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编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57
颗粒名称: 第十四编 商贸
分类号: F727.55
页数: 32
页码: 531-562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6-2005年武义县商贸业的发展状况,包含了商业类型,市场,经济合作与交流,物资流通等。
关键词: 商贸 经济 武义县

内容

武义商贸业改革开放以后蓬勃发展。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6年10060万元,1995年提高到50431万元,2005年又提高到213231万元。县内人开的商店林立,还有上万农民到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各地开出5000余家超市,形成了“武义超市现象”。
  第一章 商业类型
  第一节 国有商业
  1986年商业局所属的国有商业有:百货、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石油、食品、糖烟酒、蔬菜副食品、商业综合和第一、第二饮食服务等10家专业公司、1家百货商场、2家商办工厂。有商业干部职工1078人。县城有44个营业网点,营业面积17306平方米,仓库面积10547平方米。工业品批发企业年商品销售额4726万元,商业零售企业、饮食服务业商品销售收入1267万元,农副产品企业年销售额2872万元。国有商业在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987年进行向企业放权,逐步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企业与商业局签订承包入库税利合同等改革。是年底至1989年开展职称评聘工作,108名专业技术人员受聘。1988年全面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全员资金抵押承包、国营小企业继续推行租赁为主的改革。
  进入90年代,人民群众生活用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1990年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有6489户,从业人员9436人。1992年开始,商业流通渠道全面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活:在经营上企业有自主权,不再受计划分配、进货渠道束缚,减少流通环节;在价格上企业有权浮动;在用工上除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外,不再向企业硬性下指标;在分配上实行职工工资与劳动数量、质量挂钩。小型批发零售企业全面推行国有民营。到1996年全县10家国有商业企业职工数881人,离退休247人;因历史遗留问题包袱大和企业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其中7家经营亏损。根据省政府1988年《关于加快流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通知》精神,县纺织品公司、第二棉布商店先后破产歇业。
  200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1998〕46号以及〔1999〕36号、〔2000〕17号文件精神,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7月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破产,食品总公司歇业;12月矿泉饮料公司破产,饮食服务公司歇业;2001年1月糖烟酒公司歇业;9月百货公司破产。以上破产歇业企业的职工均转换了身份,仅有盐业公司、县食品有限公司和武阳楼饭店3家国有企业仍继续经营,其中县盐业公司承担盐业专卖,县食品有限公司承担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到2001年年底,国有资本完成了国有商业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历史使命,基本退出流通领域。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1986年县供销合作商业基本上完成了由官办改民办的体制改革。同年下设壶山、新宅、东皋、泉溪、茭道、王宅、桃溪、柳城8个基层社,29个分社和农资、副食品、土产、工业品4个公司,茶厂、第二食品厂2家企业,298个营业网点,干部职工1837人,经营工业品、糖烟酒、饮食、副食品、旅馆照相、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业务,商品销售总额达10529万元。同年,遵循为“三农”服务宗旨建办了2500锭的县麻纺织厂。
  1988年年底,固定资产1446万元,流动资金575万元,干部职工数增加到1912人,经营网点增加到322个,大多数区、乡所在地的供销社都建成了商业楼。生产经营机构增加了特产专业公司和3家工厂,减少了泉溪基层社。商品总销售16837万元,实现利润303.8万元。
  1989年始,经营的商品和农副产品收购开始放开,原来的经营项目和流通主渠道优势以及城乡联结的纽带不断失去,经营的品种和范围萎缩,导致经济效益逐年滑坡。至1990年,全县供销社利润66.4万元;至1991年,亏损84.3万元。是年,第二食品厂由县麻纺织厂兼并,改为该厂的短纺车间。
  1993年改革不断深入,全县378个门店有362个落实了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其中284个实行了社有个营,276个门店共抽回铺底集体资金286万元。
  1996年县联社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武义鸿达(集团)总公司,实行县联社和鸿达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核定事业编制22名,保留行政级别,经济实体有20家企事业单位。
  1998年元旦,鸿达商城开业,相继成立了茧丝绸公司、土产日杂有限公司、农资责任有限公司,并逐年建立全县197个农资经营网点。11月,县政府成立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办公室,规定全县的烟花爆竹批发业务统一由县供销社土产日用杂品有限公司专营。供销社担负政府防洪防汛草袋的储备任务,每年至少储备应急防汛草袋6000只,由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掌握,以备抗洪抢险应急之用。
  2000年,县联社更名为县供销合作总社(简称县总社),改县和基层二级社务委员会为县总社一级社务委员会,实行“一县一社”新体制。2001年,完成了全部企业职工的身份转换。10月,县工业品公司和县购物中心商场因旧城改造拆迁被撤销。2002年,县总社牵头与省茶叶公司、白姆砖茶厂三方合资创办了“浙江武义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定点边销茶生产经营企业。2003年,由土产日杂公司在东皋工业园区建立废旧金属市场,次年投入试营业。截至2005年,县总社共领办和创办了11家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576户,带动农户2360户,种养殖面积1490公顷,专业农户产值6000万元,社员股金65万元,专业社总资产438.7万元,所有者权益265.5万元,内部积累风险金、公益金和生产发展基金36.4万元。
  2005年12月,县政府明确,县总社是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县供销社系统的主管部门,核定机关行政编制1名,事业编制10名。内设机构:办公室、财务科、资产管理科、业务科。下属单位有鸿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土产日杂有限公司、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经纬纺织有限公司、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砖茶有限公司。保留武阳中心供销社,撤销柳城、王宅、东皋3家中心供销社,重组了柳城供销社有限公司、武阳供销社有限公司。
  第三节 股份制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股份制商业被改造为公私合营或国营商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股份制企业重新出现。进入90年代中叶,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有两家国有商业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商业企业。
  县第一百货商场有限公司原县第一百货商场,是县国有商业百货公司最大的零售商店,地处解放街28号的五圣堂弄,占地0.1公顷,建筑面积4728平方米,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针棉织品、纺织品、劳保用品、家电、五金交电、机电产品、建筑材料、黄金饰品、家具、食品,兼营文化娱乐、游乐项目等。1995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职工115人。是年9月经县体制改革办公室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县百货公司破产。是月,经县第一百货商场、县商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县供电局、县银兴贸易公司和原百货商场115名职工个人股东代表共同协商,按照“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出资440万元组建县第一百货商场有限公司,成为全县商业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2001年9月因旧城改造被拆迁,经公司股东会协商决定,宣告终止。
  武义县酿造厂(详见第十一编第二章第六节同名目)
  第四节 个体私营商业
  1986年,全县有个体商业3817户,从业人员4826人,资金总额322万元,商品零售额2716万元。1988年6月30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发展个体工商业的决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9年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增加到5660户。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县委、县政府把个私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抓,鼓励工业企业富余人员向第三产业流动,并明确坚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长期不变;坚持鼓励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政策长期不变;坚持保护工商户,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政策长期不变。全县个私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到1995年,城乡个体商业户达到6314户,从业人员9311人,营业额达16698万元。1998年4月,县委、县政府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召开了全县发展个私经济大会,对发展个私经济进行再发动、再鼓励,使武义的个体私营商业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年底止,全县有个私商业7099户,从业人员10576人,营业额达261664万元。
  第二章 市场
  第一节 培育与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培育和发展市场当做推进经济改革、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1986年底全县在上茭道、履坦、壶山、桐琴、泉溪、王宅、陶村、柳城、大庙、古竹设立了10个农村集贸市场,累计场地面积4.53公顷,其中有玻璃钢瓦棚屋6211平方米。但大多设在公路沿线或城镇街道上,市场场地狭小,设施简陋,上市商品满地摆,既有碍交通又影响了市容。是年起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意见,把市场建设列入城镇规划发展目标,3年中在武义城乡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市场23个。1999年,全县市场布局进行一次重大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空壳和重叠市场。1986年至2005年20年间全县共投入市场建设资金10617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7万元,县工商局投入3054万元,政府其他部门投入830万元,市场所在地建制村投入6706万元。经过多年建设和培育,全县各类市场硬件设施得到不断改善,露天市场、马路市场已成历史,城乡集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布局日趋合理,集贸市场已成为全县发展生产、活跃流通、保障供应、繁荣经济的重要渠道。1986年到2005年全县投资建设市场面积213897平方米,共有各类市场34个。
  县政府办公室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加强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县开展以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建设、实施浙江省“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工作。以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为重点,健全农村消费商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的权益。是年底,全县各建制镇都设有一处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商品种类在3000种以上,实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志的直营或加盟连锁店。全县已创建农村示范“放心店”220户,“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的覆盖面分别达到33.3%和53%,此项工作受到了国家商业部领导的肯定。
  第二节 市场分类
  2005年年底止,全县商品交易市场33个,生产要素市场1个。
  进入21世纪,武义市场的综合零售商店,相继出现了商品开架摆放,让顾客自行选取,到出口处结算付款的超级市场(简称超市),在商贸流通领域占了重要的一席。小型超市(店面20平方米~40平方米)密集分布在壶山街、东升路、武阳路、温泉路等主要街道,还有4个大型超市:
  1998年县三联商贸有限公司开出第一家超市。到2005年,该公司已成为拥有10家超市的连锁超市,包括城区滨江(购物中心)、溪南、江山新村三路、武阳路和东皋、泉溪、桐琴超市等7家直营店及履坦、坦洪、新宅三家加盟店,营业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员工200多人。2005年该公司被省经贸委确定为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
  2001年,上海青远商贸有限公司入驻县城东升路开出青远超市武义店,后迁到金星商场,并在溪南街开设分店,营业面积最旺时达4000平方米。2004年撤离武义。
  2003年9月,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入驻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紫金五圣商业中心,开出营业面积4700平方米的世纪联华超市。2005年销售额1700万元,经营商品单品数达12000多种。
  2003年12月,浙江金华福泰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开出福泰隆超市武义店,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有职工100多名。
  第三节 农村集贸市场
  按传统,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县工商局和乡镇政府都要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在桐琴、古竹、王宅、桃溪、柳城5个集贸市场举办夏季传统会市。1990年的夏季传统会市历时20天,正值市场疲软、经济滑坡,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企业联系摊位、免费播发广告,参与会市的国有集体企业达143家,个体工商户达2666家,上市人数28.3万人次,成交金额118.87万元,推销国营、集体企业产品商品销售额47.13万元。县工艺服装厂在王宅三天会市中推销积压衬衫1670件。
  改革开放后,武阳、桐琴、王宅、柳城等乡镇多次举办物资交流会、商品展销会。1986年11月12至15日,壶山镇举行物资交流大会,来自江西、福建、金华等地和全县各地的38家国营企业,72家供销、集体企业和962家个体工商户参与交流,成交额达1019867元。1993年和1994年的8月18日,柳城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宣莲节暨商品交易会”。其中第二届“中国宣莲节”暨秋季物资交流会,与会国营、集体、个体工商业户3487户,上市人数达20多万人次,成交金额205余万元。1994年壶山镇政府举办“县名优特新产品展销暨秋季商品交易大会”,是该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易大会,共展出全县157家企业生产的1169个品种,其中名优特新产品69种,前来聚会的商客有来自上海、天津、广东等11个省市计1100多名,三天会展成交额达到2575.3万元。
  第四节 市场创优
  1987年9月武义县根据国家工商局有关部署,开展创建五好市场和文明规范市场活动。通过两年创建,评出市、县、所级五好市场15个。
  1990年根据《浙江省集贸市场实行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暂行规定》,建立集贸市场档案,全面掌握市场经营活动和在壶山蔬菜市场、壶山小百货市场推行商品信誉卡与标价签制度,制订了“文明规范市场”考核标准与办法。1992年壶山农贸市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集贸市场”。1996年县小商品市场被命名为“浙江省规范化市场”。
  进入21世纪后,市场硬件和管理建设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星光菜市场和下王宅菜市场被认定为省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星光水果批发市场被认定为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建筑装潢材料市场被认定为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第三章 经济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经济协作与驻外机构
  协作办
  县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简称协作办。1982年9月17日,县政府建立经济协作办公室,至1985年3月5日,改为现名。
  1993年成立了协作办下属的县协作总公司。至2001年4月,协作总公司下属的物资技术开发公司、工贸公司等企业破产,以国有企业合资和国有控股、私人参股等形式,先后建立了自收自支的协作服务中心和拍卖公司、典当行、产权交易公司及投资托管公司。2002年1月,协作办撤销,其职能并入县经贸局,下属单位归属经贸局管理,其中典当行、拍卖公司私人股的原值价由协作服务中心全部收购。2003年5月投资托管公司与城市开发公司联合成立县城市开发与投资公司,为县政府直属企业,掌产权交易公司经营权。是年典当行公开拍卖。2005年9月城市开发与投资托管公司从产权交易公司中撤出股份,产权交易公司与拍卖公司合署办公。2005年10月,根据金市编〔2005〕23号文件精神,在县经贸局内增挂“县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牌子,列入国家公务员职能管理范畴。
  驻外机构
  驻北京联络处1988年县政府驻北京联络处成立。1992年建立隶属该联络处的浙江武义物资技术开发公司。1993年建立隶属该联络处的北京武洲实业公司。1995年8月县政府从北京抽调回人员后,该联络处及下属公司撤销。
  驻温州办事处1984年10月,县政府驻温州办事处成立。1989年该办事处及县供销社温州经营部归口县协作办管理。原用财政款建造的温州办事处大楼及其设施移交给协作办,原县供销社温州经营部更名为武鹿经济协作公司,隶属温州办事处。经温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正式成立温州市武鹿经济技术协作公司,公司经营权1999年9月至2006年2月委托驻温州办事处管理。2003年4月,办事处增挂“招商办”牌子,归口县经贸局管理。
  驻上海联络处1991年10月协作办在上海市建立联络处,1992年更名为县政府驻上海联络处。是年建立的县工贸联合协作公司,隶属协作办,1998年撤销。2006年10月该联络处撤销。
  驻广州联络处1992年设立县政府驻广州联络处,归口协作办,是年建立的县穗武经济开发公司,隶属协作办。1996年该联络处撤销。
  驻杭州办事处1987年7月县政府驻杭州办事处成立,2006年10月职能全部归并县府办。
  1996年以后,在昆山、深圳、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建立武义同乡会组织。
  驻外机构工作职能
  驻外机构在1996年以前处于“谁设谁管”的状态。1996年武政办〔1996〕147号文件明确县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络处)职能归口县政府办公室管理,业务归口协作办管理,2002年归县经贸局。2003年4月驻杭办业务管理与经贸局脱钩。
  驻外机构的工作职能分两个阶段:1995年前主要是配合协作办进行物资调剂,武义县到驻地联系工作衔接与安排。1995年以后,共性的职能主要有:联系省级机关有关部门、挂钩单位,负责武义籍在驻地工作、居住人士的联络;搜集、加工、整理驻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及时提供县委、县政府领导参考;做好地方产品的推介工作;做好驻地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为县领导及有关部门、乡镇在驻地联系工作、洽谈商务提供服务。此外各工作机构的职能另有侧重:驻上海联络处以旅游及农产品推介为主,通过几年的努力,武义温泉旅游及高山蔬菜在上海颇具知名度;驻杭办事处以做好与省级有关部门衔接联络为主,尤其是扶贫项目对接独具特色;驻温办事处以协助协作办做好“温州武义饭店”大楼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为主。
  第二节 来料加工
  武义县来料加工业起步较晚。1997年9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各乡镇领导到周边县、市考察。2003年5月,县政协将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作为重点课题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村来料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全县有加工点120余家,加工产品50余种。按来料渠道划分为4类:以义乌、黄岩等市场为主的珍珠项链、皮带、圣诞礼品、彩灯、饰品、蝴蝶片等加工;该地企业扩散的雨伞、篷布和扣针等文教用品加工;利用该地资源加工成销往外地的竹衣架、竹裤夹、竹凉席、竹地板及各类木制品产品;为该地企业配套生产零配件,如生产“三针一钉”(回形针、大头针、订书针、图钉)的家庭作坊。同时查清全县有农业人口27.99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16.7万人,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为9.75万人,尚有5万左右剩余劳动力和半劳力隐性失业,这是发展来料加工的有效人力资源。
  2003年8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的发展来料加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经贸局设办公室。在义乌市设立办事处,开展宣传及承接来料加工业务;全县18个乡镇和街道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自2004年起,来料加工列入对乡镇和街道的考核体系;工商、税务、供电、建设、国土、交通等部门对来料加工在登记办证、税收、供地、供电等方面均给予便利和优惠。县财政每年拿出6万元人民币奖励优秀经纪人、先进村和业主以扶持和鼓励。武义的来料加工业已从自发阶段转为组织阶段。
  加工品种2005年年底有服装系列、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五金配件、圣诞礼品、伞配件、链条配件、电动工具配件、首饰、工艺品、玩具、腰带、串珠、钩珠、礼品袋、袜包装、头花、结带、头圈等系列产品共150多种,并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几品、几村一品”的加工新格局:桃溪、柳城、西联以服装加工为主;王宅、俞源、大溪口、白姆、履坦以旅游休闲、标志服装加工为主;桐琴以文教用品加工为主;茭道、大田以首饰工艺品加工为主;新宅、三港以竹木制品加工为主;其他乡镇加工较分散的产品。
  业务来源30%来自义乌市场,10%来自永康等周边地区,其余来自该地企业。
  发展状况来料加工费收入2003年4737万多元,2004年8136万多元,2005年达1.2亿元,连年呈大幅度增长。有来料加工点的村由最初的138个增加到2005年的174个,同时从农村扩展到县城社区,经纪人由最初的352人发展到2005年的404人,从业人员由最初的1283人发展到2005年的1.6万余人。发展来料加工业,不仅增加了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促进了社会稳定,还盘活了集体资产,农村闲置的集体厂房、大会堂、祠堂、校舍、部门办公楼等,被租用作为来料加工场地的共计45处达30000多平方米,这些闲置资产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纪人培训从1996年开始,一些服装加工企业、制伞企业就将部分手工活分发到城镇居民及农村家庭制作,发出面料并收回加工品的人是最早的经纪人。从2000年开始,部分武义人从义乌市场拿回一些手工加工产品,分发到城镇居民及农村家庭,这就是经纪人队伍的雏形。2003年至2005年县政府组织了6批次352名经纪人赴义乌、永康、磐安、金华等地参加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训,2004年7月还有10人自费去永康参加经纪人培训,经考试全部合格。
  经纪人活动2004年3月份参加市经贸委、工商局、妇联联合举办“产品展示”对接会。2004年9月、2005年9月参加金华市在义乌举办的“产品展示”对接会。2005年10月“义博会”期间,组织加工企业和经纪人参加“山海协作工程”对接暨项目签约活动:县亮神自动擦鞋机厂、县通用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客商达成意向性订单80万元和30万元;县世荣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与客商当场签约45万元,达成意向性订单300万元;经纪人陈晓阳与义乌企业签约工艺饰品加工订单1000万元。经纪人的业务范围现已从该地及周边地区扩大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第三节 劳务输出
  1986年~2005年,县政府把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工程列入政府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积极组织实施。
  1988年~1991年期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到输入地考察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外地务工605人。1992年成立了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由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整体推进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抓的长效机制,使外出务工由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转变。是年,邀请省外用工企业来武义考察,建立办事机构,有选择性地建立劳务合作协议。县协作办拨出流动资金在温州市开设了武鹿经济技术协作公司,以温州市场为窗口,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和推销武义县的工农业产品。同年,县协作办与县棉纺织厂连手与湖南澧县挂钩,既解决了县棉纺厂的棉花缺口,也为澧县派出了缫丝技术指导小组,帮助已经倒闭、停产的澧县丝绸厂恢复了生机。这一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外地务工360人。1993年,各乡镇利用已搭建起来的劳动保障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摸底调查,将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并报县劳动人事保障部门汇总建档,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年,经县人劳社保部门联系输出外地务工人员427人。1994年,劳动力流动推向市场。服务范围和对象,不受城乡、单位所有制性质和务工人员身份限制,对农民进城或出外地务工实施“务工许可证”制度。截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累计44362人,其中:办理农民外出“务工许可证”人员25585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764人,坦洪乡与泉溪镇实行“订单式”劳务转移2722人,南部山区农民自发直接到江苏、昆山、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地开办超市或打工6591人,由县劳务市场输送到南京、北京、河南、云南、安徽、山东及长江三角洲发达地经商办企业及务工人员6399人,输往美国塞班岛121人、新加坡124人、日本48人,出境其他地区8人。输出的劳动用工主要从事服装制作、电子、机械、电焊、建筑、服务等行业,其中输出人员董苗苗于1996年赴新加坡至2005年已10年时间,得到了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权。
  第四节 山海协作工程
  工程启动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战略工程。所谓“山”,就是省内、市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海岛);“海”就是省内、市内经济发达地区;“协作工程”就是利用“海”的资金、技术、发展理念、创业经验,通过政策的引导及政府各类项目合作平台的推动,加大对“山”的扶持和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山海协作工程启动于2003年,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突出重点,梯次推动,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至2005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在衢州、丽水、舟山举办大型“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2003年5月,成立县山海协作工程领导小组,职能归口县经贸局(外经贸局)。
  经济辐射及对口帮扶在金华市行政区域内,山海协作工程主要是义乌、永康、东阳对武义、磐安、金华的经济辐射及对口帮扶。从义乌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来料加工、对外贸易、小商品市场生产基地创业投资等。2005年,从义乌承揽的来料加工费近3000万元,企业通过义乌对外贸易机构出口的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额近6000万美元,近400家文化旅游产品企业,有200多家在义乌小商品城长年设摊;义乌企业(人)在武义的投资主要是纺织业及少量通用设备制造。从东阳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横店影视文化城对武义旅游业的影响,东阳市政府每年有资金帮助武义,东阳企业(人)在武义的投资主要是旅游酒店和承包建筑工程等。从永康方面辐射过来的主要是对口帮扶、五金产业带的延伸及来料加工等。1998年至2001年,永康市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在武义大溪口乡兴建了永康希望小学。80年代开始从永康引进企业,2003年到2005年,全县引进600多家工业企业,近70%来自永康,以制造电动工具、园林工具、休闲运动车、厨卫用品等为主,投资额达60多亿元,来自永康企业的来料加工以服装为主。
  山海协作工程活动自2003年以后,山海协作工程签订合作项目10个,投资额5.6亿多元;有7个项目获省政府山海协作工程贴息补助计95万元。
  2003年至2006年,省政府在哈洽会、义博会上开设了山海协作工程减免摊位费,全县共有17家企业20个摊位参展,接待国内外客商3000余人,达成交易意向8000多万元。
  第五节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工作主管部门1986年~1990年8月为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0年9月局改名为县对外经济贸易局。1995年4月建立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县计划经济委员会挂牌;6月撤销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保留县对外贸易公司;1996年并入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对外挂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002年1月并入县经济贸易局(增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牌子)。
  90年代开始,国家外经贸部分批授予一些企业自营出口经营权,其中1993年有东风莹石公司和县文教用品厂,1995年有县外贸公司,1997年有郁金香轻纺集团公司、万鹏集团有限公司、行风皮鞋厂和好来西集团服饰有限公司等。2000年保康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县第一家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
  1986年~2005年武义县的对外贸易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年以前,外贸行政(县外贸局)和国有流通公司(县外贸公司)收购通过省外贸公司代理阶段。出口商品有12大类近1000只品种,主要有粮油食品、针纺织品、土畜产品、五金矿产、轻工机械、工艺品、化工产品、医药保健品、农产品、丝绸等。分别销往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联酋、以色列、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0年,为国有、集体乡镇外贸企业建立、发展阶段,也是民营外贸企业萌芽阶段。除县对外贸易公司继续为企业代理出口以外,企业自营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矿产品、文教用品、旅游休闲用品、服装加工、机床、电动工具、农副产品、畜产品、家具等,主要销往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市场。武义是世界闻名的“萤石之乡”,全县大部分乡镇街道有丰富的萤石资源,浙江东风莹石公司生产的“航天牌”萤石粉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美国杜邦、欧洲ICI公司、日本日商岩井、阪神钢铁、韩国晓星等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对武义的萤石产品争相抢购。2000年武义县三美化工股份公司生产出口的第一吨氢氟酸开创了武义县出口萤石化工产品的历史。农副产品主要以山桠皮、水煮笋和鲜蘑菇、茶叶及粮油食品出口为主。畜产品主要以瘦肉型杂交猪、家畜皮革、野生动物毛皮出口为主。2000年,全县出口总额为1546万美元,进口总额为49万美元,其中民营、合资企业出口501.45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2002年,为公有制外贸企业解体,民营、三资外贸企业发展阶段,也是民营外贸产业化的成型阶段。随着浙江东风莹石公司、文教用品厂、嘉顺服装厂等公有制外贸企业的破产、歇业改制,传统的矿产品、针纺织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被氟化工产品、电动工具产品取代,并逐步形成了氟化工、电动工具、旅游休闲用品外贸产业链。同时,外贸进口也从2000年的49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万美元及2002年的436万美元。
  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为外贸产业特色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武义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涌现了保康集团有限公司(保温杯)、浙江三美化工股份公司(氟化工)、浙江圣奇运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浙江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休闲运动车)、浙江隆达园艺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旅游休闲用品)等外贸龙头企业;外资企业拉动外贸增长的因素明显增加,这一时期落户的外资企业共有36家,2005年除4家非工业类型项目未投产外,已投产的11家企业外贸出口额占了全部出口额的14.9%;外贸进口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加工贸易出口增加6个百分点,并相对降低贸易顺差;对外贸易趋于国际化管理,一方面随着中国根据加入WTO时各项承诺的兑现及贸易顺差的加大,国家通过汇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手段提升外贸产业结构,企业必须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技术性和非技术的贸易壁垒迫使企业参与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第四章 物资流通
  第一节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主要由供销社系统经营,工业生产资料主要由物资系统经营。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资料的经营逐步由个私商业取代。
  农业生产资料
  县供销社农资公司是全县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为主)供应的专业公司。1986年,在多渠道竞争和需求猛增、货源紧缺情况下,组织180人(次)奔赴6省市,调进化肥43962吨,供应农药391吨,使全县化肥、农药没有出现严重脱销。1987年全县农业生产销售额1525万元;供应农用化肥37015吨;供应农药479吨;还有农用薄膜17吨,中小农具80628件。
  1988年国务院规定尿素、硝胺、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只能由经过批准的部门和企业专营,化肥农药实行计划分配,价格采用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计划分配的化肥项目由省、地(市)、县、镇乡逐级按项目对象进行分配。1991年,随着全县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分配的化肥货源,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县农资公司组织计划外化肥4304吨,高价调进钾肥1800吨。是年农资销售额2485.4万元,供应化肥46630吨、农药568吨。全县3415万公斤订购粮,兑现尿素4098吨、碳胺4090吨。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化肥农药的供应也发生了面广点多、量少次多的变化。为此,供销社先后开办与农技站合办的“植物医院”和“庄稼医院”,为农民的农作物生产提供诊断、巡诊、开方、咨询辅导,提供农药、化肥拆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1996年“庄稼医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技术辅导、咨询3908人次。是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出现多渠道供货,全县农资代销点实行连锁经营,计划分配的粮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乃占主要数量。全县粮挂化肥由粮食局统一印制“化肥供应票”,每担订购粮限定供应8公斤尿素,农民凭粮食交售证和化肥票到供销社购买。粮食、棉花等专项农用薄膜由县计划委员会、物价局、农业局、供销社联合分配到全县各乡镇、林场、果园、良种场,还有救灾、扶贫等专项优惠价格化肥,都实行统一分配,由供销社按计划数量供应。1997年,化肥市场从计划管理开始向市场调节转轨。实行以供销社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站和农资生产企业为辅助渠道的一主二辅体制。同时逐渐变成供销社农资公司、化肥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三条渠道并行,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市场价格机制,放开化肥零售价格。1998年出现集体、个体多头经营,打破了供销社独家专营的局面。省调拨化肥总量失衡、工厂生产计划失控,出现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倒挂,导致粮挂尿素亏损经营。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化肥流通的管理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取消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1999年不再实行“粮肥挂钩,综合作价”的化肥供应办法。
  1998年10月,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的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至2005年逐年在全县建立起197个农资供应下伸点(其中供销社173个,农业三站24个):包括县城关51个、桐琴21个、王宅44个、柳城33个、新宅22个、桃溪26个。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项管理,全年农资销售额2267万元,供应化肥19161吨,其中尿素4190吨、碳酸氢氨8234吨、磷肥3562吨、其他肥料3175吨。供应农药500吨,其中杀虫剂类235吨、杀菌剂55吨、除草剂210吨。
  工业生产资料
  工业生产资料中钢材、水泥、煤炭等几种主要产品原来由县物资系统凭县计划委员会计划供应,90年代后逐步取消计划供应,市场放开,经营活跃。经几年发展,县城已形成了城北路汽摩配和武阳西路机电、机械、五金等经营工业生产资料特色街,经营者均为个私商业。
  第二节 生活资料
  1996年,全县供销社系统进行改制前经营生活资料的网点有326个,柜组1630个,营业员721人,商品有20多大类,3976个品种。
  副食品
  肉禽蛋1985年政府取消生猪派购,个体经营户参与经营,结束了国营食品公司独家经营的格局。1990年食品公司收购生猪78671头,销售肉猪28642头,外调生猪47579头。1999年起猪肉市场完全由个体经营户经营。食品公司1986年销售家禽5300羽、鲜蛋5900千克;1990年销售家禽2500羽、鲜蛋13000千克。1991年以后,禽蛋市场完全市场化,国营食品公司停止经营。
  火腿1986年武义火腿由县食品公司所属的国营企业武义火腿厂、柳城火腿厂和桐琴火腿厂生产,其成品盖“金华火腿”字样,由上级公司按计划调拨运销,县食品公司独家经营。1996年开始出现私营火腿加工企业。2000年县食品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次年停止火腿加工业务,全部由个体户加工。
  蔬菜1986年全县有蔬菜基地28.8公顷受政府扶持,蔬菜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价格随行就市,国营蔬菜副食品公司做好淡旺季市场调节。为保证节日、淡季、灾期市场的正常供应,政府给予一定的蔬菜补贴。1993年鲜菜补贴取消,蔬菜产销直接由市场调节。2005年全县有蔬菜播种面积6013.33公顷,其中高山蔬菜基地2000公顷,四季豆等高山蔬菜远销杭州、上海市场。县内市场蔬菜淡、旺季均由贩销户调剂补充。县城有星光、下王宅、溪南、南丰、江山新村5个蔬菜市场,市场供应品种多、数量足。
  水产有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之分。1978年后全县涌现出不少养殖专业户,还建有鱼种场,品种增加到近60种,市场供应充足。海水产品从外地购进,原以干品为主,自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铁路建成后,海鲜产品涌入武义市场,而且品种逐年增加。水产品的价格也已全面放开。
  生活用品
  1988年,生活用品的价格实行“双轨制”,一度出现物价上涨过猛,社会上刮起抢购风,23种生活必需品出现脱销断档。县政府决定自1988年9.10月起分别实行食盐、火柴定量供应,肥皂限量供应,食盐、香烟实行专营专卖。是年,供销社生活资料的供应量主要有:卷烟582841条,各种白、黄、啤酒合计2904451千克,食盐2085705千克,煤油130021千克,柴油1554001千克,玻璃1794平方米,水泥768吨,电灯泡207389只,自行车9278辆,电风扇6454台,电视机2013台(其中彩电93台),收录机1144台,洗衣机116台,电冰箱123台,棉布624242米,毛巾147315条,棉被胎9089千克,汗背心、棉毛衫裤130640件,毛线25765千克,各种锦纶袜156350双,各种胶、皮、塑鞋合计298974双,保温瓶37825只,钟表1907只,缝纫机3852架,其他还有手电筒、电池、牙膏牙刷、肥皂、火柴等等。1989年下半年市场需求逐步降温,部分商品价格回落,市场趋稳。
  1990年底国家商业部通知:“放开小商品价格,把小商品定价权真正交给生产者和经营企业,企业把小商品价格纳入市场调节轨道,价格随行就市。”是年,全县从事食品商业经营户2428户,从业人员3529人,从事百货商业771户,从业人员983人,网点遍布城区主要街道及巷弄。此后,在县城相继建起了武阳路的商贸中心,解放街的紫金五圣商业中心、汇景商场、宏马时代广场、金星商城和城东路的南苑商厦及2000年旧城改造已拆迁停业的解放街购物中心、百货世界、金星服装市场和东升路小商品市场等经营生活资料综合性市场,形成了壶山街服饰、解放街综合商业等经营生活资料的特色街。
  第三节 农副特产品收购
  1986年供销社收购的农副特产品有十几个大类三百多个品种,收购总值1857万元,大宗农副产品有棉花、茶叶、蚕茧、毛竹、木炭、中药材等近20种。1990年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值1768万元,产品有十多种。
  1992年省政府提出“要冲破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树立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放开农产品经营”。随后几年,供销社经营的大部分农副产品基本放开,1996年桃溪、王宅、新宅供销社的农副产品收购业务已经很少。壶山、东皋、茭道供销社还有茶叶、蚕茧、棉花少数几宗。柳城供销社还收购了蚕茧、茶叶、箬叶、板栗、黄豆、番薯丝等自收自销,保持着为农服务的传统,坚守着传统农副特产品收购。
  1998年县政府成立武义县茧丝绸公司,归属供销社特产公司经营管理,蚕茧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调拨”的体制,茧市场趋于稳定,茧产量的70%分配武义县的泉溪、桐琴、柳城范围的丝厂,30%用于市场余缺调剂。供销社特产公司收购的蚕茧,2000年为484.4吨,2005年为276.2吨。
  21世纪后,农副产品的购销已不仅是传统的收购、推销方式,各项农产品项目实行专业化农户合作,提升规模、上档次、打品牌、拓展市场。供销社创办领办了宣平板栗、桃溪蚕桑、锦源蚕业、寺后果蔬、俞源九龙山有机茶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为社会提供了农产品,又创造了农产品价值,直接受惠于农民。
  第五章 粮油与燃料贸易
  第一节 粮油购销、加工与储运
  粮食购销
  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改革的四个阶段,在经济要述编第一章第四节粮油购销体制改革中已详细记述。现摘要细化列表如下。
  粮食销售1986至1992年12月底止,对全社会商品粮油的供给,实行计划定量供应政策,把粮食供应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长达40多年的历史时期,由省制定粮食供应政策,统一确定供应对象,统一供应标准和价格,统一购粮凭证样式,实行凭计划、凭票证,由各粮管所承担计划粮油的供应。主要的粮油供应单位是:壶山第一粮站、壶山第二粮站和壶山第三粮站。全县平价粮食销售量分别是:1986年11881吨;1987年16578吨;1990年13935吨;1991年16696吨;1992年11952吨。1993年1月1日起除军用粮票外不再使用各种粮票,保留居民粮食供应关系,同时印发《市镇居民粮食证》,作以备用。2000年5月1日起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供应关系档案封存。1992年10月,县粮食市场开业,市民可自由入场交易。2005年,全县出现几十家粮油供应商店,大部分为个体性质,形成了粮食供应市场化的新格局和多渠道、多层次的繁荣、稳定态势。
  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引起浙江省部分县市粮食市场也出现抢购风,前后持续十余天。为确保粮食安全,县政府撰拟了《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形势。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该“应急预案”,明确了9个应急供应点和2个应急加工点。基本上实现了粮食供应平时依靠市场,出现缺粮突发事件时,由政府依据应急预案进行干预或调控。
  粮油加工
  1986年底全县粮油工业独立核算企业有第一米厂、粮机厂、粮食制品厂、榨油厂、面粉厂、东皋米厂、王宅米厂等7个,非独立核算企业有桃溪米厂、柳城米厂、新宅米厂、粮油食品厂、配合饲料厂、利民酿造厂等6个,在职职工338人。是年实现工业产值1345万元,利润65.66万元。另外,在农村还有一批为农民加工自产粮油的小型碾米厂和榨油厂。
  粮食加工粮食部门碾米业1986年至1992年都是由粮食局下达生产任务安排加工,原料(稻谷)由粮管所拨入,加工成大米及猪饲料统糠,米皮糠加工成做肥皂的毛糠油和食用精糠油。1986年全县共加工大米41950吨,生产毛糠油1375吨。90年代初特别是1993年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后,碾米业开始走下坡路,米厂由计划加工走向市场,自购稻谷根据客户需求加工销售。第一米厂1993年实现利润0.4万元,至1997年亏损122万元,成为粮油工业的亏损大户,2000年9月由人民法院宣告破产。
  面粉加工1986年5月武义县新建武义县面粉厂、打破了长期从外地调入面粉的历史。该厂自建厂以后一直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原料生产,1987年完成工业产值121万元,利润23.61万元。1996年至1998年企业连年亏损。2000年1月企业改制,职工买断工龄,企业整体出售。
  粮油食品业粮食制品厂1986年生产各种面条513吨,年糕118吨,米粉干29吨,饴糖153吨。1988年研制成功精制米粉干和波纹米粉干,产品销往北京等地,1993年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连年亏损,1999年10月整体出让。武义榨油厂1986年菜籽加工由原来的代加工改为价拨加工,是年共加工菜籽油196吨,豆油7.36吨,小磨麻油4.9吨,棉籽油75.77吨,桕(梓)油28.4吨,桐子油11.68吨,生产植酸钙11.04吨。全年实现工业产值72.18万元,利润6.9万元。同时还开展菜籽换油的便民服务。1989年建成浸出油车间。1990年实现产值90.3万元,后因原料不足停工。1993年全套设备出售,2000年11月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武义腐乳厂1986年5月并入王宅米厂统一核算后,改名为武义第一粮油食品厂,引进上海、绍兴技术生产豆腐乳,长年聘用上海老师傅做指导,产品质量好,深受群众好评,主要销往沿海城市。是年着手生产冷饮,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10月进行股份制改造,粮食局持股51%。1998年10月企业停产,职工买断工龄。2003年企业整体拍卖出让。
  利民酿造厂直属武义县粮食局,1987年开始独立核算,主要生产酱油、米醋、豆豉等,产品主要销往全县各地及邻县。1998年5月进行股份制改造。
  饲料生产1986年,武义的蛋鸡、鸭、猪的各种饲料主要由县饲料公司年产3000吨的饲料生产线生产。由于农村承包制的推动,养殖业发展迅速,饲料供不应求。第一米厂在做好统糠供应的同时,积极生产各种生长猪的混合饲料供应市场。1990年在省饲料公司的帮助下,开始研制生产全价乳猪饲料。1991年由省计委批准组建颗粒饲料生产线,1993年因资金缺口太大,被责令停建。1996至1999年饲料公司连年出现亏损,2000年进行股份制改造。独立核算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
  粮食机械制造1986年,县粮食机械厂是全县唯一的粮食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电动机、电风扇及系列磨浆机;90年代增加60型碾米机的生产并在全省各县市设代销门市部。ML型离心磨浆机1985年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该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参加广东交易会和在伊拉克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展出。该厂还长期建立对外修理业务。90年代起企业开始亏损。1999年9月宣告破产。
  粮油储运
  粮食仓储1986年,武义仓储先进事迹在全国“四无”(即无虫、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粮仓成都座谈会和华东地区粮食仓储工作上海经验交流会上分别作介绍,并由商业部录制《武义县仓储工作在改革中前进》电视片,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杭州粮食散装储藏研讨会上放映,得到13个与会国家代表和45个外国学者的认可,认为武义作法适合亚太地区,印度等国购买了该电视片。武义先进事迹还编成了《管粮人之歌》读本广为流传。2002年,县政府办公室出台《地方储备粮管理若干规定》,逐步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为降低粮食储备费用,提高科学保粮水平,经县政府同意在原东皋粮站基础上扩建为占地2.93公顷的县粮食储备中心;2003年5月竣工。县中心粮库列入省粮食局“以奖代补”项目。2005年年底,全县80%县级储备粮已集中存放该库。
  粮油调运1986年,省内粮食运输计划,实行省、地、县三级季度集体汇编次季度调运。1993年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后,购销调拨包干中止。
  1994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国家粮食订购任务。对订购粮和专储粮油运储实行不定期集体汇编。浙江省在贯彻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国粮储联〔1994〕151号《关于国家调拨粮油运输实行归口管理办法的通知》时补充规定:国家调拨粮油运输实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国家储备和专项储备粮油、省级储备粮油、军供粮油、救灾粮油、进口粮油、国家订购粮、省级调控粮、调出省外的合同粮调运由省粮食局管理;省内市(地)间调运,由市(地)粮食局管理;市(地)内县间和县内调运,由县(市)粮食局管理;省内铁路运输由市地县粮食局分级审核后,按铁路部门规定时限,直接报送货运车皮。
  1995年,根据国务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调控”的原则,浙江省对各市、县的订购粮油确定调出调入基数,并下达指令性调拨计划,实行对口调拨。武义县总计调出粮食1996年11000吨,1997年13750吨,1998年10250吨。
  1999年,粮食调运由指令性对口调拨计划,改为指导性调拨计划。年初,由省粮食局根据全省粮食供需情况,落实产销衔接县市,省局指导衔接武义县调云和县1250吨、景宁县1000吨、金华市区1500吨。由于订购粮价高于市场价,云和、景宁二县拒调,武义调拨计划受阻。在省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协商,玉环县同意从武义调入4500吨粮食,并承担订购粮价外补贴和粮食收购、运输费用,减轻了县财政负担,增加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企业的收入,是年顺利从计划调拨平稳过渡到市场运作。
  2000年,订购粮对口调拨继续实行省指导下由市、县自行协商衔接的制度。对口衔接数量不再列入省下达的订购计划。对经由省粮食局确认的对口衔接数量,仍保留价外补贴和调粮补助金政策。是年,全县共落实外调粮计划18000吨,得到价外补贴360万元。调粮补助金和粮食收购费用216万元。同年,把全县1999年以前的库存粮食7000吨早稻分别调销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金华直属粮库和衢州直属粮库。
  2001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实行委托收购和订单的方式,不再进行计划调拨。
  第二节 燃料贸易
  燃料贸易包括石油、煤炭贸易。1986年分别由县燃料公司和县石油公司经营,其中县石油公司由商业局代管,经营石油产品;县燃料公司划归县物资局管理,经营煤炭。
  石油1998年6月,县石油公司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关石油公司划转问题的通知》,整体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浙江省石油总公司对其行使管理权。2000年7月,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整体重组改制方案和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批复和规定,设立“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金华武义石油支公司”(简称石油公司)。
  石油公司有马岭地油库1座和城北加油站1座。2003年石油公司各加油站日加油量达100多吨,公司购置了油料配送车,对用油大户进行送货,在县道沿线新建、收购私人加油站和石油商店,满足全县市场需求。到2005年石油公司拥有加油站16座,在建3座,石油商店2家,员工达150多人。2005年石油供应量达42042吨,是1986年供应量的9.96倍。
  中国石油浙江金华销售分公司自成立至2005年,共有4个加油站先后在武义开业,即:武义中油联合厂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加油站)、武义中油王宅加油站有限公司、武义中油赵宅加油站有限公司、上海华东中油石油销售有限公司武义金龙加油站。该4座加油站在武义销售成油量为:2002年6790吨,2003年12414吨,2004年10460吨,2005年8762吨。
  煤炭县燃料公司专营煤炭业务。1986年公司有职工14人,煤场0.8公顷,煤制品厂2个,供应工业用煤28522吨,市场用煤17365吨,居民生活用煤凭票定量供应。1989年在白洋渡新建煤场1.5公顷。1993年煤炭计划取消,市场放开,多种经济成份的煤炭经营户参予经营,1995年经工商登记的煤炭经营户达102家,年销售煤炭12万吨,其中县燃料公司销售49317吨。1997年县燃料公司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县燃料实业有限公司;县煤制品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县新兴燃料有限公司。是年,县计经委、工商局对全县102家煤炭经营单位进行经营资格审查。1998年7月金华市煤炭市场整顿及经营单位资格审查小组为武义县的县燃料实业有限公司、县物资总公司、县物资协作开发公司、县经济协作总公司、县第一物资贸易公司、县康大物资公司、县开发区武川煤炭经营部、武义县大通煤炭贸易有限公司、浙江武义三泰实业有限公司、浙江省武义腾龙矿业有限公司10家发了“浙江省煤炭经营资格证书”。1999年县燃料实业有限公司于7月整体拍卖,职工分流安置,企业终止。县新兴燃料有限公司11月歇业清算,职工分流安置,企业终结。
  2001年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对已发证的10家煤炭经营企业进行再次审核,对已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县物资总公司、县物资协作开发公司2家取消煤炭经营资格,保留8家。到2005年全县共有煤炭经营资质的企业9家。
  第六章 营与专卖
  第一节 烟草专卖
  烟草经营体制
  1986年,烟草由县糖烟酒公司根据《烟草专卖条例》统一经营,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城乡零售单位按国营单位的牌价经营,供销社不再自行组织货源。1987年11月23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浙江省公司在武义设立“浙江省烟草公司武义县公司”,实行上级公司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司为主的体制,负责全县的烟草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1988年1月1日,县烟草专卖局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武义县公司正式成立,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商业局代管。是月,原由县糖烟酒公司经营的卷烟批发业务,全部移交给县烟草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划转相应的人员、财产、仓库、资金等。1989年12月20日,县烟草专卖局与商业局脱钩,直接隶属县政府,从此县内烟草行业全面纳入专卖轨道。
  价格
  卷烟为二类物资,属国家统管商品。价格长期为省管省定,县内商业单位照章执行国家调拨价。调拨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地域差率,均有额定,浮动幅度极小。县际其他单位余缺调剂作价办法,参照地区批发价的倒扣率,双方商定。
  调拨价为厂家或发货单位将卷烟运至销货地仓库的价格。县烟草公司成立后,名烟调拨价由省、地烟草公司按不同进价加上费用、利润等项而定。省产烟的调拨价概由省烟草公司分季核定。
  批发价1988年7月28日,根据国务院改革烟酒价格的指示精神,全县放开13种名烟价格,并提高部分高中档卷烟价格,定价权限放给企业。放开后的销售价格,由经营企业以进货价格为基础,结合该地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定价。1990年6月,省烟草公司实行卷烟“中心价”,规定各二、三级批发企业须严格执行,但可按规定幅度上下浮动。自2000年始,实行统一批发价。
  零售价一般均遵国家牌价,计入运费,加入费用及利润定出零售指导价。
  货源组织
  县烟草公司成立后,省产的卷烟货源由省烟草公司定期下达供货计划,确定品种、数量,还可自选品种。省外卷烟由地区烟草公司向外省组织,然后按计划供货。还可向兄弟县组织货源,进行余缺调剂。1994年起,烟草进入第一批全省12个可以参加全国订货会的单位之一,省外卷烟县烟草公司在上级公司下达的年度计划内可以与厂家直接交易。自1999年起,县级公司不得进行余缺调剂。
  销售方式
  卷烟商品销售主要以批发为主,兼以零售。自1988年1月由糖烟酒公司转交烟草公司经营后,全县卷烟批发业务主要依靠城区批发网点,农村卷烟批发主要通过供销社委批点形式。90年代起全行业开始注重自有农村网点建设。县城直属批发部于1988年元旦开业,1994年7月停业。1994年1月在县城设立第二批发部;是年7月县城开发区设立卷烟批发部。次年5月至8月,县烟草公司根据农村下伸网点建设的要求,陆续将委批点改为自设网点,建立柳城、王宅、东皋、茭道、桃溪等卷烟农村批发部,形成覆盖23个乡镇,33万人口的城镇和农村销售基地,卷烟销售网络初步形成;10月在县城设立了卷烟总汇。2001年,实行了客户经理上门访销订货,并配置车辆送货到户。2002年,按照上级要求,相继撤销城乡批发销售网点,全面推行电话订货、电子货款结算,并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一库制”统一大配送,形成“网上配货、电话订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销售模式。
  1992年12月县烟草公司工会创办盛叶旅游商店;1994年7月公司下设北岭旅游商店,从事卷烟零售及副食品零售业务。1998年公司成立大红鹰专卖店,系县公司分支机构和卷烟零售唯一部门。
  经济效益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武义烟草的起步成长阶段,90年代中期到2004年为武义烟草的发展壮大黄金时期,进入2005年后开始步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县烟草公司自1995年至2005年连续11年被评为县纳税大户,同时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2年被评为市纳税大户。
  第二节 盐业专卖
  盐业专营机构
  1986年,食盐由县蔬菜副食品公司专营。1990年9月县蔬菜副食品公司增挂县盐业公司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由县商业局主管。1998年9月增挂县盐务管理局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主管部门为县商业(集团)总公司。1999年1月县商业(集团)总公司取消县蔬菜副食品公司,保留县盐业公司,并增设盐政办公室,配置了专职盐政人员,以保证食盐依法经营。2002年1月盐业公司主管部门随商业行政职能并入武义县经济贸易局。
  2005年8月,根据浙江省政府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有关通知,县盐业公司更名为浙江省盐业集团武义县盐业有限公司,县盐务管理局更名为浙江省武义县盐务管理局,与公司合署办公,由省盐务管理局垂直领导。县盐业公司的全部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给省盐业集团公司。
  盐业管理、专营条例和行政执法办法
  国务院1990年第51号令发布《盐业管理条例》,1990年3月2日起执行;国家轻工业部1991年令发布《盐业行政执法办法》,1991年9月1日起执行;国务院1994年第163号令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994年10月1日起执行;国务院令1996年第197号令发布《食盐专营办法》,1996年5月27日起执行;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年第8号公告发布《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1999年2月1日起执行。
  盐业供应
  1987年根据省商业厅文件,进行食盐加碘,以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1995年7月1日,县盐业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停供散装盐,实行小包装碘盐供应,规格为0.5千克、1千克两种。2000年10月推出500克彩色复合小包装碘盐供应,取消1千克包装。2002年8月,450克复合小包装加碘精制盐上市供应。2005年9月纸塑小包装碘盐上市,规格为350克、400克两种,取消500克包装碘盐。
  工业(生产)用盐全部由县盐业公司直接供应到用盐单位。
  食盐经营许可证制度
  1997年2月1日根据浙盐盐政字〔1996〕83号文件,浙盐运输实行准运证制度:调拨省外食盐运输,应当持有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核发的准运证,省内跨市(地)、县(市、区)调拨的食盐,其他用盐运输,应当持有省盐业主管机构或市(地)盐业主管机构核发的准运证。根据中国轻工总会盐业管理办公室下达的《食盐批发许可证实施规定》,凡申请领取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由所在地盐业主管机构逐级上报,省级盐业主管机构审批,报中国轻工总会盐业管理办公室备案。根据省盐务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管理办公室、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食盐零售实行许可证制度的通知》,食盐零售业务,以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为原则,由个体工商户、代购代销店申请,县盐业主管机构批准即可代销。
  第三节 烟花爆竹专营
  1986年,烟花爆竹是县供销社土产日用杂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县土产日杂公司)经营的一项普通爆竹业务,由于销量少,商品项目甚至不及火柴重要而未被列入统计。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烟花爆竹的消费量逐年增加,1995年全县销量上升到80万元。老百姓需求和消费量增加后,社会上因使用不当或产品质量等原因,引起的大小事故时有发生,为此,1996年烟花爆竹实行专营。1997年1月1日,县政府施行双禁规定,即县城城区禁止销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重大庆典活动,需要燃放烟花爆竹的,须报经公安机关审核,县政府批准,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燃放。
  1998年11月3日,县政府成立“县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办公室”,全县的烟花爆竹业务,统一由县土产日杂公司经营。县内批准设立烟花爆竹零售点,统一向县土产日杂公司及其在柳城、桃溪、王宅、东皋、茭道、大庙设立的6个代批点统一进货,严禁直接从生产厂家或其他部门进货。县土产日杂公司所购烟花爆竹的安全与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1999年设立桐琴、泉溪、茭道、履坦、柳城、王宅、西联、桃溪、新宅9个代批点,2000年烟花爆竹销售额达135万元。
  2001年县政府决定春节期间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实行定时、定点燃放烟花爆竹,受到城乡群众的欢迎。随后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烟花爆竹的需求和消费量不断增加,2005年烟花爆竹供应量达530万元。
  第四节 民用爆炸物品专营
  民爆物品实行严格管理
  爆炸物管理实行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购买许可证制度,爆破员实行《爆破员作业证》制度。1985年1月,县公安局发出《关于统一爆炸物品管理手续的补充通知》。1986年2月1日起,购买爆炸物品由公安派出所直接审批。1989年,贯彻执行《浙江省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实施细则》,举办民爆人员培训班15次,培训爆破员789人,保管员168人,安全员45人,押运员28人,专管员81人。1992年,县公安局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县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协会”,分别在柳城、桃溪、下杨、新宅、桐琴、壶山、城关7个派出所辖区内成立7个协会工作站,使民爆物品管理面广、量大、人多的难点得到较好的解决。是年,将全县民用爆炸物品供应点划片定点为25个,由派出所和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998年1月,成立“县民用爆破器材专营有限公司”(前身是县化建公司),负责全县民爆物品购销、运输、储存管理专营工作。1998年,根据《金华市民用爆破器材使用单位基础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明确民用爆破器材管理工作重点是着重解决基层爆炸物品的使用,保管现场微观管理,开展以建设专用储存库为重点的爆破器材使用单位基础建设工作。是年4月份,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先在下杨派出所进行试点。在保证民爆物品当日领当日清退的条件下,建造四个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民爆物品储存库,同时建立了《储存库管理制度》、《装卸运输管理制度》、《保管员职责》、《安全保卫制度》等制度,储存库配有报警设备,24小时值班,签订安全责任书。将试点单位经验在全县推广。针对武义县地理环境、矿点分布、交通道路等实际情况,对武义县储存库进行调整,至2005年,全县共建储存库7个,其中县民爆公司管理的总库1个,各服务站管理的分库6个。为便于民爆物品的配送,经县公安局批准,2000年全县分别在柳城镇、桃溪镇、王宅镇、熟溪街道、壶山街道、茭道镇成立6个民爆服务站,承担临时爆破作业和为其他爆破作业单位提供涉爆仓储、运送回收、现场安全监督、技术指导等有偿涉爆服务。其人员经费及日常事务由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管理,业务上接受公安机关指导和监督。全县民爆物品实行二级配送制度。民爆人员经培训凭上岗证上岗作业,每年审验一次。1986年至2005年,全县举办民爆人员培训班21次,2128人次参加。至2005年年底,全县有爆炸物品使用单位74家,其中地下矿山21家,采石场8家,有证爆破员、安全员562人。据民爆公司2002年至2005年民爆物品销售统计,共销售炸药3660吨,雷管321万枚,导火线315万米。
  开展安全检查严肃查处涉爆案件
  县公安局每年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重点单位民爆物品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安全检查。1989年,进行安全检查26次,受检查单位265家,查处民爆物品管理违法违章案件127起,逮捕4人,治安处罚200人,吊销许可证7家,收缴炸药404千克,雷管1.36万枚,导火线736米,烟花爆竹1万余筒(只)。2000年,对全县民爆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购买、销售各环节进行安全大检查,受检查单位165家,储存库19家,对发现隐患的22家发了整改通知书。全年共查处涉爆案件26起,治安处罚39人,收缴炸药406千克,雷管236枚,导火线2400米。2001年,全县开展治爆缉枪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涉爆案件25起,刑拘3人、治安处罚45人,收缴炸药283.75千克,雷管10434枚,导火线5617米,发现和消除隐患129起。1986年至2005年,全县进行安全大检查42次,共查处涉爆案件347起,逮捕5人,刑拘3人,治安处罚547人。收缴流散在社会上的炸药2828.5千克,雷管20663枚,导火线14615米,烟花爆竹1万余筒(只)。
  第七章 服务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改制中分流出的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纷纷从事服务业,到2005年年底,武义县的服务业有:旅馆餐饮、理发美容、按摩推拿、沐浴足浴、减肥瘦身、娱乐业、照相摄影、打字复印、信息服务、家政服务、广告装潢、商务和知识产权代理、会计税务审计和律师事务、办公设备服务、网络技术服务、各种修理和中介、喜庆服务等等。
  第一节 餐饮业
  1986年,全县有餐饮业经营机构690家(其中国营8家,集体所有制22家,个体有证经营户660家),从事饮食人员1067人,分别为1980年的7.85倍和2.7倍;全县有二级红案厨师1名、三级2名、四级2名、五级6名。网点遍布城区大街小巷。90年代末以后,个私酒店业发展较快,行业门类除大饭店、大酒店外,还有小吃店、快餐店、面食店、火锅店、各类煲店、猪牛羊狗肉馆、卤味店、烧烤店、早餐店、夜宵店、大排档、冷饮店、农家饭店等等。
  据1996年8月县工商行政与物价管理局、技术质量监督局和商业局联合发文,全县有一级餐饮业4家:武阳楼饭店、温泉山庄、行风大厦、武义宾馆;二级餐饮业5家:武山宾馆、武洲酒家、教育局招待所、银座美食娱乐城、金铜大酒店;三级餐饮业6家:东方大酒店、交通酒家、中南大酒店、八仙园酒家、亚光影楼酒家、亨达酒家。
  1989年~1996年期间,县商业局工人技术考核委员会对全县从事餐饮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审定,评出四级烹调师56人,五级烹调师85人;四级面点师4人;一级厨工6人;一级餐厅服务员9人、二级餐厅服务员2人、三级餐厅服务员1人。
  2006年元旦,世界最大的餐饮连锁店肯德基在武义宏马时代广场设分店。
  第二节 旅馆业
  1986年,全县有旅馆45家,其中国营6家,县供销合作联社7家,集体所有制12家,个私旅馆20家。90年代末以后,个私旅馆迅猛发展,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旅馆235家,据其中132家统计从业人员197人。1989年~1996年期间,经县商业局工人技术考核委员会考核审定,全县有一级旅馆服务员3人,四级旅馆服务员3人,五级旅馆服务员1人。
  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星级饭店7家,多数是集旅馆、餐饮、娱乐、健身美容于一体。
  三星级饭店
  清水湾旅游度假村位于离县城约7千米的熟溪街道清水湾。由县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03年开业,占地10公顷,设有客房180间,350个床位,餐厅可容纳600多人就餐。同时,还设有室内温泉泡池20多个,室外温泉泡池10多个,室外游泳池可容1000多人泡浴。浴池用水全部取自地下330米深,富含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出水量达4000余吨的温泉。
  唐风露天温泉度假村位于省级森林公园壶山公园东部,原名温泉山庄,由温泉山庄有限公司投资,1995年开业,设有客房90间,178个床位,餐厅能容纳400人就餐。2005年改为现名,并增设了“唐风温泉”,可沐温泉浴。
  二星级饭店
  武阳楼饭店位于县城解放中街32号解放桥北端,是按三星级标准配置的国营旅游饭店,1986年元旦正式开业,建筑总面积5147平方米,高6层,拥有标准房56间(套),112个床位;配有美国家庭影院HBO等十套卫星电视、光纤上网;有大、中、小包厢餐厅13个,总餐位550个。2000年年底,企业实行改制,职工买断工龄,转变身份,企业性质不变。1999年~2005年,分别被评为浙江商业名牌企业、金华市优秀(最佳)旅游饭店、浙江省优秀星级饭店和餐饮名店、绿色饭店,被省和全国烹饪协会、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和食文化研究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弗朗德假日酒店位于县前街25号,前身是由行风皮鞋厂于1995年投资兴建的行风大厦,总建筑面积6237平方米,共7层半,设客房50间,106个床位,二楼餐厅914平方米。2004年行风大厦改制,2005年更名弗朗德假日酒店,由弗朗德假日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经营。
  宏福大酒店位于县城东升东路52号,2000年由个私投资兴建,2002年12月正式开业,设有标准房70间,床位133个,餐位260个。
  一星级饭店
  君乐大酒店位于县城武阳东路283号,2002年年初由个私投资兴建,2002年12月开业,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房间47间,床位88个,餐位300个。
  鸿达大酒店位于解放北街2号,1996年由县供销联社投资兴建,1997年12月开业,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有房间32间,床位64个,餐位400个。
  另外,续志时段新建、尚未评星级的大酒店还有两处:2003年7月19日,开工兴建明招温泉国际大酒店。2004年7月开工建造高81.8米的香格里拉大酒店。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1986年,全县有照相馆25家,理发业41家,钟表、自行车、手电筒、钢笔、雨伞、电视机、收录机等消费品修理业168家。到2005年年底,全县城乡有照相馆49家、理发业343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49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53家,日用品修理业400多家。另外,1999年开始出现信息服务产业,到2005年年底,全县有房地产中介所23家、婚姻介绍所2家、汽车介绍所4家、职业介绍所6家。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