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园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03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业园区
分类号: TU984.13
页数: 11
页码: 467-47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武义县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
关键词: 武义县 工业经济 工业园区

内容

第一节 经济开发区
  机构
  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5日,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1993年11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定名为“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金华市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仅金华、兰溪、武义3家。
  1992年12月,县委、县政府颁布《武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暂行规定》,对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性质、职能、管理权限等作了明确规定。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是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县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担负着经济开发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成立之初,内设机构为一室三部:办公室、经济发展部、地政规划部、财税工商部,暂定行政编制10人。1996年10月,县委对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作了调整,核定管委会内设机构为一室三局:办公室、组织劳动人事局、经济发展局、地政规划建设局,部门派出机构:土管分局、财税分局、工商分局,实行双重领导,编制在原单位。2001年9月管委会与白洋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管委会主任兼任白洋街道党委书记,第一副主任兼任白洋街道办事处主任。2002年6月,县委〔2002〕67号《关于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批复》,将管委会内设机构调整为一室三局: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地政建设局、规划发展局。部门派出机构:国土资源分局、工商分局,实行双重领导,编制在原单位,业务上接受原单位指导,日常工作接受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核定开发区管委会编制30名,其中行政编制8名,事业编制22名,事业编制干部依照公务员管理。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年至1994年,县委、县政府划出老城区东北边缘的县后畈作为开发区首期开发,它由北岭商业小区和武阳路两侧商住区及白洋渡、胡处、武东桥工业小区组成,规划面积2.18平方千米,首期开发用地79.33公顷,其中商住小区33.33公顷,工业小区46公顷。开发思路是“依托老城,全面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服务配套,讲求效益”,以商住开发为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集聚第三产业,形成县城新区。1993年横贯开发区的40米宽大道武阳路开工兴建。
  第二阶段为1995—1999年上半年,由商住开发为主转移到工业开发为主,指导方针是“以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以引进外资为主”。1995年7月,开发区范围调整为:东至邵宅粮站丘陵、白阳山脚、武义江;南至武阳路南侧延伸100米的路、武义江;西至星光预制场、油库、北岭洞、金华老路、金温铁路;北至塔山水库、县建材厂。规划面积11.78平方千米,其中商贸住宅区占1平方千米,工业区占6.3平方千米。重点是白洋渡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开发面积1平方千米,基础设施投入5000万元,引进总投资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6家,初步形成五金机电、服装服饰、印刷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群。1999年,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县的16.9%、25.3%和17.7%。
  1995年,委托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武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999年3月,《武义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通过评审,开发区环境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根据《报告书》要求,开发区积极引进一类企业,严格控制二类企业,谢绝三类企业。
  第三阶段为1999年下半年至2005年,向邵宅中远期控制区拓展新工业区——百花山工业区。实施“依托老城,发展新区,通过开发促进新区形成,以新区模式建设开发区”的开发战略。到2005年止,已开发面积10.3平方千米,其中商贸住宅区2平方千米,主要是北岭小区、商贸中心、友谊小区、园丁小区、邮电新区、丹阳小区、康园小区、鸿基花园、温泉别墅小区等一批商业、居住区;工业区8.3平方千米,主要是白洋渡工业区和首期开发的百花山工业区、白洋工业区。根据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需要,2005年,开发区管委会将远期规划面积扩大到46平方千米。四至范围为东至白洋街道深塘村,南至东升路,西至白洋街道朱村、湖塘沿村,北至白洋街道汤村。区内地形起伏不大,属丘陵地带,开发用地以山坡地为主,部分溪滩地,占用农田较少。2001年百花山工业区建成总长7000米的自来水引水工程;2002年总投资960万元建成北通上茭道330国道、南接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互通口干道。2005年,总投资3600万元的白阳山隧道竣工通车。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宽带、有线电视、绿化、路灯等设施配套齐全,区内有主干道15条,支干道50条,建有温泉山庄公园、塔山公园、火车站广场和百花山广场。
  百花山工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离县城8千米,东至白阳山,南至武义江,西至朱村、湖塘沿,北至汤村,规划面积20平方千米,其中首期规划开发面积6平方千米。百花山工业区内有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互通口,44省道上松线,还设立温州工业城和扶贫小区。为吸纳温州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设立温州工业城开发项目,首期开发面积1平方千米。到2005年年底,已引进温州企业20家。为带动南部山区经济,促进县域内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县委办〔2003〕98号通知,设立扶贫小区作为南部山区乡镇实施异地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扶贫工业小区位于百花山二期工业区内,武义县城控制外环线以北,44省道以东,首期开发面积1平方千米。扶贫工业小区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开发区管委会为该小区做好“七通一平”(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宽带网、有线电视及土地平整)。引进的企业可享受税收留用的优惠政策。到2005年年底,该小区已引进企业10家。
  开发成果
  到2005年年底,全区累计引进工业企业28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6家,累计引进资金68.9亿元,协议利用外资49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8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五金机械、汽摩配、文旅休闲用品等三大主导产品的产业集群。三个主导产业涵盖了全区70%的企业,形成的经济总量占全区8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产值占全区的80.4%;年工业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浙江沪江纺织(印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浙江武义隆达园艺家具有限公司、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太平工贸有限公司、浙江美特投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意达电器有限公司等7家,其中沪江、恒友年产值超2亿元;年工业产值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企业有8家,年产值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有66家;全县工业产值前100名企业开发区占30家。全区有外贸出口加工企业80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35家,浙江美特投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区内规模最大的自营出口企业,年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全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出口交货值72.59亿元,财政收入6.28亿元。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6.58亿元,出口交货值18.2亿元,自营出口7294万美元,财政收入1.4亿元。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县的比重,分别从1993年的0.92%、0.20%、0.01%和0.1%提高到2005年的27.6%、35.2%、30.2%和20.0%,分别年均递增31.1%、73.4%、66.0%和24.6%。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并吸引全国10多个省市区技术人才2000多人。在开发区周围,有30多个村搭乘工业化快车,基本实现与城市接轨,约有四分之一村民在开发区企业打工。开发区的面积、人口约占县城新辟城区、新增人口总数的60%。
  第二节 工业功能区
  白洋街道工业功能区
  白洋街道工业功能区前身是浙江省武义经济开发区白洋工业区。位于330国道连线二级公路沿线的牛背金、深塘区域,距县城4千米。
  2000年武阳镇人民政府在深塘区域首次创办白溪工业小区,引进企业13家,荒山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2001年9月成立武义白洋街道办事处,与浙江武义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10月经县政府批准在武义县白洋街道所在地成立武义县白洋街道工业园区。2002年企业发展到36家,用地面积37.33公顷。2003年企业发展到84家,用地面积253.33公顷。9月,园区改名为白洋工业区。翌年4月更为现名。
  至2005年年底止,进区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被列为全县前100家工业企业排行榜的有13家,从业人员5790人,总投资5.8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实际投入2.3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53亿元,工业产值7.74亿元。形成电动工具、电动车、摩托车、防盗门、金属制品、橱具、校具、五金工具、齿轮、玻璃和印刷制品、金属塑料、电器材料、纺织用品、家具制品、休闲用品、蓄电池、建材等初具规模的产业群。
  壶山街道工业功能区
  2000年3月成立武义县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园区。壶山街道办事处成立后,2002年7月25日开发黄龙工业区。2003年撤销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园区,更名为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区。功能区分为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区、黄龙工业区两大区块。至2005年年底止,进区工业企业2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从业人员6947人,固定资产投资93314万元,工业总产值114089万元,利润总额14894万元,实交税金12106万元。超亿元企业2家,为浙江创业钢带有限公司和武义张氏包装实业有限公司。
  文教旅游休闲用品工业区位于县城新区内,东起县棉纺织厂,南到县城商住区,西到黄龙工业区,北到金温铁路,区内交通便利,四至均有城市规划主道路通过。征用土地11.54公顷,建区2.1公顷,总投资67326万元,建筑面积380000平方米。园区道路面积8万平方米、绿地20万平方米、市政配套管网8千米。整个工业区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齐全。主要产品:野餐桌、床、沙发、交椅、凳等系列;纸箱、纸板;黑白印刷、文教针、平板车系列;链条、砂轮、齿轮、花架、园艺工具、水泥制品、服装制品、纺纱染色、缝纫线、农副产品加工等。
  黄龙工业区位于三角店村至三板桥村地段,于2002年7月建立。区内规划面积3.5平方千米。至2003年,投资680万元用于场地平整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5年,进区企业有116家,其中规模企业86家。主要生产:大撑伞、晴雨伞、野餐桌、凳、沙发、交椅、塑钢管、喷塑、园艺工具、竹制品、农副产品、香菇、茶叶、工业链条、塑料制品、黑白印刷、扑克、建筑材料、金属家具等。
  熟溪街道东南工业功能区
  2001年9月县熟溪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设工业办公室主管工业开发。2002年3月成立熟溪街道东南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撤销更为熟溪街道东南工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大部为原县工业基地,建区后分为胡处工业区块、中小企业孵化工业区块、端村工业区块、余西向阳工业区块、冷水坑工业区块。规划面积4.5平方千米,新增开发面积1.15平方千米。区内形成医药化工、旅游休闲、包装印刷、服装针织、金属制造等五大产业群。有工业企业3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05年,实现财政税收1.07亿元,是县内首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街道)。
  胡处工业区块地处县城青年路沿线及胡处村,2001年12月开始规划开发,规划面积2平方千米,主要以医药、化工、金属制造为主。区内实有企业18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即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森美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武精矿山机器有限公司。税收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分别为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森美化工有限公司、武义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武义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武义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武义正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孵化区地处县城东南入城口。2003年4月开工建设,规划面积0.8平方千米,一期开发占地10万平方米,安排企业22家,二期开发占地13万平方米,安排企业19家,是武义县唯一的中小企业孵化区。
  端村工业区块地处老永武公路沿线,2002年2月动工兴建,是熟溪街道建立后新建的工业区块,规划面积1平方千米,以印刷包装、针织、文教用品、电动工具等产品为主。区内实有企业75家,产值占全街道的五分之一。
  余西、向阳工业区块地处城郊的余西、向阳村,2003年2月兴建,规划面积0.7平方千米,该区块由零星的小区块组成,分布较分散。主要生产旅游休闲用品。区内的浙江绿洲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和浙江中盛工艺制造有限公司为旅游休闲产品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往欧美国家。
  冷水坑工业区块地处武义江沿线,是街道新建的工业区块。2005年3月开始开发,规划面积2平方千米,首期开发0.3平方千米,入区企业16家,为武义模具加工基地。
  桐琴镇工业功能区
  1994年6月成立桐琴镇工业区管理委员会。1995年年初,成立江滨工业区;1998年年初成立凤凰山工业区;2000年4月成立五金机械工业区。桐琴镇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县工业重点发展镇。2003年县政府下文撤销管委会改为工业功能区。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19亿元,出口交货值10.59亿元,工业增加值4.88亿元,纳税72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8%。
  截至2005年年底,开发总面积3.07平方千米,企业实际用地面积170.68公顷,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16亿元,投资率为56.53万元/亩,产出率为88.59万元/亩,税收贡献率为3.37万元/亩。累计引进企业217家,其中规模企业77家。年销售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列入全县工业产值前100强的企业2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县级科技型企业3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知名品牌、著名商标2件;省级新产品3个,市级1个;产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120多项;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各类单证认证200多项。
  江滨工业区1995年年初批准成立,是全县首批乡镇工业小区之一。坐落在桐琴镇政府西侧,东以新联路为界,南为永武公路(一线),西至倪桥村,北临永武江,规划总面积为20公顷,均为赵宅、桐一两村的沙滩地。1994年赵宅村出租土地创办五金电镀厂后,陆续有武义及永康企业入驻,成为桐琴镇开发工业区的实验基地。到2005年年底止,进区企业36家,用地总面积为13.94公顷,租赁企业9家。主要产品有:电镀加工、彩印包装、晴雨伞、五金塑料制品等。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44亿元,工业税收3658万元。按照新修编的桐琴镇城市总体规划,该区块调整为居住区,2005年开始停止工业用地的供给。
  凤凰山工业区坐落在桐琴镇东皋村,1998年年初,利用原东皋中学校舍及周边山地28000平方米建区。民间传说“东皋飞来了金凤凰”,为顺民意起名凤凰山工业区。首期规划总面积为50公顷,半年内,首期规划的37.8公顷工业用地被20家企业抢购而空。2000年,二期工程开发,规划用地面积为21.3公顷,有圣奇公司等11家企业入园。2001年,规划面积扩展到80公顷。2002年底三期工程开发,用地面积为6.8公顷。到2005年年底,进区企业共49家,其中租赁13家,企业累计投资4.78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5.53亿元,实现税收总额1.2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8家,中外合资企业2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企业有圣奇运动器械制造有限公司、宏马铜业有限公司、工力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现代电器有限公司、宏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为电动工具、金属压延、防盗门。
  五金机械工业区1995年年初成立,位于桐琴镇政府所在地的原桐琴果园长路山一带,东以永武江为界,南与永康市西城街道相邻,西为凤凰山工业区,北临永武公路。规划面积400公顷,一期工程开发面积114公顷。2001年4月建成五金机械工业区60米进区大道。2002年1月,金政办〔2002〕7号文件命名为武义县桐琴五金机械工业园区,开发总面积200公顷。2002年被浙经贸中小企等10部门命名为省级工业专业区。
  2001年底一期工程的50多家企业全部进场开工建设,2002年3月首批30多家企业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坐落在金丽温高速公路以南,规划开发面积200公顷。2002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土地征迁、平基及招商引资工作。截至2005年年底,五金机械工业区一期工程有受让土地企业56家,二期工程受让土地企业33家。开发总面积为256公顷,企业实际用地面积为170.68公顷,所有进区企业均已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五金机械、运动器械、电动工具、防盗门等,全区企业累计投资达8.22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21亿元,实现税收4945万元,区内道路硬化、排水、排污管道、通讯、供电、供水、有线电视、绿化、亮化以及休闲广场等功能齐全。
  泉溪镇工业功能区
  2001年2月成立泉溪镇工业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改为泉溪镇工业功能区。功能区分为泉湖工业区、王山头茆角工业区、金岩山工业区。至2005年年底止,泉湖工业区出让土地32.05公顷,王山头、茆角工业区出让土地54.12公顷,金岩山工业区出让56.23公顷。区内实有企业146家,从业人数8015人,工业总产值139436万元,工业增加值27905万元,营业收入136521万元,利润总数8970万元,实缴税金4190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73089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投资20756万元。园内企业资产合计7996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401万元。上规模(500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24家。其中保康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1674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5779万元,利润总额473万元,实缴税金1031万元,成为泉溪最大企业;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公司,生产滑板车等,年产值11634万元,利润总额217万元;春天门业公司,生产防盗门产品,产值5094万元,利润总额297万元,实缴税金232万元;中润工具有限公司,生产汽摩配件产品,工业产值582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830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823万元.
  泉湖工业区前身为1982年开始开发的湖沿工业开发区,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创办集工贸、农副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首期出让荒地6.67公顷。至1996年年初具规模,有万成铸钢厂等8家企业,以生产电镀和铸钢产品为主。1999年,铲平牛掂山,创建克加勃工具、麦克机电公司,面积约6.67公顷。2000年投资100万元,用于水电、道路建设。2004年企业发展到33家,武永公路二线开通后又出让土地18.67公顷。2005年企业33家,工业产值37553万元。
  王山头、茆角工业区1997年,王山头村利用荒坡沙滩资源出让引资。12月,永康商人吕世明投资14万元,创办泉溪五金铸造厂,是武义县最早引进的一家外地企业。翌年,又引进10多家企业。1999年王山头小区被列为工业小区,在税收、征地贷款、环保等方面享受县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2000年开发33.33公顷,新进企业19家,投产15家,工业产值超亿元,年税收达50多万元。
  茆角村利用黄土丘坡,首期规划土地面积23.33公顷,于1998年年底动工兴建厂房。主要产品为五金、电动工具。2002年规划王山头工业区用地面积38.18公顷,占总用地的23.16%。
  2000年王山头、茆角工业区共投入2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王山头、茆角工业区新进企业58家。至2005年年末,企业达71家,工业产值61592万元。其中规模企业14家。
  金岩山工业区1982年,乡镇企业武义丝厂创建。1998丝厂变卖,改制为民营企业恒发丝绸公司。2000年这一区域又新建6家企业。镇政府于2002年制定《金岩山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园区开发用地规模约为266.67公顷,首期开发136.27公顷,首期投资4000万元。园区开发用地范围:南界王毛山、丁塘背村,北靠武永公路,东临王山头工业区,西至客塘村。逐步形成以五金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电动工具、保温杯、电子产品等行业相配套的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2004年出让土地21.33公顷,新进企业26家。2005年年末,区内实有企业42家,工业产值37376万元,其中规模企业10家。
  履坦镇工业功能区
  2000年年初,履坦镇着手工业开发,开展招商引资。4月,引进武义三鑫水泥压力管厂、武义蓝盾链条厂、武义华特尔链条等3家企业,出让土地面积29726平方米。
  2001年4月履坦镇岗头工业区一期规划面积1.27万平方米(折1905亩)。该区地处县城北部,南临莹乡路,北靠尖山,东界十白线公路,西至县城温泉路。2003年4月调整规划范围南以莹乡路为界,东至武义江,北至履坦镇区和寺后村北,西止县城温泉路,总用地面积5.66平方千米,其中岗头工业区总用地面积2.37平方千米。
  2000年~2003年涉及被征用土地的村有6个,征用土地面积59.38公顷。
  截至2005年,进区企业46家(其中引进县外企业8家),县外资金3865万元,用地面积59.38公顷,区内总投资3470.19万元,实交税金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7.4%,区内就业人数1983人,全年工资总额2200万元。岗头工业区初步形成了电动工具、五金机械、休闲文教三大产业群。
  茭道镇工业功能区
  1999年6月,在茭道乡杨家区成立杨家工贸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东莹集团公司依法破产后,2001年改设为“武义县茭道镇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改为菱道镇工业功能区。功能区分为杨家工业区、胡宅垄工业区。至2005年止,全镇累计新开发功能区面积56.16公顷,进区企业的开工率91.67%、竣工率85.8%、投产率89.58%、投资率35.97万元庙、产出率61.71万元/亩、贡献率3.01万元庙。
  2005年,功能区实有工业企业48家,从业人数1857人,固定资产实际投资累计22054万元。工业年产值41652万元,年出口交货值15516万元,年利润996万元,实缴税金2054万元。其中规模企业19家,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1家。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010万元。区内形成五金机械、电动工具、刀具、旅游休闲用品、休闲家具、水泥建材等行业上规模的产业群。
  杨家工业区位于原东莹集团公司旧址。1999年6月设立杨家工贸区,规划面积约2.8平方千米,计4197亩。该区距金华31千米,距武义县城、永康市区各18千米,330国道穿区而过,交通方便。杨家工贸区以原东莹集团为中心沿330国道两侧发展,发挥毗邻永康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原东莹集团水、电、路基本配套的优势,合理利用东莹集团破产闲置的土地、厂房,创办以工业、商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的杨家工贸区。2001年年底征用蒋马洞等村的土地约10公顷,沿330国道进行开发。引进武义县雄杰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武义县宝鑫门业有限公司、武义九龙玻璃有限公司、武义博汇钢木制品有限公司、武义县千年合金有限公司、武义神鹰艺术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05年年底,内有五金机械、水泥建材、休闲家具、金属雕塑艺术品等企业21家。
  胡宅垄工业区(亦称茭道镇第二期工业功能区)2001年4月开始开发胡宅垄村的里王一带,开发面积157.2公顷(折2358亩)。2002年年底完成征地工作,2003年1月动工,先后铲平履坦山、横山、香山、木公山等山头。是年引进武义县震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12家。2005年引进武义美虹涂料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累计占地2.53公顷,投资33442.17万元。
  王宅镇工业功能区
  2001年4月成立王宅镇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改为王宅镇工业功能区。功能区分为古马山工业区、江南工业区、食品工业区等三大区块。截至2005年,区内实有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进区企业从业人数2763人,固定资产投资6533万元,销售产值21430万元,实缴税金873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10089万元。浙江金鼎耐磨铸造有限公司产值5711万元,实交税金305万元,为王宅镇最大企业。
  2005年止,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656万元,累计出让土地38.53公顷(计578亩),其中古马山工业区27.07公顷,江南工业区11.47公顷。投产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0626万元。
  古马山工业区2001年4月批准成立。2002年首期规划面积2.26平方千米,出让土地9.8公顷,引进三鑫机械、宝兴钢化玻璃、华润塑料、东森电器四家企业,以生产电动工具、钢化玻璃、锅炉配件、编织袋产品为主。2003年出让土地15.87公顷,引进金鼎耐磨铸造、美利塑业、延益刀业等12家企业,至2005年累计进区企业18家。
  江南工业区2003年1月批准成立。规划面积1.99平方千米,出让土地11.47公顷。至2005年年底引进企业8家,主要生产钢铁挂锁、剪刀、链条、造纸、自行车等产品。
  食品工业区2003年1月浙经贸中小企〔2003〕1号批准成立,规划面积3.7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空间较大,是食品工业专业区。2005年开始开发。
  附:专记
  武义工业跨越式发展纪实
  武义县原是传统的农业县,90年代初全县农业人口占88%,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粮食年产量保持15万吨水平;工业基础薄弱,个私经济起步较晚,1995年,全县个私及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并都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区位交通闭塞,330国道擦身而过,大部分地区处于交通末梢;贫困面比较大,全县有13个贫困乡镇,面积占全县的一半,人口占三分之一。
  1994年始,武义县大力推行以组建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改制。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以买断公有资产为重点,先后分两批确定39家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两次改革都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难以到位,导致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良,改革陷入困境。
  199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破卖并行、股权集中、筹资安置、社保配套”的思路,对国营、集体企业进行较为彻底的改制。大批企业破产、出售。企业正式职工身份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
  在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资产变现自求平衡,企业资产变现难,安置补偿费缺口大,企业改革步履维艰。部分企业虽进行了改制,但职工身份没有转换,企业仍以原有模式运作,造成亏损严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11月召开企业改制工作会议,确定了“整体联动、逆向操作、资产托管、市场运作”的企业改革新思路,企业改制在几个月时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武义县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劳动关系,创新了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转换身份后,发挥自身在经营、技术方面的特长优势,或办起新企业,或进入民营企业成为生产、经营骨干,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企业改制中,武义县坚持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改制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改制,一方面加快了资产变现,为职工转换身份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获得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原武义造纸厂破产后,近6万平方米的土地经统一规划后由9家民营企业购买并利用,生产规模达到原来的5倍。
  2001年,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认识到武义的发展存在三大明显的特征:一是后发型特征。从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也存在着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人力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五大后发优势。二是外力支撑型特征。与永康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而永康的企业正进入二轮创业阶段,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欲望十分强烈,一些企业和产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为主动承接永康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力支撑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环境差异型特征。县内北部、中部、南部地形、气候、经济基础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北部交通相对便捷,距离经济辐射源较近,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的荒山坡地,比较适宜发展规模工业;中部和南部交通相对闭塞,山多地少,但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针对这些特点,在《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点,主动接收周边发达县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强化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此基础上,根据周边发展环境和不同区域特色,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接轨、三大布局”的工作思路。三个接轨:产业接轨永康,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小五金制造业基地;市场依托义乌,成为中国小商品城重点来料加工基地之一;城市融入金华,成为金华城市群有机组成部分。三大布局: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确定,从实质上彻底摒弃了发展工业搞“乡乡办厂、村村冒烟”的做法,坚持能发展的先发展,适宜发展的先发展,实施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自1998年以后,在东北部“一中心两翼”工业集聚区域(以县城为中心,44省道北段和永武线为两翼),相继建成浙江武义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园区、浙江武义五金机械工业园区、凤凰山—茆角—王山头工业园区等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的带动下,2000年全县完成工业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个私工业产值实现4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2.3%,同比增长了23.1%。
  武义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引发了“三大效应”,全面激活了武义工业经济。
  洼地效应就是紧紧抓住周边发达地区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时机,挖深池塘,通过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区企业的投资成本,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入。首先是降低门槛。在土地出让上,基本上收成本价,对于重大项目,以企业定地价。在永康、义乌等发达地区仅可买地皮、建厂房的资金,在武义投资不仅可买地建房,还可有流动资金。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武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仅为发达县市的1/3至1/4,劳动力价格仅为发达县市的2/3至1/2。其次是搞好服务。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乡镇和部门均把为企业做好服务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对外来投资者,从项目审批到企业投产采取“全程式”服务。投资者可安心搞建设、抓生产。一些外来企业投产已有几年,但企业主竟仍不知道土管、工商等部门地址。再次是规范管理。各园区实行一个口子收费,未纳入收费管理体系的行政事业收费,园区企业可以拒付。设立投资环境投诉中心,接到企业投诉,投诉中心必须限期作出答复并督促职能部门限期整改。位于桐琴镇的五金机械工业园区,66.67公顷土地仅用3天时间就被18家外地企业争购一空,每家企业投资额都在千万元以上。2000年武义县共引进工业企业360多家。1998年年底开始开发的凤凰山工业园区,两年时间就有23家规模企业在此落户,共开发40公顷多土地。
  鲶鱼效应就是通过引进外来企业,增强武义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武义县企业主的创业冲动,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武义这方“经济洼地”引进了大批的外来企业,外来企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又激起了该地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望。自2000年以后,武义县企业掀起了创业热潮。隆达金属制品公司、张氏包装公司、恒友机电公司等个私企业纷纷进行二次创业。有的征地达十多公顷、投资三、四千万元。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创立于1984年,90年代中期每年销售额都徘徊在2000万元左右,已是武义电动工具行业的佼佼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海阔工具”、“工力电器”等一家家电动工具企业落户武义,有的企业销售额近1亿元,恒友公司开始频频参加国际博览会开拓市场。2001年,恒友公司买下7公顷土地,投资1850万元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蛟龙效应就是通过充分发挥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制定技改贴息、信贷投放等倾斜措施,扶优扶强,引导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并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扩散,强化产业基础,推进整个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武义县初步形成了电动工具、旅游休闲用品、印刷包装、文教用品、服饰等五大支柱产业,“钓鱼”牌扑克、“两针一钉”(回形针、大头针、图钉)文教用品等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方面成为“单打冠军”。
  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使武义工业经济快速得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5年,武义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00.85亿元,同比增长30.4%,增速列金华市前茅。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到2005年年底,全县累计进区企业977家。2005年,全县销售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3家,三美化工公司实现产值6.2亿元位居第一。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3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年纳税额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76家。

知识出处

武义县志(1986-2005)

《武义县志(1986-2005)》

出版者:方志岀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武义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变化。前有概述、大事记,中列38编200余章,后有附录、索引。主要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土地与矿产、城乡建设、环保与生态、居民、经济要述、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