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524
颗粒名称: 第二十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35.55
页数: 56
页码: 699-7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情况。其中包括代表大会与县委机构、县委主要决议与决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地方组织 中国共产党

内容

中共武义县委员会是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武义县委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拨乱反正,认真部署和努力推进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审慎制定和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同时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武义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执政地位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第一章 代表大会与县委机构
  第一节 中共武义县代表大会
  中共武义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4月8日至11日在武义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70人,列席代表52人,特邀代表3人。县委书记黄友源受六届县委的委托,向大会作《深入改革,艰苦创业,为加快武义县的两个文明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该次大会进一步统一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讨论和确定武义县以后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动员和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全面振兴武义经济而努力奋斗。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县委委员25人,候补委员4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人。
  中共武义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4月19日至22日在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43人,列席代表62人,特邀代表4人。县委书记黄友源受七届县委的委托,向大会作《稳定、鼓劲、实干、发展,努力把武义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以后三年武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和任务;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推进武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县委委员26人,候补委员4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
  中共武义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93年3月16日至18日在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26名,列席代表65名,县委书记阎寿根受八届县委的委托,向大会作《全面贯彻十四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夺取武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胜利》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尽快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框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武义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武义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5人,候补委员1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
  中共武义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98年2月26日至3月1日在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49人,列席代表21人。县委书记蒋岩金受九届县委的委托,向大会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施依法治县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
  中共武义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03年1月8日至11日在县城召开。正式代表300人,列席代表24人。县委书记金中梁受十届县委委托,向大会作《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认为,跨越式发展是武义县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要紧紧围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力争把武义县建设成为浙中经济强县。要大力推进工业化,着力提升工业总量和质量;大力推进城市化,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会提出,必须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弘扬先进文化;实施依法治县,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以德治县,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县,努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
  1986年~2005年出席全国、省党代会代表名录
  出席全国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代表王火木
  出席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代表马际堂朱阐贤黄友源 蓝菊花(女,畲族)
  出席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代表阎寿根郑可风王火木董闺聪(女)
  出席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蒋岩金陶诚华王火木董闺聪(女)
  出席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金中梁郭敏张荣贵谢玲玲(女)
  第二节 中共武义县委员会
  县委是武义县的领导核心,在中共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县委实行领导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武义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县委的领导主要是:对武义县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的主张成为武义县的政令或规定;向行政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在行政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成立党组;组织、协调武义县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工作;动员、组织所属党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实现党的任务。
  在县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县委全委会领导全县工作,执行上级党组织指示,贯彻县党代表大会决议,向县党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职责是:(1)制定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委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县党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措施。(2)审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全县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3)听取和审议县委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对县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4)决定召开县党代表大会或县党代表会议,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5)选举县委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通过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6)酝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换届的重要人事安排;向有关方面推荐重要干部。(7)对提拔担任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进行审议,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8)对县委常委会提请决定的问题或必须由全委会决定的其他重要问题作出决策。
  县委常委会在县委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职权,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县委全委会决议,主持经常性工作。其职责是:(1)召集县委全委会并确定全委会议题;对需全委会决定的事项事先进行审议并提出意见;研究讨论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的工作报告;组织实施全委会决议、决定。(2)传达讨论中央和省、市委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研究贯彻执行意见;传达讨论国务院、省政府、金华市政府重要指示,听取县政府贯彻实施意见及执行情况的汇报。(3)研究确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指导方针和重大决策。对全县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4)讨论确定县委年度工作要点;讨论县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报;听取全县和县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5)研究讨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县政府党组、县政协党组和人武部党委、县人民法院党组、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的重要事项;对县级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的党委、党组(支部)请示的有关全局和重大问题作出决定。(6)以县委名义向省委和市委请示、报告工作,向各乡镇、街道党委、县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支部)发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文件。(7)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和中央、省、市委规定的干部管理权限、程序,负责推荐、提名、任免和管理干部;讨论制定全县各类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任免、监督和奖励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和重要制度。(8)研究决定副局级以上机构设置和变动等重要问题。(9)每年听取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的工作汇报。(10)视情听取各乡镇(街道)党委和县直属单位党委、党组(支部)的重大专项工作汇报;听取县直机关工委及县总工会、团县
  委、县妇联等人民团体组织的工作汇报。(11)其他必须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县委书记办公会议负责研究和处理县委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1)酝酿需要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问题。(2)对县委常委会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进行协调。(3)讨论研究各部门向县委请示的重要问题。(4)交流日常工作,通报有关情况。
  第三节 县委办事机构
  1985年年底,中共武义县委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党校、机关党委、老干部局、政法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整党办公室等。1987年10月整党办公室撤销。1988年1月增设县信访办公室、县委老干部局、县委党史办公室、县委保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县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年8月县委农村工作部改建为农村经济委员会,属政府序列。
  1996年6月,县党政机构改革后,县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机构改革中,原属县政府序列的档案局(馆)归属县委序列,归口县委办公室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科改为统战的内设机构;县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归口人事劳动局管理;信访办公室为县委办公室的内设机构,保留牌子;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由统战部管理;老干部局由组织部管理,党史办公室归口组织部管理,直属机关党委与组织部合署办公。直属单位有:县委党校、武义日报社。
  2001年建立中共武阳街道工作委员会,同年9月因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而自然消失。
  2001年1月,县机构改革后,设县委工作机构5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直属单位为县委党校、武义日报社。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在县委办公室挂牌;档案局归口县委办公室管理;县委督查室、政研室、报道组、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县直机关人武部挂靠县委办公室。县委党史办公室归口组织部管理,老干部局由组织部管理,县直机关党委更名为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创建文明城镇办公室归口宣传部管理。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侨务办公室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县政法委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挂靠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管理。
  第二章 县委主要决议与决定
  政治工作决议和决定
  1986年4月,县委作出《关于建立党风责任制的决定》(县委〔1986〕24号),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把端正党风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层层建立党风责任制。
  1988年9月,县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的决定》(县委〔1988〕19号)。
  1989年6月12日,中共武义县委七届5次全会作出《关于坚决拥护认真贯彻中央决策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维护大局稳定的决议》(县委〔1989〕36号)。此次全会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等文件,决定用发展经济、搞好工作的实际行动来继续维护大局的稳定。
  1990年4月21日,作出并通过《中共武义县委八届1次全会关于加强县委思想作风建设的决议》(县委〔1990〕39号),就增进理论修养,密切联系群众,竖持党性原则,加强廉政建设作出若干具体规定。
  1997年2月,县委、县政府印发《武义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县委〔1997〕14号),全县设:武阳镇、柳城畲族镇、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王宅镇、桃溪镇、茭道乡、邵宅乡、桃溪滩乡、大田乡、新宅乡、宣武乡、明山乡、白姆乡、俞源乡、坦洪乡、云华乡、西联乡、新塘乡、竹客乡、三港乡、大溪口乡等23个乡镇,乡镇机关行政定编数为550人(含6名区域组织员)。
  2000年1月28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命名小康村的决定》(县委〔2000〕7号),根据县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考核,命名星光村等103个建制村为小康村。
  2001年2月14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命名第二批小康村的决定》,命名寺后张村等126个建制村为小康村。
  2001年1月5日,在县委十届9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县政府十二届6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书记金中梁根据县委常委会议讨论的意见,作题为《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全面开创21世纪武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报告。同年3月6日,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吴彩星在武义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十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加快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着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
  2001年9月27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县政府另行下文《武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的23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镇、7个乡、3个街道。2002年1月1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武义县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的县委机构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6个部门。
  其中: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县委办公室挂县委、县政府信访局、保密办牌子;组织部与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统一战线工作部与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县政府侨务办公室合署办公;政法委员会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设部门管理机构一个:档案局。县委老干部局由组织部归口管理。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03年5月26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2004年7月28日,中共武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武义县委关于建设“平安武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2004年8月12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指导思想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如何保障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监督权、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
  2005年8月9日,县委、县政府印发《武义县深化完善县级机构改革方案》,经过调整,县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3个,议事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详见第二十二编第一章第二节《县政府工作部门》。
  经济工作决议和决定
  1987年3月,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意见和规定》(县委〔1987〕第18号),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武义经济的突破口,作出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健全和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加强服务与指导的若干规定,继续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户办和联办企业。
  1990年2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稳定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县委〔1990〕1号)。
  1991年2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县委〔1991〕1号),就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加强流通服务,实行农科教结合等内容作出了决定。
  1992年1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对“四荒”(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农业后备资源,根据开发和保护结合,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并重,山水田地路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分年开发,重点发展水果、蚕桑,稳定提高茶叶生产,积极发展食用菌和畜牧、水面养殖,稳定发展用材林基地,有计划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1994年4月25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若干决定》(县委〔1994〕2号),主要内容是:实行开放、优惠政策,加快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大力度,加快企业转制步伐;继续放手放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1995年4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县委〔1995〕20号)。上述“规定”共计六项:1.个体私营经济是振兴武义的第一经济。各镇乡要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千家万户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实行属地服务、属地管理。3.新办个体私营企业除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外,允许为期1年的试办期内不办证照。4.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纳入县委(1995)2号文件规定的镇乡财政收入考核指标,由财税所与镇乡一起分解落实到企业。5.继续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教育、卫生部门的事业人员除外)。6.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擅自向个体私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1995年11月24日,县委九届9次全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武义县委关于制定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建议》(县委〔1995〕56号),提出“九五”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强化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视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2004年3月16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县委〔2004〕10号),申明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005年3月21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县委〔2005〕1号),就加强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出台政策措施共26条。
  文化工作决议、决定
  1989年12月,县委作出《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决定》(县委〔1989〕66号)。主要内容有:就完善分级办学体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县乡财政保证现有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城镇教育附加计征率从“三税”的1%增加到2%,新开征的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应以30%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等问题出台积极措施。
  1997年2月18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迁建武义一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县委〔1997〕11号),迁建的武义一中建设规模、标准按全省、全国重点中学的规模与标准确定。
  1997年7月24日,县委、县政府印发1996年至2010年《武义县文化发展规划》(县委〔1997〕40号)。
  2001年4月10日,县委、县政府印发《武义县文化发展“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县委〔2001〕26号)。
  2005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武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11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武义县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决定》(县委〔2005〕50号)。县委、县政府在1997年~2005年的8年时间内,分别作出了两次文化发展规划和一次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决定,先后提出了各个时段内文化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要求通过规划与建设,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武义特点的人文精神,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形成以“温泉、生态、古典、休闲”为品牌的区域文化休闲胜地。到2020年基本完成文化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文化软实力各项主要指标居全省中等水平。并分阶段提出建设文化先进县、教育强县、科技强县、体育强县、卫生强县、旅游特色县的具体要求。
  第三章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一节 工作机构
  1981年1月,县五届党代会上正式建立中共武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县纪委),并选举产生了
  书记、副书记各1人,内设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纪律检查科。1984年5月,县六届党代会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名,县纪委第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了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5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纪律检查科、信访科、审理科。
  1987年4月县七届党代会、1990年4月县八届党代会和1993年3月县九届党代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均相应进行换届选举。1993年3月26日,县编委14号文件批复县纪委与县监察局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设5个室,即办公室、信访举报室、案件审理室、纪检监察室、执法监察室。
  1998年2月县十届党代会和2003年1月县十一届党代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样相应进行换届选举。内设机构方面,自1995年开始,县纪委增设了宣传教育室,十一届党代会换届选举后,又增设了党风廉政建设室。至2005年年底,县纪委设有办公室、信访举报室、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执法监察室、宣传教育室、党风廉政建设室共7个室。
  1987年8月,首批公布区乡镇纪检员50余名。1990年建立区乡案件审理小组40个,有成员120名。以后乡镇街道党委和县机关党委建制的逐步成立纪委,党组建制的成立纪检组,配有组长1人,组员2~4人。至2005年年底,县纪委有专职干部22人,职工2人。离岗退养人员3人,退休人员5人。全县有基层纪委26个,纪检组27个,纪检干部172人。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
  1986年至1994年,党风党纪教育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纪委的一系列党纪条规为主。运用公开处理、典型剖析等形式,采取党风党纪教育同查处违纪案件和清除腐败分子相结合,同引导党员认清改革开放成就和面临的形势任务相结合,同建立廉政制度、强化党内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对党员开展教育。对15个主管单位所属的232个基层所、站、社干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行业纪律教育,整顿行业风气。
  1995年至1999年,县纪委把党风党纪教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编发《纪检与监察》内部刊物,印发《党纪条规手册》、《廉洁自律读本》。1996年在邵宅乡建立党风廉政教育试点基地,首开对乡村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之例。尔后,在全县基层党员干部中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2000年至2005年,党风党纪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0年以“率先垂范、干净干事”作为领导干部党风党纪教育的主题。2003年年初,由县纪委牵头召开有组织、宣传、党校、人事、新闻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首次武义县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联席会议,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会后,县纪委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学习郑培民”活动,发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在《武义日报》上开辟“以案论纪”活动,组织全县500多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县电视台播出25部反腐电视剧,2003年以后,全县基层党组织初步建立起党风廉政电教站或播放点。2004年,进一步拓展党风廉政教育新领域,在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和家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房管杯”“两个条例、两个读本”知识竞赛活动。
  2005年,积极发挥宣传大格局作用,推动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即进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事业、家庭。县纪委与县妇联联合推出家庭助廉倡议书,签订《家庭廉政公约》。同时,还建立了白洋街道后陈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典型案例教育是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形式。1986年至2005年间,先后向金华市和武义县推出“干净干事,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和个人30多个。1990年和2005年开展了评选“廉内助”活动。在大要案案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会180多场次,受教育者40000多人。
  第三节 违纪案件查处
  信访举报
  1986年至2005年,县纪委监察局共受理来信来访和举报电话9290件(次),其中属纪检监察范围的8132件(次),年均办结率为92.47%。直接立案查处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150多万元。
  1986年后陆续制订并实行了信访干部职业道德规范、信访回访、文明接待、限时办案、党政领导信访谈话询问、纪检监察谈话、诫勉谈话、信访举报案件下管一级试行办法等40多项制度。1989年后注重提高信访自办率,建立纪委、监察、检察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建立并实行了《纪检信访检查分析情况通报》、《纪检信访通知书》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信访举报工作。
  1990年和1991年通过拓宽信访案件线索渠道,抓住“小金库”和违规建私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查处党政机关和经济部门中的党员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弄虚作假问题。查清了自1985年至1990年间,武义共有244名党政干部在壶山镇建私房,其中有违规问题的57人,对违规建房户由土管局作出处理,其中给予没收或部分没收的49户,给予罚款的43户。并对3名党政干部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通过清理违规建房,有151人退出公房157套。经过“小金库”的清理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53万余元。1993年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后,通过信访渠道立案件数明显增加,对查办大要案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999年出台奖励信访举报有功人员的暂行规定。2002年通过发信访反映通知书、谈话询问、谈话诫勉等方式,较好地把群众信访举报转化为纪检检察机关的组织纪律监督。
  2003年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自办案件数量比上一年有所突破;二是自办信访案件质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有所突破。2005年制定了《信访举报工作流程图》,实行署名举报反馈制度,基层纪检信访办结情况等级评定制度,出台网上举报管理制度,推进了信访工作规范化运作。
  案件查处
  1986年至2005年,全县纪检监察立案1185件,其中县纪委监察局自办案件452件,查处大案、要案271件,挽回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处分违纪党员924人,政纪处分269人,追究刑事责任234人。
  1986至1988年受理复查处理案件54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3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21件,“文化大革命”期间7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23件。经复查,恢复党籍
  5件,撤销原处分14件,减轻原处分6件,维持原处分30件。
  1994年,主要查处了王宅镇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10人。1995年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深挖大要案。主要查处了4起大要案。一是查处了县卫生系统的经济大要案。此案涉及县卫生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常委、柳城镇卫生院院长等46名违纪人员,有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二是查处了壶山小学某会计贪污公款案;三是查处了县财税局税务干部童某骗领、倒卖、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从中获取非法所得44万余元的经济案;四是查处了原《武义日报》社总编受贿案。县纪委、县监察局被金华市纪委、市监察局授予突破经济大案奖,被省纪委、省监察厅授予查办案件特别奖。1996年主要查办的大要案有: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公司经理侵占财物15余万元大案;国土局局长和建设用地股长受贿大要案;民政局两位副局长受贿案;县人民政府驻温州办事处主任挪用公款及受贿案。1997年共立案查处79件,县纪委监察局自办案件32件,其中大要案15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32.9万元。处分违纪党员54人,政纪处分24人。主要查处了三类违纪案件:一是查处了涉及3个乡20余名乡镇党员干部的赌博案;二是查处了下王宅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贪污受贿大案,以及明山乡上坊村党支部书记贪污公款案;三是查处了县化纤厂厂长和供应科科长受贿、侵占公款窝案,以及原县供电局通达实业总公司副经理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案。
  1998年主要查处了邵宅乡某乡长、武阳中学某校长受贿案,以及原某科委主任挪用公款案等。1999年查处了县粮食局原局长和温泉山庄副总经理受贿串案,武义日报社总编受贿案,以及明山乡涉及9名党员干部的拉票侵权窝案。2000年查处了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某主任挪用公款55万元,受贿3万余元,致使800万元农保基金被诈骗的经济大案。该年被金华市纪委监察局授予“2000年度查办大要案奖”。2001年查处了县医药公司班子集体偷税、贪污、贿赂、私设“小金库”、隐匿国有资产等问题的涉及数百万元资金的违法违纪串案,以及县供销社党委书记、壶山供销社负责人贪污受贿案,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挪用公款、受贿等经济大要案。2002年主要查处了县城市信用社董事长兼总经理及农村党员干部违法乱纪案件等。
  2003年主要查处了县发展计划局某副局长在担任县锅炉厂清算小组组长时,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98万元给他人从事营利活动,并贪污公款9000元、受贿51615元的大要案;县人民法院某副院长受贿要案。2004年查处了桐琴果园改制后4名留聘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共同贪污国有资产和资金大要案;王宅镇某党委书记贪污受贿大要案等。2005年重点查处了履坦镇某党委委员、副镇长受贿要案;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某副主任受贿等案件。该年被金华市纪委、市监察局评为查办案件先进集体。
  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
  1986年印发了《关于建立党风责任制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党风建设的规定》。全县77个党委、党组相继建立了党风责任制。1987年和1988年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某些单位滥发钱物、吃喝送拿等挥霍浪费的不正之风,作出《关于发展经济中端正党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9年抓住党政机关为重点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印发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意见》、《关于武义县搞好以反贪污、受贿为重点的廉政工作意见》,然后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对4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情况的抽查,对违纪收入、违纪开支均予以处理,并抓了清理违法违纪违章建私房和清退公房工作。
  1990年,印发了《关于在县级机关开展廉政和党风检查的通知》。1991年至1994年主要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完成党政干部违章建私房的处理和清退公房工作。通过自查自纠,清退收受礼金、有价证券、礼品,并清查和登记通过旅游渠道公费出国情况,制止公费旅游不良现象的蔓延。
  1995年继续抓住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这个重点,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干部反腐倡廉的若干规定》,提出“五个严禁”:即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严禁用公款和占用企业资金参与舞厅、卡拉OK厅的消费娱乐活动以及购买供单位及个人使用的消费品,严禁赌博,严禁动用公车迎亲,严禁公车公款钓鱼及双休日公车旅游。县纪委、监察局4次组织突击检查,对违规者分别给予罚款、批评教育或新闻曝光。1996年制定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点抓了乡镇“廉政灶”制度的完善和推广。全县22个乡镇都办起了“廉政灶”,一年可节省招待费60余万元。1997年县纪委、监察局继续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1998年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对全县183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公开进行了检查验收。全县67名党政领导干部驾驶执照交县纪委集中保管。抓了政法机关不再经商的专项治理。1999年出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各乡镇、机关部门试行量化考核。出台了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领导干部诫勉谈话等制度,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2000年重点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首先是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上下连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其次是对责任制执行情况实行量化考核。把18项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22个职能部门,分年中与年底两次进行考核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对680名乡科(局)干部按上级规定要求建立了廉政档案;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管理监督的意见》、《关于改进和深化“双十制”办法,提高民主生
  活会质量的意见》。2001年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做好机关通讯工具话费管理新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对公车私用、公车迎亲情况进行多次明察暗访,对有违规行为的责成单位领导写出说明,并进行认真整改。开展了对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接受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专项清理工作。2002年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对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对全县18个乡镇和43个县直属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考核,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出台了《关于重申党政机关干部不准违规驾驶公车问题的通知》。
  2003年出台了《2003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办理责任追究案件3件3人。对16个权、钱较集中的单位党政“一把手”进行了公开述廉、评廉。同时查处了5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和借婚宴喜庆收受礼金问题。2004年对29名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任职前廉政谈话,对有群众反映或违纪苗头的下级党政“一把手”进行提醒谈话。开展村级公车清理工作,出台了《禁止经济合作社和建制村用公款配备小汽车的规定》,公开拍卖5辆村级小汽车。制订《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审批制度》,对2个单位违反制度作出退款和通报批评处理。是年,由县纪委牵头在白洋街道后陈村进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试点。建立中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为村级自治“第三驾马车”,并在全县迅速推开。“后陈经验”得到省委书记习近平和民政部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周报》、《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2005年6月17日,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后陈村视察工作。2006年1月,第三届(2005年~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揭晓,武义县申报项目“村务监督委员会”获入围奖。
  2005年印发《武义县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制订惩防体系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武义县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资料汇编》,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抓好责任书的签订和检查落实工作,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审批制度》,拒批外出考察申请1100人次,节约经费190余万元。总结推广“后陈模式”,有效地构筑农村惩防体系。
  第五节 行政执法监察
  1993年3月县纪委与县监察局合署办公,设立执法监察室,履行行政执法监察职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清理整顿,清退了农民建房保证金(押金),取消婚姻登记搭车收费项目;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监督检查。1994年协助县控办开展党政机关购买小汽车的专项清理;配合物价等部门继续狠刹乱收费的不正之风。配合有关部门对城镇土地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武阳镇6个建制村违反土地法规、违章建房问题进行了查处。1996年会同物价、教育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的规定》,并在9月初组织对6所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检查,清退违规收费;进一步清理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1997年开展村级财政务清理工作,全县已清理23个乡镇的524个村,清理出各种应收款2339.84万元,回收欠款1839.47万元,追回贪污款25.4万元及挪用款30.46万元;全县331个村实行财务乡(镇)村联管,332个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行账目公开,544个村实行收支预决算制度和开支审批制度,538个村建立了财会档案制度,523个村实行了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在教育、土管、交通、城建、金融等五个系统开展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
  1999年通过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共查处医疗单位虚高定价的药品48种,减轻社会不合理医药负担22.4万元。2000年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对全县1998年以后受党政纪重处分的19名党员干部的奖金发放、降薪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了纠正和处理;组织政府采购90批次,节约资金149.68万元。
  2003年对县公立非营利性医院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缓解了药价虚高问题。2004年对全县85个乡村康庄工程进行跟踪监察。2005年开展机关效能明察暗访,发现5个单位存在问题,发出督查建议书限期整改。协助财政等部门对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级财务代理中心的1.6亿元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清查,清理出违规出借资金674万元。完善招投标制度,制定《评标委员会专家评标纪律》和《招投标保证金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和完善无标底招投标管理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该年共进行建设工程交易247项,金额3.35亿元;土地出让交易16项,金额2.66亿元;产权交易15项,金额458.2万元;政府采购146批次,金额864.67万元,共增收节支1.06亿元。出台招待费限额包干制度,215个行政事业单位平均降福15.3%,年节约245万元。
  第四章 组织工作
  县委组织部是县委分管党组织和干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专家和各类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县管、部管干部的选拔、考察、任免、交流、管理和监督工作等。县直属机关党委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县委党史办公室(研究室)归口组织部管理。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干部一科(县委知识分子办公室)、干部二科(县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办公室)、干部监督科、组织科(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编制(含机关工委)19名。
  历任组织部部长均为中共武义县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一节 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
  主题教育活动
  1986年进行县属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级整党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1987年,县委组织开展“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活动,全县共有10574名党员参加。1992年,为促进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落实,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了转变思想观念为主题的农村党员换脑筋教育。1993年起开展党团员“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截至1995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18期、参训人数37860人次,8000多名党团员初步掌握了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1994年组织开展了全县乡镇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建立了考勤住夜、资金管理和接待等制度,并清退私借公款16860元、非法挪用座支公款10280元。1996年在桃溪镇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试点,1997年在全县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铺开。1998年,在乡镇机关开展了以“明宗旨、转作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出台了“双十制”民主生活会制度。1999年在乡镇机关推行了民情日制度。2000年,深入开展县级领导班子和县纪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领导班子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2001年,全县分三个批次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同时,以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为重点,在全县乡镇全面推行乡镇干部住乡住村联户夜访制度。2002年开展“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活动,规范乡镇机关“365办事中心”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新进展。2003年县委在全县机关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开展了“学培民、强素质、优服务、促发展”集中教育活动。2004年围绕“提供优质服务,争创优秀业绩,树立优良形象”的目标,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学风、会风、事风、文风等“四风”不正问题,扎实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从2005年开始,历时一年半,分3个批次在全县1000多个支部的1.8万多名干部党员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开展的一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
  干部考核选配
  1986年对区、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招聘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还配合市委组织部对县五套班子领导和市管后备干部进行了考察,为1987年县乡换届做了充分准备。1987年从保证个体素
  质、完善班子结构要求出发,对乡镇党政班子进行届末考察,走访座谈620多人次,调整机关部门领导干部37人,区、乡、镇领导干部182人,一般干部432人。1988年首次对全县40个区、镇、乡党政班子的27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新成立农经委、监察局、土管局、档案局4个单位,全年调整充实60个机关部门班子,调整干部160多名。1989年对61个机关部门单位,15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推荐优秀年轻干部183名。对118名机关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调整机关部门领导干部78名,区、镇、乡领导干部130名。1991年对全县34个乡镇的68个党政领导班子229位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乡镇领导干部由原来的302名,减少到217名。1993年换届中,乡镇调整干部94人,县机关班子调整168人。1995年乡镇换届,调整乡镇领导干部106名。1996年在乡镇换届中调整县管干部106人,部管干部135人,新提拔进党委班子52人,其中破格提拔担任书记、乡长3人。同年,进行县级机构改革,提拔交流干部125名,分流机关干部49人,第一次推荐“三支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后备人才342名。1997年开展机关部门届末考察,共考察60个单位,考察领导干部286人。1998年组织届末考察,推荐416名优秀年轻干部。同年进行了机关部门和乡镇换届,提拔77名干部新进班子,调整县管干部136名,部管干部54名,通过调整,机关部门正职的平均年龄43.3岁,乡镇党委班子平均年龄36.9岁。1999年第二次公开推荐“三支队伍”后备人才243名。2000年组织届中考察,提拔34名优秀年轻干部。2001年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工作,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交流换岗126人。其中13名县管干部被降职使用。2002年共调整干部207人。2003年对全县46个机关部门的262名考察对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民主测评。2004年加大了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力度,新提拔39名干部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有15人,女干部7人。2005年对18个乡镇(街道)、44个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42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考察,为2006年县乡换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986年通过群众评议推荐干部,提高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性程度。1987年建立和推行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1988年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1990年制定了《关于调整干部管理权限,加强干部宏观管理的规定》,使干部工作有了初步的操作规章。组织了首次公开选调县机关文秘类工作人员工作。1991年公开招考录用了13名乡镇干部。1992年为精简机构,分流干部668人,占52%;同年,评定主任科员167人,副主任科员734人。1993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县制药厂厂长、县政府招待所所长。1995年建立县管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公选乡镇企业局、商业局、供销社、外经委、物资局5名副职。1996年实施县级党政机构改革后设党政机构29个,清理45个非常设性机构,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关系。首次实行机关干部聘任制,解聘、清退乡镇聘用干部255名。该年公开选拔民政局、审计局、地矿局、县委党校4个副局和5名乡镇长科技助理。1997年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完成了1200余名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清退了177名机关临时工和借用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考了63名公务员。选拔了1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乡镇干部队伍。1998年出台了《武义县机关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暂行规定》,首次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16个机关部门57人走上中层正职领导岗位。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名县政府驻外办主任。一次性确定不占限额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干事)178名,副主任科员(干事)213名,科员(干事)315名,办事员18名。1999年实行提拔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10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了一票否决。2000年出台《关于提任副局级领导干部实行试用期制的规定》和任前公示制,对33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公示,推行“四公开”(公开内容要求、考察对象、考察人员、反映问题渠道)考察制。2001年在全县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届终考察中,实行了差额
  考察制,对19个部门(乡镇)、32个乡局“一把手”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意见》,全年新提拔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36人,提拔12名优秀女干部,推荐选拔后备干部332人,其中女干部97人。2002年以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贯彻为契机,向全市公开选拔了团县委书记、监察局副局长等9名局级领导干部。有10多个部门2个乡镇街道的120余名机关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中层岗位。制定了《关于讨论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的试行办法》,县委常委会4次对207名县管干部任免实行投票表决。2003年首次将干部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列入考察范围,在全县拿出12个职位,开展了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2004年实行县委全委会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共对三批10名党政正职的任用实行了县委全委会投票表决。成功组织了“公推竞选”桐琴镇镇长和团县委书记工作。2005年完善了县委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对8批155名投票表决对象进行了县委全委会审议投票表决。制定下发了《科(局)级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文件,明确提出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在到龄年改任非领导职务。
  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年共有110名知识分子申诉问题得到解决。继续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对地下党和游击队员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调查核实,发生活费36人,更改党伍龄6人,原作退职改为退休8人、离休4人,恢复党员名誉3人;对干部冤假错案的遗留问题,复查62人申诉,发生活费10人,退职5人,离休1人。1987年在基本完成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中共原地下党组织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查漏补缺工作,7人改办和办理离休,7人办理退职,9人发生活费,23人调升工资级别,20人解决了农转非问题。1988年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妥善解决来信来访。1989年成立县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第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共评选出6人。审查、办理干部离休与提高待遇18人,处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人,还对“三老”(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地下交通员)人员的生活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1998年推荐第四批市级拔尖人才5名。建立了113位企业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2000年县委出台“武义县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表彰第三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3人。2003年制定了《关于加强武义县人才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武义县人才工程建设的基本对策和基本思路。开展金华市第五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县第四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评比工作。2004年召开了武义县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武义县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了全县人才普查工作,着手建立武义县人才基础数据库。引进县外、省外人才1000多名。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绿色证书工程”、“农广校”“农函大”等培养形式,完成乡土人才培训3000多名,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00多名;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1811名,完成年计划目标的181.1%,培养中专以上学历人才400多名。2005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发放优秀人才政府津贴和引进、培养人才的工作经费,全县新增人才3316名,培训实用型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务工在岗农民、农村后备劳动力共1.24万名。开展了100名享受县政府津贴优秀人才的评选活动。
  第二节 县直机关党建
  思想建设1989年5月~7月,县机关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稳定。1992年,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党员思想逐步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来。2001年8月~12月,在县直机关各党支部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开展“学习范匡夫,争做干净干事的好干部”活动。2003年3月~11月,积极开展“学好十六大,推动大跨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2年~2003年,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2004年10月,在县直机关党员中开展“诚信武义”读书月活动。2004年11月,联合县关工委、机关妇委会、机关团工委开展“万册图书进农村”机关党员干部爱心捐书活动,历时2个月,共向农村科技文化图书室捐献书籍1.2万册。
  组织建设1987年5月,改县机关党委为县直属机关党委,明确了党支部、总支与党委的隶属关系。1991年5月,在县直机关党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93年11月28日,县直机关党代表大会在县政府招待所三楼召开,出席代表150名,经无记名差额选举产生县直机关新一届委员会委员,等额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1996年8月5日,调整机关党组织设置,县直属机关党委下属建立7个总支,撤销原所有直属机关党总支;8月28日起,县直属机关党委与县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99年“七一”前夕,组织了110名新党员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宣誓活动。2000年8月份起在县机关党支部中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2002年1月,武义县直属机关党委更名为“中共武义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986年~2005年,县直机关工委(县直机关党委)新发展党员958名,党员总数从802名增加到1760名。党总支从6个增加到9个,党支部从50个增加到92个。
  作风建设1987年8月~10月,组织机关党员开展题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1988年7月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1988〕5号文件《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
  1995年,积极配合做好“解放思想树雄心,振兴武义创大业”学习讨论活动;积极参与评选机关十大实干家的推荐工作。
  2005年11月,在县委党校举办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有76名机关党支部书记参加学习。同年11月~12月,在县直机关党员中开展“学先进,比贡献,创新业”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1986年2月传达以中办发〔1985〕57号文件,各机关支部都相应地制定了党风责任制。1988年6月,统一确定每月7日下午或晚上为党小组生活会时间。
  1995年,建立机关支部书记例会制度,采取党委和总支集中的办法,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1998年9月,县直机委〔1998〕25号文件《关于建立和健全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的通知》,对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作了进一步规范。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党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健全了乡镇、街道党委发挥基层党建工作“龙头”作用的工作机制。结合“三级联创”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六好”乡镇、街道党委活动,实行了党委每年召开党代会专题报告党建工作制度、党委书记每季专题汇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乡镇、街道党委每季召开一次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例会制度。在村级层面,建立健全了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办法,确立“两推一选”产生村党支部委员、村民“直选”村委会成员的选举制度。以村级创业承诺为依据,对村干部实行动态管理,2005年全县各村共提出届内创业承诺3510项。推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评议”制度和村级财务“乡村联管”模式,全县推广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小组),推行村务民主管理和监督两项制度。在党员层面,建立健全了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落实了每月15号的农村党员学习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费自报公议等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一句话承诺”、“党员家庭挂牌”、党员日常管理考核等活动。
  后进村党支部整顿1990年全面开展农村党支部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全县546个农村党支部评定出一类支部136个,占24.9%;二类支部351个,占64.3%;三类支部59个,占10.8%;调整支部班子76个,其中调整支部书记49名;党员中存在的问题93%以上得到了解决。1991年,经整改一类支部增加到190个,281个支部保持了二类支部,三类支部中有36个已接近或达到二类支部标准。到1994年,60个三类支部有48个得到转化,其中15个已转化为一类支部。1995年,按全县支部总数10%确定后进支部61个,经过努力,有45个转化明显。到1996年年底,明显转化55个。1997年61个后进村党支部全部完成整顿转化,其中13个进入一类支部。1998年重新确定34个村级党支部为新一轮农村后进支部重点整顿对象。2000年,对后进支部进行分类,查找原因对症帮扶。2003年,开展了县、乡领导联系后进村党组织活动。2004年,结合村级届末考核,对全县村级班子、村两委干部进行考核排名,76个村级班子和617名村干部被确定为不合格或不称职,对52个村党支部进行集中整顿,对11个村班子进行调整,对51名村干部进行戒勉,推荐村级优秀后备干部1152名。2005年,组织开展村级换届“回头看”活动,对15个战斗力不强、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
  村干部待遇保障1989年起开展在任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1990年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金保险制度,全县有30个乡(镇)992名村干部进行了投保,占88.2%。1991年所有应投保的村干部都投了保。2001年起实行离任村干部补助制度,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每人每年补助200元~300元,2005年根据武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补助400元~500元。2003年起实行现任村主职干部误工报酬统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2万元以下的村主职干部进行补助,实行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最低误工报酬保障。
  党员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和村干部教育培训1991年大力开展建立党员活动室,全县548个党支部有535个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占97.6%。1998年开播《武义党建》电视栏目,在95%以上的乡镇和机关部门建立了具有“两机一室”的电教播放点,建成了一支由110多位专兼职播放员组成的电教工作者队伍。2004年开展农村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在全县373个村建成了规范的活动室,占全县农村党支部总数近70%。根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2005年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省财政和县财政共拿出专项经费351.5万元用于74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修缮了103个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企业党建
  1990年根据中共中央〔1989〕7号、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党政关系。1992年开展了企业“两制改革”试点调查,对国营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意见。1993年建立县委组织部联系镇乡、企业制度。组织力量开展了企业党建工作全面调查。1994年在部分企业推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召开全县乡镇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有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企业党总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基本建立了党组织。1995年开展“以建组织、强班子、促经济为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党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党建工作,县委下发了《关于企业党建工作若干规定》,建立了武义县第一家私营企业党支部——武义服装二厂党支部。1996年在武义发宝酒业公司进行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试点,进行“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的专题教育。并确定浙江万鹏集团公司等企业为党建联系点,积极总结推行党建目标管理。1997年成立县企业领导班子考察协调小组。2001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全县共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47个,全县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的党员达554名。到2002年共有50到100名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75家,其中有党员的有50家,100名以上职工企业共67家,单独组建党组织的49家。2003年建立了2家市级、9家县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全面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活动月活动,召开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现场会,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信息库,有128人进入信息库,28人通过双项选择的方式被企业聘用,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2004年,在桐琴镇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商会党委。2005年,全县又建立商会党委6个,并在外出流动党员较集中的江苏省昆山市建立了武义县首个异地商会党支部。截至2005年,全县共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09个,其中党委1个,联合支部1个,支部107个。
  社区党建
  2001年,武义县建立了12个城市社区。2002年,中共武义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对居住在县城社区的公务员中的党员试行双重管理
  的通知》。2003年,试行“双重管理”党员联系卡制度。2004年,星光、江山社区撤销党总支建制,成立社区党委,城区11个经济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建立了社区党建成员单位代表会议和社区党员代表会议“两项会议制度”。2005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武义县组织“双重管理”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有近1700名“双重管理”党员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在册的近1900名党员一起,广泛开展了义务巡逻、护绿、保洁等社区服务活动。截至2005年,全县共建有社区党委11家,总支3家。
  第四节 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教育管理1986年,为加强党员管理,开展了党员“清档建卡”工作,对10412名党员的档案进行了清理。改进了党员审批权限和县机关党组织机构的设置,全县各大系统建立9个党总支,县委把党员审批授权给各总支。1988年,在溪里乡试点基础上,全县六区一镇的8个单位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1391名党员参加了考评,被处置的不合格党员27名,被口头警告、批评教育的党员18名。同时,建立党员卡片管理和考核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党员卡片管理,由县直接统计的考核意见》,对全县65个“建卡”单位,11000多名党员的卡片逐一进行了核对。认真处理了整党中63名缓登党员、15名暂挂党员的遗留问题。1989年在完成县酒厂的企业民主评议党员、县计划委员会党总支的机关评议党员试点基础上,对全县959个党支部的11000多名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结果有112名党员受到组织处置,其中劝退或劝而不退被除名16人,限期改正错误80名,评议中受党纪处分33人。1998年,针对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开展“双争目标活动”,进一步健全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重点做好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党员发展1989年建立了积极分子入党前培训制度和培训考察制度,强调要求重视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妇女以及边缘山区、党组织薄弱地方和乡镇企业中的建党工作。全县有492名积极分子接受了入党前的培训,全县共发展新党员240名。1990年,中组部下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对发展党员工作作出规范。1993年,县委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为发展党员的主管领导,组织委员、组织员为直接责任人,发展党员工作被列为乡镇工作和组工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1994年,县委下发《关于对农村百个建制村支部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重点管理的通知》,针对部分村长期不发展新党员的情况,提出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重点目标管理制度,要求老大难村每个支部年内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截至1996年,全县有169个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支部发展了新党员。1995年,提出要加大“致富能人、企业经营者、生产技术骨干和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的培养力度,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2002年,中共十五届七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首次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2005年,县委首次吸收了2名私营企业主入党。同年,县委组织部印发了《武义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武义县发展党员工作票决制暂行办法》和《武义县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暂行办法》两个文件,对发展党员工作作出了系列规定,主要是发展对象由原来的支部内部酝酿产生转为由党员和群众共同推荐;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支部讨论表决的方式由原来的举手表决转为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吸收预备党员前、预备党员转正前必须公示;区别不同的情况认定相关党委、党支部和个人的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据统计,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共发展党员9391人,其中:工人1079人,农牧渔民4782人,国家干部1478人,女性1523人,少数民族214人。
  第五章 宣传工作
  第一节 工作机构
  县委宣传部为县委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能部门,1986年至1993年年末,主管全县的意识形态,担负全县文教科卫及其宣传系统党务指导等的管理工作。此外,还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武义县地方志编纂等工作。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宣传科、理论科。
  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县委宣传部受县委委托,对武义县宣传系统的部门和单位实施领导。主要职责是提出并组织实施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为武义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996年8月,县党政机构改革时,县委宣传部归口管理单位为县文联。挂靠单位为县创建文明城镇办公室与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02年6月,县机构改革后,县委宣传部归口管理单位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创建文明城镇办公室;县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与部外宣科合署办公。
  内设机构:办公室、宣传科、理论与党教科、对外宣传办公室。
  历任宣传部部长均为中共武义县委员会常务委员。
  县委宣传部于1988年创办“三位一体”学校,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建立武义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建立县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小组。1989年建立武义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1991年组建武义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初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1995年始建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企业政工干部大专班武义辅导站,进一步提高武义县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的理论和专业素质。1998年成立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1999年建立武义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协调小组;成立县政工师协会。
  自1994年举办第一期、第二期宣传系统骨干培训班及乡镇宣传委员会议开始,至2005年止每年都开展此类培训,对象拓展到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及办公室主任。1996年在全县事业单位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首次评聘工作,举办“学理论、学党章”。1999年12月出台《加强部管干部任免与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武宣〔1999〕30号),并在全县各乡镇、街道配备兼职宣传干事。2002年对部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2005年组织参加了全市基层党校校长培训班,同年还举办了创建文明单位培训班。历年来,还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新闻职称推荐评定工作。
  第二节 理论工作
  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参加人员包括: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副县级调研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县人武部部长、政委,县委办主任,县府办主任,县纪委副书记,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县委办和宣传部学习秘书。
  1986年以后,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集中组织开展6次~10次左右理论学习会,发放人均40册~60册(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各类学习资料。2000年,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三讲”教育活动;2003年下半年,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上半年,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撰写的理论调研文章,相继在全国、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中获奖。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1986年以后,各乡镇、部门单位党组织利用党支部学习日,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理论知识学习。1997年,各乡镇机关部门和党委建制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县委宣传部每年都制定全县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征订下发1万~2万余册理论学习资料,明确学习重点,提出学习要求,以指导全县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工作,每年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方针,积极组织或参与组织各项形势政策任务的全县性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
  为配合全县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县委宣传部组织武义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开辟《理论与实践》栏目,每年刊登党员干部理论文章60篇左右。2005年下半年,县委宣传部在《武义宣传工作》简报上分别开设《报刊精读专栏》和《理论新观点专栏》,每月1期~2期。
  第三节 党员干部教育
  基层党校建设
  1986年开始,县委宣传部建立和健全经常性党员教育制度,指导8个乡镇建立“三位一体”学校(即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和科普协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9月,已有23个乡镇建立“三
  位一体”学校。到1989年年初各乡镇都建立了“三位一体”学校,后通称基层党校。同时,县财税局、县供销总社等党委建制的企事业单位也建立基层党校。
  从1990年开展乡镇党校以正规的制度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达标升级活动,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县科(协)委、县农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负责培训乡镇党校校务负责人和教员,逐步形成以乡镇党校、党员电化教室、党员活动室为主要形式的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在三年一度的全省先进基层党校评选中,泉溪镇在1991年、1994年和1997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校,茭道镇1994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校,县财政局党校2002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校,武义一中业余党校2005年被评为省级基层党校示范点。
  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三年党员冬训1986年至1988年,每年都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冬训。
  十年路线教育1989年至1998年,每年年底开展农村党员干部集中教育,统称“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县委将此作为一项统率农村全局的工作,抽调机关干部组织工作组到乡镇帮助开展教育。教育的对象以农村党员干部为重点,并延伸到农村村民和乡镇企业职工。形式有集中培训、召开村民大会、参观取经、现场会、典型人物现身说法、领导与群众对话、算账对比、广播讲座、电化教育、巡回展览、评选建设成就、文艺演出等。
  三年现代化教育1999年至2001年,在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
  三年形势政策宣教2002年至2004年,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武义新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各类形势政策和解放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年培育和弘扬武义新精神宣教2003年,组织开展大型征文、讨论、调研、电视访谈、意见征询等“学好十六大、培育武义新精神”系列活动,明确了“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八字话语以及内涵。2004年,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武义新精神”、征集创作“武义新精神之歌”、评比表彰“武义新精神”先进个人等内容的“学武义新精神、当武义新市民”思想教育活动。2005年,将“培育和弘扬武义新精神”的“旅迹”、有关武义发展、武义新精神的调研文章以及先进典型的事迹和中国人文精神等有关资料汇编成《武义新精神》一书,作为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辅导材料。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2005年,先乡镇街道,后农村,配合开展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988年,建立了武义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1991年,武义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评定工作正式铺开,成立了初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1996年开始,在事业单位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次评聘工作,全县共评聘产生高级政工师7人,政工师32人,助理政工师65人。1996年9月,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政工大专班武义辅导站成立,招收96级新生。从1997年开始到2004年,对全县事业单位的政工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先后开展了十五大知识、十六大知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和“学理论、学科技、争先进”活动。从2005年开始,政治思想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统一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劳动局组织举办。2005年7月,参加全市政工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6名政工干部经过考核全部合格。
  2000年,与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两届企业政工函授大专班136名学员全部毕业。从2001年开始,在全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广泛开展“诚实立身,信誉兴业”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大力开展信用武义建设。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弘扬浙江精神,宣传创业新星活动,朱惠照、俞学文分别被选为2004年~2005年度浙江省创业新星。
  第四节 社会宣传
  社会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986年,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等宣传工作。1987年,为庆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8周年,县委宣传部编写了《八年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义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0项成就》一书,举办《伟大的转折、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义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展览。同时还广泛开展了中共十三大文件学习宣传和狠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等“三风”宣传活动。开展武义县颁发居民身份证试点工作的宣传工作。1988年8月开展了国防教育宣传月活动。1989年由武义县作者潘金谊等编剧、由武义县婺剧团演出的四集电视连续剧《梨园情话》经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并由省电视台、中央台先后播放。1991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突出宣传了科技兴农、吨粮、绿化造林、水利、水产等方面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从1993年5月份开始连续4年开展了“乡镇企业宣传月”宣传活动。1994年,组织拍摄制作了《浙中中心城市——武义篇》电视专题片。1995年,开展了“武义发展欠什么,武义发展需要什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1997年大力宣传香港回归祖国。1998年,广泛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系列活动,举办了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暨武义改革开放20周年宣传活动,并评选出了改革开放20周年“十大杰出成就”。1999年,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大型宣传活动。2000年,开展了“建设新武义,迎接新世纪”的大型宣传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宣传活动。还相继开展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宣传,特别着重宣传了“一中心两翼”重点区域及电动工具、旅游休闲用品、印刷包装、文教用品等重点企业和企业改制宣传以及领导干部“三讲”教育。2001年,开展了庆祝建党80周年、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宣传活动,并编印了《可爱的武义》一书列为全县中小学生乡土教材。2002年,开展了迎接中共十六大及全省25个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论坛首届年会的宣传活动。2003年,组织开展了“学好十六大,培育武义新精神,推动大跨越”主题宣传活动,先后展开工业经济、园区建设、接轨长三角、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专题宣传。2003年4月,非典阴影袭击武义县,迅速组织覆盖全县“防治非典、抗击非典”宣传。同时开展了诚实守信、从政道德等公民道德事迹的宣传活动,评出了“全县十佳自强模范”。2004年策划了“五十五年话巨变”的专题宣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开展了“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武义跨越发展”的专题宣传。还相继开展“打造平安武义”、机关效能建设、武义新精神等专题的宣传,先后对科学发展观在武义、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省级卫生县城复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构建和谐社会、安全生产、村庄整治、争创教育强县、食品安全、机关效能建设等专题进行宣传报道。2005年开展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活动。
  第五节 对外宣传
  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1频道《纪录片之窗》栏目摄制组在俞源拍摄制作了15分钟的专题片《古村·俞源》在该台播出。详细介绍了俞源太极星象村的历史文化、古建筑和民间习俗。200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摄制组拍摄了全面介绍武义县旅游景点的专题片,在该栏目中播出。200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专栏中播出
  题为《浙江武义变“走读”为驻村,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新闻。2002年9月,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著名电视主持人凯恩博士等一行4人,在省、市外事办公室陪同下前往武义采访郭洞古村落,并摄制专题片在该台播出。2002年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放飞武义》及VCD光盘,真实记录了武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年10月拍摄的4集电视连续剧《武川山纪事》,取材于造福贫困山区人民的武义县下山脱贫工程,自2003年3月起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金华电视台、武义电视台播出。2002年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潘漠华烈士纪念文集——《永远的晨光》,共收录冯雪峰等知名人士怀念评论文章25篇及潘漠华生平所著诗歌、散文、小说及书简等。
  2003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题为《浙江百万干部假日下基层助贫困群众谋发展》的新闻,报道了武义春节期间组织大批干部下基层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相关情况。同年12月制作发行《武义画册》一书,图文并茂地全面介绍了武义人文历史、旅游风光、特色农业、下山脱贫等方面的特色。2004年9月,参加“连线浙江”世界电视媒体采访活动的日本枥木市电视台和枥木市国际交流协会到武义拍摄《日本人眼中的金华》系列专题片。2005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编导杜晓静等5名中央电视台记者前来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就武义首创的村务监督新机制进行专题采访;同年3月7日至3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央视新闻调查》中连续播出题为《后陈村的变革》的重大新闻。同年7月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以“出身讲究的有机茶”为题正面报道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武义县有机茶种植和加工进行现场调查的有关情况,
  第六节 新闻管理
  1986年,武义评选出了“武义十大新闻”。1988年,建立了县新闻工作协会筹备小组。1989年4月26日,正式成立了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1995年,县委宣传部成立了有线电视宣传管理整顿小组,对电视宣传作出规定,加强对其管理和指导,促进武义有线电视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1997年,建立了武义县新闻出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涉及8项事项须报告县委宣传部。针对在武义举办新闻发布活动的单位日趋增多,199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在武义举办新闻发布会管理的通知》,规定凡在武义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会、说明会等具有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举办单位必须向县政府新闻办提出书面申请。2000年11月8日,武义县召开全体新闻工作者庆祝“首届记者节”,同时,按照中宣部要求,在全县新闻宣传战线中广泛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县共有新闻从业人员42人,其中拥有新闻专业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2人。2002年4月,出台了《领导活动新闻报道若干规定》、《重要新闻送审制度》、《新闻例会制度》、《外送新闻报审制度》等四项制度,加强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005年,武义新闻网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新闻网站。
  第七节 大型活动
  ’95中国武义温泉节
  1995年11月18日县委、县政府举办了'95中国武义温泉节,县委宣传部具体操办。主要活动包括:举行浙江武义温泉山庄开馆剪彩仪式;举办大型庆祝活动,组织武义民间艺术进城表演;举办武
  义产品展销会,招商引资和经贸活动恳谈会;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摄影、书画、根艺、菊花、邮票等艺术作品展览和比赛。
  ’96《八一八希望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广场演出
  1996年8月18日,由浙江电视台和武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八一八希望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特别节目在县体育广场演出。观众万余人,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梁平波宣布开幕。诸多国家文艺界明星登台出演。整台节目围绕着“帮贫济困,奉献爱心,众手托起明天太阳”的主题展开。
  ’99中国武义“家园杯”民俗风情风光全省摄影艺术大赛
  1999年8月,成功举办了’99中国武义“家园杯”民俗风情风光全省摄影艺术大赛,吸引了8个省、直辖市近600名摄影家参赛,共收到3500余幅摄影作品。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均以较大篇幅给予宣传报道,有些还制作了专版或专集。
  2002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论坛首届年会
  2002年10月19日至21日,《2002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论坛》首届年会在武义县召开,该会议由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牵头,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省、直辖市各级媒体采访,组织大专院校专家对“武义跨越式发展”专题进行解读调研,在上级媒体出现了“武义现象”及“武义模式”的说法,较好地宣传了武义的整体形象。
  全县“学好十六大、培育武义新精神”系列活动
  2003年,开展了“学好十六大、培育武义新精神”系列活动,明确“武义新精神”包含的“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八字话语及其内涵。2004年,又开展“学武义新精神、当武义新公民”思想教育活动,评比表彰“武义新精神”30位先进个人和十大“自强”先进个人。2005年初,将“培育和弘扬武义新精神”的“旅迹”、有关武义发展、武义新精神的调研文章以及先进典型的事迹和中国人文精神等有关资料汇编成《武义新精神》一书。
  重大文体活动
  1986年年初陶宅乡、茭道乡、履坦乡建立了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到年底,全县10乡建立了文化站和村民兵青年俱乐部。春节期间举办了“虎年灯会”,并组织代表队参加金华市第一届“诗歌音乐节”。
  从1990年开始,每年在春节前夕举办春节团拜会暨“壶山之春”文艺晚会,至2005年已举办16届。
  1991年,配合县委、县政府着重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武义建县13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了纪念大会、文娱晚会、万人书法大赛、建设成就展览、“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1992年,举办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文艺晚会、座谈会、征文等活动。
  1994年,举办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乡镇文艺百花会。
  1996年举办了庆祝建党75周年文艺晚会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系列纪念活动。
  1997年,围绕香港回归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举办了“迎回归”读书征文比赛、大型图片展、知识竞赛、摄影比赛、万人踩街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
  1998年,举办了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青少年艺术节和摄影比赛,并评出了改革开放20周年十大建设成就。
  1999年,围绕庆祝“五四”运动80周年、武义解放5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澳门回归和迎接新千年开展了歌咏大赛、纪念大会、花卉大展、踩街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200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9周年与有关单位在熟溪河畔滨江广场成功举办了一台全县职工文艺晚会。
  2001年开展了“百场演出十万人观看”的农村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艺演出活动,全县18个乡镇、街道都组织了文艺演出队在各中心村开展巡回演出,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歌舞大奖赛暨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还开展了“送百场电影下乡”、“百名专家农村行”活动。
  2003年,开展了毛泽东诗词400米长卷书画大赛、图片展等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6月举行了武义县首届文化节。国庆节前夕开展了“庆国庆”全县职工文艺汇演。元旦、春节期间举办了“新精神、新观念、新生活”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及送电影进工业园区活动。
  2004年,“五一”前夕举办了首届全县非公有制职工大型游艺活动。5月,召开了下山脱贫工作10周年座谈会,省市有关领导、挂钩扶贫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邀请了小百花越剧团来武表演了精品越剧。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9月30日组织了大型踩街活动、民间文艺晚会、图片展等系列活动。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开展了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探寻革命英雄足迹、重温英烈斗争史”的红色教育夏令营以及抗日战争革命传统宣讲等系列活动。4月至6月举办了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此次运动会是武义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运动会。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义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又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从1994年开始,着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到1996年,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其中,县博物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陵园、明招寺、延福寺、熟溪桥、上甘塔红军标语、中共宣平独立支部宣平县委成立旧址、邵李清烈士墓、曾志达墓、徐英烈士墓、潘漠华故居、石鹅湖红军洞等11家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1999年4月,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增其为组长,教育局、民政局、建环局、水电局、旅游局、团县委领导参加的武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重新审核,增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内容,对县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明招寺、延福寺、熟溪桥、上甘塔红军标语、潘漠华纪念馆、石鹅岩红军洞、源口水库、金温铁路武义段、武义一中、三港电站、俞源太极星象村、郭洞古生态村等1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新命名,统一授牌。2000年,武义县档案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义县中队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漠华纪念馆、徐英烈士纪念馆分别在2000年9月和2003年11月被金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六章 统一战线工作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县委统战部是县委主管全县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
  武义县1952年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始称统一战线工作部,1982年5月列为常设机构,属县委工作机构,1984年建立部务会议。1996年党政机构改革后,台湾工作办公室(台湾事务办公室)由统战部管理;1998年6月,侨务办公室挂靠统战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科。2002年1月,县党政机构改革中,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局、侨务办公室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联络科,机关编制8名。
  在全县各乡镇、街道都明确了党委分管统战工作的副书记和统战委员,建立了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工作管理组织,形成了健全的统战工作网络。1999年下发了《关于乡镇党委统战委员主要职能的意见》和《关于乡镇统战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将统战工作列入乡镇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定期对全县的乡镇、街道统战委员组织专门培训,帮助建立《统战工作台账》,以统战工作的各类对象为重点,指导、协助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展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原工商业者、武义籍旅台同胞及其第二、第三代人涉台婚姻情况,武义籍留学生和新移民民族宗教等有关情况的调查,深入掌握全县各统战成员代表人士的基本情况,为全县统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政策落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积极开展拨乱反正、落实统战工作政策,全县共落实314名统战对象的677项有关政策。其中:落实查抄物资53人341件;落实文化大革命被挤占私房59户计4363平方米;撤销判决13人,撤管4人,摘帽(不包括右派)3人、撤销处分6人、纠正成分1人、恢复党、团关系2人、恢复公职15人、安置工作10人,改办离退休退职手续31人,补发抚恤金14人,发生活费9人,补发工资8人,落实粮户关系8人,其他37人。在此期间,对一些被错杀、错判的起义、投诚人员也予以平反昭雪,对其本人或亲属补偿有关待遇。1987年,根据省统办〔1987〕13号文件精神,再次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共计落实起义投诚人员62人,发给起义证书58人。
  根据浙统办〔1987〕23号文件,对落实统战政策工作开展全面检查,从1987年5月开始,用4个月时间,组织人员深入全县6区5镇29个乡与298户365名统战对象见面,其中侨眷37名,港澳家属19名,台属217名,起义投诚人员6名,工商业者4名,党外知识分子7名,民主党派2名,宗教界人士4名,其他69名。在检查中有50多名统战对象提出不同要求,经过调查,对12户提出的19项符合落实政策要求给予落实。其中:4户台属的私房补偿经济损失3000元,解决台属粮户关系3人,提高侨眷生活补助费1人,发给起义投诚人员生活费1人,落实宗教寺院山林2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抄家4002户,仅据在册统计,查抄金器1704.15克,银器26790克、银
  元516100块、字画56件、图书2942册,其他财物895件,布票278.7尺(1米等于3尺)、粮票2906斤(1453千克),文物工艺品677件,除少部分因无法退回上交县财政金库外,其余清退。
  第三节 侨务工作
  对台工作(详见第二十四编第九章第二、第三节)
  侨务工作
  侨情调查自1986年至2006年,多次开展侨情调查,建立健全侨务档案。武义县目前旅居国外和港澳地区的华侨、华人有204户435人,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17个国家和地区,有侨眷,留学生家属168户729人,全县2005年有侨资企业13家,实收资本人民币15592万元,有侨属企业5家,留学生家庭企业17家。
  联谊服务自1986年至2005年,每年都以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团拜会等方式传达党和政府对侨胞、侨眷的关心,加强与华侨、华人、国外留学生的联系,每年向他们寄送宣传资料、音像制品、贺年卡、慰问信。1990年至2002年,共接受华侨捐赠项目18个,其中学校17所,医院1所,共计人民币291574元、美元4500元。
  2003年至2006年,接受美国唐氏基金会奖学金大学生结对、扶持贫困小学生计人民币1.265万元。直接或参与引进投资项目8个,利用外资118.7万美元,帮助创办一批侨资企业,其中浙江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被评为2003年~2005年度省优秀侨资企业。2002年以后,连续4年组织参加金华市“海外博士故乡行”活动。
  与此同时,积极落实侨务政策,尽心尽力为侨胞侨眷排忧解难,积极维护侨界合法权益。
  第七章 政法工作
  先在1966年5月建立政法党组与政法分党组基础上,建立中共武义县委政法委员会,属县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重要部门。1996年8月29日,县委办公室批准并印发《中共武义县委政法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核定县委政法委员会(含综合治理办公室)行政编制为4名(不含县委常委任职的书记)。领导职数:书记1名,副书记2名(含兼职)、办公室(含综治办)领导1名。2002年6月4日,县委复〔2002〕58号文件明确规定县委政法委机关与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合署办公,人员编制7名。政法委机关专职领导职数2名;内设机构为3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指导科、执法监督科。县委政法委员会正、副书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正、副主任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兼任;有时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或副主任。
  
  第一节 执法协调监督
  县委政法委对上级党委政法委和县委、县政府批示督办案件,履行对公、检、法、司各部门牵头协调监督职责;对武义县公、检、法、司请示协调案件,做好调查,依法协调,及时结案。
  1996年,县委政法委协调公、检、法、司开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简称“严打”)专项斗争。政法机关收到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分子来信,举报线索103条,从中破获刑事案件46起、重特大案件14起,查处治安案件29起,群众扭送违法犯罪分子14人,违法犯罪人员投案自首29人。
  1997年12月,县委政法委组织人员对监外执行的5种人监督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签订帮教协议书,由派出所民警、村党员干部,或由关工委出面落实到离退休干部进行帮教。1998年,由政法委组织2个检查组,对政法各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县人民法院一干警徇私枉法、收受贿赂,受到法律惩处。
  2000年,根据市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县委政法委精心组织执法检查工作。从8月中旬开始,对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31日期间,有关取保假释、保外就医的案件逐案进行检查。查清取保候审人员147人,保外就医9人,检查案卷总数131件,查出有问题案件6件。通过检查,政法委发出督办案件6件,催办案件22件,建议案件1件。同时,对公检法机关自1999年以后是否有该立不立、该诉不诉、该判不判的问题进行检查。
  2001年9月27日,县委政法委制定了《中共武义县委政法委员会案件督办制度》和案件协调制度及信访事项处理规定。2002年4月,县委政法委制定了《武义县伤害案件执法检查方案》,成立伤害案件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查阅了350件案卷,从中确定了5起督办案件、6起催办案件。
  2004年2月份,在政法系统部署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涉法涉诉疑难信访案件专项清理活动,共受理了各类案件114件,其中2003年7月1日以后仍在上访的30起,被立为重点疑难信访案件12起。各乡镇街道共上报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44件,其中重点案件20件。梳理后,对重点疑难案件,由县委、县政府下文督办。其间省、市涉法信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督办案件7件。至是年7月份,114起涉法信访办结112起,结案率98%,12起重点疑难案件办结10起,其中2起在续办。其中被依法纠正5件,定为无理上访1件(后息访息诉),息访息诉74件,解决群众合理要求39件,省、市督办的7起案件全部办结。
  2005年,县委政法委协调政法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处理了一批疑难案件。其中对市、县领导批示的7件重要信访,县委政法委主要领导亲自把关,帮助解决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其中大莱村因村子上方开采矿石影响村民安全,群众不断来信来访,又因情况比较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县委组织国土、公安、农业、县府办、乡镇等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以会议纪要形式落实处理意见。最后决定停采搬迁,其他矛盾也迎刃而解。对进京上访的邵某某等3人不服刑拘案件,经武义县公安局、金华市公安局法制部门复核,认为原处理偏重,由县公安局向邵某某等3人道歉,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3人在处理意见上签字,表示满意。通过政法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涉法涉诉案件专项整治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是年共排查涉法涉诉案件23起,已结案11起,息访息诉的16起。2005年,武义县委政法委被金华市委政法委评为排查调处涉法涉诉案件工作先进集体。
  第二节 推进司法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速了立法。1986年~2005年,武义县深入开展了4次全民普法教育。县委政法部门努力推进司法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维护司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2003年全面推进政法队伍建设和公正司法,提高工作效率,创新政法工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全面完成了法官、检察官等级评定工作以后,按照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基本完成了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根据控审规律和特点,法院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审判方式全面推行以公开举证、质证、辩
  论、认证、裁判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庭审方式,使庭审真正成为审判的中心;改革和完善审前程序,推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制定民事、行政诉讼证据规划,保障程序公开;扩大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检察院推行了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制度;对重大案件,批捕部门坚持提前介入;起诉部门除了坚持原来执行的20日未结公示制等制度外,大胆适用简易程序,以提高公诉效率,并积极推行普通程序简易审,凡是符合简易审条件的,就简化询问,示证等环节,以缩短审理期限。同时,积极探索各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国税、工商等9个行政执法单位建立防范职务犯罪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对侦查、审判和执行活动进一步强化检察监督职能,发挥维护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
  县公安局根据自身职能特点,着力在改革队伍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实行绩效考核,加强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实行以“区分等级、明确标准、每月考核、年终评定、奖金捆绑、优升劣降”为主要内容的等级化动态绩效考核办法。考核注重5个原则:(1)公开公正原则;(2)两级考核原则;(3)等级划分原则;(4)激励创新原则;(5)奖惩挂钩原则。二是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实行离岗培训,促进后进转化。每年分离不少于1%的民警,参加离岗培训。参加离岗培训的对象依次为,因违法违纪受到党政纪处分的,被黄牌警告2次以上的,年度考核不称职的,绩效考核中列末3位的。
  县司法局为维护司法公正,一是对公证人员搞好培训、实习等工作;二是实行公证运行机制由过去一竿子到底向半开放管理模式过渡;三是筹措发展资金,完善公证处的硬件配套设施。此后公证质量明显提高。对律师行业积极开展律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评查活动,加大了对律师工作的监管力度和诚信制度建设。“148”(法律咨询服务电话的简称)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出新模式,实现了“148”和援助中心机构合并,实行了职能整合。加强与工、青、妇、残等部门的联动,建立援助站,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涉法维权问题。“148”电话突出电话接待、民情转报、上门援助3大种类,发挥了为党委、政府信访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作用。
  2004年司法机制改革主要围绕政法队伍建设和司法公正,结合县里部署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开展了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同时,政法各部门在司法机制改革和队伍建设方面也积极进行调查和探索: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基本完成了内部机构改革。县法院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大力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了统一的立案机制,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注重调解工作机制和强化裁判文书改革,减免诉讼费用,并采用了院长信访预约制,以方便当事人,提高服务水平。县检察院完成了第三轮竞聘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方面探索,建立犯罪预防联席会议制度。4月份出台《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10条意见》,不断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县公安局对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细化、深化。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公证处体制改革的发展新路子,同时对律师队伍开展诚信教育,加强监管力度,并进一步拓宽对弱势群体维权工作。
  2005年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政法部门就保障司法公正工作,制定一系列措施。
  县法院做好人民培审员的重新选任和培训,对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均由陪审员参加审理;取消对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申请执行案件预交执行费制度;开通保护弱势群体绿色语言通道;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依法执行诉讼费减、免、缓的规定;开展院领导信访预约制度;开通残疾人专用诉讼通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大案、要案的审理,增加审判工作透明度。县检察院健全检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修改完善办案业务工作考核及实施细则,建立监督制约、考核激励、业务流程管理和案件质量考评机制,并认真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司法局扎实组织开展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让人民满意的活动,落实到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配合政法各部门做好司法行政业务公开、律师管理体制、司法鉴定体制以及公证体制等各项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县公安局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着力点,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安、审判、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相互配合监督工作机制。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构建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社会治安形势,综合治理显得十分必要。
  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始时采取联席会议制度。1985年6月19日,县委办公室转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纪要》。公布了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共有县委、县府、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等27名,其中,县委副书记朱阐贤为召集人,副县长胡水金为协助召集人。
  1990年重新调整公布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成员;区、乡镇、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或综合治理小组;全县配齐了公安员、司法特派员和助理员,整顿和建立了14个民警值班室、21个法律服务所、19支专职或义务联防队、18支义务消防队;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保卫科(股)14个、护厂队4个,经济民警队2个;对村级治保、调解组织也进行整顿和充实。全县形成了一支3000多人的专、兼职治保调解队伍。
  1991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下发。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根据以上两个决定,6月18日中共武义县委发文撤销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专门成立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为郑可风(县委副书记);副主任为张祖衡(副县长)、张育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员24名,由各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由县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兼任综治委办公室主任。7月6日,县委办公室抄告单明确: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县委政法委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借编方式,从公、检、法、司4家抽调。
  同年9月,壶山镇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年,全县6个区34个乡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调整充实了综合治理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县23个镇乡调整充实了公安员和司法助理员队伍,对民警值班室和法律服务所进行了整顿和验收;对村级治保、调解组织进行整顿和培训,并建立综合治理小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在充实加强保卫干部的基础上,增建保卫科(股)5个,充实保卫干部13名,组建了17支治安专业联防队。各单位普遍建立调解组织,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1996年,由于各乡、镇人事变动,经县委同意,于3月26日对全县23个乡镇分管政法的领导,公布为政法办、综治办主任,并建立乡、镇政法办公室和综合治理办公室,有派出所9个,合计公安干警63人;检察室4个,检察工作人员13人;法庭6个,工作人员31人。1997年4月7日县综治委又公布了县机关部、委、办、局42个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络员。全县基本形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治安管理网络。
  2000年,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急需在工业园区内建立治安组织,8月中旬在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渡工业区成立治安协防中心;接着桐琴、泉溪相继建立治安协防中心。
  2002年,为加强综治网络建设,建立乡镇、街道“政法例会”制度。城区12个社区设立警务室,
  在城区全面开展社区警务活动。在各集镇及已撤乡镇原所在地,建立农村社区警务室16个。
  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并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2004年5月8日,县综治委发文,选派政法部门10位工作人员担任全县10所中学的综治副校长。
  2005年,进一步落实市综委〔2004〕6号文件精神,规范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治干部。全县18个乡镇(街道)的综治委主任由党(工)委书记兼任,综治办主任由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兼任。在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柳城镇、桐琴镇、王宅镇设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并享受副乡级待遇。对全县的司法所长进行考察调整,调整后的司法所长享受副乡级待遇。全县9个派出所的所长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该地乡镇党委委员或街道工委委员。全县有综治专职干部61名,兼职38名。
  打击违法犯罪
  打击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综治委按上级部署结合实际,牵头组织“严打”。从1983年至1986年,政法部门组织了三大战役,共打10仗,摧毁流氓团伙8个、抢劫团伙1个、盗窃团伙8个,收捕人犯288名。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及拘役合计137名。
  1987年正式施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省市部署,县委、县政府领导坐镇指挥,在1987年~1990年间,政法部门统一行动,组织打击流窜犯、流氓犯罪、盗窃抢夺,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卖淫嫖娼,查禁淫污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等专项斗争,侦破了一批案件,抓获了一批人犯进行公开宣判,逮捕一批、判刑一批,有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1991年6月,县委政法委转发县公安局《关于开展反盗窃、破大案、打流氓、追逃犯专项斗争的实施意见》,于6月~8月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反盗窃、破大案、打流氓、追逃犯和反内盗的专项斗争。1992年春节前后又开展禁赌专项治理,查处赌博团伙,处罚参赌违法人员。
  1994年,开展整治农村治安战役,充分发挥联防队组织作用。武阳镇成立治安联防大队,下设3个中队,有队员30人。联防队与政府部门共同配合组成综合治理大军,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泉溪、王宅等镇联防队,都能协助公安机关破案,摧毁流氓、盗窃、抢劫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
  1996年中央关于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的指示下达后,县委专门召开全县“严打”工作会议,成立以县委书记蒋岩金为组长的“严打”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严打”领导小组,落实“严打”经费。根据中共中央统一部署,4月份全县政法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紧急动员,快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围歼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先后4次组织了声势大、规模大的集中统一行动,攻破了一批大案要案。市中级法院和武义县公、检、法部门联合召开公判大会2次,执行死刑8人。
  1997年政法部门根据上级部门部署,开展禁毒、禁赌专项斗争,并破获一批贪污受贿案件和刑事犯罪案件。
  1998年深入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专项斗争,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查办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翌年查处国有企业中“穷庙富方丈”问题有所突破,重点查处了某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受贿大案。
  2001年,武义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指示,按省市部署,专门成立“严打整治斗争”领导小组,把“打黑除恶”作为“严打”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委政法委召开两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全县“严打”整治斗争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措施。政法各部门协同作战,连续摧毁4个带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团伙。这些团伙的为首分子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企业法人代表。将黑恶势力绳之以法,在全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2003年,两年为期的严打整治专项斗争期满后,武义县的严打整治工作得到了省、市“严打”整治工作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化解社会矛盾
  武义县自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后,县委政法委与综治委办公室,经常对调处民间矛盾纠纷做出部署,要求各乡镇、部门、单位重视排查不稳定因素,抓住重点,进行调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该地,化解在基层;并及时掌握矛盾的苗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1995年排查了带有苗头性的、群体性的、倾向性的、政治性的,以及历史遗留的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1996年明山乡的祖坟纠纷,引发茶坑和后汤两村群体性械斗,致伤群众多名。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组织政法各部门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调处对策,派出工作组,通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处理了为首闹事的肇事者,使事态得以平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经省市传达后,3月20日县委政法委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主要不稳定因素集中排查调处工作的通知》,确定排查调处重点为:1.境外敌对分子和邪教组织;2.对社会有害的气功组织、非法宗教活动情况;3.当前社会治安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4.可能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各种非法集资问题,等等。
  2001年县综治委7号文件的通知指出,要在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在全县开展二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乡镇街道每月组织一次。每次确定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化解一批矛盾,切实消除隐患,解决一批突出的问题。2001年从3月至9月,县综治委组织了4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了全县的社会稳定。
  2002年1月7日,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印发了《浙江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程(试行)》,武义县综治委坚决按照省市的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职,分级管理,归口调处,形成密切配合、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从机关部门、县属单位到乡镇村组织形成网络,各单位有联络员,全县553个村共有治保调解人员980人。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疑难重大矛盾实行包案。如历史上遗留下来武义县东湖村与永康杨埠村溪滩争议问题,因矛盾激化曾造成一死多伤。武义县和永康市双方领导及其有关人员,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12月,先后5次协商;于2000年3月20日由省人民政府裁决,得到妥善解决,彻底化解矛盾。2001年3月15日,桐琴镇桐琴村为火车站冠名问题,发生拦阻列车事件,引起省委、省政
  府高度重视,桐琴镇被列为全省31个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乡镇之一。县委专门成立重点整治领导小组。通过一年多时间的重点整治,桐琴镇的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为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武义县委、县政府2002年3月8日,转发了县公安局制定的《处置群体性冲击铁路拦截火车事件预案》。
  新宅镇大庙村村民为市场改建迁移涉及经济利益,部分群众采取过激行为,并于2003年1月133人联名上告至金华市委。县主要领导、县综治委领导、新宅镇政府与新宅派出所一起协调妥善处理市场搬迁遗留问题。对原小商品市场地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建成新宅镇汽车站,建设新宅镇卫生院住院楼,保持相对繁荣的人气。适当放缓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使群众情绪基本稳定。
  为及时有效地处理有关人员进京、进杭州集体上访,县综合治理委员会协调有关主管部门,妥善处理上访人员的实际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武义县每年都调查处理了大批矛盾和纠纷,有效地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实施目标管理
  武义县自1985年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以后,1987年起就开始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制订出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年终进行检查考核,表彰先进。
  1991年12月25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一票否决制规定:凡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评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主要领导或治安负责人评先进受奖,晋职晋级等,如果没有达到该地或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的,一律予以否决。
  考核内容是:区、镇、乡党委、政府有人分管,订有全年的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有健全的群防群治网络;有完善的各种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协助政法机关查破刑、民案件;查处一般治安案件,做好以防火、防盗为重点的“四防”工作;查禁赌博;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调处民间矛盾纠纷;收集和报告治安信息;加强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和“两劳”(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回籍人员的安置和帮教工作;深化法制教育;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支持和保护基层治保、调解人员大胆工作,等等。考核采用百分制,根据县综治委下发的考核目标评分表评分。由县委政法委(综治委)负责对区、镇的考核,由区负责对乡镇的考核。
  1992年,认真贯彻上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以后,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了“宣传月”活动,县广播站、电视台举办了综合治理专题节目。县委、县政府与镇、乡签订责任书;乡镇与村签订责任书,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系统,也签订了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壶山镇与村及所属机关单位签订责任书138份。年终根据县委、县政府发的乡、镇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责任制进行考核,评比先进。
  1993年2月16日,县综治委制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干部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年终根据目标责任书进行检查考核。表彰先进的同时,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否决了2个村评比先进的资格,其中一个村是2名逃犯没有归案;另一个村是出了1名盗窃变压器的主犯。宣平溪水库和白姆乡、泉溪乡领导不重视综合治理工作,出现较严重经济问题,县综治委也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了这3个单位领导评先晋级的资格。
  1994年县综治委根据中央及省市部署,制订《武义县整治农村社会治安方案》,后由县委在9月8日批转发文各乡镇党委和各部门党委(党组)执行。是年王宅镇经济犯罪比较严重,主要领导人违法犯罪,县综治委对王宅镇行使“一票否决”,取消评先晋级资格。
  1997年1月,县综治委、政法委与县纪委、劳动人事局,县政法各部门领导及有关科室领导,组成两个考核组,对23个乡镇1996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考评结果90分以上的有14个乡镇,85分以下为不合格的有4个乡镇。
  1997年3月18日,综治委下发《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其中共同职责5条,并对21个成员单位分别规定条款。4月7日,又公布了部、委、局、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络员。是年,因措施全面有力,全县23个乡镇年终考核全部合格。
  为落实领导干部工作职责,1998年4月28日又制发《武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若干工作制度的规定》。2001年,武义县供销社法人代表、盐业公司单位法人代表均被追究刑事责任,经县综治委研究决定,对以上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发文通报。2002年,县综治委研究决定,对桐琴镇2001年发生“三一五”阻拦列车事件,实行“一票否决”。
  创建“平安社区”
  1995年7月26日,县委政法委印发〔1995〕11号文件《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的通知》;8月16日,县委政法委又下发《关于创建“平安社区”试点方案》。试点工作安排在武阳镇办事处辖区内进行;10月底作了试点总结。
  1996年3月,县召开政法会议,大会向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布置创建“平安社区”的有关工作,自此,创建“平安社区”(简称“创安”)工作全面铺开。
  1997年开展“治安安全村”、“安全小区”、“安全单位”的创建活动。由县综治委主要领导任创建“平安社区”领导小组的组长。并专门成立城区“创安”领导小组。全县23个乡镇全部成立创建“治安安全村”领导小组。县综治委制订了全县创建“平安社区”的总体方案,公安局又专门下发创建平安社区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便于检查和考核,11月7日,武义县综治委印发省制定的治安安全单位的“十项标准”。根据此标准首先在武阳镇的汪村、茭道乡罗山村、桐琴镇的东皋等村搞农村创建工作的试点。
  创建“平安社区”工作从1996年开始至1998年年末,从点到面,整体推进,取得初步成效,全县有75%的村、85.7%的单位达到了创安标准。有5个单位因对“创安”工作不重视、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以至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给予黄牌警告。
  1999年在全县所有的村、居委会、公安列管的内部重点保护厂矿企事业单位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重点放在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城镇和治安状况复杂、问题多、工作难度大、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地区,特别重视抓好城乡结合部、老城区、大杂院和乡镇交界、县(市)毗邻、偏远农村的“创安”工作。年终实现了城区65%的居委会、农村70%的村和90%的企事业单位分别达到“安全小区”、“治安安全村”、“治安安全单位”标准的目标任务。
  2000年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群防群治,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提高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创建活动的成果,推动全县创安活
  注:1989年未作统计。
  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年12月8日,县综治委、公安局、保险公司联合公布2000年度县级“治安安全单位”159个。另外有15个单位未达标。金华市公布武义县“平安社区”达标单位33个,其中有7个达到省级标准,均予以通报表彰。
  2001年继续开展“创安”工作,并把治安安全村的创建与乡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年终进行考核,评出平安社区乡镇与先进个人。
  2004年,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抽查验收考核结果。有白洋街道等16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2003年度“平安乡镇(街道)”,51人被评为2003年度先进治保调解个人。2004年12月武综委发出机关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考核自查的通知。考核细则各单位自查自评后,填入评分表上报,由“综治办”抽查。
  “平安武义”办公室在2005年2月21日向县人民政府请示,要求审核经抽查考核符合“平安乡镇(街道)”标准的全县18个乡镇,并在媒体上公示,正式予以确认、命名。
  2005年平安社区综治工作与“平安武义”建设工作结合进行。
  第四节 “平安武义”建设
  实施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浙江”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金华”的要求,武义县以“抓稳定就是抓发展,抓平安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紧紧围绕“抓基层,打基础,建网络,促规范,求平安”的思路,从2004年起,全面开展了“平安武义”建设。
  总体目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具体包括: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确保治安情况良好、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加;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确保社会公共安全,防范和处置各类公共事件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力争80%以上乡镇(街道)达到“平安乡镇”标准,成为浙江省首批“平安县”。
  2004年5月份正式成立建设“平安武义”领导小组。组长:金中梁(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组长郭敏(县委副书记、县长)、骆瑞生(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成员11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政法委,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2004年7月,中共武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中共武义县委关于建设“平安武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2004年8月9日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平安武义”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县平安办于9月1日制发《建设“平安武义”责任单位的职责》。要求各责任单位确定1名至2名工作人员为“联络员”,及时为上报目标完成统计表提供数据。
  2005年建设“平安武义”工作,重点抓了4大环节:从村(社区)、企业、单位、乡镇(街道)做起;及时掌握平安建设的有关情况、数据和动态信息,为妥善解决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奠定基础;通过组织网络建设,形成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2005年3月17日~4月16日开展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宣传月活动。宣传省、市综治文件和省、市平安建设的文件精神,营造创建“平安村居”、“平安社区”和“平安校园”的舆论导向。6月22日武义县委建设“平安武义”领导小组转发市《关于开展“百镇示范、千村创优”活动的实施方案》。9月29日,县“平安办”下发《武义县平安创建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明确各相关单位在平安创建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10月14日县委、县政府续发经过实践略有修订的《关于建设“平安武义”的实施意见》,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考核
  2004年12月,武义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转发《金华市平安乡镇(街道)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各乡镇(街道)、县直属单位认真研究,结合该单位实际,做好落实工作。考核办法分总则、条件和程序、奖惩3部分共15条。经考核结果,得分最高的是柳城镇,得998分,其他乡镇、街道得分全部在合格分(850分)以上。
  2005年9月27日,县平安办转发《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要求各乡镇(街道)、县直属各单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10月15日,“平安武义”领导小组办公室给县属各部门转发《武义县平安创建成员单位平安创建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细则》,要求自查自评。18个乡镇街道全部达到了金华市平安创建工作示范乡镇(街道)标准。
  成果
  2005年,经检查确认全县18个乡镇、街道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2004年度“平安乡镇(街道)”。武义县被省、市命名为“平安创建先进县”,受到通报表彰。
  2006年,全县18个“平安乡镇(街道)”被县委、县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命名为2005年度“平安乡镇(街道)”。武义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度“平安县”,再次受到表彰。
  第八章 党校教育
  中共武义县委党校是党的干部训练专门机构,建立于1961年11月,前身为县委干部学校。期间因政治变动,经过数次变换,最终于1973年12月恢复武义县委党校。
  至2005年年底,武义县委党校共有教职员工17名。承担县管干部轮训、全县公务员培训、党外干部培训工作,并研究党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调研,提供决策服务。同时以函授形式开展干部学历教育。
  第一节 干部培训
  自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委党校配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及相关部门,根据县委各时期的中心工作,适时举办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类型干部培训班共96期,受训党员干部和基层骨干达16000多人次。
  第二节 函授学历教育
  武义县委党校自1985年5月开始进行正规化学历教育,招收乡镇、机关优秀青年干部,体制为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二年,实行全日制学习。至1987年共有33名学员取得毕业文凭。同年9月,浙江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在党校开设辅导站,招收刊授中专班学员,学制三年,共招收547名学员,于1988年取得毕业文凭。
  第三节 理论研究
  1989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武义辅导站成立,开设党政和经济管理两个专业,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几次专业变动。2004年,为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增设了农村干部大专班。至2005年共招收14届,20个班级,学员1681人。
  1999年,武义函授辅导站取得本科教学点资格,并设经济管理本科班,学制两年半;2004年增设法律专业。至2005年,共招收7届9个班级,学员622人。
  1989年,党校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调查,撰写论文参加金华市“建国40周年理论研讨会”,其中1篇获优秀论文奖,另2篇刊登在市县理论刊物上。
  1990年~1995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课题研究论文,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论文计国家级11篇,省级23篇,市级22篇。参与《社会主义政治问题解答》,《绿色改革的呼唤》,《县域经济调控》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1996年~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校的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围绕社会全局发展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理论学习中共十五大报告等内容,党校教师积极投入理论研究,根据党校系统安排,积极参加理论研讨会,在省市研讨会上发表论文3篇。5年间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计21篇(次)。2篇党课教案入选省宣传部编印的党课教材。
  2001年~2005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活动、领导干部素质教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活动,开展理论研究,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内容,共发表和获奖论文国家级5篇,省级13篇。参与编写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读本的部分内容。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篇,并顺利结题。
  第九章 离退休干部工作
  第一节 离休干部管理
  管理机构离休干部是指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在东北和个别老解放区,1948年年底以前享受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干部,也可以享受离休待遇。武义县于1983年7月28日建立了县委组织部老干部科,原有离休干部404人(含易地安置离休干部25人),分布在经贸、粮食、教育、农业等系统。1984年1月县委下文撤销武义县委组织部老干部科,建立武义县老干部局,同年12月15日改为中共武义县委老干部局。从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离休干部从396人减至213人。
  1989年县委、县政府实行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是年9月30日建立武义县退休干部管理办公室,以县委老干部局为主体,县退休干部管理办公室、县老龄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老年大学、县老年协会、县老年体协等七个涉老部门合署办公。1996年7月退休干部管理办公室、老龄委、老年体协与老干部局分离。
  政治待遇县委老干部局坚持从政治上关心老干部、认真落实老干部阅读文件、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月学习、党组织生活、节日走访慰问等制度。组织老干部参加县里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和各项学习参观考察活动。20多年间共邀请各级领导向老干部作报告270多场次,上政治辅导课120多场次,组织老干部就地就近参观考察县重点工程建设和外出学习参观230多场次,开展走访慰问老干部及老干部家属4600多人次。1990年和2001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县处级离休干部暑期读书会和科局级离休干部暑期读书会,每年都结合“老人节”,举办老干部集体祝寿会,至2005年已举办16次。每年春节前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组成慰问小组登门走访抗战时期入伍和副县实职以上的离休干部。县委老干部局专门建立了老干部信访工作领导小组,20年来共接待老干部来访5600多人次,来信460多封,并都做了处理。每两年对全县老干部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召开一次全县老干部工作表彰大会,总结交流老干部工作经验。
  生活待遇20年间,县四套班子领导和老干部局领导,共赴医院走访慰问老干部2400多人次,登门看望老干部及离休干部遗属共4600多人次,为离休干部发放困难补助58000多元,给离休干部遗属发放春节困难补助63000多元,协助县有关单位解决医药费等640多件。
  武义县非常重视和关心老干部的身体状况,每两年组织老干部开展身体健康检查,经常邀请医疗机构有关专家开展“老干部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共举办各种保健知识讲座160多场次,发放编印身体健康知识书籍资料4800多册(本)。1980年起建立赴外地探望易地安置老干部制度。
  武义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老干部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离休金保障机制、离休干部医疗费保障机制、财政保障机制等“三个机制”。1998年对116位企业离休干部实行“离休费”和“医药费”统筹,2002年7月为26位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统一实行医药统筹。2002年县委办出台了〔2002〕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为104位因原
  单位破产、拍卖、兼并的企业离休干部重新落实管理单位。
  县委老干部局十分注重离休干部弱势群体的生活,20多年来共为103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审批了特殊护理费。2004年设立6家离休干部定点零售药店,解决老干部购药难问题。
  第二节 退休干部管理
  管理机构1989年9月成立县退休干部管理办公室,与老干部局合署办公。1996年7月武义县县级机构改革方案出台,行政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管理职能划归武义县人事劳动局。同年11月建立武义县退休干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口武义县人事劳动局管理。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单位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单位有一名领导分管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日常具体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凡退休干部在10人以上的单位和部门、乡镇都建立退休人员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自1990年7月起,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活动经费,按实有退休干部职工每人一年60元~100元的标准提取,列入单位经费开支。2005年起武义县行政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活动经费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到250元,由各部门单位统一使用。
  2001年2月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1〕19号文件转发了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局、县财政局等部门提出的《武义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武义县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干部退休后原则上保持其退休前所享受的政治待遇。按规定阅读有关文件和发给有关学习资料。1998年开始对退休干部建立健全了各项学习制度。一是政治经济形势通报会制度:各部门、单位每年召开1次~2次情况通报会,享受县处级待遇退休干部按规定参加县举办的读书会、情况通报会和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重大活动,每年请县委、县政府领导作武义县政治经济形势报告1~2次。二是学习制度:退休干部的政治学习以自学为主,有3名以上退休干部的单位,要建立学习小组,组长由退休干部担任,原则上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学习,学习政治时事和阅读有关文件。三是学习组长例会:每季一次由退管办组织学习组长交流学习活动的情况。四是组织生活制度:退休党员干部按时参加该单位的党员组织生活,按规定按时缴纳党费,过好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五是各级党政领导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经常与退休干部交流情况,沟通思想,听取意见和建议,重视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六是多层次的慰问该单位退休干部;县委领导春节慰问县处级退休干部,单位领导节日慰问该单位退休干部;退休干部重病住院,单位、退管办要探望慰问,使退休干部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截至2005年,武义县机关、事业单位有退休干部职工2800多人。
  生活待遇退休干部按国家规定享受退休费和各项补贴,并坚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1.按规定及时调整增加退休人员生活费。2.按规定享受夏令清凉饮料费(按该年在职人员享受标准发放);按在职人员标准提取福利费。3.按规定享受房改政策。4.按《武义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暂行办法》享受医疗保险。5.退休时仍保持全国、部省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荣誉的退休人员按规定发给生活补贴。6.按规定发给交通费补贴和地方性补贴。7.因公致残或因病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退休干部,由原单位办理申请手续,经人事劳动局审核,发给护理费。护理费发放额度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在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中列支。8.去世后的丧事安排,由原单位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9.凡单位已接受托管的退休干部,应与该单位的退休干部一样享受同等待遇。自1990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每人每月发给书报费6元。
  为了照顾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中一部分参加工作较早工作年限较长的干部职工,退休后不至于过多地降低收入,自1990年7月起,对省政府浙政〔1986〕35号文件规定的加发退休补贴费标准,各档提高5%。1990年按照国务院国发〔1989〕82号、83号文件规定,对机关、事业、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费待遇进行了全面调整。全县共有2873名退休人员提高了生活待遇,月人均增加退休费17.90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1990〕18、19号文,给240个单位的2470名退休人员提高了5%退休补贴费,全县共增加了9083.45元。对有特殊贡献(优异)者办理了增资手续共计增资9096.60元。
  1993年工改后,对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金,审批办理171个机关、事业单位中1527名离退休人员提高生活待遇,人均月增资95.04元。
  1995年因物价上涨因素,对离退休(退职)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物价补偿费34元。
  1997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费,共1988人,月增资127283元,人均月增资64.03元。
  1998年起武义县人事劳动局对退休干部的身体健康检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列入制度化。
  第三节 老干部活动
  县委老干部局于1985年2月创办老干部活动中心,充实老干部的精神生活,使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活动中心设麻将室、扑克室、象棋室、乒乓球室、聊天室、阅览室、健身房等。20多年来共举办门球、气排球、游园、知识竞赛640多场次,丰富了老干部的晚年生活。
  1988年9月,创办了武义县老年大学,办学宗旨是“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延年益寿、服务社会”。建校17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创办期间开设学科3门、学员38人,发展到2005年拥有学员510人,设有学科28门,30个班级,配备教师27人,总课时达7500课时,已初具一定的教学规模。学校坚持示范教学中心作用,积极发展乡村老年大学(分校),做好培训工作,全面推动了武义县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武义县委老干部局于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1993年11月、2001年5月分别被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武义县老干部中心活动室于1992年12月、2000年10月被评为浙江省先进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先后在2002年8月和2004年12月被评为省优胜老年大学、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学校。
  第十章 信访工作
  第一节 信访制度
  1979年至1986年,人民来信来访制度逐步完善,并建立每月一次的党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信访干部岗位责任制和信访办公会议制度。除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外,县级机关部委办局和区镇乡都有专职或兼职信访干部,建立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信访责任制。
  1987年,改革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将县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改为每月两次;对一些老访户采取预约接待来访,由县党政领导与来访者进行当面对访,有关部门和来访者所在单位负责人参与,律师当场公证,力求一次性裁定;各区镇乡和县机关部门把文明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接待制度。1988年健全区、镇乡、村三级信访网络,全县6区2镇32乡557个村全部建立信访调解组织,成员2017人,受理疑难信访和民事调解1727件。制定《办理群众来信来访暂行规定》,重申“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责任制。1988年10月设立县长信箱。
  1990年,由于县、镇、乡换届,县信访办公会议人员由原来的七人调整为九人,区、镇、乡建立信访领导小组14个,乡、镇、村信访调解员1525人。1991年落实了信访工作责任制。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各乡镇全部设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担任组长,配备专兼职信访干部24人,形成工作网络。1993年,县委提出信访创“二无”(无集体去京到省上访),制定《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和《处理信访问题八原则》,乡镇建立信访调解日制度。1994年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建立领导参与调处制度,规定凡发生集体上访和突发性事件,所在单位部门领导必须赶到现场,参与处理。县政府下发(1994)162号文件落实《浙江省信访处理规定》。组织培训班2期,培训65人次。1995年,信访工作列入单位社会综合治理考核内容。是年县信访室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1996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行“逐级上访、分级受理”制度,建立县领导成员约访群众制度,被省、市信访部门列为县级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试点县。机构改革后,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增挂中共武义县委武义县人民政府信访局牌子。明确县信访局7项职权,即指导检查权、组织协调权、查处复查权、结案决定权、工作考核权和追责建议权,同年又制定《乡镇、部门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和《县级党政领导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县级党政领导信访包案制和部门联系乡镇制度。全年县级领导批阅来信1427件,接访群众1746人次,约访群众11批113人次,协调处理解决疑难重要信访件39件。1997年,信访工作列入乡镇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立体考核内容,开展创建“文明接待室”活动,制定“文明接待守则”和“文明上访守则”。1998年实行信访工作月催季通报制度,规定30天内未报结的信访件,一个月书面催报一次,三个月内不办的通报批评。经县委、县政府两办下文通报批评的乡镇、机关单位,在年终信访检查考核中扣5分,并取消该年评选县级信访先进集体的资格。1999年,制定县、乡镇部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统一时间上下联动制度,“三访”月通报制度。2000年3月,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信访工作未达标的乡镇、县机关部门、单位取消该年评选县级以上各项先进集体资格,党政正职领导及信访工作分管领导取消该年评选县级以上各项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资格。2001年,各乡镇、街道和机关部门普遍建立首问责任制、包片包责制,改进和完善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处理重要信访制度。一些部门单位还制定了领导信访工作责任考核办法及责任查究措施。同时建立一支700人的信访“预警部队”,定期、不定期排查。2002年实行信访矛盾月排查调处制度。2003年,聘请徐子德等九位退休干部为特邀信访员,完善快读反应和排查调处机制。2004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武义县信访工作责任制》,是年,县领导直接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50余件。中共武义县委县人民政府被金华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印发了《办理群众来信工作规则》、《接待群众来访工作规则》、《信访事项终结办法》、《信访听证办法》,规范信访秩序。
  第二节 来信来访
  1986年至2005年,县信访局共受理来信来访60779件人次,其中来信36276件,来访24890人次。1986年到2005年来信量先减少后增加;1993年来信量最少,为1190件。1993年后来访逐年增多,2001年达到2628人次,集体上访则达到121批1971人次。
  1985年以前来信来访主要集中在要求解决“文化大革命”及历次政治运动的遗留问题。1985年后反映党风党纪方面的信访逐渐增多。到1987年,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①农村果园、茶园、大田承包中的问题;②揭发干部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经济问题;③村干部违章建私房问题;④教龄补贴、转干、临时工辞退问题;⑤土地管理、山林折价款问题;⑥要求解决精简下放困难补助费等遗留问题;⑦“复县”问题。1990年,要求政府帮助解决架设电力线、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修机耕路、治理污染方面的信访问题增多。1990年,芦北乡上夫岭下80多人来县上访,要求修建上马坞至上夫岭下的公路。县长沈俊龙、副县长张祖衡召集区乡领导专门做了研究,落实了政策措施。1990年后,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离(退)休干部和微利、亏损企业职工要求执行或提高工资医疗福利待遇,企业转制和城乡市场经济活动中涉及群体性利益的求决类疑难纠纷,揭发检举企业厂长(经理)、少数机关乡镇村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其他违法乱纪问题等方面。反映极少数基层干部缺乏群众观念,执行政策有失公正合理,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对政府发展经济、制定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1995年到2005年,信访内容逐渐转向经济领域,调处难度加大;信访主体范围扩大,层次提高;信访方式呈现多样化,直接找领导的增幅较大;信访行为中联名信和约成集体访的时间快,人数多;极个别人则以信访为手段,以图达到不合法的目的。由于企业改制的深入、国家政策的影响、职工心理承受能力的制约等原因,1996年以后,反映职工要求安置就业、提高工资待遇、企业退休行政干部要求与行政事业单位享受同等政治经济待遇的上访增幅较大。2001年,县信访局接访企业职工上访占信访总量的25%。2003年进京赴省上访呈上升趋势,拆迁问题尤为突出。是年有21批178人次进京赴省上访。仅5月7日一天,因拆迁引发赴省上访就达到3批63人次。为此,省信访局会同省人大、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组成调查组,到武义县实地调查。2004年和2005年,反映热点问题分散,呈复杂化趋势,一些上访群众出现了打横幅、贴标语、拦截领导车辆、围堵党政机关大门的过激行为。反映土地征用及补偿和分配问题,农村出嫁女权益问题,下山脱贫村民的同等待遇问题,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企事业退休人员的“同城待遇”问题及涉法问题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信访处理
  随着国家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措施的出台,各个阶层的利益格局不断进行调整。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调处难度相应增大。1956年杭州下放武义县支农人员的处理工作,由于分布广、人数多,工作难度很大。从1993年2月份开始,对杭迁户在县内各地的分布情况和当前动态进行了调查摸底,为省委办〔1993〕31号文件下发后的实施工作打下基础。1994年,县信访办和各乡镇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灵活解决了包括省公安厅工作组在内123人的“农转非”和个别生活困难补助问题,通过上级领导验收并得到省信访局的通报表扬。
  实施领导责任制以后,参加接待日接访的县领导共有239人次,接待来访群众13356人次。1995年7月4日晚,全县200多辆小四轮农用客车全境停开。县领导召集县委办、县府办,交通、工商、公安、物价等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开会制定措施。在公布规费收取标准后,小四轮客车全部恢复上路。
  改革开放以后,武义县处理了不少疑难信访问题。2003年7月,60多名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解决“一个身份”、“两项待遇”,即干部身份,政治、生活待遇,联名写信、上访。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建立专人负责制。各有关单位均确定专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军转干部有关低保待遇、临时救助等方面情况的咨询、登记、落实、反馈工作,同时各有关单位还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生活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家庭,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对企业军转干部再就业实施免费岗位培训。建立失业军转干部再就业免费岗位培训制度,提供再就业信息,帮助实现再就业。三是切实落实各项待遇。认真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养老金、医疗保险费用缴纳和发放工作,设立企业军转干部“退休金专户”,方便其及时领取;企业军转干部统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同等待遇。同时实行平均工资水平补足制度,对在企业就业的军转干部月工资低于上年度全县在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由
  所在企业按月补足。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企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了“零上访”的记录。
  2004年,针对全县进京上访中80%以上是历史遗留、久拖不决的重复信访的情况,在全县集中开展可处理重访、缠访、无理访、异常访等“四访”活动,共排查出21件“四访”件,其中75%的“四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有效推动了信访老户重访率的下降。县联席会议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将梳理出来39件重点重复信访件(含中央、省联席会议交办件)进行集中交办,由县分管领导带队,组成督查组,开展信访大督查,在切实解决一批、息访一批、案结事了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重信重访专项整治活动,85%以上的交办件得到化解,重复信访量大幅度下降。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