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编 人才与人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73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七编 人才与人事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8
页码: 901-9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6-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人才与人事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管理机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人才资源开发等。
关键词: 武义县 人才 人事

内容

1978年之后,经过拨乱反正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共识。此后,人事部门加强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从20世纪末开始,进一步实施了新世纪人才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不断深入人心。2004年,武义县出台《关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各类人才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部署。同时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了政府津贴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县人事(编制)部门遵循党和政府的人才人事工作方针、政策、法规,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展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组织实施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县、乡机构改革,开展了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改制;使人才人事工作进一步贴近和服务于武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1978年3月26日,建立武义县人事局,任命主持工作副局长1名。同年7月10日,建立武义县计划委员会劳动工资办公室,公布办公室主任1名;1979年8月13日撤销该办公室,建立武义县劳动局。1984年1月16日,武义县劳动局、人事局合并组建武义县劳动人事局。负责全县劳动力计划指标分配、招工、调配;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审批;职工劳动安全保护、监察;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审批;干部调配等职能。1988年起增加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职能。
  1996年6月8日,县劳动人事局改为县人事劳动局。划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管理职能;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挂靠在县人事劳动局。
  2002年1月16日,县人事劳动局改建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增加全县人才资源规划、开发、管理和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职能;划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划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业安全监察、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职业卫生监察、矿山安全监察职能。通过调整,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成为综合管理全县人才人事工作、劳动就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局机关行政编制(含县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从1996年的27名精简为20名;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编制2名。2005年年底共有工作人员27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编委办专职副主任1名。
  局内设机构,时有调整。至2005年,有办公室、公务员管理科、教育职称科、工资福利科、社会保险科、人事劳动仲裁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科等7个职能科室;并归口管理县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节 所属事业单位
  武义县人才交流中心1992年7月14日建立,负责全县人才流动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负责全县人事代理业务;武义人力资源网的管理与维护。编制2名,2005年年底工作人员1名,聘用人员2名。
  武义县就业管理服务处1982年9月建立,原名武义县劳动服务公司,1990年3月改为武义县就业管理服务处。与武义县就业训练中心、武义县职业介绍所三个机构,一套班子。负责就业和失业管理;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人力资源交流;组织培训与创业服务、劳动保障业务代理等工作。2005年年底编制9名,工作人员9名。
  武义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1988年3月23日建立,原为武义县社会劳动保险委员会退休费社会统筹办公室;1996年12月25日改为现名。负责全县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改制单位退休人员托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2005年年底编制12名,工作人员12名。
  武义县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处2000年11月7日建立,并成建制接收原武义县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社会医疗保险工作;负责全县离休干部、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等特殊人群医疗费用的审核与结报。2005年年底编制7名,工作人员7名。
  武义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1993年11月12日建立,原隶属县民政局管理;2003年7月成建制划归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管理。负责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2005年年底编制4名,工作人员5名。
  武义县劳动监察大队1995年4月27日建立,负责劳动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教育与处罚。2005年年底编制8名,工作人员8名。
  武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2004年10月25日建立,为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直属工作机构。负责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2005年年底核定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2名,未配备工作人员,业务工作由综合科兼带。
  第二章 公务员
  第一节 队伍建设
  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制度实施前的干部队伍
  武义县1997年正式实施公务员制度。1996年前,县、乡国家机关和县属企事业单位,均实行统一模式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凡属干部身份的工作人员统称国家干部,由县组织、人事部门统一选拔、录用、调配、考核、交流。干部来源,一是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中录用;二是从符合条件的工人、农民、社会待业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中招考录用。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县从军队转业干部中安置为国家干部88人;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录用为国家干部2176人;从工人、农民、社会待业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中招考录用为国家干部2092人。1996年年底,全县共有国家干部7057人,其中行政机关干部1456人,事业单位干部4246人,企业单位干部1355人。
  公务员制度实施与过渡
  1996年11月,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建立武义县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事劳动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1997年7月28日,《武义县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武义县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意见》经批复实施。同年8月8日,中共武义县委组织部、武义县人事劳动局印发了《武义县国家行政机关现有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过渡的实施意见》、《武义县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文件。8月14日、9月26日分别召开县级机关、乡镇机关实施公务员制度动员大会。在柳城畲族镇开展的乡镇推行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得到省组织、人事部门的肯定。有关人员出席了全省推行公务员制度经验交流会,试点经验在省推行公务员制度工作简报上刊登推行。
  1997年底,县级机关推行与参照试行单位36个、乡镇机关23个、依照管理单位7个,共计66个单位。其中有62个单位完成了职位分类,制订了职位说明书,完成率达93.9%;有55个单位完成了人员过渡,完成率达88.7%;全县列入公务员制度实施范围的工作人员1284人,过渡为公务员的879人,暂缓过渡的153人(包括新录用人员试用期未满的),不予过渡的7人。1998年任命公务员非领导职务921人。
  公务员队伍建设
  1997年至2005年,全县安置军队转业干部53人,其中安置县、乡镇机关公务员51人;面向社会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考录用县、乡镇机关公务员188名。
  1997年从乡镇机关招选聘干部中择优录用部分公务员,录用条件是在乡镇机关编制定员以内,经县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招选聘干部中,任职满2年的现任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正职;任职满4年的现任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副职、党委委员及乡镇妇联主席、团委书记;1993年至1995年,年度考核连续3年优秀或其中2年优秀、聘用期满10年的其他选聘制干部。是年8月,全县有48名符合上述条件的招选聘制干部经批准录用为公务员。
  1997年,对县以上党政机关中,在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工人身份人员进行录用资格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1993年9月30日前在党政机关干部岗位上工作,是年仍在岗、在编、在册的工人身份人员,年龄50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等级以上。通过考试考核,有34人经批准录用为公务员。
  通过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公务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县、乡镇政府机关公务员基本情况,与1986年全县行政机关干部基本情况相比,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从1986年的744人,上升到2005年的923人,增长了24%;大专以上学历从1986年的126人,上升到2005年的802人,增加了6.37倍。
  第二节 制度建设
  为配合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武义县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相关规定和办法,建立了公务员管理的相关制度。结合武义实际,制订了公务员健康体检制度和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制度。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1997年,武义县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全省统一布置,组织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检察院等15个县级党政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该次招考打破身份界限,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经2月24日、25日两天报名,报考者达到814人,经笔、面试、体检和考核,该次公开招考共录用53人为公务员,其中农民身份的3人。其后几年,招考公务员专门面向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至2005年恢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笔试考点统一设在金华市本级,面试考点设在武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
  武义县公务员考核制度,始于1993年的县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1994年1月,县组织、人事部门印发了《关于武义县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各单位结合1993年度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工作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依据,对县机关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工作人员的任用、奖惩、培训、辞退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升降等提供依据。参加1993年度考核的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6389人(其中机关工作人员1835人,评定为优秀的265人,称职的1568人,不称职的2人)。其后年度考核转为正常性工作。
  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
  武义县国家机关部分行政职务设置始于1987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后,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由组织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非领导职务由人事部门会同组织部门按规定程序共同办理。该年设置部分行政职务时,县党委部门设置副主任干事、干事(分科员级、办事员级);县政府部门、群众团体、区(区级镇)设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乡(乡级镇)统称为科员、办事员。是年,共任命副主任干事15人,副主任科员94人,科员285人,办事员38人。
  1992年,县组织、人事部门对部分行政职务设置进行了完善,县党政群机关设置主任科员(干事)职务;乡镇机关设置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职务。是年,共任命主任科员(干事)128人,副主任科员(干事)484人,科员3人。
  1998年,县人事劳动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完成了公务员制度实施后首次非领导职务任命的审核审批工作。非领导职务按照规定的任职条件及审批权限、程序,实施职务升降,并形成规范的任用制度。
  公务员轮换交流制度
  1997年10月17日,为增强政府机关活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武义县组织、人事部门提出了公务员轮换(轮岗)的贯彻意见。一是县机关和乡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轮岗工作按照管理权限由县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县和乡镇机关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同一部门和乡镇机关内部轮岗,由所在部门和乡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在不同工作部门和乡镇之间轮岗,由县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所在部门和乡镇组织实施。是年,县、乡镇机关轮换交流人数达288人。
  公务员培训制度
  1993年开始实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培训对象为国家行政机关正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以及执行行政公务的事业单位人员。年龄一般为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培训课程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公共课由县人事部门组织培训,专业课由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公共课培训自1993年至1995年分3批进行,每年完成培训计划的三分之一,全县机关应参加培训人数1194人,实际培训1161人,参训率97%,参训人员合格率达100%。
  1997年开始公务员初任培训,县人事部门组织1996年1月1日以后进入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举办公共课初任培训班。有124人参加了初任培训。1998年又有92人参加了初任培训。此后新录用的公务员初任培训由金华市人事局统一组织。
  1998年开始组织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到2000年,全县累计培训1358人。此外,还组织了WTO基本知识、依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水平等级等培训考试。
  公务员奖惩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公务员违法违纪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1997年8月,县人事部门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纪律惩戒规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处分解除问题做出规定。据1997年至2000年统计,全县受奖励的191人,其中记功10人;受处分28人,其中开除7人。
  公务员年休假与健康检查制度
  公务员实行年休假制度,假期按工作时间计算。参加工作时间满1年不满5年的,每年休假3天;满5年不满10年的,每年休假7天;满10年不满20年的,每年休假10天;满20年不满30年的,每年休假15天;满30年及以上的,每年休假20天。年休假假期包括公休假日,不包括法定假日。不跨年度使用。
  1997年,组织县、乡镇机关在职工作人员健康体检,除公安部门未参加体检外,全县共有1602人参加了健康体检。从体检情况看,干部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检人员中患有各种疾病的占77.2%。从1998年起,将干部的健康体检制度化,逢单数年份为在职人员的健康检查年,双数年份为离退休人员的健康检查年。并且建立了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制度,不定期地把优秀公务员送疗养胜地观光疗养。
  公务员退休制度
  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一是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二是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三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
  第一节 职称评聘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具备一定程度的专门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是学术、技术、专业职务的统称。
  职称评定与职称改革
  1978年,恢复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学衔制度和称号制度。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着职称与职责分离却又作为工资晋级的依据,且没有数量限制,一旦授予终身享有等弊端,于1983年暂停。据1986年统计,武义县在这一阶段有各类技术人员2909人,评定职称的571人,其中:中级职称57人,助理职称262人,员级职称252人。获得职称的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6%,比全国的58.4%低38.8个百分点。
  1986年,国家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的中心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统称职称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数量由编制确定,职务由行政首长在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或任命,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职务工资的一项制度。
  首次职称评聘工作
  1986年7月23日,建立武义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第二年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劳动人事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具体制订武义县的实施计划,统一部署工作,审查与批准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计划;核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限额,确定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限;审定中、初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选;检查、指导、协调各职务系列的评审、聘任或任命工作。
  1987年8月起,陆续组建了武义县初级工程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初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中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初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初级卫生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初级统计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艺术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武义县初级经济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同时组建的还有初级档案、群文专业、党校教师职务三个评议小组。
  1988年后,又相继组建了中学教师中级职务评委会,医药专业、工业经济专业、电影系列、群文(含图书、文博)专业、档案专业、党校教师、新闻播音专业、第二工程技术、第三工程专业、药学专业、交通工程、林业工程、水利工程、乡镇企业、乡土人才等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初级、中级、高级职务分别由县级、地(市)级、省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并由相关机构发放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到1988年6月,首次职称评聘工作告一段落,全县行政事业单位2939人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其中高级60人,中级705人,初级2174人,并被聘任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其中行政机关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存入本人档案,不聘任技术职务,不执行技术职务工资)。已有专业设置的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亦已基本结束,并有部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得到聘任。通过评聘,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荣誉和生活待遇,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职称评聘正常化、制度化
  1989年,根据申报中级以上职称应该熟练和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的要求,首次对武义县申请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8人举办了外语培训班。此后对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凡规定有外语和古汉语要求的,均需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1994年起实行全省外语统一考试,1999年起改为全国外语等级考试。
  1990年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正常化、制度化,是年对具备规定学历、一年见习期满的大中专毕业生,按时进行正常性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确定,全年共审批确定350人,并形成制度。同时对全县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进行了复查,共复查38个部门、17个专业系列的4162人。其中:事业单位2826人,企业单位1336人;高级73人,中级863人,初级3226人。
  1991年起任职资格、执业资格实行考评结合,首次组织了规模较大的以考试代替评审的全国经济员资格考试,11月24日,全县677名报考者在28个考场参加了考试。此后,统计、会计、审计、国际商务、计算机软件、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企业法律顾问、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假肢矫形器制作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等相继进行全国资格统考。
  1993年3月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考核制度。考核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水平、能力为主要内容,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专业技术人员所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效果、实绩、成果及所反映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考核分年度考核和任职期满考核。是年对上一年度的任职情况进行了考核,并作为经常化、制度化工作。
  1995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辅导、考试人数达2283人。此后要求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初级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42学时。同年9月开始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首期培训60人,并列为评聘条件之一。
  1998年为提高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素质,促进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组建了武义县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对乡镇企业(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适当放宽条件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是年完成426名乡镇企业人员职称的资格审查、推荐和评审工作。
  2003年10月,为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组建了武义县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全县农村乡土人才中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凡武义县农业龙头企业、民营科研单位和种植、养殖大户内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工作或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人员;参加过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或农业实用技术“绿色证书”等培训的农村骨干、获得“青年星火带头人”、“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的各类能人等,且不属于国家正式在编身份的农村乡土人才,均可参加评审。到2005年年底共评审了2076人。
  第二节 队伍状况
  从1987年开始职称制度改革以后,武义县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武义各条战线、各个学科的骨干力量;加上乡镇(私营)企业、乡土人才专业技术队伍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武义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县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从1987年年底的1062人,增加到2005年年底的4409人,加上乡镇(私营)企业和乡土人才中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113人。
  第四章 工资
  第一节 工资制度
  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
  1985年,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结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4个部分。其中基础工资是国家对工作人员最低生活实施保障的部分,不论职务高低,标准相同;职务工资是结构工资制的主体,是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部分,按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和业务技术水平确定;工龄津贴是新增的部分,按工作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每工作一年每月为0.5元,最高限额为20元,1992年1月起从0.5元调整为1元,按实际工龄计发;奖励工资,按每人每月8元标准发放。本次工资制度改革,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从1985年1月1日起执行,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从1985年7月1日起执行。
  1985年4月,建立武义县改革工资制度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县劳动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在县改革工资制度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经过调查、测算、试点,10月间开始全面铺开,到年底审批工作基本结束,全县国家机关和全民事业单位参加工改的职工4228人,全年增资总额为713100元(包括调整为五类工资区类别),人均月增资19.58元。
  其后,又多次进行了工改突出问题的微调、补调和工资普调工作。
  1986年,对工改调资中的突出问题作微调处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1960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原工资为行政19级以下的555名工作人员微调工资,人均月增资7.02元。12月底又完成六类工资区类别的调整工作。
  1987年,适当解决工改中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资问题。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有1945人升级增资,升级增资达39.96%,人均月增资6.5元。
  1988年和1989年,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微调工作,给部分工资偏低的工作人员增加一级工资,给部分中年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一级工资;受“六〇杠”(指1960年年底前参加工作)影响升级的人员进行补调;中小学教师、护士提高10%工资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后的工资兑现等。
  全县有6413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加了工资、人均月增资9.38元。其中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后,有1086人兑现了职务工资。
  1990年,为1989年9月30日在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调工资,为工资突出问题的工作人员再升一级工资。全县机关、全民事业单位普调一级的5633人,人均月增资6.84元;再升一级的3904人,人均月增资6.95元;集体事业单位普调一级的598人,人均月增资6.49元;再升一级的390人,人均月增资7.29元。
  1993年,给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调资升级6848人次,人均月增资23.44元;同年通过年度考核,给5157名工作人员晋升浮动一级工资。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
  1993年,国家进行了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机关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即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根据不同类型实行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制。其中:机关职级工资制将工资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4个主要部分,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工资构成的主体和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部分。事业单位分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奖金制和行员等级工资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员等级工资制。在工资结构上分为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两大块,固定部分为职务(岗位)工资,活的部分为工资构成津贴,工资构成津贴比例又按经费预算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3种类型,分别占基本工资的30%、40%、50%。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分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2类,技术工人实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普通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本次工资制度改革还建立了正常增资机制,一是正常晋升职务工资档次,从1993年开始凡年度考核称职合格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2年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连续5年考核称职或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本职务对应的级别范围内晋升一级级别工资。二是晋升职务增加工资,工作人员按晋升的职务、级别、技术等级相应增加工资。三是定期调整工资标准。
  本次工资制度改革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至1994年11月底审批结束。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有7089人参加工改,月增资总额为911770元,人均月增资129元,工改后人均月工资307元。其中机关工作人员1891人,月增资额211252元,人均月增资112元,人均月工资288元;全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571人,月增资额612163元,人均月增资134元,人均月工资344元;集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27人,月增资额88355元,人均月增资141元,人均月工资285元。同时为1527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提高生活待遇,月增资额146048元,人均月增资95.04元。
  其后,按规定正常晋升职务、级别工资外,多次调整了工资标准,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节 工资标准
  定期调整工资标准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国家定期调整工资标准。
  从1997年7月1日起,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标准,由原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在原职务(岗位)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各档增加14元,津贴、奖金(活工资)部分按照其在工资构成中的原有比例相应提高。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基础工资及晋升职务工资档次8013人,人均月增资46.42元,其中机关1917人,人均月增资41.75元;事业单位6096人,人均月增资47.90元。
  从1999年7月1日起,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80元;级别工资标准从十五级至一级,由每人每月55元至470元,提高到85元至720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也调整了工资构成中的固定部分及活的部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工资标准7936人,人均月增资128元,其中机关1973人,人均月增资125元;事业单位5963人,人均月增资129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费标准2303人,人均月增资104元。
  从2001年1月1日起,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30元;级别工资标准从十五级至一级,由每人每月85元至720元,提高到115元至1166元。从2001年10月1日起,公务员(含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人员)各职务层次职务工资起点标准,由50元至480元提高到100元至850元。并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工资构成中的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调整工资标准、增加离退休费,共10713人,人均月增资104.29元。
  从2003年7月1日起,调整机关行政人员职务工资标准,各职务起点工资标准由100元至850元,分别提高到130元至1150元,其他各职务工资档次标准相应提高。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854人提高了工资标准,2738名离退休人员提高了离退休待遇。
  第三节 奖金与津贴
  奖金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规定了国家机关奖金发放办法,但未实行。2001年在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实施方案中再次明确,从2001年起执行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规定。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对象是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的人员,奖金标准为是年12月份本人的基本工资,下一年1月份兑现。全县于2002年1月首次发放了年终一次性奖金。
  津贴
  工资性津贴、补贴,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性津贴、补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区性津贴、补贴,凡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享受;另一类是岗位性津贴,补贴,它只在某些特殊行业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中实行。
  地区性津贴、补贴:包括职务(岗位)津贴、省规范性津贴、省保留津(补)贴。职务(岗位)津贴,原为1986年1月1日起发放的奖励工资,为每人每月8元,此后三次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25元;1993年1月起,奖励工资改称为职务(岗位)津贴,并按处级37元、科级27元、科员级21元保留在省保留津(补)贴标准中;1996年12月调整标准,并从省保留津(补)贴中分开,按行政职务适当拉开档次。机关工作人员职务(岗位)津贴标准为:处级月津贴140元,副处级130元,正科级110元,副科级100元,科员80元,办事员和工人70元,见习期、学徒期人员50元(此标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和职工)。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岗位)津贴标准为:教授级月津贴180元,副教授级140元,讲师级110元,助教级80元,技术员级70元,见习人员50元。
  省保留津(补)贴:是1993年工改时统一规定予以保留的各种物价、福利性补贴和岗位目标考核等津贴,一是保留的物价、福利性补贴43元,二是保留的岗位目标考核等津贴计50元,两项合计共93元。省保留津(补)贴不分档次,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均为每人每月93元。此外,参照省、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做法,实行了地方补贴和岗位目标考核奖等制度。
  岗位性津贴、补贴:是为了保障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或补偿工作人员特殊劳动消耗而建立的,如公安干警值勤岗位津贴、警衔津贴、检察院和法院办案人员岗位津贴、税务征收津贴、基层工商所人员外勤工作补贴、教师教龄津贴、护士护龄津贴、农业林业(水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毒有害保健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等。
  第五章 人才资源开发
  第一节 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初,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国家指令性计划下进行,即基本上由国家统包统配。1989年国家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即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办法就业。
  1992年之前,武义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行按国家计划分配的办法;1993年起试行“双向选择”和计划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即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选报志愿或分配部门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并列入计划分配;1997年起,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实行公开招考,同年,出台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也实行公开招考,毕业生就业逐步转向公开招考与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模式。
  各阶段毕业生就业情况
  1986年至1992年,国家计划分配阶段。按照学用一致、人尽其才、对口安排、充实基层以及适当调整的原则,县人事部门按照省、市计划,每年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合理分配。1986年至1989年4年分配毕业生460人,绝大多数充实到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和工矿企业第一线;1990年至1992年3年分配非师范类毕业生508人,其中1990年分配的194人,有178人分配到基层一线,占该年毕业生分配人数的91.7%,尤其是有9人充实到乡镇企业,实现了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就业零的突破。
  1993年至1997年,“双向选择”和计划分配相结合阶段。在此期间毕业的统配生、委培生、计划内自费生基本上均落实就业。其中:分配非师范类统配生、委培生772人,落实计划内自费生176人。
  1998年至2005年,公开招考与自主择业阶段。部分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进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余均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1998年县人事部门采取“双向选择”和切块分配的办法,使大部分毕业生得到落实,其中师范类133人全部予以落实,非师范类统配生109人,落实了78人,达71.6%;委培生150人,落实了112人,达74.7%;同时办理计划内自费生录用干部手续221人。1999年,武义县毕业生生源数684人,通过人才市场回武义就业的279人,占生源数的40.8%;2000年,武义县毕业生生源数761人,回武义报到的321人;2001年至2005年,回武义报到的毕业生1297人。
  人才市场建设
  1993年10月,武义县人民政府第2号令发布《武义县人才劳务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人才交流工作纳入人才劳务市场运行。其具体服务对象为:要求流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辞职、辞退、解聘、停薪留职、待业、要求兼职、从外地招聘引进以及已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国家不包分配以及实行“双向选择”的国家统配大中专毕业生;各类自学成才和社会闲散科技人员;要求流动的各类技术人员。从1994年至1998年,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县人才劳务交流大会。
  1998年12月,县人才劳务市场改名为县人才劳动力市场,在武阳东路289号正式开业。县人才交流中心在市场内挂牌,开设服务窗口,独立运行。开展了毕业生报到、人事档案代管、集体户口挂靠以及干部录用、转正定级、申报职称、报考应征、出国留学、代缴社会保险等代理活动。1999年举办了春季、秋季2次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此后到2004年,每年都举办2次人才交流大会。2004年10月开始逢十开设人力资源交流集市。2005年在交流集市的基础上,举办了4次较大规模的交流大会,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求职人员搭建起供需见面的平台。
  2004年开通了武义人力资源网,两年来发布信息1120多条,网站点击率达76000多人次。
  2005年,建立人才市场会员单位制度,有23家企事业单位成为首批会员单位。是年年底,县人才交流中心累计代理人事档案3388份,其中干部身份的2945份,工人身份的443份;代理大中专毕业生集体户口1379人;党支部有流动党员37名。
  第二节 人才与智力引进
  人才引进工作
  1987年,县人民政府与县劳动人事局签订《人才引进与智力开发任务书》,将人才引进和智力开发工作列为人事部门的重要目标任务。
  1992年,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县组织、人事部门出台了《关于积极引进人才促进干部合理流动的实施意见》,对人才和智力引进提出12条优惠措施。
  2000年,县人才交流中心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省、市和重庆、西安人才交流大会,引进急需人才12名,这是县人才交流中心首次组织到省外招聘人才。2001年组织参加了西安、武汉人才交流大会,首届金华市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科技人才交流会,引进人才13人;2002年组织参加省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并2次赴武汉招聘引进人才46人;2004年加大外出招聘力度,是年组织到武汉、杭州、长沙等地招聘人才9次;2005年又组织到南昌、合肥、哈尔滨等地招聘人才10次;为武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引进一批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如浙江圣奇运动器械制造有限公司(武义),引进人才研制的科考飞机成功上天,获得环球资源董事长兼印度总裁颁发的中国出口——明日之星成就奖。
  国外智力引进
  武义县于2001年开始国外智力引进的申报立项工作,是年申报了浙江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武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2个引智项目,其中武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引智项目报上级人事部门审批立项,第二年安排日本专家4人次,帮助该公司攻克了青蒸茶技术难关。此后,陆续有公司申报向国外引智的项目。
  第三节 人才工程建设
  人才工作目标
  2003年8月,建立武义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4年4月,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确保武义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人才工程建设40条实施意见。制定了2004年至2010年武义县人才工作目标和人才总量规划。同时,下达2004年人才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从组织宣传、引进人才、教育培养、人才培训、智力引进、人才评选、经费保障、人才管理、完善政策等9个方面将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及各有关部门,付诸实施。2005年在下达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同时,着手编制武义县“十一五”(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资源数据库建设
  为更好地掌握全县人才总量和结构分布情况,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了人才调查统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专门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了一台电脑,各乡镇、街道均配备了懂电脑操作的人才普查统计管理员,实现县、乡镇、用人单位三级管理。2004年11月,组织全县人才普查统计管理员进行了数据录入业务培训,是年年底,全县人才资源数据库已输入单位用户1315个,人才数11000人。
  2005年,对全县人才资源数据库更新与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项考核,全县人才资源数据库录入人才数15527人。并在浙江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武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
  政府津贴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营造尊重人才、崇贤爱才的氛围,2005年,在全县开展了首届享受县政府津贴的优秀人才评选活动。经层层推荐评选,全县共评选出享受县政府津贴的优秀人才81名,其中:名师名校长35名,名医12名,企业优秀人才15名,农业农村优秀人才9名,民办非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优秀人才10名。优秀人才由县委、县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从2006年1月开始每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同时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奖励。享受县政府津贴的优秀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该项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业农村优秀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引起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第六章 机构编制
  第一节 行政机构编制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951年8月4日,建立武义县编制委员会;1981年5月17日,更名为武义县编制领导小组;1984年5月12日,恢复原名;1991年12月,又更名为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简称编委),为县委、县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全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由历届县长任主任,县委政工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副主任,县委办、县府办、县财政局、县劳动人事局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人事局。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编委办)是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是县委、县政府主管机构编制的工作机构,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劳动人事局局长兼任。1990年9月,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确定行政编制1名;1996年核定行政编制2名,其中配备专职副主任1名;2002年4月确定为正科(局)级机构,内设综合科。
  1987年,根据省下达的编制控制数,通过调查摸底,调整了49个县级机关的人员编制,核定了40个区镇乡的编制数。1989年,实行人员编制与工资基金统一管理办法,是年就收到很好的效果,机关净增人数比上一年下降43.6%。1990年,建立干部到龄离退休催办制度,全年有85人及时办理离退休手续。1993年,实行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制度,即全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机构级别管理,由县编委一家承办,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县编委一家行文批复。1997年7月,印发了《武义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武义县机构编制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调动编制审核工作,发挥了编制管理的约束作用。为了控制机构编制膨胀,推进机构改革,1995年、1998年、2000年先后3次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冻结,有效地控制了人员编制的不合理增长。
  县级机构设置与调整
  1986年建立县档案局,1987年建立县矿产局;1988年建立县土地管理局、县监察局、县标准计量管理局;1992年建立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6年设立县风景旅游管理局。2002年不再保留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县财政局;不再保留县农经委,其职能并入县农业局;不再保留县物价局、县粮食局、县统计局,其职能并入县发展计划局,对外保留牌子;不再保留县乡镇企业局,其职能并入县经济贸易局。
  编制核定情况
  1984年,省核定武义县机关(不含编制单列的政法系统)行政编制462名;经历年增编及两次机构改革与一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以及划出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质监、药监行政编制数,2004年年底,省调整武义县机关行政编制为555名(含县街道办事处行政编制99名),核定县机关工勤人员编制68名。
  1987年,省核定武义县区、镇、乡行政编制数523名;1995年,增加到650名;经两次乡镇机构改革精简,2004年年底,省调整武义县乡镇行政编制为402名。
  1987年,县政法系统单列编制229名,经历年增编;到2005年为467名。编制使用范围为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政法委等。
  第二节 事业机构编制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80年代中期,武义县事业单位机构较为庞杂,1987年,县、乡两级事业机构达到901个。其中中小学校就达537个,乡镇的站所达286个,不少站所都是一人一个机构。经过不断的改革、整合,特别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次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加上乡镇区域调整,事业单位改革与改制,缩减了大批事业单位。到2005年,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缩减到330个,是1987年的36.6%;其中中小学校49个,机构数不到1987年的十分之一;乡镇、街道管理的站所(即: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劳动保障管理所;其余为县相关部门管理)也缩减到72家,是1987年的四分之一。
  事业单位定编工作
  1987年,县事业单位定编情况:图书馆9名,博物馆5名,电影公司32名,新华书店16名,影剧院9名,婺剧团48名,文化馆15名,卫生防疫站36名,妇幼保健站11名,第一医院302名,药检所2名,牙病防治所7名,卫生进修学校9名,水改服务站6名,区划办3名,劳动服务公司9名,遣送站2名,能源办4名,武义科技报社5名,科技咨询中心2名,计量局(所)10名,住宅公司14名,市政园林处15名,环卫所48名,质量监督站3名,城建设计室10名,房管处34名,审计事务所3名,经委职校6名,经委设计室6名,乡镇企业局人才站2名,公路养护所8名,路桥公司、交通设计室19名,公路稽征所4名,公路运管所5名,汽车培训站18名,广播站28名,广播服务公司10名,计划生育站8名,电大工作站6名,环保站15名。此后,事业单位陆续定编。
  1993年,开始乡镇事业单位定编工作,是年为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定编200名,其中农业技术80名、畜牧兽医46名、农业机械38名、农业经济36名;为乡镇林业工作站定编85名;1994年乡镇水利站定编70名;1995年乡镇文化站定编53名;乡镇广播电视站定编80名;1997年为乡镇土地管理所定编53名。2003年建立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所,定编30名,所需人员从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文化站及林业工作站现有人员中公开招考录用,编制随同划转。改变了以往设一个机构、增一批编制、招一批人员的做法,实现增机构不增编制和人员。随后几年,招录事业人员时,除有特殊专业要求外,一般都从现有事业单位人员中招录,解决了一些单位因工作任务增加需增人增编和一些单位因任务减少而人浮于事的矛盾。2000年,全县乡镇事业单位为515人;2005年为449人,人员净减66个,划转核减编制53名,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
  2005年,核定全县中小学校教职员工编制总数为2528名,其中小学975名,初中763名,高中541名,职校249名。
  2005年年底全县事业单位编制人数
  教育事业单位定编2615名,实有2855人;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定编3名,实有3人;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未定编,实有26人;勘探事业单位定编16名,实有20人;文化事业单位定编100名,实有79人;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定编22名,实有26人;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定编89名(其中电视台未定编),实有145人;卫生事业单位定编791名(其中乡镇卫生院未定编)实有1230人;体育事业单位定编5名,实有5人;农、林、牧、水事业单位定编486名(其中县农、林、水技术推广中心、各水库管理所未定编)实有832人;交通事业单位定编189人,实有180人;气象事业单位定编4名,实有无;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定编20名,实有10人;信息咨询事业单位定编11名,实有14人;标准计量、技术监督、质量检测事业单位定编24名,实有20人;供销事业单位定编22名,实有10人;房地产服务、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定编165名,实有146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定编35名,实有33人;经济监督事务事业单位定编43名,实有24人;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定编27名,实有30人;其他事业单位定编240名,实有176人。在上述事业人员中,纳入财政预算5057人,经费自理508人,企业化管理302人。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1994年,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和事业单位登记工作。1997年,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1999年,年检单位165家,占应年检单位数的92%。2001年,换发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年底,全县330家事业单位(其中符合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条件的174家,已登记并进入信息系统的事业单位法人171家,登记率达98%)。
  2004年10月,建立武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定编2名,负责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直属工作机构。
  第七章 机构改革
  第一节 县乡机构改革
  1996年县乡机构改革
  该次改革从1995年7月开始到1997年5月基本结束,历时近2年。因改革方案于1996年公布实施,故称之为1996年县乡机构改革(下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是,坚持中央提出的“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县级党政机构改革1995年7月5日,建立武义县党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县劳动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9名工作人员,组成机构改革工作班子。8月18日,召开全县党政机构改革调研工作会议,对县级机关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运行状况、人员情况以及改革方案布置调研与普查。10月,对县级机关70个部门单位,特别是45个党政部门进一步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本搞清了各部门管理体制、主要职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6年2月15日,《武义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上报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审批。4月22日,市委〔1996〕87号文件批复实施。6月8日,召开武义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动员大会,宣布机构改革方案。本次方案确定武义县党政机构设置数为29个,比原来的45个减少16个,精简比例为35.56%;确定县机关行政编制600人(不含政法系统、人武部、乡镇机关编制),比原来735人减少135人,精简幅度为18.37%。
  县级党政机构设置。县委工作机构5个: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县委政法委员会。县政府设工作机构24个:县政府办公室、县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公安局、县监察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地方税务局、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县人事劳动局、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县土地管理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农经委)、县林业局、县水利水电局、县乡镇企业局、县粮食局、县卫生局、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商行政与物价管理局、县地质矿产局。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县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另设县广播电视局、县技术监督局、县体育发展局、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四个正科级事业局。县商业局、县二轻局、县物资局转为商业(集团)总公司、二轻(集团)总公司、物资(集团)总公司,县供销社转为经济实体。
  1997年5月,顺利完成县级机构改革任务,是金华市较早完成任务的县市之一。共批复县级党政群机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53家。其中:党委部门5家,政府部门24家、人大和政协机关2家、政法部门4家、群众团体4家、其他机构及事业单位14家。并组织了检查验收。
  乡镇机构改革这是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后首次乡镇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确行政编制使用范围及核编定员,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
  1997年2月18日,召开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2月19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出台《武义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核定23个乡镇机关和6个区域组织员行政编制550名。
  各乡镇行政编制的使用范围。党群系统:党委正副书记、组织(兼管人事)、宣传统战、纪律检查、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人大等机关人员,乡镇企业发达的乡镇可增设工会工作职位。政府系统:正副乡(镇)长、文秘档案、民政、监察(可与纪律检查交叉兼职)、统计、财政、工业、农业、科教文卫、计划生育、土地管理(乡镇建设、环境保护)、公安司法(不含编制单列的)等机关工作人员。
  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各乡镇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工业办公室、财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6个内设机构,7个建制镇可增设村镇建设办公室。
  理顺条块关系和管理职责。公安、税务、工商仍实行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体制。水利、林业、土地管理、村镇建设仍实行乡镇和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其中广播电视后又改为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农业仍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撤扩并后工作需要,按原区级区域,设立6个工作片,派县委组织员。
  同年2月20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的暂行规定》,按照在一地工作满8年以上一般要交流的原则,确定该年第一批交流的对象,以在一地工作时间满15年以上,及在一地工作满10年以上且是本地的人员作为重点。4月21日,召开有关事业机构人员下放乡镇管理交接会议,会上,办理了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计生服务站交乡镇管理的交接手续。同时宣布了乡镇事业单位交流人员名单,要求4月28日前,所有交流人员到新单位报到上班;4月30日,县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分组到各乡镇对交流到位情况进行了检查。
  通过改革,各乡镇核定了编制,规范了内设机构,理顺了条块关系,清退乡镇自聘人员255名,交流乡镇干部126名(包括事业);各乡镇实行了双向选择聘任制和联村联项目目标责任制,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
  从2001年3月1日全省召开的市县乡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开始,到2003年5月圆满结束,历时2年多。改革的目标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办事高效、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管理体系。
  2002年县级机构改革2001年4月11日,建立武义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县人事劳动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10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分3组到各部门进行调研,形成县级机构改革总体方案。9月17日,《武义县机构改革方案》上报金华市委审批;12月14日,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市委〔2001〕41号文批复实施。
  2002年1月16日,召开武义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宣布县级机构改革方案。该次改革设置县委工作机构6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设置县政府工作机构21个,精简幅度达26.7%,议事协调的办事机构2个。原有县级行政编制603名(含军转编制3名),按6.5%的比例划出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部门39名,县机关行政由564名减为451名,精简20%。单列管理的政法机关专项编制按中央和省规定的比例精简,由431名减为413名。
  县地方税务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县广播电视局仍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县人大、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和群众团体机关的机构改革与党政机关同步进行。
  2002年12月底,基本完成县级机构“三定”方案的批复工作;2003年5月完成扫尾,共批复48家县级机构的“三定”方案,对42条职能进行了界定调整。作为该次改革人员分流主要措施之一的离岗退养工作,从2002年到2004年,凡是男年满57周岁,女年满52周岁的公务员、工勤人员,原则上安排离岗退养;3年内共办理离岗退养手续154人(含乡镇街道机关)。
  2002年乡镇、街道机构改革2001年9月,武义县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县从23个乡镇调整为18个乡镇、街道,为本次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2年11月19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乡镇、街道机关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县委〔2002〕46号),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关内设机构,规定镇和街道内设机置限额为6个以下,乡为5个以下。二是精简编制,乡镇、街道机关编制从650名精简23%后保留500名,预留部分机动数,核定3个街道99名,15个乡镇371名。三是明确在编人员工作岗位,做好人员分流工作,清退乡镇、街道自聘人员。11月26日,召开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进行了布置,要求在12月中旬以前完成机构改革任务。12月底,18个乡镇、街道的“三定”方案全部批复完毕。
  2005年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
  本次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至2005年下半年结束,历时近一年。改革内容,一是突出转变政府职能的原则,强化政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方面的职能;二是体现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四是实行总量控制原则。本次改革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2005年2月4日,《武义县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上报金华市委审批。3月15日,改革方案经金华市委、市政府同意,由市委办〔2005〕9号文件印发实施。8月9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相继印发了《武义县深化完善县级机构改革方案》(县委〔2005〕25号)、《关于深化完善县级机构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委〔2005〕26号)两个文件,对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经过调整,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3个,议事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新组建、改组、更名机构的“三定”方案在2005年11月底批复完毕。
  第二节 事业单位改革与改制
  事业单位改革
  县广播电视系统改革1997年12月29日,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县广播电视局贯彻省市广播电视业治理工作方案,开展县广电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武义人民广播电台、武义电视台、武义有线广播电视台(筹)合并,建立武义县广播电视台。二是县广播电视局与县广播电视台,实行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局台为同一套领导班子,内设机构统一设置。三是调整乡镇广播电视台管理体制,乡镇广播电视台为县广播电视局派出机构,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2005年县广播电视台又改为单独设置,乡镇广播电视台为其派出机构。
  县卫生系统改革1998年,县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在县第二人民医院率先开展人事分配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改革领导体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发挥职代会作用,全院实行以技术经济责任制为主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干部实行竞选聘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实行院内职称制。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院内结构工资制,由院内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组成,在分配中向第一线及管理、业务骨干倾斜,进一步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1999年3月24日,县第二人民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经县人事部门批复试行。
  2001年,县卫生局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改革内容:一是改革用人制度;二是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三是改革后勤管理模式。8月30日,县第一人民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004年3月12日,《武义县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实施意见》经县十三届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县卫生系统在白洋街道卫生院实行以“动产卖断、不动产租赁”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对俞源乡、茭道镇等10家卫生院实行了租赁制经营改革,对县第二人民医院、桃溪中心卫生院、王宅中心卫生院等10家卫生院实行了委托经营改革,初步扭转了部分卫生院连年亏损的局面。
  县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1998年7月,武义县林场为摆脱连年亏损困境,进行较为彻底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县林场是差额拨款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连年亏损,负债达140多万元。为此,该场从经营管理体制入手,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场领导实行竞聘上岗目标管理,新班子在1999年内做到年度收支平衡,三年内偿还50%以上的外债;二是精简机构和管理人员,全场只设9名管理人员和4位场领导岗位,管理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打破身份界限;三是职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场部基本上不再承担各种工资福利支出。到年底,全场有70多名在职职工,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营承包合同。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工作1999年6月7日,县人事部门转发了《浙江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在全县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工作,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建立聘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竞争机制。年内向全县各事业单位发放聘用合同9500份。
  2000年,县教育系统23个乡镇总校、18个直属学校的2838名教职工全部参加了聘任,其中校内待聘4人,试聘90人。另有20家事业单位也完成聘用制工作,签订合同1457份。随后,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与推行聘用制工作相结合,逐渐在各个系统推广。
  事业单位改制
  随着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不断深入,部分经营困难的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规定,在事业单位改制的上级政策出台前,先参照武义县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政策执行,若今后事业单位改制政策与现行政策不同,按相同类型事业单位改制政策予以调整弥补。按照上述思路,县婺剧团、县福利厂、县招待所、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先后进行了改制。省属事业单位县新华书店进行了事转企改制。
  县婺剧团改制1999年7月12日,武义县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复县婺剧团改制方案,同意武义县婺剧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剧团与演出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团长(总经理)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剧团改制后,重新注册登记,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开拓市场。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县婺剧团改制有关问题的抄告》(武政办〔1999〕抄字第118号),同意县婺剧团使用的房地产经评估作价后无偿转让给剧团,作为剧团集体资产;县财政拨款三年内保持不变,专项用于补交剧团原事业编制人员的社保统筹费、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遗属定补人员生活补助费及偿还债务。
  2001年9月27日,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提出整顿婺剧团的要求。11月1日,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研究,拟将县婺剧团改为民办剧团。2002年2月6日,县政府原则同意县婺剧团改制方案,由机构改革后组建的县文化旅游局组织实施。2003年2月11日,经县政府研究,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县婺剧团改制有关问题补充抄告》,对县婺剧团改制问题确定了3条措施。一是改制工龄截至时间为2002年12月31日。二是改制费用初步测算为262万元。三是将县文化馆老馆舍土地由县投资托管有限公司以280万元的价格托管,其中安排50万元用于县文化馆大楼工程欠款,其余进财政专户,用于解决县婺剧团改制的缺口资金。2月底,县婺剧团改制完成,全团42名演职员中,6名老演员办理提前内退手续,36名演职员转换身份,买断工龄,自谋职业。4名随团学员一次性给予补助。
  县福利厂改制1999年11月11日,武义县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县福利厂资产重组(出售)方案。同意县福利厂实行承担部分债务式出售,购买者承带债务额为1412500.33元,企业净资产出售总底价为220万元。出售收入用于安置职工,剩余部分上交县民政局用于归还剥离的长期借款,支付应付账款。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经土地管理局同意报县政府审批后免交出让金,全额用于安置费用。原则同意职工安置方案,安置的补助费标准按县委〔1998〕46号、〔1999〕36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方案报县人事劳动局审核后实施。12月,县福利厂66名职工转换身份,买断工龄,自谋职业。
  县府招待所改制2001年4月,开始县政府招待所改制工作,改制截至时间为是年6月30日。7月12日,县政府召开县中医院拆迁、县政府招待所改制专题办公会,议定事项:县政府招待所采取先停业,出让变现部分资产安置职工、减除债务方式实施改制;所负债由改制清算组与有关债权单位协商解决。县中医院整体受让花园殿巷54号武义宾馆全部资产,受让价500万元,土地以出让方式过户。工作要求:县政府招待所即日起停止营业,改制工作原则上7月底完成。7月13日,县政府办公室相继出台武政办抄字〔2001〕124号、135号两个抄告单,同意从县再就业工程专项资金暂借62.86万元,专项用于县政府招待所职工安置及生活费发放。是月,县政府招待所27名职工转换身份、买断工龄、自谋职业。
  县新华书店改制2003年12月,省属事业单位武义县新华书店进行事转企改制工作。事转企后,现单位正式职工与该单位的劳动关系即行终止,职工与原单位的劳动合同自然解除。企业根据需要与职工重新建立新型劳动关系,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对终止或解除合同后,未被单位重新聘用或本人提出自谋职业,经单位同意的人员,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
  2004年3月19日,按照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改制领导小组浙事改〔2003〕2号文件“市县新华书店改制的有关政策,由省新华发行集团与该地商定”的规定,武义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批复同意县新华书店职工身份转换实施方案。县新华书店15名职工,3人办理提前退休手续,3人转换身份后自谋职业,9人转换身份后与新华书店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在上述事业单位改制之前,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县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于1998年2月和1999年8月由县城建局、县财政局实施了改制。
  2005年11月21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制的实施意见》。2006年上半年,对县政府招待所、县福利厂、县婺剧团135名改制人员重新进行了分类审核,补办了离岗退养、托管和安置补偿。武义县电影公司、武义县影剧院也于2006年1月底完成了改制工作。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