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现象”的成因与效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68
颗粒名称: “超市现象”的成因与效应
分类号: F723
页数: 3
页码: 538-5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义县“超市现象”的成因与效应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超市现象 效应 武义县

内容

“超市现象”指的是南部山区柳城、三港、大溪口、西联、桃溪、坦洪等6个欠发达乡镇农民,在获取经济蓬勃发展的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昆山、苏州、常州、张家港、江阴、无锡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跟不上,为打工者服务的超市资金周转期短,效益好等信息后,自1992年开始,先是上述6个乡镇、继之全县18个乡镇(街道)286个村成千上万人纷纷冲破传统观念,相继到长三角及全国12个省市开出5000余家超市,2005年经营收入达3.4亿元,使家乡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长的独特现象。
  据《武义县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上述南部山区6个乡镇2005年年底农业总人口67844人,农业劳动力42722人,长期在外打工者15500人,占劳动力总数36.3%,其中从事超市行业1万多人,占长期外出打工总数的64.5%。
  经过十多年探索发展,超市经营呈现了超市数量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超市分布区域不断扩大、超市规模档次不断提高、经营大户和超市专业村不断涌现、部分超市业主已向多业兼营方向发展等特点。超市遍布苏南所有县市,并已逐步向其他发达地区以及北京、河北、安徽、黑龙江、山东、云南、陕西、甘肃、湖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和浙江省宁波、绍兴、金华、台州、义乌、东阳、永康等地扩散。在江苏省昆山市工商联还专门成立了武义商会(县级),变散兵游勇为集体奋斗。许多武义人在昆山也渡过原始积累期,进入二期创业。不少人已购置了价值40万元~200万元不等的房产,成了新昆山人。在该市的武义超市业主中拥有桑塔纳、本田、宝马等轿车54辆。
  剖析“超市现象”的成因
  深厚的经商传统和敢闯敢冒险精神是“超市现象”的渊源和原动力。南部山区位于瓯江流域的源头,其民俗和文化传统与瓯江水系的温州、丽水等地一脉相承。柳城古时就有小码头的排行(竹排运输行),温州人将各种海产品等货物运至,南部山区又将土特产、木料顺水而下直运温州、丽水等地。受温州人影响,南部山区群众有着相对较强的经商意识和敢闯敢冒险的精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温州人开始外出经营超市,尔后影响到丽水直至武义县南部地区的三港、柳城等乡镇。三港乡周源村的曹德元、柳城畲族镇的傅伟民正是在经商传统和敢闯敢冒险精神的驱动下,分别成为全县和柳城第一个带着全家所有积蓄和借款,离开老家去跑码头,赴长三角开超市的人。
  吃苦耐劳的艰苦创业精神是“超市现象”形成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南部山区农民受艰苦环境的磨砺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有钱赚有活干,苦点累点没关系。在计划经济年代,山民们大多干砍柴、烧炭、背树等苦力活。70年代前后,南部山区就有很多农民不辞辛苦到长广煤矿挖煤,一个月就赚几十元钱。现在,他们又离开家门走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靠有限资金,“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一个小店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其中酸甜苦辣可想而知,靠的就是吃苦耐劳精神。
  团结互助精神是“超市现象”形成的基础。南部山区在异地他乡办超市的农民非常团结,在生意上做到相互协作不拆台,有了困难相互帮,有了经验互相传,亲牵亲、朋带朋,大家拧成一股绳。特别是一些老业主对刚出去开店的亲戚朋友的帮助做到无微不至,给他们长时间提供吃住,帮助找店面、签合同、借资金,形成了很好的创业氛围。外地人也赞扬“武义人做生意这样团结确实少有”。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精神推动“超市经济”快速发展。
  强烈的商业意识和诚信的商业道德是“超市现象”形成的保证。南部山区农民素有“宣平老实”美誉。超市业主将超市点大多选在工业园区、居民区、校园及城郊等人口集中地方,消费对象以城市打工仔和蓝领阶层为主,表现了强烈的商业意识。而且在经营中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优质服务,自觉遵守良好的商业道德,很快融入社会,得到了该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这与南部山区淳厚朴实的民风有直接关系。
  政府的支持为超市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县信用联社在超市发展中给予了积极的信贷支持,到2004年一季度止,为南部山区783户农民发放了超市贷款1538.8万元,其中柳城、桃溪二个信用社超市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44%。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还组织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的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昆山市开办“超市业主及经营管理骨干培训班”,1004人接受了培训。苏南各地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开发力度,优化服务环境。如昆山市提出要实现政府服务的零障碍,他们把超市作为工业园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需配套的服务项目来支持,政府有关部门服务比较到位,工商、财税管理也较宽松。
  “超市现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超市经济”,给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始料不及的效应
  第一,找到了一条山区农民跨越式致富的捷径。南部山区6个乡镇均被列为浙江省一百个欠发达乡镇之列。传统农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滞后,脱贫致富步伐缓慢。农民外出开超市后,昔日贫困户,几年时间成了老板,超市业主年均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办超市较早的业主年收入已达几十到百万元,资本积累达千万元以上的也有人在。据柳城镇银行统计,2003年底1.2亿元存款余额大部来自超市经营收入。“超市经济”已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模式。
  第二,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武义“恋乡土情结”较浓,素有“见不到壶山就落泪”之说。“超市现象”对武义小农经济观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超市经济”活生生的成功事例,有力推动了思想大解放,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增强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目前加入超市行业的武义人已从南部山区的6个乡镇扩展到全县其他乡镇。
  第三,为武义特色产品外销提供了新的窗口。武义的正点蚊香原来在苏南市场占有率很低,前几年与武义超市挂钩后,经超市老板积极推介,使销量大增,厂家还专门在苏南设立了正点蚊香总代理。分布全国各地的武义超市为家乡有机茶、食用菌、扑克、晴雨伞、电动工具等特色产品的外销搭建了新的平台。
  第四,改变了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了安定团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过去,南部山区农民忙完农活,就在家里搓麻将、打扑克,邻里矛盾、不孝敬老人、打架、上访案件时有发生。村民外出办超市后,一门心思搞经营、赚大钱,口袋鼓了,吵架、赌博、民事纠纷、上访少了,孝敬长辈多了。
  第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步伐。经营超市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许多在外办超市的山区农民,完成原始积累后,已在外面买房子、置家业,向城市迁移,加快了城市化步伐。这批人出去后,还有利于山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有人预言:这些超市业主在资金积累到一定时候,又会像“鸡毛换糖”的义乌人和“补铜壶”的永康人一样,一部分人将回乡创业,从而加快武义工业化步伐。
  第六,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去,南部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只能靠山吃山来发展山区经济:开山种果、垦荒种地、砍阔叶林养香菇,往往得不偿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如今,年轻人出去开超市后,滥伐树木几乎没了,上山砍柴的人也少见了,大量山地和山垄田退耕还林,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