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53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10
页码: 716-7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组织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县直机关党建、基层组织建设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地方组织 组织工作

内容

县委组织部是县委分管党组织和干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专家和各类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县管、部管干部的选拔、考察、任免、交流、管理和监督工作等。县直属机关党委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县委党史办公室(研究室)归口组织部管理。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干部一科(县委知识分子办公室)、干部二科(县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办公室)、干部监督科、组织科(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编制(含机关工委)19名。
  历任组织部部长均为中共武义县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一节 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
  主题教育活动
  1986年进行县属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级整党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1987年,县委组织开展“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活动,全县共有10574名党员参加。1992年,为促进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落实,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了转变思想观念为主题的农村党员换脑筋教育。1993年起开展党团员“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截至1995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18期、参训人数37860人次,8000多名党团员初步掌握了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1994年组织开展了全县乡镇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建立了考勤住夜、资金管理和接待等制度,并清退私借公款16860元、非法挪用座支公款10280元。1996年在桃溪镇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试点,1997年在全县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铺开。1998年,在乡镇机关开展了以“明宗旨、转作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出台了“双十制”民主生活会制度。1999年在乡镇机关推行了民情日制度。2000年,深入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县纪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领导班子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2001年,全县分三个批次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同时,以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为重点,在全县乡镇全面推行乡镇干部住乡住村联户夜访制度。2002年开展“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活动,规范乡镇机关“365办事中心”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新进展。2003年县委在全县机关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开展了“学培民、强素质、优服务、促发展”集中教育活动。2004年围绕“提供优质服务,争创优秀业绩,树立优良形象”的目标,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学风、会风、事风、文风等“四风”不正问题,扎实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从2005年开始,历时一年半,分3个批次在全县1000多个支部的1.8万多名干部党员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开展的一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
  干部考核选配
  1986年对区、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招聘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还配合市委组织部对县五套班子领导和市管后备干部进行了考察,为1987年县乡换届做了充分准备。1987年从保证个体素
  质、完善班子结构要求出发,对乡镇党政班子进行届末考察,走访座谈620多人次,调整机关部门领导干部37人,区、乡、镇领导干部182人,一般干部432人。1988年首次对全县40个区、镇、乡党政班子的27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新成立农经委、监察局、土管局、档案局4个单位,全年调整充实60个机关部门班子,调整干部160多名。1989年对61个机关部门单位,15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推荐优秀年轻干部183名。对118名机关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调整机关部门领导干部78名,区、镇、乡领导干部130名。1991年对全县34个乡镇的68个党政领导班子229位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乡镇领导干部由原来的302名,减少到217名。1993年换届中,乡镇调整干部94人,县机关班子调整168人。1995年乡镇换届,调整乡镇领导干部106名。1996年在乡镇换届中调整县管干部106人,部管干部135人,新提拔进党委班子52人,其中破格提拔担任书记、乡长3人。同年,进行县级机构改革,提拔交流干部125名,分流机关干部49人,第一次推荐“三支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后备人才342名。1997年开展机关部门届末考察,共考察60个单位,考察领导干部286人。1998年组织届末考察,推荐416名优秀年轻干部。同年进行了机关部门和乡镇换届,提拔77名干部新进班子,调整县管干部136名,部管干部54名,通过调整,机关部门正职的平均年龄43.3岁,乡镇党委班子平均年龄36.9岁。1999年第二次公开推荐“三支队伍”后备人才243名。2000年组织届中考察,提拔34名优秀年轻干部。2001年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工作,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交流换岗126人。其中13名县管干部被降职使用。2002年共调整干部207人。2003年对全县46个机关部门的262名考察对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民主测评。2004年加大了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力度,新提拔39名干部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有15人,女干部7人。2005年对18个乡镇(街道)、44个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42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为2006年县乡换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986年通过群众评议推荐干部,提高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性程度。1987年建立和推行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1988年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1990年制定了《关于调整干部管理权限,加强干部宏观管理的规定》,使干部工作有了初步的操作规章。组织了首次公开选调县机关文秘类工作人员工作。1991年公开招考录用了13名乡镇干部。1992年为精简机构,分流干部668人,占52%;同年,评定主任科员167人,副主任科员734人。1993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县制药厂厂长、县政府招待所所长。1995年建立县管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公选乡镇企业局、商业局、供销社、外经委、物资局5名副职。1996年实施县级党政机构改革后设党政机构29个,清理45个非常设性机构,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关系。首次实行机关干部聘任制,解聘、清退乡镇聘用干部255名。该年公开选拔民政局、审计局、地矿局、县委党校4个副局和5名乡镇长科技助理。1997年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完成了1200余名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清退了177名机关临时工和借用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考了63名公务员。选拔了1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乡镇干部队伍。1998年出台了《武义县机关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暂行规定》,首次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16个机关部门57人走上中层正职领导岗位。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名县政府驻外办主任。一次性确定不占限额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干事)178名,副主任科员(干事)213名,科员(干事)315名,办事员18名。1999年实行提拔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10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了一票否决。2000年出台《关于提任副局级领导干部实行试用期制的规定》和任前公示制,对33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公示,推行“四公开”(公开内容要求、考察对象、考察人员、反映问题渠道)考察制。2001年在全县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届终考察中,实行了差额
  考察制,对19个部门(乡镇)、32个乡局“一把手”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意见》,全年新提拔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36人,提拔12名优秀女干部,推荐选拔后备干部332人,其中女干部97人。2002年以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贯彻为契机,向全市公开选拔了团县委书记、监察局副局长等9名局级领导干部。有10多个部门2个乡镇街道的120余名机关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中层岗位。制定了《关于讨论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的试行办法》,县委常委会4次对207名县管干部任免实行投票表决。2003年首次将干部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列入考察范围,在全县拿出12个职位,开展了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2004年实行县委全委会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共对三批10名党政正职的任用实行了县委全委会投票表决。成功组织了“公推竞选”桐琴镇镇长和团县委书记工作。2005年完善了县委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对8批155名投票表决对象进行了县委全委会审议投票表决。制定下发了《科(局)级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文件,明确提出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在到龄年改任非领导职务。
  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年共有110名知识分子申诉问题得到解决。继续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地下党和游击队员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调查核实,发生活费36人,更改党伍龄6人,原作退职改为退休8人、离休4人,恢复党员名誉3人;对干部冤假错案的遗留问题,复查62人申诉,发生活费10人,退职5人,离休1人。1987年在基本完成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中共原地下党组织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查漏补缺工作,7人改办和办理离休,7人办理退职,9人发生活费,23人调升工资级别,20人解决了农转非问题。1988年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妥善解决来信来访。1989年成立县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共评选出6人。审查、办理干部离休与提高待遇18人,处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人,还对“三老”(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地下交通员)人员的生活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1998年推荐第四批市级拔尖人才5名。建立了113位企业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2000年县委出台“武义县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表彰第三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3人。2003年制定了《关于加强武义县人才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武义县人才工程建设的基本对策和基本思路。开展金华市第五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县第四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评比工作。2004年召开了武义县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武义县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了全县人才普查工作,着手建立武义县人才基础数据库。引进县外、省外人才1000多名。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绿色证书工程”、“农广校”“农函大”等培养形式,完成乡土人才培训3000多名,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00多名;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1811名,完成年计划目标的181.1%,培养中专以上学历人才400多名。2005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发放优秀人才政府津贴和引进、培养人才的工作经费,全县新增人才3316名,培训实用型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务工在岗农民、农村后备劳动力共1.24万名。开展了100名享受县政府津贴优秀人才的评选活动。
  第二节 县直机关党建
  思想建设1989年5月~7月,县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稳定。1992年,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党员思想逐步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来。2001年8月~12月,在县直机关各党支部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开展“学习范匡夫,争做干净干事的好干部”活动。2003年3月~11月,积极开展“学好十六大,推动大跨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2年~2003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2004年10月,在县直机关党员中开展“诚信武义”读书月活动。2004年11月,联合县关工委、机关妇委会、机关团工委开展“万册图书进农村”机关党员干部爱心捐书活动,历时2个月,共向农村科技文化图书室捐献书籍1.2万册。
  组织建设1987年5月,改县机关党委为县直属机关党委,明确了党支部、总支与党委的隶属关系。1991年5月,在县直机关党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93年11月28日,县直机关党代表大会在县政府招待所三楼召开,出席代表150名,经无记名差额选举产生县直机关新一届委员会委员,等额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1996年8月5日,调整机关党组织设置,县直属机关党委下属建立7个总支,撤销原所有直属机关党总支;8月28日起,县直属机关党委与县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99年“七一”前夕,组织了110名新党员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宣誓活动。2000年8月份起在县机关党支部中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2002年1月,武义县直属机关党委更名为“中共武义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986年~2005年,县直机关工委(县直机关党委)新发展党员958名,党员总数从802名增加到1760名。党总支从6个增加到9个,党支部从50个增加到92个。
  作风建设1987年8月~10月,组织机关党员开展题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1988年7月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1988〕5号文件《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
  1995年,积极配合做好“解放思想树雄心,振兴武义创大业”学习讨论活动;积极参与评选机关十大实干家的推荐工作。
  2005年11月,在县委党校举办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有76名机关党支部书记参加学习。同年11月~12月,在县直机关党员中开展“学先进,比贡献,创新业”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1986年2月传达以中办发〔1985〕57号文件,各机关支部都相应地制定了党风责任制。1988年6月,统一确定每月7日下午或晚上为党小组生活会时间。
  1995年,建立机关支部书记例会制度,采取党委和总支集中的办法,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1998年9月,县直机委〔1998〕25号文件《关于建立和健全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的通知》,对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作了进一步规范。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党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健全了乡镇、街道党委发挥基层党建工作“龙头”作用的工作机制。结合“三级联创”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六好”乡镇、街道党委活动,实行了党委每年召开党代会专题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党委书记每季专题汇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乡镇、街道党委每季召开一次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例会制度。在村级层面,建立健全了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办法,确立“两推一选”产生村党支部委员、村民“直选”村委会成员的选举制度。以村级创业承诺为依据,对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2005年全县各村共提出届内创业承诺3510项。推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评议”制度和村级财务“乡村联管”模式,全县推广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推行村务民主管理和监督两项制度。在党员层面,建立健全了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落实了每月15号的农村党员学习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费自报公议等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一句话承诺”、“党员家庭挂牌”、党员日常管理考核等活动。
  后进村党支部整顿1990年全面开展农村党支部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全县546个农村党支部评定出一类支部136个,占24.9%;二类支部351个,占64.3%;三类支部59个,占10.8%;调整支部班子76个,其中调整支部书记49名;党员中存在的问题93%以上得到了解决。1991年,经整改一类支部增加到190个,281个支部保持了二类支部,三类支部中有36个已接近或达到二类支部标准。到1994年,60个三类支部有48个得到转化,其中15个已转化为一类支部。1995年,按全县支部总数10%确定后进支部61个,经过努力,有45个转化明显。到1996年年底,明显转化55个。1997年61个后进村党支部全部完成整顿转化,其中13个进入一类支部。1998年重新确定34个村级党支部为新一轮农村后进支部重点整顿对象。2000年,对后进支部进行分类,查找原因对症帮扶。2003年,开展了县、乡领导联系后进村党组织活动。2004年,结合村级届末考核,对全县村级班子、村两委干部进行考核排名,76个村级班子和617名村干部被确定为不合格或不称职,对52个村党支部进行集中整顿,对11个村班子进行调整,对51名村干部进行戒勉,推荐村级优秀后备干部1152名。2005年,组织开展村级换届“回头看”活动,对15个战斗力不强、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
  村干部待遇保障1989年起开展在任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1990年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金保险制度,全县有30个乡(镇)992名村干部进行了投保,占88.2%。1991年所有应投保的村干部都投了保。2001年起实行离任村干部补助制度,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每人每年补助200元~300元,2005年根据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补助400元~500元。2003年起实行现任村主职干部误工报酬统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2万元以下的村主职干部进行补助,实行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最低误工报酬保障。
  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和村干部教育培训1991年大力开展建立党员活动室,全县548个党支部有535个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占97.6%。1998年开播《武义党建》电视栏目,在95%以上的乡镇和机关部门建立了具有“两机一室”的电教播放点,建成了一支由110多位专兼职播放员组成的电教工作者队伍。2004年开展农村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在全县373个村建成了规范的活动室,占全县农村党支部总数近70%。根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2005年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省财政和县财政共拿出专项经费351.5万元用于74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修缮了103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企业党建
  1990年根据中共中央〔1989〕7号、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党政关系。1992年开展了企业“两制改革”试点调查,对国营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意见。1993年建立县委组织部联系镇乡、企业制度。组织力量开展了企业党建工作全面调查。1994年在部分企业推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召开全县乡镇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有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企业党总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基本建立了党组织。1995年开展“以建组织、强班子、促经济为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党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建工作,县委下发了《关于企业党建工作若干规定》,建立了武义县第一家私营企业党支部——武义服装二厂党支部。1996年在武义发宝酒业公司进行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试点,进行“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的专题教育。并确定浙江万鹏集团公司等企业为党建联系点,积极总结推行党建目标管理。1997年成立县企业领导班子考察协调小组。2001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全县共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47个,全县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达554名。到2002年共有50到100名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75家,其中有党员的有50家,100名以上职工企业共67家,单独组建党组织的49家。2003年建立了2家市级、9家县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全面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活动月活动,召开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现场会,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信息库,有128人进入信息库,28人通过双项选择的方式被企业聘用,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2004年,在桐琴镇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商会党委。2005年,全县又建立商会党委6个,并在外出流动党员较集中的江苏省昆山市建立了武义县首个异地商会党支部。截至2005年,全县共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09个,其中党委1个,联合支部1个,支部107个。
  社区党建
  2001年,武义县建立了12个城市社区。2002年,中共武义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对居住在县城社区的公务员中的党员试行双重管理
  的通知》。2003年,试行“双重管理”党员联系卡制度。2004年,星光、江山社区撤销党总支建制,成立社区党委,城区11个经济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建立了社区党建成员单位代表会议和社区党员代表会议“两项会议制度”。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武义县组织“双重管理”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有近1700名“双重管理”党员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在册的近1900名党员一起,广泛开展了义务巡逻、护绿、保洁等社区服务活动。截至2005年,全县共建有社区党委11家,总支3家。
  第四节 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教育管理1986年,为加强党员管理,开展了党员“清档建卡”工作,对10412名党员的档案进行了清理。改进了党员审批权限和县机关党组织机构的设置,全县各大系统建立9个党总支,县委把党员审批授权给各总支。1988年,在溪里乡试点基础上,全县六区一镇的8个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1391名党员参加了考评,被处置的不合格党员27名,被口头警告、批评教育的党员18名。同时,建立党员卡片管理和考核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党员卡片管理,由县直接统计的考核意见》,对全县65个“建卡”单位,11000多名党员的卡片逐一进行了核对。认真处理了整党中63名缓登党员、15名暂挂党员的遗留问题。1989年在完成县酒厂的企业民主评议党员、县计划委员会党总支的机关评议党员试点基础上,对全县959个党支部的11000多名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结果有112名党员受到组织处置,其中劝退或劝而不退被除名16人,限期改正错误80名,评议中受党纪处分33人。1998年,针对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开展“双争目标活动”,进一步健全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重点做好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党员发展1989年建立了积极分子入党前培训制度和培训考察制度,强调要求重视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妇女以及边缘山区、党组织薄弱地方和乡镇企业中的建党工作。全县有492名积极分子接受了入党前的培训,全县共发展新党员240名。1990年,中组部下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对发展党员工作作出规范。1993年,县委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为发展党员的主管领导,组织委员、组织员为直接责任人,发展党员工作被列为乡镇工作和组工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1994年,县委下发《关于对农村百个建制村支部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重点管理的通知》,针对部分村长期不发展新党员的情况,提出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重点目标管理制度,要求老大难村每个支部年内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截至1996年,全县有169个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支部发展了新党员。1995年,提出要加大“致富能人、企业经营者、生产技术骨干和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的培养力度,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2002年,中共十五届七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首次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2005年,县委首次吸收了2名私营企业主入党。同年,县委组织部印发了《武义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武义县发展党员工作票决制暂行办法》和《武义县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发展党员工作作出了系列规定,主要是发展对象由原来的支部内部酝酿产生转为由党员和群众共同推荐;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支部讨论表决的方式由原来的举手表决转为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吸收预备党员前、预备党员转正前必须公示;区别不同的情况认定相关党委、党支部和个人的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共发展党员9391人,其中:工人1079人,农牧渔民4782人,国家干部1478人,女性1523人,少数民族214人。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