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事业发展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5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会事业发展纪略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4
页码: 785-7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人民政府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社会事业 政府工作 武义县

内容

推进科教卫文体事业
  科技首先,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领航作用。其二,改革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促进人才流通,抓好科技人员的引进工作,凡是愿意来武义县工作的实行优惠政策;凡来武义县传授技术、作学术报告的都热烈欢迎,给予酬谢;加强与武义籍在外地工作的科技人员联系,举办同乡恳谈会,请他们提供市场、科技信息,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其三,致力应用科学,鼓励科技人员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品种、新花色、新产品、新装潢,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除按国家规定给予奖励外,根据其贡献大小发给一次性奖励。其四,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工厂、乡镇企业工作。凡是到农村、工厂基层工作的科技人员,工资向上浮动一级,成绩显著的晋升固定工资一级或二级。其五,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出台《武义县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规划》、《武义县“科教兴县”战略发展纲要》以及《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创造科技先进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其六,普及科普教育,组织科技下乡、进厂,广泛进行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认真组织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积极推广杂交水稻、高温香菇栽培、有机茶等高产优质项目,许多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涌现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2002年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历届政府不断推进武义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结合武义县实际制定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实施计划,明确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学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实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城镇中学,实行集资办学,农村办学除国家拨给包干经费外,由乡政府征收附加税的办法,由乡人民代表大会按该地经济状况讨论决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制定并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到2005年年底小学从70年代高峰期的650所调整为35所;初中从70年代高峰期的66所调整为8所;普通高中从70年代高峰期的52所调整为4所;职业高中从60年代高峰期的8所调整为1所。同时,县政府出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方案》,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极大地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增强教育绝对投入。每年财政安排经费首先确保教育经费逐年递增,并且在扶贫基金,省、市安排的补助资金中首先用于学校的危房改造和新扩建学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和各种集资渠道,先后完成了武义一中、武义三中的迁建,金穗民族中学新建,武义二中的扩建改造,熟溪小学、武阳小学的迁建,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四项”工程建设(扶贫助学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序实施。四是创建教育强镇、乡(街道)活动成效明显。1999年柳城畲族镇、履坦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武阳镇、桃溪滩乡分别通过市教育强镇验收。2003年泉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2004年,桐琴、新宅、西联成为教育强镇(乡)。五是学校档次不断提升。武义一中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武义二中、武义三中进入省三级重点中学行列(其中武义县第三中学2006年成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武义金穗民族中学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示范初中,并有9所学校分别成为省市示范学校。“两基”教育通过验收并获先进奖,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3.1%。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电大、函大、自学考试、乡镇“三位一体”学校全面发展,为培养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卫生、文化、体育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实行指标任务与经费补助挂钩,完成乡卫生院交给地方管理并进行改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和科主任聘任制。对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扩建改造,新建康复中心,增添大型现代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准和医风医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群防群治,战胜非典。加强防疫工作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确保群众安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民间器乐三大集成和民间文学集成的收集和编纂工作,修缮明招寺,挖掘明招历史文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县婺剧团成功出访新加坡,开创浙江省县级婺剧团出国献艺先河。启动文化先进县建设,加强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普及,有线电视进村率到2005年年底已达到76%。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增加体育投入,新建县体育场馆和各种健身器具,开展学校体育达标及形式多样、全民参与的健身运动。1998年,武义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落实三项基本国策
  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有限耕地,保障环境生态平衡,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20年来,历届政府积极落实三项基本国策取得显著成效。
  控制人口增长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强化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和优生观念,广泛开展“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文明幸福、勤劳致富”的新家庭教育活动,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在政策上,坚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生育和计划外生育,坚决杜绝多胎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优教,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注重优化人口素质。在工作措施上,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乡镇与村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综合治理,把计划生育工作和完成人口计划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指标,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在组织领导上,各乡、镇(街道)设立专职人员,村配备计生干部,并分别建立计生协会,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群众组织的作用,有一套上下联结的工作体系,形成齐动手、总负责、求实效的工作机制。1986年~2005年武义县计划生育工作虽经历波折走的是马鞍形之路,但总的来说取得明显成效,年人口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98%,被评为全国或省、市先进单位。
  保护土地资源武义县山多田少,保护有限耕地更显得重要。政府在控制有效耕地上,采取以下强有力措施:1.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方针,坚决制止乱占乱用耕地,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用地行为,使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强化土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和土地资产评估、建设用地审查、公开有偿出让等工作,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国有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对越权审批、买卖土地和违法用地行政严厉查处;3.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立界定位,并作出保护长短期规划,到2000年,全县农田保护面积15733公顷折合23.6万亩,保护率92%,到201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4667公顷折合22万亩,保护率86%;4.投入资金进行园田化改造和改田造地。政府将土地征用有偿资金,大部用于农田园地化建设,以及造田改地,仅1993年至1997年年底5年就完成改田面积318公顷折合4773亩。同时,狠抓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整顿矿山秩序,坚决取缔无证采矿和无证经营。
  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优化环境是营造山川秀美、文明有序的新武义的重要任务。政府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决不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和生态保护,新上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都切实做到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对严重污染水源、空气和排放噪声大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对产业转移,一度流窜武义县的小冶炼、小炼油等地下工厂坚决予以取缔;坚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综合整治综合考核,强化执法力度,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1992年,遭受“九二三”洪灾后,县府将“农转非”户口收益资金基本投入城内至南湖段的河道治理,疏通河床,加固两岸,此后几年又分段改造熟溪桥至白洋渡的两岸河道小流域整治,并新建橡皮坝,使熟溪两岸,武义江流域面貌一新。同时,建立源口水库保护区,结合下山脱贫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区内村庄的外迁工作,对库区内的工厂进行迁移,使全县饮用水质始终保持优良;坚持完善城乡绿化体系,组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强绿化景观和生态示范小区建设,县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完成了熟溪两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县、街道、社区三级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全面整治城区环境,树立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新形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开始主要抓省道公路的改建和县乡公路建设,一般都是沙石路;然后以乡乡通公路为目标,加快构筑交通大框架。1998年至2002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6.7千米,建成高等级公路25.9千米。20年间,投资23.6亿元,全面完成24.96千米的金温铁路武义段的施工任务,经过几次改造上茭道至松阳的省道公路已成为省公路样板路,新建武永二线公路成为超等级干线公路,县乡村公路由沙石路改建成柏油路和水泥路,特别是金丽温高速公路金华至武义段建成通车,在浙中率先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武义县交通建设已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东北部地区15分钟交通网,全县1小时交通圈的时空新格局。公路从乡镇延伸到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车,昔日“晴天沙尘滚滚,雨天洼洼坑坑”的路面已一去不复返,农村公路以拖拉机为主的运输车,已由农用车、大货车所替代,摩托车、私家小汽车取代自行车。
  电力建设由于武义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武义县成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县政府集中精力新建宣平溪电站和三港电站,使之成为浙中地区顶峰发电主要电源。同时,新建110千伏熟溪、东皋、百花山等输变电所,确保生产、生活用电。对农村全面进行电网线路改造,城区和建制镇线路进行全面调整,多数由路面高架杆线,改为地下埋设,既改变面貌又确保安全。电力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彻底改变,指标用电、超负荷限电的局面完全改变,从而吸引外地企业向武义县转移。农村实行“同网同价”收费,电气化成为现实生活享受。武义县年供电量从1986年的9576万千瓦时急增到2005年的71979万千瓦时。保障了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通讯建设杭州至福州的小同轴和光缆工程途经武义县,沿途乡村舍私为公积极支持电信建设,武义县装机5000门自动电话比永康等县市提前开通。然后又不断增容,改造成程控电话。程控数字电话、多功能手机、小灵通和电视电话,已成为“家常便饭”,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和网通联结千家万户。通讯工具从由少数人拥有的步话机、BP机和“大哥大”已被历史所淘汰,各种新型多功能手机成为绝大多数人所拥有,成为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与个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推进城乡一体化
  县城建设,实行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规划制订方面坚持“高起点、宽视野、适度超前”的原则,注重与金华市“一亚区两中心”的城市定位相衔接,以武阳镇为中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乡镇布局,确定一批重点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详见第四编《城乡建设》)
  开发温泉旅游产业
  武义县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山川秀美的历史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届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199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温泉旅游节,温泉山庄和郭洞、俞源两个风景名胜点相继开发对外开放,迎来了武义县真正意义上的县外游客,并逐渐成为浙中新的旅游热点。与此同时,以政策为导向,用政策扶持风景旅游业,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得益”的开发方针,激励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参与旅游业开发和投资。在政策导向指引下,一个以温泉为龙头,以古生态为主调,以古建筑为主线,以“神奇武义游”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步组织实施。溪里温泉度假区的清水湾温泉、唐风温泉、寿仙谷、清风寨、小黄山、石鹅岩、大红岩等景区相继建成接待游客。俞源、郭洞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郭洞景区跻身国家3A级旅游区,牛头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壶山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休闲度假胜地,武义的温泉旅游成为长三角地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新亮点,年接待游客已超过百万人次。
  温泉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带动吃、住、行、购、娱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招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高楼屹立为县城标志式建筑,“农家乐”饭店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武义名优特产宣莲、武阳春雨等有机茶和地方产品被游客推向各地,各种服务从业人员广开门路,“无烟工厂”,财源茂盛。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