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5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分类号: D267.2
页数: 4
页码: 720-7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农村党建、企业党建、社区党建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基层组织 建设

内容

农村党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健全了乡镇、街道党委发挥基层党建工作“龙头”作用的工作机制。结合“三级联创”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六好”乡镇、街道党委活动,实行了党委每年召开党代会专题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党委书记每季专题汇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乡镇、街道党委每季召开一次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例会制度。在村级层面,建立健全了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办法,确立“两推一选”产生村党支部委员、村民“直选”村委会成员的选举制度。以村级创业承诺为依据,对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2005年全县各村共提出届内创业承诺3510项。推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评议”制度和村级财务“乡村联管”模式,全县推广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推行村务民主管理和监督两项制度。在党员层面,建立健全了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落实了每月15号的农村党员学习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费自报公议等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一句话承诺”、“党员家庭挂牌”、党员日常管理考核等活动。
  后进村党支部整顿1990年全面开展农村党支部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全县546个农村党支部评定出一类支部136个,占24.9%;二类支部351个,占64.3%;三类支部59个,占10.8%;调整支部班子76个,其中调整支部书记49名;党员中存在的问题93%以上得到了解决。1991年,经整改一类支部增加到190个,281个支部保持了二类支部,三类支部中有36个已接近或达到二类支部标准。到1994年,60个三类支部有48个得到转化,其中15个已转化为一类支部。1995年,按全县支部总数10%确定后进支部61个,经过努力,有45个转化明显。到1996年年底,明显转化55个。1997年61个后进村党支部全部完成整顿转化,其中13个进入一类支部。1998年重新确定34个村级党支部为新一轮农村后进支部重点整顿对象。2000年,对后进支部进行分类,查找原因对症帮扶。2003年,开展了县、乡领导联系后进村党组织活动。2004年,结合村级届末考核,对全县村级班子、村两委干部进行考核排名,76个村级班子和617名村干部被确定为不合格或不称职,对52个村党支部进行集中整顿,对11个村班子进行调整,对51名村干部进行戒勉,推荐村级优秀后备干部1152名。2005年,组织开展村级换届“回头看”活动,对15个战斗力不强、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
  村干部待遇保障1989年起开展在任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1990年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金保险制度,全县有30个乡(镇)992名村干部进行了投保,占88.2%。1991年所有应投保的村干部都投了保。2001年起实行离任村干部补助制度,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每人每年补助200元~300元,2005年根据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补助400元~500元。2003年起实行现任村主职干部误工报酬统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2万元以下的村主职干部进行补助,实行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最低误工报酬保障。
  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和村干部教育培训1991年大力开展建立党员活动室,全县548个党支部有535个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占97.6%。1998年开播《武义党建》电视栏目,在95%以上的乡镇和机关部门建立了具有“两机一室”的电教播放点,建成了一支由110多位专兼职播放员组成的电教工作者队伍。2004年开展农村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在全县373个村建成了规范的活动室,占全县农村党支部总数近70%。根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2005年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省财政和县财政共拿出专项经费351.5万元用于74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修缮了103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企业党建
  1990年根据中共中央〔1989〕7号、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党政关系。1992年开展了企业“两制改革”试点调查,对国营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意见。1993年建立县委组织部联系镇乡、企业制度。组织力量开展了企业党建工作全面调查。1994年在部分企业推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召开全县乡镇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有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企业党总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基本建立了党组织。1995年开展“以建组织、强班子、促经济为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党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建工作,县委下发了《关于企业党建工作若干规定》,建立了武义县第一家私营企业党支部——武义服装二厂党支部。1996年在武义发宝酒业公司进行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试点,进行“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的专题教育。并确定浙江万鹏集团公司等企业为党建联系点,积极总结推行党建目标管理。1997年成立县企业领导班子考察协调小组。2001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全县共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47个,全县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达554名。到2002年共有50到100名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75家,其中有党员的有50家,100名以上职工企业共67家,单独组建党组织的49家。2003年建立了2家市级、9家县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全面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活动月活动,召开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现场会,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信息库,有128人进入信息库,28人通过双项选择的方式被企业聘用,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2004年,在桐琴镇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商会党委。2005年,全县又建立商会党委6个,并在外出流动党员较集中的江苏省昆山市建立了武义县首个异地商会党支部。截至2005年,全县共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09个,其中党委1个,联合支部1个,支部107个。
  社区党建
  2001年,武义县建立了12个城市社区。2002年,中共武义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对居住在县城社区的公务员中的党员试行双重管理
  的通知》。2003年,试行“双重管理”党员联系卡制度。2004年,星光、江山社区撤销党总支建制,成立社区党委,城区11个经济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建立了社区党建成员单位代表会议和社区党员代表会议“两项会议制度”。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武义县组织“双重管理”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有近1700名“双重管理”党员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在册的近1900名党员一起,广泛开展了义务巡逻、护绿、保洁等社区服务活动。截至2005年,全县共建有社区党委11家,总支3家。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