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合作与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6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合作与交流
分类号: F727.55
页数: 8
页码: 540-54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6-2005年武义县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情况,包含了经济协作与驻外机构,来料加工,劳务输出等。
关键词: 商贸 经济合作 武义县

内容

第一节 经济协作与驻外机构
  协作办
  县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简称协作办。1982年9月17日,县政府建立经济协作办公室,至1985年3月5日,改为现名。
  1993年成立了协作办下属的县协作总公司。至2001年4月,协作总公司下属的物资技术开发公司、工贸公司等企业破产,以国有企业合资和国有控股、私人参股等形式,先后建立了自收自支的协作服务中心和拍卖公司、典当行、产权交易公司及投资托管公司。2002年1月,协作办撤销,其职能并入县经贸局,下属单位归属经贸局管理,其中典当行、拍卖公司私人股的原值价由协作服务中心全部收购。2003年5月投资托管公司与城市开发公司联合成立县城市开发与投资公司,为县政府直属企业,掌产权交易公司经营权。是年典当行公开拍卖。2005年9月城市开发与投资托管公司从产权交易公司中撤出股份,产权交易公司与拍卖公司合署办公。2005年10月,根据金市编〔2005〕23号文件精神,在县经贸局内增挂“县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牌子,列入国家公务员职能管理范畴。
  驻外机构
  驻北京联络处1988年县政府驻北京联络处成立。1992年建立隶属该联络处的浙江武义物资技术开发公司。1993年建立隶属该联络处的北京武洲实业公司。1995年8月县政府从北京抽调回人员后,该联络处及下属公司撤销。
  驻温州办事处1984年10月,县政府驻温州办事处成立。1989年该办事处及县供销社温州经营部归口县协作办管理。原用财政款建造的温州办事处大楼及其设施移交给协作办,原县供销社温州经营部更名为武鹿经济协作公司,隶属温州办事处。经温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正式成立温州市武鹿经济技术协作公司,公司经营权1999年9月至2006年2月委托驻温州办事处管理。2003年4月,办事处增挂“招商办”牌子,归口县经贸局管理。
  驻上海联络处1991年10月协作办在上海市建立联络处,1992年更名为县政府驻上海联络处。是年建立的县工贸联合协作公司,隶属协作办,1998年撤销。2006年10月该联络处撤销。
  驻广州联络处1992年设立县政府驻广州联络处,归口协作办,是年建立的县穗武经济开发公司,隶属协作办。1996年该联络处撤销。
  驻杭州办事处1987年7月县政府驻杭州办事处成立,2006年10月职能全部归并县府办。
  1996年以后,在昆山、深圳、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建立武义同乡会组织。
  驻外机构工作职能
  驻外机构在1996年以前处于“谁设谁管”的状态。1996年武政办〔1996〕147号文件明确县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络处)职能归口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业务归口协作办管理,2002年归县经贸局。2003年4月驻杭办业务管理与经贸局脱钩。
  驻外机构的工作职能分两个阶段:1995年前主要是配合协作办进行物资调剂,武义县到驻地联系工作衔接与安排。1995年以后,共性的职能主要有:联系省级机关有关部门、挂钩单位,负责武义籍在驻地工作、居住人士的联络;搜集、加工、整理驻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及时提供县委、县政府领导参考;做好地方产品的推介工作;做好驻地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为县领导及有关部门、乡镇在驻地联系工作、洽谈商务提供服务。此外各工作机构的职能另有侧重:驻上海联络处以旅游及农产品推介为主,通过几年的努力,武义温泉旅游及高山蔬菜在上海颇具知名度;驻杭办事处以做好与省级有关部门衔接联络为主,尤其是扶贫项目对接独具特色;驻温办事处以协助协作办做好“温州武义饭店”大楼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为主。
  第二节 来料加工
  武义县来料加工业起步较晚。1997年9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各乡镇领导到周边县、市考察。2003年5月,县政协将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作为重点课题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村来料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全县有加工点120余家,加工产品50余种。按来料渠道划分为4类:以义乌、黄岩等市场为主的珍珠项链、皮带、圣诞礼品、彩灯、饰品、蝴蝶片等加工;该地企业扩散的雨伞、篷布和扣针等文教用品加工;利用该地资源加工成销往外地的竹衣架、竹裤夹、竹凉席、竹地板及各类木制品产品;为该地企业配套生产零配件,如生产“三针一钉”(回形针、大头针、订书针、图钉)的家庭作坊。同时查清全县有农业人口27.99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16.7万人,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为9.75万人,尚有5万左右剩余劳动力和半劳力隐性失业,这是发展来料加工的有效人力资源。
  2003年8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的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经贸局设办公室。在义乌市设立办事处,开展宣传及承接来料加工业务;全县18个乡镇和街道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自2004年起,来料加工列入对乡镇和街道的考核体系;工商、税务、供电、建设、国土、交通等部门对来料加工在登记办证、税收、供地、供电等方面均给予便利和优惠。县财政每年拿出6万元人民币奖励优秀经纪人、先进村和业主以扶持和鼓励。武义的来料加工业已从自发阶段转为组织阶段。
  加工品种2005年年底有服装系列、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五金配件、圣诞礼品、伞配件、链条配件、电动工具配件、首饰、工艺品、玩具、腰带、串珠、钩珠、礼品袋、袜包装、头花、结带、头圈等系列产品共150多种,并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几品、几村一品”的加工新格局:桃溪、柳城、西联以服装加工为主;王宅、俞源、大溪口、白姆、履坦以旅游休闲、标志服装加工为主;桐琴以文教用品加工为主;茭道、大田以首饰工艺品加工为主;新宅、三港以竹木制品加工为主;其他乡镇加工较分散的产品。
  业务来源30%来自义乌市场,10%来自永康等周边地区,其余来自该地企业。
  发展状况来料加工费收入2003年4737万多元,2004年8136万多元,2005年达1.2亿元,连年呈大幅度增长。有来料加工点的村由最初的138个增加到2005年的174个,同时从农村扩展到县城社区,经纪人由最初的352人发展到2005年的404人,从业人员由最初的1283人发展到2005年的1.6万余人。发展来料加工业,不仅增加了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促进了社会稳定,还盘活了集体资产,农村闲置的集体厂房、大会堂、祠堂、校舍、部门办公楼等,被租用作为来料加工场地的共计45处达30000多平方米,这些闲置资产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纪人培训从1996年开始,一些服装加工企业、制伞企业就将部分手工活分发到城镇居民及农村家庭制作,发出面料并收回加工品的人是最早的经纪人。从2000年开始,部分武义人从义乌市场拿回一些手工加工产品,分发到城镇居民及农村家庭,这就是经纪人队伍的雏形。2003年至2005年县政府组织了6批次352名经纪人赴义乌、永康、磐安、金华等地参加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训,2004年7月还有10人自费去永康参加经纪人培训,经考试全部合格。
  经纪人活动2004年3月份参加市经贸委、工商局、妇联联合举办“产品展示”对接会。2004年9月、2005年9月参加金华市在义乌举办的“产品展示”对接会。2005年10月“义博会”期间,组织加工企业和经纪人参加“山海协作工程”对接暨项目签约活动:县亮神自动擦鞋机厂、县通用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客商达成意向性订单80万元和30万元;县世荣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与客商当场签约45万元,达成意向性订单300万元;经纪人陈晓阳与义乌企业签约工艺饰品加工订单1000万元。经纪人的业务范围现已从该地及周边地区扩大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第三节 劳务输出
  1986年~2005年,县政府把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程列入政府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积极组织实施。
  1988年~1991年期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到输入地考察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外地务工605人。1992年成立了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由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整体推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抓的长效机制,使外出务工由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转变。是年,邀请省外用工企业来武义考察,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性地建立劳务合作协议。县协作办拨出流动资金在温州市开设了武鹿经济技术协作公司,以温州市场为窗口,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和推销武义县的工农业产品。同年,县协作办与县棉纺织厂连手与湖南澧县挂钩,既解决了县棉纺厂的棉花缺口,也为澧县派出了缫丝技术指导小组,帮助已经倒闭、停产的澧县丝绸厂恢复了生机。这一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外地务工360人。1993年,各乡镇利用已搭建起来的劳动保障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摸底调查,将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并报县劳动人事保障部门汇总建档,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年,经县人劳社保部门联系输出外地务工人员427人。1994年,劳动力流动推向市场。服务范围和对象,不受城乡、单位所有制性质和务工人员身份限制,对农民进城或出外地务工实施“务工许可证”制度。截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累计44362人,其中:办理农民外出“务工许可证”人员25585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764人,坦洪乡与泉溪镇实行“订单式”劳务转移2722人,南部山区农民自发直接到江苏、昆山、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地开办超市或打工6591人,由县劳务市场输送到南京、北京、河南、云南、安徽、山东及长江三角洲发达地经商办企业及务工人员6399人,输往美国塞班岛121人、新加坡124人、日本48人,出境其他地区8人。输出的劳动用工主要从事服装制作、电子、机械、电焊、建筑、服务等行业,其中输出人员董苗苗于1996年赴新加坡至2005年已10年时间,得到了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权。
  第四节 山海协作工程
  工程启动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战略工程。所谓“山”,就是省内、市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海岛);“海”就是省内、市内经济发达地区;“协作工程”就是利用“海”的资金、技术、发展理念、创业经验,通过政策的引导及政府各类项目合作平台的推动,加大对“山”的扶持和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山海协作工程启动于2003年,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突出重点,梯次推动,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至2005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在衢州、丽水、舟山举办大型“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2003年5月,成立县山海协作工程领导小组,职能归口县经贸局(外经贸局)。
  经济辐射及对口帮扶在金华市行政区域内,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义乌、永康、东阳对武义、磐安、金华的经济辐射及对口帮扶。从义乌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来料加工、对外贸易、小商品市场生产基地创业投资等。2005年,从义乌承揽的来料加工费近3000万元,企业通过义乌对外贸易机构出口的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额近6000万美元,近400家文化旅游产品企业,有200多家在义乌小商品城长年设摊;义乌企业(人)在武义的投资主要是纺织业及少量通用设备制造。从东阳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横店影视文化城对武义旅游业的影响,东阳市政府每年有资金帮助武义,东阳企业(人)在武义的投资主要是旅游酒店和承包建筑工程等。从永康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对口帮扶、五金产业带的延伸及来料加工等。1998年至2001年,永康市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在武义大溪口乡兴建了永康希望小学。80年代开始从永康引进企业,2003年到2005年,全县引进600多家工业企业,近70%来自永康,以制造电动工具、园林工具、休闲运动车、厨卫用品等为主,投资额达60多亿元,来自永康企业的来料加工以服装为主。
  山海协作工程活动自2003年以后,山海协作工程签订合作项目10个,投资额5.6亿多元;有7个项目获省政府山海协作工程贴息补助计95万元。
  2003年至2006年,省政府在哈洽会、义博会上开设了山海协作工程减免摊位费,全县共有17家企业20个摊位参展,接待国内外客商3000余人,达成交易意向8000多万元。
  第五节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工作主管部门1986年~1990年8月为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0年9月局改名为县对外经济贸易局。1995年4月建立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县计划经济委员会挂牌;6月撤销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保留县对外贸易公司;1996年并入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对外挂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002年1月并入县经济贸易局(增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牌子)。
  90年代开始,国家外经贸部分批授予一些企业自营出口经营权,其中1993年有东风莹石公司和县文教用品厂,1995年有县外贸公司,1997年有郁金香轻纺集团公司、万鹏集团有限公司、行风皮鞋厂和好来西集团服饰有限公司等。2000年保康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
  1986年~2005年武义县的对外贸易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年以前,外贸行政(县外贸局)和国有流通公司(县外贸公司)收购通过省外贸公司代理阶段。出口商品有12大类近1000只品种,主要有粮油食品、针纺织品、土畜产品、五金矿产、轻工机械、工艺品、化工产品、医药保健品、农产品、丝绸等。分别销往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联酋、以色列、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0年,为国有、集体乡镇外贸企业建立、发展阶段,也是民营外贸企业萌芽阶段。除县对外贸易公司继续为企业代理出口以外,企业自营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矿产品、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服装加工、机床、电动工具、农副产品、畜产品、家具等,主要销往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市场。武义是世界闻名的“萤石之乡”,全县大部分乡镇街道有丰富的萤石资源,浙江东风莹石公司生产的“航天牌”萤石粉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美国杜邦、欧洲ICI公司、日本日商岩井、阪神钢铁、韩国晓星等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对武义的萤石产品争相抢购。2000年武义县三美化工股份公司生产出口的第一吨氢氟酸开创了武义县出口萤石化工产品的历史。农副产品主要以山桠皮、水煮笋和鲜蘑菇、茶叶及粮油食品出口为主。畜产品主要以瘦肉型杂交猪、家畜皮革、野生动物毛皮出口为主。2000年,全县出口总额为1546万美元,进口总额为49万美元,其中民营、合资企业出口501.45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2002年,为公有制外贸企业解体,民营、三资外贸企业发展阶段,也是民营外贸产业化的成型阶段。随着浙江东风莹石公司、文教用品厂、嘉顺服装厂等公有制外贸企业的破产、歇业改制,传统的矿产品、针纺织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被氟化工产品、电动工具产品取代,并逐步形成了氟化工、电动工具、旅游休闲用品外贸产业链。同时,外贸进口也从2000年的49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万美元及2002年的436万美元。
  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为外贸产业特色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武义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涌现了保康集团有限公司(保温杯)、浙江三美化工股份公司(氟化工)、浙江圣奇运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浙江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休闲运动车)、浙江隆达园艺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旅游休闲用品)等外贸龙头企业;外资企业拉动外贸增长的因素明显增加,这一时期落户的外资企业共有36家,2005年除4家非工业类型项目未投产外,已投产的11家企业外贸出口额占了全部出口额的14.9%;外贸进口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加工贸易出口增加6个百分点,并相对降低贸易顺差;对外贸易趋于国际化管理,一方面随着中国根据加入WTO时各项承诺的兑现及贸易顺差的加大,国家通过汇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手段提升外贸产业结构,企业必须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技术性和非技术的贸易壁垒迫使企业参与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