏昆山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学生章军杰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专业金花奖称号。同年11月,参加在东阳举行的全市第四届职校技能大比武,获4金、11银、21铜,总分列金华9个县(市、区)第5名。
  职高学生实习与就业
  县内各职校均设实习就业处,专司学生的实习与就业。1990年后,县职业技术学校(一职校、二职校)先后与县内外几十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据县职业技术学校统计,1984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3.3%,1997年上升至83.6%,2000年后提高到95%以上,还出现过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学业优秀的职高毕业生考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1997至2005年,全县共有838名职业高中毕业生被高等院校(多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省重点职业高中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由一职校和二职校合并组建(2004年10月)而成。学校挂有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武义县技工学校、兰香艺术学校四块牌子。分设双路亭和庆同路两个校区。2005年,校园占地面积11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129平方米。设有美术、机械、电子电器、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财会、文秘、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综合艺术、器乐12个专业和综合教育班(其中机械专业和戏曲专业为金华市示范性专业)。全校68个班级,3086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60人,外聘教师57人。
  第八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广播电视教育
  县电大筹建于1979年3月,1982年正式成立。校址设县城溪南街248号,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租用1200平方米,有专职人员6人,并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1988年5月,在县电大设立金华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武义分校。1996年,县电大被评为省电大工作站先进集体。2003年10月,通过省人才改革模式和开放教育评估。2006年1月,县电大与县教师进修校及县电教仪器站合并成立县继续教育中心,并搬迁至北岭新区。
  1982年至2005年,县电大先后招收过机械、电子、商业会计、汉语言文学、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工业统计、法律、新闻、党政干部、文史基础、财务会计、机电、营销、农村机械、建筑、财会电算化、幼师、文秘与档案等20余个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共计培养本科生88人,大专生1933人,中专生758人。组织非学历教育2000多人次。
  此外在80年代(1981年~1988年)曾办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武义分校,先后招收经济管理专业、水果专业新生400多人,有46人毕业。
  第二节 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于1985年。2000年以前,每年4月和10月举行考试;2001年以后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进行考试。命题与考试均由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和安排。学制专科为三至四年,本科为四至五年。
  管理机构为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成立于1985年),有专职人员2人,归教育局管理。1995年,县自考办获省自学考试工作先进集体。1996年5月改称“武义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简称自考办)。同年7月,在柳城、桃溪、王宅、泉溪、新宅等乡镇设立乡镇自学考试联络站。1999年1月,全县12个乡镇设立自考联络站,11个乡镇有自考联络员。2002年6月,武义县撤销自考办,成立“武义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招生和自学考试工作。
  自学考试历20余年,门类趋向齐全,开考层次由单一的大专拓展到中专和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医、法、农、经、师范8类学科。专业由1984年的6个专业扩展到2005年的74个专业。2005年,全县开考31个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自开考至2005年,共有1281人获自考毕业文凭,其中,本科153人,专科1112人,中专16人。
  第三节 函受教育
  80年代始,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了中等师范、高等师范本、专科和小教大专班函授的辅导助学工作。1995年秋,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省教委备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具有中专学历教育资格的成人中等师范学校。
  函授教育主要采用与义乌师范学校、金华师范学校、金华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办班的模式。教学点设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学历教育的组织管理,合作院校负责教学、考核和颁发文凭。截至2005年,共有中师函授毕业生417名,高师函授毕业生61名、高师大专自考毕业生220名、小教大专毕业生52名。
  2004年2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的意见》,对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以鼓励和资助。县教师进修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达成协议,合作开办本、专科函授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函授教育。秋季,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函授教育分批进行。至2005年年底,教师进修学校有专科升本科函授学员511名,其中英语112人、教育学151人、语文169人、数学49人、心理健康30人。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函授教育则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
  第四节 农民教育
  成技校组织机构
  1986年之后,县(区)、乡沿袭成人教育干部(简称成教干部)的配置,专司农民教育。是年,县成立“三位一体”学校(业余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科普协会)联席会议,各乡镇和部分村建立“三位一体”学校(又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简称成技校)。成技校主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农村应用技术培训。2002年开始实施省统一部署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和科技培训。2005年,成立“武义县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办公室”。2005年8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武义县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农民教育提出了规划与要求。
  至2005年止,全县有省示范性成技校1所,省一级成技校2所,省二级成技校2所,省三级成技校11所。成技校由乡镇领导兼任校长,成教干部任副校长;教师由农业、林业、农技等部门的技术员和乡镇干部担任,也聘请外地专家作讲座;经费由乡镇自筹。
  成技校教育培训
  1986年至2005年,全县通过成技校举办的业余初中文化学习班716期、专业技术培训班3534期,受训247196人次;党训447期,受训118221人次;岗位培训1602期,受训73177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539期,受训107996人次。学习内容涉及政治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近50项。2005年,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普通车工、数控车工、钳工、电工、中式烹调、餐厅、客房服务、缝纫车工、无线电装配、计算机、CAD绘图设计、市场营销等。
  1991年,寺前乡成教干部王汉洪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泉溪镇成技校被评为省成技校先进单位。1986年至2005年,有7个乡镇先后被评为市扫盲工作先进单位;县职工学校、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10个乡镇成技校先后被评为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20人被评为市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
  第九章 教育教学研究
  第一节 教学研究
  教研机构网络
  组织教学研究的机构为县教研室。教研室按学科配置教研员,1986年,有专职教研员15人;2005年,增至20人,中小学各学科及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均配有专职教研员。各区教育办公室(后称学区教研站)配有小学、初中教研员各1名。县、区(学区)两级分学科成立教研大组,直属学校和乡镇分学科成立教研组,形成县、区(学区)、乡(学校)三级教研网络。
  教学制度研究
  1990年起,县教研室先后制定了《武义县中小学“教学四认真”要求(试行)》和《武义县体育教学常规(试行)》、《对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要求》、《武义县中学生学习常规》等教学制度,下发中小学执行。1994年将《武义县中小学“教学四认真”要求》修订为《武义县中小学“教学五认真”要求》,其中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等环节规范要求,为其他县(市)所推崇。
  1993年2月,县教育局设立教学质量奖。是年,首次评出县教学质量奖先进学校22所,先进个人22名。此后每年举行一次。1999年,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教学质量奖为教育教学质量奖,将评奖内容扩展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一项全面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性评奖活动。
  学科教学研究
  1986年,农村小学开展复式教研,《武义教研》刊出专辑介绍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经验。1987年,俞源乡下杨小学教师杨惠明在高年级单式班教学中,适当采用按学生程度分组教学经验在省、市推广。
  1987年,各中学陆续开展以社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兴趣小组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
  1988年,课堂教学开始引入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法和学习研究法。小学语文学科交流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
  1995年,武阳中学开展尝试教学法研究,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尝试教学研究会的实验基地。12月,县教研室组织的“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成果在浙江省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交流。
  1996年10月,全国活动课程教学现场观摩会在实验小学举行,学习和推广实验小学活动课程研究成果。来自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中央教科所、中央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和杭州大学的7名教授(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实验小学活动课程生动活泼,富有特色和探索性,其教改实验已走在全国前列。
  1998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了“课堂教学年”活动。教研室以听课、检查、反馈等形式对15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教学调研,并将教学调查分析报告印发各校。
  1999年12月,金华市教委在县实验中学召开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推广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
  2000年4月,实验小学教师吴海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活动课程研讨会上,上了《畅想太阳城》智能活动观摩课。9月21日,钱江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宣传桃溪中学减负增效的教学成绩和艰苦办学的管理模式。11月,浙江省首届创新教育研讨会暨现场会在壶山小学召开,会议推广了壶山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经验,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浙江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作采访报道。
  2002年,县教研室进行了以“找问题,提建议”为主题的诊断性教学调研活动,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137人次。
  2003年,全县小学、中学分别以“加强素质教育,提倡生动活泼学习”和“注重中小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8月,县教育局组织素质教育案例及素质教育试题征集活动,共征集素质教育案例323个、试题1118个,并以征文比赛的方式发动中小学组织学生开展以道德建设为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共征集学生撰写的德育故事443篇。
  师生竞赛
  1991年至200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选,获省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1人次;市一等奖20人次,二等奖38人次,三等奖28人次。参加省、市教学基本功比赛,获省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6人次;市一等奖22人次,二等奖37人次,三等奖31人次。全县中小学学生参加“五小”评比和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198人次,省级奖507人次,市级奖1344人次。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
  教科研机构
  1986年11月,成立县教育学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会也相继成立),直属学校和学区成立教育学会小组,负责教育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活动。1997年8月起,教育科研改由县教研室管理。2001年3月,改由新成立的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管理。2004年2月,成立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筹教科研重大事宜。
  论文评选
  1984年12月,武义县首次举办教育论文评选。县教育学会成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教育论文评选。1998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教育论文评选;至2005年已举办14届(1997年后,县教研室也单独进行学科论文评选)。1999年前,每年教育论文的篇数约占教师总数的3%左右,作者局限于少数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1999年起,随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积极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200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有6000余篇。有148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级奖,其中187篇为一等奖;130篇获省级奖,其中34篇为一等奖;有1375篇(次)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获奖论文以省、市教研部门、教育科研部门、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选为准,余未统计)。
  教科研活动
  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有课题研究、科研知识普及、科研成果推广等形式。
  1991年至2005年,全县中小学先后承担了41项省级课题、206项市级课题和1900项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小学通过独自承担、聘请专家指导或与专家合作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科研活动。至2005年,县城、农村中小学根据各自特点均有立项课题。科研成果推广取得进展,1998年至2005年,教科所先后向全县中小学推广了实验小学的活动课程、实验中学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壶山小学的德育漫画和小学科技教育、熟溪小学的小学生特长教育等科研成果。
  县教科所傅伟先后到各中小学举办讲座100多次,听众达10000多人次。
  教科研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涌现出若干名县内外有影响的专家。高级讲师朱龙祥所著《物理教学思维方式》一书被教育部推荐为教师继续教育参考用书,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傅伟、特级教师董闺聪、徐钢良、唐建华、谢玲玲、小学挂靠中学高级教师王明浩等先后应邀赴杭州、温州和周边其他县(市)讲学。
  教科研获奖成果
  1995年~2005年,全县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共计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市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3项;县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117项,三等奖389项。其中,1998年,实验小学《小学活动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中学《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四结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和壶山小学《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实验研究与实践》被授予二等奖。2003年,熟溪小学《小学生特长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壶山小学《以创新为本位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被授予二等奖。
  第十章 创建教育强县
  第一节 筹资改善办学条件
  1986年前,境内中小学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校舍设施简陋、师资水平偏低等困难。为发展武义教育,县委、县政府除增加本级财政投入之外,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筹资改善办学条件。
  集(捐)资办学
  1986年实行分级办学后,城乡兴起集资办学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2005年,县内乡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教育集(捐)资款总计约16775.3万元。履坦镇自1985年以后,各村无偿赠送土地33.2亩,投入资金28万元。为搬迁叶长小学,叶长片6个村募集资金12.3万元,叶长村人均集资99.75元。武阳镇为解决城镇子女上初中难和小学“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的破旧现状,搁置镇政府买小车、建造办公楼和干部住房的计划,投资73万元,社会捐资20万元,村集资23万元,建造了武阳中学。1996年,王宅镇为迁建王宅初中,人均集资50元。199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建武义一中,动员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集资,共募集资金1276万元,占武义一中迁建一期工程总投资的51.6%。2003年至2005年,下王宅、程王处、鸣阳等村向熟溪小学捐赠5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各乡(镇)村均有可观的教育投入。
  港侨胞捐资助教
  1989年至1995年香港同胞沈炳麟先后5次共捐赠人民币39万元,用于县二职校、项店小学、白姆小学、邵宅小学和正新屋小学的建设。1995年,加拿大籍侨胞王昌真捐资100万元建设瑶村小学。1996年至1997年,香港同胞陈宜昌共捐赠25万元用于朱王小学和后汤小学建设。1996年,香港同胞闻儒根捐赠22万元用于东皋小学和端村小学建设。
  为表彰海外侨胞、香港同胞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之精神,1995年3月,县政府授予王昌真、沈炳麟“重教奖”,10月,县人大常委会授予王昌真“武义县荣誉市民”称号。
  危旧校舍改造
  武义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始于80年代初。据1981年普查,全县中小学共有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破旧校舍12万平方米,占60%,一级危房4万平方米,占20%。1986年,实行县、乡、村分级办学后,危旧校舍改造工作列入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1988年12月,县政府召开校舍危房改造专题会议,制定了乡村校舍无危房的验收标准和奖励措施,并与有危房改造任务的33个乡镇签订了校舍危房改造责任书,限期完成危房改造任务。通过拆除、回建、新建等方式,至1990年年底,全县已有32个乡镇实现“校校无危房”目标。全县校舍总面积达到25.73万平方米,比1981年时扩大了28.7%。尚存危房面积0.2万平方米,占总数的0.8%;破旧校舍2.22万平方米,占总数的8.9%。基本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
  扶贫建校
  1993年,浙江省倡议扶贫建校,组织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向贫困地区资助建校项目。据统计,1990年~2005年,武义共获得中央、省专项补助3628.8万元(含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等资助资金),外县市捐助1222.4万元,有47所中小学的90多个基建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占投资总额的25.4%;同时,县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大学校基建投入,一大批新校舍相继落成,中小学校舍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
  2004年2月,县政府下达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规划,提出到2007年,小学规划达标28所,其中达到规划I类标准1所,达到规划Ⅱ类标准5所,达到规划Ⅲ类标准22所;初中规划达标7所,其中:达到规划I类标准1所,达到规划Ⅱ类标准5所,达到规划Ⅲ类标准1所。规划达标的中小学需扩征土地将近12公顷(计173亩),新建校舍面积11.15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03亿元。是年6月,标准化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4月,芦北小学、下杨小学、漠华小学、云华小学、西联小学、履坦小学、泽村小学7所小学通过省Ⅲ类标准学校评定。至2005年年底,全县已实现扩征土地近10公顷(计148亩),在建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
  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
  2005年8月起,武义开始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在2007年前完成15所学校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项目24个,总建筑面积4.81万平方米,扩征土地4公顷,总概算投资3367万元。
  是年,全县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项目13个,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完成投资1080万元(省财政60%,县财政40%)。
  绿叶奖、重教奖
  为表彰为发展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党政领导和社会人士,1990年,省教育基金会设立“绿叶奖”;1995年,县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重教奖”,2003年,县教育基金会设立“绿叶奖”。自1990年至2005年,许邦、郑水岩、程云荣、傅美桃、陈珠生、王国平、杨森才、赵舍平、沈国忠、谭爱平、张天德、汤志勇、蒋岩金、钟晓谷、程晓晖、何俊有、郑迪元、陈进一、金中梁、潘宣豪、应慧英、李雄伟22人获省“绿叶奖”。24人获县“绿叶奖”,6个乡镇、政府部门和33人获“重教奖”。
  第二节 控制中小学生流失
  1990年以前,由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人受“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操手术刀不如操理发刀”等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山区初中学生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柳城区教育办公室1990年调查,1988年至1990年,大溪口乡初中生辍学58人,三港乡初中生辍学36人。大溪口乡初中的辍学率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1988年为6.67%、1989年为12.43%、1990年为20%),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1990年,大溪口乡义务教育普及率为54.32%,三港乡为62.69%。
  1990年,县政府下发《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的意见》,各乡镇政府和学校也普遍制定控制流失生的措施,并组织教师和乡村干部反复上门劝学。1991年9月,全县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活动。1994年7月,全县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县政府要求教育、劳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乡镇采取措施确保失学儿童返校。1995年,初中学生的年巩固率从1986年的94.5%提高到98.2%,其后走向稳定。
  第三节 贫助学
  政府助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设立人民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制度,以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初起,对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免收学杂费,1994年义务教育对象免收学费。进入21世纪,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残疾人子女、“五保”户供养的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因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活上实行资助。2004学年,全县共有2935名中小学生受到政府资助,受助金额203.55万元,受助面6.5%。
  2005年9月起,实施省“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是年秋学期,全县享受扶困助学金人数5204人,占在校生人数的11.98%(其中,小学15.36%,初中15.05%,高中1.58%,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100%)。资助资金共计1275055元。
  “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按每生每周5元,每学期20周,每生每学期100元标准补助。各校在开学后将“营养餐券”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由学校每周对上述学生免费提供2至3餐荤素搭配、营养合理的营养餐。2005年秋学期,全县享受营养餐人数3186人,占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数的9.74%,爱心营养餐资金共计318600元。
  “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经费由省财政、县财政各负50%。
  希望工程
  1992年3月,团县委、教育局、民政局、广播电视局、科技报社和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活动。1993年2月,香港同胞发起“笔纸传爱心”活动,武义县中小学生获1200套文具包的捐赠。1993年,全县为贫困学生入学发放了1.2万只书包。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希望工程”以后至2005年,全县有13682名贫困学生获得总计83.66万元的资助。
  春蕾计划
  1997年,县妇女联合会根据全国妇女联合会的部署,发起资助贫困女学生的“春蕾计划”,开展扶贫结对活动。截至2005年,全县共有2895人次的中小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女生)得到县内外热心名士的结对资助,其中县外结对2077人次,受助资金总额50.79万元。
  教育基金会
  1989年成立县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共获捐款42.6万元,用于评选“新苗奖”、“园丁奖”和“绿叶奖”等活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秀教师和对教育有贡献的社会人士。1998年后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停止活动。2004年5月成立县教育基金会;至2005年,募集资金40多万元。两年间,有42名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生得到总计7万元的资助。2005年冬,基金会购置棉被500床资助生活贫困的学生。
  奖学助学基金
  1989年县关工委成立不久,即开展“关心桥”等帮困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70余万元,至2003年止,济助中小学特困生1117人次。1995年4月,浙江印刷集团公司组织中层干部到柳城体验山区师生的艰苦生活后,在职工中开展扶贫捐款活动,职工捐款6万多元,公司捐款3万多元(合计10万元)为柳城小学建立了扶贫助学基金。1997年至1998年,武义一中先后接受何巧女、李守藩、徐子福、陈华文、张德荣5位校友捐赠共计140万元,设立了5个奖学助学基金,其中何巧女捐赠金额达100万元。2005年12月,杭州联华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楼刚捐赠50万元为壶山小学设立“俊彦秀阳光少年奖学助学基金”。
  第四节 “两基”达标验收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85年1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农民教育会议,提出普查农民文化,做好扫除文盲的扫尾工作,12月,经金华市扫盲检查验收组验收,全县12周岁至40周岁青壮年非盲率已达到90.13%,省人民政府予以颁发“基本扫除文盲合格证书”。1990年,各区和乡镇均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对全县12周岁~40周岁青壮年文化程度进行摸底调查与扫盲补课,是年有891人脱盲。至2005年,合计扫除文盲4637人,青壮年非文盲率上升至99.27%。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7月,县教育局作出全县各乡镇分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6年起,先后在5个乡镇进行试点。1992年9月,县政府制定乡镇人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工作职责,明确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1993年,县政府组织各乡镇进行教育现状调查,制定“两基”达标规划。12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武义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规划》,提出1997年全县实现“两基”目标。次年1月,成立以县长为首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两基”达标责任书,并对各乡镇“两基”工作分批进行验收。
  1996年10月,武义县通过浙江省政府“两基”验收组评估验收。省验收组认为:武义县重视“两基”工作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小学入学率达到99.53%。初中入学率达到97.56%,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1988的60.14%和25.65%提高到91.7%和83%,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6.9%。全县“两基”工作已达到省评估验收标准,同意通过“两基”评估验收。自此,武义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1997年,省政府命名武义县为浙江省“两基”工作先进县
  第五节 教育强县验收
  1998年11月,武义在履坦镇首次进行县级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启动教育创强工作。2000年,县政府制定教育强镇(乡)奖励政策,通过县级验收奖励5万元,通过市级验收奖励8万元,通过省级验收奖励10万元。2002年10月,县政府决定对上等级学校或被评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中小学实施奖励:A级、B级初中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A级、B级小学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评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中小学奖励1万元。
  为创建教育强县,1998年至2005年,县委县政府先后5次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部署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先后签订了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创建教育强镇(乡)的工作目标责任书。相继成立了以县长为首的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领导小组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义县2003年~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武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武义县创建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逐步完善了教育条件保障机制。
  1998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资2.7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新增校舍25.7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约70%,先后完成了37所中小学迁建扩建工程。其中,新建扩建36个班级以上学校7所,建筑面积12.13万平方米。全县44所初中、小学中有7所学校评为省标准化学校。2003年至2005年,全县共投入教育技术装备资金2269.8万元,有42所中小学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校校通”,乡镇所在地以上学校全部建智能广播、闭路电视和校园网,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到92%o
  2005年,全县有省一、二、三级重点中学各1所,省三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示范性初中4所,省示范性小学7所,省示范性幼儿园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所,省文明单位6个,省文明学校2个,省教育科研强校3所。小学入学率100%,初中辍学率0.0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35%,均高于省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7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3.08%,青壮年非文盲率99.27%。全县18个乡镇(街道)中13个乡镇(街道)通过省级教育强镇(乡)评估验收,省级教育强镇(乡)比例达到72.2%。
  2005年12月13日~14日,省政府教育强县验收组到武义进行评估验收。省验收组充分肯定武义县创建教育强县成果,认为武义县委、县政府举全社会之力开展争创教育强县活动,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完善教育条件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至此,武义县继义乌、东阳、婺城区之后成为金华市第四个通过验收的省级教育强县。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