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贫困状况与治贫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8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贫困状况与治贫决策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4
页码: 985-9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的贫困状况与治贫决策、其中包括贫困状况、治贫决策等情况。
关键词: 贫困状况 治贫决策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贫困状况
  武义县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又地处金华市南部边缘山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地区。全县34个乡镇,有20个是贫困乡镇。据1986年统计,全县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02元,贫困乡镇仅300余元。人均年纯收入远不及300元的88个村中,革命老根据地村竟有87个。
  80年代初至1991年8月,全县的扶贫工作由县民政局负责。通过拨付资金、实物(包括无偿与有偿)等政策倾斜的运作,帮扶贫困乡、镇、村结合实际广开门路,创办实业,发展生产,实现增收。据1986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等5个年份统计,下拨资金1024.41万元,平均每年204.88万元;据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等5个年份统计,下拨化肥135吨,平均每年27吨。分批确定重点户,做到扶贫扶到重点户。据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等4个年份统计,合计扶贫2613户、10345人,平均每年扶持653户2586人。作为革命老区工作的改革措施,于1991年由县民政局、老区办和保险公司为全县16个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乡镇的每个农户实行家庭财产保险,预防因突发灾难而至贫,每户的1000元保费由民政局和老区办付款。同年,老区办还拨付扶持革命老区乡、镇、村发展集体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资金3.7万元,其中无偿拨付1.6万元。民政扶贫阶段,武义县做了大量工作。1991年,全县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773元,20个老、少、边贫困乡镇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18元。
  然而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条件的原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视“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全国商品经济随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与周边的县、市、区相比,尤其是与省内发达的县、市、区相比,武义县山区农民、尤其是高山、深山区的农民,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差距,相对来说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在日渐增大。产业收入,平原地区、尤其是省内的发达地区,农民平均收入成倍或数倍、十几倍地增长。但是山区、半山区的武义县随着大规模封山育林的实施,山外人富起来以后又普遍用上液化气,用电量也大为增加,开始使用空调、电暖气以及太阳能,对柴薪及木炭的需求急剧萎缩,除个别特殊用途外基本上不再需要。结果原先砍柴卖和砍柴烧炭卖这两项山区农民主要的传统产业也就基本上被放弃。由于用材林法规、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山民们也逐步认识到滥砍滥伐会危及山林养育及生态建设而带来灾难,建筑、装潢市场上经过最初阶段的本地货交易阶段以后,外地的、包括进口的各种合成、复合板材方料开始涌入,且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货源充足,原先山区、尤其是深山区的木材交易收入、特别是黑市木材交易收入降到了新的低点,山民的收入又失去了一个传统的大项。武义县20个贫困乡镇12.4万人口,除低山区能兴办极少量加工业以外,办工厂基本上没有门路。兴办其他实业方面,12.4万人口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居住在海拔比较低的地区的农民,在80年代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建设茶业、蚕桑、毛竹、板栗、低山四季豆和瓜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开始得到了实惠或者是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但是另一部分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石山区的山民,因山地坡度比较大,难以进行农业开发,而且一般不允许开发,否则会严重损坏水土保持甚至带来灾难,相对来说便更为贫困。副业收入,随着商品经济随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一直来以较快的速度在提升。山民们当然也明白,出外打工的确能增加收入。然而在这一方面,现实的规律也很明显,由于交通、见识、门路、文化水平和能力诸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收入的多少与居住地的高低基本上是成反比的。生活条件方面,当平原地区,尤其是省内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党的富民政策所带来的现代化成果之时,武义县贫困山区,尤其是高山、深山区的人民群众,进出山依然靠两条腿走羊肠小道,搞运输还是离不开肩挑背扛。群众自己所总结出来的出门行路难、青年娶妻难、儿童上学难、生病就医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的“七大难”问题,基本上还是得不到改变。王宅镇紫溪村老支部书记的儿子,因在地里施用农药不慎中毒,村民们急忙抬着他往山下医院送,只因山高路远,刚抬到半山腰人便停止了呼吸。坐落在海拔1041米的龙头眼睛大山边的俞源乡九龙山村,因为穷,几十位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已连续数年没有出生过婴儿。1991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确认武义县为全省8个贫困县之一。
  第二节 治贫决策
  省委、省政府确定武义县为贫困县后,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原先以县民政局牵头的民政扶贫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实形势的需要。为了迅速改变现状,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从而尽快地摘去贫困县的帽子,决心切实加强领导,把扶贫列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大战略决策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主要的有:
  组建并不断发展专职扶贫机构
  1991年8月21日,建立县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办公室(简称扶贫办),设主任1人,副主任5人。1993年6月25日,为加强领导力量,又专门成立县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方恩信兼任组长;副组长2人,第一副组长由副县长张祖衡兼任,第二副组长调任原土管局局长董春法担任。该领导小组所属的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也就是扶贫办,由第二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专职主任。自那以后,领导小组及其所属办公室的名称曾两次变动,然扶贫办一直沿用。其中,1994年1月,复名县扶持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办公室,归口县政府管理,设办公室主任1人;2002年2月,专职机构更名为武义县人民政府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名副主任兼任,又设专职副主任1人,办公室内设综合科,行政编制3名。县扶贫办曾于1992年6月8日创办武义县富民公司,至1998年9月停办。专职机构县扶贫办的职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为县委、县政府决策起参谋作用;二是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出以后,通过大力宣传和日常工作,组织、指导政府各部门和乡、镇、村开展工作,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有计划地、切实地得到落实。
  从实际出发实施就地扶贫和下山脱贫双管齐下
  1993年6月扶贫办机构调整中,领导小组第二副组长兼扶贫办主任上任后,带领工作人员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贫困乡镇村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调研。到过的贫困自然村200多个,其中自然村最分散的,一个建制村分16个自然村,他们也坚持不漏过一个自然村。调查后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时,将贫困乡镇中的高山深山贫困村分成了两大类型。一是类似于新宅乡库坑村的类型。库坑村,全村54户、167个人口,有耕地10亩、山林2700亩,其中毛竹园1200亩,资源比较丰富。县里的扶贫公路已经做到和阳坑村,距库坑村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由于全县丘陵地带和低山区的毛竹产业带快速发展,毛竹产量剧增,每百斤毛竹售价已下降到7元多一点,但因劳动力价格节节攀升,山民们将村里毛竹背到和阳坑公路边,每百斤毛竹运费比售价还要高1倍。因此造成资源积压而贫困。让人留有希望的是,和阳坑村该村的地势已高,只要加大就地扶贫的力度,重点把扶贫公路延伸过去,脱贫致富还是有希望的。二是类似于王宅镇紫溪村的类型。贫困的根源在于居住地的相对高度高,环境过于恶劣。正如紫溪村的村民们自己说:如若花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修一条路到山上来,还不如用这笔钱把整个村子搬下山去为好。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认为,实际紫溪村真要修公路,百把万元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建议,对于这一类不搬迁就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村,应该实行“下山脱贫,易地开发”,想办法把这种村子搬迁到山下来。
  县委、县政府听取汇报后通过反复研究分析,决定在扶贫工作中分别采取就地扶贫和搬迁下山的决策,实行双管齐下。只是预计到后一种做法,遇到的政策及具体问题会更多,所以又指示扶贫办一定要坚持先试点,制订出相应的政策和规划,然后再逐步完善、推广。
  边实践边总结坚持走创新之路
  武义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最先来自群众的需求与提议。而在自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工作实践中,上级党和政府领导的肯定、支持、推动与引导,是全县扶贫工作能够取得业绩的又一根本原因。据统计,15年间,亲临过武义县对扶贫工作进行过视察与调研,进行过面对面指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2位,省、部级正职领导人(含现职和曾任)有14位,其余副省级、副部级以及地厅级和处级正、副职领导人则更多。他们的亲临,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又对武义县的扶贫工作发表了见解,作出了多方面的指示,其中指出最多、最一致的是要求武义县要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做到不断创新。县委、县政府根据各级领导的指示,牢牢把住方向,使全县的扶贫工作沿着创新之路不断向前发展,政府、部门、全社会全方位地开展扶贫,这是规模与力度上的创新;从单项扶贫向综合开发扶贫方向发展,即从“输血式”向“换血式”和“造血式”方向发展,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总方法上的创新;挂钩结对扶贫,是扶贫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下山脱贫”这一大创新,
  从试点到具体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更有着一系列的创新。各级党、政领导人的视察与调研,本志将专门安排在编末专记中记述。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