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工业跨越式发展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13
颗粒名称: 武义工业跨越式发展纪实
分类号: F424
页数: 3
页码: 475-4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义县工业跨越式发展纪实情况。
关键词: 武义县 工业 跨越式 发展纪实

内容

武义县原是传统的农业县,90年代初全县农业人口占88%,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粮食年产量保持15万吨水平;工业基础薄弱,个私经济起步较晚,1995年,全县个私及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并都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区位交通闭塞,330国道擦身而过,大部分地区处于交通末梢;贫困面比较大,全县有13个贫困乡镇,面积占全县的一半,人口占三分之一。
  1994年始,武义县大力推行以组建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改制。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以买断公有资产为重点,先后分两批确定39家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两次改革都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难以到位,导致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良,改革陷入困境。
  199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破卖并行、股权集中、筹资安置、社保配套”的思路,对国营、集体企业进行较为彻底的改制。大批企业破产、出售。企业正式职工身份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
  在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资产变现自求平衡,企业资产变现难,安置补偿费缺口大,企业改革步履维艰。部分企业虽进行了改制,但职工身份没有转换,企业仍以原有模式运作,造成亏损严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11月召开企业改制工作会议,确定了“整体联动、逆向操作、资产托管、市场运作”的企业改革新思路,企业改制在几个月时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武义县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劳动关系,创新了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转换身份后,发挥自身在经营、技术方面的特长优势,或办起新企业,或进入民营企业成为生产、经营骨干,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企业改制中,武义县坚持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改制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改制,一方面加快了资产变现,为职工转换身份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获得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原武义造纸厂破产后,近6万平方米的土地经统一规划后由9家民营企业购买并利用,生产规模达到原来的5倍。
  2001年,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认识到武义的发展存在三大明显的特征:一是后发型特征。从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也存在着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人力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五大后发优势。二是外力支撑型特征。与永康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而永康的企业正进入二轮创业阶段,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欲望十分强烈,一些企业和产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为主动承接永康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力支撑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环境差异型特征。县内北部、中部、南部地形、气候、经济基础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北部交通相对便捷,距离经济辐射源较近,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的荒山坡地,比较适宜发展规模工业;中部和南部交通相对闭塞,山多地少,但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针对这些特点,在《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主动接收周边发达县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强化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此基础上,根据周边发展环境和不同区域特色,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接轨、三大布局”的工作思路。三个接轨:产业接轨永康,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小五金制造业基地;市场依托义乌,成为中国小商品城重点来料加工基地之一;城市融入金华,成为金华城市群有机组成部分。三大布局: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确定,从实质上彻底摒弃了发展工业搞“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做法,坚持能发展的先发展,适宜发展的先发展,实施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自1998年以后,在东北部“一中心两翼”工业集聚区域(以县城为中心,44省道北段和永武线为两翼),相继建成浙江武义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园区、浙江武义五金机械工业园区、凤凰山—茆角—王山头工业园区等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的带动下,2000年全县完成工业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个私工业产值实现4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2.3%,同比增长了23.1%。
  武义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引发了“三大效应”,全面激活了武义工业经济。
  洼地效应就是紧紧抓住周边发达地区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时机,挖深池塘,通过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区企业的投资成本,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入。首先是降低门槛。在土地出让上,基本上收成本价,对于重大项目,以企业定地价。在永康、义乌等发达地区仅可买地皮、建厂房的资金,在武义投资不仅可买地建房,还可有流动资金。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武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仅为发达县市的1/3至1/4,劳动力价格仅为发达县市的2/3至1/2。其次是搞好服务。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乡镇和部门均把为企业做好服务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对外来投资者,从项目审批到企业投产采取“全程式”服务。投资者可安心搞建设、抓生产。一些外来企业投产已有几年,但企业主竟仍不知道土管、工商等部门地址。再次是规范管理。各园区实行一个口子收费,未纳入收费管理体系的行政事业收费,园区企业可以拒付。设立投资环境投诉中心,接到企业投诉,投诉中心必须限期作出答复并督促职能部门限期整改。位于桐琴镇的五金机械工业园区,66.67公顷土地仅用3天时间就被18家外地企业争购一空,每家企业投资额都在千万元以上。2000年武义县共引进工业企业360多家。1998年年底开始开发的凤凰山工业园区,两年时间就有23家规模企业在此落户,共开发40公顷多土地。
  鲶鱼效应就是通过引进外来企业,增强武义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武义县企业主的创业冲动,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武义这方“经济洼地”引进了大批的外来企业,外来企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又激起了该地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望。自2000年以后,武义县企业掀起了创业热潮。隆达金属制品公司、张氏包装公司、恒友机电公司等个私企业纷纷进行二次创业。有的征地达十多公顷、投资三、四千万元。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创立于1984年,90年代中期每年销售额都徘徊在2000万元左右,已是武义电动工具行业的佼佼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海阔工具”、“工力电器”等一家家电动工具企业落户武义,有的企业销售额近1亿元,恒友公司开始频频参加国际博览会开拓市场。2001年,恒友公司买下7公顷土地,投资1850万元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蛟龙效应就是通过充分发挥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制定技改贴息、信贷投放等倾斜措施,扶优扶强,引导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并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扩散,强化产业基础,推进整个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武义县初步形成了电动工具、旅游休闲用品、印刷包装、文教用品、服饰等五大支柱产业,“钓鱼”牌扑克、“两针一钉”(回形针、大头针、图钉)文教用品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方面成为“单打冠军”。
  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使武义工业经济快速得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武义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00.85亿元,同比增长30.4%,增速列金华市前茅。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到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2005年,全县销售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3家,三美化工公司实现产值6.2亿元位居第一。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3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年纳税额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76家。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