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编 县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编 县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20
页码: 771-790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年~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人民政府的发展情况。人民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关键词: 人民政府 发展史 武义县

内容

县人民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入本志期间,武义县各届人民政府在中共武义县委的领导下,致力改革开放,创新自强。在推进经济转轨后赢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依法治理中社会走向和谐繁荣,在执政为民理念主导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执政20年,武义城乡面貌巨变空前。
  第一章 政府机关
  第一节 县政府组成
  县历届人民政府的县长、副县长经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县长的任代和副县长的任免。县长助理则由县政府任命。
  第二节 县政府工作部门
  1986年1月县政府工作机构有:县政府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劳动人事局、审计局、财税局、工商局、粮食局、农业局、水电局、林业局、交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物价局、统计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武义县支行、医药管理局、供电局、物资局、商业局、矿产管理局、二轻局、广播电视局、经济协作办公室、邮电局、气象站、驻温州办事处。1986年11月建档案局,1987年6月建外事办公室,1987年8月建驻杭州办事处,1988年3月建土地管理局、监察局,1988年9月建驻北京联络处,1990年9月建风景旅游办公室,1990年10月建民族宗教事务科,1991年10月建驻上海联络处,1992年6月建扶贫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992年7月成立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2年10月建驻广州联络处。
  1996年6月县党政机构改革中,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合并建立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教育局与文化局合并建立教育与文化委员会;县农村经济委员会与农业局合署办公;监察局继续与纪委合署办公;工商行政管理局与物价局合并建立工商行政与物价管理局;外事办公室与侨务办公室合并建立外事与侨务办公室;撤销风景旅游办公室建立风景旅游管理局;撤销标准计量管理局,建立技术监督局;撤销体育运动委员会建立体育发展局;劳动人事局更名为人事劳动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更名为建设与环境保护局;水利电力局更名为水利水电局;矿产管理局更名为地质矿产局;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商业局转为商业(集团)总公司,成立商业管理办公室;物资局转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成立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二轻工业局转为二轻(集团)总公司,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档案局(馆)归口县委办公室管理;信访室增挂武义县信访局牌子归属县委办公室。挂靠、归口管理的县政府工作部门有:县体制改革办公室(经济研究中心)、县扶持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办公室、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外事与侨务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县地方志办公室、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教育督导室、招生自考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采购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企业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老龄委员会办公室、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此次机构改革后,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24个(详见第二十七编第七章第一节《县机构改革》)。
  1996年11月,设立县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归口人事劳动局管理;1998年6月,外事与侨务办公室分设为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分别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1998年6月,建立温泉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为县政府派出机构;1999年3月,工商行政管理局归属系统垂直管理,物价局独立行使职权,工商行政与物价管理局消失;1999年9月,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属系统垂直管理。
  2001年1月,县党政机构再次进行改革,不再保留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组建发展计划局和经济贸易局(保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牌子),不再保留物价局、粮食局、统计局,其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局,对外保留牌子;不再保留乡镇企业局、商业管理办公室、物资物业管理办公室、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其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局,二轻集团总公司、供销社的有关行政管理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局;不再保留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体育发展局、风景旅游管理局,组建教育局(挂体育局牌子)、文化旅游局;不再保留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分建建设局、环境保护局;不再保留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局,组建国土资源局;不再保留人事劳动局,组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水利水电局更名为水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局;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计划生育局;民族宗教事务科(局)升格为民族宗教事务局,与统一战线工作部、台湾工作(台湾事务)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监察局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改革后的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21个(监察局与纪检机关合署办公,民族宗教事务局、侨务办公室与统战部合署办公,不算政府机构个数):办公室、发展计划局(物价局、粮食局、统计局)、经济贸易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教育局(体育局)、科学技术局、民族宗教事务局(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公安局、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与地方税务局合署办公)、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化旅游局(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卫生局、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境保护局。此外,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经济研究中心)更名为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为议事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县扶持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办公室更名为县政府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为议事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挂靠、归口管理的政府工作部门有外事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随台湾工作办公室在县委序列列编)、教育督导室、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老龄委员会办公室(在老龄委员会列编)、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列编)、城市(市容)管理办公室、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县政府采购管理领导小
  组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在卫生局业务科保留牌子)。原公费医疗管
  理办公室改建为社会医疗保险处,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招生自考办公室改为招生考
  试管理中心,为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有: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武义温泉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武义县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驻杭州办事处、驻温州办事处、
  武义县白洋街道办事处、壶山街道办事处、熟溪街道办事处。
  第三节 县政府政务制度
  政府会议制度县政府实行县政府全体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县政府专题会议制度。
  县政府全体会议由县长、副县长、县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等组成,由县长召集和主持。县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和研究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重要指示和决定;讨论决定县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部署县政府重要工作;通报有关全县工作的重要情况。
  县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县政府常务会议由县长、副县长组成,由县长召集和主持。县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传达和研究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及县委的指示、决定;2.讨论决定县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3.讨论提交县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草案;通报和讨论县政府其他事项。
  县政府常务会议一般1月~2个月召开一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县长办公室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由县长召集和主持。县长办公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确定县政府日常工作中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事项;2.交流县政府领导分工范围内的重要工作进展情况;3.研究县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县政府专题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由县长、副县长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召集和主持。县政府专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处理属于县长、副县长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业务事项;2.研究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意见;3.研究上级党委、政府领导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涉及面较广的具体问题所作批示的贯彻落实意见;4.研究处理县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业务事项。
  县政府全体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和需县长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议题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提出,报县长审定。县政府全体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和县政府专题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
  县政府领导不能出席县政府全体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的,向县长请假;如对议题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批复、通知、抄告单等形式下发执行。会议决定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须经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有关副主任审定,如有需要报县长或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
  县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县政府召开的全县性会议、县政府部门要求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县性会议、县政府部门召开的全县性会议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报批和办理。县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属本系统范围的会议,不得要求以县政府或县政府办会室名义召开,一般不邀请县政府领导出席,确需县政府领导出席的,应报县政府办公室统一安排。
  公文审批制度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各部门报送县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除县政府领导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县政府领导个人报送公文。各部门报送县政府的请示性公文,部门间如有不同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由和根据,提出办理建议。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各部门报送县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县政府办公室按照县政府领导分工审批,重要事项报县长审批。
  报送上级政府的公文,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县政府重要发文,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由县长签署或签发。
  属于县政府领导分管范围内具体协调实施事项的县政府发文,一般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发。
  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签发;如有需要,可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发或核报县长签发。
  县政府及县政府办公室的公文,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县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县政府批转或县政府办公室转发;要加快网络化进程,提高公文办理的效率。
  第二章 施政纪略
  1985年至2005年,县人民政府历经第八届至第十三届法定任期。八届至十届县长、副县长和委、办、局政府组成人员任期为3年。十一届至十三届任期为5年。根据职责县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武义县国民经济发展“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4个五年计划。
  “七五”计划时期(1986年~1990年)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改革不断推进,生产力大解放,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武义县经济发展进入发展较快时期的起步阶段。199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48亿元,比1985年增长110.5%,财政收入达4167.0万元,比1985年增长79.2%。
  “八五”计划时期(1991年~1995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鼓舞下,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武义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199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72亿元,比1990年增长302.7%;财政收入8044万元,比1990年增长93.0%。
  “九五”计划时期(1995年~200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开发促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5亿元,比1995年增长55.2%;人均GDP达到8686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1.55亿元,比1995年增长83.7%。
  “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由于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奋力追赶,武义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从27.5亿元增至58.44亿元,增长112.5%;财政总收入从1.55亿元增至7.21亿元,增长365.2%。
  武义县在4个五年计划执行时期找到一条适合经济发展的路子,就是发挥优势,区域突破,梯度推进,全面发展;坚持盘活存量,促进两手并举,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工业园区、城市发展、交通建设三大框架;实现了思想观念、体制障碍、经济结构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的四个突破。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纪略
  农业经济
  粮食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义县一直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第一步改革之后,武义县粮食合同订购的任务仍然每年为4250万千克,每年粮食总产必须保持在18.5亿千克左右,才能保证城镇居民、种子和农民口粮。因此,大抓粮食生产,是每届政府大抓农业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1985〕一号文件提出的十项政策,把农村和农业生产转到商品经济轨道上来,这是农村打破“大锅饭”以后的又一场大变革。武义县政府为适应这场变革,稳定粮食生产,一是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不断完善大田承包经营,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使其投入产出长期全面安全。二是狠抓“种子革命”,提高单产总产。1991年,武义县杂交早稻种植面积就达8573公顷,占早稻面积71%,杂交晚稻12600公顷,占晚稻面积的88.2%。以后逐年不断推广新品种和优良品种,品质和亩产不断提高,成为杂交稻之父袁隆平试种两系杂交稻的生产基地,产出“寿仙谷”等一批名优大米。三是大抓吨粮工程建设。1991年试建3个吨粮乡镇,6个吨粮畈、8个吨粮村、36个吨粮方,总面积1880.73公顷。1992年全县规划建立5个吨粮乡镇、27个吨粮村、20000个亩片、5000个亩方、31个纲片、8条低产垅改造和1万亩旱地二改三套种春玉米,吨粮田建设面积6253公顷,复种面积达35467公顷。四是加强领导。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必须走“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的路子,而关键是靠领导。所以各级政府必须把农业放在主要位子上来抓,县区镇乡的党政一把手都要关心农业,分工的一把手亲自抓农业,县建立农业顾问委员会,加强县区乡村的协调和政策研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执行和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制度。
  由于历届政府认真推行上述策略,武义县粮食生产基本稳定。1999年,粮食总产15.26万吨,试种两系杂交早稻1333公顷,承办了全国和全省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现场会。武义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红壤开发、粮食自给工程、商品粮基地4个大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多种经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县政府把多种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狠抓以茶、桑、果为主的经济特产的发展,“八五”期末在原有的基础上,经济特产达到13333公顷以上,把深度开发与广泛开发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开发路子。其二,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合作制,实行综合开发。工作中坚持“积极发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不断完善”的方针,充分调动单位、集体、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调动了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仅1993年就新开发经济特产3600公顷。1997年,股份合作开发的百亩以上经济特产基地218块,面积2944公顷。其三,建立有规模化、区域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十五”期间,重点培育优质米、畜禽养殖、名优茶、有机茶、优质蜜梨、蚕桑、高山蔬菜、茭白、笋竹两用林、瓜果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条效益农业产业带,涌现一批诸如名茶公司、田歌实业、成长乳业、新洲制茶等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种养大户。有7只农业产品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武阳春雨进入浙江十大名茶行列。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业增收增效,是历届政府常抓不懈的大事。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形成了以粮食项目为龙头,渠系配套、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指导思想。1990年,投入民工287万工,完成土石方284万方,新增和改善农田水利灌溉面积2760公顷,被列为省自力更生治水县。“十五”期末,源口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千库保安”、“农田水利、农村饮水、河道整治以及城防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
  绿化造林武义县山地占县域面积的十分之八,林业和山林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发展林业,消灭荒山,绿化美化高山,建成绿色银行,改善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是历届政府常抓的工作。在发动群众绿化造林基础上,各地涌现出一批创办集体林场的典型,武义县被评为全省股份合作造林先进县。1997年被林业部列入全国100个经济林示范基地县之一。
  政策扶持政策扶持和增加有效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历届政府对“三农”工作,都进行十分慎重的研究,不断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地方财政安排资金上优先确保农业投入。2004年,按照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完善二轮承包,免除了全部农业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三农”方面的政府性投入全年就达2.3亿元。
  工业经济
  武义县原来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大潮流初期,许多先进地区以及与武义县相邻县市,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而武义县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经济差距就不断拉大。20年间,历届政府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武义经济的主攻方向,从县情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地域广阔,土地、劳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一系列促工兴县的优惠政策,促进该地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迅猛发展,吸引外地资金、人才、产业向武义县转移,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瞄准主攻方向,主要采取以下决策:
  国营、集体企业改制武义县企业机制和体制的改革为加快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武义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体分为3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开搞活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运转,国有和县属集体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组织机制都受到约束,企业活力不强,发展速度缓慢。所以,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真正放给企业,使企业能够运用改革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开拓生产门路,改善经营管理,千方百计挖掘企业潜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此,着重抓好“三项改革,一个管理”,即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劳动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调整职工内部分配,在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产值、利税、资产增长承包合同的前提下,把合同指标层层分解到车间、科室、班组,实行大包套小包,划小核算单位,执行“满负荷工作法”和利税增长与工资总额挂钩浮动的办法,凡是能够实行计件工资的工种和岗位均实行按件计酬,有的实行班组、科室计分考核,彻底打破“大锅饭”,奖勤罚懒,多劳多得。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确立厂长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规模较大的建立党委的企业,棉纺织厂、有机化工厂、化肥厂、水泥厂、犁耙厂、造纸厂的厂长仍由政府任免,其他企业的厂长及党委建制的企业副厂长下放给企业主管部门任免。非党委建制的企业副厂长,由厂长提名,厂职代会通过任免。同时,全面实行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一般任期目标为3年,可以连任,一年一度由主管部门会同财税、劳动、工会等部门进行全面考核,并由企业职代会审核,按承包合同进行奖罚。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全面执行合同制。企业职工全面改革固定工制度,提倡聘任制和实行负责、定岗、定额的优化劳动组合,积极引导和支持人才流动,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加强企业管理,主要是从“双轨制”,即计划生产销售,逐步转到商品经济,即自主生产、多渠道经营的轨道上来,紧紧围绕“质量、品种、效益”为主题,做到“五抓五上”,即抓目标管理,上新台阶;抓基础管理,上新水平;抓产品质量,上新档次;抓网络管理,上速度;抓安全管理,上安全水准。这一时期的企业改革,强调“三个推进”和“一个提高”,即推进技术进步,推进横向经济技术协作联合,推进出口创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工作重心,促进企业上水平、上品种、上质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企业改制初期,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手搞活企业,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效明显。在治理、整顿,抽紧银根等制约因素面前,坚定信心,知难而上,有所作为。棉纺织厂2万纱锭技改项目和水泥厂5万吨生产线,化肥厂年产3000吨化纤项目相继投产。特别是一批二轻集体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为县重点税收单位和创汇大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和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已不相适应,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使改革深化。
  第二阶段,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这一阶段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县国有工商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3个不同层面全面铺开,通过多样的资产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产权制度改革,强调在组织形式和资产经营方式选择上,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企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确立,对不同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改制,也可以实行租赁、拍卖、兼并、破产、承包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1994年年底全县已有183家各类工业企业进行各种形式转制,占应转企业60%。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责任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改造企业56家,拍卖企业32家,破产兼并企业6家。吸收职工个人入股资金1500余万元。股份合作制企业,还经历了由股权过于分散,到股权向厂长、经理和经营管理层集中的转移,从股东大会控股决策到董事、董事长控股决策,国有、集体资产委托经营者控股,与其签订责任制奖罚合同。这个时期改制,也是颇有成效的,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万鹏集团有限公司、郁金香轻纺集团等武义小“航空母舰”企业。
  第三阶段,推进深化企业改制,实现国有、集体企业战略性改造。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切实搞好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意见》,实行:①因企制宜,一厂一策,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②加大拍卖、兼并力度,鼓励、支持外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整体收购国有、集体企业;③加大破产力度,对确已资不抵债、扭亏无望难以实现改制的企业,要下定决心破产;④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坚持“不讲成分讲质量,不求所有求所在”的原则,打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外地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⑤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买断职工身份和买断工龄的职工,重新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认真落实改制企业的资产核销、提留、剥离政策,对潜亏挂账、吊账死账、担保风险等遗留问题,一律挤干水分,一步到位、不留尾巴,使改制企业轻装上阵。对职工转换身份的补偿金,也采取3种办法:一是拍卖、兼并变现资产;二是通过投资托管有限公司变现资产;三是财政适度调剂部分资金用于补偿。按照“整体推进、逆向操作、资产托管、市场运作”的思路,集中力量打好企业改制攻坚战,到2001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非垄断国有企业与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到2002年年底,全县124家国有、集体企业经改制改造,累计转换职工身份13173人,实现了非垄断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从竞争行业退出的改革目标。
  县属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形式为:公开整体拍卖棉纺织厂、机引犁耙厂、机床厂、锅炉厂、印刷厂、卫生用品厂、化纤厂、球墨铸铁厂、纺织机械厂、双龙剪刀厂、打字机厂、轻工机械厂等企业;实行破产和资产托管水泥厂、造纸厂、有机化工厂、陶器厂、发宝酒业公司、矿业公司、浮选厂、行风公司、万鹏集团有限公司(包括组建的文教用品厂和已由文教用品厂兼并的化肥厂)、郁金香轻纺集团(即伞厂、布厂)、茶机厂、皮件厂等企业。无线电厂是全县第一个破产企业,由锅炉厂集体购买。
  经过改制和改造,盘活资产存量,个私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扶优扶强政策成效明显,2004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93家实现工业产值70.4亿元,比上年增长74.7%。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14家,形成五金工具、旅游休闲用品、文教用品、汽摩配件、印刷包装产业群。
  发展乡镇、个私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正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实行“双轨制”运行的初期。为转变思想观念,一是组织区、社领导到绍兴、义乌、东阳、永康和上海嘉定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转变作风,由“粮棉型”转变为“商品经济型”,“稳妥型”转变为“开拓型”,“政治型”转变为“经济型”,“跑田头”转变为“跑码头”,努力学会生产经营本领,加强与改善对乡镇工业的服务与领导,为乡镇企业腾飞尽职尽责。二是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建立乡镇企业局,作为县政府的指挥和参谋机关,对全县区、乡镇和村的乡镇企业规划发展、技术信息、指标考核、物资分配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三是坚持集体与个体一齐上,乡办、村办、联办和户办四个轮子一起驱动的发展方针。强调在发展的指导方针上,既要重视乡镇办工业,也要重视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对农民发展家庭工业和联办工业,在政策上要与乡镇集体企业一视同仁,从扶持发展生产的观点出发,实行信贷、税收优惠,简化开业手绩,优先提供各种服务。四是运用灵活管理机制,实施优惠税收政策。乡镇企业承包经营,不但可以搞承包、租赁、抵押经营,也可以搞集股经营。在税收上试行和推广定额、定期征税以及超额完成定额减税办法,新办企业和技改项目,可实行低息或贴息扶持。自筹资金扩大再生产可视同贷款给予税前还贷。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参与技术工作,可实行8小时以外的有偿服务。通过上述有效的工作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乡镇企业成为武义县农村的带头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工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全县工业生产总产值所占有比重中,先争“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占“半壁江山”,直至成为统领全县工业经济的主力军。1990年,在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上,1991年向“半壁江山”推进,要求工业总产值确保完成4亿元,力争达到4.4亿元。指导思想上坚持大发展与大提高并重,在发展中求提高,以提高求发展,大的要上规模上水平,小的要积极鼓励发展,同时,在工作要求上以战略的眼光不断提出奋斗目标,自我加压,打破常规,负重拼搏,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1994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就达到14.46亿元,比1993年递增80.6%,全年新办企业1349家,武阳镇等8个乡镇工业产值实现比上年翻番,金星村率先实现工业产值超亿元村。1995年和1996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超额完成政府报告的预定目标。
  中共十五大之后,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下,出台了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以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为契机,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各级政府注重处理好3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的关系,既要把做大规模、扩大总量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也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二是处理好发展个私经济与企业改制的关系,充分利用改制企业闲置厂房及原有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加快个私经济发展,增强改制企业资产变现,舒缓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处理好发展该地企业和引进外地企业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该地企业,另一方面,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抓住机遇做好引进企业工作。经过上下齐心努力,个私经济发展如大潮涌动,滚滚向前,形成了三美化工、恒友机电、钓鱼扑克、正点蚊香、张氏包装、隆达休闲等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个私骨干企业,同时永康等地一批个私企业先后在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落户,到2002年年底,全县个私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6.5%,个私经济成为武义县第一经济。
  创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改变武义贫困县面貌,加快“造血”功能,挖掘和发挥土地、资源为由,精心设计,作好规划,写出可行性报告,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创办经济开发区。省政府旋即批准武义县创办金华市除市区外首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规划为城西到白洋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期北岭小区以土地公开有偿出售,集中民间财力,迅速建成商业小区。同时,到1994年底,武阳路主体工程和白洋渡工业小区道路、供电、通讯设施建成使用。根据省政府给予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结合武义实际,制定进区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投资者到区内经商办厂,1994年一年就引进企业109家,外资企业5家,引进外资267.6万美元,人民币投资6693万元,开始成为武义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县经济开发区,以其特有的特区政策和工作效率,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到1997年年底,5年累计引进资金5.4亿元,创办“三资”企业10家。同时,全县已设立10个乡镇工业小区,规划面积201公顷(折3018亩),1997年年底,引进企业84家,年工业产值实现1.24亿元。
  进入21世纪后,县政府在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下工作举措:1.创办特色工业园区(以后改称工业功能区)。在区域规划上,优先发展以县开发区和武阳镇为中心,以桐琴——泉溪工业走廊和邵宅、杨家工贸区为两翼的工业经济集聚区域,随着上松线的改造,梯度推进,逐步带动中部和南部地区发展;2.对外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谁来投资,谁就是这里的主人”的社会氛围,对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继续在税收、信贷、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社会贡献率高于平均数的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3.主动接受周边地区产业转移。通过与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营造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与永康联手打造国际五金机械制造基地。
  上述三大举措成效显著,到2002年年底已形成了“一区三园六小区”的园区布局。2004年园区企业累计达到905家。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成为武义县发展经济充满活力的主要基地。
  组织农村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掘,是增加农民特别是妇女的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联结工业和促进市场繁荣的有机结合,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工业经济不断推进,引导千家万户搞来料加工,倡导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发展来料加工与接受发达地区辐射和产业转移相结合,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链接轨;二是发展来料加工业集聚发展;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与规模企业的发展相结合,鼓励规模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生产经济形式,积极主动地扩散零部件等加工业务。由于政府大力组织引导,信贷、税收等政策积极扶持,武义县农村来料加工业不断发展,2005年,来料加工收入达1.22亿元。
  实施三大战略根据武义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完善的趋势,为建筑新的发展平台,“十五”期间提出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努力把武义建设成为有产业发达特色,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城市。
  三大战略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52.01亿元增至2005年的132.53亿元;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面积从2000年的2.04平方千米扩展至2005年的17.59平方千米,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两大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占近三分之二,规模企业从65家增至31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从无到有达23家,其中超5亿元一家;郭洞、俞源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武义温泉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胜地。
  商贸经济
  推进商贸系统改革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等商贸系统改革,与城镇工业经济改革同步进行、逐渐推进。改革初期,以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国有商业企业实行“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双轨制”运行;小型商业实行“改、转、租、联”的办法。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一段时期内,利用资金、设备、队伍、网点优势,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平仰市场物价,发挥在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坚持以两个市场为导向,围绕“四搞活”和大流通、大市场这个主题,搞活商品流通,强化为生产服务。
  流通是连接工农、城乡、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一活,全盘皆活。原先武义县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流通不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县政府着力以放活经营为重点,放活价格为手段,放活用工为突破口,放活分配为动力的“四放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改革深化,特别是私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国有商业、物资和供销等流通企业,统购统销独家经营的局面。私营商业灵活的经营优势,从农村到城镇占领一个又一个市场,国营流通企业虽然认真组织实施“连锁经营、品牌经营、多元经营、外向拓展”的策略仍然难以为继,不少企业亏损包袱沉重难以维持经营,必须退出竞争甩掉包袱。为此,流通企业进行全面改制,多数采取破产和拍卖,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建设商业现代化市场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市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乡镇村兴办市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集贸、贷款等各种融资渠道,先后建成小商品市场和室内蔬菜等市场。1992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3年投入市场建设资金达400多万元。新建专业和农贸市场9个,改扩建各类市场13个,以农村集贸市场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商品交换市场网络逐步形成。1999年土管局等部门组织建成农贸综合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市场建设,由乡村投资建设的星光大型蔬菜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竹木市场、茶叶市场等应运而生。三联、紫金五圣、宏马、福泰隆等大型超市和遍布城乡的便民连锁店频频开设。
  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1986年~2005年,武义县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破除“山寨意识”,确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且,坚持以开放城市为依托,多口岸寻找出口渠道,走“小商品、大市场、捆一起、大买卖”的路子。同时,坚持“外经、外资、外贸一起上”的方针,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优化涉外管理服务;发挥协作、侨务、台务部门积极性,吸引外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武义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到2005年外贸出口主体达177家,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51.72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主力和新亮点。2005年实现外贸出口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增幅居全省首位。
  财政金融
  用好财政信贷杠杆,增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力度,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历届政府着重抓好的“妙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由直接管理转向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间接调控经济,大力组织收入,严控支出,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实现地方财政财力综合平衡。
  武义县财政收支曾经历了从“小老虎财政”到“赤字财政”,再进入“跳跃财政”的发展历程。“七五”计划前几年,财政体制改革,省财政与县财政实行以定基数包干的办法,武义县的主要工业企业调整产品,有机化工厂、化肥厂、水泥厂等企业由亏损转盈利,棉纺织厂创利大户继续增长。所以,财政收入状况较好,金华地区各县市称兰溪为“老虎”,武义为“小老虎”。“八五”计划时期,由于武义县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的县市拉大差距,并且着力“放水养鱼”,财源吃紧,成了赤字财政。工商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之后,个私经济迅速发展,税收源头活水喷泻而来,“十五”计划后期已成了“跳跃财政”。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历届政府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放水养鱼,培植税源。对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实行定额征收或按增长比例征收,把大头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对新办企业和外来企业,实行连续3年减免税收。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拨改贷”,银行贷款实行税前还贷。这些切实有效的政策,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二是建立和健全乡镇财政,与乡镇财政签订责任制,实行超收分成,递增分成,并加强考核和监管。三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县财务核算中心,实现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专户储存金库化、监督检查经常化,把预算外资金有效的运用到发展生产、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上来。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支出管理制约机制。县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选财务大包干,形成“规范统一,公开公平,合理约束”的财政支出体系。出台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紧缩支出,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大财政对高科技、高效益项目的投入。同时,县财政还与省财政厅长期建立保证完成基数任务,保证增长幅度和与财政补助资金、周转资金安排相结合的“两保两排”激励机制,为武义县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财政杠杆充分运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又增强财政实力。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58.44亿元,比1985年的2.09亿元增长28倍;特别是1997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连续3年实现年度收支平衡。进入新世纪后,更是连年实现跳跃式增收。2005年县财政收入达7.21亿元,比1985年的2321.5万元增长31.3倍。
  切实加强信贷有效投入。资金紧缺是长期困扰武义县经济发展的难点。历届政府都着重采取谋略,积极探索资金的来源和流向,用好用活信贷资金,扶持经济发展。主要工作方略为:一是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努力争取贷款规模额度和周转金,为企业解愁;二是争取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各种渠道、各个门路筹集扩大生产资金;三是大力组织存款,优化金融服务,每年都进行评选“最佳银行行长”等活动;四是引导资金合理投向,加强对中小企业、个私企业增加信贷投放;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依法收贷,使金融企业良性运转,置换逾期贷款,盘活存量资金,使存款和贷款增多。
  第二节 社会事业发展纪略
  推进科教卫文体事业
  科技首先,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领航作用。其二,改革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促进人才流通,抓好科技人员的引进工作,凡是愿意来武义县工作的实行优惠政策;凡来武义县传授技术、作学术报告的都热烈欢迎,给予酬谢;加强与武义籍在外地工作的科技人员联系,举办同乡恳谈会,请他们提供市场、科技信息,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其三,致力应用科学,鼓励科技人员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品种、新花色、新产品、新装潢,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除按国家规定给予奖励外,根据其贡献大小发给一次性奖励。其四,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工厂、乡镇企业工作。凡是到农村、工厂基层工作的科技人员,工资向上浮动一级,成绩显著的晋升固定工资一级或二级。其五,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出台《武义县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规划》、《武义县“科教兴县”战略发展纲要》以及《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创造科技先进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其六,普及科普教育,组织科技下乡、进厂,广泛进行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认真组织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积极推广杂交水稻、高温香菇栽培、有机茶等高产优质项目,许多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涌现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2002年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历届政府不断推进武义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结合武义县实际制定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实施计划,明确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学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实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城镇中学,实行集资办学,农村办学除国家拨给包干经费外,由乡政府征收附加税的办法,由乡人民代表大会按该地经济状况讨论决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制定并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到2005年年底小学从70年代高峰期的650所调整为35所;初中从70年代高峰期的66所调整为8所;普通高中从70年代高峰期的52所调整为4所;职业高中从60年代高峰期的8所调整为1所。同时,县政府出台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方案》,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极大地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增强教育绝对投入。每年财政安排经费首先确保教育经费逐年递增,并且在扶贫基金,省、市安排的补助资金中首先用于学校的危房改造和新扩建学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和各种集资渠道,先后完成了武义一中、武义三中的迁建,金穗民族中学新建,武义二中的扩建改造,熟溪小学、武阳小学的迁建,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四项”工程建设(扶贫助学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序实施。四是创建教育强镇、乡(街道)活动成效明显。1999年柳城畲族镇、履坦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武阳镇、桃溪滩乡分别通过市教育强镇验收。2003年泉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2004年,桐琴、新宅、西联成为教育强镇(乡)。五是学校档次不断提升。武义一中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武义二中、武义三中进入省三级重点中学行列(其中武义县第三中学2006年成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武义金穗民族中学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示范初中,并有9所学校分别成为省市示范学校。“两基”教育通过验收并获先进奖,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3.1%。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电大、函大、自学考试、乡镇“三位一体”学校全面发展,为培养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卫生、文化、体育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实行指标任务与经费补助挂钩,完成乡卫生院交给地方管理并进行改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和科主任聘任制。对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扩建改造,新建康复中心,增添大型现代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准和医风医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群防群治,战胜非典。加强防疫工作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确保群众安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民间器乐三大集成和民间文学集成的收集和编纂工作,修缮明招寺,挖掘明招历史文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县婺剧团成功出访新加坡,开创浙江省县级婺剧团出国献艺先河。启动文化先进县建设,加强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普及,有线电视进村率到2005年年底已达到76%。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增加体育投入,新建县体育场馆和各种健身器具,开展学校体育达标及形式多样、全民参与的健身运动。1998年,武义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落实三项基本国策
  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有限耕地,保障环境生态平衡,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20年来,历届政府积极落实三项基本国策取得显著成效。
  控制人口增长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强化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和优生观念,广泛开展“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文明幸福、勤劳致富”的新家庭教育活动,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在政策上,坚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生育和计划外生育,坚决杜绝多胎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优教,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注重优化人口素质。在工作措施上,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乡镇与村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综合治理,把计划生育工作和完成人口计划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指标,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在组织领导上,各乡、镇(街道)设立专职人员,村配备计生干部,并分别建立计生协会,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群众组织的作用,有一套上下联结的工作体系,形成齐动手、总负责、求实效的工作机制。1986年~2005年武义县计划生育工作虽经历波折走的是马鞍形之路,但总的来说取得明显成效,年人口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98%,被评为全国或省、市先进单位。
  保护土地资源武义县山多田少,保护有限耕地更显得重要。政府在控制有效耕地上,采取以下强有力措施:1.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方针,坚决制止乱占乱用耕地,严肃查处各种违法用地行为,使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强化土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和土地资产评估、建设用地审查、公开有偿出让等工作,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积极推行国有土地和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对越权审批、买卖土地和违法用地行政严厉查处;3.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立界定位,并作出保护长短期规划,到2000年,全县农田保护面积15733公顷折合23.6万亩,保护率92%,到201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4667公顷折合22万亩,保护率86%;4.投入资金进行园田化改造和改田造地。政府将土地征用有偿资金,大部用于农田园地化建设,以及造田改地,仅1993年至1997年年底5年就完成改田面积318公顷折合4773亩。同时,狠抓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整顿矿山秩序,坚决取缔无证采矿和无证经营。
  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优化环境是营造山川秀美、文明有序的新武义的重要任务。政府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决不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和生态保护,新上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都切实做到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对严重污染水源、空气和排放噪声大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对产业转移,一度流窜武义县的小冶炼、小炼油等地下工厂坚决予以取缔;坚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综合整治综合考核,强化执法力度,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1992年,遭受“九二三”洪灾后,县府将“农转非”户口收益资金基本投入城内至南湖段的河道治理,疏通河床,加固两岸,此后几年又分段改造熟溪桥至白洋渡的两岸河道小流域整治,并新建橡皮坝,使熟溪两岸,武义江流域面貌一新。同时,建立源口水库保护区,结合下山脱贫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区内村庄的外迁工作,对库区内的工厂进行迁移,使全县饮用水质始终保持优良;坚持完善城乡绿化体系,组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强绿化景观和生态示范小区建设,县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完成了熟溪两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县、街道、社区三级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全面整治城区环境,树立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新形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开始主要抓省道公路的改建和县乡公路建设,一般都是沙石路;然后以乡乡通公路为目标,加快构筑交通大框架。1998年至2002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6.7千米,建成高等级公路25.9千米。20年间,投资23.6亿元,全面完成24.96千米的金温铁路武义段的施工任务,经过几次改造上茭道至松阳的省道公路已成为省公路样板路,新建武永二线公路成为超等级干线公路,县乡村公路由沙石路改建成柏油路和水泥路,特别是金丽温高速公路金华至武义段建成通车,在浙中率先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武义县交通建设已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东北部地区15分钟交通网,全县1小时交通圈的时空新格局。公路从乡镇延伸到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车,昔日“晴天沙尘滚滚,雨天洼洼坑坑”的路面已一去不复返,农村公路以拖拉机为主的运输车,已由农用车、大货车所替代,摩托车、私家小汽车取代自行车。
  电力建设由于武义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武义县成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县政府集中精力新建宣平溪电站和三港电站,使之成为浙中地区顶峰发电主要电源。同时,新建110千伏熟溪、东皋、百花山等输变电所,确保生产、生活用电。对农村全面进行电网线路改造,城区和建制镇线路进行全面调整,多数由路面高架杆线,改为地下埋设,既改变面貌又确保安全。电力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彻底改变,指标用电、超负荷限电的局面完全改变,从而吸引外地企业向武义县转移。农村实行“同网同价”收费,电气化成为现实生活享受。武义县年供电量从1986年的9576万千瓦时急增到2005年的71979万千瓦时。保障了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通讯建设杭州至福州的小同轴和光缆工程途经武义县,沿途乡村舍私为公积极支持电信建设,武义县装机5000门自动电话比永康等县市提前开通。然后又不断增容,改造成程控电话。程控数字电话、多功能手机、小灵通和电视电话,已成为“家常便饭”,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和网通联结千家万户。通讯工具从由少数人拥有的步话机、BP机和“大哥大”已被历史所淘汰,各种新型多功能手机成为绝大多数人所拥有,成为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与个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
  推进城乡一体化
  县城建设,实行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规划制订方面坚持“高起点、宽视野、适度超前”的原则,注重与金华市“一亚区两中心”的城市定位相衔接,以武阳镇为中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乡镇布局,确定一批重点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详见第四编《城乡建设》)
  开发温泉旅游产业
  武义县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山川秀美的历史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届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199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温泉旅游节,温泉山庄和郭洞、俞源两个风景名胜点相继开发对外开放,迎来了武义县真正意义上的县外游客,并逐渐成为浙中新的旅游热点。与此同时,以政策为导向,用政策扶持风景旅游业,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得益”的开发方针,激励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参与旅游业开发和投资。在政策导向指引下,一个以温泉为龙头,以古生态为主调,以古建筑为主线,以“神奇武义游”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步组织实施。溪里温泉度假区的清水湾温泉、唐风温泉、寿仙谷、清风寨、小黄山、石鹅岩、大红岩等景区相继建成接待游客。俞源、郭洞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郭洞景区跻身国家3A级旅游区,牛头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壶山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休闲度假胜地,武义的温泉旅游成为长三角地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新亮点,年接待游客已超过百万人次。
  温泉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带动吃、住、行、购、娱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招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高楼屹立为县城标志式建筑,“农家乐”饭店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武义名优特产宣莲、武阳春雨等有机茶和地方产品被游客推向各地,各种服务从业人员广开门路,“无烟工厂”,财源茂盛。
  第三节 重民生创和谐纪略
  制订政府办实事工作目标
  根据有利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群众迫切要求的问题先行解决的原则,以及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历届政府对任期届内都提出了为民办10件实事的工作目标。届中、届末又不断将实施状况公布于民,让全县人民督查,取信于民,是政府提高人民生活的有力举措。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诸如交通、饮水、上学、医疗等与群众生活至关密切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实施下山脱贫
  (详见第三十编第三章《下山脱贫》)
  优化居住环境
  一是放宽政策,自建住房。1986年,县政府集体征用了南湖畈土地,以土地划拨形式,仅收土地成本价,补助平价建筑材料,让有条件的城镇职工自建住房。二是建商品房,平价出让。1998年开始由县住宅公司先后在江山东一路、西一路部分路段,以及下溪滩建筑联户幢房和楼层商品房公开出让,其出让价以微利由物价部门核准发售给无公房户。三是整体出售公有住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部署,1992年3月县政府建立城镇住房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卫生设施配套的公有住房出售给原住户,实行产权转让,变公房为私房。并且,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集资建房,不断完善住房改革机制。四是结合旧城改造,建立新的现代居住小区。县城和各建制镇,随旧城改造应运而生的安居苑一个又一个的建成,南湖花园、栖霞花园和象龙小区、塔山小区等拆迁安置区成为县城面貌新变化的象征。五是开放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按照县城和建制镇的规划,在土地出让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公开招投标,由房地产商连片开发高、中、低档住房,以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并开放二级房地产交易市场,支持二手房交易,多渠道、多形式发放住房贷款,使更多的人拥有舒适的住房。农村的住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以自建为主,以改旧房为新楼,红砖楼房基本取代了泥墙平房,毗邻工业园区的农户出租住房收入甚丰。
  与此同时,政府还十分重视居民休闲场所的建设,先后建成了滨江广场、湖畔公园、梅郎山公园和壶山公园,外地游客漫步山水相映的公园,无不称赞武义人生活幸福。
  广开就业门路
  历届政府广开就业门路的基本工作措施是:1.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先后建立了县就业管理处,县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务市场,对全县就业工作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每年确定就业指标,增加就业率。2.积极组织培训各种应用人才。由县有关部门负责,争取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如电工、机床、成衣车工、家政等应用技术,使其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自主创业。3.实行政策倾斜。对下岗自谋职业的职工,办厂经商的给予减免税收,简化登记工商开业手续,给予发放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他们创业增收。4.极力组织劳务输出。县劳动人事部门积极与外地企业挂钩联系,向省内外甚至国外输送劳力,使他们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学会技术和技能,现在有的回乡办企业,有的成为该地企业骨干和经商办厂“能人”,武义人在江苏昆山办超市的已有5000多人。5.办好职业技术学校。一职、二职、经委技工学校、兰香艺校统一合并,与金华理工学校挂钩,加大职业技术学校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增加班级,提升教学质量,每年与该地和外地签订技工人才需求协议,有计划培养所需人才,使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就上岗就业。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化工程”,积极开辟农民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完善保障体系
  由于各级政府的努力,武义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职工伤残保险和女职工产期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全面实行统筹机制,并积极推进农民工、合同工的统筹保险。职工各类保险基金运转正常,足额发放,从未发生拖欠;建立和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完成5座中心敬老院建设,全县83%的农村“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料理后事的生活无依靠老人和保吃、保住、保医、保教的孤儿)对象和城镇“三无”(无依靠、无劳力、无生活来源)人员集中供养,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残疾人事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新风尚,对尚有劳动能力的,安排适当的工作,使其享受与平常人一样的生活,对无劳动能力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同时,发动各阶层举办捐赠慈善事业献爱心活动,县慈善总会至2005年筹集捐款达381.21万元,专款用于弱势群体解困救急。对自然灾害,及时拨出专款,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未发生饿病流荒。
  稳定社会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法规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生活。县政府专门设立法制科和行政复议办公室,并认真清理各种行政管理法规和规章,坚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
  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综合治理,坚决果断地处置突发事件。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可能发生的闹事苗头,既做好缓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又制定预防措施和处置方案,及时予以制止。开展专项打击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不断开展对卖淫嫖娼、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贩运毒品、聚众赌博、利用封建迷信骗取钱物等“六害”的斗争。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治安承包责任制和安全保卫责任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群防群治体系;加强对无业青年,后进青年的管理和帮教工作,妥善安置“两劳”人员,使其走上新生道路;切实加强户口、身份证、爆炸物品和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消防设施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经常不断开展公民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公民道德教育。组织各行各业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树社会新风尚活动。进一步树立爱国守法、勤劳向上、文明礼貌的新风尚。广泛开展评“三户”,创“五好家庭”、“文明庭院”和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村评为省、市、县文明单位,对社会秩序也起到稳定作用。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