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34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电力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22
页码: 509-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电力的情况。其中包括电力设施、供电、用电、农电、管理、经营与科技等。
关键词: 武义县 电力

内容

20世纪70年代起,武义县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小水电,至1986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达17210千瓦,成为全国小水电建设和管理的先进县以及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1982年8月起华东电网覆盖全县,形成了统一电网。1984年、1988年相继实现了乡乡通电、村村通电。1986年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农网和城网改造完善了电网结构,电力设施日臻完善,显著提高了供电能力。武义的电力供应除少数年份的用电高峰期出现拉闸限电外其余时间都能满足和保障经济社会对电力的需求。2005年供电量达到71980万千瓦时,是1985年8838.65万千瓦时的8.14倍。同时期的管理工作和科技应用逐步发展,走上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
  第一章 电力设施
  第一节 发电设施
  自备电厂
  浙江三美化工热电厂位于熟溪街道胡处村三美化工有限公司西侧。系私营企业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自备电厂,为武义县第一家实行热、电联产的热电厂。2004年7月动工建设,同年10月并网发电。装有3000千瓦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1台,25吨次中温、次中压链条锅炉1台。2005年发电量282.16万千瓦时。
  自备电源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常出现电力供不应求局面。为保电网安全,不得不采取有计划拉闸限电等有序供电措施。为此,不少用户为生产需要,购置备用发电机。2003年,县政府出台凡装自备发电机,每千瓦政府出资补助50元的鼓励政策。自备电源均不并网运行、采用四极双投闸刀区分网电和自发电。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64家企业用电户自购各类发电机745台,总容量为57640千瓦。
  水力发电
  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并网运行的电站109座,装机166台,总容量52837千瓦。上网电量16155.33万千瓦时,占县电网年供电量71979.89万千瓦时的22.44%。
  三港电站(见第十编第四章第五节同名目)
  港湾水电有限公司原名章湾电站,位于三港乡章湾村,引水式电站。1996年10月投产发电。装有2台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容量为800千瓦,年发电量170万千瓦时。2004年3月,该站被武义天億投资有限公司以560万元收购更名为港湾水电有限公司。
  章湾增容水电有限公司又称章湾增容电站,股份制企业,位于三港乡章湾村,引水式电站。1999年4月投产。装有2台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容量8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2004年3月,该电站由天億投资有限公司以417.6万元收购,更名为章湾增容水电有限公司。
  第二节 输变电设施
  220千伏温泉输变电工程
  为满足武义县经济快速发展对用电的需求,2004年9月2日,国家电网公司批准武义县建设220千伏温泉输变电工程。变电所位于壶山街道三板桥村。一期建设规模:安装18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远景3台)。变电所土建工程于2005年10月26日开工,后于2007年6月1日建成投运。
  110千伏变电所
  武义变电所位于城北塔山香山寺旧址,是武义县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1977年6月动工,1979年8月20日正式投入运行。该所安装2000千伏安三圈主变压器1台。武义变电所历经1989年、2004年、2005年三次扩建与改造。2005年年末有主变压器2台,容量为63000千伏安。由金华电业局变电工区运行管理。
  柳城变电所位于柳城镇全塘口村北,是在35千伏柳城变电所原址升压改造而成。系武义县供电局在金华电业局的协助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自行管理的首座110千伏变电所。1996年4月16日建成投入运行,装有主变压器1台,31500千伏安。2003年11月实现无人值班。由武义县供电局管理。
  熟溪变电所位于县城南部熟溪街道军山。为110千伏无人值班变电所。1999年8月20日开工建设,2000年8月3日建成投入运行。2005年年末装有31500千伏安及4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由金华电业局管理。
  东皋变电所位于桐琴镇东皋村凤凰山工业园区,是一座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2003年5月3日动工兴建,同年12月5日建成投产,装有4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由金华电业局管理。
  百花变电所位于白洋街道百花工业园区。2004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是年11月23日建成投产,装有4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由金华电业局管理。
  35千伏变电所
  下杨变电所位于王宅镇九坟头山,1982年4月19日建成投入运行。该变电所主变压器几经增容,由3200千伏安1台增为10000千伏安2台。2003年11月实现无人值班。
  柳城变电所1982年8月13日建成投入运行。有3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91年11月,主变压器更换为4000千伏安。1992年5月,被省电力工业局命名为农电标准化变电所。1996年4月16日,该所原地升压至110千伏。
  徐村变电所位于大田乡徐村。建于1985年10月,1986年9月3日投入运行,初始有2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89年省电力工业局命名为35千伏农电标准化变电所。2003年11月,实行无人值班。2005年年末,共有主变压器2台计10000千伏安。
  桐琴变电所位于桐琴镇东皋村。1987年11月动工新建,1988年8月28日竣工投入运行。1989年,成为35千伏标准化变电所。安装1台3150千伏安主变压器。2003年12月因110千伏东皋变电所投运,该所停役,停役前有主变压器2台计18000千伏安。
  履坦变电所位于履坦镇履坦村岗头。1992年5月动工兴建,1993年3月18日正式投入运行。有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97年12月,新增2号主变压器5000千伏安。2002年5月,1号主变压器由5000千伏安调为10000千伏安。是年11月实行无人值班。2004年2月,2号主变压器由5000千伏安增容到8000千伏安。
  茭道变电所位于茭道镇蒋马洞村北。列入农网改造一期工程。2001年3月开工建设。2001年8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是县内首座按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标准设计的变电所,有80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2003年11月实现无人值班。
  古马变电所位于县城新高村,是县内第1座35千伏等级的箱式变电所。专门为了解决城西的黄龙和古马的工业园区用电增加而带有临时性质的变电所(该地区规划建110千伏变电所)。2005年10月开工建设,11月24日投入运行。装有12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该所按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设计。
  以上变电所皆由武义供电局管理。
  杨家变电所位于茭道镇杨家东风莹石公司矿区。1963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是金华地方电网第1座用户变电所,也是武义县境内首座35千伏变电所。初始装有主变压器1台1800千伏安。为金华电网首批用户标准化变电所。该所归东风莹石公司所有。2001年8月28日,35千伏茭道变电所投运,该所停运。
  周岭变电所位于熟溪街道五坟山。1964年2月竣工投入运行。原称武义变电所,属东风莹石公司管辖,初建时装有主变压器1台1000千伏安。1990年该所装有3台主变压器,总容量6000千伏安。其中1台1800千伏安变压器属县供电局。2001年4月14日,因东风莹石公司改制重组,该变电所退出运行。
  有机化变电所位于县有机化工厂厂区。1989年11月建成投运。装有3台35千伏主变压器,总容量5450千伏安。属县有机化工厂管辖。1998年12月8日,因企业改制,该所退出运行。
  输电线路
  110千伏输电线路共6条,总长135.75千米,其中县境内线路长度98.964千米。
  35千伏输电线路共16条,总长174.53千米。
  220千伏、500千伏过境线路共6条,其中县境内长度165.46千米。
  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
  10千伏配电网是县电网的主体。1986年后,电力部门对10千伏配电网进行改造,整改10千伏配电线路和不合格的支线,缩短供电半径。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详见本编第四章第三节)
  第二章 供电
  第一节 供电机构
  沿革
  1984年5月,武义县电力公司改为武义县供电局。1986年1月,县供电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1月,县供电局实行局长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1月,成立武义通达实业总公司。1993年2月撤销供电工区,各供电所归局直接管理。1993年12月28日,位于温泉南路100号的武义电力大厦落成,供电局迁址到武义电力大厦。自1994年至2005年局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及所属企业几经变化。2005年年底局行政机构设置为:二室六科,即局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生产技术科、电力营销科、安全保卫科、财务科、企业管理科、科技信息科。全局共有职工558人,其中在编全民职工274人,代理制劳务工50人,专职电工38人,临时合同工196人。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31人,助工40人,技术员17人。
  供电网点
  武阳供电营业所所址县城电力大厦。创建于1982年,原名壶山供电所,1992年9月更名为现名。负责县城城区用户供电业务。2005年年末下设装表接电、抄表收费2个班。
  城关供电营业所所址县城温泉南路农电大楼。创办于1982年,供电范围有原履坦、寺前、桃溪滩、邵宅、白溪、茭道、溪里等7个乡镇132个村。2005年年末下设线路班和营业班。(1991年10月至1998年2月,该所曾并入武阳供电所)。
  城北供电营业所所址白洋渡武义经济开发区。2005年2月从城关供电所分离组建该所,辖白洋街道(邵宅、白溪)、茭道镇和武义经济开发区57个村,百花、白洋、深塘、茭道等工业园区。下设线路班和营业班。
  桐琴供电营业所所址桐琴镇东皋村。1973年2月为桐琴供电站,1982年更名为桐琴供电营业所。1992年10月至1998年2月,曾并入武阳供电所。1998年2月至1999年6月并入城关供电所。1999年6月恢复桐琴供电所。管辖桐琴、泉溪2镇91个村和工业园区供用电业务,下设线路班和营业班。
  王宅供电营业所所址王宅镇王宅村,辖1镇(王宅)2乡(白姆、俞源)。1973年2月设王宅供电站,1982年改名,下设线路班和营业班。
  新宅供电营业所所址新宅镇大殿村。1973年2月,设新宅供电站,1982年更名为新宅供电营业所。辖新宅镇、大田乡供电所。所内不设班组。
  柳城供电营业所所址柳城镇北门。1982年创办,管辖柳城畲族镇、三港乡、大溪口乡、西联乡供电所,设线路班和营业班2个班组。
  桃溪供电营业所所址桃溪镇陶村。1983年新建,1991、1999年曾两度并入柳城供电所而更名为桃溪供电营业厅。2005年1月改名桃溪供电营业所,辖桃溪镇、坦洪乡范围供电业务,所内不设班组。
  第二节 供电区域
  县网供电区
  1984年底,新塘乡、明山乡通电,至此,与大电网相连的县电网覆盖县内全部乡镇。1986年9月、1988年8月、1993年5月,35千伏徐村、桐琴、履坦变电所相继投运,以区为单位的县网供电网络基本建成,逐步形成县城、王宅、柳城、新宅、桐琴、城关六个供电区。2005年,由于35千伏茭道变电所和110千伏百花变电所相继投运,形成了城北供电区,供电范围为白洋街道邵宅、白洋片及茭道镇。为深塘、白洋、百花山、茭道等工业园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自供区
  茭道自供区80年代后,随着乡村用电量的增加,供电矛盾日渐突出。1990年5月,县供电局对该自供区的原邵宅、白溪的19个建制村供电进行接管改造,纳入县电网城关供电区。1994年6月,县供电局、农电总站成立茭道农电管理站,对茭道乡的自供区实施接管改造。1995年,永康市油坑等5个村由永康市供电局调整至永康市电网。2001年,东风莹石公司改制,35千伏茭道变电所投运,杨家、周岭变电所停运,茭道自供区供电业务全部归县供电局管理。
  麻阳自供区80年代,金华县箬阳乡其他11个村从武义县供电的4个村延伸,直至全乡所有的村均由麻阳电站供电,其供电线路私拉乱接严重,供电质量差。90年代,该乡用电剧增,供电线路不堪重负,多次发生供用电纠纷,引起2县政府及金华市政府的重视,多次调解矛盾。1999年12月,箬阳乡14个村的供电转接至金华县电网。2005年,县供电局投资86.8万元架设及改造线路,是年12月,除下山脱贫的龙潭村外,其余白姆乡麻阳等5个村由县供电局接管供电,至此麻阳自供区不复存在。
  第三节 供电量及负荷
  1985年,武义县供电量8838.65万千瓦时,最高负荷1.21万千瓦。1987年,县供电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时。1990年县工业用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进入21世纪,武义县供电量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2002年,县供电最高负荷达5.3万千瓦。2004年,县供电量超过5亿千瓦时。2005年供电量71980万千瓦时,是1985年的8.14倍;最高负荷首次突破10万大关,达11.39万千瓦,是1985年的9.41倍。
  第四节 电网调度
  调度设施
  1986年,县电力调度所设在原武义电厂配电室,面积40余平方米。有专职调度员4人,载波通讯2人。自制县电力系统模拟图板,购置20门调度通讯总机。1989年9月,电力调度所移至新建的县供电局电力文化宫5楼,面积增至80余平方米。1990年7月,新安装县电力系统模拟图板9列,购置1套遥测远动接收装置,对县网内变电所及35千伏并网电站实现遥测、遥信。1993年12月,电力调度所搬至新建的电力大厦,调度大厅设在12层,面积160平方米,通讯机房设在11层。1994年7月,金华电业局把县境内110千伏变电所主变35千伏开关以下设备下放给县电力调度所调度。1995年,调度自动化系统投运,新置14列微机控制、灯光变位和远动接口的镶嵌式标准模块模拟盘,全县各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及各进出线的开关位置、负荷等运行状况一目了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县网的负荷管理和设备停役复役操作的调度管理。2005年,电力调度所有职工6名,其中主任1人,运行方式和继电保护专职技术人员1名,调度员4名。
  运行方式
  1986年,武义县电网主电源从110千伏金武线提供,备用电源为35千伏金杨线。通过110千伏武义变电所武下(武义至下杨)、武村(武义至徐村)、武桐(武义至桐琴)线等放射形供电至下杨、柳城、新宅、桐琴等地,电源单一,运行方式缺少余地。
  1990年,35千伏杨柳线建成投运,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安装,35千伏下杨、徐村形成一主一备的环形供电方式。1996年4月,110千伏柳城变电所和35千伏下杨变电所通过35千伏杨柳线形成环形供电。1996年,220千伏永康方岩变电所投运,县电网从金华变电所单一电源变为金华、方岩双电源供电。2005年又增加了220千伏永康倪宅变电所经过110千伏东皋变电所一回电源。县电网运行方式日趋灵活可靠。
  2005年年末武义县电网正常运行方式见2005年年末武义电网正常运行方式示意图
  电网调度自动化
  1995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批准“武义县电网调度自动化规划”。7月1日,正式投入实用化考核。1996年1月,通过省市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验收,成为金华市首家通过验收的县级单位。总投资为144.5万元,主站监控系统采用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的WJ-410系统,建成投运有徐村、桐琴、履坦、下杨及武义变电所5个工作站,采用南京自动化研究院DFY-2000型直流采样的远方终端装置。采用载波通讯为主、无线通讯为备的通道。此后,主站、通讯通道经过数次更新、升级,工作站亦不断增加。其中主站设备分别于1998年4月、2002年6月、2003年6月3次升级改造,最后更新为南京力导电子系统研究所的SE-900C型设备。2001年8月,通讯通道改为光纤为主、载波为备。截至2005年年底,已建成厂站12个,遍及县内110千伏变电所、35千伏变电所、三港电站及三美热电厂,实现了县供电局所属110千伏柳城变电所、35千伏下杨、徐村、履坦、茭道、古马变电所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监控及金华电业局所属由县供电局代管的110千伏武义、熟溪、东皋、百花变电所及三港电站、三美热电厂的遥测、遥信的二遥监视。
  第三章 用电
  第一节 用电量与用电分类
  通电率
  1984年年底,明山、新塘2乡通电,全县34个乡(镇)实现乡乡通电。1988年年末,全县554个村包括1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电。全县99989户住户,户通电率1998年达98.21%,2003年年末实现了100%。
  用电量
  武义县全社会用电量1987年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1996年超过2亿千瓦时。1998.1999年因县内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不景气,连续2年出现县内用电量负增长。2001年后,在“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下,县用电量每年均以20%以上速率递增。2002年,县人均用电量超过1000千瓦时,2004年县用电量超出5亿千瓦时。2005年,武义县全社会用电量达64845.76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974.90千瓦时,分别比1985年增长7.79倍和7.29倍。
  分类用电
  工业用电工业用电占全部用电量70%以上。1997年前,化学工业、采掘业和建材非金属制品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比重较大,约70%以上,纺织业、造纸业和金属制造业占25%以上。其中东风莹石公司、县棉纺织厂、水泥厂、有机化工厂、化肥厂、造纸厂等6家厂矿为县内工业用电大户,其用电量约占工业用电的60%~70%。。2000年,县工业结构有所变化,工业用电在全部用电量的比例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用电量占全部用电量的80.76%,比1985年增长8.74倍,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在工业用电中名列首位,占81.17%,采矿业下降为第二,占5.72%。
  农村用电农村用电包括乡村居民生活照明、农业排灌、农副业加工、乡村工业等约占全部用电量20%~30%。2004年,因统计口径改变,农副业加工、乡村工业等不列入农村用电中,因此,农村用电占全部用电量的7.5%左右。2005年,全县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63%。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用电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用电量646.81万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比1985年增长84.13倍。
  市政生活用电市政生活用电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电、自来水、文化、卫生、医疗设施等市政用电。2005年,全县市政生活用电量比1985年增长8.55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62%。
  第二节 电力平衡
  武义县电力供应来自大电网供电(原称网供)和武义县水电站的发电(原称自供),其中网供比例由1985年的44.81%上升至2005年的77.56%,网供占据了武义县电力供应的主导地位。
  1986年~1993年,全县电力需求量因为乡镇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增加,每年递增10%左右,其中1987年比上年增长14.56%。2001年至2005年,因县内执行工业强县战略,电力需求量大增,每年以25%左右速率递增,用电增长速度在金华各县市中名列前茅。
  有数年省分配电力不足和武义县小水电在枯水期少发电,引起电力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以致出现拉闸限电现象。1989年,电量缺口3668万千瓦时,占全部需求量的28.14%;1991年7月17日,高温干旱,用电负荷剧增,电网被迫大面积停电,省电力调度下令拉开110千伏金武线,武义、永康2县全部停电;2003年~2004年,电力供应紧张。2003年全县10千伏线路拉闸3740条次,损失电量3166.33万千瓦时;2004年10千伏线路拉闸4973条次,最高拉掉负荷3.08万千瓦,损失电量3598.44万千瓦时。
  第三节 有序用电
  机构
  2001年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再次显现。2003年,县建立有序用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归口县经济贸易局领导,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平衡电力供电。
  行政措施
  本着农、轻、重和“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采取定量轮流供电办法,根据网供指标和自供能力,确定隔日供电、开五停二、开四停三甚至开三停四等轮流供电措施。在用电高峰季节采取强制措施,调整用电时间,铸钢、锯板、粮食加工等企业只允许用谷电,单班、两班制企业生产改为深夜或双10点生产,用电大户实行避峰用电。县内有库容的麻阳、源口、宣平溪、三港、方坑等水电站由县电力调度所直接调度发电时间,一般均应顶峰发电。用电顺序按市政、农业、化肥、棉纺和矿山排列,并对各用电户实行电量指标包干,在“双夏”、抗旱、排灌期间请工厂让电。
  技术措施
  1986年,有序用电开始采取技术手段,在锯板、砖瓦等行业安装电力定量器56只,随后县内100千伏安及以上用电户安装定时开关钟,至1989年已安装101只。2000年后,对小型泾流水电站安装监视终端,对小水电站是否顶峰发电实行有效监视。在100千伏安及以上用电户安装负荷控制器。
  根据国务院《节约用电指令》,开展节能技术措施,推广使用节能灯,改造风机、水泵,装设无功补偿装置,推行节能变压器等。2005年,全县安装节能灯18386盏,计节电459千瓦,年节电量7.67万千瓦时;改造风机、水泵42台,容量2465千瓦,节电143.63万千瓦时。全县安装电容器组5084只(组)容量105797千瓦(无功)、新型节能变压器2389台340748千伏安。
  经济措施
  实行峰谷电价和负荷率考核1988年,80千伏安及以上用电户实行峰谷电价,用经济手段鼓励多用低谷电,少用峰电。1992年9月,对水电站上网电量实行峰枯峰谷电价,鼓励小水电丰水期多发峰电,枯水期多发谷电,其基数内峰电价为0.13元/千瓦时,基数外为0.25元/千瓦时;基数内谷电价0.05元/千瓦时,基数外为0.10元/千瓦时;枯水期峰电再增加0.01元/千瓦时。
  1988年,对315千伏安及以上大用户实行负荷率考核。按丰水期、枯水期和一般情况分别下达负荷率考核指标,完成指标奖励用电量。是年,负荷率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县供电局连续2年被金华电业局授予“经济调度”奖。
  超计划用电罚款1986年后,对超计划用电和违反计划用电规定,在避峰时间内用电的,每千瓦或每千伏安罚款20元。
  鼓励县内电站超基数发电1985年以前投产的水电站均确定发电量基数,1986年开始超基数的发电量及1986年后新投运的电站的发电量在基数的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增加0.06元。
  购买集资电用电权为增加网供电量和用电指标,1985年,武义县向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认购第1期集资办电3股,每股100万元,1986年~1989年即增加网供分配电150.300.750万千瓦时。1990年起增加1500万千瓦时网供分配电量,连续30年不变。1987年县认购第2期集资办电55股,每股10万元,计550万元,前3年每股5万千瓦时分配电量,第4年每股20万千瓦时,第5年40万千瓦时,连续分配20年。1991年即可每年增加2200万千瓦时网供分配电量。
  1986年~1988年向浙江省电力开发公司购买用电权款120万元,至1999年末共购买用电权统配电量3600万千瓦时。
  1987年,国家发行电力债券,武义县认购27万元。从1988年起每年可分到统配电量54万千瓦时,至1999年年末,共分得电力债券统配电量648万千瓦时。
  第四节 电价
  趸售电价
  武义县网供电价是金华电业局向武义县电网供电的关口表上的计量电价,称趸售电价。1992年以前执行国家统一电价,变化不大。1993年4月,国家大幅度调整统配电价后,变化较大。2000年后,网供实行峰谷电价,趸售电价终止。
  小水电上网电价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武义和新昌2县进行部分小水电上网电量实行议价销售试点工作。武义县实行议价销售的小水电上网电价分为2部分,1985年底以前投产的电站以1983年~1985年3年上网电量的平均值为基数,仍执行0.05元/千瓦时保护电价;超基数部分电量和1986年1月1日以后投产的电站电量实行议价,每千瓦时统一加价0.06元,即0.11元/千瓦时,其中加价额中提留每千瓦时0.01元,由县三电办公室支付转供费用。自1997年1月1日起,将1985年年底前投产的小水电站与1986~1990年底前投产的小水电站上网电价实现并轨。
  1989年4月,武义县人民政府对小水电上网电价予以调整,每千瓦时加价0.03元。1994年7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1993]263号文件精神,武义县政府对小水电价格进行调整,取消分基数内外定价办法,按电站不同投产年限期来定价。1997年1月、2001年1月、2005年12月,分别对小水电上网电价作出调整。并于2005年12月起,新增一档1997年后投产的小水电站上网电价。
  用电电价
  武义县用电电价自1976年开始执行国家统一定价。1985年起除了按用电性质(居民生活用电、非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大工业、非工业普通工业等)产生不同分类的电价外,武义县还实行加工电价、煤运加价和集资电价等多种加价电价。1993年9月,执行国家新的目录电价,电价中除含原城镇地方附加费、农村用电农电维护费外,新增三峡建设基金、城网建设基金等规费,取消煤运加价。在此后的多次电价调整中,增加了省、市、县电建基金、省水利附加、山区电建基金、库区维护费、移民扶持基金等各种规费。2000年起实施浙江省统一电价,取消加工电价、集资电价。2001年6月,武义县农村照明、动力抄表收费到户,实行了城乡同网同价。
  第四章 农电
  第一节 农村用电
  农村生活用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用电量直线上升。2005年,农村生活用电量达3794.63万千瓦时,是农村用电量的76.72%,是1985年的6.55倍。
  农业排灌用电武义县农业排灌用电量不大,且同气候情况有关,农业排灌用电量各年相差甚大。最高年份为1994年,为184.88万千瓦时,占该年农村用电量的5.9%;最低年份为2005年,仅16万千瓦时,占该年农村用电量的0.36%。
  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主要是粮食加工用电。一般以村为单位,建有粮食加工厂。1992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用电设备达15403千瓦。此后,这些厂以承包、租赁、出售给个人经营,性质发生变化,故在2002年后列入工业用电统计。
  第二节 农电管理组织
  县农电管理总站
  1985年4月,武义县人民政府根据《浙江省农村电力管理站暂行条例》规定,批准建立武义县农电管理总站(简称县总站),任命县供电局1名副局长兼任总站站长。县总站是县政府管理农村用电工作的职能机构,属集体所有制事业性质,业务接受县供电局领导。1988年6月,县总站在6个区建立农电管理联站(简称区联站),全县农电管理形成县总站、区联站、乡站三级管理组织。县总站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2004年11月,根据浙江省农电体制改革办公室文件精神,进行县级农电体制改革,撤销武义县农电总站,其管理职能分解到县供电局的用电科和其他职能科室。
  区农电管理联站
  1988年6月,县供电局和县农电管理总站在全县6个区建立农电管理联站。区联站为县总站的派出机构,对管辖区内各乡(镇)电管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负责与供电所的业务联系,协助供电所电费回收等工作。1992年9月,为适应撤区扩镇并乡后的新形势,各区农电管理联站被撤销,由县总站直接管理乡(镇)电管站。
  乡(镇)农电管理站
  1985年6月,县内除茭道乡自供区外,其他33个乡(镇)相继建立农电管理站(简称乡站),由分管乡(镇)长兼任站长。乡站既是同级政府的农电管理职能机构,又是农村用电的服务部门,受乡(镇)政府和电力部门双重领导。2004年11月,根据浙江省农电体制改革办公室文件精神,撤销乡(镇)电管站;2005年,县各乡(镇)相继建立安全用电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安全用电管理。
  农村电工
  1992年2月,农村电工经整顿后,由县总站统一管理。1993年,全县有村电工608名。2001年,武义县实行“两改一同价”,取消农村电工,改为农村专职电工,由县供电局管理、考核。2005年11月,县供电局对专职农村电工进行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考核,优取劣汰,加强农村电网管理,做到农村用电服务销售、抄表、服务到户。2005年年末,全县有农村专职电工98名。
  第三节 农村电网建设
  农村电网标准村、合格村建设
  1986年后,县供电局和农电总站开展以农村用电“标准村”、“合格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制定“标准村”、“合格村”建设规划,采取乡村自筹和公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农村低压电网和农村变压器台区改造。1987年~1989年,全县共建农村用电标准村14个,合格村115个,农村低压电网局部得到改造。进入90年代,继续多方筹集资金,抓好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加快农村用电标(合)村建设。至1998年,整改农村低压线路661.72千米,基本消灭县内农村低压三类线路,新建农村用电标准村112个、合格村194个。农村低压电网初步得到改造。
  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
  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又称两网改造,即农网和城网改造。1999年1月国务院下发2号文件,在全国实施“二改一同价”即改革农村电网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武义县两网改造启动于1999年,供电局编制了“武义县农网建设与改造计划”,并通过金华电业局和省电力公司的会审。4月武义县供电局建立农网改造领导小组,设立资金物资管理、设备招投标、工程规划联审、安全施工管理、工程验收决算和工程质量监理等6个工作小组。这次改造倒计时排出每月的施工任务,并连续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施工人员513人。改造总投资17798.63万元。
  农网一期改造
  2000年4月开始农网一期改造,2001年12月结束。农网一期共下达预期投资743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432万元。改造项目:㈠35千伏3大项9个单项。㈡10千伏线路单项项目63个。㈢低压电网改造276个单项工程。
  2002年4月,武义县一期农网改造通过浙江省农网建设改造验收组的验收。2003年年初,省电力公司批复武义县农网一期改造增补项目,可研投资为29.89万元,该增补项目工程于2003年3月完成,实际完成投资30.06万元。
  农网二期改造
  2002年4月,武义县农网二期建设与改造工程启动,12月竣工。2002年4月省电力公司批准武义县二期农网改造可研投资2280万元,后又增加小水电自供区改造可研投资700万元,总投资2980万元。农网二期金华电业局累计批复工程项目初投概算总投资3205.21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980万元。其中:有0千伏工程项目43个,农村低压工程261个。2004年6月,农网二期改造通过省农网建设与改造验收组的验收。
  县城网建设与改造
  2003年5月启动城网改造,2005年12月全面完成。
  2003年7月省电力公司批准,武义县城网改造可研投资6000万元。2004年4月,省公司下达县城网改造补充项目资金600万元。2005年6月、7月、12月省公司分别批复县35千伏古马输变电、西门等5条10千伏线路,10千伏温泉等线路增补建设资金各为350万元、400万元、304万元,累计县城网改造工程批复可研总投资为7354万元。金华电业局批复武义县城网改造工程215个项目初设预算7719.6万元。实际完成竣工决算7356.57万元。其中2.57万元由县供电局出资。
  县城城网建设与改造实际完成工作量为:㈠完成35千伏古马输变电工程。㈡改造35千伏线路2条,长37.21千米。㈢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48条。城区通信光纤线路移位2条。新建10千伏开闭所2个。㈣完成县城配变台区及低压农网增补项目共160个。㈤110千伏武义熟溪变电所出线电缆土建工程,10千伏出线路柱上无功补偿装置等工程项目。通过城网建设与改造,县城电网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第四节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
  1988年6月,在1984年重新编制的《武义县农村初级电气化规划》基础上进行改编,使武义县的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有序发展阶段。
  在电源建设上,县政府鼓励县内全民、集体、事业单位及乡(镇)、村、联户或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小水电建设。允许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新建、扩建和改建农村小水电站,并及时出台提高小水电上网电价为主的优惠政策,电力部门也积极支持小水电的开发建设。1984年至1989年全县新建、扩建和改造水电站20座,增加装机容量3936千瓦,增加上网电量1656万千瓦时。
  针对县电网基础较薄弱的现状,1986年至1989年,县供电局筹集建设资金1952万元(其中自筹1434万元,贷款220万元,国家补助298万元),新建35千伏徐村、桐琴变电所;扩建110千伏武义变电所,增容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扩建35千伏下杨变电所,新增315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37.84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9条40.84千米,使县电网得到一定的改善。
  1987年9月,县建立小水电管理站,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1987年并网电站年利用小时数达3883小时,其中500千瓦以上11座电站平均为4137小时。
  1989年10月省水利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会同有关单位、部门组成验收委员会,于10月16日至17日,对武义县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建设按照原水电部颁发的《SD178-86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阶段验收条例》和水利部〔1988〕12号文《关于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验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检查、复核、验收。10月17日,武义县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建设通过省级考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验收合格的61个县之一。
  1990年9月30日,水利部批准武义县达到初级农村电气化县标准,并为颁发了证书及奖牌。
  大电网供电区电气化县建设
  1989年通过小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验收后,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工作,批准了县供电局根据国家能源部《农村电气化标准》和省计经委《浙江省农村电气化验收细则》而编制的《关于上报武义县大电网农村电气化规划和实施计划的请示》,根据武义县农村电网现状,切实开展大电网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县供电局、县农电总站制定了《武义县农村用电标准村、合格村整改计划》,加快农村用电标准村、合格村建设。1992年至1996年投入建设资金2480万元(其中农村自筹1680万元),建成农村用电标准村80个、合格村167个。同时,县供电局共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抓住网架建设,抓双电源供电,提高供电可靠率,开展35千伏变电所标准化、输电线路标准化、供电所营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至1996年年底,县内5座35千伏变电所,9条35千伏输电线路通过省电力工业局的标准化验收,2个供电所通过金华电业局标准化验收。
  1996年10月21日至22日,省计经委委托浙江省电力工业局组成验收委员会,对武义县农村电气化建设进行验收,国家电力工业部农电司亦派人到武义县检查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验收委员会认为武义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的规定,取得一致通过。1997年3月,电力工业部授予武义县“农村电气化县”称号并授牌。
  第五章 管理、经营与科技
  第一节 管理改革
  企业升级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关于《浙江省级电力先进企业标准及评审办法(试行)》和《做好“七五”企业升级规划》的部署,县供电局于1989年2月成立企业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年5月,供电局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武义县供电局《企业升级规划》,并制订力保三大指标(安全质量、物资消耗、经济效益)升级措施、企业内部升级管理工作标准、管理基础责任制,层层分解到股室和班组,落实责任制,实行考核与奖罚。
  1989年年底,安全质量6项指标中,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送变电事故率为零,供电可靠率99.47%,电压合格率85.07%,农村用电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率0.18人/(1000千米·千万千瓦时),连续安全日852天。在安全质量、物资消耗、经济效益的3个指标中,线损率6.10%,人均创税利8150元/人·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0076元/(人·年)。
  在力保三大指标全面达到市级先进企业的同时,积极加强各项基础管理。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职工教育、会计达标、档案信息管理六项基础管理分别达到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水平。1990年4月供电局成为全省县级供电企业首家获得市级先进企业的单位。
  企业双达标
  2001年年初,供电局根据电力工业部〔1996〕164号《供电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考核实施细则》和金华电业局《金华电网县(市)供电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考核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供电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活动(简称双达标)。2001年3月,供电局七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局创建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工作计划》,同时设置6个达标专门工作小组,形成较为完整的达标工作管理体系,并把达标重点放在安全运行、设备整治、班组建设等方面。全面对渗漏油设备和大部分少油开关进行无油化改造,28台10千伏少油开关更换为真空开关。加强技术监督和改造,重视反事故技术措施落实,调换变电所运行多年的闸刀14组,35千伏开关套管7根。全局设备完好率100%,电压合格率99.58%,供电可靠率99.7%,电费回收上缴率100%。2001年11月,各项指标自检达到规定标准。是年12月,通过省电力工业局考评验收。2002年2月,被金华电业局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单位。
  企业创一流
  2001年10月,供电局成立企业创一流领导小组,设创一流工作办公室,为全面开展创一流工作落实完整的组织体系。编制了武义县供电局创省一流供电企业、国一流供电企业工作规划及具体计划,制订创一流考核项目责任分解表,落实到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创一流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整改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面貌有较大改变。2002年11月,通过浙江省电力公司考评验收。是月22日,被省电力公司命名为“2001年度浙江省电力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2003年9月,经国家电网公司检查、考核、验收,认为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一流的考核标准。2004年2月,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2002年度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武义县供电局在浙江省是率先获得国家级一流县供电企业殊荣的少数县(市)级供电企业之一。
  第二节 电力经营
  电力经营包括主业经营和多种经营。
  主业经营1984年,县供电局实施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实行基数利润增长部分减征70%调节税办法,计算企业留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三者关系。1985年后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推行工资增长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挂钩考核,确定县供电局税利挂钩浮动比例为1∶0.2,售电量挂钩浮动比例为1∶0.5,此体制一直沿用。2000年后,企业与金华电业局签订经济责任制合同,进行绩效考核,月度跟踪、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结束之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
  多种经营进入90年代后,多种经营企业发展为跨行业的经济实体,规模逐步扩大,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开始尝试体制的完善。2000年后,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规范重组,转换经营机制,步入市场化经济运作。至2005年年末,武义县供电局从事多种经营的电力职工有95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6920.08万元,年总收入12360.29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325.14万元。2004年,职工持股的天億投资公司成立,并成功收购控股了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电力设备厂、电力物资供应公司、三港电站等6家多经企业。全资收购了装机各为2台400千瓦的章湾水电站、章湾增容电站,分别更名为“港湾水电有限公司”和“章湾增容水电有限公司”。
  第三节 科技应用
  高压带电作业技术
  2001年11月,供电局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地引进嘉善县供电局的地电位高压带电作业技术,第一次在百花线上进行了10千伏带电作业。2002年3月,县供电局对该项技术进行鉴定,认为安全可靠、简易方便,值得推广使用。截至2005年年年底,共进行了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带电作业739次,减少用户因施工接电等方面原因产生的停电时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电力设备厂刀具改良
  电力设备厂铁件车间联合冲剪机使用的刀具一直向制作厂家购买,该刀具价格昂贵,每副价3000元,每年购买刀具费用在15000元以上。2002年5月,该车间技术人员、职工在经过多次分析、比较、改进的基础上,终于设计出一种成本低、硬度强、安装便捷的新型刀具,每副刀具成本仅400元,降至原售价的13.3%,且使用寿命长,拆装只要几分钟。新刀具不仅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电子计算机技术
  供电局计算机应用始于1984年6月。1987年3月,武义县供电局购入第1台台式电脑(IBM),并成立微机室,确定专人从事计算机开发应用。1989年第2台台式电脑用于档案室档案管理。1991年起在用电科及各供电所配备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电费计算、开票等供电业务。此后,计算机数量逐步增多,应用面更广泛。至2005年年末,武义县供电局内共有计算机260余台。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2000年开始,供电局运用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现代化管理工具,着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12月,制定了“武义县供电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根据系统总体逻辑模型,规划分成生产技术、用电管理、调度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资人事、档案文书、综合管理、多经管理、图档管理等11个子系统。截至2005年年底,该系统投资已超出1000万元,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信息网络。在信息网上运行着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网站等管理系统,并同金华电业局、县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所监控系统互有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交换、信息资源共享。
  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2000年10月,成立供电局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启动该系统的建设。2001年4月,金华电业局下达了《武义县供电局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书》。2001年3~4月,数据采样录入,5月系统设备调试和编制各类业务工作程序,8月业扩(业务扩充)、电费结算子系统进入双轨制运行,10月正式投入单轨制试运行。11月份相继与武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信用联社联网,实现城镇用户电费代收代扣。2001年1月,完成与电能表集抄系统的接口,2003年2月,通过省电力公司正式验收。2003年7月,安装小水电监控系统主站和小水电用户端数据采集终端。2003年9月,建设电费账务系统,与5家金融机构相连,进账户数达10万多户,开始进行电费管理流程的运行。2004年1月,城乡用电一体化,近10万农村用户正式纳入营销客户信息管理系统。2005年4月,建成与营销系统相配套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95598专线开始向用户提供服务。2004年8月开始建设用电现场服务及管理系统。2005年12月已有500多户100千伏安以上用户安装了控制终端。截至2005年年末,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6大子系统(业务扩充、电费、计量、用检、综合查询、维护)已全部投入运行,规范了营销各环节的管理,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供电办公自动化系统(OA)2001年投运,已经实行单轨制运行。供电局现有注册人员150名,主要包括领导人员、科室管理人员、班所长、业务员、安全员、信息员等,并同金华电业局及其处室联网互通。2004年9月,进行该系统3版的升级改造,该系统开启后,基本上实行了无笔化、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
  供电财务管理系统2001年12月正式投运。原采用“用友”财务管理系统软件。2004年10月,对该系统进行更新,统一使用电力部门的“益和”财务软件,功能涵盖物资管理系统,目前两套系统双轨运行。
  供电物流管理系统2005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规范了物资在招投标、采购、领料、成本核算和存储等方面的管理,强化了物资的流程管理。
  供电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原为GIS地理信息系统,2003年6月开始建设。因电网建设和改造范围大,数据变化多,采样的准确性、完整性达不到要求,其应用软件不够成熟,因此进入实用化步伐不快。后分改为生产管理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直至2005年12月,进入试运行阶段。该两系统规范了生产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安全生产能力,生产建设、规划、运行操作趋于更加合理,多岗位工种协作数据共享,安全生产可控、预控能力加强。其图档系统提高设计质量和图纸管理,实现图纸资源共享。
  变电所无人值班技术2001年8月投运的35千伏茭道变电所首先按综合自动化要求采用计算机监控技术,具有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按无人值班变电所进行设计、安装,成为县内第1座综合自动化的35千伏变电所。2003年4月,武义县供电局修试班分别对35千伏徐村、下杨变电所,110千伏柳城变电所,35千伏履坦变电所等4座公用变电所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同时完成四遥监控。经过半年到一年半的少人值班试运行,2003年11月上述5个变电所22名变电值班人员全部撤出,实施无人值班,监控操作站同时运作。经过2年多的无人值班运行总体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