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府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8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政府扶贫
分类号: F126
页数: 5
页码: 988-9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政府扶贫,由县委、县政府向乡镇党委、政府布置任务并加强检查督促,乡镇又将任务分解到村,做到一级抓一级,加强领导。开始阶段,县财政还比较困难,所拨补助经费有限。1991年以后省财政加大了扶贫力度,给武义县下拨的扶贫资金不断地、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 国家行政机关 武义县 扶贫

内容

县委县政府加大领导力度
  政府扶贫,由县委、县政府向乡镇党委、政府布置任务并加强检查督促,乡镇又将任务分解到村,做到一级抓一级,加强领导。具体工作由县扶贫办组织实施。内容包括思想发动以及科技培训,兴办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乡、镇、村及个体企业,农、林、水的开发,养殖业的发展,以及高山蔬菜的种植等等。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开始阶段,县财政还比较困难,所拨补助经费有限。1991年以后省财政加大了扶贫力度,给武义县下拨的扶贫资金不断地、大幅度增加。1991年至1994年,科技培训与工业贴息两项,补助资金计185.14万元,年平均补助46.29万元。1995年至1998年,增加农业开发项目补助以后,补助资金计488万元,年平均补助122万元。1999年至2003年的5年,又增加高山蔬菜种植补助项目,补助资金计1278.5万元,年平均补助255.7万元。至此,武义县面上的扶贫已确实收到了效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2004年至2005年的2年,县政府减少了工业贴息补助项目,补助资金计220.6万元,年平均补助资金下降至110.3万元。
  15年来,政府扶贫工作中还通过各级人民银行及所属的各商业银行,对贫困乡、镇、村提供享受扶贫政策的无息或低息贷款(贷款的利息已全部或部分由政府负担,不包括各行自行考察项目和自行收贷项目)。自1991年起至2001年,合计提供无息、低息贷款4238万元。此后,随着扶贫工作逐步取得成果,自2002年起不再专设。
  乡镇村协力实施综合开发
  1991年前,桃溪镇破田坑村人均收入一直在一两百元之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1992年,村民在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开始实施综合脱贫工程,计划用几年时间摆脱贫困。1992年冬至1994年的3年时间,破田坑村在洋山岗头、潘响岭等山地上集体连片开发近33公顷荒山,种上板栗。1998年投产,该年收入1.7万元,丰产后年收入达10万元,人均年增收300元。为改善基础交通运输条件,1994年开始修建了6.4千米机耕路。1998年又在县政协、交通局、扶贫办等部门支持下,投资36万元浇筑1千米长的村水泥路。1996年,为改善灌溉用水条件,修复扩建了2座水库,增加蓄水量14000立方米。同时新浇筑渠道2000多米,增加灌溉良田8公顷,使全村70%以上的靠天田旱涝保收。1995年,又修建全村自来水。1994年、1995年又安装了有线电视。该村通过5年综合扶贫,人均收入提高到2215元,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至2005年年底,全村人均年纯收入4000多元。
  柳城镇橄榄源村123户,423个人口。1996年人均收入775元。是年,由金华市水利水电局挂钩结对帮扶,1997年扶持修建长3.5千米的通村公路,安排100多名村民到三港水库务工,还为小学生捐赠3000元的学习用品。1998年在继续安排简易公路建设、开展劳务输出的同时,赠送学校电视机1台,还有VCD机及VCD片等,进一步改善学生、校园的学习、教学条件。1999年补助自来水塑管,扶持建设饮用水工程,又补助资金购买种植850多株从日本引进的香蜜梨,培育蜜梨基地。该村通过挂钩单位帮扶牵头,采取交通扶贫、信息扶贫,打通与外界联系,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改善教育条件,发展经济林,安装改善村民用水条件等综合措施,全村人均收入1999年达到1280元,比1996年增加505元。
  新塘乡原有“武义西藏”之称。开展综合开发扶贫以后,省、市委及时为该乡安排挂钩扶贫结对的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金华市工商局两个单位,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乡在结对单位的帮助支持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到1999年全乡成为全县贫困乡镇中最早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有线电视、通有线广播的乡镇。后又发展猕猴桃基地、药材基地、高山蔬菜,同时鼓励山区农民外出经商打工,实施零星下山脱贫迁移到县城周边,减少在乡人口,集约经营原有土地,提高劳动效率。到200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达到了2000多元。
  县委、县政府及其扶贫办,针对贫困乡镇山地广阔和水力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综合开发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第一步,到1996年,武义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第二步,到2000年年底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8000公顷,全县的经济特产基地达到14333公顷,人均0.74亩,户均2.4亩,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茶、桑、果、菌、笋、高山蔬菜为主的六大系列基地,从而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立了绿色小康工程;山区小水电,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式,累计发展到104座,装机容量达到5.03万千瓦。第三步,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经济特产基地累计数达到13333公顷,小水电累计数增加到135座,总装机达5.4万千瓦,经营、管理水平比前有了更大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1年418元提高到2000年的1492元,2005年又提高到2414元;而贫困地区总人口数,1991年为12.4万人,至2000年减到0.7万人,2005年又减到0.5万人。
  民政扶贫
  1991年8月县扶贫办建立以后,县民政局作为重要部门之一,继续开展扶贫工作。1991年至1996年,通过县民政局、县扶贫办提供的平价化肥为4045吨,拨各贫困乡镇村购买化肥款194.45万元。这一扶贫方式,因武义县成为全省8个贫困县中首批脱贫县,自1997年起不再进行。
  1991年专职扶贫机构县扶贫办建立后,民政局开展的民政扶贫,一是结合自身老区工作的业务开展工作;二是结合自身社会救济工作,担负了原先“扶贫扶到户”的工作。结合老区工作方面,到199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宣布武义县光荣脱贫时,民政部门累计下拨革命老区乡镇建设基金4次合计41.3万元,并编写出版了《革命老根据地县——武义》一书。老区办的机构不存在后,“扶贫扶到户”则通过两方面的渠道来体现:一是对农村贫困户(又称困难户)的临时补助。1991年至1995年补助了86万元,1996年至2000年补助了205.26万元,2001年至2005年补助的农村困难户与城镇困难户合计数为506.78万元。二是自1996年7月开始,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此项工作先由县民政局实施,后划归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主管(详见第二十八编第五章第九节《最低生活保障》)。
  交通扶贫
  90年代以后,“若要富、先修路”成了武义县扶贫工作中扶助方和受助方的共识。1990年至2000年,全县共投入筑路建桥资金2.12亿元,其中上级有关部门捐助5700万元,县财政拨款1000万元,乡(镇)村集体出资7500万元,农民自筹(包括劳动力投资,下同)7000万元。建成水泥路95.09千米,沥青路154.89千米,沙石路255.72千米,简易公路380.8千米,合计886.5千米。其中1996年,省政府奖励50万元扶贫款全部投入村级公路建设。项山头村与陈弄村联合修建的4千米公路到1996年12月25日全线竣工。公路通村后的1999年陈弄村被县政府命名为“高山蔬菜专业村”,人均收入从1998年的715元提高到该年的1329元。项山头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桃溪镇锦源村由1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416户、1301人,于1999年11月新建了通村公路,先后共建了17座桥,铺了300多个涵管。
  2001至2005年,全县农村公路共投入筑路建桥资金3.5亿元,其中上级有关部门补助1.6亿元,县财政拨款3000万元,农民自筹1.6亿元。完成新建、改建水泥路834.86千米,沥青路71.01千米,沙石路52.63千米,简易公路58.49千米,合计1016.99千米。至2005年年底,全县18个乡镇(街道)、544个建制村中已有512个建制村通等级公路,公路路面硬化率达94.1%。
  教育扶贫
  扶贫工作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贫困的实质是智力贫困、人才贫困。治贫应重在治愚,治愚必先兴教。鉴于现实生活中,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筹集经费进行扶贫建校,并称之为“教育扶贫”,本目仅记政府扶贫建校,捐资助学则列入下一节记述。
  自1991年至2005年,武义县实施的单位扶贫建校项目有28个,个人扶贫建校项目12个(其中单位捐资与个人捐资重叠的1处)。1995年2月15日省长万学远在省城的扶贫建校动员大会上作动员报告以后,总投资1409万元(其中501万元由省、市挂钩结对扶贫单位捐资)的金穗民族中学建设工程上马。柳城畲族镇组织了两次社会捐赠,捐款数59万元。武义县南部山区的第二镇——桃溪镇,在由省、市级挂钩结对扶贫单位开展的桃溪中学和泽村初中扶贫建校中,镇干部和全镇教职工每人捐款都在100元以上。
  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工作由县科委(后称科技局)、科协和县扶贫办共同主抓,互相配合进行。
  1994年~1998年,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先后派出6位处、科级干部到武义县政府和农行任职,加强扶贫的指导。科技扶贫的方式:第一种形式是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产业基地开发相结合,第二种形式是科技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
  1996年县扶贫办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陈学选对山区猕猴桃基地进行指导,全县猕猴桃达800公顷。1997年5月至1998年,金华市商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帮助柳城镇聘请磐安县林业专家和食用菌专家为村技术顾问,帮助做好粮、果、菇、畜、蚕、茶、林发展规划,发展香菇16万袋,引进元胡、橘梗品种及种植技术,发展药材种植。1997年至1999年的3年中,金华市科技协会为柳城镇后坪山举办香菇种植培训班多次,放养香菇5万袋,还指导帮助40户农户饲养404只灰鹅(武义县以李明焱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工作者在科技扶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详见第八编第三章第七节)。
  1998年省农行帮助宣武乡少妃村发展板栗10公顷。1999年9月30日,省农行行长蒋克华亲自了解情况,成了科技联姻的牵线人。1999年初,在省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引导山区农民发展高山蔬菜2000公顷,收入在6000万元左右。2000年3月,武义县政府成立武义县有机茶发展办公室和武义县高山蔬菜发展办公室,把原有优势条件的茶园按有机茶环境和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改造和转换。到2005年全县有机茶发展到了1400公顷。高山蔬菜发展办公室与扶贫办合署办公,开展技术引进和指导,在全县山区600米以上的耕地发展四季豆等高山蔬菜和名贵药材。400米至600米发展高山西瓜。3年之内武义高山蔬菜成为全省的重点县。
  在技术培训与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相结合的同时,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扶贫方式。1994年2月18日,扶贫办第一批组织武义劳务输出18人,赴上海华申船舶修造厂务工。以后陆续又有人赴该厂务工,先后合计共50人。1996年6月~7月,县扶贫办分别组织140人和300人,分头赴中美合资杭州特拉斯皮件有限公司和中翠橡胶厂务工。1997年11月,又组织120余人赴日本独资企业杭州亚细亚旅游服饰有限公司务工。2003年,县政府对贫困地区农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300至800元的补助。每年县财政核发资金,2003年150万元,2004年、2005年各为300万元。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